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影视与制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条为加强广播电影电视地方外事管理工作,规范和促进广播影视对外交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广播影视地方外事工作要为宣传工作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为我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服务。
第三条广播影视地方外事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对外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外事规章制度,严守外事工作纪律。
第四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管理全国广播影视外事工作,归口管理、协调指导、规划部署地方广播影视外事工作。
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在广电总局和当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影视外事工作。
第五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确定一名主要负责人主管外事工作,设立必要的外事管理机构,指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掌握政策、严守纪律的干部负责外事工作。其外事工作接受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广电总局外事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业务合作
第六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在国内主办国际性的研讨会、专业会议,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广电总局审批,抄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备案;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所属机构主办国际性研讨会、专业会议,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抄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备案。必要时,在征求广电总局同意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举办涉外广播影视节展、节目交易活动,应按《广播影视节(展)及节目交流活动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38号)的有关规定,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七条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向境外机构出租广播电视频道(率),不得与境外机构合资、合作经营广播电视频道(率),不得与境外机构合资、合作开办广播电视固定栏目和广播电视直播节目。
引进、播出境外电视节目,按照《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42号)执行。
第八条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动画片)按照《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31号)、《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41号)执行。
第九条赴国外租、买广播电视频道(率)、时段和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按《赴国外租买频道和设台管理暂行规定》(广电总局令第12号)的有关规定,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十条地方广播影视机构申请加入广播影视国际组织须报广电总局商外交部审定。
第十一条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外国机构签订广播影视具体业务合作计划或商业性合同,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
经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批,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可根据所在地与外国城市签订的友好城市年度合作计划,本着平等互利、双向交流的原则,按规定权限开展广播影视交流活动,并将有关情况报广电总局备案。
第十二条地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的涉外活动,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章人员往来
第十三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及所属机构一般不得组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代表团出国访问。如确有必要,须报广电总局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事项。
其他部门、地方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广播影视代表团出国访问,应事先征得广电总局同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不得派员参加未经具有出国任务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同意的跨地区、跨行业团组出国访问。
第十四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人率领广播影视代表团出国访问,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广电总局备案。
第十五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或集团(总台)所属单位派员赴境外采访或摄制广播电视节目,如属重要、敏感题材,或属大型专题节目,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同意后报广电总局审批,必要时报外交部审批。
如地方广播影视机构赴境外采访国际组织,应经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或广电总局外事部门征求外交部意见。
第十六条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邀请外国驻华大使或外国省部级官员到电台、电视台发表讲话,或参与专栏节目录像、直播,需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核后,报外交部审批;邀请其他外籍人员参加上述活动,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批。
邀请外国人参加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活动,按照《外国人参加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活动管理规定》(广发外字〔1999〕269号)执行。
第十七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广播电台、电视台邀请外国电台、电视台负责人率团来华友好访问或洽谈业务,应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批,报广电总局备案。
邀请未建交国家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来访,报广电总局商外交部审批。
第十八条外国广播电视记者及其他影视从业人员申请来我国临时采访,由广电总局受理并审核后报外交部审批。
如仅赴广东或上海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由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批,报广电总局备案。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所属电影机构的对外交流工作,还应符合《电影管理条例》、《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31号)、《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商务部令第43号)及其他电影管理方面的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广电总局及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广播影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除依有关专门规定外,参照本规定执行。
“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总理最近在天津考察时提出的观点无疑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思路。从历史来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但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提出的“文化立国”救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让电视剧与电影的“韩流”风靡全亚洲……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独特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我国广播影视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的宏阔背景。基于广播影视的特殊性质、特殊功能,从国外以往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发展的挑战当中有机遇,难点之中有亮点。
广播影视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负面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各方面情况显示,这种影响在时间上滞后于实体经济,程度上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具体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部分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融资难度增加。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自身资产缩水,信心不足,投资谨慎,对影视作品的投资数量减少,一些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项目资金运转不畅。
部分中小影视公司和动漫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一些中小影视制作单位由于流动资金少、市场份额小、抗风险能力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些以外来加工为主的动漫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并有银行支持,影响不大。
部分广播电视机构广告收入下降。我国广播电视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广告市场增长明显放缓。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投放将更多地向中央电视台和重点省级卫视等大媒体集中,对地方媒体投放减少。一些市县级电台、电视台已经感受到广告市场缩小的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潜藏着风险,但对我国广播影视也蕴含着机遇。我国广播影视去年以来的迅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中广播影视的巨大机遇。中央电视台去年底举行的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逆市上扬,总额达92.56亿元,同比增长15%,创15年来广告招标总额新高。电影更是好戏连台,全线告捷。2008年全年电影综合收益达84.33亿元,比上年增加25%,首次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全国院线公司新增影院118家,总数达1545家,比上年增长8.27%,新增银幕570块,平均每天新诞生1.56个新型放映厅,比上年增长16.16%。今年年初,全国电影市场取得开门红,电影票房出现井喷态势。1月份,全国电影票房达6.35亿元,超过去年1月和2月全国电影票房的总和,同比增长162%,环比增长超过200%。2月份全国票房继续飘红,仅情人节一天全国票房就达到5000万元,是去年情人节的2倍。北京青年宫电影院今年一月份票房收入达200多万,创下十年来最好的记录。在黄金时段和节假日,许多电影院门前排起了长队,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一票难求的现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业的逆风飞扬,为我们走出阴影提供了典型范例,为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发展广播影视业,增添了新的信心和希望。
化“危”为“机”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金融危机蕴含了广播影视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如何化“危”为“机”,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强化对策政策研究。广电总局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早在去年底,总局就将金融危机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列为总局重大课题,委托有关方面深入研究,评估现状,提出对策。近期,总局又动员多方力量,深入开展金融危机与广播电视的对策研究,研判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对广播影视的影响程度,为广播影视借机腾飞谋篇布局。
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以项目引导带动重点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要加快实施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加快全国城市新建、改建现代化影院步伐,推动国有院线建设和跨区域扩张,追赶世界数字化放映浪潮,推进电影放映的数字化转换,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升级,进而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促进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代表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广播影视系统正在实施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示范网、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等高新技术项目是广播电视创新传播手段,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在兴起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直接关系着广播影视的未来发展。对这些高新技术重大产业项目,要给予优先安排,重点加快推进,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引领广播影视发展中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开发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村对广播影视的需求量增加,市场扩大。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广播影视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新闻等信息服务。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新闻信息和资讯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金融危机的走向、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听广播、看电视成为普遍选择。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提供经济类新闻信息的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均有大幅上升。2008年9月份,美国CNBC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高收视率,CNN收视率增长27%,福克斯增长35%。美国人收看电视月均达到142小时,创十年来新高。在我国,受众关注金融新闻信息的热情大涨,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华尔街风云》等电视栏目广受欢迎。
大力发展影视剧等内容生产。内容生产是广播影视的核心优势。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希望得到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需求非常强烈。危机中的人们对电影类型是有选择的,抚慰心灵、寻找梦想的疗伤型电影,坚定信念、刻苦努力的励志型电影,轻松幽默、诙谐夸张的喜剧型电影,升华灵魂、回归人性的反思型电影是最受欢迎的电影形式。要以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喜爱的影视剧类型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给予引导和扶持,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生产全面繁荣的局面。
加快发展新媒体业务。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即时讯息和节目内容的需求扩大,为广播电视发展新媒体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中央三台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有条件的电台电视台都要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要依托现有无线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抓紧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探索走出一条新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使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加快国际一流媒体建设步伐。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以中央广播电视媒体为重点,大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扩大我国广播影视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央电视台将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由以电视为主兼顾新媒体,向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变,大幅提升中央电视台的全球传播力,建成国际领先的电视、网络视频现代传播体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形成以无线广播为基础,以在线广播为支撑,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使国际台在技术装备水平、语种规模、节目制播能力、新媒体发展、受众覆盖范围、国际舆论影响力等重要指标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水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制作、翻译能力,将中国广播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搭建全世界华语广播听众的网络社区和家园,使世界上任意可以登入互联网的地方,都可听到来自中国广播的声音。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影视;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G434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0-02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发广播影视信息资源,拓展广播影视功能,将“微广播”、“微电影”纳入学校教育,探索运行机制,提高影视活动的教育实效。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对影视教育功能的认识,使影视教育成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新兴技术,为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开展提供软硬件保障
校园广播电视活动初期模式是在录音棚、摄像机、编辑机等条件支持下进行的,由于设备限制,仅有少量的学生参与活动,鉴于团队力量限制,校园自制影视节目比较单一,节目数量少,收看形式也主要是集体收看为主,教育功能得不到再提升。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既可作为拍摄、录音设备,又可以作为编辑设备,而且能直接,做到了影视设备最简化,广播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现在推广数字化学习的学校很多,大部分学校将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运用在个性化一对一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让移动终端发挥最大效益,尝试将移动终端延伸运用到课外,让学生拿起pad拍摄自己眼中的校园、录制自己的心声。基于移动终端的视音频编辑软件很多,操作简便,能满足学生制作需求。一年来,我们推荐学生利用录音软件录制广播节目;利用美图秀秀、天天视频等软件可以把拍摄的主题照片进行修饰并串联起来,加上适当字幕、音乐,形成多媒体影视作品;运用Pinnacle Studio或者完美视频等软件,可以把平板、手机拍摄的视频片段简单处理,加上转场、特技、配音、字幕,制作出“微电影”。这其中有的软件可以免费使用,有些需要购买,但也只要几十元钱,这些经费是学校能够承受的。若干学生组成小团队可以利用便携式设备进行广播节目和影片的制作,这带动了校园微广播、微电影的兴起。
二、完善机制,保证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扫除技术障碍,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基于平板电脑的视音频处理教学,经过3-4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小组协作实现图片、音频、视频的采集与编辑制作,影视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微电影制作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物质基础。
一年来,我们主要征集以下主题作品,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其中,拓展学校广播影视教育的自制节目渠道。
1.校园广播班级办。校园广播是实现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中心确定每周校园广播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招标制作8-10分钟微广播节目。为了提高班级参与的积极性,以加分形式纳入班级考核。中高年级各班均组成编辑、播音、制作团队,精心策划制作,上传后的节目由学生中心专人负责审核,优秀节目在校园广播集中播放,所有上交合格的节目将在校园网上供学生点播。这样既减轻了辅导老师的压力,又可以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2.校园写真尽情拍。为了让学生更加全方位了解学校,我们征集校园写真的视频节目。学生根据学校常规教育、重大活动或者季节特点筹划节目。学生可以结合“十好习惯”教育拍校园现状,结合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拍筹备活动,结合节水节电等专题拍学生的想法做法,根据季节介绍校园的开花结果植物,结合时事采访同学的关注点……这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报道中来,节目可以是以事件经过为主线,也可以个人(或者团队)视角评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由于是学生自主创作,往往带有儿童独特的视角,将更好被学生接受,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3.校园之星秀自己。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其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前的校园影视由于精力有限,往往以宣传典型为主,不能照顾很大的范围。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草根阶层登上舞台已经司空见惯,我们以微电影为载体,让学生能在微电影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让其他人也欣赏到自己的特长或成果,从中收获成就感,分享快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两三个人合作进行拍摄,反映自己正面形象,让同学认识自己。这种草根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形象展现出来,倡导多元评价,实现关注自我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发展自信。
三、自我教育,广播影视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微广播、微电影,其“微”性正好符合小学生的求快求全心理。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不仅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清楚,并且能够反映校园现实问题,给人或以乐趣或以启迪,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基本素质
从制作主体上看,微广播、微电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许多学生能加入到创作者、传播者的行列中,开始自己创作、拍摄、剪辑、上传、欣赏微电影,使得参与的草根阶层有极大的成就感。微广播、微电影的创作通常由3-5人小组完成,有分工明细表和创作计划表,在各个阶段,由专人负责,但是定稿时大家都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创作过程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交流与沟通,有争执,但最终会达成一致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家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内容上看,微广播、微电影的题材丰富,但都是取材于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自由表达愿望和诉求,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性心理。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针对事件的看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学生制作的微电影关注校园热点,影片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微电影创作中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大,微电影的创作最注重的是创意,微电影的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微电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需求,比起教师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更能让学生接受教育,从而使学生能有效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个小组以校园节能为主题,利用课间做操时间在校园巡查,拍下没有熄火的班级和办公室,制作成微电影,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大家都非常注意节约用电的问题。
从传播方式看,微广播、微电影除了统一播放外,还可以到网络,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浏览。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加上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符合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学生还可以借助于QQ、微信等公众软件进行传播,拓展教育传播渠道。微电影的创作有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通过分享,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行关注,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学生可在观影时发表自己的评论、想法,查看并回复其他网友的意见,实现及时的、全方位的互动,比传统的影片时效性更强,更有说服力。微广播、微电影形成更大的话题,形成“蝴蝶效应”达到广泛的传播以及全员的参与讨论,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
2.学生在广播影视作品制作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团队要创作广播影视作品,必将从撰稿、拍摄、制作、评价等诸方面下功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微电影拍摄是按剧本要求分镜头拍摄,每个镜头都要精心设计,拍摄的素材需要认真取舍,然后利用音视频工具把这些素材按剧本设计进行编辑,添加配音、转场、特效、字幕等,最后生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基本掌握多媒体信息的获取、管理、处理、与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在微电影创作中,学生也学会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例如,在拍摄外景时,有些人物未经同意出镜的,要尊重个人的肖像权,在画面上打上马赛克等。
总之,技术创造未来,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教育与社会发展新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通过微广播、微电影融入学校教育,增进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他们更紧密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A:黑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赵洪生
近年来,黑龙江省广播影视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扎实推进“3+10”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巩固,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事业产业齐头并进,成效显著,成果喜人。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黑龙江省广播影视局局长赵洪生。
Q:近年来,黑龙江省广播影视,按照科学发展观,在推动龙江转变经济发展,保障和发展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请赵局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A:我从6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以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把握正确导向,突出发展主题,进一步巩固了广播影视的主流媒体地位。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宣传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促发展·求实效·惠民生”、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农村建设、“经济区、十大民生工程”等系列主题宣传,加大日常报道,组织专题报道,强化深度报道,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2、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创作生产,广播影视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评选中连获大奖,累计已有200余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一等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地方广电媒体,获奖档次和数量历年均居全国省级台前列,被业内誉为“黑龙江现象”。省电台的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省电视台卫视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十。
3、事业建设基础扎实、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综合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广播电视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55%和98.75%,分别高于国家平均值2.59和1.8个百分点。全面完成了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实现了“全程全网、全省一网”的工作目标,目前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省成立了64家分公司、1家子公司,分公司全部实现了统收统支。“三网融合”工作有序推进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做好了技术、业务、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三网融合”检查组的肯定和好评。增设了省电台农村广播、高校广播、“北大荒之声调频广播联盟”、“龙广天涯之声”广播频率和省电视台经济频道、网络广播电视台、高标清同播的电视频道,以及哈尔滨电视台天鹅购物付费电视频道、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鸡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生活广播。省本级以12万平米广播电视大厦投入使用为契机,全面升级改造了节目制作播出系统,在全国率先搭建起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制播平台,部分市县局也新建改建扩建了广播电视中心,工作环境和制播水平明显提高。
4、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实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11年全省广播影视系统经营收入达到40.4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步增长。
5、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广播影视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和“局管台、台控企”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理顺了省级和各地市级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广电系统的局台分开和县对乡的垂直管理。
6、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围绕迎庆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纪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大局、探索创新”示范工程等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王太华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播影视务实奋进、繁荣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广播影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断强化新闻立台,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圆满完成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特别是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创造性地做好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推动了新闻宣传的重大改革创新。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广播影视新闻宣传导向正确、引导有力,安全播出切实加强,内容生产发展繁荣,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新媒体发展迅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效明显,管理力度加大、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继续保持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广播影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村村通,实施户户通
2010年,村村通方面,建立了直播卫星服务平台,安装直播卫星设施1350万套,基本实现全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巩固中央节目无线覆盖成果,加快地方无线工程建设,中央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人口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西新工程方面,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电影放映方面,基本普及了数字化,累计组建农村数字院线240条、配备数字设备4.2万套,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2011年,广电将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改善服务的要求,编制落实“十二五”工程建设规划,抓紧启动今年各项建设任务,努力在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上取得新进展。村村通,要巩固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成果,实施户户通工程建设;扩大无线覆盖成果,加快地方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西新工程,要进一步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覆盖质量和水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在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同时,积极探索自然村、城乡结合部电影放映的新办法,争取实现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组织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加快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同时,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保障。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县乡广播电视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广播影视正处在技术变革调整、更新换代时期,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以推进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强科技规划,完善科技政策,加快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水平。三网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的工作重点。2010年,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接近8000万,增长超过30%,其中双向用户3000万。2011年要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加快有线网络大容量、双向交互升级改造和网络整合,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加快无线数字化,全面推广电影数字化。要把内容创新和业务开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等新业态,开发电子政务、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党委政府服务。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为广播影视推进三网融合探索有效模式,提供有益经验。推进三网融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广电部门要切实履行内容监管职责,重点建设好IP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确保可控可管、安全播出。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2010年,广电总局积极推动电台电视台开办新媒体,全国共批准开办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着力开发多平台、多媒体、多终端新型节目形态,目前已拥有21个频道。中国广播网实现台网联动,创办了国内首份有声手机报《新闻报纸摘要》。国际在线用户规模增加、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加快,已覆盖320个城市,拥有了一定用户规模,技术标准有望走出国门。IP电视、手机电视特别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目前,共依法批准了594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从业机构。
2011年,广电还将围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重点提升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水平。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广播网、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电影网要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做大做强。总局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引导民营视听网站健康发展。同时,总局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在加强深度覆盖、丰富内容服务、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现代企业集团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中广传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总局还将加强新媒体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
明令禁止电台电视台整体上市
2010年广播影视改革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一是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逐步深化。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电台电视台控股的影视制作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强频道频率专业化品牌化建设,新增、调整专业广播节目50套、电视节目23套,中央电视台等播出机构探索建立了频道频率制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江苏等地电台电视台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改革力度加大。二是经营性产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各项改革任务。全国35家国有电影制片单位、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策影视、乐视网成功上市。院线建设扎实推进,票房过亿院线达20家,全国新增影院313家、银幕1500多块。三是资源整合步伐加快。上海、北京、湖南等省市成立广播电视台,全国共有244家副省级和地市级播出机构实现两台合并。有线电视一省一网整合扎实推进,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筹备工作有序开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合并重组。
2011年,要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三加快”、“一加强”,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以电台电视台为重点,深化公益性事业改革。需要强调的是,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坚持事业体制,坚持喉舌和公益性质,坚持以宣传为中心。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按频道频率分类搞宣传经营两分开,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二是要以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经营性产业改革。三是要加快有线网络整合,尽快实现一省一网。同时,抓紧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加速广电网向全业务转型
王太华在会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影视加快转变、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由传输覆盖向全功能、全业务转变。根据国务院推动三网融合的政策,广电和电信相互进入对方的原有业务领域。而三网融合最关键的IPTV内容播控平台却掌握在广电手中。对广电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加速广电网改造。目前,广电各级各地网络互不连通,无法形成全国性统一网络,使得IPTV、语音通话等业务无法正常运营,同时广电没有全国性网络,广电网络也无法和电信网、互联网对接,难以实现三网间的互融互通。
实际上,广电总局也一直在技术上对广电基础网络大力改造,主要是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据了解,广电总局正在抓紧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已经中央批准。同时,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广电总局正在抓紧建设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系统。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将作为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和统一管理。除了筹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广电总局已经提出了广电网络改造新规划,计划到2015年,城市80%以上将实现网络光纤到楼,30个大中城市将建成NGB示范工程,提供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
2011年关键词:
安全播出、科技进步
一、传统音像资料管理存在的弊端
所谓音像资料是指通过声频或视频等各种载体来记录广播影视播映内容的一种信息资源,它是顺应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迅速发展,音像资料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日益彰显。然而,由于体制和观念等诸多原因,再加上管理手段落后、技术设施不够完备,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流失损坏严重。传统的音像资料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资料管理体制松散
以吉林省广电系统为例,广播影视音像资料主要分散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所属各频道、音像资料馆、电影厂、各广播影视制作和播出机构等等,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编辑、记者、资料员手中,其中不乏许多有价值的,甚至即将永久遗失的音像资料,所有音像资料都没有形成一个资源整体。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台一库、彼此封闭、缺乏交流等现象;有的单位存在重播出、轻保存现象;许多单位的带库环境较差,一些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音像资料因破损、掉磁或霉变而不能利用,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2006年吉林省广电局出台了《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音像资料文档数据库收集管理办法》,就是为了对全省的音像资料的文档数据集中备份和统一管理,但也仅仅是对音像资料目录的备份,没有实现对内容的集中统一管理。
2.传统音像资料的管理技术落后,弊端重重
在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以磁带和录像带的形式留存了下来。传统的以磁带为介质的音像节目素材的保存和使用现在面临着许多急需用新技术解决的问题:
(1)磁带寿命有限,磁带的存储年限只有10到15年,这些磁带正在日复一日的老化,如果再加上保存和管理不善,寿命会更短。
(2)多种存储介质并存,经常转换造成音像资料技术质量下降,对台内素材、节目利用和台与台之间节目交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3)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节目制作与播出即将告别模拟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体资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陈旧设备已经不再生产使用,模拟设备的生产厂家纷纷转行转产,模拟设备濒临告罄,原有的一些录像带已经找不到可以播放的设备。
(4)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业务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录像带、磁带的储存传输方式无法适应新媒体业务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推广并广泛应用,新媒体业务不断繁荣,给广播电视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数字化对广播影视行业的传统制播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数字化播出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磁带编辑和磁带播出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电影院等新媒体业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随之而来是数字化资料素材的广泛存在和大量使用。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日益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媒体资产管理正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
媒体资产管理(MAM)是根据广播影视、通信、计算机业务不断走向融合,而构建的一个具有经济学内涵的概念。也是广播影视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推进的客观要求。MAM是一个对各种媒体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它满足媒体资产拥有者收集、保存、查找、编辑、各种信息的要求,为使用者提供访问内容的简便方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了能够保存那些历史性的有价值的资产,改变繁琐的磁带管理局面,在全球率先搞起了MAM,实现了管理、访问、发送、数字化、网络化,使得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弥足珍贵的资产更加方便有效地被重新开发利用、充分彰显出核心资产的潜在作用。上海文广集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MAM,有效推进了节目在线采集与制作、硬盘播出、数字化管理的进程。接着,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和北京、甘肃、深圳、成都等电视台也实现了MAM。
三、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媒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新时期为实现广播电视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理性面对吉林广电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大广电”思想,消除内部行政壁垒,实现共同发展。从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实际出发,要想真正做强做大,为吉林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当前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一套功能强大的存储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吉林省音像资料馆经过全体员工20年的共同努力,收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及其珍贵的音像资源。主要有获国内外大奖的3/4录像带资料片、吉林电视台的新闻资料、我省拍摄的电视剧、电影、原省节目交流中心发行的电视剧、世界战争、中国现代战争实录片、二战经典故事片、爱国主义教育片、风光片、热播电视剧等几千部。这是吉林省音像资料馆最为宝贵的财富、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忠实记录,也是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在未来得以持续有力地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资本和信息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复制和保护。建立现代音像资料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论证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近两年大量的调研论证,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音像资料馆的媒资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并计划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系统的建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音像资料馆媒资管理系统属于存储型媒资系统,适用于独立的音像资料馆。其主要特点是节目存储量大、存储介质种类繁多、节目种类齐全(各种格式录像带、VCD、DVD、网络数据等),系统稳定、简单易用、流程简洁、易于维护、投入小。预留与电视台的数据有统一、规范的接口模式,同时为多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通路,提供自动化信息交换流程管理。
音像资料馆数字化存储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项功能:
(1)具有科学分类、编目、标引系统。编目系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今后业务需求的发展与变动。编目设计参考有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便适应对外服务和信息交换的需要;有高效的自动和人工编目手段。
(2)具有海量存储能力。整个媒资系统存储结构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三层架构模式。存储格式考虑兼容性和存储效率等问题;近线存储采用可扩展的数据流磁带库,数据流磁带库要求单库体体积小,单库体容量大、单盘磁带容量大的数据流磁带库,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带库内的数据在系统指令控制下可自动与在线存储设备进行迁移。系统兼容各种主流存储格式,并可作多格式的保存。
(3)具有足够的输入能力。可以同时满足多路采集资料的能力,支持丰富的模拟、数字输出接口,包括复合、Y/C、分量(YUV)、SDI数字视频接口。支持多种格式的节目素材上载和批量上载。
(4)具有充足的输出能力。各级用户可依据权限随时调用所需音像资料数据,系统能及时提供所需介质或视音频信号。
(5)提供多种方式的检索浏览机制。检索要求视音频浏览检索服务,包括全文检索(需增加全文检索服务)、参数检索、智能检索(语意检索)以及组合检索等等。
(6)具有完善的备份功能。整个系统完善的备份功能,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7)具有网络功能。
2.进一步强化资料收集、资料贮存等基本业务功能
广泛收集分散在全省各级台(站)、电影厂,包括编辑、记者、资料员手中的有价值的,即将永久遗失的音像资料和同步播出的音像节目,收集各频道、各频率生产的各类播出节目、素材资料、非播出节目以及与这些音像资料有关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局各个节目生产机构的音像节目、素材资料;收集其他各类音像资料和相关资料。以安全、可靠的存储条件为音像资料提供大容量、高质量、能够满足电视节目制作业务要求的存储服务。
3.最大化地盘活现有资产
通过媒资系统的建立,为各频道、各频率、各部门以及全社会提供在线检索服务,为业内人士搭建查询、利用音像资料的信息平台。并向节目制作部门以在线和离线的方式提供音像资料,支持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为广电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服务,使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资料最大化彰显出核心资产的潜在优势。
根据Discovery、NGC(国家地理)等国际著名内容运营商的经验,针对不同市场,对节目资源进行重组包装是拓展频道的一种有效的运营手段。音像资料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以历史资料为基础,不断地产生增量资产,为各频道、频率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持。
4.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
音像资料馆的公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广播电视发展格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广播影视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分众化、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加快普及,移动互联、人工智能(AI)等技术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正在兴起。这些新技术昭示着广电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广电不能等待观望,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强化创新驱动,力争在未来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我国广播影视行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但我国广播影视依然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要实现广播电视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是最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应该要适应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编发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加快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广电媒体要围绕“中央厨房”建设,加快流程再造步伐,进一步融通采编发各生产环节,推进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产品融媒化。在移动互联时代,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终端优势,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快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内容产品,融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努力形成移动传播新优势,切实增强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该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包括广播电视媒体、影视制作及文化传播公司以及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文化部门等。
一、招生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学制四年,每学年学费10000元。
二、招生地区和计划
计划共42名,具体招生地区名额如下: 专业名称
科类
招生计划
上海
辽宁
浙江
河南
湖南
四川
陕西
广播电视编导
文理兼收
12
5
5
5
5
5
5
三、招生对象和条件
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色盲、色弱者不取。
四、专业考试
考生参加所在省(市)组织的相关专业统考报名及专业考试(具体考试安排请考生向所在省级考试院咨询)。
五、录取规则
1、考生专业统考成绩达到所在省编导类专业统考合格线,高考投档成绩达到所在省级考试院划定的我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批次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后,才有资格进入同济大学录取程序。
2、同济大学按考生的专业统考成绩和高考投档成绩计算合成分[合成分=(专业统考成绩/专业统考满分)×400+(高考投档成绩/高考文化满分)×600],文理科考生一起按照合成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3、合成分相同考生以专业统考成绩高者优先录取;专业统考成绩、高考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理科依次以数学、外语、语文成绩的高低为录取顺序,文科依次以语文、外语、数学成绩的高低为录取顺序。
4、同济大学以第一学校志愿招生录取,当第一学校志愿考生生源不满招生计划数时,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考生,余下招生计划补录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
六、联系电话
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21-65982643
艺术与传媒学院联系电话:021-69584742
从去年7月开始,从SMG调任上海市委、市政府任职的黎瑞刚开始了身份变化,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变为官员。但在过去半年间,黎瑞刚重回商业领域的传言却按捺不住。最新的传言是,黎瑞刚将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尽管这一消息还有待官方证实,但是能够推断的是,黎瑞刚依然未放弃打通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商界来推动中国传媒业国际化、商业化的道路。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俗称“大文广”(SMEG),下属单位除了为人所熟知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小文广”,SMG)之外,还包括了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广播集团有限公司(STR)等以媒体为主的资产。如果黎瑞刚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的传闻属实,比起前任职位,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以实现其媒体抱?负。
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对于娱乐产业制作的空间。在SMG制播分离后,娱乐版块成为了其商业化最好的试点。然而自从黎瑞刚被调走之后,目前该板块的盈利水平还距离湖南卫视以及江苏卫视差距颇大。在上海,影视娱乐业依然有足够空间可做,譬如东方梦工厂项目即为黎瑞刚推动。他的回归,除了能够重新推动娱乐板块的商业化之外,还能够利用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发展电影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