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PBL教学; 大群体; 医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002-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pharmacology lecture in pharmaceutic students.Methods LBL and PBL+LBL teaching were developed in 4-year-program Pharmaceutic students of 2006, 2007 respectively. Test an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2006(LBL),the test scores of 2007 pharmaceutic students were higher obviously;the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e professionalism,communication skills,practical skills,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2007 stud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PBL teaching.Conclusion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skills of students.
[Key words] PBL teaching; large group;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9-2011)及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金项目(LRB06-285)资助。
作者简介:龚冬梅(197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和电生理学。
药理学是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素以内容繁多、枯燥无味、不好记忆著称。我国医药学生主体仍以高中毕业直接升入大学的本科生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对医药学的感性认识。传统药理学一直是大班额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缺乏主动性。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医药学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有限医学教育时间内所能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核心的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进步速度[1-2]。时代要求医药学生必须成为具有强大自学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而国际通行的医学生培养金标准“GMER”还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解决问题、创造和交流能力[2]。因此对药理学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国际流行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其核心理念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4]。国外多所大学已证实该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典PBL一般在小群体进行,在大群体理论教学中进行PBL的研究很少[5]。因我国医药本科学生较多,师资、教学软硬件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大群体本科生中实行经典的PBL小组讨论教学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但是将PBL核心理念融于大群体理论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却是可行的。
1 方法
1.1 实验分组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级、2007级本科四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06级实施LBL教学,2007级实施PBL +LBL教学。PBL+LBL:根据每节课内容设置4-8个问题,课前2-3天将问题和多媒体演示稿转给学生;教学开始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学习内容,重点熟悉知识主干,随后由教师明确关键点和重点,根据预设问题,通过群体回答、个别提问以及学生互助等方式来学习理论内容。LBL:以传统讲授为主。
1.2 教学效果评价 客观考试和调查问卷。客观考试卷符合齐同可比原则,题型、题量、难度、重点、覆盖面和考试时间均处于同一水平。调查问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效反馈,采用5级Likert量表法将GMER要求归纳为7个领域进行由高到低的评分。
2 结果
2.1 PBL对药学专业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2006级及2007级药学学生在入学成绩、人数、性别比例、学习的接受度和自主性及其他专业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见表1。
表1 药学学生药理学成绩统计
**P
2.2 PBL对药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根据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于1999年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进行问卷设计[6],从职业价值、医学基础知识、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7个领域考察药学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问卷在2007级药学专业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80.2%。结果见表2。
表2 PBL+LBL教学法对药学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n = 81)
3 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大群体药理学教学中实施“PBL+LBL”教学法改革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GMER素质和能力。
实施“PBL+LBL”教学法的2007级药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LBL教学组2006级,优秀率显著增加,而不及格率明显降低,显示PBL能明显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牢固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GMER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通过设疑-求解-解惑-复习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批判性思维,循证医学能力也明显增强,而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答案促使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明显提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最终促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因而能更好的应对药学专业飞速发展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
在大群体中实施PBL教法,也遇到不少挑战,如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上给学生设问-解决问题的时间较少、讨论和互动时间也较少等。这是在大群体中进行PBL的固有局限性。但PBL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不断实践这一理念,使之深入人心,未来终将有成。
参考文献
[1] 聂宏光,蔡际群,魏敏杰等.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6):56-57.
[2] 蔡际群,聂宏光,于晓松等.药理学PBL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4-5.
[3] 穆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4.
[4] Juha Nieminen,Pekka Sauri,Kirsti Lonk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functioning and study succes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ical Education,2006,40:64-71.
关键词:科研思维;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1药理实验教学中培养科研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科研思维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1)培养科研思维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未来学习和从事研究的重要基础;(2)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即培养科学研究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药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进行研究,并将它运用于实践;(3)药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将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变成思维的形式,再进行分析、分类、比较、综合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运用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训练到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力,考验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方面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药理实验教学培养科研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药理实验教学应积极加强科研思维的培养。
2药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
药理实验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涉及基础医学、动物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实践性较强,不仅考验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更对教师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药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并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1)第一阶段的改革:1978年以前。1978年以前的药理实验教学主要以单科教学为主,比较孤立,没有和其他学科融合教学,实验主要以记纹鼓等简单记录仪器和幻灯片放映为主要手段,类型单一,没有统一完备的教材,主要以授课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条件十分艰苦;(2)第二阶段:1978~199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课改浪潮,药理实验教学不再单一的进行,开始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融合,有的甚至还融入了心理学课程,药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和补充,同时,开始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人员,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统一授课,实验的仪器设备和经费开支有较大的提高;(3)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素质教育作为普遍的教育理念被提出来,药理实验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探索和革新,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实验室的投资规模大大增加,使实验条件大为改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验教材的编写更加完善;成立了不少实验室教学的示范基地,带动全国范围内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3药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科研思维培养不足的原因
经过三个阶段的探索和改革,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教学中不重视科研思维的培养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1)没有形成培养科研思维的良好教学氛围。传统的应试教学对很多学校、教师的影响非常深刻,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形成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良好氛围,从教多年的教师依然存在旧式教育观念,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忽视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思维的训练。(2)实验教学课程缺乏创新。科研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的,并加以反复多次的训练使学生经过启发获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体系,然而现在很多从事药理实验教学的教师还存在把课程当任务完成,按步骤把实验走一遍,很少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未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假设、推理和发散性提问,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科研思维的培养是需要贯穿于理论到实践整个过程中的,体现在思维方法、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来源于理论基础知识又相应实践到实验教学中去,而很多药理学的教师还存在机械的让学生复制实验步骤不进行深刻的理论解析,或是将大量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加固,没有留足充分观察、记录、推理结论、攥写报告等的时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没能有效结合,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质量。(4)实验设备的更新和投入不足。药理学实验的教学大部分需要进行体内、体外实验,需要具备基础实验场地、设备和动物资源,也就意味着需要充足的实验经费支撑。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系统内的实验设备尚落后于发达地区,拥有完备设备的教学型实验室还较少,教学经费有限,未能充分服务于教学一线需求。(5)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和教辅人员是药理实验教学的主导,对实验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应渗透于药理实验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很多教学人员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药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开始的比较早,但过程比较缓慢,科研思维培养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临很多困境和不足。
4药理实验教学改革中提高科研思维的意见与建议
科研思维的培养是新时代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要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现代药理实验教学重要任务、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药理学实验中心应培养科研的良好氛围。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也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倡导全民创新的今天,药理学科研领域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作为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工作,药理学实验中心应该加强科研精神的宣传、教育,培养科研思维、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同时,加大药理学实验设备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和改良,保证经费投入,使先进的仪器设备能真正服务于高校的师生,提升其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保障仪器设备的高使用率,共享教学科研资源。(2)药理学实验教师应加大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索。科研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重而道远,教师应正视药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听取学生的意见、研读新课改的要求和时代精神,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鼓励学生将药理学理论学习、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变成常态学习的形式,尊重学生的合理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方法和研究路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科研思维。(3)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药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时代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法和实验技术,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现有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互动。只有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未来医药学工作者才能成为现实。药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也不能单靠个体来完成,必须结合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坚持和共同努力。
5结语
药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梳理了药理实验教学三次改革的成果以及科研思维培养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罗 敏 纳 鑫 张 玲 周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马腾飞,王允,李梅,马行,夏安周,谷淑玲.在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3):77-78.
[2]黄正华.浅谈药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技能培养[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268-270.
[3]李娜.浅析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6.14(7):20-21.
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藏族医药学理论是解释人体和疾病同体外所显示的症状的一种信息学,不是表述物质机体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论。比如只能将下泄隆理解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与控制、司理胎儿分娩等方面的机体运动共同现象,实际上不存在下泄隆这种器官或组织。
一、藏医理论的信息学性质
我们将与藏族医药理论相关的症象称之为表象信息,将实体与症象间的关系称之为表象关系,故藏医理论可认为是统率表象信息和表象关系的一个巨大信息系统。藏族医药学理论与客观存在间是否有矛盾,主要取决于其理论统摄的信息与实体间关系是否可信。
对统摄信息的形成从发生学说,从内成因和外成因。内成因是指对疾病诊断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进行 分析 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从医疗实践范畴中产生的,故称之为内成因理论。《四部医典·论述部》中云:“隆盛症象干黑喜温暖,身颤腹胀大便滞。”又云“隆衰症象力衰言微身不适,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状。”以三因盛衰实像为例,隆盛症状与其所属的肌肤干黑的两种症状相吻合的诊治,就是用信息学说的诊治。它是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故称之谓内成因理论。所称其为内成因理论因它是对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容易解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所有 问题。例如,在医疗实践时,对胸部满闷、神志不安、乱语、头晕、连连嘘气的病状,按传统藏医理论,认为是隆症心风病,对治药物应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医疗实践中按传统的观点认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轻和动的成分亢盛,胸部满闷、心悸过猛、乱语等症候是隆即风入侵入心和命脉,其对治法则应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风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当代西医 治疗 理论中,无隆即风入侵心和治疗息隆即息风的说法,但按藏医理论对隆症心风病治疗中施以息隆即息风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疗效。按逻辑学所说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观物质存在的 规律。总之很明显藏医理论与现代西医学在治疗时严谨以据症候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一致的。
与内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医药学组成的主要部分。藏医的生理学、诊断学和药理学中都吸取和发展了外成因理论,更多的吸取和发展了五大种理论,使其与藏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由于藏医学中吸取和发展了这些理论,一方面藏医学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藏医中采用了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观察了人体、疾病与外界环境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经验,内成因与外成因理论浑然连为一体。
二、藏医学诊疗理论是医疗实践与古代哲学相结合的结晶
用三因学和五大种学收集和总结了对人体和疾病症候观察中所得的经验知识,创立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医疗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人体与外界间复杂关系和制约情况进行观察,坚持人体与外界环境是统一体的思想。藏医的统一体思想在世界医学中是特色突出的医学之一。
三、因学不仅坚持与总体相关的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中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运动和病变间的统一体的思想,还坚持机体与外界环境间动态平衡的思想。按三因学的思想,认为人体生命运动和质量主要取决于人体器官间、器官组织与人生活的外界环境间的关系能否动态平衡。如心脏功能发挥状况。不仅取决于心与肺、心与肝、心与肾等器官间关系的质量,甚至还取决心与外界社会环境、气候、空气等。医典中指出造成心脏病(心风病)原因是悲痛、思虑过度、生气发怒、闻听不悦之言、惊恐等,一个人想要健康正常生活,主要不仅取决于此人的所有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的发挥状况,还取决于此人的身体、思想、生活起居、社会环境等。《四部医典·论述部》中说:“时季五官(器官)起居味与性,劣反盛时皆为致病源,正常之时无病健康因。”特别是指明三因(蓄积、发作)的因素时说:“春季之时轻扬并粗性,环境饮食起居皆相类,虽聚隆渐不起发,夏时雨风生寒将发病,秋季润腻温得平息。”从这个论述中可以得知三因蓄积、发作、平息与外界环境的紧密关系。将藏族医药学中关于情(人)器(外界物质环境)世间平衡(生态平衡)和整体统一的思想与当代创建的生物心理学医学模式相对比,可以发现很多共同处。1948年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的前言中说:身体健康是指人体所处的 自然 界、心理和社会等都处于和谐状态。它将人身所处的自然界、心理和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以章程的形式确定下来。生物医学或称之为结构医学的论点趋向越来越走向光明,故显而易见藏医学的整体思想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现代药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 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
2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药学的基础学科中,一方面加强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作为药学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在“基地班”;开设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相关课程, 如生物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现代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生物学当今在新药设计、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应用中已经取得迅猛发展,其本身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在医药院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开设的范围已扩大到其他相关专业。现代生化药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在掌握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1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针对药物或先导物结构进行药物性质设计与优化,以改善药物或先导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毒副作用为目的。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药物设计案例随处可见,诸如软药设计、硬药设计、孪药设计、生物电子等排等,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分子通过简单的设计或改造,可以改善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或不良效应,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稳定性、溶解性、作用时间、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等。例如由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拼合而成贝诺酯,不仅可以解决水杨酸对胃的酸性刺激,而且因协同作用而增强的药效。再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已烯雌酚会产生雌激素副作用,将其设计成已烯雌酚二磷酸酯,因前列腺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含量高于正常组织,可以在癌组织中酶解出高浓度的已烯雌酚,从而增强了对前列腺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1.2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根据现有药物分子结构,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之间量变关系,据此设计新的化合物以提高其的生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在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可分为二维、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1868年提出的Crum-Brown[10-11]方程,该方程认为化合物生理活性可用化学结构的函数式表示,但是并未建立明确的数学模型。直到1964年Hansch提出线性自由能模型,使得构效关系研究进入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构效关系研究更为直观,也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例如环丙沙星的发现就是基于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的Hansch方程,方程显示喹林羧酸的1位取代基的最佳长度是0.417nm,因此1位取代基为环丙基(0.414nm)比乙基(0.411nm)的生物活性更优,结果表明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优于诺氟沙星。
1.3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或同源建模等提供的受体三维结构信息,筛选或设计能够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并能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被发现,且越来越多药物受体的三维结构被测定,尽管有些具有重要药理作用药物靶点地三维结构还未测定,但可以通过同源模建或从头计算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为创新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药物作用的是受体分子;(2)确定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结合位点;(3)基于受体与结合位点信息,设计或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并模拟出最佳复合物的结构模型;(4)合成模拟得到的最佳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5)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卡托普利是基于受体药物设计的典型案例。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结构分析发现,该酶中有一个锌离子,对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受体分子的精氨酸残基带有阳离子,可与带负电荷的基团形成离子键。卡托普利的巯基与羧基能够很好的满足与受体结合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酶抑制活性,因此卡托普利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4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通过抑制某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以阻断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技术建立对介导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过去,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往往滞后于药物的发现,而现在药物研发的重心已经转到了探寻分子机理并据此设计药物上。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药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相比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更为合理。例如在精神病药物的开发中,经典的多巴胺受体(DA2)拮抗剂容易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而5-HT2受体与情绪、抑郁等密切相关,当其拮抗时可使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释放,使多巴胺神经节调节运动的功能恢复。基于该机理设计的利培酮可同时拮抗5-HT2和多巴胺DA2受体,具有很好的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很小。
2展望
学生实验技能熟练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实验,以及能否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小白鼠实验时,学生心里或多或少对小白鼠有恐惧感,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我们把原有的4h的录像实验课改为观看录像和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小白鼠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第一部分仍然是录像,录像时长70min,主要涉及药理学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犬的捉拿,给药,处死等。录像结束后,每位同学可以领取三只小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的训练,练习如何捉拿小鼠、给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最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是否将碳末阿拉伯胶灌入小鼠胃中。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掌握小白鼠的基本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各项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的药理实验课在三年级开设,学生的课表上只有“机能实验”的字样,并不标注具体课程。学生来上实验课,根本不知道是何内容,更无法提前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不清楚实验目的,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高。如果清楚地在课表上标注本周实验课的内容,学生可以提前预习相关知识,有利于理解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将双盲实验的思想引入药理学实验,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药瓶中具体的药物,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等,设计相关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分辨药瓶中具体的药物。教师进行相关总结,最后由实验师揭示结果。每组的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思维不同,所设计的实验也有差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和老师都不知道具体的药物,这样就可以减少无意识的暗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更不可能凭空编造实验结果。实验项目“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血压的影响”是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我们把双盲法引入这个验证性实验。上课一开始,老师会出示3种药物,标注为A,B,C药,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的3种激动剂,请大家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动物对这3种药物进行区分。给学生提供的动物是家兔,主要仪器是压力换能器及BL-420实验系统,可进行血压测定。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明确给出ABC各是什么药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ABC具体是何种药物,只有实验室老师清楚。实验课完成后,由实验室的老师揭示谜底,同学也可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与老师给出的答案相符合,说明这些同学认真预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如果与老师给出的结果不符合,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分析究竟是因为理论知识没有掌握,还是实验过程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结果的判定。在药物镇痛实验中,三种药物分别是0.7%醋酸、强痛定、生理盐水。醋酸腹腔注射可以引起小鼠腹痛,小鼠出现“扭体反应”,强痛定有镇痛作用,生理盐水没有镇痛作用。老师引领同学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请同学根据已提供的实验条件,辨别这三种药物具体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通过闻气味很快就找出醋酸。有的同学则是把三个药物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引起扭体反应的则为醋酸。找到醋酸后,再进一步区分生理盐水和强痛定。给小鼠皮下注射强痛定和生理盐水,强痛定可以减轻疼痛,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少。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最后结果符合标准答案的同学,欢呼雀跃,非常兴奋,而实验失败的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失败原因,可以再进行一次验证实验。
3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每年都有20-30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在2000元左右,其中不少项目与药理学相关。这时,我们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完成项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选题、实验、结题汇报。教师只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科学研究工作,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甚至独立完成某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科研的意义,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师可以节约时间,更快捷方便地进行科研工作,提高效率。
4完善考核手段,建立实验课程考查评价体系
关键词:心理需要理论;学生需要心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理论文献综述
(一)勒温的动力学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这种张力会引起人的行为,使人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满足后,紧张便得以解除。
(二)默里的人格学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人格是个人需要与环境限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需要则是脑区内的某种具有生化性质的力量。需要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外显的两类。需要还可以区分为内发性的和反应性的两类。个人需要与压力相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需要和压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5种基本需要,分别是:(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通常情况下,以上5种需要按顺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越是高级需要,在个体的发展中出现得越迟.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和人的价值。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于他干的事情.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视为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任何生命都生来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倾向,人更是如此。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是少数。然而自我实现并非普通人所不可企及,运动员、工匠,乃至家庭主妇都有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
二、我国学生的心理需要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界对需要进行了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在一项对大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一些大学生竟在其宿舍里养起狗、猫、兔、龟及金鱼等宠物,他们竟与动物“同居”。心理专家提醒,尽管饲养宠物可以放松心情,但学生切忌沉迷于宠物,以免导致孤僻的性格。大学生在宿舍里养宠物,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敏感的特征体现。老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寻找适当的时机同他们好好交流,以免学生一味将宠物当成精神寄托、逃避现实,而导致孤僻的性格,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
实际上,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被理解与关怀的心理需要,友谊情感的心理需要,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积极性的源泉。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如果父母、老师或朋友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激发、利用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才能很好地实现多元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生需要心理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学生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需要,实现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中小学生的更为强烈。教师可以通过多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提供一些合适的习题、实验,让各类学生去解答、操作,多组织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即通过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展示自我的平台、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中,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地讨论、回答问题,积极地动手练习、操作,从而充分满足各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教师还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在满足这两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以不断地思考、回答、讨论、动手练习和操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很自然地实现了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不断地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内化,使思维、交流、动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利用体验成功后愉悦的心理需要,实现培养自信、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人在取得成功时,总伴随着一种愉悦甚至是兴奋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令人渴求的、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回答出一个提问、做对一次板演、做好一次实验、解答出一道“难”题、完成好一个体艺方面的技术动作和取得好的考试、竞赛成绩时,都有程度不一的这种心理感受。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赞美,体验成功后的愉悦,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和激励之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需要还是一种生长性的心理需要,当学生体验一个或一方面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将产生新的、更强烈的这种心理需要,新的需要将激励学生去不断取得新的成功。显然,学生在不断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他的学习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他的思维、表达、动手、创新等能力将随之发展提高。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更要通过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火花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三)利用渴望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实现陶冶品德情操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力水平、优势长处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同和赞美,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正确的认同标准和艺术的认同方式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他们知道哪些不可为,哪些可为,该怎样为;利用赏识和赞美去唤醒学生崇真尚美向善的潜意识,去激发学生胸怀天下爱国忧民,去激励学生诚实守信谦虚自律,去鼓励学生自信坚毅、开拓进取、追求卓越。
(四)激发学生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实现“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佳境界。“不教”有几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学生必须志存高远,有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二是学生有坚毅、执着、自信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三是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实现“不教”之最高教学目标,就是让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深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把成就一番大业变成一种持久的强烈的心理愿望,并使他们懂得目前的学习与其愿望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把学习转化为他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把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逐渐养成,学习能力也将自然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渴望着某些老师来上课,或一旦开展某些活动时就兴奋不已。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这些老师能让学生好表现、好奇、渴望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的老师往往能通过科学的设问提问、平和亲切的教态、精练的讲授、恰到好处的赏识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与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上课学生不但全神贯注地听,积极地思考、回答、讨论和动手练习、操作,而且心情特别轻松而又兴奋,思维异常活跃敏捷,还不时或有闪光的思想、精彩的结论、独特的解答出现,或有创新思维、新颖的问题冒出,或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思想、情感、知识、智慧等信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教”与“学”步入了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师生均处在一种兴奋、愉悦的体验甚至是享受的感觉之中,课后学生总觉得意犹未尽,余兴未了,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常常延伸至课后。这样的教学真正挖掘了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了学生的潜质,实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教学目标。
然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不是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引导学生把爱慕虚荣、回避失败等消极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积极的心理需要,把好表现等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把固有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精神追求,内化为思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总之,教师从掌握、激发特别是利用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出发,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对全面、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永玉:《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研究综述》,载《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6期。
【2】查普林等:《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林方译.商务印书馆j983年版。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清肺胶囊的成分
本品为复方制剂,主要的药物成分包括:黄岑提取物、连翘、浙贝母、百部、前胡、苦杏仁、鱼腥草、甘草以及芦根。
其中,本方中黄琴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为方中君药。浙贝母苦寒,清热化痰。研究表明,浙贝母的镇咳、祛痰和松弛气管平滑肌、抗炎和逆转细菌耐药等作用是其治疗呼吸系疾病的作用机理。连翘苦凉。入心、肝、胆经。连翘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鱼腥草辛寒,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广泛地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物质是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癸酞乙醛、月桂醛等。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百部甘苦,微温。入肺经。温润肺气,止咳。芦根甘,寒。归肺、胃经。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前胡具有降气化痰,解痉、抗炎、抗过敏、抗溃疡,抗血小板凝集,抗心率失常等临床作用。起到这些药理作用的主要是前胡内的各种类型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色原酮、黄酮、聚炔、木脂素、简单苯丙素衍生物等。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定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2清肺胶囊的药学提取工艺
中药提取方法的恰当与否对中药制剂的疗效、稳定性等有较大影响。提取的目的是尽量的提出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最低限度的浸出无效或是有害物质,减少病患的服用量,增加制剂的稳定性,提高疗效。
2.1清肺胶囊的药学水提工艺
甘草、苦杏仁,芦根中止咳平喘祛痰主要化学成分是甘草酸,甘草次酸,它们均为三菇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多以钾钙盐形式存在,可溶于水。苦杏仁普易溶于热水,天冬酞胺溶于水,因此用水提。国内中药厂现有提取装置主要有超临界、超声、微波提取设备、罐式提取设备、连续逆流提取机组。结合大生产实际,选择连续逆流提取机组进行处方水提工艺的研究。连续逆流提取设备的工作原理是逆流提取液从低浓度级储液槽流向高浓度级储液槽,从而利用浓度差使得提取更加快捷、完全。
取9份0.1倍处方量的甘草、苦杏仁、芦根及挥发油提取后的药渣装入五个提取罐中,将提取罐中前一提取罐的提取液作为后一提取罐提取的母液,循环操作十三次。该提取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提取过程,收集各单元的提取液,合并滤过,调整体积,取样测定,备用。
2.2清肺胶囊的药学醇提工艺
结合大生产实际,本文选择连续逆流提取机组及回流提取对进行处方醇提工艺的研究。
其中,回流提取描述如下:取浙贝母、百部、前胡0.1倍处方量,置于圆底烧瓶中,回流提取2次;第1次加70%乙醇8倍量,回流2.5h;第2次加70%乙醇8倍量,回流2.5h。滤过,调整体积至2000mL,取样测定。
动态逆流提取法如下描述:取浙贝母、百部、前胡0.1倍处方量9份,平均装入五个提取罐中;在提取罐中加入70%乙醇进行提取,每次10倍量,每次20min,循环提取13次。将提取罐中前一提取罐的提取液作为后一提取罐提取的母液。该提取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提取过程,我们收集5个单元的提取液,合并滤过,调整溶液体积,取样测定,备用。
2.3清肺胶囊的药学挥发油提取工艺
处方中连翘、鱼腥草中的挥发油为药理活性成分之一,挥发油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化合物组成,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可挥发。在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中,提取和保留挥发油成分是保障药物疗效的重要步骤之一。常用的挥发油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固相微提取法等。
考虑到工业生产的可行性,本文挑选水蒸气蒸馏法对处方中连翘,鱼腥草进行提取的研究。按处方量称取鱼腥草、连翘药材一份,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按照中国药典挥发油提取法进行提取,油水分离后得鱼腥草、连翘挥发油。提取五小时之内挥发油量迅速上升,五小时到七小时油量减缓增长,七小时以后油量变化不大。
3清肺胶囊的药学成型工艺
3.1挥发油的药学包合工艺
处方中连翘、鱼腥草中的挥发油为药理活性成分之一,而挥发油不稳定易挥发,在制备成中成药中极易损失,若将挥发油直接药用,容易氧化变质,且容易挥散,研究用-环糊精对连翘、鱼腥草挥发油进行包合的工艺以提高药材挥发油在制剂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疗效。常用的挥发油包合工艺有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根据实际生产的要求,在此选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研究。
3.2浓缩、干燥的药学工艺考察
除杂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收膏率为10.8%左右,每次服用量为89袋。为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本品对药液进行了浓缩、干燥工艺考察。按上述工艺操作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相对密度1.15-1.20(50℃测),浸膏均分两份,加入糊精后,分别进行常压干燥和减压干燥;结果减压干燥较疏松易粉碎。
3.3辅料及用量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患者的范围,尽量使用一些低糖或无糖产品。糊精作为辅料,其溶解性较好,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能有效防止吸潮、变质。制剂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口感,我们添加了适量的甜菊素作为矫味剂,以利于患者的服用。我们取以上浸膏,分别加入0.5倍,1倍,1.5倍,2倍于浸膏量的糊精,用80%乙醇进行制粒,以成品率为指标进行考察。
此外,本文通过-CD包合技术可以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中药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等,为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包合,能较好地保存连翘和鱼腥草中挥发性成分,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对大生产有着积极意义。考察了成型辅料的用量及甜菊素的用量,确定了清肺颗粒的成型工艺,保证了制剂工艺基本合理、可靠。
4清肺胶囊的药学质量测定
由于药品的质量与病患的用药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来控制药品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质量标准的要求:对主要有效成分进行检识;检测专属性强,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制剂含量测定,应选择君药、贵重药、毒药制定含量测定方法。本品为复方制剂,黄答是方中君药,黄琴普是黄琴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抗菌、消炎等,并针对方中药味和剂型特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答普的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方法学考察试验证明,本文方法确实可行。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学监护医院药学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它主要通过药师进人临床,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采购、供应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忽略了药学工作的技术内涵,“以药养医”、“重医轻药”的陈旧观念使医院领导对医院药学重视不够,药师获得继续教育机会不多,在知识结构和层次上尚有欠缺,不能适应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这为临床药学在医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广大群众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声将日益高涨,如何让患者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药师要积极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运用最低费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质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在相同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给药方案,优化卫生资源的利用,积极制定和推荐各种疾病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扭转医师处方无法监督的局面,促进合理经济用药。
世纪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院药学实践已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保证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核心”的即“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此模式在国内被广泛称为药学监护。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批各专业的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参加查房会诊及疑难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但他们并不直接从事常规血药浓度的监测,由检验科来承担。这样,临床药师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药物的选择、合理使用和监测结果的分析上。美国临床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药学服务深人人心,工作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决策指导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据一份调查显示,临床药师在住院病房参与治疗工作中,药师提出的用药方案和建议以上被采纳或经过修改后被采纳,药师面向患者参与治疗,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由于临床药师全天候面向患者进行监护,不但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费大大降低。[]
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且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然而无论是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或药学情报功的开展还都十分不完全。目前,我国的药物治疗监测品种与美国几乎没有差异,凡是治疗窗狭窄,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明确的药物国内都可以做。然而的品种,各医院实际监测还十分有限。
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指出,未来医院药学的重点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并将逐步建立起临床药师制度在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以药养医”的现象将会渐渐被消除在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不断萎缩、门诊药房剥离等“医药分业,措施的影响下,医院药剂科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辅助科室局面,向直接服务于患者、涉足临床区域的主流科室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从单一供应型向科技服务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