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光伏年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年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伏年度报告

第1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光伏产业正在重塑格局,代表着光伏产业新势力的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华为等几家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或接近细分领域的前期领跑者。

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6吉瓦,净利润3.133亿元,同比增长514.31%,首度成为全球单季销量冠军。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华为跨界入场,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行业第一。一直专注上游的隆基股份,一季度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417.59%,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产品制造商。

光伏新势力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光伏产业的整体回暖。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产业迅速回暖,2015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14万千瓦,同比增长41.7%。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光伏新势力的崛起,一方面受益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企业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结果,有利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躲过一劫

光伏新势力能够迅速成长并实现赶超,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典型的是晶科能源, 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并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先后进入硅锭、硅片、组件领域中。彼时,受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在2005年成为首富效应的吸引,国内一大批企业进入光伏领域,晶科能源只是其一。

2008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疯涨,现货市场价格突破500美元/公斤。这让光伏产业的下游企业苦不堪言,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进入上游,以获得主动权,另一部分则通过签订长期订单来稳定多晶硅供给价格。当年,英利斥资24亿元投资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多晶硅领域,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当时有太多的企业涌进上游,虽然政府提供了优惠的电价,但晶科能源没有很强的项目经验和竞争优势,决定还是要“等一等”。不仅如此,2010年,晶科能源还将已经签订的长单中的一半转让给其他企业。

但恰恰就是这个“等一等”的决定,让晶科能源规避了日后多晶硅价格的暴跌风险。2011年,光伏市场风云突变。由于多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增加太多,而太阳能市场却有所萎缩,供给远大于需求,以致全产业链库存严重。当年 10月,多晶硅现货报价25万-30万元/吨,跌破成本价。

同月,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公司的美国分公司(Solar World)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于2012年10月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同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此项裁定,做出最终裁决。

多晶硅行业于是重新洗牌。部分前期投入多晶硅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签订大量长单的企业则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比如,当年砸下重金的英利,受多晶硅投资拖累影响至今。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江西赛维则因豪赌多晶硅,最终破产重组。

晶科能源不仅成功躲过一劫,还先后拓展了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避免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2011年,1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晶科成为仅有的两家盈利企业之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2015-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4200兆瓦,全球排名第三。

第2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在中盛光电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晓冬看来,认为“双反”调查是一种倒退。他笑言美国公司是“飞机坠毁怪地心引力”,试图通过设立贸易壁垒来渡过光伏产业的冬天,而不是从技术和成本上谋求自身提高。事实上许多中国公司已经想到对策,即将生产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要产品不在中国生产,便不在抵制的范围内,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对于当下光伏产业身处的“外需低迷、产能过剩、价格跳水、补贴下降、双反调查”的多重夹击的境况,作为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中盛光电倒显得处变不惊。陈晓冬认为,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危机是短期的,离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日子也许并不遥远。而在陈晓东积极乐观观点的背后,则是中盛光电自身十足的底气。

多云转晴

“事实上,光伏的价格正在趋向合理化。”陈晓冬介绍说,过去光伏产业的泡沫多出现在多晶硅这一环节。降价前的多晶硅厂商产能有限,供不应求,这使其有了议价的优势,毛利非常高。在大幅降价中,晶体硅产业链上降价幅度最大的就是多晶硅,降了约70%左右,切片和电池降了50%,相较之下,中盛光电所处的下游组件仅降了34%~40%。“过去下游的日子比较苦,现在正好反过来了。”陈晓冬说。

补贴下调在短期内会影响需求,造成光伏产品价格降低,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光伏产品更加能够被消费。“当人们发现安装一个太阳能组件如此便宜,以至于没有政府的补贴也完全能够承受时,也就看到了实现上网平价的可能。”

太阳能市场长期存在着一个发展逻辑图,即太阳能的价格会越来越低,传统能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二者交汇,传统能源仍会继续走高,太阳能则会先下行然后实现反弹,但仍不超过传统能源。这种上网平价的概念已经在一些地区实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日照条件和传统价格不同,所以上网平价也存在先后。

陈晓冬认为降价是健康的,上网平价会给价格带来弹性,也会带来更多需求。政府补贴下调短期内对行业而言不是好事,但却有效加速了价格的下调。“两三年前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天的价格要再经过两三年的调整,现在已经提前到达了。”陈晓东表示价格的下调有效地支撑了全行业的装机量,他预测未来一年的价格稳中有降,不会出现去年的大幅度降价。“之前大家还有泡沫可挤,现在利润率已经很低了,下游的组件和系统制造商还有超过10%的毛利,上游的企业甚至已经达到零毛利,甚至亏损。除非现在有新技术出现,能够大幅提高太能晶体硅的转汇率,否则价格将会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陈晓东看来,光伏公司利润低除了降价的原因之外,日臻成熟的太阳能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晶体硅的转换率上,转换率高意味着每块电池板输出的能量便更多,对系统供应商而言,投入同样的成本,效率更高,可以得到利润的改善。目前对晶体硅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业界对转换率的进一步提升普遍持乐观态度。

陈晓冬预测,未来的一两年或许比较困难,但撑过去之后,装机量会持续上行,新技术的产生会节约单位成本,光伏行业会进入新一轮发展,装机量和利润率都将非常可观。

新市场补力

根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曾经日进斗金的国内光伏行业在2011年遭受重创,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欧债危机是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之一。欧洲市场占全球光伏需求的80%,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削减光伏产品补贴,政府补贴的下降直接影响光伏产品使用者的回报,这就逼迫企业降低系统价格以保证其回报。

尽管如此,陈晓冬认为主要市场的需求萎缩并不意味着光伏产业的装机量会受到影响。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 P I A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28GW。这一数字在2010年为 16.6GW,增长达40%左右。据陈晓冬介绍,在光伏产业已经很火热的2008年,当时的装机量仅为6GW,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目前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逾67.4GW,这意味着光伏已成为仅次于水电和风能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

目前行业对于2012光伏市场装机量持较为悲观的看法,预测可能仅为21GW。对此陈晓东则认为,2012的装机量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尽管成熟的市场可能会萎缩,但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不容小觑。”令光伏企业集体惊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如今除欧洲市场以外,亚洲及美国市场也呈现扩张势头,中国、英国、日本、东南亚等都将成为光伏产业的新战场。

始于技术,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一个评价。

一直坚持技术引领市场的中盛光电内部有一支由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一流研发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系统效率的提升、高安全性与高可靠度产品的开发以及适合各种特殊需求和特殊环境太阳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中盛光电的组件为并网和离网系统,晶体光伏组件从设计到生产都严格执行国际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组件的效率,减少组件的使用空间,25年的质保期使中盛光电的组件价值恒久。2008年中盛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追日系统投产,追日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简易安装,对地基的要求和空间的占用实现最小化的同时,极大提高电量的产出,提高投资回报,目前应用于美国里士满1兆瓦废水处理设备等项目中。

陈晓东表示,中盛光电将一直坚持技术上的优势,以技术占领市场,无论是已经成熟的欧洲市场,还是即将兴起的新兴市场。

“轻骑兵”制胜

终于模式,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另外一个评价。

在光伏产业高速扩张时期,企业对上游材料需求旺盛,材料价格也因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充满泡沫。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整合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当时若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则将占据巨大优势,毛利非常可观,最高时可以到35%左右。但当价格大规模跳水,这些企业的毛利也随之下降到16%左右,还存在一定的存货减值。此外过度追求垂直一体化还存在设备更新的问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轻资产更能适应现在的变化。”陈晓冬认为,光伏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环境决定了只有深耕环节的精细化,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当前的市场环境使专注于某些环节的轻资产企业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有利,与之前相比,购买材料的成本甚至比一体化的成本还低,无需计算产能。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中盛光电一直坚持的轻资产道路显现了优势。如果将垂直一体化比喻成矩形立方体,陈晓冬认为中盛光电更像是一个金字塔,专注于中下游的组件生产和系统提供,有选择地从事少量上游业务。陈晓冬说,“中盛光电是一家谨慎的公司,我们知道泡沫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一旦泡沫被挤掉,一体化较高的公司会有更多的累赘。”

此外陈晓冬表示,中盛光电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优秀的系统业务。中盛光电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业务的中国公司,业务涵盖制造业务和解决方案业务两大领域。“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做系统业务,为国外客户提供服务。如果将整个光伏产业视为建造楼房,其他企业提供的是砖瓦,而中盛光电进行的则是设计和建筑。”

陈晓东透漏,仅安装配送环节的利润就可达整个光伏行业利润的30%以上,因此许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打包销售”比单纯组件高出一倍以上的销售利润,逐步开展EPC业务。而在这一方面已经领先一步的中盛光电,已将其发展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布局全球与资本同行

从2005年正式进入该行业至今,公司已经发展到2500多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欧美分公司,其中海外员工50余人。公司营销总部设在中国南京,在泰州和南京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公司欧洲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北美总部地处美国旧金山,在意大利米兰、法国里昂、韩国首尔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设有分支机构。“全球网络和本地服务”的运营理念使中盛光电的产品和服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分支架构较多,需要倾注的海外力量也比较大,对财务系统是一种挑战。在内部控制上,中盛光电总部的资金部门负责决定各个分支与全球银行的关系,如需支付款项,需要完成严格的流程,经由总部的同意。中盛光电还设有专门负责海外内控的经理,每年有大部分时间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确保当地的会计流程和系统都是按照总部的SOP进行。

在普遍融资难的环境下,光伏产业的投资短期也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政府还是银行对上游的审批贷款都非常严格。相对而言下游的利润率更高,风险较低,在获得银行贷款上更有优势。银行也看到下游稳定成熟公司的盈利能力,尽管大环境趋紧,但中盛光电仍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助力。

第3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摘要:在全球油价持续上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的融资方式使得风险大、投资成本较高的新能源产业受到束缚。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新能源产业融资的现状,通过新能源汽车与风电产业中融资租赁的发展为例,提出项目融资租赁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风电 融资租赁 项目融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新能源融资现状

(一)中小型项目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统计数据显示①,截至2010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平均负债比率为51%,水电行业64%的负债比率相对比明显偏低。这说明,新能源项目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主要是依靠所有者权益资金谋求发展。造成新能源项目银行信贷融资困难的原因除了新能源项目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外,还有技术上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难以甄别项目优劣而放弃投资等因素。此外,导致国内商业银行不愿意支持新能源项目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商业银行大都与国有大型能源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更愿意把资金投放到具有成熟技术和良好规模效益的传统能源项目中,致使一些投资规模较小的新能源项目没有机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二)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持观望态度。众所周知,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目的是盈利而不是为了获得终极所有权,它们最终是要从风险投资项目中退出的。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在进一步完善阶段,以上一种方式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难以全面实现,风险资本在短时间内很难从风险投资项目中全身退出。因此,包括IDG、凯雷、红杉资本在内的同际著名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对我国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投资总额不超过500万美元,对新能源项口持谨慎态度。

(三)上市门槛高,新能源企业股票筹资难。新能源企业大多足资本密集型企业,新能源投资项目具有资金需要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从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的匹配关系看,发行股票是新能源企业较为有利的筹资方式。然而,由于我国《公司法》中对发行股票有诸多限制,股份公司发行新股需要经过证监会发审委的严格审查,同时,增资扩股还会导致发行公司每股收益被稀释,甚至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因此,新能源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市门槛高、上市过程复杂、融资方案审批时间长等政策。

二、新能源领域融资租赁方式实例

(一)新能源汽车领域

以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②,随着私车额度拍卖价突破6万元大关,上海新能源汽车的推进计划正在加速。目前,上海私人购买电动汽车,主要采取的是部分生产厂商和4S店对客户进行提前垫付补贴,补贴金额约为10万元;北京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为12万元。启示推广新能源汽车除了政府补贴之外,最关键的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正计划在上海全市逐步推广电动汽车租赁业务,租赁方式包括长租和短租两种。

长租将借鉴德国不来梅的“共享汽车”模式,让消费者在小区、办公楼、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就能轻松租到电动汽车。这种模式计划采取会员制。上海国际汽车城设想在小区、办公楼、商场和轨交站等公共场所建立电动汽车的租赁点,消费者加入会员后,就能凭卡在就近的租赁点租上一辆电动汽车,用于城市内的短途接驳。

而短租则包括一次性租赁,上海市相关部门希望长租和短租两种方式的费用都比汽油汽车更经济③。现阶段,电动汽车作为家庭第一辆车并未完全被试驾者接受,试驾者认为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购买计划越晚,愿意购买的比例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租赁模式的扩大与发展将有力的推进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风电项目领域

首先据《2011-2012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最新统计数据,在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光伏安装量在2011年首次突破吉瓦级达到了2.2吉瓦,一举跃升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安装国,同时风电新增装机高居全球之首,达到1800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这位融资租赁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主要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厂商租赁可以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开展三方融资合作,同时金融租赁公司依据销售合同的标的和付款节点,给予下游业主相应的融资。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在2015年达到1.3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投资年增1400亿元。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融资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鉴于中国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风电项目中设备投资占比较大的特点,风电项目已成为最适合于使用租赁融资的项目。

融资租赁不同的设计架构,给风电开发企业带来利润调节的可能。通过不同的租赁结构,可以实现风电项目运营公司、生产厂家和租赁公司三者之间的共赢,既加快厂家的货款回收,又加速项目运营公司市场开拓的力量,同时通过经营性租赁等产品的应用,还可以实现项目公司财务结构的调整。

2、降低融资成本和门槛,比如风电、太阳能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保证基本收益之后不应有太高的利率。

根据此前工信部的光伏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国的领先多晶硅生产商到2015年能达到年产量50000吨④,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达到5吉瓦的年产能。对光伏行业而言,无论是多晶硅供应商、光伏电池组件厂商、还是电站开发运行企业,其设备投入要求大规模资金支撑,而这对金融租赁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国内光伏产品生产企业英利集团于2011年底投资1000万美元在天津成立鑫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从事光伏产品、光伏电站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并与一家拥有340亿美元融资租赁资产的美国银行控股公司CIT成为战略融资伙伴,为英利美国公司的商业客户在美国的光伏项目提供融资。在光伏业内人士看来,融资租赁将为光伏产品提供更具选择性的业务扩展模式,并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公司特有的杠杆作用,为光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融资租赁方式总结

项目租赁是融资租赁在新能源项目融资中的应用,它是以杠杆租赁方式代替商业银行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项目公司以项目自身财产和预期的投资效益为保证与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公司只能对签约项目的财产或收益行使追索权,收取的租金也只能从签约项目的经营净现金流量或预期收益中支付。具体实施时,新能源项目公司以承租人的身份将投资项目从实力雄厚的租赁公司手中承租过来,把支付的租金及相关经营费用从项目的经营收入中扣除,其余部分就是项目公司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彬.我国新能源融资分析[J].理论界,2010,(1):13~ 16.

[2]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租赁 财经网 2012.4.16

[3]王文正 新能源汽车“进补”谁受益 浙商 2010,(13)

[4]陈荣锋 融资租赁在发电企业的应用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学位论文 2010

注解

①李彬.我国新能源融资分析[J].理论界,2010,(1):13~ 16.

②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租赁 财经网 2012.4.16

第4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事件

3月11日,公司2009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9.22亿元,同比增长58.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42.20%,每股收益为0.87元,符合预期。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是每10股送5股。

评论:

在手订单充足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凭借变频业务、余热余压节能发电系统业务及无功补偿产品在电网领域销售的快速增长,签订订单15亿元,同比增长61.21%。转入2010年度执行合同11亿元。在手订单已经可以保证公司2010年的收入增长在20%以上,如果考虑当年再有新签订单的完成,我们认为公司能够保持2010年收入增长50%以上。

2010年新签订单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控股子公司北京信力筑正公司的余热余压节能发电业务,签订订单5.3亿元。由于国家进一步提高对钢铁、石化等行业节能减排要求的政策的推动,为该公司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产品市场增长空间相当大。

本部订单略有增长,但产品结构的变化体现出公司新业务的拓展顺利。变频类产品受国家节能政策推动订单增长迅速,其中HVC同比增长132.96%,MABZ同比增长22.33%,VFS同比增长157.67%。另外公司开始进入电网无功补偿的另一新领域一串补业务(Fsc),未来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将保证公司成长性持续。订单结构分行业更加优化,电网领域的增长让我们看到未来业绩成长点。电网领域销售逐渐开始放量,

2009年公司SV C和FS C在电网签订的订单同比增长348.84%,并有望在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SVC在冶金、煤炭等传统行业订单预计2010年将恢复增长。

电网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产品销售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受益于节能减排政策.公司产品收入也高速稳定提升。2009年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高压变频调速装置HVc和余热余压节能发电系统的贡献,虽然传统业务SV C增速放缓.但新业务的增长依然带来有利的增长支撑。我们认为,公司SVC增速放缓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基数已经较高,另一方面跟金融危机带来的冶金行业订单减少有关,未来随着经济的好转,加上公司拓展SVC在电网领域的应用,该项业务依然会持续增长。

公司订制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特征是产品毛利率持续高位的保证。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加强,投资公司原材料占比较高的上游产品如热管、电抗器以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稳定产品的利润水平。而且随着产品性能的提升,公司销售议价能力也会提升。短期产品结构带来的毛利率变化影响不大。

高压变频调速装置HVC毛利率下滑属于市场竞争的正常迹象。这个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公司属于新进入者,拓展期毛利率下滑是必然。不过公司变频类产品立足高端,并实现了功率单元标准化,成本显著降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毛利水平处于47%的行业高水平,我们看好公司HV C产品收入、订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毛利率上升明显,已经达到46%。我们认为规模化效应的产生以及结构变化是该产品毛利率上升的原因。我们了解行业竞争加剧,未来可能导致价格战明显,公司必须通过差异化竞争来保证毛利率水平。

现金流状况依然值得关注

受宏观经济不利影响,公司下游客户销售回款期延长。另外公司部分订单采用的节能还款方式,可能对现金流造成一定的压力。根据公司公告,90%的货款回款期在6-12个月、还有10%的质保金要一年后才能收回。而随着公司订单增多,采购原材料垫付的资金也会增多。因此我们发现公司2009年的现金流状况明显弱化。不过我们判断公司回款情况较好,主要原因在于客户质量较高,公司产品日渐得到市场认可。而且公司部分应收帐款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融信达业务可将应收帐款收回,保证了应收帐款的可回收性。

高端新产品进展顺利

公司一直依靠优越的研发实力,不断推出高端新品保证竞争优势。2009年,解决神华集团锦界电厂次同步谐振的4套SV C顺利投运・顺利投运的南网超高压局500kv梧州变电站35kv/210mvar光触发SVC项目t承接了国家能源局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10KV特大功率变频项目,顺利参与中石油西气东输管线24MVA变频器研制的项目,同时参与中海油LNG 56MVA特大功率变频器项目的研制;风电变流器研发目前已通过金风科技1.5MW风电变流器试验平台检测,即将进入挂网调试阶段,机车变频主传动系统进入样机试制阶段,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高压、百MVA级链式及多电平变流器与静止补偿器研制”即将在南方电网实施。同时,公司围绕节能大功率电力电子制造行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光伏逆变器,故障限流器,特大电流固态开关、有源滤波装置、地铁储能系统等正在研发的产品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潜力。

投资建议

智能电网的建设将给公司带来更多的行业机会。电力电子装置在智能电网中具备光明应用前景,荣信股份作为电力电子行业的龙头,在技术方面、市场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随着电网领域对电力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提升,公司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已经看到公司的储备产品中一系列的智能电网相关设备的研制,较早的技术储备将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机遇。

第5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美国电力协会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在近期及不远的将来,天然气发电将保持美国第一大电源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风电。

该协会的第十个年度报告按照燃料类型、位置和所有者统计了美国目前和将来的发电容量情况后指出,天然气发电与风电是美国最主要的新增电源类型,新增装机的近半数都是天然气发电,这已成趋势。且未来几年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013年,面临严峻空气污染问题困扰的中国修改了此前对天然气利用的限制政策,转为鼓励使用的态度。

该报告指出,虽然近期新增装机规模很大,但仅比退役的装机规模略多。美国目前有11.7亿千瓦的发电装机,最大的电源类型是天然气发电,占总装机容量的43%。煤电是第二大电源类型,占总装机容量的26%。核电、水电、风电合计占总装机容量的24%,太阳能发电只占1%多一点。

而美国南部作为传统上的燃煤发电重镇,其煤电数量也在大幅减少,甚至整个北美的能源公司都被迫大幅减少它们的用煤量,主要原因包括:政府规定更加严格,能被允许排入空气的碳变得更少了。而且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增长。

杜克能源公司近年即关闭了一半的燃煤能源中心,并换成了天然气发电站,因为他们发现用天然气发电比用煤炭发电的成本低。

美国能源信息局(EIA)也预测,天然气在2016年将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发电燃料。而美国的能源改革始终是大洋彼岸中国关注和借鉴的目标。后者也在逐步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日前,国家能源局油气司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要将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主体能源,给了天然气以官方层面的新定位。并提出,完善以气代煤的财税支持政策。通过鼓励风气互补、光气互补实现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

因此,作为以气代煤的主要方面以及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调峰必备,天然气发电的地位也大幅提升。

然而,中国可借鉴美国经验,却无法照搬美国模式。美国依靠政策和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燃气发电成本,而中国由于技术与体制原因无法做到。此外,中国多煤少气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中国大规模煤改气面临不确定性。

因此,要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中国除政策支持外,必须放开对电价和气价的政府管制,实现燃气发电关键技术突破,并打破天然气进口限制。 中国燃气发电地位提升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电力“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发电将新增投产5000万千瓦,达到1.1亿千瓦以上。

规划中,天然气发电与光伏、风电的规划目标均附加“以上”二字,这意味着天然气发电属于鼓励发展产业,相较而言,煤电则属于限制发展的产业,“十三五”规划目标为11亿千瓦以内。

5000万千瓦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构成中,1500万千瓦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500万千瓦为天然气调峰电站,剩余约3000万千瓦是集中式天然气发电厂。

由此可见,尽管“十三五”将天然气发电仍定调为“有序发展”,但实际上,天然气发电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已有显著提高。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下发 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将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主体能源,给了天然气以官方层面的新定位。

早在2013年,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提出了相应的能源发展目标。其中对天然气应用的要求是: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

从“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到“十三五”约3000万千瓦的集中式天然气发电装机,天然气发电已经悄悄放开。

转变始于2014年,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据最新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仅为5.9%,世界平均水平为23.8%。

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天然气发电是与气化城市民生工程、天然气交通运输相并列的三大应用领域。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要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结合热负荷需求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

国家电力规划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云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发展天然气发电基于两个逻辑:一是能源转型的需求。中国能源处在“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期,前一个“替代”也很重要;二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中国光电、光伏快速增长,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现象,需要天然气发电作为调峰电源。 难走美国路

2015年4月,美国电力供应出现历史性转折,该月天然气发电量首次超过燃煤发电量。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16年天然气发电比例将达到33%,超过煤电比例(预计32%)。

支持美国气电大发展的因素首推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不仅使天然气发电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电。

1955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环保方面的联邦法规《空气污染控制法》,此后又出台多项法案和修正案。从而为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打开了政策通道。

美国的一系列环保政策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燃煤电厂的各方面成本。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发电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固定投资成本(即电厂建造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燃料成本。美国的技术进步使投资和运维成本被大大降低,故尽管燃料成本较高,但天然气发电的综合成本仍然低于燃煤发电。

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轮机抗高温材料和进气冷却技术方面,这些技术进步使燃气机组的发电效率不断提高,单位产能的建造成本随之下降。根据EIA的2012年数据,美国燃煤机组的成本是燃气机组的3.2倍。

气电成本可通过电价得到疏导,使得天然气发电企业留有边际利润,为气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0年至2005年的美国燃气电厂兴建热潮中,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平均价格为5.3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期美国电厂用煤平均价格仅为1.3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包括英国NBP、德国平均进口价格和日本LNG进口价格在内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4.2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这表明天然气价格高企并未使燃气电厂丧失经济性。

2009年以来,随着廉价页岩气的开发,美国天然气发电与煤电的经济性对比发生了逆转,新增电力装机越来越多倾向燃气发电。

以美国巴内特(Barnett )页岩的开发为标志,美国页岩气开发带来了廉价、丰富的天然气。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年产量由2000年的236.61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2893.10亿立方米,2015年1月-11月,页岩气产量累计为3962.74亿立方米,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逾50%。

随着页岩气的大量产出,美国天然气的价格一路走低。2008年美国天然气的价格还在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据亨利中心数据,2016年上半年天然气均价约为2.0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0.51元每立方米)。

受益气价走低,燃气发电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估算,在各类电源中,作为基荷运行的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商业成本(不计气候变化、环境、健康等负面外部性因素)最低,仅为5.3美分/千瓦时,低于水电(6.5美分/千瓦时)、煤电(8.0美分/千瓦时)、核电(10.4美分/千瓦时),也低于陆上风电(7.0美分/千瓦时)、光伏(10.3美分/千瓦时)。

中国在环境政策上正在追随美国步伐。2013年,同样面临严峻空气污染问题困扰的中国也修改了此前对天然气利用的限制政策,转为鼓励使用的态度。

但由于中国在燃机制造上短板,未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中国燃气机组造价仅仅比燃煤机组低12%。原因在于全球重型燃机市场几乎被欧美三大燃气轮机主机制造商(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重工)垄断,中国通过各种方法始终未获得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部件仍需进口且价格较高,导致燃机设备购置和养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观念占据主流地位,使得天然气发电的地位一直不够清晰,自身也经常出现政策反复。

2004年之后环境开始恶劣,政策基调变成了大幅扩大天然气的利用。扩大三年之后,主管机构发现中国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全部向燃气转变的话,整体匹配的成本过大,因此从2007年又开始转而限制天然气的利用。

到2012年,虽然又开始强调适当扩大天然气利用,但整体基调仍然是限制的。而随着雾霾在2013年变得异常严峻,就又将2012年的政策作废。2014年时油价和煤价双双下降,气价却因政府管制而显得过高,因此不被市场接受。而今年能源局油气司又刚刚发文把天然气定位为主体能源,政策基调无疑又要大幅扩大天然气的利用。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政策变来变去,但直到今天也绝不敢提出要把煤电全换成气电,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增长是大势所趋

吴云向《财经》记者分析,过去制约天然气发电有三大因素,一是调峰需求并没有如今这样强烈;二是天然气供应不足,需要优先保障民用;三是天然气价格不合理。

但随着弃风、弃光日益严重,发展天然气发电作为调峰电源成为业内共识。另一方面,天然气供需逆转,呈现供应过剩的风险。

以2004年底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全线商业运营为标志,中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年来,中国天然气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中国政府工作重心一直放在设法增加天然气供应,保障供气安全。

这十年时间里,每到冬季用气高峰期,天然气供应都需要优先保证民用,工业用气都会受到压减。

这样的局面已经发生逆转。“十二五”后期,天然气消费在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长后,增速大幅下滑。天然气已经呈现供应过剩的风险。

2000年-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68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高达16.0%;2014年天然气消费增速急剧下跌至8.7%,2015年更跌至5.7%。

天然气需求增速放缓与宏观经济疲软、用气行业不景气、用气成本上升多方因素相关;但在另一面,天然气供应能力却仍然在加速增长。

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的目标。

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1932亿立方米。以此为基础,未来五年每年天然气新增消费量要达到约400亿立方米,才能实现供需平衡。历史峰值发生在2011年,新增天然气消费量也未超过230亿立方米。

天然气发展十年,已经形成了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天然气、国产气“三足鼎立”的多元供应体系。

业内普遍认为,天然气供应端和需求端都存在不确定性,但相较快速增长的天然气供应能力,未来天然气供应过剩的风险较大。

限制天然气发电的气源桎梏将得以缓解,而随着天然气供需格局的逆转,天然气价格也进入下行通道。

业内公认,中国天然气价格结构不合理,存在交叉补贴的情况,中国居民用气便宜,工业用气贵,国外则恰恰相反,如果能理顺天然气价格结构,天然气发电的原料成本还可以下降。

近年来,天然气价格改革持续推进,方向指向天然气价格全面市场化,非居民用天然气与居民用天然气实现并轨,政府仅管制管道部分。

今年11月,发改委通知,在福建省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改原先由政府指导价的惯例,改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为下一步全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探索经验。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推进,有利于消除非居民天然气承担的不合理负担,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的建立,天然气因其灵活的调峰能力,有望获得额外的电价补偿,进一步提升经济性。

现行的电价体系下,天然气在用电高峰时的发电价值并未充分体现。

2015年,发改委在《关于规范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新投产天然气调峰发电机组上网电价,在参考天然气热电联产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基础上,适当考虑两者发电成本的合理差异确定。

这一定价模式,仍然沿袭了成本加成利润的定价思路,由于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尚未建立,天然气调峰发电的市场价值并未充分体现。

第6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苗苗,肖洪钧,傅吉新.财政政策、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8. 

第7篇:光伏年度报告范文

一、用大局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自治区党委始终强调要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内蒙古的发展,我们也应在自治区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推动富民强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局来看,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任务重要而且急迫。

就重要性而言,自治区富民强区事业的几个“短板”,都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非公有制经济是就业的重要领域。我区就业增长率偏低。2000-2012年,全区GDP年均增长16.6%,城乡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1.7%。据统计,GDP每增加1亿元,仅增加就业197人。就业结构偏差。2012年全区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长期超过50%,2011年降到45.9%,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1个百分点。失业率偏高。2010年全区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16周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处在失业或暂无工作状态的占10.2%(城镇为7.5%,农村牧区为12.7%),其中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高达20%以上。城镇16周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的占4.8%,比同期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高出0.9个百分点。就业稳定程度偏弱。按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区已就业人员每百人中有7.7人随时需要重新寻找工作,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每百人中有1.5人、农牧民工每百人中有11.9人随时需要重找工作。新世纪以来,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累计损失岗位44万个,2011年的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单位只提供了就业岗位的48.3%,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的51.7%,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对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贡献率达到95%。全区2012年新设私营企业2.1万户,雇工16.3万人,平均每户企业创业成功可带动就业7.7人;新设个体工商户18.6万户,从业人员47万人,平均每1人创业成功可额外带动就业1.5人。非公有制经济吸收就业的潜力非常大,目前自治区正在制定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意见,也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非公有制经济是居民增收的重要依托。相较经济增长、居民增收是我区发展中的“短腿”。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区长期追求、尚未实现的奋斗目标。自治区四届党委三项近期奋斗目标中提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要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自治区五届党委提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六届党委提出要逐步缩小同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包括居民收入差距。自治区七届党委提出到2010年前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八届党委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力争进入前列。自治区九届党委提出坚持“两个同步”、确保“两个达到”,即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2000-2012年情况看,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例上在逐步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由81.7%提高到94.2%,农牧民收入占比由90.4%提高到96.1%),但差距绝对数有所拉大(城镇居民收入由相差1151元拉大到1415元;农牧民收入由相差215元拉大到306元)。增收是富民的主要指标,富与不富还要放在全国大盘子里衡量。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居第8位(山东25755元)和第9位(辽宁23223元)之间,我区23150元,居第1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居第12位(河北8081元)和第13位(湖北7852元)之间,我区7611元,居第15位。“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召开以来,国家和各省区都在提收入倍增计划,我区如果不能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很难实现走进前列或进入发达省区行列的总体目标,也很难讲实现了富民的目标。我区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在大能源、大冶金、大化工和一些垄断性公用行业,强区的效果大于富民。我区城乡居民收入长期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与非公有制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单一有关。2011年我区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高达67.5%,居全国第9位;人均得自经营活动的净收入2320元,比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分别少2064元、715元、706元和671元,比宁夏都少47元。农牧民收入中,务农收入比重高达63.5%,仅次于新疆、和吉林;人均得自务工的收入仅1311元,仅高于云南、和新疆。我区农牧民收入与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的差距分别为6429元、2730元、4163元和213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造成的差距就达到5410元、4544元、4659元和2578元,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务工收入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直接提高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农牧民的务工收入,间接提高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我区实现富民目标意义重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三产业与居民收入、对外开放并称我区经济发展的“三大软肋”。自治区把第三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扩就业、增效益的重要抓手,2002年召开推进工业化会议,2004年即召开全区第三产业工作会议,要求像推进工业化一样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其后又数次出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三大目标。2000-2012年,全区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15.1%,比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发展提速的目标部分达到,但比同期GDP年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由“十五”期间的41.9%降至2012年的34.5%,比重提高的目标没有达到,目前比全国平均比重还低10.1个百分点;2000-2011年,我区第三产业中,传统的交通邮电运输业和批零餐饮业比重由55.9%降至52.6%,金融、房地产、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由17.2%上升至24.1%,结构提升的目标有所体现。第三产业的增长与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属性密切相关。2012年底,全区登记注册的117.14万户市场主体中,90.1%从事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105.5万户市场主体中,97.7%属非公有制性质;同时,111.8万户非公有制市场主体中,92.2%从事第三产业。单从市场主体分布上看,第三产业的主体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相当程度上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

就急迫性而言,自治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明显“先天不足”,亟待“后天努力”。

从区位上看,我区地处内陆边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未得沿海侨乡地利、人和之便,也未得对外开放风气之先。从观念上看,干部群众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始终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开明开放。一些领导干部看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眼光不同,多以发展公有制经济为政绩,以扶持国有企业为己任,对非公有制企业则任其自生自灭。发达地区人才推崇创业,浙江全省5460多万人口,除在本省发展外,有600万人在外地办企业,400万人在外地从事个体经营,其中120万人把生意做到了海外,带动其他省区就业2000多万人,形成影响力巨大的“浙商经济”。我区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口中,22.4%在金融行业,20.8%在党政机关团体,17.4%在教育部门,20%在文化卫生体育科技水利等事业部门以及铁路民航电力等垄断企业,只有18.8%投身农牧业、工业、商贸等市场竞争性行业。从传统上看,“一五”时期国家就开始在内蒙古布局重点项目,使我区从起点上就有较高的公有制经济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能源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冶金机械工业等曾经都是国家重点控制的行业,公有制主导的局面长期没有改变。从过程上看,我区既没有赶上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潮流,也对上世纪90年代第二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机遇反应滞后,“南巡讲话”10多年之后的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仅占全区GDP的25%,纳税仅占全区税收总额的14.5%,全区私营企业仅3.5万户,个体工商业者仅55.6万人,同期广东已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5万户。“南巡讲话”20年之后的2012年,全区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的1.4%,个体工商户占全国的2.4%,注册资金占全国的2.4%和2.1%。从行业上看,自治区工业经济增长最快,同时又以资源开发和重化工产业见长,这些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门槛高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体私营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全区111.8万户非公有制市场主体中,只有6.3%选择进入第二产业。

不足体现着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挖掘非公有制经济潜力,非常有利于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建成全面小康。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当其时

当前我区非公有制的发展,既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又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还能享有丰厚的经济红利。

从发展基础看,“创业版内蒙古”已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区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12年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07%的经济总量和3.99%的工业增加值,生产了占全国4.3%的粮食、22.1%的羊肉和24.3%的牛奶,形成每年150亿斤商品粮供应能力(外调110亿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成为国家粮食和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支柱。2012年我区生产了10.6亿吨煤炭,占全国的29.1%;生产了259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国的24.2%;生产了3116.9亿度电力,占全国的6.3%;生产了243.9万吨有色金属,占全国的6.6%,其中电解铝179.4万吨,占全国的9%;出区煤炭6.55亿吨,占全国跨省交易量的一半以上,外送电量1337.4亿度,占全国跨省送电量的18.5%。自治区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发展空间看,“加强版内蒙古”正在推进。我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坚持扬长补短,自治区经济实力就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增强。比如,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结构中,中小企业发展较弱。强化这些领域的发展,都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工业内部不平衡,能源工业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的48.6%,冶金工业占18.2%,农畜产品加工业占13.4%,化学工业占7%,高新技术产业占6.8%,装备制造工业占5%,一煤独大的局面需要进一步改变,化工、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力加强。按照目前的产能建设规划,“十二五”后三年不少产业还将实现翻番增长。“加强版内蒙古”蕴含着重大商机,为非公有制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创造了巨大空间。

从发展导向看,“升级版内蒙古”开始启动。我区经济中还存在一些质量和效益问题,坚持转型升级,自治区的经济层次就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升。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建设五大基地目标,指引自治区相应行业的转型升级。其中,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意味着自治区不仅要输出火电,更要开发并输出风电、光伏等无污染能源。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意味着自治区煤化工产业终极产品不再是传统的甲醇,还要开发气、油、烯烃、二甲醚、乙二醇等新一代产品。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意味着自治区煤、电、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特种装备、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等产业的壮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意味着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绿色农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意味着自治区服务业要有新的发展,旅游业在千亿元规模基础上会有新提升。“升级版内蒙古”体现着明确的导向,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

从发展环境看,“红利版内蒙古”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区充分利用了资源红利,靠大型企业等带来的资金、技术,面向全国市场,结合丰富的能源矿产,发展资源型产业,实现了超常增长。近年来,全区每年招商引资规模达到3000亿元,占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近1/4。“十一五”时期,全区工业投资构成中,区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投资已经占到1/2。依靠引进的企业、资金和技术,新世纪以来,煤炭开发规模从7000万吨扩大到10亿吨,电力装机从1000万千瓦增加到7800万千瓦,全区各地依煤而电、依煤而冶、依煤而化,资源型产业在自治区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区12个首台(套)工业技术和装备,以及37个国际国内最大项目,大多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机械领域。随着大规模资源能源开发,自治区电力供应充足,能够实施优惠电价,形成了新的成本优势,煤—电—用发展模式在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中广泛应用。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资源丰富、低电价等优势还在延续,还可以给各类投资者持续带来要素红利。

三、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关键在环境。党的十要求“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在现实中,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居多,既缺乏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少得到政府的行政保护,对环境非常敏感,环境决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存亡兴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