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人体科学探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科学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科学探索

第1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区域人才工作 评价体系 科学化 人才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87-02

“知、寻、引、用”是人才工作的四个环节,反映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用才规律,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应有人才政策、人才体制、人才机制和人才工作评价四方面要素,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人才体制是人才工作的组织体系和保障,人才机制是人才工作根本规律和关键,人才工作评价是人才工作的监督体系和补充。

人才工作评价是对人才工作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通过建立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对人才工作的环节、内容、结果进行动态的评判,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人才工作的高效运转。人才工作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人才工作是否科学。

1 区域人才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人才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相互协作、配合和沟通的过程。构建科学的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应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遵循科学合理、突出重点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做到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一是要明确评价的维度,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才工作组织、人才满意度、人才工作效益,这三个维度反应了人才工作的主体内容、过程和结果;二是要明确评价方式及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评价的维度着手,分为人才投入指标、人才营造指标、人才产出指标、人才工作效益指标四大类,全面考核人才政策、人才机制体制、人才效能发挥程度等。

1.1 评价维度

(1)人才工作组织,人才工作组织是人才工作实施的承载主体,也是人才工作的基本保障和机制体制所在。确立“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体制的根本。各区域应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组织体制,也是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源动力,各区域应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载体,吸引帮助人才创业创新。

(2)人才满意度,人才满意度是指人才在心理、生理上,对工作环境、工作本身及生活环境的满意感受。人才工作的好与坏,直观评价还要来自于人才对人才工作的满意程度,即人才服务对象对服务主体的评价,服务主体是否能够在软硬环境上为人才提供有益的服务,帮助人才安居乐业。人才满意度是人才工作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

(3)人才工作效益,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主要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人才工作效益,从狭义上来说,是人才产出,即一项工作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广义上来说,是人才工作对地区发展的贡献,其中包含了人才总量情况、人才利用情况、人才使用效率情况、科研成果量、科研成果转化率、人才资源的贡献率、群众满意度等。它是评价人才工作最直观的维度。

1.2 评价方式及指标

人才工作评价既要有书面评价方式,又要有实地评价方式。人才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相结合,指标设置要涵盖人才工作环节、内容、结果,即政策、组织、规模、素质、投入、产出、效能等多个方面,尽可能反映本区域人才工作发展水平的各项代表指标,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既要有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指标;既要有得分加分的激励因素指标,又要有减分和扣分的约束指标;既要有集中检查时评分标准,又要有平时工作的积累。

(1)人才工作组织评价方式及指标,对于人才工作组织的评价,可以从两个个方面着手:一是人才工作组织机构的完善程度。从实践来看,一个区域的人才组织机构是否完善,取决于是否有上下贯通的人才组织机构,是否有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二是人才服务水平。人才服务的重点在于营造人才的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事业环境的营造方面,主要使用人才载体建设来反映,如:人才市场环境指标、人才工程数量、人才工程覆盖率、人才工程的投入状况以及人才工程的评估方案等;人才生活环境方面,可以通过考察是否专门出台相关措施为人才生活提供服务。

(2)人才满意度评价方式及指标,满意度代表一种有价值的社会产物,人才满意度即人才从人才工作服务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或是产生某种满意的感受。人才对人才工作的满意度必须从研究对象工作实际出发,从代表性、全面性、经济性、可区分性和可调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人才满意度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如:印象法、面谈法、问卷法等。其中,问卷法是最易于施测的调查方法,评价指标可由5个方面组成:①对人才工作组织的满意度;②对工作环境满意度;③对工作群体满意度;④对工作回报满意度;⑤对生活环境满意度。围绕这5个核心因素进一步细化相关指标。

(3)人才工作效益评价方式及指标,人才工作效益反映的是人才工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其评价的方式可以直接采用量化指标及定性指标综合评价,一般来说,效益指标分为经济效能、科技效能及社会效能三类指标,涵盖了人才工作的产出、人才的利用情况。具体指标明细如表1所示。

1.3 评价工作组织

人才工作评价需要精心的组织和实施。首先,要确定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与决策者区分开来,成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人才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其次,要明确评价原则,即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均是要考虑的原则。再次,要阶段性、定期性相结合地推进人才工作评价。对于人才工程项目的评价应分阶段,例如:初期考评、中期评估、终期验收相结合;对于常规人才工作,应定期考核,通常是年度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每年年底对全年人才工作进行考核,确保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不定期对人才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最后,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开展人才工作评价。既要注重对区域内人才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督查考核,同时要根据不同阶段人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专项考核力度。既充分考虑指标设置的全面性,同时科学确定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和分值,对一些需要重点突破的热点、难点工作增加考核所占分值和权重,更加突出考核的导向作用,推动人才工作各个环节平衡全面发展。

2 评价结果应用

评价的重要作用是在于对结果的应用。通过对人才工作组织、人才满意度、人才工作效益三个维度的评价:一是反馈人才工作的现状;二是查找问题;三是改进问题。评价的结果是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依据和动力,要将评价结果与促进人才工作紧密挂钩。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要做到3个结合。

(1)与促进工作相结合,对评价结果进行动态排序加大奖惩兑现力度,建立结果定期公开制度,例如:定期向社会公布人才发展工作统计公报,使各单位在数据对比中增加内在的压力和驱动力,形成人才工作各级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要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没有起色的地区或部门领导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2)与树立典型相结合,对先进区域、载体等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重点宣传,对评价成绩突出的单位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落后地区督促他们认真查找原因、及时整改落实。评价结果应作为评选人才工作先进的重要依据,并与人才项目申报、立项、经费资助等相挂钩。

(3)与干部使用相结合,要把评价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发展实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

3 示例

笔者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实地调研,探讨该区域人才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南京市江宁区近年来围绕打造江苏“人才特区”目标,形成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积累了人才工作优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在人才工作组织上,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分各司其职,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尤其是在特别体制机制上做了具有创新的有益尝试,以开发园区“二次创业”为平台,成立了紫金方山、紫金江宁、紫金吉山、宁东智能电网等多个“人才特别社区”,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技术链、资金链、市场链等问题。在人才满意度上,定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在人才工作效能评价上,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构建,能够做到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激励和约束指标相结合,整体和专项指标相结合,重点和难点指标相结合,质和量的指标相统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价的主体不明确,组织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二是评价体系中人才满意度测量的方式单一,群众评价制度不完善;三是人才效能评价维度指标不全面,仅有经济效能指标,标准模糊。

人才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的落脚点在于评价结果的应用,针对江宁区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开出以下处方。

对于人才工作组织维度,要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即明确责任主体,分清权力和义务,成立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分解落实具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明确责任承担和奖优罚劣。

对于人才满意度维度,要走“群众路线”。即从人才中来,到人才中去,除了问卷调查,也可采用访谈、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坚持有需求有服务、无需求常联系的原则,在合适的时间通过线对线、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家和人才进行沟通交流。

对于人才工作效益维度,要考准评实。即科学确定量化指标,定性考核重点突出,日常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除了定量的经济效能指标外,还要重视人才工作带来的科技效能指标和潜在社会效能指标,例如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量、人文环境效能、生态环境效能等。

参考文献

[1] 于淼,程岳,王选华.人才工作科学化路径探索――来自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实践[J].首都发展论坛,2012(3):88-91.

第2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体育课堂; 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找到适应学生发展的具有一定适应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的和谐环境优化体育教育的环境应从调整教师、学生定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手。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懂得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及时扫清障碍,为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练、去主动探索,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念

1.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须将其放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中去,和学校各项工作融为一体方能更好的体现其优势,发挥其作用,并获得健康发展。

2.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体育应从单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较为封闭的模式转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学方式要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

3.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面向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须依靠高等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身心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体育教育仍将是以“终生健身教育”为其指导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4.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大学体育只有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轨道,才是它的最终归宿。使它有科学研究做平台,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发挥高校学科的综合优势,发展和创新大学体育理论,才能提高研究水平,使其进一步科学化,即只有使其“学科化”,才能更加科学化。

5.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理念

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他与《全民健身计划》相辅相成,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有“社会化”的理念,其内涵有二:其一,是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观察、审视学校体育。其二,是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改革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1.课内外一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锻炼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从而也有助于强化以健康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 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现体育课的扩展和延伸,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为此, 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

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符合在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而独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把技术、技能同体能对立起来,更不能孤立的强调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必须使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起来,同步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健康第一、新课程纲要目标的有序进行。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学生可以通过俱乐部选项课、各种体育竞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往手段以及自我锻炼的习惯。

(3)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纵横向联系,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体育教学体系的纽带。

(4)改变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选项课、课外活动中有练有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改变了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顺应了《纲要》课程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课,应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运动队训练等活动。而体育课内教学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与科学健身技能教育, 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将体育课中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它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涵盖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社会适应。

2.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参加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程的目标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单纯依靠体育课堂的教学,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坚实基地和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3.“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客观分析普通高校体育现状为前提,就高校体育教育的定位进行思考,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适应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教,由传统的教学传授型向组织指导型转变;教学方法的侧重从过去重技术、技能、传授向为强化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传授方面转变;教学过程的教学主体关系中,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习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己锻炼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体育知识的内化。为了让学生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在尊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适合学生个人的项目进行教材精华,开设多种选项课,以此进行体育教学,从而使“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4.“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仅仅靠现在每周2学时的体育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才能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谓“基础”它包括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同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校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层次分明的多元化课程设置。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要求体育课给学生更多的自。通过对教师及场地的重新整合,近几年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提供了保障。还要将逐步实现学生一、二年级“主、副项选课”机制,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强。

(2)强化体育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序结合

每一学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体育课健康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八个健康教育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能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建立相应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管理组织体系达到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管理有力目标,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效益。

五、“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效果

1.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极大转变

通过体育课心得体会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度。94%的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93%的学生赞成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专项课。

2.学生体质水平,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近几年我校学生课外活动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优良率稳步提高。

3.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大幅度提高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总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选课的机制使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以及再学习的和创新能力。

4.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群体、竞赛活动蓬勃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勃,针对学生人数多,场地狭小的特点,确立以学校组织的大型高水平活动为龙头,以院系活动为主体,鼓励协助小型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和带动各项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各种不同项目、规模、类型的比赛,教师进行指导、规范、协助和检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知识技能得以发挥。

六、结论与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减少的尖锐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远远低于教育部颁布标准等等。如在这几方面得到加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一定会显示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将会取得很好的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3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25-01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1、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的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要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

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课程体系;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41-01

一、明确专业方向

《人机工程学》是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入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展开。

因此,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按照高职院校“3+4+x”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严格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根据《人机工程学》课程与专业及方向,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使《人机工程学》专业基础课更加适合专业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细化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打破传统只注重书本为主,动手能力薄弱的局面,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以够用为度,充分注重实用与实践的原则,按照模块化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的锻炼,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三、完善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并适时把握讨论的方向,最后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讲授中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进行传达,将枯燥的理论用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呈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张扬学生个性;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积极引入最新的设计成果,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物直观来配合,用不同的实物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原理的具体应用。使理论的转化既快又直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

首先,采用理论与实训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安排重视产学研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体系面向社会需求,主讲教师具有丰富实际教学成果案例;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承上启下;课程关注最新设计理念,设计潮流,紧随社会需求去丰富课程的内容。

其次,在相对紧凑的教学课时里有效的扩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实训创造性的引入产品设计课题,并以课题方式为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作品展厅等,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同时不断进行校企合作,把专家请教课堂,把项目引进来,让学生直观、全方位掌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的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最后,不只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彻底变革,更在于优化了学生职业道德,岗位角色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变成把项目引进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情况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项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专业特点主要采用创意讨论和项目答辩等形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设计水平的提高,养成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风气,为适应就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针对性地构建“3+4+x”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出《人机工程学》教学创新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第5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电力电器课程 双主体 工学结合

教育部06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施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除了首先要处理好一些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各地区实情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

1、基于“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力电器课程的内在需求

高职教学担负着向社会企业输送合格技能型人才重任。基于“双主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够使学生贴近企业,也能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可靠的途径。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它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掌握今后从业所需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可从课堂通过讲练方式得以掌握,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而要掌握技能不能脱离的职业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和学校这两个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唯有如此,基于“双主体”的工学结合模式真正得以实施。

二、 对《电力电器》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根据“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将本专业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与能力、职业技术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

由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面对岗位的实践教学,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达到一定比例。理论教学内容按照“必要实用”来安排,以实践岗位为引领,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优化教学方法;以生产实践岗位为依托,把增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操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结合电力电器课程的特点以及企业实践岗位和具体实践任务的开展作出了完整、 详细、 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 构建基于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教学”改革,即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将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

1.调整课程内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为岗位技能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本着“必要、够用、实用”的教学原则,沿袭“需求―动机―行为”的驱动途径,重构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技能及实用的技术贯穿到各具体项目中,把项目分成模块,重订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评价方法,促进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2.合理安排理实课时、创新教法,构建建“以企业岗位为依托,构建课程的实教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第一,依托企业岗位,运用仿真、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制作教案、教学辅导课件;第二,努力建设联系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强化学校、学生和企业专家的互动。第三,做到既依托企业岗位,又不依赖岗位,不能因教学环境变化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学生轻视理论内容的学习。

3.改革教学形式,灵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企业专家讲座等非正式授课形式。一方面,通过岗位实习和企业参观,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学习潜能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本专业新技术的发展的专业讲座,促使课程的建设兼具系统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4.改进考评方式,采用“校企双考核”制度。变原单一学校通过试卷评定学生成绩为由企业岗位实习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两部分构成,从理、实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考核,一方面,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权益相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活动得以保证。

四、构建适应“双主体”工学结合教学课程需注意的几个环节

采用基于“双主体“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学生在边干边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电力电器》课程实行基于“双主体“工学结合教学时,还应注意几个环节。

1.精选“工学结合”企业。选择学生“工学结合”的企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要求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二,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来自于实践,特别是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养成都不能离开实践。

2.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邀请“工学结合”企业的专家,针对各单位的情况,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地整合。考核评价方法也作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改变为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考核。

3.联合开发实用性强的教材。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结合实际岗位联合编写教材,突出基本概念、主要性能和基本原理,摒弃理论推导。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立足于岗位,满足“工学结合”阶段学生的学习。 4.校企联合教学。聘用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设置,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状况。学生也可在自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请教校外导师来完成各部分的调研报告和作业,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符合新模式的《电力电器》课程教学基本条件,研究了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课时和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为今后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资料:

[1]赵志群. 职业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仪器设备先进性的程度和档次的高低既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共有仪器设备375台(件)(实验室固定资产≥800.00元/台(套)),总价值1,385,625.15万元。学生人数多,一年的耗材费用有限,因此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即使开展也只作为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少。因此,应适当增加仪器设备的耗材费,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满足本科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适应学科发展。

2针对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对策分析

2.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必须打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观念,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根据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将分散在各学科中的实验课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统筹建立实验教学课程,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成为基于理论课基础上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将运动解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体育保健学实验、推拿与按摩实验等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通,打破体育专业一直以来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程零散、课时不集中,内容交叉重叠,实验项目缺乏层次要求的现象,将分散于各课程的经典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整合成一门实验课程,独立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整体化设计,建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样既打破了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减少重复内容,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地位。

2.2整合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开设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项目内容陈旧,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过多;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脱离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运动相关性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设计能力,制约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着“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进行实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将分散于各分室的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进行整合为两个实验模块,即基础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实验项目由各分室精选组合而成,避免实验项目重复交叉,课时浪费在无畏的低层次循环中,从而节约实验成本。这既体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又实现了教学的集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教学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水平。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先学理论再上实验,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照教师的讲解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式化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实验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1)理论课上穿插讲授实验内容。理论课与实验课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穿播讲授实验内容。如肌肉的受力分析,知识点多、抽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拟进行。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了解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看到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也看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其实验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实验效果更好[1]。(2)打破“封闭式”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开放式”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开放和自由地进行实验的环境,既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也是设备和项目的双重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做实验,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并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对学生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只有开放实验室,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3)实验与健身社团挂钩。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放到健身社团完成。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实践应用。帮助学生联系具体实例,发现、分析与解决全民健身、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既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缩短学以致用的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并为后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

2.4完善考核机制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在理论课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的评分方法即考勤占30%,实验报告占70%,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做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建议:(1)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单独设课。(2)以必修课程或必选课程形式推出,让学生进行选修,成绩合格,记2学分;成绩不合格,重修。(3)成绩评定可参考考勤、实验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合作精神、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面综合评定,以提高实验考核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体标准为考勤(2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30%)、实验设计(10%)、考试(20%)。

2.5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实验室体制

在实验室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科建设应该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科建设应该引导和带动实验室体制的改革,而现状不容乐观。注重技术、运动队训练,轻理论和实验课的思想还很严重。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没有专职实验员,实验课由上课老师自行安排完成;实验设备陈旧,好多实验无法完成。建议:(1)学校加大实验室资金支持,增加投入,改善实验场所和设备购置。(2)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实验人员待遇。(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吸引博士、硕士等科研水平高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结语

第7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素质教育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Physiological Science

SONG Gao-qing, SHI 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PBL, an advanced teaching model, is favorable toward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s well as scientific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capacity of problem-solving in practice.

【Keywords】 PBL Teaching Model,sports physiological science,quality education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对我国高等学校跨世纪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更高目标。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该类课程偏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点多、内容抽象,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同时体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体育运动实践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长期以来,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在教学大纲设置上参考医学院校相关课程,导致理论知识点过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失去学习兴趣。

1.2 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缺乏“运动”特色

我国体育专业设立的运动人体科学系列课程,最初大多由医学院和生物系的相关课程移植过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材虽然与医学院教材有了一定区别,但是教材内容仍然偏重于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医学内容,表现为知识体系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运动”特色不突出。教材在保证学科内容的理论性基础性的同时,没有注重知识的应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仅仅保证了基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提倡该学科直接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际服务的问题。

1.3 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致教学大多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教法”,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老师讲解过多而学生主动学习不足,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感觉内容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老师虽反复讲解,加大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却不佳。

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概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实践案例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教育领域,后经不断地修正、推广,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20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这种教学法现在已经得到许多国际机构的认可,并且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我国部分医科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3〕〔4〕。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载体,其教学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PBL教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问题教学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 PBL教学模式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PBL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1)设计和提出问题;(2)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3)小组制定学习计划,成员分工合作,于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4)小组多次碰头讨论,把自己查到的信息与大家分享,并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5)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不同组的学生分别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或学生综合不同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6)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1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所在。课前全体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问题的设置力求反映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还应包括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运动解剖学讲到腕骨生长发育时,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是骨龄,骨龄的怎么测量等问题;讲到肱骨结构时,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是网球肘,网球肘的成因是什么,哪些运动项目容易导致网球肘,怎么预防网球肘等问题。

3.2 分组讨论,互动学习

在分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导学生如何使用百度、google查找资料;如何利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国内、外科技数据库进行问题检索。然后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问题后,要提前一次课或几次课提出问题,将学生按照所从事运动专项不同分组(一般每组6~10人),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熟练掌握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图书馆期刊杂志、教学医院等相关载体资源,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和运动员,共同协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各学习小组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写出发言提纲(或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并推荐发言代表进行阐述表达。通过教师的引导,各小组之间围绕问题的解决相互讨论和争论,踊跃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观点不同时可辩论,授课教师从旁进行引导。讨论完毕,教师作归纳总结,肯定各小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对解决问题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各小组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4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4.1 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法过于强调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的掌握,各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缺乏横向思维。将运动人体科学各基础学科和体育运动实践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工作后很可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PBL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在设置上借鉴医学院校培养目标、过于注重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医学院校学生差,导致学生普遍感觉该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课程知识好像实际上用处不大。PBL教学模式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其未来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领域可能会遇到的“真实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使他们从不愿学到愿学,从强迫学到主动学,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也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关要求。

4.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PBL模式,学生善于探索、概括,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面对不同资源的不同答案,学生经过自我思考、小组讨论或者实践检验,进行发散思维,渐渐发展了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对知识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便于更好地掌握。学生在PBL的过程中训练了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工作实践活动中的沟通和协作奠定了基础。

4.4 提高了教师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

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多数来源于医学专业、生物专业毕业生,导致教师对体育运动不熟悉。PBL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能积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要有更宽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还必须熟悉体育运动实践,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丰富的科学研究实例,并具有灵活的教学技能,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提高教学水平。

5 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5.1 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与体育运动实践联系的问题数不胜数。PBL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如何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常见的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协调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的关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课前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就资料中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复习与学习,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明确问题的答案,并明确在归纳总结中应涵盖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

5.2 加强教师的培训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适应了传统教学的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勇于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更新知识结构。除了教师的自我提高,教研室要有计划地进行必需知识和组织相关体育专业术课教师一起设计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5.3 合理安排教学时数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采用理论课大班教学,授课教师虽然也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但由于学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多,难以开展活跃的课堂讨论,所以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学生仍然以接受知识为主,缺乏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更不能将已学过和正在学习的不同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在不增加学时数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理论教学、PBL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数将是进行PBL教学改革的关键。

6 小结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尽管在体育专业进行PBL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难度,但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建新,王海燕.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2〕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1):95-96.

第8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许圣林,号天山居士,男、1970年人。祖籍江苏徐州,做过工人、乡政府职员,92年出差南京, 雨花台奇遇道家云游恩师天一道长,得其指点并受于其独门秘传《天人一体择业法》。从此便辞去工作,开始从事人体择业奥秘的专业研究。多年来他搜集整理各种易经、医学、神秘学……等和各种人体奥秘方面的信息,结合现代择业理论系统地研究出一套科学地择业理论及实用技术。并且注册成立了中国首家专业从事人体科学择业研究的服务机构,集中精力专攻人类择业的深入研究,把人类择业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和升华,揭示它的规律,结合现代择业理论使之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以此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科学择业 让你前程无忧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财富,而财富的获得没有家族的继承便只能是靠自己的打拼了。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职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个难题,我们的兴趣爱好不能决定我们的职业,因为光有热情去做不一定能做好,所以在选择职业问题上一定要选择适合我们的,但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们,我们又怎么知道呢?这就需要科学的择业,择业也是一门学问,现代择业研究者许圣林老师在这方面就有他独特的见解。

近日本刊对许老师做了专访,许老师在采访中对人体科学择业做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他刻苦研究人体科学、天文学、地理学、易经、风水学、相学、黄帝内经、中医学和神秘学等各种人体奥秘方面的信息,又得到道家高人、天一道长的秘传《天人一体择业法》,结合现代择业理论,从而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准确的“择业法”。也就是根据每个人固定的生辰、血型、和形体去破译其人体独特的择业密码,使每个人所选的行业和项目,和他本人的特有信息相吻合,从而揭开了千百年来,人类择业的新篇章。

古人根据八字择业,认为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一生的职业和命运。古人的一生我们能看到,但自己的一生总觉着无法预测, 只有走过了才知道,那我们怎么能在没有走过时预测自己的职业让自己少走弯路呢?许圣林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他是根据人的生辰、血型、形体来判断人应该从事的行业和具体的经营项目,认为人与万物皆分五行,喜生忌克。这些在生活中的都是屡见不鲜的。“例:周先生、生辰:1969年7月5日(男) 血型:A 体型:骨骼修长,手足细腻、肩小肚大、走路时易晃动、手足都较大、皮肤稍黑。此人听朋友说,我利用一出家道人传授一种择业方法,给人择业一般很准,想找他预测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该干哪一行,其朋友听后,呵呵大笑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相信他们那些骗人的技俩,清醒点,记住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自己的个性、爱好、能力,自己最清楚……如果他真有那能耐,给我测测看,干的对不对,要不要改行。听朋友说后,我真不想给他推算,但为了证明这是人体科学,是九大行星运行座标,特定天体下对人秉性的特殊影响,而导致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与迷信不相干,我给其做了推算,其人为巽卦木命,生于秋,血型A,体型又是木,水相兼,最后综合推断后我说,他决不适宜从事“金”行业,如五金、机械等与金属打交道的行业。朋友说:对对对,他原来做废金属回收生意,干了两年多,不但没赚钱还赔了不少,这是他后来说的,按说做这生意不该赔钱,为此我也问过他,好似有难言之隐,只说那两年倒霉,后来我也就没问过,不过你看他该干啥,我说:他宜做木材、家具、育苗业等。朋友说:你看他经营花木业怎样、我说完全可以,他不但能做好,而且还能做大,太准了、太准了、许老师真的太准了,看来这不骗人,这小子先是从南方进花来卖,赚了钱后干脆又搞起了大棚,自己培养,现在还真发了大财,正打算大干特干呢。怪、怪、还真怪。我说:其实这一点都不怪,人与万物皆分五行,喜生忌克,几千年流传至今,只是认识不同罢了,又怎么怪呢。”

加盟圣林 让你不在迷惑

目前,圣林择业秉承着:“只有人人择准行业,做到人尽其‘才’,人民才能富裕,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强盛!”的宗旨。让更多的人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现面向全国诚招各地区独家招商推广活动(每地区只限一人),有许多受益者都纷纷前来加盟,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与圣林择业共创辉煌业绩,使更多的需求者得到帮助,让更多渴望创业的朋友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事业天空。详情请来电咨询,或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电话:0996-88863588883087

手机:13031246139

联系人:许老师周助理

E-mail:xjtsxsl@126.省略

Q Q 号:468019725

376250291 (留言或咨询)

公司网站:省略

第9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