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比较研究
一、美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组成由18位专家参与的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就当时的教学质量问题展开调查,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美国一直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是导致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根源,从而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报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改革重要性,提出许多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建议,不仅要求重新设定师资培训标准,修订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而且对政府、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措施之一。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师范教育,认为教师教育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使人们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美国教师在职进修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一,美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其一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分课程、校外服务以及远程教育三种形式。校内学分课程是各高等院校以本校为继续教育教学基地,向学习者授予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学分课程或不授予学位的学分课程。校外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政府及地方团体合作成立一种“教师中心”的机构,参与社会服务。远程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校专业课程推广到社会中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交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实现课程目标与人际沟通等多种目的。其二是学区教育模式。主要由学区负责设计、管理和监督,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财政拨款,围绕学区的发展目标和教学需要进行。其三是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经常开展课题研究,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专业内的沟通和对话。上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以及获得学位目标,同时除了从继续教育中获得教育知识与实践技能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由原来的争取合格,转向争取优秀,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也由原来以大专院校为主,逐步趋向多元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相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从教师学术水平、教学素质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
二、英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英国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第二,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1972年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白皮书中指出:“即使是受过最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上仍没有一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能作出充分的贡献……每一位教师在任职初期,需要而且应该匀出部分时间参加系统的熟悉专业、有指导的教学体验和进修方案。”当时称这一过程为新教师“人门”(induction)式“试用期”。1999年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使新教师向职业教师的过渡做了很好的衔接。凡是1999年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且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完成三个学期的人职培训。英国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确立,使人职培训处于与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职培训引入师资培养过程中,使教师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和规范,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由于教师体制的封闭性而导致教师教育质量不高,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的缺陷。实践证明,新教师接受必要的入职培训,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适应期,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第三,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和发展计划,使教师在职进修已成为英国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朝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要求大力发展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认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最迅速和最有力办法。1983年发表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对教师的在职进修再次予以肯定,并认为所有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参加在职进修活动,使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和晋职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清晰的联系。1985年发表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更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培训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课程的需要。20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指出:制定这一战略旨在给教师提供更多相关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英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英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德国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完善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法律法规,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件》等职业教育师资法律法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不但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支持,而且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成为高质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第二,规范的高职教育师资的人职培训。在德国,无论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课指导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课考试。对于实践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而且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便能总结已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大学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学里所学的各种专业教学理论模式和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学人员,独立任教后就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训中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联系,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系统的高职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根据德国联邦政府和各联邦州的法律法规,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权力,高职教育师资必须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值得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高职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将教师进修提高与任职资格、职务及工资待遇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职资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任职期间,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既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16年学校寒假工作总结
2016年寒假已顺利结束了,在寒假期间我们学校以校长为负责人,明确分工,做好多项的的准备工作,确保无不良事故发生。
1、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寒假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了学校领导寒假值日制度。
3、认真制定了工作计划,做好时间、内容、人员、场所、经费五个落实。
4、依托社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5、1月12日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告知寒假工作安排,提出学生安全、健康度假的要求和家庭教育建议等。
6、指导学生填写好寒假活动记录卡,记录卡要求由社区根据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情况如实填写并盖章,由学生带回学校,以便学校以此评定学生的假期活动情况。今年学校将根据记录卡评选出社区活动积极分子。
7、1月12日上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假期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假期。
8、学校委托朱晓飞老师担任寒假工作通讯员,畅通工作信息,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假期工作的宣传报道,推动假期工作取得新水平。
寒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1、安全和法制教育。
各中队在假前要对队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每个队员制订一张合理的生活时间表,使队员在家庭休闲中达到自我教育。教育队员积极参与社区内文化活动,有选择地看电视;与好书交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交流读书心得。假前辅导员老师指导好队员的假日休闲活动,让队员玩有内容、玩有场所、玩有新意、玩有趣味,从而不沉溺于网吧,游戏机房,远离不健康书籍、场所。
教育队员注意旅游安全,还要加强对队员防火、防盗、防电等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继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远离;
2、建立假期工作网络,积极开展帮教、慰问活动
在假期中,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进行有重点的家访,真正做到放假不放教。寒假期间特别要关心慰问特困、离异家庭的学生,同时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做好疏导工作。为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2016年学校寒假工作总结
在学校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的精心安排下,同学们的寒假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寒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寒假作业是轻松而有趣的。同学们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学校融入自然,在充分体验一个月寒假带给他们的乐趣的同时也收获着寒假生活的成果,现将我校学生的寒假生活进行如下总结:
一、精心设计寒假综合实践作业,高质、高量地完成作业。
我校除安上级要求,把寒假八个一活动融入到各班实际中。假前,组织了班主任进行讨论和敲定,各班精心设计和制定了学生寒假作业。开学第一天,全班均收集了学生寒假作业。从孩子们上交的作业和家长的反馈回条上看,此项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家长的赞许。各个年级摒弃了以往的机械的抄写、计算,更多的是联系生活,紧扣春节主题进行。学生们在享受寒假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作业的轻松和我国传统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上交的作业有:手抄报、科技小制作、环保小制作、调查报告、活动征文等。学校将分项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业),并进行展示。虽然他们的调查过于简单,他们报告的语言还很稚气,但看得出,这是他们愿意且乐意去做的事情。家长和孩子不再为繁多的寒假作业而发愁,老师也少了些许为孩子寒假作业没完成而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这个寒假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德育工作没有假期。
(一)落实生命教育,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放假前对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包括活动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燃气使用安全以及自护自救技能的教育。教育学生不去危险的场所玩耍,不玩水、电、气,使用煤气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燃放烟花爆竹,不暴饮暴食,不进游戏机房、网吧。教育学生一旦发生危情,要冷静沉着,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拨打110等急救电话。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走路,文明乘车,文明骑车。不满十二周岁的学生严禁骑车上道,外出要有家长陪同。我校还要求各班要细心地做好后进生、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预防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由于组织周密、教育到位,寒假中无一伤亡、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寓民族精神教育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我为社区做好事和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得 到社区居民的肯定与赞扬。
2、用好每一分钱,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全面开展手拉手送温暖活动, 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向班中需要帮助的同学送去了精神和物质的关怀,向身边的孤寡老人送上了新春的问候。
3、劳动教育。利用寒假,每位同学学会了一项劳动技能,为父母减了一分辛劳,添了一分惬意,送了一分亲情。
4、感恩教育。学生们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省下零花钱,向祖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新春小礼物,表达了自己的孝心;亲手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5、队员们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活动,强健了体魄。如参加镇举行的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我村举行的篮球比赛、醒狮活动等。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常常在报刊、专家讲座中进一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每每在写论文或会议交流中引用他的话语,将之作为论述观点的支撑性依据。
做校长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于是常常在会议上、生活中提及,也常常在内心思虑借鉴帕夫雷什的经验,把学校办出特色。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从教已经有二十余年,当校长也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间,阅读教育名著无数,参观名校众多,然而这些都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模糊。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作为一名校长我常常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一方面总是心血来潮般怀揣着梦想,呼唤在自己的校园中拯救那些可怜的孩子:另一方面,又不时地自嘲不自量力,于是退下阵来,既而随波逐流。这样的痛苦之时,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场景就会像电影镜头般从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个闪光的碎片飘落在我的眼前。
在这个学校里。校长老师都有着儿童立场,儿童自由而又高质量的生活是学校工作的全部。
“我校不论哪位教师对570名学生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了解的: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能力、才干、兴趣、爱好、困难以及他的喜和忧。若不如此,我们就不能想象有完备的集体精神生活。我们力争把对孩子在家和在校情况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我校每月两次于星期一举行科学――校务会议或心理学讲习会,专门讨论儿童问题。没有任何事情比谈论儿童问题更必要、更有益、更有趣的了。”
……
这个校园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所有的物质条件都被作为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环境也是对孩子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孩子们在这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长。
“学校地处村边僻静的环境,周围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积的水域。这一切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总是尽力做到使空气饱含植物杀菌素,以消灭微生物。校园里到处都植有核桃、樱桃、杏树、粟树和针叶树木。这些树种都是以散发植物杀菌素见长的。例如,榛树林中任何时候都没有苍蝇。这一切都是孩子们亲手创造的,而且这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做到的。”
……
可能没有人认为学生的身体不重要。可是现实的教育中有几所学校把学生的身体当一回事?这是当今教育的现实。可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健康和体育是大事,防止疾病及病患征兆,增强体质,是儿童脑力劳动以及精神生活完满正常的主要条件。
“我校学生暑期……每天都洗几次澡。或在池塘、河淘,或用淋浴。多数学生家里装有淋浴器,可以从春季一直用到深秋。……脚的锻炼,是锻炼机体抗病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手边存有980个孩子的健康卡片。他们从7岁到17岁整个夏季都打赤脚,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盛夏暑都不怕。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从来没生过病。我们有些孩子赤脚在雪地里行走都不在乎。他们冬季每天都在院子里走5―10分钟,他们都有极好的耐劳能力。”
……
今天,品德、德性等关于道德的概念似乎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话题,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公民基础教育被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少先队员们有一次曾帮助庄员们往卡车里装运作种子用的玉米。他们尽量挑最大个的玉米棒子装。忽然工作队长建议说:‘孩子们咱们往车厢底层随便装些什么样的都行,把最好的放在面上,要尽快完成任务。’可是就在劳动之前,孩子们刚刚才怀着激动的心情。屏住呼吸听了关于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英雄事迹。因而在孩子们的脑子里产生了疑问:‘干嘛要这样呢?我们干嘛要欺骗人呢?’于是他们就很生气地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老师。这是他们为维护正义而进行的第一次斗争,这件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今天谈智育,几乎已经简化为考试成绩。人们似乎已经淡忘知识的何去何从,只求所有。不求所用,更不求何以得,以何得。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帕夫雪什中学。就鲜明地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将知识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
“我校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在温室里和教学实验园地上配制混合土壤,为此采用各种配合成分,试验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二、三、四年级学生则在水溶液中培植绿油油的大麦和燕麦,从而确信,即使没有土壤也能创造出产生生命过程的条件来。”
“从三四年级起,我们就开始举办数学创作晚会、数学竞赛及数学游戏会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在低、中年级的数学小组开展活动时做报告,并编辑数学杂志。对有数学思维天资的学生进行个别工作――谈话、作业。”
……
这些年,劳动教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早已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的老师都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教育的体系。并在这种体系中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
“我们的学生在八九岁时就培育小麦、向日葵、甜菜、玉米的杂交种子,或者编成小组、小队去照管幼畜,为家畜储备饲料。由于这种最平凡的劳动与研究、试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每一个学生在五~八年级学习期间,都要在教学实验园地里完成下列个人任务:种植粮食作物和技术作物(3至10种),将培植的果树品种嫁接到25种野生果树上,培植果树苗木,建立苗圃,提高土壤肥力。”
“读完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夏季有三四周的时间要到校办工厂、工作间、实验室、教学实验园地、机械修配站的车间及集体农庄的拖拉机队里进行实习。读完九年级而且拖拉机课考查合格的学生,在这期间要作为当班拖拉机手在拖拉机上工作。”
我们都会认为美育是重要的。然而包括我们的音乐、美术在内,在分数的硬指标面前。这些东西显得多么的次要或可有可无。它们早已被轻描淡写地边缘化了。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却是在引领孩子们在智力、体力劳动中。在创造、社会活动中感知、领会和欣赏美,让孩子在心灵里开放出美。
“在风和日暖的初秋季节,我们让孩子们注意那清新的空气、爽朗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悄然飘选的银色蛛丝,苍茫暮色中飞鸣而过的南归雁群,乍寒清晨首次凝现的初霜――凡此种种,都要让孩子们留意到。我们让他们观赏几种越冬作物幼苗深浅不同的绿色:裸麦的绿与小麦的绿有所不同。”
“果木盛开鲜花时,对于孩子们来讲那是真正的节日。我们清早起来,来到校园又去果园,欣赏身披雪白、粉红、橙黄色盛装的果树,静听蜜蜂嗡嗡飞舞。我们告诫孩子们说:‘这些日子可不能睡懒觉,要不然就会错过赏景时机。’于是孩子们总是日出之前就起床,为的是不错过第一道霞光照射挂满露珠的花朵的那个美妙时刻。孩子屏住气息在凝神观赏。这样的美景,若不加以指点和
述说,孩子自己是不容易留意到的。”(以上引用材料均出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每当回忆起或看到这些文字,我就油然而生对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帕夫雷什的感动。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位好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思想的泰斗。他不是一位沉湎书斋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一位躬身教育园地的农夫。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有顽强的工作作风,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写教育笔记,七点钟到校,安排好总务工作以后,开始听课。他一生中写了40多种论著,发表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全世界有30多种文字翻译他的著作。他曾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就无法活下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学生毕业。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他有着执着的教育信念,曾经为坚持自己教育的全面发展信念,坚持劳动教育的信念差点被。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经营”之下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成为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这里从校长到整个教师集体朝气蓬勃,团结向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的教师集体――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在实现校长的教育思想,即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体育健康,关注品德、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这里尤其注重教师素养的培养,建立坚强的教师集体。这里强调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里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信念。深信“智慧在儿童的手指上”;强调“大自然”的教育观,把大自然作为教材,作为开发智力的“灵验法宝”。这里尤为重视让师生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学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籍世界”,他们严格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将学生所要阅读的书目精心装饰,使之像艺术宣传画一样醒目,再配上一些大作家的肖像,让人一看到书就肃然起敬,进而生发读书之欲,急切地饕餮一番。细数他们所开列的书目,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各民族文学有116本,外国文学有151本,这些几乎都是大部头著作。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一以贯之地践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仅是为了让他能在劳动中运用知识,而且也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善于珍惜文化艺术财富。不应仅从劳动中实地应用知识的角度看待教养内容。”“在教育作用的完整体系当中,哪怕只忽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对整个有机体造成破坏。”所以他们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激发每一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为学生提供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让德智体美劳诸育都在这种“精神生活”背景上进行。学校能够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让老师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教师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闲暇去思考教学难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有闲暇博览群书,引导他们实践、读书、科研,不断成长和进步。他们强调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找出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在50年前的前苏联,做到我们今天所做不到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常常为这感人的教育诗篇而感动,我也为自己碌碌无为和随波逐流而羞耻。弗洛伊德说过:“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撼地狱。”所以我渴望:
我渴望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校长。
他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目之所及皆为人”。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就是培养“站直了的人”,校长应当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校长要像乐队的指挥一样,首先给乐队定调,然后用这个基调去引导、组织、管理、评价、影响整个团队,共同演奏一曲和谐的交响乐。一个校长仅靠敬业、尽责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校长要靠思想行走,要靠人格的伟大力量来办学。一个好校长应是给孩子播撒生命阳光的人。
我渴望每所学校都有一群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教师。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再一次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行为价值取向提出挑战。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充其量只是“教书匠”,当他面对那些“难以管教”的孩子时,肯定会将其视为“渣子”、“朽木”,或听之任之,或冷漠静观,或大打出手,最后的结局大多是学生满怀沮丧甚至是仇恨离开学校。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也不仅工作上兢兢业业,更重要的是用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智慧的方略、坚定的信念,去催放孩子心中枯萎的花苞,用人性的光芒驱走孩子内心的恐惧、粗俗、野蛮与无知,在学生心灵的荒漠上开垦出生命的绿洲。
【关键词】教育;德育;学校;方法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形式压力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几乎都重考试而轻德育,以致于很多人都感慨说当今的学生是垮掉的一代,是难以担当大任的一代。但自古以来有德性和能力的人更为重要,有这样的几句话:“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人不可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最关键的年龄和成熟期,过早地尝到了苦日子,甚至坐牢。与此同时,不仅青少年自己受苦难,而且对他们的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是影响着国家的文明素质,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素质。因此,不论是以往还是现在,德育教育永远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德育。
从教育的基本知识来看,广义德育是指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一切活动。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的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和整个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整个德育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我们所接触到的德育教育一般都在学校中进行,那么学校德育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用行之有效地方法贯彻落实道德教育呢?
学校德育教育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树立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理想教育: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作为人的毕生之所求,是一定要有的,人都要有理想,但不可把理想理想化。要时常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3)集体主义教育: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而这个个体又都生活在集体中,集体中有你有我。应该教育学生形成一个集体,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集体生活。
(4)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两个字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劳动中去。
(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经常在学生面前崇尚尊重人、信任人、促进友谊、平等互助。
(6)自觉纪律教育:一个人能控制好自我,自觉的遵守一些规范和法则。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的民主法制,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发展,但又要有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是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了解学校德育所包含的内容,好的德育方法更是重要:
第一、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陈述事实,说明学生提高理解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观点。要想让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槭紫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这就需要运用说服法来使学生明白,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时,他们才能感到自己被赋予了道德。说服包括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报告法、参观法等方法。例如各科教师针对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出并且加以教育。
第二、榜样示范法。这是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方式。模型、示范与评价实例。例如经常播放一些名人名家的优秀事例,朗读一些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从普通的身边小事启发引导学生。
第三、锻炼法。锻炼是组织学生开展某些活动,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实时参与进德育的日常培养中,不能只从口头上空喊口号,必须落到实处,真抓实干。
第四、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对与错、好与坏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积极向上努力者进行表扬与奖励;反之,不可忽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及时指正,加以引导更正,或进行适当的批评处分,减少错误的发生。
总的说来德育的种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一种方法都是有其特殊适应性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必须科学有效地运用德育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巧妙利用各种方法的合适领域,选取有利之处加以融合,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的方式、内容和所涉及到的领域都很多,学校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务必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其地位无可替代。做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给祖国多培养有品德的人才,我们要用心观察,潜心挖掘,精心设计,从教师身边的点滴行为做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所谓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基础教育是指公民走向生活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应当接受的最起码的教育,它是对每个公民实施的做人的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当代一名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基础教育管理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才能、潜力、活动方式、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他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即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来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普惠性的重要保证。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一是教会学生做事,主要是传授生存和劳动的经验、知识与技能。二是教会学生做人,主要是培养与塑造理想的人格。
中国传统的教育更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出现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但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更倾向于“做事”方面的教育,更有曾经流行很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因此,很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但作为公民、成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基础教育当中要求素质教育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更强调的是内在素养,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实现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支撑
所谓的人文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北大金开诚教授说:“人文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文明人的教育。”
人文精神又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人”必须具有人们常说的“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物质,这个物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等,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发挥各种能力的同时所形成自由的、创造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康德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育强调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为了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就要提供多种活动,目前,基础教育提倡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如何在保证社会走向文明,教育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基础教育要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其次,基础教育管理的功能要从控制转向服务。再次,基础教育要重视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相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人是发展的中心。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强调我们应该不断挖掘隐藏在我们身上的财富,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创造的潜力。随着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每个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树立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观念。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要从理念更新为先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经常交流经常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而是教育者时而是聆听者,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要对自己的求知过程负责。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场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可是教师讲的再多,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成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同时体验快乐。
关键词: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职业教育主体
作者简介:李忠(197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亓婷婷(199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编号:2014-ZD18),主持人:李忠;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工业化国家企业教育法律研究”(编号:THJX15-001),主持人:李忠;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项目“企业鼓励内部员工(裂解式)创新创业的机制与对策研究”(编号:15ZLZLZF00380),主持人:李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86-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职业教育评估报告(2015)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却面临严重问题。其中,职业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缺位并缺乏相应法律保障,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出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受到立法机构的重视,并被立法机构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认,出台了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系列法律,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法律认可之间的良性互动。1969年出台、2005年修订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可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集大成者。法律的认可与赋权,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构成德国职业教育走向卓越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在此背景下,借鉴德国的做法与经验,确立中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法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对象,分析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定,并从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与职业教育法律之间呈现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完善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助益。
一、《联邦职业教育法》①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认
1969年,德国立法机构颁布了职业教育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德国立法机构在完善原有法律的基础上,整合了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促进法》,出台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21世纪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依据。2007年,德国立法机构对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切合了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被充分应用于企业职业教育实践中。《联邦职业教育法》既肯定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性,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体现出超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一)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联邦职业教育法》适合于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一部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法律。该法共七部分105条,除去“总则”与“过渡条款”外,主要分为职业教育(Berufbildung)、职业教育的组织(Organisation)、职业教育研究(Berufbildungsforschung)与研究所(Bundesinstitut)以及罚款规则(Bu?Ygeldvorschiften)等。其中,“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法适用于职业教育学校之外进行的所有职业教育”[1]。即该法所涉及职业教育,主要发生在企业以及跨企业之间。“职业教育”是该法中的主体部分,所涉内容为企业实施或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具体问题:如企业与学徒(教育提供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建立的职业教育关系(即签订合同),企业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的资质,企业主导受教育者的考试等内容。职业教育的类型主要包括:职业准备教育(die Berufsausbildungsvorbereitung),职业教育(die Berufsausbildung),职业进修教育(die berufliche Fortbildung),以及职业改行教育(die berufliche Umschulung)。前两者为职前教育,培养适龄青年进行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年轻人提供工作准备;后两者为职后教育,传授职员升职或者改行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企业都是具体的实施者。
(二)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标准和权利
权利是法律对法律主体能够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与保障[2]。《联邦职业教育法》赋予企业的权利包括:
第一,赋予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权利。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项权利,并且只有经过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才有资格实施职业教育。遴选依据主要是企业的种类和设施,是否适合进行职业教育并且有能力传授职业技能与知识[3]。有资质并且被许可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被冠以“教育企业”[4]称号。据统计,截至2012年大约有447700个企业获得“教育企业”名号,约占企业总数(约201万家企业)的五分之一[5]。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有所差异,大型企业的参与率普遍高于小企业②。
第二,赋予企业与受教育者签订教育合同的权利。《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招收他人接受职业教育,应与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6]。通常,企业根据国家的“教育职业”③信息,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制定招生计划和名额,经过申请者的自主申请、资质认定等环节,选拔符合要求的受教育者。依据法律,企业与录用的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申请者与企业形成法律关系,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教育。
第三,赋予企业评价受教育者考试成绩的权利。《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须进行中期和结业两次国家考试。两次考试都由占数量至少为三分之二的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成绩结算以教育企业出具的实际操作成绩为主,以职业学校出具的笔试成绩为辅。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由教育企业出具的合格证书、职业学校出具的毕业证书以及考试证书。其中,企业颁发的证书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徒进入就业市场的资质证明,是受教育者就业的重要凭证。
(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
义务与权利相对,法律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责任。《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必须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以下义务:
其一,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义务。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主要形式是学徒培训,即企业中的课堂教学与实地训练结合。依据教育职业的培训章程,通过采用“工作岗位上的训练、学徒实训工场、企业内课堂教学”[7]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广泛而切实的职业教育。
其二,指派教师的义务。法律规定:企业教师需具备相应“人品资质”(Pers?inliche Eingung)和“专业资质”(Fachliche Eingung)[8]。“人品资质”是指,企业教师在企业教育实践中应该具有责任心、爱心等品质;“专业资质”是指,教师应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Kenntnise und F?]higkeiten),能够独立策划、执行、评估职业教育。企业指派的教师,只有通过专门考试并经由行业协会的资质认定后,才能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其三,承担津贴和教育经费的义务。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产生的教育费用由政府、公共部门承担,而企业中产生的教育费用则由企业自身承担④。企业承担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向受教育者支付的教育津贴,教师的工资以及教育经费等。以2013年为例,学徒月均津贴为767欧元,是熟练工人工资的三分之一。加上为教师支付的工资,人力成本达总投入成本的46%[9]。教育经费则主要包括:建立业培训中心、购置职业培训设备、购买教材以及日常管理等所产生的费用。
其四,督促受教育者到职业学校参加理论学习的义务。企业和职业学校同为教育场所,企业教育时间占受教育者全部受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二。企业主要承担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促进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必须督促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相应的理论。
(四)明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亦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10]。《联邦职业教育法》的第六部分为“罚款规则”(Bu?Ygeldvorschiften),即对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违反法律的行为作出惩罚性规定。德国对于教育机构资质的认定有严格的要求,对其监督也依法进行。该法第32、33条规定,主管机构⑤对教育机构及其人员的品质和专业资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资质缺陷,如缺陷可弥补且对受教育者不造成伤害,责令期限内予以弥补,若资质缺陷不可弥补或对受教育者造成缺陷,则取消该机构的资质并禁止其招收和教育受教育者[11]。企业的违反法律行为包括:没有规范地与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违背教育目标,没有让受教育者脱产参加职业学校学习和考试,在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情况下招收受教育者,不配合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等等[12]。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根据情况处以从一千欧元到五千欧元不等的罚金。
《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规定,凸显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企业实施职业教育构建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可以说,德国完善而有效的职业教育法律,使得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成为品质符号,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当然,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之所以有这种规定,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与德国的文化传统、职业教育历史以及立法机构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律的互动关系
在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承担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从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到工业化时代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企业都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中。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用人单位与立法机构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立法机构,通过法律形式,及时对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活动给予确认、规范与保障,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法律巩固――职业教育再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可以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实际效果以及法律的及时巩固与更新有因果关联。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传统与现实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肇始于学徒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教育是技术传递和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学徒教育发生于生产实践场所,以“口耳相传”和“从做中学”的方式,培养下一代的生产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13世纪,伴随行会制度的发展,学徒教育趋于规范化,形成学徒制。行会管理下的学徒制,在提高从业者社会地位的同时,保障了生产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当然,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学徒制规定学徒除了习得生产操作技能外,还需养成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有助于自身人格的完善。
19世纪中期,伴随德国工业的发展,以往发生在手工工场的学徒教育随之发生变化。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企业规模扩大且发展迅速。为提高经济效益,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企业需要改善产品质量,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工业培训模式开始出现,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成为工人培训的重要内容,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工人(Facharbeiter)经此产生。十九世纪末,德国企业迅速发展,大企业自设职业培训场所,小企业间联合建立跨企业培训场所,工业企业自行培养劳动力且所培养的人才占据较大比重。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增大,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单纯由企业培养劳动力的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联合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学徒培训,形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随后,这一模式获得长足发展。到今日,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培养劳动力的“双元制”模式,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原因及其效果
从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可知,在职业学校出现之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从手工业作坊里的师傅带徒弟的学徒教育,发展到学徒制,再到企业工厂内的员工培训,最后到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劳动力,企业以不同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之所以实施职业教育,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被企业视为一种权利。
首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从业者;从业者品质与素质越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越强。同时,作为经济单位,逐利是企业的本性之一。企业逐利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实现,培养出良好的企业员工以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要方式。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生存,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须给教育以高度重视。而且,从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企业的历史传统,即实施职业教育是企业的责任。
其次,企业实施教育可以获得回报。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获得一种荣誉,提升企业知名度。如前所述,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资质并被赋权的企业才有资格实施职业教育。对企业而言,一旦获得“教育企业”的资格,无疑是一种荣誉与认可,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二是企业办教育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徒直接参加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费用仅仅是熟练工的三分之一,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三是降低招聘费用。一般情况下,学徒受训完毕直接进入实施教育的企业。对企业而言,既可聘用到熟悉且适合的员工,又节省从劳动力市场招聘以及培训员工的成本。
与职业学校相比,企业实施职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效果也更为明显。对受教育者而言,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能够以较快速度获得进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资格,同时缩短工作适应期。对企业发展来说,聘用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深厚的年轻人,能够应对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企业拥有的办学优势,如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善的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的专业设置与师资结构等,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德国企业为德国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合格工人的需求,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崛起即是明证。
(三)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法历史
德国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伴随着法律制度的保障。早在1726年,德国的奥古斯堡(Augsburg)颁布的《城市法》中就有关于学徒制度的规定[13]。行会组织颁布的行业规章一般涉及对从业人员准入资格的规定,师傅和徒弟的资质等级规定,以及商品价格、工资报酬、生产规模的规定。这些规定确保了学徒培养的质量,有助于职业教育实施的规范化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1810年,普士颁布《营业税法》规定企业可自由开展学徒培训,形成了自由手工业者的学徒培训形式[14]。在手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双元制培训模式生成的过程中,法律也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1869年颁布的《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学徒,必须进入补习学校接受职业理论教育,传统手工业培训模式开始向“双元制”职业教育过渡。1897年的《手工业保护法》规定了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学徒培训,将部分学校教育与学徒训练结合起来,以维护手工业的发展,并规定为培训教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同年的《普鲁士行会法》规定了行会负责下属企业的学徒培训事务[15]。1908年的《手工业条例》规定,参加学徒培训必须通过考试。两项法律为后来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法律基础[16]。1969年,各种分散的法律法规得以整合,形成规范全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也成为规范现代企业教育行为的基本法,同时对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予以法律保障。2005年和2007年,《联邦职业教育法》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发展需要教育支持,企业主动承担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企业实施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得到立法机构和公共部门的认可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确认,保证了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规范运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障,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三、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法律启示
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与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律之间呈现良性的互动局面,《联邦职业教育法》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某些启示:即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并明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与职责。
(一)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接,用工市场出现“技工荒”,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没有参与劳动力培养过程。因为,单靠职业院校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有教育诉求,并且有培训优势,本应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办教育存在风险,当成本支出无法得到等同或者超值回报时,企业就会顾虑重重。政府与立法机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无政策层面的支持,又无法律层面的保障,企业存在“后顾之忧”而消极应对“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口号。
反观我国历史,企业曾作为办学主体承担过教育职责。时期,为抵制列强侵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新式学堂由企业承办,出现一批融教育与生产一体的教育型企业。企业中的新式学堂不仅培养出当时亟需的人才,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而且为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民国时期,一大批实业家在企业中开展教育活动,将工作场所当做教育场所,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典型如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被誉为“社会大学”,上海康源印刷制罐厂被称为“学校化之工厂”,等等。这些做法获得实业经济与企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员工的素质,保障了员工受教育的权利,也起到教育救国的作用。然而,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职业教育,在随后的改造过程中出现重大转折,学校垄断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而退出,职业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现实情境下,职业教育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办学,并给予配套措施予以支持,德国在这方面积淀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依靠企业的现场教育与职业院校的课堂教育两条腿,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之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而且必须具有相当资质,即同时具备硬性条件且有能力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才能招收学徒,并与职业学校配合,致力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德国政府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以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在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但政府对参加职业教育的企业予以资助。根据“欧洲复兴基金的贷款计划”,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培训提供为期10-15年的低息贷款;为企业联合会提供活动经费,辅助企业开展职业教育[17]。所以,德国企业积极参加到职业教育中。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必须有企业参与其中。这需要政府给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如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的培训费用“买单”,通过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加快修订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法律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做法,职业教育法律可为此提供依据。德国如此,其他工业化国家也如此。如日本的职业教育法即为典型的企业职业教育法[18],其《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企业必须参与产业教育;日本《职业训练法》规定:“企业主在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训练的同时,还要给他们以必要的援助,以便让他们接受职业训练和技能鉴定”[19]。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法律制定,都不可忽视企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与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相比,我国虽然有职业教育法,却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相当少,而且明显呈现出“柔性”一面。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主要是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行为,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条款仅有几项,还过于原则化。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明晰、硬性规定,对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几乎没有约束力,从而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于“法”无据。最近几年,政府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在内的一系列文件中,提出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但是,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不同,政策文件与法律法令相异,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与保障性相当有限。因此,亟需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修订职业教育法律时,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积极参与,而非由教育界或教育部门唱“独角戏”。修订职业教育法律,首先要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职责。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进行限定和规范,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明晰企业与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边界,便于两者协作。鉴于现存职业教育法的柔性特点,修订职业教育法时,要考虑法律条款的具体、明晰与可操作性,使其成为“硬法”,能够切实保障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在修订中国职业教育法之后,还要增加配套法律与实施细则,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监之有据的法律体系,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注释:
①本文中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指2005年修订版。该部法律将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融合与完善,呈现出灵活、清晰、简练等特点,切合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②德国的企业一般按照企业人数划定规模等级,分为1-9人企业、10-49人企业、50-499人企业以及大于500人的企业。以2012年为例,这些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分别为50%、64%、70%和79%。
③德的“教育职业”是针对职业教育“专业”而创设的一种称谓,国家每年颁布认可的教育职业,企业会根据这些教育职业培训位置,并根据每一个教育职业下的“职业教育条例”对受训者实施技能培训。“教育职业”培养的能力资质不止适用于某一个职业,而是培养适用于多种职业的宽广的资质能力。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的《2014年职业教育政府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被认定的教育职业达329个。
④德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企业、公共部门(包括联邦政府、联邦州、联邦就业局)和受教育者。其中,企业与公共部门承担大部分资金。以2013年为例,提供企业投入资金为77亿欧元,用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实践部分。公共部门的投入大约为97亿元,用于双元制教育系统中的职业学校。参见Bibb.Financ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EB/OL].https://bibb.de/en/41380.php.
⑤《联邦职业教育法》认定的主管机构指的是各个行业的行会组织,包括手工业协会、工商业联合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经济审计员协会、税务咨询员协会以及医生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
参考文献:
[1][3][6][8][11][12]BIBB.Berufsbildungsgesetze[EB/OL].bibb.de/documente/pdf/pr_materialien_bbig.pdf.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85.
[4]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5][9]VET data report germany 2014.[EB/OL].bibb.de/datenreport/de/datenreport2014.php.
[7]黄日强,黄勇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5(8):74-77.
[10]吴广松.浅谈法律责任的界定[J].法制与社会,2010(5):293.
[13][15][16]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473,100.
[14][17]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47.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德育;文化;心理健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较短的学制内,在较低的办学层次和较差的办学条件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和谐德育与和谐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构建特色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和谐德育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构建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和谐德育全员化建设
创新德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职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应当明确“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校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拓展为导向,以自我教育为基础,以工作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思路与先进的德育观念,切实抓好高职院校的和谐德育建设工作,在工作中要以专人负责,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形成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统一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起学院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育人环境。
为把德育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学院明确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在思想上牢固确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路。把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考评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使教师、管理、科研和后勤服务人员都成为育人主体,明确自身担负的育人职责。为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各院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一是教育网络体系:包括“两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校”(业余党校、团校)、“两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和五个常规教育环节(入学教育、军训教育、劳动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管理育人体系,涵盖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基本道德品质规范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诚信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等,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四是围绕学生需要,构建学生服务体系。
另外各院还要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起兼职政工队伍(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专职政工队伍(辅导员和党员班级联系人)和有关工委五老成员等“四三制”队伍体系。即队伍结构上由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四类人员组成;队伍层次上按高、中、初级三个层次进行建设;队伍培养上要统筹安排,力求使专职政工干部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这四支队伍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推进德育工作,掌握院校德育的规律
各院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分不同阶段,把学生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德育教育。第一层次是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集体观念和国防观念,培养学生爱业、乐业、敬业的人生追求;第二层次是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各级成立的学习小组与业余党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三层次是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通过培训和推优工作,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第四层次是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进行分层次、分目标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要载体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面向市场、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开展各项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营造团结奋进的和谐校园。
三、宣传先进典型,提升德育效果
宣传先进典型,是各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生动教材。院校要定期通过弘扬先进典型,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主要手段有:一是召开表彰大会,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用身边楷模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争先创优的良好育人环境;二是邀请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作事迹报告。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开辟网上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专栏,为和谐校园建设树立身边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激励他们树立发奋学习、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在重视运用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反面典型的作用。通过受处分的个别学生的反面事例和组织听取青少年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专题报告会,广泛开展对青年学生警示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对照反面典型,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四、结合实践,强调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的高职院校有三种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即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为增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把做好德育工作同解决困难学生群体实际问题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各级高职院校应着重从四个方面竭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一是在学生生活上,切实解决贫困生就学问题。确保学费收入的5%-10%作为奖贷勤助基金,继续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其他校内自主措施为补充等综合配套资助体系,确保每位困难生得到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在资助上讲求方式方法,注重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在学生精神上,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
势,整合学科力量,成立系部一级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初步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三是在帮助学生择业上,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院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制度化和实用化。开设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者进校园系列讲座,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毕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较高的就业率。四是在学生权益上,一要在处分学生的程序上合理合法,二要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成立申诉委员会。凡学生认为在学习、评先评优、助学贷款、推荐就业、奖惩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都能得到申诉复议的机会,得到公正公平的处理。
五、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德育目标量化管理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的经常性、琐碎性工作,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才能确保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学院以加强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将各系学生德育工作状况、创新及效果作为系级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中一方面,将德育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岗位职责,结合相关的条例规定,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效率、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对德育工作者层层制定目标责任书,年终审核实施情况并以完成情况决定奖惩。通过实施德育目标量化管理,为院校德育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性的轨道,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量化评定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各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工作目标明确,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020年即将结束,2020年的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在这一年里,大家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在工作总结上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_2020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一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其行为首先表现出的特点是:爱学生,能为学生的成长奉献出身心,具有做好自己班级工作的各方面的才能。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采取怎样的符合自身角色的基本行为模式呢?综合班主任工作的过程,我以为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于深入学生的生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按照预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对班级中的人、事、物进行计划和调控。而有效的计划和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班级及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有利于掌握班级总貌、特点及基本倾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同时,在与学生日常的实际接触中,能及时地把握班级的动态,对班级新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随时予以具体的引导和控制。
二、勤于观察
要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就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可见班主任总是一位优秀的观察家,不仅勤于观察,而且目光敏锐,能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或是极微小的情绪变化上,感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把握偶发事件的荫芽,及时采取针对性教育和防范措施。
勤于观察有助于班主任从观察量的增加上把握对学生质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三、勤于捕捉与学生交谈的机会
班主任整天和学生打交道。一方面,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交谈可弥补眼观之不足,拓宽获得学生信息的渠道,避免了解学生过程中的“晕轮效应”;另一方面,交谈在说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收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知行的效果。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晓理、动情到导行的过程,理的阐发、情的表达、行的引导,往往要借助于语言“媒介”来实现。称职的班主任无不与学生有大量的语言交流。他们或及时向学生传递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提出敏感的人生问题供学生思考,给学生以有益的忠告;或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才能予以肯定和赞赏,对偶发事件进行艺术处理和巧妙的引导……这些在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诸方面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言传”而非空洞的说教,其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多方面而巨大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四、勤于用自己的双手给学生做出示范
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班主任,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学生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不只听其言,还会观其行。班主任只有用行动做出榜样,使学生“耳濡”和“目染”。久而久之,才能产生影响学生的巨大效能。有一位班主任接了一个差班,学生大多有随手扔纸团、纸片的不良习惯,这位班主任既不批评,也不言语,而是躬身--捡起印有泥迹的废纸,送到教室后面的“卫生角”。
从此后,教室地面开始清洁起来。在以后学校教室卫生随机检查中,该班积分总居榜首。正所谓“话说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学生工作面广量大,要想取得好效果,班主任必须抓住每一个“用手说话”的机会,做到手勤。比如,清除卫生死角时,首先扒开又烂又臭的陈年垃圾;放学了,随手关上一扇门窗;学生发烧了,用手测一下学生的额温,诸如此类的细节和动作,都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进而产生“无声胜有声”的独到效果。
五、勤于思考
班主任要将班内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全新的人,就要付出创造性和高度复杂性的劳动。因此,开动机器,勤于思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班主任需要思考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范围。以班主任工作过程为线索,既要思考如何在自然状态下掌握学生的感性材料,分析、研究其隐藏着的本质特点,又要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以教育对象为线索,既要考虑全班的共性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教育目标为线索,既要考虑班级目标的远景性、整体性,也要考虑近景性和局部性;以教育内容为线索,既要全面思考学生必须明白的“大道理”,又要考虑到各种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
可见,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参与,否则,其教育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的,或者是主观的、随意的、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班、同一个学生或同一事件,在不同的班主任手中,由于教育和处理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虽然这与班主任的资历、知识水平等有一定的关系,但班主任对学生的“用心”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经验、教育艺术的差异,也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班主任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对象是千差方别的。班主任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做到左思右想、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心理、个性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班主任要把握住时代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运用边缘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要善于运用“侧向思维”,实现触类旁通和经验迁移,以期从其他领域获得借鉴,探索出班级工作的新规律。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二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本年段期初制定的年段工作计划,并结合段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段风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每个月定期召开年段教师座谈会,采用集中学习讲座的方式,共同学习和探讨教育教学新理论、新形式,共同探讨本年段教育教学中顾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从而保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第三,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生活上,抓住各种细节和机会,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位教师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注意协调好教师间的各种关系,使年段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以上做法,使全年段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赞誉。
二、确立以教学质量为年段工作中心的共识。
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各教研室特别是本年段各教研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都要求及时进行商定对策,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适当的调整原有的计划,及时补漏,以求取得的教学效果;鼓励积极钻研教学业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寻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教育情况,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三、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校共教”网络体系。
本学期更加强同各村小学校长发及老人会的联系,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新情况、新总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学期我们分别在期初、期中后、期末前召开年段全体或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每次“月考”后都召开了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班主任主动同家长优质经常性的联系。我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年段全体科任教师会议,商讨各科的教学与协调配合以及年段班级工作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各科任教师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班中存在偏科现象的中、优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课外辅导,并责任到人;年段或班级每月必分别召开一次优、中、差和座谈会;等等。以上措施的实行已见成效,年段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不断更上一层楼,获得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好评。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第17届校动会、以及“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配合各科备课级开展了许多小型即兴式比赛,寓教于乐;等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年段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胜利地完成了初三年毕业年段的第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纪律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稳中有升,一学期来,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反之,年段的良好风气,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巩生率得到确保;这就为下学期的最后冲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保障。
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年段还存在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1、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沿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3、年段的教育教学环境同社会上的游艺机室、网吧等想比显得苍白无力,沿需大力加强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4、沿须加强对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正:
1、进一步加强学习,并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彻底改变单一方式,力求工作效率的提高。
3、工作作风要坚持力戒空谈,崇尚务实,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4、坚持身体力行,勤奋敬业,脚踏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岗位职责力争完善,做好工作。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三重新接触七年级的学生,感觉他们好小、好天真、好可爱。开学之初,许多同学还未退去童稚,上课时很难遵守课堂纪律、不懂得自觉学习,下课还时常像小鸟儿那样飞来飞去,欢声笑语,无拘无束。但经过一学期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的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这一学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和睦相处,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我班成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1、加强安全教育。
这学期,我们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三次安全教育。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们把它定为“安全教育月”,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是安全教育课,重点讲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期中考试之后,特别是全国两次较大的校车事故及本校学生的一次乘车事故前后,我们有针对性的又一次对学生进行教育,防超载、防黑车、防酒驾。进入12月份,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条例》的宣传教育,反复强调生命只有一次,责任重于泰山。
2、加强公民素养及行为规范的教育。
这学期,我们利用班团课、国旗下的讲话、晨会、午会等各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及行为习惯的教育。班团课上,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结合思品等课程,加强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每天坚持做好一日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晨会、午会的时间,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有了这些措施,学生的行为习惯大有好转、公民素养明显提高。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随着课程的增加,课业负担的加大,有点无所适从。特别是本校的座位,相当于“开圆桌会议”,便于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但也便于讲话、看稀奇,对于一些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是个借机讲话、或是惹是生非的好场所。面对这种情况,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几次学习目的的教育,也进行了几次学习方法的讨论,期中考试班上总分考第一的罗洪桂同学还专门进行了学习经验的介绍和交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本学期,我校举办了几次大型的集体活动,如:“十一”文艺汇演、秋季体育运动会、“一二九”演讲比赛等,元旦前夕班级还举行了一个联欢会。“十一”文艺汇演、“一二九”演讲比赛,由于老师的精心组织、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我班都校三等奖的好成绩。体育运动会,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拼搏,我班获得了拔河、跳长绳、女子4×100米等团体项目的第一名、20×25米团体项目的第二名,班级总分获得丙组的第二名,并且获得了学校的“道德风尚”奖。元旦联欢会,师生共聚一室,联欢庆祝,分享了彼此的快乐,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组建了一个得力的班干部群体。开学之初,我们根据小学信息反馈选出了班长、学习委员、清洁委员、生活委员等主要班干部,然后根据分班成绩进行了学生分组、再在小组内选出各方面的表现突出的同学为组长,各科任老师选出各自的课代表,班级干部初步定型。然后根据能力大小更换或增减。各个班干部以身作则,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班级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得力的班干部群体,为班级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定期召开班级例会。本学期,我们老师每周坚持召开班级例会,各科老师畅所欲言,对上星期的情况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总结成绩,一方面查漏补缺,并对下一周的工作进行讨论、交流。每次考试后,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培优补差。
五、重视培优补差工作。期中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我们把我校的成绩与全区的成绩进行了一个对比,发现七年级数学成绩太差,英语成绩也不理想,而这两科是得(失)分的关键科目。学得好,很容易缩小差距,反之,则会拉大差距。在班级例会上,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很快形成共识,针对数学、英语两重点学科进行培优补差。具体措施是:数学老师负责数学教学和培优、班主任补差,第一步是“消灭”“个位数(考几分的)”;英语老师负责英语的教学和培优、定岗实习的殷老师进行补差;其他统考学科的老师针对各自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培优补差。各个老师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接下来的一次月考就取得了较理想的差距,数学消灭了个位数,总体成绩也明显上升。
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各项比赛,语文有市“语基”竞赛、市主题读书活动竞赛,数学、英语有区级竞赛,英语有校书写比赛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市教科院组织的人文实践活动——纪念100周年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我班有二人活动一等奖、三人获得二等奖,五人获得三等奖,可喜可贺。通过这些竞赛获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七、“两课”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本学期,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我班老师积极参加。各科老师都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大比武获得,连定岗实习的殷老师和年过五旬的田主席也不例外,并有多人获得学校的嘉奖。“课外访万家”,除平时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家访外,我们组织了两场有全部主科老师参加的大型家访活动。第一次是走访偏远的中洲以及唐涂——童周玲——北咀——新华——大屋陈一线,一次是较近的界镇一片。这两次家访,我班老师与家长广泛接触,与学生交心谈心,增进了家校联系,增加了师生感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力的促进了我们的教学高中。
八、重视个别单独辅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学期,我班老师除了做好以上工作之外,功夫花在平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不管是午休还是晚自习,他们经常找学生交心谈心、个别辅导,帮忙纠错解错,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我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我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五个统考科目,除英语居第二外,其他四科不论是人均分、还是及格率或优秀率,都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至于年级排名,我们班也在年级中居优。
当然,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肯定存在。我们要找出这些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回报学校、家庭和社会。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四一学期以来,我本着关爱学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班务工作任务。现将本人本学期班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好班干部。班干部是一个集体的灵魂,在班级工作的双边活动中,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他们在学生中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如班长杨霄、副班长纪委光等,堪称学生的楷模,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因此,我要求班队干部无论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还要求他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还要细心观察班里同学的细微变化及时向老师反映。像宿舍李晓杰、高宏远总是及时地向我反映同学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使很多事情做到了防微杜渐。我还定期召开班队干部会议,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小干部们都能认真负责,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二、建立班级管理体系。为了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建立了班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并每星期评比出优秀干部及先进小组,先进个人。本学期由吕艳华同学负责卫生工作,该生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她的负责下,本学期我班的卫生工作做得特别好,一直是年级最整洁的。她本人期末也一致被同学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通过分层管理、班风班纪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三、搞好班容班貌班风班纪建设。按领导要求搞好班风班纪建设,4班班风定为“努力、创新、活泼、上进”。全体同学都努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班风内容,班纪为之好转。原来不太讲卫生的个别同学,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也知道了要把自己弄得整洁大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搞好班容班貌布置,同学自己设计制作学习园地,定期出好了黑板报,尤其是“七一”节,同学们把黑板报布置得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四、上好班会、晨会课。我努力组织好每一节班会、晨会课,力争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一学期来,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涉及理想、道德、安全等方面,全班学生踊跃发言,为班级出谋献策,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班队活动课也有声有色。在教师组织了一次团队会后,每周班会由团队委组织,团员队员参与的热情很高,也纷纷向班干部同学提出下一次团队活动的建议,都盼望着下一次班会的到来。提高班会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逐步培养了他们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积极家访。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学期来,我对学生进行了普访。形式不一,如到家家访,打电话,写信给家长,通过努力,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在教育学生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屈柏松同学,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很消沉,显得无精打采,成绩也开始退步,找他谈话又不愿意说。通过到家家访,得知他父母正闹离婚。找到症结后,我一方面做他父母的工作,一方面告诉他要以学业为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从这一段阴影中走了出来,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活泼向上的学生。
六、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平日里,不但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我也注意去观察他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利用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不卫生的水和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不定期的对学生的物品进行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
4、家校联系,保障安全。
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表格,我始终时刻携带着,随时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强调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第一”。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总之,一个学期来,我对班级基本功抓得较扎实,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积极好学、乐观向上的氛围,深受科任教师的欣赏。但是,在工作中还有不够的地方需不断改进、加强。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五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我继续担任0917班的班主任。虽然在一开始我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过,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困难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然而,在困难中前行,反而给了我良多的思考和收益。现在我对我日常的德育工作反思如下:用心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第一:用“真心”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应该平易近人,努力和学生做朋友。如果学生在生活上困难,我一般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有时号召全班同学帮助他;如果学生在心理上有问题,我会直接开导他,或者通过其他同学帮助他;如果学生考试不理想,我会及时鼓励他;有时我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人生、梦想……一个学期下来,我成为了学生真正的朋友。他们开心地学习,踏实做人,因为有我这个忠实朋友在他们身边默默守候着。他们不觉得寂寞、自卑、辛苦……将心比心,教师友好、真诚与学生交往,学生也会趟开心扉与我们交往,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学生了。
第二、用“耐心”去教育学生,与学生荣辱与共。
学生的可塑性强,反复性强,所以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手机问题是校园一大问题,在当今科技时代,学生几乎都拥有手机。但学生却不会合理利用手机。大多数学生都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影、交朋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耐心教育他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好方法。如果一发现学生用手机,我不会马上从他手机上夺回手机,也不会当场丢他的脸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而是回办公室,查查他的成绩,看看他的家境,再观察他一两天的行为。最后如果发现他因为用手机而犯错时,我会抓住机会教育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最后用期盼的眼光对着他说一些鼓励语。被我教育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心悦诚服接受批评和保证不用手机。学生用手机是一件很影响学习的事情,但只要耐心地教育,问题总可以向好方面发展。
第三、用“信心”去搭建学生心理成长的桥梁,做学生的护航人;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经过教育、学生一定会脱胎换骨,慢慢攻克学生的心里堡垒,解开学生的心里郁结,疏导学生的心理防线。时时给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做学生精神上的向导,从而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的护航人。
第四、用“爱心”去铺平学生的心理之路,让学生自己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博大宽广的爱心,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永存爱心,这样你对学生的爱心方能永久。教师的爱心正是激发、感召、唤醒学生进取心的一副良药,是理想、抱负的生长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