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在信息化的发展下开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影响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可以说科学的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教材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发展动力,对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某一个学科,所以也就需要教师要运用好这一技术,辅助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这一技术手段,整合学科内容,确立出有效的教育目标,实现对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从教学优势上入手,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创新,确保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此来找出有效的资源。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上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消除存在的不足。通过整合与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农村学校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确保新课改能够更好的落实,建立出适合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化的资源,从而满足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理论依据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说,只要提起信息技术人们往往会产生出熟悉的感受,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哪一个方面,信息技术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说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计算机与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在交互运用中所涉及到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是进行有效加工与处理的一种方法。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能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出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其实就是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以及加工等的基础,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在信息技术中心主要包含了网络、人工智能等,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所以要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上入手,辅助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资源中通过查阅与学习等来实现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进行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上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如在开展课程内容教学中可以结合好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展示出信息资源,在有效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实现二者上的整合,帮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的内容,以此来促使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个并不是单纯从某个知识点上来进行的,而是在不同课程结合后所能够展现的效果上来进行的。所以要做好整合与完善工作,从目标、内容等方面出发,运用有效的情境等来引入具体的方案,确保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对课程上的整合。通过对整合方式与方向等内容来说,要确保信息技术能够辅助教育的开展,避免单纯为学生展示出课程内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入手,构建出完善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且在这种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来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够得到展现。通过租住探究合作等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要做好数学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保证教学内容与设计等方面的合理性。首先,要做好教学环境的建设工作,以此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发展提供支持。其次,是要做好教学结构的完善工作,实现深层次的整个,教师也要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对于研究目标来说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好信息技术,结合好相关的理论内容,做好综合化分析工作,形成有效的数学指导思想,结合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等来进行分析,确保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科学的利用好多媒体设计,将信息技术思维融入到课堂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第一,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与文献等,以此来掌握好教育理论。第二,行动研究法。通过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从而将所制定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中,确保教学步骤的顺利开展。所以要先确定出教学思路,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第三,经验总结法。在探索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在分析的基础上来形成能够被借鉴的案例。

四、研究过程

(一)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能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也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感,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时,由于学生是比较活跃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入手,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好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好这一概念。

(二)突出教学的重点

一些知识虽然在成人理解上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想要理解却是存在着较大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理解难度上入手,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好数学知识。如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造出问题情境,并借助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缓解理解上的难度,从而明确学习中的重点。

五、研究成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上出发的,这样也就使得教学设计比较严谨,但是却会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要做好教学改革工作,从传统的教学转变成为研究,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所以也可以主动与学生进行合作,学生也可以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动手研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运用前置学习提升学生的交流效果

前置学习与与预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内容是多元化的,通过对知识进行后顾,以此来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课前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展现出思考上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保持学生的疑问态度,以此来激发出学生交流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障碍,提高互动与交流的效果。

(三)运用好多向交流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15-0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修养和技能,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小学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的,这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的小学生的信息兴趣和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论述。

一、创设课堂的信息氛围,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小学生们在计算机前,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奇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置身于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通过上网,让小学生们感受到计算机和网络与现代生活的密不可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一种能有效处理各种事务的工具,使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的实用性。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网页,每次讲课前,打开网页,学生们就会点击读取“今日信息”、“上节课的疑问”、“老师信箱”等等栏目,学生通过对这些网页的浏览,增加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探究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切实搞好信息的起点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的起点,小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来进行所求信息的检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之一,文字输入、编辑和上网是处理信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使小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自如,也会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到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小学信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应该达到目标。小学生喜欢活泼、动手性强,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比如,在教学“汉字的输入练习”这节课时,结合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笔者引入了《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使小学生在玩中加强了指法的练习,文字的录入能力也在玩中得到了提高;再如,在教学“复制”的内容时,笔者首先输入了一个学生肖厚泽的名字,然后对同学说:“老师能把肖厚泽三个字变成很多很多个,你们相信吗?”这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笔者经过几次复制,屏幕上便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肖厚泽”,然后笔者问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复制’,复制的方法就是老师演示的这样,大家要不要自己试试啊?”,学生们兴趣霎时调动起来,在复制成功后,他们的心里产生了无比的快乐和成就感。

信息网络的海洋博大浩瀚,小学生能在其中高效、准确地搜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表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做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搜索、引擎、收藏等等运用自如,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体验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极大方便和效率。比如,在学习利用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些课时的内容时,笔者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了“小学生必须知道的法律小常识“小学生应该知道的47个礼节”等等,学生通过在笔者引导下的查找,很快掌握了搜索、引擎等方法,通过引导他们浏览一些小学生的网站,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快乐,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素养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课本中指定的收发电子邮件、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网上讨论交流等内容,是使学生学会信息交流主要途径,老师要通过运用综合性的任务驱动,安排学生运用学过的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活动。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来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从1985年开始,美国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1989年发表历经4年时间修订完成的“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注重教材改革和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新技术与新技术教育的发展,熟悉改革教材,设计、尝试与评价新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1994年由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着手研究教学模式改革。期间发表的《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再认识》一文此引发了国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件的大讨论和大反思。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200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发了全国性“课程整合热”。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己经历了四次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在宽广的社会交互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1月提出“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搭建起了符合实际的数字化学校解决方案,研究集信息技术设施配置、软件和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和应用为一体的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数字化学校教学模式,推进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多样化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其中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

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的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主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形式的发展,构建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现实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认为:信息技术目前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研究和实践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教学实践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3.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完善和发展了传统教育,但是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局限性,进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

在系统理念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整合强调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和设计,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考虑通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来强化课程的教与学。

在作用范畴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重视培养 “信息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课程核心目标更加关注如何培养人的基本素养――信息素养。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确立了课程人文引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知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从“计算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到“生存发展的环境”的技术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作为“生存发展的环境”,已然成为当今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习惯,形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目标演变的内在动因。课程核心目标的演变之路还将继续延伸。而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这一“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创生者,指引着我们更进一步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延伸的,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正从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一节课”的整合向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多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把“创新”理解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全方位地“重构”现代课程的过程。这是教育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儿童视角;核心价值;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04-0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044-04

所谓儿童视角,是指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立场出发,用儿童内心的善美标准来衡量和观察世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产生到发展,一直被技术发展所推动,也一直被社会化的教育价值观所左右。当“计算机程序”开始介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学习程序设计便成为“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一种必然;当Windows操作系统以图形化的界面为大多数人铺设了电脑世界的捷径,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技能更成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网络兴起,作为对未来生活的预备,学生们又开始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登录网络论坛,等等。凡此种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一直停留在“学电脑”的思维层次,而未能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渗透于其中的功利追求,更是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儿童的世界”,成为“软件教程”或者“技术培训”,让儿童对信息技术课处于“学之无味,弃之不舍”的状态之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怎样的教育观念之上?这是我们应该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面向儿童的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送给孩子们的“教育礼物”,我们或许应该从儿童的成长需求、精神倾向和心灵特点来探析其中的价值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儿童的技术生活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是十分突出的,这种工具性必然要求技术技能的掌握。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技术的弱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傻瓜化”和“零门槛”。因此,信息技术的操作应渐渐淡出,更多地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来作为课程实施的价值目标。另一种倾向是技术的专业性追求,认为虽然随着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和生活化运用,表面上的技术运用是不断简化的,但深层的技术原理依然是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的,而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立身之本。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加强这种技术深层原理的渗透和教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放弃技术而仅仅注重所谓信息素养,是把房屋建筑在沙滩上,缺乏技术因素支持的素养目标往往流于空泛;而一味地强化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则忽视了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学段特点,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则让课程实施曲高和寡,走入不可持续的境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如何摆脱这种摇摆不定的价值追求,取得技术与素养的平衡,达成价值目标的真实和谐?我们的回答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何谓儿童的技术生活?就是儿童在他的生活之中,运用技术来服务和创造他自己的生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义。

(1)“儿童的技术生活”是儿童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作为技术教学的背景,把儿童的生活问题或者兴趣方向作为技术训练和运用的范围。在儿童的生活中渗透和嵌入信息技术的因素,增强这种结合的有机性和自然感,让儿童能在生活中无障碍地学习和运用。

(2)“儿童的技术生活”是体验快乐与进步的过程。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技术层面要注重“动手做”,这是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而伴随“动手做”的则是“动脑思”,面向儿童生活中的兴趣与问题展开创造与解决行动。快乐体验和思维进步是“儿童技术生活”的追求。

(3)“儿童的技术生活”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初步启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有技术但不求深,有运用但不求专,其学习目标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形式上,要有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载体,并给儿童对技术的运用指明路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儿童属性”要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可以说,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价值寻找了一个恰当的定位,“儿童生活”就是这种工具性价值的定位之锚。

为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程所确定的技术范畴,认真分析和观察儿童生活与兴趣倾向,从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为儿童寻找适合的信息技术,为技术寻找恰当的学习背景。

实现策略

我们看到,“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以推进和实践。

1.改造陈旧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却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陈旧的面貌,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脱节,无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要改造既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紧紧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将之引入到儿童的技术学习范畴之中,比如“云计算”、“3D打印”技术,就应该向儿童做出介绍,以丰富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理解。

2.增强技术性知识内容的教学,让“动手做”成为儿童信息技术学习的特征

虽然“动手做”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普遍地进行着,但这些“动手”往往停留于动作和知识的表象之上,没有深入到技术的本质,儿童无法通过“动手做”在“指尖上”获得智慧。我们要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大机器人以及Scratch创作的推广力度,前者是基于程序和传感的组合,完全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感知程序逻辑和传感元器件的组合的功能,实现启迪智慧的价值目标;后者以创意设计为主,同伴间的“头脑风暴”是实践的最佳形式,能充分体现“儿童的技术生活”从技术思维到技术操作的一个流程。

以上策略的运用,会使信息技术的学习背景更多地出现生活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技术的运用也逐渐地关注到了生活情境的创设,构建“儿童的技术生活”正在得到推动和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很久以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掩盖了信息技术所蕴涵的智能价值,信息技术“动手做”的学习特征掩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推动效应。在一般的观念中,“工具”只具备使用的价值,“动手做”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效用不大。但实际上,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不管是其学习还是运用,都会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这样的成长过程,在提升思维品质,尤其是在丰富和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为“思维”而教:信息技术课程的生长点

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只有思维的乐趣才能真正持久地吸引他们。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不仅仅是“技术”的课程,更应该是“思维”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兴趣意识”、“知识技能”、“信息素养”、“技术伦理”等课程目标,但对信息技术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阐述,更未提出对应的课程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深度和教育价值,导致在实践层面把课程窄化为对“知识技能”的刻板训练和“信息素养”的泛化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缺少对学习者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随着课程中“技术”因素弱化的趋势,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这很不利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而事实上,信息技术课程在“知识与技能”的背后,充满了思维张力和智慧游戏。例如,在程序设计中,所谓“算法结构”就是地地道道的“数学模型”,这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言而喻的。再如,“超链接”的信息组织方式体现着非线性思维的特点;电子表格之中对数据的处理涉及函数、表达式、排序等数学思维等。即使是在简单的“Windows画图”之中,空间与图形的概念也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的载体。北京市的武健老师更是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提出了“生活算法”的概念,进一步明晰了课程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可以说,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像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着知识、技能、素养。挖掘这一条隐含的“思维链”,为“思维而教”,使之成为联接信息技术课程各教学模块的主线,就能在当前模糊的课程发展背景之下呈现新的目标图景。以“思维”来组织、筛选课程内容,将使信息技术课程动态鲜活,具有无限生长的空间。甚至“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直接利用信息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为“创意”而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着力点

当我们的学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期待。虽然电脑已经如此普及,但孩子们总是期待着“课程”的“大不同”。然而,我们的课程从实践内容到达成目标都没有超脱出“技能培训”的窠臼,虽然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但缺少具体的指标加以显性表达,也使得课程价值显得模糊不清。结合儿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天然期待以及教育者的思考,我们认为要把“创意”列为课程的价值目标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信息化创新课程”的面目出现,让学生们为“创意”而学,这才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最有魅力之处。

随着学生对“技术”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文档编辑、PPT制作、邮箱使用等等都会成为一种日常的技能。在课程实践中,教师要从亦步亦趋的技术操作转向关注儿童头脑中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创意上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硬件和软件始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因素,但思维和创新是永恒的。把“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把思想能力置于“技术”之上来加以发展和引导,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策略。近来,Scratch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风靡一时,这种既有程序设计思维,又有数字化创作空间,同时保持了“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生动界面的程序设计语言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激发了广大教师探究的热情。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以“程序设计技术”为基础,为学生的创意活动提供直观生动、便利简易的平台。当然,即使是类似“Windows画图”这样普通的软件,我们也能从中开启学生的创意空间,更遑论数以千计的适合儿童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了。

实现策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我们应该加以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1.凸显信息技术之中的思维含量,把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显性化

长期以来,我们受“会用”这一个功利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思维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操作流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思维发展和训练的功能价值,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价值干瘪。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研究和推敲信息技术中包含的思维含量,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过程,把它看做是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动作的组合,从而使之获得新的教育价值和内涵。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让信息加工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显露出来,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让信息技术的学习始终贯穿着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超脱信息技术学习服务于日常事务的思维,转向想象力实践领域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为了会使用电脑,这个回答包含了一个惯性的思维,似乎电脑仅仅是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创造的想象力工具。应该说,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思维误区,并开始了转向。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始以“单元设计”或者说是“项目活动”的方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方向上,也开始从作品中技术运用的水平、技巧转移到创意、创新的能力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以成长为特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物质的呈现形式。成长的世界,精神思想不断在运动变化着,儿童眼中的世界也在千变万化着。因此,一门课程如果不和儿童的精神世界相连接,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一门课程的内容如何不能动态发展,并与儿童的世界同步起来,那么这个课程就无法再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精神的动力,从而也就失去了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为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管道和途径。当课程立足于这样的一种价值之上,它才会充满生机,蓬勃发展,它才会为儿童所喜爱,才能真正助益于儿童的生活。把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把技术掌握和精神丰富沟通起来,课程才真正地“活”起来。课程的这种“活性”,有赖于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做深刻的理解,有赖于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大力变革。

1.信息技术是描画现实世界的工具,它有助于儿童更清晰地认识世界

信息技术科学用简单的0和1来模拟宇宙世界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规律的发展变化描画现实世界。这种描画既简洁又深刻,既抽象又直观。它的简洁性符合儿童思维的单纯和直觉的敏锐的特点;它的直观性更符合儿童直接观察世界的便利性和形象性。信息技术所呈现的信息充沛的网络世界,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想象力世界,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探究的目光,把一个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世界带到了儿童的面前,使他们比以往更清晰地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之旅。

2.信息技术是通往虚拟世界的路径,它有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人们能够创造一个个信息化形象,甚至构造一个个虚拟的世界。这种对虚拟世界的构造实际上根源于人类童年的想象力,也就是和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具有契合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中,只要运用恰当,就完全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想象力培养的土壤。

实现策略

对儿童来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想象世界的思索,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全部元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辟途径。

1.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蕴涵

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蕴涵,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寻找一个个教育的节点,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思想的过程,那些伟大的创造都可以引入到课程之中,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以涵盖技术思想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儿童了解到“世界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而是一代代人的智慧在推动时代车轮的前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引入来加以凸显。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综合优势的工具,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领域作为课程的素材,如把故事作为技术运用的载体,或者把音乐、美术学科的因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材料等等。总之,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不仅限于它的工具性,更体现在它的人文性。把信息技术课程做成“有温度的、有同情心的课程”,这才是正确的一种价值定位。因为技术的背后往往闪耀着理念的光辉,理念的背后激荡着人性的旋律。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就能让儿童在其中获得理性和感性的经验,得到完整的发展。

2.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儿童趣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改变冷冰冰的面貌,体现其儿童性。我们要把理性的课程目标以儿童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把理性的技术运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裹起来,构建“儿童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此,我们在选择课程的模块内容时候,就要考虑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经验,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应该采用适应儿童趣味和审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儿童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探究才是课程最佳的学习方式。如何给儿童搭建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适应儿童学习经验的支架,这是最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儿童的趣味”应该引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信息技术的儿童化运用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为课程的拓展创新提供了空间。

3.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背景

儿童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丰富的生活才能创造丰富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生活场景带进课程之中,让儿童感觉到“技术”的亲切具体,更能领会到“技术”对生活的作用与价值。“技术的课程”与“生活的课程”相得益彰,“技术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同步进展,这对孩子们的精神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筛选与评价,都需要在生活的需求和场景中来寻求真实的任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技术”和“生活”两条线索贯穿起来,结合学习与应用两个层面,从而获得平衡的发展。此外,“技术”与“生活”的同步,也能使孩子们意识到“技术”运用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合理地评估,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这无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真实教育,是对孩子们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呵护与促进。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利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真正通过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含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常识以及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等。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并不是很高,还有不少薄弱之处亟须改善,具体如下:①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然而,就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并不是很扎实,还有所欠缺,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把握状况,也无法真正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②数学认知较为浅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起数学思想与方法,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仍然处于较为浅薄的阶段,并没有能够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与方法。③隐性的数学能力有所欠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隐性数学能力总体上并不高,主要是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历史知识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缺乏专门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信息技术资源不足,从而造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些隐性能力不够高。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鉴于以上的各种信息素养问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的提升途径阐述如下:①做好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显然离不开对他们实施有计划的培训工作。有计划且有针对性地对小学数学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要让他们接受合适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培训与能力培养,理解信息来源与方法等,从而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可以独立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种计算机软件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素养提高氛围。我们应该努力为小学数学教师创造有利条件来培养他们在网络上的信息素养,可以开展以网络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在网络上进行相关阅读,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与科研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成就感。③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否则将有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障碍。④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就应该鼓励小学数学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各种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创造多种机会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之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学实践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能。⑤努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与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发展与锻炼的过程,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培养与积累。事实上,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处处有生活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从而对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充实,在培养自己扎实数学基本功的同时,逐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数学观,引导小学生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和学习数学。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42-01

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在中小学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实施“校校通”工程,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校园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所限,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中小学校,在硬件建设、软件应用和师资水平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却不甚乐观。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一)信息技术教师呈现边缘化。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较低,且大多并非“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而是其它专业毕业的,呈现出边缘化现象,他们很少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或培训。

(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分为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初级的应用,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而最多是也只能算是停留在用幻灯片制作文字讲稿;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真正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并不多,因此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定位难。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信息技术课和文化课相比不是主干课程而不被学校领导重视,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往往又是机房管理员、设备操作员、维修工等这样的角色,因此很难为自己准确定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现状探析

(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数量少。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较明显,主要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愿意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去任教,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能从现有的学科教师中抽调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比别的教师懂得稍微多一点老师来担任这一工作。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不强。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还没有养成这种意识,不能把自己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束缚中解说出来,信息意识不强,提不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作了如下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生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由于培训时间少,缺乏培训的系统性,培训内容有时不是从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等因素,老师们心中渴望的知识却学不到,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其他事务工作任务重,课时量大,抽不出太多的时间自觉。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提高和调整,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支持、重视,更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放在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大环境中进行。

(一)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要有一种压力,要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二)以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领导首先在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多观摩、多探索、多实践,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感染教师、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吸引教师,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业绩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加大硬件设施投资力度,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硬件设施缺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举步维艰,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以好环境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素养;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对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

二、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1.任务驱动贯穿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

指导性、实用性,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只有学生真实地体验了科学的力量与神奇,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求知

欲。比如,在《神奇的键盘》这一课中,因为是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电脑的操作还是完全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学会熟练操作键盘,教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这样的游戏软件,让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击打空中飘落的苹果。这样,学生就既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能体验到电脑的神奇,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想想电脑还有哪些奇特之处。

2.实物进“驻”课堂,培养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野蛮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的结晶,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尚浅,也无需完全理解。但是教材里也用一些篇幅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历史。这就要求教师把这些浅显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既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认识电脑》一课,教师就可以把扫描仪等实物一一展示给学生,讲授到主机,就可以打开主机箱让学生一一观察里面的构成,并用丰富的图片和浅显的文字,生动而具体地讲解了电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储存、加工方式等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或以事件为主线,或以人物为主线来展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既能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能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3.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年级讲授《PowerPoint应用》中,我以《爱在你我身边》为题,要求完成一个PPT作品,那么这就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始任务,一组学生搜索文字资料,一组学生搜索图片资料,一组学生搜索音、视频资料,最后一组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汇总。

4.应用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因此认真探讨并建立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多元评价,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健康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画图”软件的使用时,对学生用画图软件创作的作品,可以根据学生作品内容寻找恰当的评价主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点。在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多元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优化学生的心境,愉悦学生情绪,还能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敢于质问老师,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主动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教法,应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培养,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的世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使每一名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历史机遇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学生的创新力作为核心。而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高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创新型人才间的竞争。如何培养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我们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特点便在于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科技含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况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然成为新世纪普通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提升社会生活的整体质量意义深远。

2.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培养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操作性强,他们在不断地操作、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不但强化了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放眼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喜欢玩电脑,自然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用费尽心思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信息教育课堂模式。殊不知,小学生好奇心强,如何将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动力、转化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需要我们积极创新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的。譬如,分层教学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领域极力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就非常契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学习。因为有些学生从小就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入学之前便具备了相当的信息技术,而有些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电脑,需要我们从输入法、开关机等基本的学科技能开始教学。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分层,让他们在青蓝结对、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开始,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方面,笔者主张首先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会遇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对此,我们要耐心地向学生解释。有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即使学生们现在听不懂,但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一个问号,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学习,以解决心中的那个问号。

3.有效开展合作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浩如烟海,深不可测,仅凭某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进行深入探究显然是不现实的,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倾力合作、不断研究。况且,未来国际上各个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将是团队合作、民族凝聚力之间的一个竞争。从这些角度来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它在深入推动课程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譬如,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相关内容时,我便设计了三人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让他们利用“画图工具”各自画出一定数量的作品,然后再保存到各自新建的文件夹中。在合作活动中,学生们不但深刻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学会了有效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还相互启发、相互指正,提升了他们利用电脑画图的水平,提升了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技能。

4.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谨遵这一指导思想,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媒体,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与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譬如,笔者在讲授“复制与粘贴”这一小节的知识时,想到学生们如果单纯地反复练习复制粘贴肯定没有兴趣,便给学生出示了一个“五子棋”的小游戏,把学生课堂知识的练习融入到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端正教育态度,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不断磨擦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珍 王连宝 臧海英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