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 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知识架设起阶梯,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因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有效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倾力。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一、智慧课堂是基于以问题为载体的知识学习的课堂。
知识来自问题。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求问的过程,在学“问”的过程中获得学问。问得多,学的东西就多,问得深,学得也深。
在《听听那冷雨》一课中,戎老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余光中先生在文中表达的内涵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提问的智慧。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戎老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时时注意对话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通过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倾听是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种对话即充分表现出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存在于教师个人实践经验之中的知识。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场景性,即此时,此地,此人,此事。在这样的场景中,师生之间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进行会话。教师在其中就要让这种对话务求高效,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可以检查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在这样的教师与学生高效参与的对话中,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次次这样的对话中慢慢提高。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产生探究的欲望。在两位名师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声音。除了有两位名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地把握而设疑、激疑外,更有学生的质疑答疑。这种质疑答疑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能激发教师灵感的产生,促使教师进一步地思考和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实践中,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人人都有质疑、解疑的责任感;创设“你问,我问,他问”的热烈氛围,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二、智慧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课堂。
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并不是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导”,即教师通过因势利导,以自己的睿智点亮学生创造的天空,唤起学生的参与欲,使学生积极构建他们的知识,焕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智慧活力。教学中,两位名师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心理。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课堂上,和谐、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名师都有很强的动态把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一些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求和研究,他们不仅调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考虑到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语文“智慧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状态直接相关,有效地主动参与是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充满灵性的,有思想碰撞的德性智慧的内在要求。我觉得两位名师在课堂上还有效地做到了“适时登场引导点拨”和“主动撤离”,突出了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两位名师的智慧课堂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并指导我付之实践。在语文“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较好的处理:
1.有效地处理主动参与与接受学习的关系。采用接受式学习,可以将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但学生可能记得快也忘得快。而笔者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化手段,通过问题的呈现,通过练习比较,在课内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产生极具思维化的师生互动场,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与新知产生联系,激活以往的经验,让学生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接受学习,强化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具有意义而不机械的学习。注重了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
2.有效地处理主动参与与有效指导的关系。课堂上,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系列问题中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感悟学习内容,形成学习结果。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只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通过适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点评、激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归纳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易错、易漏、易混的薄弱环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语文“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广阔性,笔者还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思考与参与的有效载体,如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口语交际训练等,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答案有意地压抑或剥夺学生的参与思维的欲望。正是这样的参与,产生的是勉励、鼓舞、振奋、图强的力量;产生的是求异、求同、求新、求优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智慧火花。
三、智慧课堂是基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课堂。
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强调体验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性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感受、体味、领悟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整个教学程序的安排和组织要围绕着学生的主动体验而展开,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和对其生活的关注,启发和教育学生以自己的需要、情感、认知、亲身经历等,去理解教学内容,去感受教学过程,去建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所以智慧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主动体验的活动场。唐江澎老师在《白发的期盼――学会倾听》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活动场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感知与运用、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之中。教学不是灌输一堆固定的知识、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把教材作为凭借,在听说读写多样的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发展学生读写的技能。唐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些音频的播放,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对话,让同学们去倾听,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在安排和组织上始终围绕着学生的主动体验而展开,既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又有利于创设师生间相互倾听、沟通、信任、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样让学生在感受生活气息的同时,学会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并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唐老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使学生感受到他们与社会之间、与生活之间距离的拉近和活动的自由,突出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关怀,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展现,精神得以张扬,生命力得以开发。
为此,笔者也开展了以体验为目标,以体验为中介,以体验为过程,以体验为结果的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认识、积累、感悟、反思、实践的语文“智慧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系列活动,让我的学生有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体验:(1)体验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体验到语文的应用价值。(2)体验语文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根本上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体会到语文课浓郁的“生活味”。(3)体验到再创造的美,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听说读写等能力。(4)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通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5)体验语文教人追求真善美,教人理智,以事实和逻辑与人沟通的真谛。
总之,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要求教师“先研后教”,对学科知识不仅要懂,更要“透”,还要“活”,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不断透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晓之以理,导之以趣,动之以情,传之以神,持之以恒。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自尊,增强自信。
一、教师要始终树立课标意识
练习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为教师,心中要有课标,课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练习的总指挥和统帅。只有在课标引领下,教师才能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适度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起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二、把握练习课的高效评价标准
评价“练习课”是否高效,一看练习课的目的性是否合理高效,是为了澄清模糊认识,还是为了纠正错误、培养学生的技能;二看学生的活动是否高效,教师的归纳点拨是否高效;三看练习设计是否高效,是否有再现概念的填空训练,是否有辨析概念的选择训练,是否有归纳方法的原型训练,是否有应用方法的变式训练,是否有培养能力的中考真题训练,等等。
三、弄清练习课的课堂结构
练习课一般分为“课堂练习课”和“课外练习课”。 课堂练习课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而课外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它们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必须交待清楚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及其要求、对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进行及时小结、最后还应该总结评讲。
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课堂巩固性的练习设计要做到以课本内容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编。课外综合性练习可以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引用一些课外内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进行综合训练。
四、掌握练习课的设计要求
高效教学的练习设计,一是设计练习形式,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练习;二是设计练习结构,要减少单项练习,加强系列练习,要减少复习练习,加强变式练习,要减少泛泛练习,加强针对练习;三是设计练习内容,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等。练习设计要做到“三有”:有“情趣”,学生学起来不容易产生消极和疲劳情绪;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有层次有梯度,环环相扣;有“价值”,达到以练促教、以练促学、以练明理导行的效果;有“提升”,通过练习、反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五、高效练习课的实践策略
(一)课堂练习的策略
1.合理的训练程序。
2.充分用好 “小栏目”。
3.精心设计单元测试题。
(二)课后作业的策略
1.交流思想型作业。思想交流是思想品德课作业的首要任务。思想交流型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
(1)感想体会型。提供背景材料或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材料或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谈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如在讲“自觉磨砺意志品质”时,我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设置了“无人监考”的一个场境,要求学生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演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表演时,认识到“无人监”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是在检测学生的道德品质。
(2)理解认识型。就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谈谈自己对材料中所提问题的理解,就材料所反映的某一问题谈认识,在不背离材料所限范围及所学知识的前提下,鼓励理解和认识上的多角度、多层次。如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提观点的看法,或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等。
(3)看法建议型。这类作业练习要求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化建议。如:看课本上的图片:一位女生在照镜子时发出哀叹:我为什么不长得漂亮点?请谈谈你的看法等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实践应用型作业。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属性,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归宿。此类作业要引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如在讲述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时,可布置道德实践作业:①给父母写一封信;②给父母洗一次脚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③了解父母对你的期望,等等。通过作业,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了解,使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充满信心。很多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后都谈了自己的感受,无意间拉近了距离。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积极地学习理论,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下便是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在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机械照搬等问题。教师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开始。
1、目标要善于取舍。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善于取舍,这是一种智慧。假如课文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扬崇高道德,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2、目标要明确具体。教材中知、情、能训练点的准确提炼,为敲定课时目标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体课时目标的设立,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做到难易适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的表述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便于检测。在目标具体表述时,我们应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目标要凸显语文味。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因而,有人指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应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凸显出“语文味”。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就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所谓训练扎实,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与合作学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个性表达的机会,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甚至争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积累语言,在据理力争中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四、关注生成,展示语文教学的智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总之,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老师要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课堂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浇灌下,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多媒体 组合 优化 课堂导学 好帮手
课堂导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可控的互动活动。为了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量,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合理、巧妙地引入电教媒体,并把电化教学和常规教学法有机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其声、光,色效应,使静态变成动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有更多机会观察、思考,做到手、脑、口等多种器官并用,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使课堂导学得到充分的整合优化,这无疑会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求比一个数多几”》这一类应用题的导学实践谈谈自己运用电教媒体组合,优化课堂教学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借用其导课,创境激趣
课首,我将一幅攀登图――“聪明的一休爬智慧山”的幻灯片投影出来,并启发谈话:“蓝天,白云下矗立着几座高耸的大山,这是几座知识的大山,小朋友们想不想攀登?看老师特意给你们请来了谁?”(点击鼠标,出现清新画面,并以闪动和颜色强调“聪明”。)让我们和聪明的一休一起来攀登这几座知识的大山,好不好?《聪明的一休》是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在这儿我使用电教重现了这一情节,学生异常激动,个个兴趣盎然,学习动机迅速由潜在转为活跃状态。除此之外,为了给学生营造积极探究新知氛围,我还将“聪明的一休爬智慧山”这一情节贯穿课的始终,每完成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就意味着大家和小一休又攀上了一座山峰。就这样生动的情节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自始至终带着一种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另外,这样做能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勇于克难奋进、积极探求的精神。
二、巧用其授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本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在建立了“求比一个数多的几”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意义及其推理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突破这一难点是比较困难的,由于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实际生活经验不足,以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认知,面对抽象的知识则难以理解并消化。根据这些特点,我借助投影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读题后,找出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通过投影片图形变化和演算题中的数量关系,问学生:“题目里是谁和谁比?知道什么?求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来求的?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哪种多?哪种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具体怎样求?”(出示红花的大括号和问号)使学生理解只要把跟黄花同样多的5朵和比黄花多的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就可以。这样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很快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结合摆学具、游戏等从多种方法理解此类应用题的算理。在又一次反馈练习中,我又使用和前例同结构的几组应用题智慧山,以激励的语言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此类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将学生表述的精华录音下来,这样榜样和激励效应便应运而生,孩子们会愉快地随聪明的一休登上一座又一座陡峭的智慧山。
三、运用其观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集体备课的好处昭然若揭。
1.集体备课可以更新观念。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永远有遗忘的东西,也永远有“新大陆”,要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题沟通,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及教学成果交流平台,加强课题研究,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别人的教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备课组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集体备课,使教师广知博闻,转变观念,把教育思想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会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缩短了新课程的摸索阶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3.集体备课可以拓宽思路。
一般备课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反思、教学环节的更改、教材的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知识的深度、广度,拓宽教学知识面。只要共同研究,可以就一堂课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让大家有所收获。
4.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工作积极性。
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主讲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机会并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那么每一个老师当自己是主讲人时,他在集体备课前都会认真地充分地去备课,去思考。每个人备的课肯定有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有好多的亮点,所以当你备的课得到别人肯定赏识和借鉴利用时,你是无比的自豪,你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也一定会提高。还有在集体备课时,参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时,那时你就会随着集体的氛围跟着积极地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集体备课都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二、目前集体备课的不足显而易见。
虽然集体备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好多学校的集体备课还有许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探索。
1.集体备课迫于压力,流于形式。
现在学校要求每个年级的每个备课组一个星期必须有两次的集体备课,部分老师因为任教两个班,还担任班主任,所以课务很重,因此集体备课就只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只是报到一下,有的老师把集体备课变成交流会,也有两三个教师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当然也有的老师压根儿就不来,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整个集体备课的气氛比较散漫。这种集体备课不利于每个老师专业知识的提高。
2.集体备课变成备课组长的一言堂。
集体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博采众长,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但每次集体备课时,除备课组长外,其他的老师都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很聪明,也很有思想,但他就是很保守,不愿把自己好的想法或自己认为好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有的年轻老师工作态度很松懈,同时又有点自命清高,所以也不太愿意发表意见;当然也有些老师教学中缺乏思考,集体备课时无话可说,组长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无奈之下,一个组的集体备课就成了组长的集体备课。
3.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工备课。
因为一个备课组各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不一样,有的老师很有能力也很努力,有的老师有能力但缺乏努力,也有老师既无能力又不努力,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按新老和工作态度把老师进行分组, 最后其实任务还是落到几个人的身上,并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样的集体备课还不能算是很有效的集体备课。
三、针对以上集体备课的好处以及不足,究竟如何加强英语集体备课,打造优秀备课集体,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
1.学校领导的思想和管理观念影响着集体备课。
学校领导应该意识到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所有成员的事情,集体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本学科的整体水平,所以学校应千方百计地尽可能的发挥所有成员的能力,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对教师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其实现在的老师还是很敬业的,由于分班时的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班级学科间可能会有差距,这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我们的领导应该客观地帮助分析原因,而不应该只看分数,不看实际情况,完全采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老师,对考得好的老师大加表扬,对考得不好的老师狠狠地批评。领导的这种做法当然会激发一些老师更加努力,但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部分教师比较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比较自卑,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长期以来可能就会带来教师之间的矛盾,这样更不利于小组的集体备课。所以我认为一个聪明的领导也是打造优秀备课集体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2.“个人钻研”应抓落实。
“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因为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集体备课前,应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集体备课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及困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如果教师没有进行个人钻研,带着“空脑壳”去参加集体备课,听主备课人的“一言堂”,自己提不出半点个人的意见或建议,这样的集体备课无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只有经过个人钻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思考和酝酿,才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谈出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独特的感悟和切合实际的教学建议,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可以说,没有教师“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要求在集体讨论交流之前,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个人钻研。教师的个人钻研记录本,不仅要成为集体备课时分享智慧的记录本,更应成为集体备课前梳理经验的记录本,倾诉困惑的记录本。我们常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我们老师更应该多做笔记,多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专业和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3.“集体讨论、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思想交流是集体备课的目标,应该抓“实”,不能流于形式。在我们参与的集体讨论环节中,经常看到一些人不愿开口,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不行的。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之后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并不需要教学模式的统一,需要的是教师思想的交流,教育智慧的碰撞,教学形式的创新。也就是说,教育思想的确定,教学策略、方式的选择才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标。有些学校的领导认为,集体备课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他们要求学过程,这完全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和机械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集体备课反倒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要求每一个人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都要做好发言的充分准备,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的内容一般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设计、师生活动等。主要谈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转变师生课堂角色,谈谈怎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4.“二次备课”不可忽略。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自学与小组交流的成果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检验预习的效果。在这个平台上,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辩,碰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在思维的交锋中增长智慧,共同提高。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可以使学习成果在思维暴露中得到提升,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吴效峰博士说过:“一节课不是看教师是怎样讲的,而是看学生是怎样学的,更是看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学会的。”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问题生成的发现者,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小组活动的参与者、评价者,组间展示机会的协调者,是课堂的灵魂。学生什么时候去展示,以什么形式展示;哪些人去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学生不能全员参与怎么办;学生假参与、假展示怎样解决等等,都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都需要教师予以合理掌控,激发学生参与展示的欲望。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以简洁的追问与点拨,掀起学生倾听与反思的波澜,进而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充满强烈的表现欲,将问题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将更多的学生推向展示的舞台。
对于学生展示,我们应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的重点。学生展示时不能只对着展板读解题过程,而是要把如何分析问题的过程给大家讲解清楚,特别是几何题,分析过程和证明过程可以写在展板上,但是在展示时还是应该对着图形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要求展示的学生姿势端正,神态自然,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倾听的学生应集中精力,便于纠错补充,质疑拓展。展示交流过程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应该礼让、欣赏、尊重、包容,切不可鄙夷、讽刺、挖苦。
关键词:教学兴奋点;唤醒;技巧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38-04
所谓教学兴奋点,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现代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非凡的潜在能力,但这种潜能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种相对睡眠状态,客观存在一旦被唤醒,就会做出许多令人神奇的事情[1]。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时,总是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兴奋点,促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兴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唤醒教学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考,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点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领悟到知识内蕴的真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会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思维更为开拓,探究欲望更为强烈,课程资源更为鲜活,课堂情境更为生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更为丰富。
教学实践中唤醒教学兴奋点离不开教学智慧,这种智慧首先体现在教师灵动地运用娴熟的技巧、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触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兴奋激动,产生求学钻研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激励学生形成学习动力的加速器。其次,教师要打破陈旧教学方式,以新颖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惊讶、有趣,轻松、舒畅,让学生在一种新奇、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观照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群言堂”,使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教学气氛的活跃。还有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美只有通过具有审美价值观的教师以多元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才会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迹,这种美的种子会随着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出现而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一、唤醒教学兴奋点,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教学亦然。课堂教学必然有波峰,也有浪谷。教学兴奋点是调动学生凝神思考、认真识记、深刻理解、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的,它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时机要恰当。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兴趣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导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主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3.适度性原则。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灵魂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要求过高过低,学生就难以产生兴奋。形式和手段过多谈不上唤醒兴奋,没有形式和手段的辅助,亦没有了兴奋点。因此,唤醒兴奋点应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把握要点,适度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4.直观性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尽量通过直观的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展示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情感性原则。情感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学生思维会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它不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唤醒教学兴奋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内部状态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2]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意设计教学兴奋点,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1.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是原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过去习惯于备好课以后讲课,现在要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就不是简单地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过程。”[3]小学生的依赖性及好奇心、好胜心比较强,感性认识胜于理性思维,所以,设计教学兴奋点要注意从学生兴趣、特点及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使新知识能组织到认知结构中去,求得“教”的可进入和“学”的可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元化。语言是信息传递最直接的重要工具。准确简洁、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洒脱自如的语调,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的分析,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解答,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的讲解,以及适度的体语都是剂和催化剂,注意协调配合和运用,会使课堂教学兴奋点迭起。教学媒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既有能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状态的功能,又有即时重现和适时再现的功能,还有较为简易的操纵和控制的特征。媒体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感知教材,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共鸣,形成教学。
3.要注意以美感激活悟性。课堂教学在准确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教学兴奋点给人一种美感,一种享受,让学生的悟性得以提高。因此,要突出一个“巧”字,时机“巧”,能掀起教学,产生教学兴奋点;形式“巧”,能因势利导,促进教学效果生成。要展现一个“美”字,师生的形象美、人格美、合作美会使教学动态构成整体的、和谐的、生动的美,给人以朝气、灵感,使教学犹如一组如诗、如画、如歌的交响乐。要呈现一个“新”字,新的东西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激活学生的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智力向着高层次、高境界的方向发展。要强调一个“情”字,教师心中充满激情的紧张度,学生会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就会因情感升华,使教学深悟其理,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要增添一个“趣”字,具有趣味色彩的事物图像或语言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能使记忆神经发生强烈持久的兴奋,犹如潮起大海波澜,久久不能平息,会使学生轻松的印记知识内容,幽默更是一个人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是瞬间闪现的语言火花,能增添语言的趣味和生动,起到“调料”的作用,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
4.要注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导有指向,学有心向。导只有通过学的主体,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智慧,所以导什么,以什么形式或手段导,是需要教师设计智慧的。以本为本,能导得流畅、平滑、无牵强之处,会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启迪思维。以生为本,能观照学生立场,尊重和信任学生,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为本,能融情于本,移情于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的相融与升华。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唤醒教学兴奋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要注意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前提。教学兴奋点切忌形式主义,那种只注重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一时兴奋的教学行为,或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或以过偏的言词事例,所谓的幽默来逗学生哗众取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首先必须按照正确的教学思路,贯彻科学的教学思想,创设条件唤醒教学兴奋点。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兴奋点生成时,学生的大脑活动非常活跃,思维敏捷,联想丰富。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揭示规律,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提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观点或想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得到多元思维的训练。再次,要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着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感觉到自身的智慧力量,体验到脑力劳动成功的快乐。
三、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彰显奏效的技巧智慧
文本充盈着情美的意境,它以独特、具体、生动的文字体现着普遍的理性内容。要使学生对文本如入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对其蕴含的理性内容透彻理解,心领神会,要有奏效的技巧智慧,让学生在丰富知识时,激起与教学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这对形成教学兴奋点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迫切期待的悬念智慧。悬念在心理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困惑的教学情境,就很难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必要的悬念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唤起兴趣,刺激兴奋神经,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迫切期待的教学魅力。如教学《少年王勃》,课前教师不妨有感情地朗诵一小段《滕王阁序》,让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文描绘的意境中,然后设下悬念,告诉学生这不是教师背得好,而是一位14岁的少年写得好,学生不禁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少年究竟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奇才?他又是怎样写下如此动人的诗文?兴趣的涟漪悄然被激起。
2.动人心弦的感染智慧。文本呈现着丰富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和精心设计去感染学生,通过以情传情,去开启学生的感情门扉。“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4]真挚的感情才能感人,故作姿态则会引起学生反感。所以激活教学兴奋点需要教师在教学关键处凝理注情,以动人心弦的设计,奏出教学的最强音。如《二泉映月》一文文笔优美,真挚感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讲,阿炳与他创作的《二泉映月》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要让学生体会名曲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并通过课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的确有难度。让学生选择“舒缓、跌宕、映月”三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听听音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相关课文。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同时,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象具体地表达学习内容。学生披文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出课文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蕴之美、音乐之美,继而发出内心深处的咏叹:惠山的泉,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便是那生命中一只不沉的舟。
3.善于点拨的启导智慧。教学兴奋点的“胜”境,往往是由教师“引人”而“入”的,善于点拨的教师总是能“循循然善诱人”的。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最能触及学生认知、审美和道德心理的深层区域,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如教学《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赏析两首诗歌。学生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感受了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读懂了这两首千古流传的诗所蕴含的亘古不变的读书道理,进而对历代文人墨客们读书感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提笔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两句自己读书的感受时,又怎能不迸发智慧的火花?
4.适度介入的竞赛智慧。竞赛能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紧张或形成教学的兴奋点。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竞赛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5]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指定背诵的课文,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积累的兴趣。学生登台朗诵,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声情并茂,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尽情地展现。这样的竞赛不仅激励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变“要我背”为“我要背”,而且学生熟读成诵,语感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5.出奇制胜的应变智慧。“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也是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顺势应变,使课堂教学结构增添几分波澜和灵气,形成教学兴奋点。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当学生都沉浸在关爱的氛围中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问:“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丽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他们一个“爱”的引导,谈谈自己的看法。“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文本的难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更透彻了。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更是彰显师生教学智慧的过程。
6.调动参与的表演智慧。课堂离开学生的参与是无法产生教学兴奋点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使学生产生课堂主人的意识,表演是调动参与的一种趣味形式,学生在表演中不仅能强化认知,而且情感能受到熏陶,教学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如教学冰心的儿童诗《雨后》,让学生用神态、语言、动作尽情地去扮演诗中的小哥哥、小妹妹的角色,不仅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而且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自然移入所扮演、担当的角色之中,于是,玩水的快乐成了每一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表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展现了教学的内蕴,走进了充满智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M].节津编译.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顾明远.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展现教学魅力的土壤
教学中,微笑犹如阳光下晶莹的露珠,魅力四射。它是教师人文关怀的心灵和外在教态美的和谐流露,展示了教师的亲和、谦逊、善良、平和与关注,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纷繁纵横的知识阵地变成轻松愉悦的心灵沟通的世界,令人赏心悦目。
成功的课堂也总能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但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能够有足够的储备,灵活地驾驭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喜欢,教师也教得轻松。同样,《怎样教得精彩》这本书上提倡的课堂也是要发现并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换句话来说,课堂就是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深入的挖掘是课堂艺术的灵魂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方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又各执一词时,就可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互相启发、借鉴,共同提高。最后在共同讨论中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可以说,在灵活机智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会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也肯定是充满魅力与活力的课堂。
三、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老师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只有放手才能收获更多。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就可以将自己从课堂繁重的讲授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现在的“杜郎口”模式在这方面就是成功的范例。
四、语文课堂应该突出“文学味”
一直以来,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注重导入课文的设计,却忽略了整个课堂的精心设计,常常是本堂课内容讲完后,布置作业,宣布下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首尾艺术。好的课堂结语能如画龙点睛般神奇,它应该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所以,一堂充满魅力的课堂也很重视整节课的浑然与贯通。
学生的配合是对外展示的框架,真正的灵魂还要老师赋予学生。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创造环境与时机,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这就要求老师要适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发挥特长,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