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1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产业链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京津冀产业链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也初见端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配套方面,围绕京津各自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发展的零部件供应、配套生产企业,并不仅仅只为各自的整车、整机和总装厂服务,也在京津冀地区内展开一定的区域内产业合作,为所在行政区内整车、整机或总装厂供应、配套的同时又为相邻行政区内同行业整车、整机或总装厂提供零部件。例如,入住北京顺义的德国奔驰指定生产配套供应商――北京海拉车灯有限公司,不仅为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奔驰公司供应车灯。同时也面向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京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整车厂刚刚入住北京顺义,21家供应,配套厂家紧随其后,也在顺义落户,另有13家迁到附近的平谷,也有部分配套厂商落户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

2、在节点联合方面,京津冀地区已出现了优势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现象。例如,我国印刷机制造龙头企业北人集团公司与河北省三河市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联手主办的三河京东印刷装订机械城在2004年成立。三河市是我国的印刷装订之乡,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与三河印刷装订企业保持固定业务的就有300多家。三河市每年用于购买印刷装订设备的费用高达数亿元。以制造中高档印刷机为主的北人集团则可以依托这一项目抢占市场。

3、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产业链双向延伸现象,既有北京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津冀地区,也有津冀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环节落户在北京。例如,投资1亿元的清华大学清华运达信息研发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农大涿州科技园区等项目设立在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河北的民营企业,如恒利药业、建龙钢铁集团也把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了北京。

4、在产业集群化方面,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1984年以来已经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空港工业区以及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条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形成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六大高科技型支柱产业。

二、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潜在的第三个增长极,有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也在加强。但是,在整个产业链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较差,北京、天津作为首都、直辖市,政治色彩严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化意识较差,造成要素流动性差,与周边合作的意识较弱。北京和天津以本市经济发展为目的,也在构建产业链,但都是本市内的。这种产业链配套目的是要本市原有企业的产品消化掉,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与汽车厂商北京现代有合作关系、并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主要是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的国内的协作厂家。如天津市的汽车产业,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零部件厂指令生产的,市场竞争远不充分。原来唐山市的齿轮厂专门给夏利配套生产微型汽车齿轮变速器,花了很多钱,引进了大量设备,且已经生产了很长时间,技术比较成熟。但天津自己建厂生产,不但成本高,质量也不如唐山厂家,而唐山生产的齿轮只好给别人配套,本来是合作区,却变成了竞争对手。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差是形不成产业链的主观原因,无法形成产业互动、要素流动,无法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2、区域内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多年来,北京、天津、河北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继续加重,区际分工弱化,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

3、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较大,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所以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京津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条,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往往依托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京津地区相对来说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够发达,大企业习惯单独打拼自我完善。

三、构建产业链的建议

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借助某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指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向下游扩展。就目前京津冀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构建京津冀产业链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1、积极促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京津冀的大区域内,中央政府未能及时地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未能共享、要素的流动性差等问题。整体发展规划的空缺使京津冀经济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例如,近年来,北京和天津都提出要做北方金融中心。但在京律冀区域内不应该有两个中心,由于没有整体规划,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还有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上同样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共享。因此,为了避免京津冀政府之间陷入博弈的“囚徒困境”,应整体协调各方利益,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北京主要发展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天津主要发展物流业和制造业,河北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如果每个省市都各自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那么区域产业链就难以构建。因此,必须明确规划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具体定位。

2、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集群化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天津的产业政策都是发展“大而全”产业,河北省内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也比较严重,造成京津冀地区难以构成产业链。因此,京津冀要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区域分工与协作,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合理。区域内同构较大的产业实行“强强联合”,较小的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朝着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强化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由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却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这也是该地区“三资’’经济逊色的一个原因,因为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快构筑合作对接的平台,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推进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行业及企业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

第2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产业链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和国家电网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很多充电能源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圈地”行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率令人担忧。因此在充电汽车产业链中的能源供给链中也可以通过协议建立起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间的联合。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加油站由于早进入市场因而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给,而国家电网则是借此次充电汽车研发推广之风才进入到这一领域,因此在充电站选址建设方面存在限制。在这些能源巨头中搭建一个能源转换的平台可以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也达到真正合理利用资源的效果,避免各自为战对国家能源资源带来的浪费。

第3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 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 阻抑因素

一、当前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借助当地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体育精神文化,近些年来举办鲜明特色的创新活动,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据当地调查资源显示,2004―2010年期间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上的投资增长幅度实现了年均8.0%的水平,冰雪运动方面更是达到了23%的增长,初步形成冰雪运动特色相关的产业,同期的数据也显示改革后体育旅游产业增长收入也实现了年均12.3%幅度增长。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和制约,归纳了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其原因。

第一,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对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修建,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滞后和负面影响。根据一份黑龙江旅游体育产业体育基础建设的调查显示,各项指标均有小幅度增长,但是体育旅游目标客户的满意度系数仅为0.45,消费者效用的创造水平较低.同时其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比重偏低。

第二,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旅游产业营销和创新活动重要性和策略方法了解和认识,但是整体上是处于营销战略缺乏有效体系和完整性并且营销创新的执行力度不高。其在营销策略及其执行上的投入平均增长幅度在2005-2010年期间仅有3.5%的水平,这种情况使得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知名度不同程度上下降了。

第三,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缺乏从其产业链视角和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和功能架构的部署,使得体育旅游产业链相关主体游离在整体协作之外或者缺乏有效的战略合作机制而显得具有较低耦合性的松散结构。

二、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依据

(一)建构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先天优势

西方国家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成功,给出了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这种产业模式和形式都无法被取代,因而得到产业群体模式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有粗放性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转变,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产业。作为历史最久的最发达的产业区,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业不但从中得到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汲取了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为成功建立育旅游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使之很快崛起而强大。主要优势:1)产业集群众多,现已成为客观的集群效应。齐齐哈尔市的医药产业集群、造纸产业集群,哈尔滨大型设备集群,大庆油田、石化产业集群等。2)高科技、高素质人才资源。拥有众多科研院校不但可以够满足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实践需要,又可以完成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创新任务。3)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动体育产业和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来加强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二)建构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路径

目前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都是自我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也就导致在后期竞争中没有占主导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导的经验下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该有效的整合、接纳相关企业和机构,构建地域鲜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依托外企的先进管理优势,以国际知名企业进入为契机构建产业集群,不但可以加快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快速的发展而且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体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为产业集群的构建营造宽松的外环境,实现又快又好的体育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地方性机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基础建设。在处理竞争和发展关系时,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这样才能防止垄断行为的蔓延,维护相关产业的集群化的合法权限。

三、促进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新形势体制下的体育旅游产业市场,通过分析了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又通过了解相关体育旅游产业的知识对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调查,同时吸取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对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市场有利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黑龙江旅游产业应该先认清楚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此营销战略不仅仅要和目前的产品市场相吻合,还要在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开发和自身优势有关的营销战略,而且在机制运行上要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黑龙江旅游产业应该从部分产业链看整条产业链,即从产业生产经营的上下游看待整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主要研究的是利用市场风险和风险利益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提升相关产业链条经营管理的文化水平和管理经验。

第三,应该多点投入资金在黑龙江旅游业上,加大资金力度和提升其增值能力,同时引进先进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建设经验,以便能更好的和先进的旅游设施和管理质量接轨。

第四,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当能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电子商务信息运用在传统的体育旅游业上,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实时、互动、成本低廉等优势。

四、结语

面对当前旅游业的变化,黑龙江体育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章通过对从自身优势出发来创新旅游业的发展,构建和提升新的营销策略,加大营销力度,从部分产业链来研究整条产业链,通过市场风险和风险利益来加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华.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第4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海洋经济;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8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沿海省市的高度共识,而完善涉海金融服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3年2月,海南省政府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岛屿型”经济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南省涉海金融服务问题,一些作者也进行了研究[1-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海南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来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反映辖内涉海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创新情况,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政策和措施,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辖区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一)涉海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2大类海洋产业的贷款(以下简称海洋产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为651.8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7.3%,是2011年末的4.4倍;其在同期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1.1%,比2011年末上升了6.4个百分点。但与2014年海洋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达到26.9%相比①,海洋产业贷款在全省贷款余额的占比仍然偏低,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涉海信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统计显示,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GB/27094 2006),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12大产业中,除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无贷款外,海南省的其他产业均有银行贷款,信贷支持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见表1)。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业务开展最为广泛,除个别银行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有海洋渔业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到33.31亿元。贷款余额最大的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截至2015年3月末,余额达到391.21亿元,与目前海南省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契合。

(三)涉海信贷业务的银行分布较为集中

从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看,除一家新设股份制银行分行外,海南省各银行基本都已开展涉海信贷业务。根据调查统计(见表2),截至2015年3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包括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位居各机构类型的首位,占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56.6%;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份额次之,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4%;上述两类机构的海洋产业贷款合计占比高达90.0%。同时,具体到各银行看,近半数受调查银行在全部海洋产业贷款占比份额低于1%,显示海洋产业银行贷款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

(四)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

近年来,海南省涉海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2009年12月,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沿海及近海服务和航运船舶购买。同时,海航股份、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旅游企业积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基金,近五年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2亿元,中期票据5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海洋产业融资需求特点,优化涉海信贷审批流程,通过授信审批部门创新和完善限时评审、模板评审、错位评审、绿色评审、授权评审、专职评审、上门评审、阳光评审等工作机制,对海洋产业中的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进行优先评审;对海洋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等符合条件的业务采用“调评合一”、“认同评估”等方式优化流程;对部分风险可控、重点营销海洋产业客户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实行授信项下授权审批制度,将授信方案项下的审批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业务经办行,加快了审批办理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力度,拓展信贷产品组合

调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创新力度,涉海信贷产品种类得到丰富。首先,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抵押质押方式,推出滩涂资源利用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资产抵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个人游艇贷款、个人购置船舶燃油贷款等创新产品。其次,利用贸易融资授信政策,提高对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支持,加快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商品融资等信贷产品组合满足海洋经济企业的信贷需求,深化对海洋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三)完善融资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带动作用发挥

调查显示,多家银行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产业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增信、优化产业链企业融资组合,助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涉海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部分银行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由地方信用协会推进,担保中心担保,经由统贷平台向渔业企业发放贷款,化解了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流通加工到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为完善的水产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支持企业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成地区、成集群地将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协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依托担保平台为农户增信,依托统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形成了经典的“龙头企业+农户+统贷平台+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源对海洋产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展

调查显示,贷款余额位居前三位的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合计占全部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89.0%,其余九大行业的占比仅为11%,贷款行业集中度偏高。同时,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而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余额明显偏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受限

目前,海南省尚未制订出台统一的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和操作细则,相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存在困难。根据调查,省内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以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为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准则、估价规程,也没有专业的评估中介机构,不利于海域使用权流转,难以满足未来资产处置需要。这也导致海南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举步维艰,2014年全省未开展相关业务,而全国当年开展海域抵押涉海面积达到7.8万公顷,抵押金额高达411.68亿元[3-4]。

(三)交叉性涉海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海南省的涉海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信贷+保险、信贷+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保险等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不多。海洋经济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对交叉性、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较为迫切,急需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以满足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补偿和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海洋产业涉及大量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用风险较为突出。以海洋渔业贷款为例,以渔船作为抵押物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同时,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海南省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补贴、贴息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推动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格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创新、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洋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风险的防范和分担能力。

(二)找准业务切入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海洋经济的金融需求趋于多样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在建设三沙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以“PPP”模式的形式参与;在支持远洋捕捞行业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等。同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加强与项目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思路,找准业务切入点,达到支持海洋经济、扩大业务规模、控制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完善涉海权益配套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有关船舶、工程装置、海域使用权等抵押登记细则,完善涉海抵押品评估、交易、流转的操作流程,支持涉海抵押权益的市场化处置和流转。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基准地价定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用海性质,定期编制并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

(四)加大对海洋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财政补助,如对新进企业、新型项目补贴办公经费、开办费,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即征即返等。同时,对海洋渔业、涉海小微企业贷款等给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机构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搭建海洋金融银企对接平台

海洋经济涵盖了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金融机构一对一的对接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为资信较好的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担保,保持银企融资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召开项目融资银企对接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金春花.海南省海洋金融服务的路径探索[J].海南金融,2015(6):82-85.

[2]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符晓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3]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14:

第5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工作目标:按照“抓龙头、铸链条”的要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梳理形成拓展延伸产业链路线图。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延伸需求和对接央企、民企、外企的潜在业主单位,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指导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维项目对接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和完善我市现代工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在充分利用“十二五”产业专项规划和已有产业梳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1、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分析我市的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产业链、布局、园区发展和国内外行业发展态势等。其中重点对我市已形成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的产业链以及已有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等进行分析。

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从产业链发展条件和需求出发,在原有产业链梳理成果和相关产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方向和重点,明确链条和各个环节,策划生成产业链项目。

3、提出对接合作建议。针对产业链的环节,重点在央企、省属企业、民企500强、世界500强和省内外知名企业中提出潜在的投资方和市内合作方,策划提出对接合作项目及项目的布点建议。

二、工作要求

产业梳理成果建议以《市重点产业梳理报告》形式体现,包括一个总报告和11个分报告,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撰写,分报告由市直有关部门牵头研究撰写。各级各部门要在产业梳理后进一步深化项目策划和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合作工作,主要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延伸的重大项目寻找对接合作重点对象,加强联系和跟踪推进,及时反映对接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提请解决的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一)坚持三个突出

1、突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抓大项目、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发展上下游企业。

2、突出发展定位、优化布局。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与产业基础,统筹产业空间布局,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3、突出转变方式、保护生态。切实把好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珍惜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总报告:《市重点产业梳理总报告》,具体内容为在深入研究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的具体方案,包括项目策划、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和统筹推进(包括优势互补、飞地管理)等的举措。

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汇总编制。

(三)分报告:由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矿产资源加工、生物、旅游养生、商贸流通、创意等11个重点产业梳理分报告组成。各分报告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需求和潜在的合作双方,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填补产业链的空白。

1、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市农办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3、林产加工业,由市林业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4、纺织服装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5、冶金建材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6、精细化工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7、矿产资源加工业,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8、生物产业。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9、旅游养生业。市旅游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0、商贸流通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1、创意产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四)报告格式:报告格式要求统一,内容包括:产业现状和趋势、产业链分析、产业发展重点、对接合作建议等四个部分(具体可参考省上产业梳理分报告)。此外,为了配合完成总报告,要求各分报告撰写单位从分报告中提炼一份摘要,字数控制在3000-5000字,提供给主报告撰写单位。

三、任务分工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好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协作,落实责任。

(一)市发展改革委:产业梳理工作牵头单位,与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产业梳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内容的总体把握,做好与“十二五”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具体负责总报告和生物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

(二)市经贸委(商贸办):具体负责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冶金建材和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负责全国民企500强和部分省内外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三)市农办:具体负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四)市旅游局:具体负责旅游养生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旅游养生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五)市林业局:具体负责林产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林产工业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同时积极配合做好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六)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矿产资源加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矿产资源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七)市外经贸局: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世界500强境外企战略布局、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八)市国资委: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119家央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九)市科技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提出相应的技术发展路线、“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工程。

(十)市农业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一)市药监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二)市粮食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三)市统计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的指标统计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要加快辖区内优势特色产业梳理和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明确目标任务,认真梳理产业集群(基地)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策划生成一批项目,向重点产业梳理牵头部门报送。

四、时间进度

(一)9月下旬完成梳理初步报告;

第6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全产业链;自助榨汁机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研究项目

上海巨昂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维果部落”是全球首创的全智能现榨橙汁自助销售终端,获得多项国家技术专利,通过瑞士SGS专业检测机构和国内权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安全认证。每个终端占地仅1.5平方米,具备读卡消费和现金消费两种自助收银功能,可容纳200套专用纸杯、杯盖和吸管,装载1000个鲜橙,完成自动去皮、榨汁、装杯、封盖一体化生产流程(每杯)仅需约45秒。

2011 年“维果部落”正式投放市场、迅速进驻上海各大主流商圈, 已经成为各大商场、办公空间、医院、早教连锁机构、儿童娱乐场所等公共空间的“人气王”产品。目前,“维果部落”的销售网点已遍及全国十多个城市,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维C充电站”。

一、维果部落运营模式分析

一个橙子从农民手里到超市货架,价格翻了3倍,果商、物流、渠道商、超市的上架费用, 橙子在一二线城市的超市中, 平均每个3元左右,5个就要15 元。维果部落保证低价,原因是橙子从产地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维果部落与三峡附近中国主要橙子产区的果农签了10-15年的协议,规模种植,通过物流,橙子被送往已经铺有终端的城市。

另外,维果部落现采取的是特许经营模式,一座城市一个总体运营商,独家获得维果部落在一个城市的长期运营权;当地市场所有的维果部落终端、橙子、辅料均由运营商统一向总公司进货、分发。

此外,维果部落从开始就打定主意“用自建物联网的方式卖橙汁”。每一台销售终端除了能够采集橙汁的销量信息和终端内的橙子、杯子、杯盖等原料库存以外,机体内部还设置了众多感应装置,保证5℃恒温(橙子的最佳保存温度)和足够的臭氧浓度等。每一台销售终端都能把这些信息实时自动发送到后台进行反馈。与此同时,维果部落在各个城市的自建物流配送团队均能够通过专门的手机App即时掌握终端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原料的存储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或原料不足,维护及物流团队就能及时进行维修或补货,同时在App上勾选自己的工作记录以便后台掌握调控情况。

自建果园、与运营商合作在每个城市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团队、独立设计销售终端、研发高度集成的App,维果部落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运营模式看似已基本成形。

二、维果部落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橙子供应的问题

虽然维果部落与三峡附近中国主要橙子产区的果农签了10-15年的协议,但橙子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2012年三峡主产区就因为持续干旱,遭遇大量落果;2013年又因为遭遇冰雹,导致夏橙冬收。

另外,三峡主产区只产夏橙,上市于每年的5-8月,按照打蜡橙子能保存2个月计算,只能供应全年时间的一半即5-10月;那么,除非有特殊的储存方式,不然剩余的时间橙子供应从何而来?

此外,维果部落所有城市运营商的橙子供应都来自于三峡主产区,那么对于赣南等橙子主产区的运营商而言是否存在舍近求远的窘境?

2.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橙子储存、清洗、补货的问题

维果部落对运营商的要求里面明确标明要有100平方米以上的仓储,但并没有冷库储存的要求,常温下为了橙子的长期保存,橙子势必打蜡,这就对放入终端前橙子的清洗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维果部落运营模式中清洗橙子是由城市运营商负责的,运营商的清洗能否到位?另外,橙子补货过程中是否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

3.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销售终端的问题

维果部落独立设计销售终端、研发高度集成的App以期用自建物联网的方式卖橙汁,但在众多感应装置中却缺少了安全和卫生的监控,所以频频曝出里面的橙子发霉变质的问题。橙子是否清洗到位、箱内菌落(霉菌)总数是否超标、榨汁设备如何清理、电子温控故障如何报警等这一切都是潜在的问题。

三、维果部落运营模式的改善措施

1.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橙子供应的改善措施

建议维果部落至少与三峡、赣南两个“中国”主要橙子产区的果农签了10-15年的协议,这样一方面能降低各产区橙子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带来的产量风险。另一方面,三峡出产的是夏橙,上市于每年的5-8月,按照打蜡橙子能保存2个月计算,能够从5月开始供应至10月;而赣南出产的是脐橙,上市于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按照打蜡橙子能保存2个月计算,能够从11月开始供应至来年的6月,这正好解决了三峡一地的夏橙只能供应全年时间的一半即5-10月的问题。再一方面,多个供应商竞争供货,也给了维果部落更多的谈判资本,能够拿到更低廉的供货价格。

此外,建议在两个“中国”主要橙子产区建立橙子全国配送中心,在每个有条件的省建立橙子区域配送中心,并由维果部落统一运营或交由顺丰速运等拥有生鲜配送资质的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运营。

2.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橙子储存、清洗、补货的改善措施

因为维果部落的橙子需全年供应,每批次的橙子都要保证保存2个月,按照现有的储存手段,橙子打蜡在所难免。虽然橙子打蜡是国家允许的,但各产区各打蜡工厂所用的蜡却不尽相同,有国产与进口之分,更有食品级和工业级之分,这就需要维果部落的全产业链管理从橙子采摘、打蜡、一直延续到橙子进入我们自建的橙子全国配送中心。

另外,尽量把橙子的最后清洗交给城市运营商来负责是正确的,但能否像自助售卖终端一样,开发一套基于物流网技术实时监控的自助清洗、自助装箱(补货箱,避免二次污染),保证橙子在运营商环节的全产业链管理。

3.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下销售终端的改善措施

维果部落的销售终端是基于物流网技术的产物,设置了众多感应装置,保证5℃恒温(橙子的最佳保存温度)和足够的臭氧浓度等,但笔者认为在众多感应装置中缺独了安全和卫生的监控。建议对销售终端做如下改善:增加橙子清洁度检测功能(主要检测运营商的清洗是否到位,表面是否含打蜡残留),增加箱内菌落总数检测功能(主要检测霉菌数),增加榨汁设备及倒流软管定时自动清洗功能,增加温度控制机械式报警装置(以出问题的终端来看,都是电子温控设备出了问题,导致箱内温度过高),增加外部环境监控设备,增加故障自动报警功能等。

食品安全危机的环境造就了一批渴望天然、无添加剂、放心产品的人群,而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全产业链管理、大幅降低成本卖安全的橙汁,可以用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维果部落出现是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但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希望本文能对此类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苏妍.维果部落:投币卖橙汁[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4(5)

[2]小宇.现榨橙汁全智能自动贩售,无需店面也能赚钱[J].大众投资指南,2013(7)

[3]唐文之.维果部落:贩售“智能”鲜榨橙汁[N].第一财经日报,2013-03-15

第7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第8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Abstract: Thi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just started, the industry chain is still fragmente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effects of modular theory on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modular divides the IOT industry structure by functionality, and analyzes the links between modules and enterprises within module. At last,offer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in of the IOT.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chain industry;modular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43-03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末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一种建立在“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全新的动态网络的网络”[1]。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并依托网络技术将信息进行传输、处理、运算,最终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已被定位为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方面与国际具有同步性,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但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不利于物联网未来技术的攻关,更不利于未来产业融合。本文从模块化分工促进网络状产业链形成的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方向,分析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相关联系,描绘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成熟格局,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路径提出思考及建议。

1 模块化与网络状产业链

1.1 产业链的模块化及网络状趋势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分工方式从传统的生产工艺、工序的线性分工发展成为立体的网络功能分工——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独有的知识领域,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分工方式就是模块化分工。[2]模块化分工使得传统的产业链通过纵向的分解、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价值节点,而各价值节点通过横向集中、整合、功能增强形成具有兼容性、标准界面的价值模块,成为构成重构产业链的“基因”。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模块治理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网络”(古拉提(Gulati,1998)[3],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4]企业价值链不能够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陷入了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这种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最终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5]

1.2 网络状产业链结构 网络状的产业链则是以核心厂商为主导,将各利益主体整合协调在同一平台之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等手段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灵活、集成的价值网络。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由产业链参与主体及模块化设计规则共同决定。

根据在产业链中所处的角色及作用的不同,处于网络状产业链上各价值模块的若干厂商,可分为:核心厂商,负责模块的分解、模块之间的安排和联系、模块标准的制定衡量和模块的整合过程,是价值模块的规则设计者与集成者,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模块供应商,在遵循整体系统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负责子系统的规则与内容的设计,独立完成模块功能,在业务上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等产业非核心环节,往往也处于产业链价值较低环节。两类厂商在在遵守两类基本设计规则——明确规定的规则及自由设计的规则的前提下,形成了较传统结构的产业链行为主体更为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第一,合作竞争关系共存。一方面,不同模块企业之间以及同类模块的核心厂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同类模块的供应商之间存在着“背靠背”的竞争关系。第二,各模块及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在模块分权集中时,核心厂商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模块设计的主要规则及核心模块的研发生产,模块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以自身模块功能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集成;在模块化分权较分散时,模块供应商的实力则相对占优势,可能出现核心模块和系统集成商融合、普通模块向核心模块转移的趋势。

本文将模块化理论对于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及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结合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2 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划分现状

产业链的演化形成与分工的演进路径密切相关,芮明杰(2006)将分工演进路径概括为规模分工——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分工的前两阶段,其对应的产业链结构都是纵向一体形式,而分工演进的第三阶段——模块化分工阶段,产业链则呈现网络状,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联。[6]

物联网的出现,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标志,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的分工模式,各企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具体专业化模块,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相关企业均开展专业化分工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各价值模块,对应的未来成熟的产业链的形态将是各模块相互联系的网络状形态。

工信部2011年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根据各产业在物联网产业体系的中承担的作用,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制造业及服务业,并进一步细分出子产业[7],如图1所示。

由上图的分类可看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以产业链整合完善作为目标来考察,存在着未能突出行业划分标准、各产业及参与厂商地位区分不明确、系统集成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即各模块之间的标准界面、设计规则、各模块的地位作用均未得到体现,因此,上述划分,仅仅是对产业体系从专业分工角度进行划分,不能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全部依据。国内另一种关于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主流划分方式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体系角度进行区分,尽管充分概括出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但过度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各模块之间的经济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节拟将物联网产业体系模块划分及物联网网络架构图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3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是由包括所有关联产业的若干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群体智能的动态的网络状产业链。根据网络状产业链上行为主体的分类及相互关系,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网络架构,本文描绘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如图2所示。

第一,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以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感知技术层次包括了感知终端生产制造模块、终端集成模块;网络传输技术层包括通信设备生产商模块、通信设备集成及服务商模块;智能应用层次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生产模块、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模块、运用服务商模块。

第二,根据模块化理论相关理论,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形成若干模块,根据各厂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承担模块供应、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功能并将物联网产业划分出对应三大模块。

本文对物联网产业模块的分类采用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独特的性质,在对核心厂商及模块供应商的定义及业务范围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①模块供应商模块,细分为感知终端生产模块、通信设备生产模块及软件开发模块,各模块内部含有不同类型厂商若干,模块划分标准根据物联网技术要求划分,各模块及内部厂商,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由于涉及的产业较为复杂,由若干厂商组成的子模块不仅仅是物联网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所属的相关产业中也能够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子模块供应商与系统集成模块厂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关联的合作关系为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核心厂商的核心地位威胁,在业务角度也并非以简单向系统集成商提供加工、制造等附加业务。该模块在物联网产业链整体结构中,处于价值较低环节。

②系统集成模块,由感应终端集成、通信设备集成与服务、应用集成等各类子集成商组合,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系统集成功能的笼统定义,物联网产业中对系统集成存在明确的定义[8]: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电脑终端)、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甚至包括外部环境、人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目前物联网产业情况而言,系统集成在软件、数据处理、运行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该模块的相应的产业多为需要由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因此目前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许多环节仍停留在技术、概念的阶段。

③运营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以面对客户并提供最终完整应用方案的服务运营商为主,并以此为核心厂商衍生出包括咨询管理、认证测试等在内的一系列中介、服务提供厂商,这类厂商都是由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演化产生新型厂商。按照对产业链和价值模块的定位,物联网产业链中运营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市场价值应能够达到70%,但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的提供由模块供应商中负责芯片/传感器设计生产的厂商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条件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完成,由于该类厂商本身具有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特点,所能够提供的应用往往是小型的局部应用,并未达到物联网所要求的“物物”相连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电信运营商,从技术角度往往负责网络运营平台提供,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应界定于系统集成及模块提供的衔接环节,而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发展的现实情况是,电信运营商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竭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力求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构建M2M平台和参与制定模块/终端标准化来逐步实现。目前,运营服务模块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运行状态、升级维护、运营成本、决策制定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原来越多,运营服务模块在产业链中将具有最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链最后受益的环节。

4 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分析启示

以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产业链中各环节除运营商外,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而目前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由运营商发起,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运营商与集成商的合作。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用户的直接接触者,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有条件和最有能力实施整合的成员。在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需要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核心厂商的作用,需要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的双重角色,通过选择质优价廉的终端设备,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与应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环节的厂商,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及特定客户需求开展专项应用开发,并依靠电信运营商所搭建的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应用需求,向客户完整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电信运营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加强自身条件及带动外部产业链环境的两个角度承担其作为主导企业引领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升级做大做强的企业责任。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规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匹配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发挥集成创新的作用,合力推进产业链的各模块及其技术一体化创新;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项目应用产业化,通过参与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迅速切入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并能参与到政府政策、行业标准等共有信息的制定,有效获得公共资源的协助,提升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引领实力。

5 结论

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是否完善、运作是否高效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模块化角度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解划分,研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层次、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提出在物联网产业链构建整合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6.

[3]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1:3,199-201(1998).

[4]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J].中国软科学,2006(3).

[5]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6]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工业经济研究,2006(3).

[7]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3.

第9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大大削弱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信用风险,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针对此,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基本特点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小,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有着较短的存续期和较高的经营风险;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待完善的财务数据,增加了商业银行评估其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的难度;三是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四是生产经营活动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高度集中的经营权、所有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常常积累大量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商业银行针对上述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批量化营销融资模式,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不断探索、研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和产品。

1、通过商圈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在为依托于商圈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商圈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经营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整体实力因素,并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质的商圈。根据商圈特征,为有较强发展意愿、较好管理水平及优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依靠商会模式挖掘利益。商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间的,其内部成员都存在着各种利益、地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为商业银行实施批量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充分调查商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信息透明程度、信用情况、发展前景、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政治地位、经济当量、发展历史等。

3、紧抓产业链模式进行融资创新。所谓的产业链融资,即在考察、分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交易关系、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货权、现金流控制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产业链融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到期付款实力和信用程度,向产业链中的上游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为产业链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保兑仓业务、未来提货权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小微企业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小微企业的实力较小,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之前,应充分评估其行业的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家未来政策调整、市场饱和程度、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等因素,以有效规避风险。举例来说,比如近几年波动较大的钢贸行业,由于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挪用信贷资金等,大大加剧了各商业银行的钢贸行业风险。

(二)批量业务中客户准入不严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批量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是在筛选授信批量开发授信客户项目中,常常出现客户信息审查欠严谨的现象。例如,很多银行业务员往往忽略深入调查第一还款来源,而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放松审查贷款单位的准入条件,这样便无法深入、准确的调查、审核贷款单位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和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再如,只有当发生客户违约现象时,才发现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从风险控制和营销的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链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融资有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产业链融资,采取全封闭的资金流、物流操作方式,根据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小微企业的需求,提供实时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策略及对策

(一)严格把关,严控小微企业项目融资的准入条件

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优势、受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在产业集群项目筛选过程中,淘汰那些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简单集聚的产业集群,选取内部分分工协调、周期较弱的行业的集群;在产业链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充分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度、关系稳定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能力等因素。

(二)强化管理,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管理

在实施批量开发项目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秉持谨慎审查的态度,严格遵循审查准入条件。具体来说:在筛选产业链项目时,首先调研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固程度、发展前景、对上下游企业的管控能力、诚信度等,慎重选取和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受核心企业重点支持的核心经销商、供应商等;在筛选产业集群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内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渠道稳固性、行业经验等

(三)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因此常常出现欠息、逾期等现象,不良贷款也比较多。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还款细则中,应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重组条件,针对一些经营政策、信誉较好、产品畅销、不良贷款形成时间不长的小微企业,实施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重组方式,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核销标准,简化核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件人: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