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职业素养学习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学习报告

第1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开发、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特色之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这一“旨”,在《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具体为:“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倾向的关键时期。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目的是通过‘做中学’,转换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对今后所学专业或从事职业的认识与体验,为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性向奠定基础;通过生活技能学习,增强生活情趣与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可见,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①动手实践能力;②专业兴趣与职业性向;③生活情趣与生活能力。为此,《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这充分说明了省教育厅对包括职业技能类在内的选修课程在培养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学生的清晰认识。

我校从二一三年九月开始,实施走班学习制度,开设了144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其中,职业技能类43门,占开设选修课程的29.9%。为了保证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质量,我们一方面建设了香榧园、果园、茶园、竹园、菜园和珍珠养殖塘等“五园一塘”职业技能实践基地,引进职校的20多门课程,另一方面开展省级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地方发展性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中,我们一直在关注如何实现省厅制定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目标。随着课程实施的规范化,课题研究的深化,我们认为实现“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性向奠定基础;通过生活技能学习,增强生活情趣与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的路径,就是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普通高中的现实条件,决定“职业素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阐述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意义。《浙江省特色示范高中评估标准》第十四条“学生成长”规定:“学生一人一张课表,学生间选课有较明显的差异,70%学生掌握一项经系统选修课培养的职业技能”。据此,我校开设了《淡水珍珠的养殖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特种蔬菜种植》、《校园果园护理》、《香榧的栽培》、《香榧生产的现状与香榧文化发展》、《香榧的加工与后续研发》、《香榧的植物组织培养》、《茶艺》、《茶叶的栽培与制作》、《草莓种植》、《竹园护理》等地方特色鲜明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并开展以“地方发展性”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70%学生掌握一项经系统选修课培养的职业技能”弹性很大。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若是掌握一门珍珠养殖、蔬菜栽培、香榧加工等初级职业技术,难度不是很大。问题是,这些技术,有着天生的缺陷:技术含量不高,职业能力要求不高,学生将来是否会用到是未知数。若是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建筑监理、律师、会计师、证券经纪人、汽车维修、平面设计等中高级技术,以普通高中的师资设备很难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因此,我们主张在“技术”与“能力”中,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路径,实现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目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习惯,凸显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2010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麦可思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200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211”院校为1.7个,非“211”本科院校为1.9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其中,俗称“跳槽”的主动离职竟占到了88%。而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70%。毕业生3年人均换2次工作 主动离职高达88%。

2011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转发了《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七成大学毕业生五年两跳槽。调研发现,学生、学校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在校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有七成大学生工作五年内至少跳槽两次,很多企业表示“不能忍”,认为大学生普遍缺少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跳槽”现象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2014年10月17日《现代快报》刊登的《经济学“荣膺”坑爹指数五颗星》转载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14年度大学生全景调查报告》。报告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9个城市20所大学的2128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学习历史学和文学的大学生想过退学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7.9%和17.4%,经济学专业的“退学意向”紧随其后,为14.2%,经济学则被选为学生心目中“坑爹指数五颗星”的专业。

毕业生的就业期待需要调整,但是大学生毕业之后更换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频繁跳槽的大学生而言,尽快适应新工作,胜任新工作,仍然离不开职业素养的培养。具体的技术可以通过相对短暂的岗位培训等形式,容易学到,也是容易更新的。但职业素养是长久的,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慢慢培养。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尤其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三心两意,频繁跳槽,最好的技术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很难对人生产生推进作用。

三、普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低下,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围绕职业素养,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沟通能力”、“执行能力”、“责任心”等十八个职业素养要素,设计了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开展自我评价。调查对象为高二学生。为了获得尽量准确的数据,尽量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实验班、普通班的分类统计。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如下:

表1 职业素养调查表(普通班)

表2 职业素养调查表(实验班)

调查数据表明,十八个项目中,“责任心”、“执行力”、“诚信”等十五个项目,普通班学生的自我评价良好率要高于实验班学生,平均高出14.01个百分点。只有“决策能力”、“抗压能力”、“坚韧性”三个项目,普通班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低于实验班学生。

第2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19-04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按其内涵和特点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称为“8项核心能力”。多数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学校培养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重视并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养内容,创新提出了“两渗透”培养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两渗透”模式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培养框架设计

为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要求教师按照“6+2”原则(即: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渗透人文素养、渗透职业素养<2渗透>)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源头问题。

二是设置创新学分。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并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资格条件之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动力问题。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把“两渗透”贯穿学生学业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纵宽问题。

设计框架见表1。

三、实施途径

(一)专业教学渗透

在现代大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实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的关键。大学文化育人必须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会学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积极推行以“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六原则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两渗透为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实施“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纸上谈兵”、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项目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对各种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职业素养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应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者,以及职业素养的示范者。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和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课外活动渗透

学生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专业学习活动和课外文体社团活动两大类。两类课外活动分别从学校和学院两层推进。

1.学生课外专业学习活动

(1)学校层面

①加强课外阅读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知识,并将课外阅读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融汇、领悟和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结构更加系统化,知识的运用更加综合化。任课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堂内组织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构建体系明确、结构合理、储备丰富、更新及时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料、文献数据库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课外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加强文学艺术专题讨论

学习含有丰富哲理的文学作品,欣赏具有动人美感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随着文艺修养的提高而积累和升华,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和变敏锐、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审美视野不断提升,进而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相关领域。

③加强技能竞赛

大力倡导“以赛促学”竞赛文化,构建逐级开展、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由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转变为涉及所有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

④加强技艺传习

鼓励教师成立各种专业技艺传基地,如酿酒、豆腐、陶瓷、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乐器、雕刻、刺绣、竹器制作、武术、民族舞蹈、魔术、口技、茶艺、山歌、忠信花灯等技艺传习所,学校提供所需场地和必要设备,以开设校级选修方式,学生自备耗材,开展各类技艺传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⑤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学校设立了创业园,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包括吃苦耐劳、经得起挫败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的踏踏实实的态度等。学校分利用创业平台,将创业意识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召开大学生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2)学院层面

①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要构建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结构清晰、层次递进、环节紧扣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渐进有序地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有序开放实践教学设施,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消化吸收由第一课堂获得的各类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工场”校企双轨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拓展空间。

②加强课外创新项目团队建设

帮助和引导师生组建各种项目研发团队,支持教师工作室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或多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要鼓励师生团队积极承担校内校外科技研发项目,让师生通过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③加强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群)协会,并实时开展沙龙活动。如开展企业高管或技术高工等行业企业专家的主题讲座、论坛、报告等,让学生和专家直面接触和当面对话,把行业企业最新的理念、专家最先进的想法等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识,了解了专业的真实环境,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加强专业类学生社团指导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以专业为基础成立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专业性比较强,会员一般仅限于本专业学生,所开展活动也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是专业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学生社团的指导,以专业类社团为枢纽组织开展专业课外学习和专业活动,将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社团的建设相结合,使得专业类社团在专业课外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主导的作用。

2.学生课外文体社团活动

学校层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课外文体和社团活动,指导校级各学生组织开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课外活动意见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学术活动

每年举行一届科技学术节,主要项目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演讲比赛、文学大赛、动漫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常规活动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节系列活动和组建科技学术社团,指导科协开展丰富活动和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科研创新交流、论坛活动,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鼓励学生创建各类人文科技社科等类社团,提倡社团结合自身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年通过评选“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社团”等活动,激励社团骨干、社团积极分子努力参与社团建设。

(3)创新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项目包括校园歌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主持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励志文化活动等。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

(4)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基层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社会认识水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实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大学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建立“72个志愿服务学时”机制,鼓励学生在校三年完成7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义务维修、义务支教、义务环保、义务拍照”专项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设置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艺术作品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四、培养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说明

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是多因子影响的结果,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核心能力基础、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显性表达复杂,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不易制定。个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进行;整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质量年度报告形式体现。本文选取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关键指标,如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和校友评价等,对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实践效果作整体评价。

(二)效果分析

1.就业方面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本校连续5年总体就业率平均约97%。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7%,比本校2012届(93.6%)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90.9%)高3.8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2.技能竞赛方面

7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大奖赛,共有1650多人次分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影响较大的竞赛荣誉包括2011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金奖,连续7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7个赛项获奖。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获奖达26奖项,具体情况见表2。

3.校友评价

本校2013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70%,比本校2012届(68%)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58%)高12个百分点;本校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本校2012届(92%)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85%)高9个百分点。近三年校友满意度变化趋势见图2。

从上可见,职业核心能力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培养的实践是成功的。

五、结束语

创新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在两个课堂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而且这种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专业课程中应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文化课程中也应体现职业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自评为主,流于形式,学校无法真实了解情况,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多元化评价机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高低决定着整体评价水平,“两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实施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华,戴卫军.“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33-36.

第3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7-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强调的是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食品、药品、化学化工、环保、生物等专业检验类岗位人员(如食品检验员、工业品分析员、药品分析员等)的必修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仪器的使用、掌握一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检验岗位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依照标准规范地操作、规范地记录、规范地处理数据、规范地编写报告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检验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以下笔者仅对我校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的改革进行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 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职业能力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以化学分析工为例,国家职业标准对化学分析工(中级)的基本技能要求是:能够明确检验方案(包括读懂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正确准备实验用水、溶液和设备;能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测试后能进行数据处理、校核原始记录、填写检验报告以及分析检验误差的产生原因。要想取得化学分析工资格,除后续专业检验课学习之外,分析化学是前导和基础。因此,检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应在分析化学开始渗透,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衔接。为此,我校优化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依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操作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三模块教学体系。其中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选取学习情境,表1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通过与岗位、专业直接对接的教学内容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并为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厚重基础。

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内化于课程教学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一名分析检验人员,应具备依据分析方法,规范完成从抽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到填写报告全过程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分析方法就是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乃至国际标准,它是检验工作的方法依据。为直接与检验岗位对接,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也必须选取国家标准。例如在讲到标准溶液的制备一节中,就将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引入,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国家标准,了解实验中应遵从的原则、数据处理方法等等,做到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全部选用国家标准,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学有所用。

改革教学方式,师生角色转变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不同的阶段需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例如,在基础操作训练模块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示范下,规范操作仪器设备、解读标准方法、完成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填写数据记录、处理数据以及书写实训报告等等;在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标准,并完成项目任务。而在岗位能力训练阶段,学生是主体,是一名企业的准检验员,根据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自己查阅标准、选择分析方法、准备实验、分析检测,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报告分析结果。在岗位能力训练中,教师提供一份样品,全班学生分析检测。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的数据、实验评分细则全部粘贴在白板上,每位学生都要按数据取舍原则,评判每组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报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生互评分数。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操作者,而是实验的构思者和控制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强调量的概念,因此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和规范操作,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等展示,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例如,重量法实验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地讲解,但是,借助操作录像,学生可具体、细致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教师就是演示过程中的解说者和引导者。采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安排上,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实验中,由教师点评录像、学生实物操作、小组讨论、教师示范;学生开始实验后,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验完成后,学生将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原始记录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中卫生习惯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及动手操作能力。2006年,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已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建立客观、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平时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单元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职业素养6个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则是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通常在考试前3周就将考核项目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试剂和设备,学生也可自行到实验室模拟练习,考试则是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评分细则由除主讲教师外的分析化学课程组的其他教师担任考评员,并实行现场评分。期末考核注重操作、记录、计算是否规范,分析过程是否掌握等,关注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结果准确度仅作为参考。由于采取了教、考分离,开放式考试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化学实验特别是定量分析化学实验对分析测试结果的要求是准确、可靠,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科学求实是基本职业道德。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认真完成每一次操作,实时真实记录数据,才能获得精密准确的实验结果。杜绝对测定数据随意修改和编造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列举伪造数据的危害,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分析化学实验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多年来,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添置实验设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实验室为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可提前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补做实验,开展创新工程以及赛前训练,等等。每年4月校庆,学校都会举办大型分析检验技能大比武,欢迎每位学生参赛,同也有市级赛、国家级赛,通过考核、大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良好循环。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后,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实验教学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直接对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与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衔接,历年学生考取检验类证书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0%以上;由于结合职业能力需求,采用进阶式模块化教学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普遍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检验岗位实习期间就被企业聘用,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心里踏实;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生学风明显好转,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相信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辛勤的汗水;实验教学改革也促使教师加强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更多深入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教学工作;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学校建设了体现职业氛围的实验室,以满足实境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2]姜秋凤.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改革初探[J].中国科学教育,2005(1):43-44.

[3]李冬梅,刘旭光.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92.

[4]刘碧珑.用比较实验法促进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操作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61.

[5]沈春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4-16.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7]吴赛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9(2):88-91.

[8]余德润,阳东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48-49.

[9]余奇飞,杨芝萍,蔡晓雯,等.高职院校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研究[J].科技咨询,2009(29):145.

[10]张伟,王颖,姚鹏.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42.

第4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玉霞(1985-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研究工作。(山东 济南 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4-0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无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与否的关键,因此应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评价理念落后。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求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很多课程中,占据总成绩25%的平时成绩演变成了考勤分数,忽略了平时成绩的意义和作用,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无法凸显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只强调了评价的筛选功能,忽视了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点拨作用。

第二,评价方式简单。传统评价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技能专长无法评价,导致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要。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传统评价中的主体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唯一判定者,他们的评价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最终的唯一的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少用人单位参与、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提高,也缺少足够的指导意义。

第四,评价的反馈功能无法实现。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反馈,但是传统学生评价结果只是量化的成绩,没有附加指导意见。这种反馈只给学生传达了学习结果,却无法指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因而评价的时效性和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纲要》中提到:“应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科学的评价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因此,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结合的,科学、精确、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反思国内外普通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当前3所院校部分高职专业学生评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及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课题组构建了具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目标

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在实施监控与评价之前,对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习目标须做出明确的陈述。学习目标的设置和明确陈述是学生评价的最重要一环,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合理而陈述可以观察和测量,那么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分析职业任务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提出对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行业企业内部也有各自的岗位标准,职业任务分析是结合企业岗位需要,通过对某个岗位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任务及每项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逐一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信息加工分析对评价目标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不同专业需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大体的过程和主要框架是相通的,都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规律和特征。

(三)构建评价体系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研究并确定评价目标构成的关键要素;其次,对各要素按照层级进行分解;最后,将所分解出的要素按照层级关系排列,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保证评价要素的直观可测性、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素评价的可行性,并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见下图。

2.确定权重。在本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有3个,分别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利用特尔斐法获得评价指标的权重,职业素养为1,职业能力为5.5,知识为3.5。其中,知识考核又分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知识4个二级指标,对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可有选择性的取舍。

3.确定考评标度。职业能力可从两方面进行评价,即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再将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然后确定每个项目需完成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制成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表。评价表中既包含项目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以及同组人员姓名等基本信息,也包含项目组成、项目报告等核心内容。其中,项目组成要列明各项具体任务的内容,项目报告要包含任务方案、实施过程、结果分析、报告规范性等内容。评价方式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要列明总评评语。

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六个指标。其中,与人交流能力又包括交谈讨论能力、主题发言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三个具体指标;与人合作能力又包括协商制定目标及分工、按照计划完成目标两个具体指标;自我学习能力又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实施、自评学习效果并反思两个具体指标;创新能力又包括提出创新性意见、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调整或评估创新方案三个具体指标;解决问题能力又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及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具体指标;信息处理能力又包括收集整理信息、展示应用信息两个具体指标。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为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从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独立自强指有自信心,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学习主动;责任心指在执行工作前能做好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工作态度认真积极,有组织性,遇到问题能积极解决,对结果负责;敬业精神指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认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求知热情和恪尽职守的精神;团结互助指与同学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职业操守指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爱护教学设施。职业素养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

课题组应用本评价体系在一学期内对三所高职院校10个班级共568名学生分别就一门专业技能课、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公共基础课进行了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边评价边整改。如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不太容易做到具体,使得评价时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专业技能的二级指标及内涵需要由专业课老师根据课程项目情况制定,但是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对该体系掌握情况不同等原因导致量化的分值、权重的分配还不十分科学、合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

最终的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基本上达到了评价效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网站2016年12月6日报道,当日,经合组织了《PISA 2015焦点报告》(PISA Results in Focus),解读了测试数据。

《报告》对教育卓越与公平做了评述。首先,男女生的科学素养差异有所减小。在33个国家和经济体中,男生科学素养略高于女生(芬兰是唯一相反的国家)。另外,OECD成员国中,25%的男生和24%的女生有意向在将来从事与科学相关的职业,但男女生期望的工作领域不同:女生更愿从事卫生职业,男生更愿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与2009年相比,阅读素养方面,男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最高阅读水平,但女生的最低阅读水平有所下降。其次,在教育公平方面,加拿大、丹麦、爱沙尼亚、中国香港和澳门表现最优。科W素养在基准线以下的学生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所占比例是高收入家庭学生的3倍,移民学生的比例是非移民学生的2倍,但在移民人数较多的国家中,学校的移民比例与学生的PISA成绩无关。

《报告》也对成功学校的政策和实践做了评论。首先,在校学习科学的表现。在2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没有参加任何科学课程的学生,其科学成绩比每周参加至少一门科学课程的学生低44分。PISA相关证据表明,在校学习科学比离校学习科学更有效。在校内花更多时间学习科学的学生得分较高,而在校外花更多时间学习科学的学生则不然。其次,学校环境。在OECD国家,相比薄弱学校,优秀学校能够开展更多的科学竞赛,并设立科学俱乐部,学生的科学成绩也相应较高。此外,薄弱学校的学生比优秀学校学生逃课的比例更高。再次,师资投入。优秀学校的教师比薄弱学校的教师更多地去向学生解释科学现象。在向贫困学校分配更多资源的国家和经济体中,学生的整体科学表现有所提高。针对以上问题,OECD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要为薄弱学校提供额外支持,政府不仅要为薄弱学校提供物质资源,也要为学校提供额外的免费辅导资源,以确保教育公平。

第6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质;树立;培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其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素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包含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实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企业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奉献的、乐于助人的等等,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的双向选择也加剧了择业者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必需的,企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从业中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成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生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生对职业意识的淡薄和职业素质培养难这一问题十分普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中大多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操作学习任务。少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来学校“被学习”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课堂纪律差,不服从管理,抽烟喝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该做什么,对学习的目的、将来人生道路如何走,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问题造成了中职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的状况,不仅使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许多难题,也影响到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起点。

(一)从行为规范入手,加强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我校的做法是:

1.首先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校规校纪、到部队参加军训以加强学生纪律观念;近两年学校还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借鉴军队的优良的传统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管理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促进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2.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制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旧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理论知识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理论学习与表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那种“黑板上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这些差异决定了职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适应社会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按企业要求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坚持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少讲和不讲,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现实中正在使用的技术等内容,

2.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教学要做到“宽基础、活知识、强实践、高素质”的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上课“一言堂”和“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动手操作。少讲多练,边讲边练。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与技能该学,该怎么学,切实达到“能做”、“会做”的能力要求。通过“做中学”来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做中学”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来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进行能力培养时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重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具备优秀职业素质的内在要素,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传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的情况。学生一旦踏入职场,显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难以适应企业的文化,难以适应具体的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加上工作艰苦、工作受挫折、工作单调等原因,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这样给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这一角色的转型带来严重障碍。职业学校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在校时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指导学生构思自己在毕业后的成长设想。学生就业观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后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调研来看,职校生到企业后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高、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1.开设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初步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会开展讨论、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其他同学也参与评价,不断修正职业的方向,从宏观上制定今后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2.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企业实习宗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4.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多层面了解各行业、了解社会,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对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5.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使他们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来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祖国建设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J].2010,2

[2]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职业.[J].2010,14

[3]闽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论坛.[J].2011,6

第7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工实训;考核方法;考核改革;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TM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67-02

一、电工实训课程内容与形成性考核形式

根据电气或信息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电工实训》课程设置了四个学习情境:导线加工工艺及常用仪表的使用、低压电器拆装、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四个学习情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个学习项目的形成性考核由个人评价(30%)、小组评价(20%)、指导老师评价(50%)3部分组成,其中个人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此项目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成就感的形成和个性化的培养;小组评价由各小组集体讨论后,对其它小组在职业素养、产品的工艺、完成产品的功能、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评价水平;指导老师评价由指导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1.指导老师评价指标

指导老师评价即要体现对学生的器件特性掌握、电路连接、电路调试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还要包括如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文明习惯、组织纪律、报告书写等方面也适当加以量化,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小组评价指标

小组评价标准主要对学生表达能力、团队精神、文明习惯、组织纪律、报告书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评分标准:每栏按10分制打分,10分表示创新性完成任务,8分表示任务完成符合要求,6分表示任务完成基本符合要求,4分表示任务完成与要求有较大差距,2分表示任务基本没完成或有较大的差距,0分表示任务完全没完成。组数根据每个教学班级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整。

3.个人评价指标

评分标准:10分表示该项充分具备、8分表示该项比较显著地具备、6分表示该项基本具备、4分表示该项稍微具备、2分表示基本不具备、0分表示完全不具备。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学生不仅初步具有低压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调研开发能力、小项目开发设计能力、工作文档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安全意识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系统的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职电工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对其它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考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各考核点的权重分配、考核点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葡萄酒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近年来宁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和《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提升实施方案(2013―2017)》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为葡萄酒相关专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大好时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具备行业发展所需职业能力的合格葡萄酒人才,成了葡萄酒专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关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力,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毕业生从事某种职业时呈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心理、知识、技能、修养等多个方面。很多研究者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几大类。

基本职业能力指职业人在职场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使用电脑等办公设备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基本的责任心和辨别力等,是现代社会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职业能力指职业人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具有的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生产流程熟练度、设备技术使用推广能力、维修检测能力等,是一种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是岗位技术人员的立身之本。关键能力则是最核心的,要求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取心、自信心和毅力等,是职业人跨行业领域发展必须具有的迁移能力。

笔者对葡萄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应用文写作的课程特点根据所带葡萄酒专业高职学生的特征,将培养该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主要内容如下: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进行教改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走进社会,是笔者从教几年来一直致力探究的方向。在平常教学工作中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葡萄酒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导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调研中很多葡萄酒企业的管理者表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生在企业很受欢迎。大多数受访者还表示毕业生初入职场除了实践经验不足之外,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工作态度不端正、执行力差令人担忧。根据企业的反馈,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能够结合工作实际的,在学习中对学生职业能力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如在计划、总结这类较简单的事务文书写作中,能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职场情境,为学生创设职业人的角色体验;在平常写作中,强化写作训练,增加口头表述提纲等环节,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调研报告写作时,从问卷设计,到实施调研,到分析结果,到形成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相应任务。

二是组织更多的口语训练,锻炼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口语训练,让学生从不想表达、不敢表达到主动表达、积极表达。如讲授每种文体的写作理论时,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高职学生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必须积极引导,多做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难点,强化识记知识重点。在讲授演讲稿、求职简历的写作时,设计演讲比赛活动和模拟面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互相学习优点找出不足。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与魅力,克服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和表达习惯的缺点。在公文写作学习中,因为文种较多,不同文种间又有相似性,学起来有规律可循,可以安排学生讲授,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组织课堂教学。在知识教授和教学互动环节中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目前高职学生普遍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鲜明的个人意识,突出自我,但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不愿与他人积极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应用文教学实践中,可将一些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讨论,集体设计方案,解决难题。如在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自行组织分解任务,确定好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形式、所需设备、人员分工等。然后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活动实施的时间、地点、步骤、注意事项、应急预案、执行者及实施要求等。还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意见,确定活动经费预算。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可以很好地避免一个人在闭门造车式的写作中出现忽视策划案细节、策划内容不完整,或写作迷茫不知如何开展策划工作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协作完成写作任务,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四是引导学生走出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高职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主动走向社会和企业,主动从各种渠道获取更多信息,培养信息素养,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为投身社会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培养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的意识。通过引荐已毕业的学生,帮助学生和企业建立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行业信息动态。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尽力搜集葡萄酒行业工作情境中实际使用的应用文文本作为例文进行讲授。在讲授调查报告这样实践性较强的文体时,积极倡导学生设计与葡萄酒行业发展相关的调研项目,设计相应问卷,走出去,走向企业,向前辈和师傅请教,亲自参与调查。设计即将毕业的学生普遍较为关心的就业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调查中找差距,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努力进取。

在应用文写作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方法干预,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尝试应该在其他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及专业课中推行,只有时时刻刻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五位一体” 实践 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其中明确地指出了中职语文教学应具有的特殊职能——既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关键作用。但随着职校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职业教育的“重技能”理念日渐强化,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笔者意图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重新建构职校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确立语文在职校中应有的位置。

一、分析学情,探索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

“无缝对接”的关键

1.学情分析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职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书写不规范、理解力不强、口语表达水平不高、作文水平较低,用语不规范的现象相当严重,他们对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倦感。很多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基本的口语表达、写作等素养还不能完全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普遍属于90后,喜欢用“非主流”方式与社会接触,渴望成功。故此,本文结合学情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在语文教育课程中结合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2.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进行,笔者设计了课堂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校14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调查对象涵盖了学校高一、高二级的605位学生。发放问卷605份,回收593份,回收率98%。问卷内容涉及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课堂现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并设有开放式问题。从综合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情况:一是学生对语文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二是语文教学与工作岗位结合度不够,实用性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倾向于语文课堂教学采用活动体验、视频等方式进行;四是语文教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部分老师授课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职业素养氛围不浓厚。造成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职校过分强调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有待于在语文教育课程中实现。

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1.第一阶段:整合教材——“实用有效”的保证

职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生产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在此原则下,“务实、实用”便成为职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大指标。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向专业教师请教,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但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味”,保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增强语文教学实用性,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中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第二阶段: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的前提

情境教学法作为体验教育的一种方法,指教师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此时教师可以综合根据授课章节涉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贯穿热身活动、角色扮演、即兴对话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变成“动手、动口、动脑、动情”的舞台。

3.第三阶段:活动载体——“树立自信”的基石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参观交流、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试、社团合作、时间管理等,组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体验空间,寓职业素养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从而自信地学习。

4.第四阶段:实践拓展——“延伸职场”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拓展活动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外,以调查报告、学习卡、综合实践项目、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如学完诗歌鉴赏单元,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学完即席发言和交谈,可以让学生模拟前台客服进行表演。这样让学生口手脑齐动,使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三、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识到在语文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果满意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讨和实践。下面笔者针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与激励结合,用赏识教育体现人文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认可看成是莫大的光荣。教师要学会赏识。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看“结果”,应侧重“过程”,还要关注态度、方法、价值观等。如今,90后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如果教师动不动就否定学生,甚至讽刺说“笨”“猪”等,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意和信心。对职校的学生,教师尤其要用耐心和方法挖掘其闪光点。笔者在模拟招聘的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充当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者。活动后,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和个性风采,并进行多元化评价:应聘成功的学生加10分;应聘不成功但积极沟通的学生加8分;应聘不成功也欠缺沟通技巧的学生加5分。笔者顺势提出交际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做乐观自信的人。教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就能让学生都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2.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常见的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研究,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环境,促进师生、生生的多向探讨、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案例教学法既要求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功底,同时又要求教师了解专业,结合相应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方能融会贯通。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可分专业以公司模式运行,区分部门职责,明确文种分类,设计案例,如人事部对应的文种有介绍信、证明信、招聘启事等。通过小组合作、团队比赛、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引导了他们关注团队合作,同时又加强了认识自我、情绪控制、人际交往等德育的渗透。实践证明,将生动形象的案例搬到课堂,关注学科里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审美意识、洞察能力、严谨态度、沟通技巧等,可以使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整合资源,灵活运用,丰富时代元素

笔者认为,职校语文有效教学必须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指导思想,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系;推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新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教师选取故事、音乐、图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生命。教师还可以将QQ、微博、微信等形式融进教学环节,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如电子心意卡制作、社会调研等,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同时,广泛拓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伴我行”演讲比赛、“彰显身边的微文明”摄影比赛、“好习惯的养成靠自律还是他律”辩论比赛,以及“守纪之星”“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等等。利用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观察想象等诸种能力,为学生达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4.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克拉夫基提出:“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好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学走向“专业化”。因此,笔者尝试把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学生可通过借助工具书、上网或请教老师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其扩大课外阅读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判断整合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善良》后,笔者在班上策划了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善的影响力大还是恶的影响力大”。学生们都是参与者。实践证明,学生多方搜集整理资料和研究辩论策略的热情以及最后据理力争的激烈,让人大受鼓舞。对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启发大。从意义上说,教学重难点在活跃、丰富的活动中得以突破,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在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旁观者”,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同时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团队合作,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5.结合经典,熏陶情操,丰富职业素养内涵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底蕴深厚,培育了无数伟大的仁人志士。其中有数不尽的优秀文献,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于漪)之功效。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法》也提到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带头诵读经典,要利用各种形式解读经典。教师既要做好个人的提升,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让中职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耳濡目染,从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褪去身上的陋习,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四、小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多样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共进。要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9).

[2]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1).

[3]钟昌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EB/OL].

[4]李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