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科研基金一般项目(Lriskyl 2802)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对于辽宁来说,结合实际来探讨如何通过低碳科技创新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对于转变辽宁依赖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高碳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构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达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辽宁低碳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需要通过构建区域低碳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辽宁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一、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还未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来看,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来实现,企业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低碳产业大多属于高技术产业,这必然会给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很大风险,并且即使能够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将面临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也就是消费者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度不高。
2、产业结构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瓶颈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建筑等行业上。近年来,辽宁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东北现象”所造成的辽宁产业结构,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趋于合理,只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加速辽宁产业升级的步伐。
3、低碳产品消费还存在障碍
从低碳发展角度看,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消费生活等方面,都是沿习高碳型的思维路径,形成了一种限制人们思维的习惯性极强的高碳排放型的理念、思维框架或思维定势,从而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创新活动构成最大的障碍。因此,要开展低碳创新,必须突破传统高碳型的理念和思维框架的束缚,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来深入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自觉地破除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无视生态价值的传统创新模式的依赖性的思维习惯。
4、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辽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近年来,尽管国家和辽宁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投入了一批配套资金,但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逐渐认同和广泛参与。
二、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1、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把低碳追求纳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之中,明确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第二,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政府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第三,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密切关注全球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明确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证低碳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第五,健全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第六,优化调整低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我省科技资源,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调整产业机构,提升低碳产业比重
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竞争中,各地域的竞争将弱化传统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而强化碳生产率的比较。所以,首先应明确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重点产业,政府在产业扶持上应转变政策导向,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石化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向生态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领域等给予政策倾斜。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应结合原有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其次,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产业升级表之一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第三产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只是密集型的服务业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应关注传统主导产业技术升级的同时,在战略选择上更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并举的原则,最终实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业为先导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创新体系
辽宁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制造企业数目众多,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到低碳创新,要让企业了解到能源本身就是成本,节约了能源,就是节约了成本,就是一种效益产出。及时合理地采用节能技术,短时间内对企业是一种资金的投入,但是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会远远大于投入。节能就能减少成本,节能就是一种“低碳”,企业的决策层必须增强这种意识。
要实现节能减排,需要企业开展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指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是在企业能耗中应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二是要进行低碳工艺创新,即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并将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要进行低碳产品创新,即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全过程都要求能预防与减少污染,包括产品更新,生产低废、少废和可回收利用产品等。再者,企业应当把低碳价值导向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
4、引导和鼓励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反过来低碳技术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良性的低碳消费。从低碳消费层面人手,可细分为个人消费层面和政府消费层面。(1)个人消费层面。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必须具有广大消费者对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较大的市场需求,即要使广大社会公众都成为低碳消费的主体,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基础。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经济的种种益处,提倡新型的低碳消费理念,推崇积极、绿色的消费意识,并通过在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来宣传低碳文化。(2)政府消费层面。首先,政府部门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和办公用品,租用节能型建筑的办公场所等。其次,调整城市交通方式。提倡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再者,要改善城市建设模式。城市建筑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设“零排放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如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最后,要实现市政管理低碳化。应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照明产品作为城市主要照明设备,加快节能产品的推广。
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低碳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在低碳技术研发层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也就是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等。对于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设立低碳基金。此外,要充分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同时,更要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只有转化为低碳产品,才能实现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该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还要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以及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低碳技术创新;价值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安全使得低碳经济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最先由英国政府提出,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在现有的资源禀赋、技术进步程度以及能源存量水平条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嵌入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中,参与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但是各国嵌入的价值链环节以及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状态并不是静止了,而是动态的,各个国家也在随着各种要素存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低碳经济中,影响各国不断调整、不断重新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低碳技术进步的发展、低碳需求的培育以及低碳市场的完善等方面。由于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分工地位、区段、收益分配等方面也随之不断调整,这些都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低碳技术进步与竞争优势。低碳技术创新存在极大价值。
二、低碳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受到国内能源资源保障和区域环境容量的制约,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要顺应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抓住机遇,促进先进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低碳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Zhou(2009)曾利用环境包络分析技术(DEA),对OECD成员中的17个国家以及中国的碳排放效率指标(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表现指数,MCPI)进行了定量测算。在对MCPI指数分解过程中可以看到,导致指数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
其次,降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换的转制成本,涉及到技术方面的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支出(包括排放技术和生低碳设备的更新和转换支出、劳动者技能的产技术等)。最后,降低低碳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再培训支出等。低碳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例如,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是以化石类能源的减少使用为基础,低碳发展则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但是如果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技术进步为技术的话,低碳技术进步的程度越高,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牺牲也就越小,或者说机会成本越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三、低碳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契合了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基本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战略的延伸与扩展。首先,在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改变能源结构,以及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不仅着力于推进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还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构建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模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低碳经济创新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技术。而这些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不仅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而且将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对生态环境存在极大价值。
四、低碳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把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推力,通过一系列的东西自然地实现了低碳目标,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国家现在一些能源政策本身看,也是给了企业一些压力,十报告、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耗的概念,作为节能减排硬性的目标提出来,自然要推动一些企业制度、设备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这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地雨后春笋般得开始了碳排放交易制度试点的工作,积极性很高,推动企业的低碳发展既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力,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责任。
企业要想发展,低碳和环境友好、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方向,也是环境风险降低的有效手段。作为政府的支持部门,在环保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一种感觉,惯于使用行政管理,制定标准,制定惩罚,解决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立竿见影。但是除了政府和企业以外,所有的民众应当都动员起来,一起为低碳生活行动起来。
五、低碳技术创新的文化价值
从严格意义上讲,制度可以体现价值观,但是社会制度并不能完全包含价值观。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并不是完全由社会制度来体现和承载的。技术创新带来的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等观念的转变,创造出一种维持低碳技术创新社会角色的文化环境。
首先,低碳技术创新实践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使企业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来的群体,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和情感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为企业及其员工界定了技术创新的精神文化目标。其次,技术创新的价值预设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价值内化结果,它通过对社会文化中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的发现、肯定和加强,来自觉地维持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其间逐渐形成的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相统一的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对以往文化的超越。最后,技术创新的文化渗透具体化为一种整体的技术创新行为导向,意味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情境。这种文化情境不仅是技术创新功能、指令的反映,而且也是技术创新赖以生存的空间。它不是作为社会制度的补充而出现的,而是一种包含社会制度在内的,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和层次上来制约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举,我们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承担着重大的国际责任。我们要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低碳技术创新进行到底,建设一个低碳化的可持续的社会,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赖小东,施骞.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回顾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45-151.
[2]王琳,陆小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制度功能与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98-102.
[3]李国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J].观察与思考,2012,(10):71-73.
一、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加大低碳科技的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结合柳州实际,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开展低碳经济等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柳州市低碳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和示范推广,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特别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积极推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实施重大技术攻关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低碳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柳州低碳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化步伐,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发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解决当前迫切需要和直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中的实用低碳技术战略储备。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实用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与建筑废渣、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旧物资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电厂通过使用高炉煤气替代部分原煤,进行热电联产,形成煤(焦)炭一煤气一火电产业链;水泥厂和混凝土预制厂等利用电厂、钢厂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形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糖厂利用蔗髓、糖泥、锅炉灰渣生产有机肥,利用废糖蜜生产氨基酸叶面肥,形成农业肥料产业链。利用林木加工废料作食用菌基质或者胶合板原材料,生产食用菌或者胶合板,形成农业综合应用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工艺、产品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和设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大力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攻关
既然短期内柳州市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柳州市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尤其是支持整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示范,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勘探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be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lso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mineral resources further highlight perio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Fo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fo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ethod is rich, but each method and has its limitations, if can use these methods together, ore-prospecting abil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would get large improve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or or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1 地质勘查技术原则
1.1 统筹规划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对公益性的地质勘探和商业性的地质勘探都要认真规划,对矿产资源的调查及地质环境的调查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央的地质勘探和地方的地质勘探工作都要做到统筹规划。为了搞好地区性的地质勘探工作,完善国内外的地质勘探事项,发挥地质勘探在找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影响,有关部门必须提前 10- 15 年对地质勘探工作进行规划。
1.2 遵循规律,合理布局
我国资源分布广,资源含量丰富,相关部门还需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进行环境勘察的规划,从国家的资源环境、城镇格局、人口分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统筹地质勘探工作,以引导各项勘探工作的有序进行,积极遵循资源分布的规律。
1.3 突出工作重点,拓宽工作领域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要懂得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拓宽工作领域。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我国的地质条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工程情况等作为立足点,要突出成矿区带的勘察工作,努力提高勘察工作中的精度、深度及广度。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扩宽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领域。
1.4 做好科技创新,增强工作能力
“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发展战略,而“科技兴地”则是发展我国矿业的主要原则,地质勘探工作也要走向现代化。地质部门对重点问题要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进行分析,并懂得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的转化,以推动成矿理论的完善和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并努力完善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大力促进地质勘探科技能力的提高,促进科研与勘探工作的有机集合,发挥现代技术的有效作用,最后还应加强人员建设,培养一支有能力的地质勘探队伍。
2 找矿技术创新方法
2.1 综合应用现代技术
找矿的方法有很多种,现代找矿方法应逐渐向深入地表到深部的传统找矿思路,并从使用综合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找矿技术,就是从岩石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去了解地表到深部的情况以及成矿规律,同时使用现代科技,提高找矿技术的现代性,使用各种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测量,获得较为准确的详细的数据,还要利用信息系统将各种数据制作成图标共技术人员参考。此外,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人员都应与勘探人员密切合作,提高找矿质量。
2.2“地、物、化三类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
要实现找矿技术方法的创新,就要采用“地、物、化三类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这类创新办法特别是在老矿山的深部和覆盖区的定位预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个方法能够使得地质勘探工作趋向于创新道路,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
①就目前来说,磁、重、电法在圈定异常时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圈定隐伏异常体的边界和深度的准确率上还有待提高。
②各种非常规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元素异常应用中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埋藏深度的勘察方面还有缺陷。
③现代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可准确识别地质结构中的各种构造面,但是无法找准矿产的主要位置。
虽然这些方法有些缺陷,但在确定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中还是常见的方法。
新思路和新方法都应得到应用,以保证找矿准确度的增加,满足生产单位和国家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只要矿山工程和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和创新技术都能得到发展,就能保证复杂空间的勘察以及水源找寻的准确性;再者,由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各种需求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致野外的地质勘查工作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受到了不小影响。所以在新环境下,更需要一些新技术作为支持。
2.2.1 X 射线荧光技术
X荧光分析技术能够直接获得矿产元素成分和品位,比以往采样分析更加轻便、快速和灵巧,在未来的地质勘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找矿勘察的效果也很明显。它的主要原理是:某些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出波长比激发光波长更强的荧光,别称为 X特征射线,将这种 X射线能量的差异特性用于找矿勘察工作中就能叫做荧光技术。实践证明,X荧光技术对勘查铜、铅、锌金属矿都是准确有效的技术方法。
工作中,以 X荧光分析技术分析的结果会受到矿产颗粒的大小、平整度、均匀度及水分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果有微小差异,但这些问题都不会影响到该技术的正常使用,测量精度还是能得到保证。
2.2.2 甚低频电磁法
现代找矿、勘察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的难度和复杂度也在逐渐增加,由于时间的推移,浅部矿和表露矿越来越少,这无疑增加了地质勘探的难度,甚低频电磁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研发出来的,它能满足深部地质勘探需要,并提高其精确度。甚低频电磁法(VLF法)是观测、研究地下不均匀介质在一次场作用下感应产生的综合畸变场分布规律的工程电法勘探方法。甚低频电磁法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以大功率长波导航台发射频率为5~25kHz连续电磁波作为一次场场源。在远离导航台的地区,可视此甚低频电磁波为垂直地面传播的平面波,地下不均匀地质体在它的作用下,激发出涡旋电流和相应的二次场,使均匀的一次场发生畸变。甚低频电磁法观测综合畸变场的电场强度水平分量E、磁场强度水平分量Hy和垂直分量Hz,以及极化椭圆倾角D等。直接用这些参数或用其中的某些参数计算大地电阻率ρv来查明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带、暗河、地下电缆和金属管线或进行电阻率填图。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准确,且在隐伏一半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中都能显示较好的效果。但在使用该方法的时候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论在地球上任何一点,都至少要能够收到一个甚低频电台所发射的电磁信号,而这也正是确保使用该方法能发挥更好作用的关键。当然,甚低频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在选择信号源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者就是时间也会影响到电滋波的强度,特别是在日出、日落时受到影响更大,所以要合理选择工作时间。
2.3 地质遥感信息
不同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遥感影像识别的基础,由于不同岩性反射光谱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影像色调特征。因此认识掌握不同岩性的反射光谱特征地质遥感的重要基础。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有些岩石矿物有着稳定的物理结构及化学组分,也就是有稳定的本征光谱吸收特征,而之所以有光谱特征的产生,是因为物质内部离子、基团的晶体场效应或者基团的振动效果导致而成。一般来说,不同的矿物质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辐射能力,所以如果用波普仪对采样进行光谱曲线的测量,再把测量得到的光谱同资源库中的光谱进行对比,就可以判定地质中是由哪些矿物组合而成。另外还要根据曲线的吸收特征,选择适当的图像波段进行信息收集的工作。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规制将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对研发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Porter(1991)则认为环境规制不但不会增加企业成本,反而能够诱发创新,产生创新补偿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即“波特假说”。此后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研究样本、分析方法和变量设计进行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环境规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Denison(1981)。通过对美国1972-1975年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政策导致美国生产率下降了16%。江珂、卢现祥(2011)利用中国1997-2007年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三类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正影响。王鹏、郭永芹(2013)运用1998-2009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抑制了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显著的促进技术创新。BermanandBui(2001)通过研究1982-1992年空气质量规制对美国洛杉矶地区石油冶炼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样本期间受规制企业的生产率上升幅度较大,同期未受规制企业的生产率则处于下降趋势。赵红(2007)运用中国标准产业分类中18个两位数产业1996-2004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激励作用。李强、聂锐(2009)利用1999-200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利用1995-2008年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正向效应超过了成本增加引起的负向效应,且在即期和滞后期都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绩效。三是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Jaffe&Palmer(1997)对美国企业的整体研发活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的整体研发支出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专利数量与环境规制政策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联系,因此环境规制政策所引致的企业研发活动并不具有明显的效率。沈能、刘凤朝(2011)利用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而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原因是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得到支持。
从环境规制工具分类视角对环境规制政策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国外在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是Weitzman(1974),他从理论上证明了当预期边际减污成本曲线比预期边际减污收益曲线陡峭时,采用税收手段比单纯采用命令与控制的手段更有利于企业。Magat(1978)、Milliman&Prince(1989)经过研究发现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比如排污收费或可交易许可等,相较于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比规制者规定一个固定的排污量,更能刺激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马富萍、郭晓川、茶娜(2011)通过对201家资源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正向影响都不显著,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王岭(2012)的研究表明环境对工业三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贾瑞跃、魏玖长、赵定涛等(2013)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2003-2012年中国各省份的生产技术进步指数,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生产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显著,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和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原毅军、刘柳(2013)将环境规制分为费用型和投资型,通过对2004-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费用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而投资型环境规制显著推进经济增长。综上所述,目前对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大多研究是将环境规制视为一个整体,以一个综合变量笼统地代表环境规制强度,而对环境规制类型进行区分并对不同类型的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二是对环境规制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传统的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即集中于显性的环境规制,忽略了隐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文章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出发,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隐性环境规制,以此分析各种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给出相应地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技术创新的度量专利授权量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能力,且在各种研究开发中,专利的数据较为全面,具有可得性,本文选择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产出(I)的衡量指标。
(2)技术创新投入的度量技术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指标:技术创新活动的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资本投入用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及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劳动力投入用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及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进行平减。
(3)环境规制的度量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国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直接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干预。在诸多环境政策中,三同时制度是中国首创的环境规制制度,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是中国目前提高环境准入门槛、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的有力手段,同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将西部地区各省份历年三同时执行合格率(STS)作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指标来进行研究。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文章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首先使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到面板数据中截面异方差问题,文章采用可以消除截面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的“Cross-sectionSUR”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74和0.1725,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0),说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和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促进作用稍高于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工具。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基本上是属于以命令控制型为主导的环境规制模式类型;二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执行力度较高,表1中西部地区各省历年三同时执行合格率的均值为92.94%就是证明;三是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实施效果。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的显性环境规制工具是有效的,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弥补因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反映了西部开发以来西部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环境的回归系数为-0.0171,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为0.0019),说明西部地区的隐性环境规制不仅没有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相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落后、都市化水平低、教育水平落后、环境普及教育程度低等导致公众环保意识水平低;二是由于西部地区以环保为主要活动领域的核心型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很低,从而导致隐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排污行为没有约束力,使企业失去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三是由于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物质环境下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化中,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环保意识薄弱。技术创新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78和0.3646,,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0),说明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且劳动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高于资本投入。这与丹尼森的研究结果一致,他认为技术进步中60%来自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劳动投入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为薄弱,教育发展最为落后,导致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资本投入方面远远少于东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匮乏,因此未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加大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推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利用1999-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隐性环境规制工具等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隐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技术创新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
一是要适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标准。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管理”的特点,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明显比较低,但结果却是西部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适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标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提高西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调整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基于技术驱动型标准,并加强对特定科技创新的后果评价,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三要加强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环保行政部门的能力建设,给地方政府必要的经费、人员和其他物质保障,命令控制型工具才能具有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政府才能全面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2.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建设,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有效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般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中,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相比,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具有明显的信息节省优势,执行成本低,对政府的监管水平要求不高,同时可以不断给企业提供强烈的刺激,让排污者去发明或采用更为经济和成熟的污染控制技术,并从发明和采用更低减污成本的污染控制技术中获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比较慢,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制约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使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弱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是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3.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发挥隐性环境规制的作用
针对西部地区隐性环境规制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今后首先应强化以学校、社区、家庭、组织、民族教育等途径的社会环境教育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其次,地方政府要通过进一步的环境立法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具体化,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环境规制的激励机制设计,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条件,为隐性环境规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最后,积极的建立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通过经费支持等途径加强环保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其专业化程度,鼓励其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刺激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4.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许多智能化的科技工具也逐渐走进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来。首先,在钻井的工作中,我国在不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之后采用了欠平衡钻井技术,这种技术十分先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降低钻井工作对于底层的伤害。其次,在测井技术方面,我国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不断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得测井技术更加的先进,发展的更加快速,测量出的物理参数等有效数据也更加的准确和精细。不仅如此,我国许多石油企业还不断的研发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新的测井技术,许多先进的测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最后,我国的石油开发研究在物探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因为物探技术在石油开发中所占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相关的研究人员在物探技术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科技元素,比如说不断的实现完善的可视化钻井过程,让钻井过程更加的安全,同时也是钻井的仅占更加直观,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完成钻井任务。
2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
由于石油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走向,所以,石油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不断研究的难题,无论是石油开发工作,还是对石油资源的保障工作,都越来越难以进行。如果想要让我过的经济水平保持在良好水平不切不断的向上发展,那么,保证石油资源的开采顺利,资源充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而若是想在如今艰难的形势之下依旧保证好石油资源的安全,那么,跟进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寻找石油地质勘探的崭新途径,是当今背景下必须实施的重要举措。
2.1多方面、综合性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石油勘探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无论是在地形崎岖复杂的山地中,还是在一望无垠的黄土塬上,进行石油勘探的客观难度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物探工作,一直是石油勘探工作中十分难以进行的一项工作。基于这样的工作难点,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改进,不断的以科学技术为基准进行创新,比如将二维至四维的技术加以融合,相互配合,一起制定出一套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探发展路线。并且,不断的实现工程一体化,加强石油勘探工作效率,使整个石油勘探过程更加的流畅。
2.2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在石油地质勘探乃至后续的整个工作进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的石油工作进行的无疑更加的顺利。发展的势头也更加良好。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应该善于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相关的创新工作,比如说,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三维地震、油藏、盆地等进行模拟。还可以使用3G技术,从生产管理到石油勘探设计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模拟观察,实现石油勘探在质量上的飞跃。同时,含油气系统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发挥,将传统逐个进行研究的状态进行改变,将整个石油开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有记得联系在一起,是工作的整体性更强,体系更加科学,理论更加完整,运行起来目的更加明确。
2.3可膨胀套管技术的应用
因为在幽静之中,油井口到油层的大小是不相同的,而下去探测的套管粗细却是无法变化的,这就导致套管在井下作业的时候无法进行变化从而影响勘探的效率。为了不让勘探的效率被井口的大小所影响,套管能够更快的到达目的层,有研究中心就研究出了创新型的套管技术---可膨胀套管技术。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主要采用封割管作为主要材料,使得套管在下到油井之后可以膨胀到原本的两倍之大,对于石油勘探工作有着更加明显的辅助作用,并且能够使石油勘探的资金成本明显降低,十分具有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油田企业使用,相信这样具有科技水平和创新思维的新型技术,能够在未来的石油地质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策略
总结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今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需要不断的丰富理论,找准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的结论。石油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以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改良材料,利用不断丰富起来的地质理论知识结合高水平、高素质的相关技术人员的精良技术,不断的寻找适合不同情况下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不断的研发出能够使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更加具有高效率的勘探技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以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3.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的观察到油气的分布状态等资料,利用尤其系统知识和三维可视技术为基础依托进行整个过程的模拟,是石油开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实用性十分强,对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帮助也十分大,所以,进行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将来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上,相关的技术人员们一定要秉承着数值模拟与实验有机结合的理念,不断的进行研发,使整个模拟技术过程更加的具有技术水平,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加的强大。
3.2评价决策系统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的大型石油企业,在经过不断的沉淀和总结之后,基本上都有着较为完备的评价决策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指引之下,可以更好的在同类企业中发展,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石油企业可以向这些国外的大企业进行学习,建立起勘探目标与资源一体化的评价技术,从而更好的在竞争激烈的石油市场之中谋求一个长远而又持久的发展,并且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
3.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石油资源的商业化,是历史发展下的必然现象,所以,在进行石油开发的相关工作的同时,石油企业必须将石油开发工作和商业应用工作结合到一起,利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石油开发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商业效果。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大型的石油企业将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上,我国也可以效仿,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创新,以便更加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关键词:数字化;地籍测绘;方法与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资料信息的应用以及信息管理和分析等工作上要求也相应增加,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传统的地籍测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数字化的地籍测绘将计算机技术与测量工作进行的有效结合,方便地籍测量中大量的面积量算与统计的工作,便于信息成果的管理以及更新或者是深加工的利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籍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和实现测图、用图和管图的自动化。
1数字地籍测绘的特点
1.1劳动强度小以及自动程度的高
传统的绘图工作中,由于地籍测绘涉及面广并且内容比较多的特点下,绘图工作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手工的绘制以及大量的计算和记簿工作,最后还有繁重的检核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并且容易发生不必要的失误。而数字地籍测绘的方式主要是利用PTK和全站仪两者结合的前提下完成对外业数据的采集工作,数据可以自动记录在PTK手簿或全站仪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人数以及劳动力,提高了使用者的劳动效率,自动化程度高。全站仪和PTK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传输功能,让工作人员在室内就可以完成图形相关编辑工作,有效减少了内业的工作时间。
1.2数据精度高
数字化的地籍测绘在使用PTK配合全站仪的测量方式,有效改善传统测图在地图点的展点以及测定的误差,包括测定地点中物点方向的误差以及视距误差等方面,提高了数据的精准度以及正确度,并且电子数据从传输到成图的整个过程中,都很好的保留了原始数据,不会发生方向或者是视距以及展点的误差,体现了数字化地籍测绘高精准的优势,保证了测量的成果的正确性。
1.3信息量大
数字测绘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地图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可以在大量存放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一个分层存放,有效实现了没有制约因素的数据管理和存放的技术。数字地图对于不同数据的存放是通过将信息放进不同的层内并且使用关闭层的操作对信息进行一个提取或者是查看工作,完整的保留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长久性以及测区内地籍图的形成。另外,数字化地图的测绘可以在地籍图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用户的特性经过条件补充的方式来保证用户需求。
1.4信息存储和传递快捷
传统的测图上想要实现数据之间的传递只能依靠原图或者是复印件相互递接以及数据照搬的方式完成传递工作,容易照成数据的失误或者是由于原图损毁或是复印件的墨印不清晰导致的数字有误,根本上很难保证数字的存储和传递的便捷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而数字测图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将测量数据转化为电子数据,通过互联网和电缆或者是磁性介质德尔方式进行保存与传递,有效的保证数据的精准以及工作的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1.5有利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绘图的成果是根据绘图信息的定位信息存入计算机而制成的,当信息出现变更的时候只需要将信息的代码和相关的坐标经过编辑处理输入计算机条件程序中,就可以将绘图进行更新,确保地面数据的实现性以及数据的可靠程度。2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作业方法
2.1控制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绘主要是在测量工作中摒弃了传统的三角测量方法,借用GPS技术的成熟以及全站仪的普及,使用高精度的静态GPS系统控制以及简便好用的导线网进行绘图测量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控制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以及三角测量的限制和技术繁琐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首级控制测量可采用静态GPS系统技术进行测定,使用随机平差软件对数据严密平差;针对外业细部点的数据采集,若是选择RTK技术则无需做图根控制点,若是采用全站仪,则需要在收集控制测量基础上做图根控制点,也可以选用RTK技术进行直接加密以及图根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数据或是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
2.2界址点和地物点等细部点的测量
2.2.1 RTK 技术
在开阔地面进行测量时,由于视线没有障碍和遮拦,因此可以选用RTK技术对一般建筑物的房角和比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物进行测量,可以有效的减免工作强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TK技术可以很好的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内存或者是手簿中,并方便在现场绘制地籍草图。
2.2.2全站仪进行外业测量
对于未曾到达底部的高大建筑物或界指点以及地物点较为隐蔽的测量,可以先选用PTK测量界址点和地物点,则首先选用RTK测设一组图根点,选用全站仪借用图根点进行界址点和地物点的数据测量。全站仪优势是测量的坐标准确度和精准度高并且全站仪自身具备自动记录以及内存管理的功能,特别是免棱镜全站仪的使用,可以在进行外业测量中直接对界址点和地物点的平面坐标进行测量,并自动保存数据在全站仪内存当中,测量过程中可以绘制宗地草图,方便操作以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因此,使用全站仪测量是数字化测图最主要方法。
3数字地籍测绘的创新
数字地籍测绘的创新首先表现在,随着我国GPS卫星的发展以及Galileo技术的全面实施,在航天设备技术的成熟以及精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利用PDA组合模式和卫星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模式和数字摄影测量是现代数字地籍测绘中最有前景的技术;其次数字地籍测绘在结合MAPGIS以及DJC等数据库软件的功能基础上,利用数字测绘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数据测量精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障测量成果的可靠性;最后是可以在GPS—RTK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地籍测绘,保证实际测量界址点位置能做到厘米级的应用,使土地的界线范围更精准,并且可以计算出宗地权属的面积大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测绘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地籍测绘被越来越多的测绘工作者所采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测图软件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使用,从而适应社会需求,简化测绘操作流程与减少劳动强度,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中被广泛认同数字测绘技术,方便技术的普及与再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新忠. “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浅议[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04)
一、石油地质资源及勘探技术的现状
石油作为一种化石能源,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的基础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量的增大。我国的石油资源可采储量相对较少,优质的石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的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样的现状同样给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阶段,我国石油的地质勘探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物探技术、钻井技术和测井技术。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的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但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依旧不够完善,仍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仍需要创新。就目前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对于石油的需求只能会是增加而不会是减少。据专家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就将达到3.8亿t,如果在这之前相关的科研人员没有发现大量的油气资源,那么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的缺口,这样对于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十分不利的。但就现在我国石油地质资源来看,对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改革创新是必须要进行的。要在创新和改革中有所突破,全面提高对石油的开采,缓解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问题。。
二、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改革、创新、发展
1.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物探技术
传统的物探技术是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需要勘探的地区人工的制造一个地震波,如果探测器接收到反馈地震波携带有可表征地下地质特性的相关信息,然后相关工作然元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汇总,就可以确认被探测区域是否存在油气资源,之后为进一步提升物探精准度,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以及三维地震技术等性能更稳定、参数更精确的物探技术被应用到物探领域中。之后,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集成度和精准度更高更准确的高分辨率地震物探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油藏地震描述技术以及思维地震检测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出现,进一步的提升了物探技术的精准度,而且加入了计算机的应用,大大的减低了物探设备的生产和应用成本,更好的推动了物探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2.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作为勘探与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方法技术之一,距离当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等全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为石油事业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很好技术支持的专业性技术。随着数字信息采集设备、传感设备以及成像设备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应用,测井相关设备就可以直接进行成像并传输更多的数据信息。更突出的是,多个探测器和下井仪器可以直接组合使用了,可以更精准、全面的将井下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这不仅提高了精准度也省去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时间。之后,相继的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快速平台。测井等相关技术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3.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钻井技术
关键词:新疆 美术地域文化 哈孜•艾买提 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 买买提•艾依提
新疆地区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新疆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新疆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聚居着众多的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使新疆的美术创作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新疆多元开放的地域文化体系从美学理念、绘画题材和语言等方面影响着新疆的美术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一、新疆美术创作的地域性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其美术创作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为主要表现题材,体现出新疆本土固有的文化精神及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畴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自然景观的影响。新疆有着原生态的异域风光,沙漠中笔直的胡杨林、戈壁的冰雪景观、无边的草原绿洲、纯净的蓝天丽日,这些美景引导着人们视觉审美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家所钟爱的绘画题材。新疆风光明度高、饱和度高的颜色给画家提供了自然丰富的色彩语言,强烈的色彩对比成为新疆异于其他地区绘画形式的色彩表达方式。其次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新疆地处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曾是中原、印度等文化的交融与汇聚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克孜尔千佛洞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遍布南北疆的岩画遗存、伊斯兰艺术等成为今天新疆地域性文化创作及美术家的文化滋养和立足点。最后是民族风情的影响。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在生活、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这种极富乡土气息、淳朴稚拙的民族生活成为画家感受与解读新疆少数民族多样生活的重要角度。
受以上因素影响的新疆当代美术创作,涌现出一批以新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极富民族性、地域性和宗教情结,成为中国美术中拥有至深魅力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以新疆的民族文化生活为创作题材,体现出特有的地域性文化。
二、新疆地域美术的代表性画家
新疆当代卓有建树的画家中有的是新疆本土的民族画家,如哈孜•艾买提、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买买提•艾依提、早然木、阿不都西库尔等,他们对新疆民族生活及民俗文化非常熟悉。有的是成长于新疆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回族画家,如龚建新、王增元、舒春光、陶世莺等。这些画家群体把自己对新疆这块土地的热爱之情融入手中的画笔,表现新疆的地域美、民族情,打造了独具一格的新疆地域特色。下文选取新疆三位卓有建树的民族油画家,通过分析其绘画语言、代表作品、艺术风貌等,以探索新疆美术的地域性特征。
(一)哈孜•艾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