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要面对学习、就业等各种因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因心理或精神疾病引发的各类校园突发事件有增无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大学生刚到大学,周围的人、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然而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感到失落。其次对新环境、新同学间,师生间关系等不适应,感到迷茫而心理不平衡。
1.2 与人交往问题
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锻炼的平台,但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在人际交往方面也缺乏经验,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及交往的方式方法,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甚至被别的同学排斥和冷落等,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人际适应不良而影响心理健康,阻碍学习和生活。①
1.3 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是佼佼者,但在初入学之后,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课程多、节奏快、密度高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学习压力大。另外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自觉失去了高中的优势,产生心理不平衡,心理负担增大。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或缺乏学习目标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不会及时释放压力,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有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②
1.4 情感问题
中国大学生们大多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发育来说,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发育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思想复杂,受电视、网络等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很多同学不会处理在与异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走极端。
1.5 考研、就业、择业带来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想考研去继续学习深造,可是考研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学生出现考研焦虑现象。对于马上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些对从事何种职业比较迷茫,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工作,有的急功近利,有的对人生态度、出国留学等出现心理困惑,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努力争取各种荣誉,考取各种证书,以增加就业时的敲门砖等,总而言之,在考研与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可通过讲座、报告、主题班会或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采用门诊、书信、电话和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化解或缓减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推波助澜和感染熏陶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2.3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加强自我保健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更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从而学会自我保健。大学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不定型,情绪和情感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容易产生极端情绪,有的激动狂躁,有的抑郁冷淡。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我人格,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要不断积累经验,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事业方向和完善处世态度。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排遣心中的苦恼,避免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2.4 加大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
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应通过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强校际及同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2.5 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抵消作用。多数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由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等引起的。③
大学生心理素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编号:NJSZ1120
注释
① 王慧,谢飞.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3):177-179.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所以,从__日到__日,我们公共管理系开始了社会调查实习。此次我们小组所选的课题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使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对象是:淮工,师专,职大,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总结和汇报这次的调查活动。
实习目的
通过社会调查实习,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社会调查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习内容
此次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主要分以下三步骤进行: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调查课题并且确定课题,然后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并整理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做好本次调查实习的总结工作。
实结
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选择问卷调查的对象上都是在附近三所大学生里的学生随机调查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回收后,经过我们组成员统计,总结,做成了科学的调查报告。其中男生45人,女生55人,比例基本符合我校实际情况,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客观。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创新
0前言
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在下行,中国步入老龄化,为此政府逐步放开二孩政策,目的就是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减少各方面的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较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差,有些院校分数线在二三百分之间。据统计,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分数线普遍下调,以我院为例,在某一年甚至降到220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多数厌学,缺乏自信,间接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同时,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就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较本科生更普遍。政府更加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01年教育部发文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高职的成败,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爱情观、就业观,加强校内必修课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与不足,在政府、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强化心理班长和宿舍长的作用,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
1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休学、离家出走、失恋跳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占主要原因。作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他们,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期盼,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他们压力倍增。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近几年,我院在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时,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测试不合格学历再高、职称再高也一律不录取,这也看出了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各个阶层,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整个教育,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高校领导已经高度重视,因为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院于2004年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院长亲自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足够保证,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的规章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保密原则》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全院心理健康讲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充足,负责大学生心理引导疏导工作,每周三下午向全院师生开放,提供免费专业服务,组织指导成立院系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协会,并负责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好的舞台和优质的服务。班主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负责具体广泛而系统,并对本班学生有第一手资料。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了学习不佳,成绩差的同学难免有自卑感,心理状态调整不好。某些学生无视社会就业压力大,择业观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工资待遇,加之家长忽视了子女的兴趣爱好,片面的强调学习成绩,一好遮百丑,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大量调研,浅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三级网络模式覆盖了整个院校,但是调研中互相的沟通明显不足。学院领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二级学院或系部心理辅导站和心理保健部为二级,经过培训上岗的心理委员为三级,积极做好宣传、反馈和组织活动的工作。首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政府和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的重视下,为了满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的需要,许多思政教师转岗或者是辅导员转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班主任工作中年轻人居多,业务相对不够熟悉,有些带班较多者,往往忽略或者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通这一块,承上启下这一环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心理工作的被动。第三,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定位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把他当成是老师安排在同学中的奸细,这让心理委员自身压力增加,无形中拉大了与同学的距离,增加了工作难度。
(2)师资力量、课时安排、辅导时间不够,教学内容不统一。调研中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大多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是个体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体心理咨询多数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我院一般安排在每周三下午,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时间显然不够;另外,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的缺失,也使得常规化的心理咨询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更有些院校因为转岗等原因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院校健康服务中心的信任;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规化教学体系,以必修课形式列入教学大纲,部分院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以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作为主渠道,力度不够,学生参与面和受教育面太小,无法达到普及性,大大降低了效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修课的开设定位在让院校所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理解,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寻求帮助的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符合课时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议采用单班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课堂上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也容易驾驭。积极有效的沟通,争取学大纲、计划和教材,避免教学内容随意性和差别较大。
(3)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开展不均衡。调研中,还发现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接受个体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之前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院校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反映了院校对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有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因为经费等原因,在活动月或周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全年来说,活动开展不均衡。当然,活动月或周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起到宣传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要多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多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简介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功能,充分起动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健康经费投入要充足,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切实为大学生服好务。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而非心理障碍的个体,不是仅帮助、治疗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通热线咨询,充分利用网络咨询。争取全面实现网络化问卷普查,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回访,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咨询教育活动,做出分析性报告,以方便领导决策。没有条件开设必修课的院校,可以滚动开设专题讲座和选修课,心理教育工作尽量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宿舍长兼任心理安全委员,针对寝室内成员进行服务,针对性强,大家朝夕相处,话语较多,在心理健康信息收集方面有优势,通过捕捉寝室同学情绪的变化及时与心理委员和班主任沟通,把问题在初期给解决,有效性高,避免心理委员管班级四五十人的情况。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在选拔宿舍长时多费心思,选择服务意识强的同学,并经过心理测试和多级培训,规范信息上报流程;有条件的院校设班导师,在服务大学生专业就业等的同时,也起到监督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目的是普及,对象是全校学生,在国家政府、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激发潜能,提高素质,维护健康,保护人格,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着力于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切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而不是局限在少数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教育过程中,院校要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加强高校创新意识,班主任要加强人文关怀,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兼心理安全员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张国成,王云彪,杨倩音,王占龙,李宪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8)汪红.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
在危机情况中,个体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中,这种状况持续发展特别严重时就会出现自杀情况。根据调查,南京自2007年以来,很多高校都发生过学生自杀事件,有的学校还出现过多起[2]。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如图1所示。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工科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可以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才能,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多样才华创造了条件。为了使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作用,工科院校的各级团组织应继承良好的工作方法,并且要敢于创新和发展。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通常以项目为基础,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团组织负责多方联系,社团组织和学生会负责具体实施”的活动形式,丰富心理健康项目的立项形式,提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争取实现“大型活动要在全校推广,中型活动学院负责并具有一定特色,小型活动要经常开展,以社团为主”[3]。在此基础上推进工科院校科技文化活动稳定进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优秀校园文化。根据21世纪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工科院校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人才观、学习观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行政管理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总的教学计划中要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学时;要求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增加投入资金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国内外有关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
(二)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开展团、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建设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同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力举办高校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将科学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尽快完成科学成果的转化工作,做到上述这些要求,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并且可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同时工科院校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鼓励大学生拼搏进取、积极向上、文明创新,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涌现大量科技成果,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
(三)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让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思想境界[4]。因此学校各级团组织要认真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不但要坚持保证青年志愿者人数和服务基地,而且要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注册活动,同时在“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活动”等活动中,宣传并践行“奉献、合作、文明、积极”的服务思想,鼓励大量团员在志愿服务中做热心帮助他人的人、做文明友谊的倡导者、做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使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真正发挥本身作用,保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稳定健康开展。
(四)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工科院校在大学生教育内容中应引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并且配备专职人员。心理咨询部门主要负责解决的问题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分析和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创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还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制度,如《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实施办法》,主要内容有预防制度等,争取做到提前发现、提前研究、提前预防、提前报告、提前控制。在提前预警中,使工科类大学校园形成心理问题信息网,层层抓落实,级级肯负责,并制定心理健康上报制度等。
(五)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只有拥有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才能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5]。第一,工科类院校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素质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不宜过多但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此外,对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加强培训,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持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第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有辅导员和班主任,此类工作人员也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由于他们和学生接触较多,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内容有: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等。
(六)构建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
为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工科院校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文明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使工科大学生时刻处于健康、文明的环境中,提高思想境界、磨炼自己的意志。工科院校要做到依法治校,要求各班创建文明班风,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提倡合作精神,使班级成为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积极向上的文明集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也成为很多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这不但符合了社会人才的相关需要,同时也是女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上的投入还是不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适合她们的课程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做如下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培养
所谓的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是指:女大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调适能力等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稳定和健康能力等进行维护和调节,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女大学生心理保健现状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心理保健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但要多,而且也是比较复杂的,这也是现今很多高校把培养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下面,就对女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业、生活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学业方面遇到的问题要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在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在环境,还是在角色转换上都有较大的改变,这就在心理上给一些女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例如,对于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女生来说,就不能很清晰的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同时也就不能够公正、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女生之间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攀比心理,这主要体现在穿着、美容上,然而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会因为追求这种虚荣而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严重时还会产生焦虑、压抑等非常消极的心理体验。
其次,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大多数女大学生的自尊心特别的强,而且也是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几率就要比男生大得多。很多女大学生都会因不善于交往产生一些孤独、寂寞,以及困惑、苦恼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一些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了一些恐惧,严重时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再次,在恋爱方面。在大学期间,很多女生都期望能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由于很多女大学生对待感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很多恋爱只是盲目的跟风,而并不是真正的因为喜欢而且恋爱。这对双方都是不公平,同时也是不负责的。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女生处理不好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学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最后,就业、择业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然而性别歧视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上述对女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我们了解到加强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进行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即便是有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也是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然而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才能使女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维护其心理健康。
其次,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是与其心理保健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她们带来的压力也是逐渐的增大,因此,只有确保她们具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使她们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 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 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要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系统。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的培养一定要从基层做起,要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能够有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实施。
2. 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和调控能力进行培养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很少能够涉及具体的实践。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对课程的讲授方法上就要有所改进,课程的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的有所收获和提高。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针对于现今大多数女生不热衷文体活动的现象,在培养方案上要开展大量的文体活动,这不但可以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同时对排解不良的情绪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传授给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自身心理的控制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我心理调节重要是依靠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调节,同时这也是心理保健的核心环节,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关注女大学生学业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其心理保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为,只有保证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保证她们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栾海清,陈家麟.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40一43.
[2] 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诊断与辅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7—88.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04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大一是以适应大学生活为目标的成长阶段,是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实现由高中向大学转变的过渡阶段和转型期。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及生活定位都要重新思考,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职业观念,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角色转换教育。为了使一年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尤其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快融人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生活;组织召开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活动,通过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新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信心。
心理辅导与引导:大一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摆脱困扰,应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以帮助新生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他们扫除心理障碍,解决适应困难等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迁,适应大学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了解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构建和谐心灵。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在大一全体学生开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要根据工作实际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题开设,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防范心理疾患的能力。
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都有了自己的设想和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健全完善的人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活动之中,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做准备。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可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利用每年全国开展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10”世界精神l生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有所创新和突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他们的团体协作精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构建健康完善的人格。
推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优化学生心理品质。高职院校要根据工作实际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并利用这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推动学生认知与行为良性互动与积极改变,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组织多个心理团体,让学生在团体中成长;每月每个班推出一期心理沙龙,让学生共同探讨成长感悟,从而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和谐友善。
大三学生则以择业就业问题居多,做好对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们在进入社会之前了解就业行情和状况,减少内心的压力感和紧张感。因此大三学生应侧重于职业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的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