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因材施教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因材施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材施教论文

第1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1.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真正地从学生入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2.因材施教可以改善两极分化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就已经逐渐地产生了差距。拿数学学科而言,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而有的学生则刚刚及格。这样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而因材施教则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3.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拿四川省来说,有很多的边远地区,教学条件较差,家长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所以一旦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就很有可能会破罐破摔,甚至会辍学。所以因材施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二、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正视学生的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优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后进生;有调皮的学生,也有遵守纪律的学生;有聪明的学生,也有反应迟钝的学生。所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对其进行统一要求与评价,而是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对他们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条件实施因材施教。

2.进行分类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其学习习惯和主要学习方法也存在很大不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在合理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比如在面对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以“特别”关注,采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在其身边短暂停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针对一些计算基础较差,或者计算能力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学生,教师要从对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总结出发,明确此类学生的特长点,并强化其对运算口诀和手算方式的记忆和应用;而针对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无法理解某些立体图形的学生,教师需要从采用实体模型的方式,结合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让其进一步加深对于立体事物的认识,进而构筑其立体思维结构。总的来说,实施分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如:(1)基本训练:①求出下列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分米)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变式训练: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276平方米,量的它的底边是46厘米,这块三角形菜地的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3)深化训练: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样的作业起点低,且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的作业要求,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可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班级内有几十名学生,势必会有情况较为特殊或者行为比较特殊的孩子。这部分学生虽不占多数,却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组织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又如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细心观察,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再如违反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要多夸奖、鼓励,或者发掘其闪光点,将他们的兴趣从调皮捣蛋转移到努力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第2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第3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尽管理财产品契约是不完备的,会带来交易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交易后的维权困难问题,以及签约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等,但如果国家法律制度较为完备,外部有良好的监督制度,商业银行有完善的业务制度,信息披露及时、充分和有效,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契约不完备所带来的损害,以保证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理财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缺乏一个明确的法律框架支持,因此,难以对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业务开展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清晰的界定,到底应定位为委托关系还是信托关系,法律界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存有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之上,还引申出其他的很多问题。第一,理财业务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法律主体资格,不能用产品的名义进行业务的对外签约或者交易,只能借用银行自身或其他机构的名义进行对外签约或者交易,这从实质上已经违反了投资者与相关方之间的约定;第二,缺乏法律主体资格容易使得投资者出现理解误区,将银行存款等自营产品与银行理财等代客产品混淆,不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第三,理财产品对外投资交易在借助银行或其他机构名义进行时,使得投资交易流程变得繁琐,增加了交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银行在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之间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第四,缺乏交易主体资格使得不同理财产品间难以独立交易、流动性差,不利于活跃理财产品市场,影响市场成长性与有效性。业界一直呼吁要确定银行理财产品独立的产权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取得真正实质性进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法律的瓶颈来说,信托法将理财业务的专属经营权授予信托公司,银行难以获得理财业务的主体资格。尽管现在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地策划各种资产管理计划,但这些资产管理业务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依然还是委托关系,只有信托产品和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除外。众所周知,理财资金的独立性、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托管理关系是确保资产管理计划获得完整主体资格的关键所在。因此,银行理财的相关法律问题已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特点,迫使银行理财借助信托、保险公司债权计划、券商、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作为载体,使得银行理财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交叉性金融风险加大。

(二)外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从外部的监管情况来看,目前的理财市场普遍缺乏相应的法规与有效的监管。自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起,不断针对理财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了一些规定、细化了一些条款,主要是强调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但是银监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对保险、证券、基金则涉及有限。然而市场的投资交易等运作主要由银行以外的机构来进行,因此还需要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配合。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联合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实行,沟通成本较高、但效率不一定高。当初的分业监管在目前新形势下已显现弊端,监管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现在我国跨市场、跨行业的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并有相互竞争趋势。由于监管不力,产品销售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非常需要建立较好的外部监督体系。事实上,从理财市场的发展来看,理财产品基本上都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率,这似乎让投资者觉得,理财产品可以完全替代银行存款、规避国家利率管制,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实际上是传统存款业务的转化,结果就导致了存款业务表外化,这就形成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需进一步完善的原因,客观上也要求建立较好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银行理财业务制度不到位。首先,一些商业银行的高层,比如董事会、高管层,对理财业务的发展没有正确和明确的定位,没有真正树立代客理财的观念,只把它当做吸纳存款的一种替代手段、甚至有些银行把理财当作简单的高息揽存和变相房贷的业务。还有一些则作为加强流动性的手段,理财业务不够规范。其次,从内部因素来看,理财市场上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偏低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外汇、基金、股票、保险、国债、信托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资质条件等等,这样的人才在我国理财市场上还非常欠缺。从内控分析,银行理财业务一直没有将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很好地区分开来,虽然法规规定银行必须对这两个业务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做到。如何突破银行的内控瓶颈也是理财市场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从理财业务的开展中,在契约签订之前,银行业务员有义务告知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收益等信息,在契约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准确地告知投资人资金的营运和收益信息。但从现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信息披露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银行很少披露信息或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例如,一些农商行、城商行以及外资行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他们仅仅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布一条简单的理财产品销售信息,却基本不告知这个产品之前的业绩表现情况。而某些外资银行则会对要的信息进行删选,如果理财产品到期收益较好,则现在信息,反之,则对到期收益不好的理财产品置若罔闻。其次,所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存在产品信息不全、信息要素缺失这样的问题。其中,不公布理财产品的具体投资领域是所有商业银行受到的最大诟病,很多银行仅仅公布理财资金的大体投资范围,比如货币市场或者信贷市场。其实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投资在多个不同的投资品或者不同的市场,如果银行能够公布不同市场的投资占比,投资者就能够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如何,但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公布这样的投资占比信息。第三,银行不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在公布产品信息时部分银行有较大随意性、缺乏规律性,不同理财产品公布的信息格式不同、详细程度不一样,更新时间不一致,缺乏规范性操作。最后,理财产品信息难找、难懂。有些银行网站设计比较复杂,首页没有明确的提示,投资者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点击寻找才能找到,而更多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专业术语过多,责任条款过细,让投资者觉得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另外,在发展理财业务方面,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投资者对于这些机构发行的产品信赖度最大,远远超过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正是基于这一点却发现,在近十年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都会出现片面强调“固定收益”忽视“预期收益”,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促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风险认识不够,尤其是对理财市场的信用风险认识不充分。

二、完善银行理财制度的对策思路

(一)健全银行理财市场法律制度。针对银行理财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法律制度。一是明确银行理财业务法律关系和理财产品法律地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基本上有三种:资产负债关系,如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此类产品适用商业银行法;委托关系,如委托理财产品,适用合同法;信托关系,如信托理财产品,适用信托法。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要尽快明确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主体地位,解决目前银行理财管理中存在的投资范围狭窄、投资方式受限、理财产品无法开户、理财产品不能质押等问题。二是借商业银行法修改契机,明确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的合法性。现行商业银行法距离上次修订已经多年,期间银行理财业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内容。受商业银行法部分条款的限制,银行理财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建议在新的商业银行法中增加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经许可商业银行可直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允许银行一定的跨业经营,并对金融监管协调等进行修订。力争拓宽银行理财的义务范围,扩大理财资金投资标的,松绑投资运作限制,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以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可进一步考虑建立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国内理财市场上各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如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并无统一适用的法律依据,为了推动整个理财市场的有效和稳健发展,可考虑制订统一的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或规章,要求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的资产管理在统一的法规下经营。通过这些顶层设计的推动,不仅要解决银行理财法律地位问题,还要解决各个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二)完善银行理财市场监管制度。作为一种外部约束的金融监管,其目的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做法是利用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能够影响被监管者成本收益的方法,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目前看来,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理财市场,必须构建银行理财监管制度,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1.对银行理财进行进一步的监管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金融改革是监管的“一体两翼”。在银行理财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咄咄逼人的竞争,本文建议监管部门以推动银行理财稳健发展为出发点,将维护金融稳定与推动金融创新有机结合,为银行理财业务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可以按照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原则,遵照市场化监管的思路,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真空。在目标上,要明确理财监管的风险管理要求和合规管理要求。在手段上,保持合理的管理边界,既不为银行违规行为埋单,也不放任不管。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透明化建设,为一致性监管提供制度保障。对银行理财实行准入管理、持牌经营、分级管理。可以参考国际资产管理业务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持牌经营,要求银行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相互隔离,建立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交易的监控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产品设计能力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差、投资管理能力低的金融机构蜂拥进入理财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过建立风险管理能力与监管许可相匹配的机制,实现监管对银行理财风险的动态管理。高评级银行相对于低评级银行在试办新的业务类型、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产品报告等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先权或者自由度。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银行才可以持牌开展特定业务。例如,先进的大型银行做全牌照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投资收益类产品、债权、衍生产品、股权等,要求这些银行的运作模式、风险控制能力、人才队伍、信息披露、IT系统都达到很好水平。复杂的、简单的和做代销的理财产品对应不同类别的牌照,分类监管,有利于督导低评级银行向标准靠拢和明确改进方向,有利于提升整个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水平和加强风险控制,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便可以水到渠成。并依据现有的银行业技术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精神,通过细分业务类型与准入,将其纳入风险监管体系。2.营造鼓励银行理财创新的监管环境。与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相对较少。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健的以风险管理为基调的文化,与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理财业务完全不同,使得银行理财与其他类型资产管理机构相比,显得创新步伐不够快。创新是银行理财业务的灵魂,没有创新,银行理财业务不可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应对银行理财创新采取包容态度,积极引导、允许试错,去除对创新失败零容忍。建议监管部门在理财创新上加强管理:一是对现有创新工具进行综合考虑,从稳定和改革需要以及发展前景角度做一次评估,对于前景好的创新要形成制度规范以鼓励其发展,对不符合改革方向、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创新应该予以停止。二是积极鼓励创新。从理论上讲理财业务未来将囊括资产负债、交易及其衍生品在内的更广泛的领域。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保险,证券、基金行业已经率先针对理财业务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机制,而且一些相关产品已经开始侵蚀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此时如果不积极把握时机,趁势而上,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做好创新评估分析。建议监管部门分析和评估创新行为,并提出相关监管要求和建议。3.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首先,国家应率先做好该工作,强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其次,由于理财产品的经营和运作涉及多个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所以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三)构建有效的银行理财业务制度。商业银行要按照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和理财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理财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管理体系。要把理财业务风险纳入整个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适应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研究和建立理财的资本管理办法。二是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无论是产品、投资品还是投资方式,各个方面都应该建立明确完善的限额管理制度与指标。三是专门为理财业务建立特别的各种标准,比如投资准入标准、风险评级标准等,这些标准要和表内其他业务的标准有所差别。四是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和管理,提高系统支持和控制力度。五是建立风险缓释制度,主要针对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计提一定准备,可以考虑按照理财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核算计提。修订理财产品统计核算方法。一是要明确核算原则,建议禁止银行将保证收益类理财核算为存款,并明确理财投资范围,严格要求一个理财产品一个托管账户。二是要明确核算标准。从理财产品自身的合同条款出发,建议制定专门指引,明确理财产品承担风险或者不承担风险性质的核算标准,规范会计核算。银行如果只收取费、手续费,且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或本金有损失,银行不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应属于表外业务,对于不符合上述确认标准的理财业务、对资金运作承担相应经济责任就是表内业务,必须纳入表内核算。制定理财产品托管核算制度。一是要制定理财托管管理办法,从账户开立、会计核算、证券结算、资金清算、投资监督、托管和资产估值等方面完善理财托管制度建设。二是为了更好地对理财产品进行结算交割、投资管理,明确托管人在理财产品管理中的职责,确保理财产品资产安全。三是制定理财产品估值制度与有关标准,规范理财产品投资品的确认与计量,公允反映理财产品的价值,避免估值的随意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中必须严控业务风险,切实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合规性风险管理,产品运行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管理系统,制订业务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细化理财产品销售流程,明确营销环节的“必言”“、必为”风险揭示环节,统一产品解释与说明口径。严格按照产品销售规程,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规范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揭示及产品推介、产品存续期信息披露行为。严格遵守“必言”、“必为”环节流程规定,加强对理财产品客户的定期培训。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业务授权做好投资管理工作,所有产品必须纳入管理系统并按照规定进行产品报备和业务报告,及时反映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需求。

第4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中心,当中提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本人研究和反思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否与数学课标新要求融合为一体,“因材施教”是否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本次研究分析小学学生与数学内容的特点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三大方面作为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特点分别从一般认知特点、感知与思维、数学认知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小学数学内容则是以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介绍。进入小学搜集资料主要以以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方法,观察与学生互动的信息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对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和认识教师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对几位研究的数学在职教师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对于因材施教,这些老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落差却存在于教学现实和教学理想之间,老师们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因材施教”的,老师们也能够准确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实行因材施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教学实践与因材施教理念结合在一起,二是在于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就解决办法而言,本人认为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primary schools is centered on "people-oriented", which mentions that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face all students.The main content of my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is whethe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integrat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whether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content, tak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gener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and mathematic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ontent is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ubje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how teachers understand it, three method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primary schools: literatu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mathematics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owever, the gap exists between teaching reality and teaching ideal. Teachers carry out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unconsciously, and teachers can also.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iddle grade;mathematics;teacher,;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教育,将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导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以解决当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硬性灌输、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数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运动开始,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南,强调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能够乐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2017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反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理念即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方式,以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政策支持,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相契合[]。

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物质和条件。我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得对“因材施教”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整理分析数学课因材施教的相关研究,找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然后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获取相关内容并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对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有关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弥补一点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研究的缺乏。在研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有利于丰富数学因材施教的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经验分析多而质性研究少的不足。

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提升,充分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共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矛盾。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怎样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帮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虽然部分一线教师已有因材施教意识,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原则性知识,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

结合观察法和访谈进行论证说明,从因材施教的现实问题和成因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因材施教的技巧和规律,在一些方面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提出的数学因材施教对策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帮助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等,顺应素质教育培养需求。通过研究能够拓展因材施教的研究视野,更新教学观念,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一定依据。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关于因材施教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访谈提纲;其次,前往学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对观察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理论指导和实际情况提出适切的建议对策。

1.3.2研究方法

文献法

在书籍检索方面,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为主,利用学校图书馆书籍检索系统查找相关书籍。在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方面,通过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读秀、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外文文献网等网络资源搜索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围绕“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搜集了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论著、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查阅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前人关于因材施教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访谈法

本研究对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编制访谈提纲。访谈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因材施教,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采用访谈法分别对小学的四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观察法

本次研究中进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互动情况等为基础,在教师的办公室中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评价等,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研究对象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中是以学三、四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为调查的对象,分别有两名三年级、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共计四名,授课于四个不同的班级。在调查结果分析中四位教师分别以A教师、B教师、C教师、D教师来指称。如表所示为四位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

编号

性别

教龄(年)

学历

职称

所在班级

A

16

专科

高级

三年级

B

12

本科

一级

四年级

C

8

本科

二级

三年级

D

4

本科

二级

四年级

2.2调查工具

本次研究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法,编制的访谈提纲以针对小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分别对小学的四位中年级数学教师以访谈法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行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以及建议。

本次研究深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以及行为表现等为基础,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现场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2.3调查实施

进入学校进行调查的时间为2018年8月28日至2019年1月13日,采取课上在课堂中进行观察以及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两种方式。在起初旁听的两天中,因为有研究者的存在班上的学生会有些拘谨,导致教学时师生互动不自然甚至可以形容成刻意,在经过两天的磨合之后,由于对研究者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学生开始慢慢地表现出自然的上课状态。本人主要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动作),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和整个教学过程等为观察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的数学任课教师空闲的时候,以访谈提纲的方式对四位小学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以调查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情况为目的。对教师的授课和访谈进行拍照和录音,形成详细的观察和访谈记录。(以上均是在征得教师本人的同意后进行)

2.4调查现状分析

2.4.1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

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与理解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一些差异。样品选取调查的四位教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理解因材施教,但是不能认为因材施教有意义而且自身主动去实践。以下为结果分析。

2.4.2因材施教的理想与现实落差

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四位教师面对“因材施教”,却深感无奈。各位教师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清楚的了解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理念想要融入道实际教学操作中时,面对一些难题教师们感到十分为难。

C教师说:“学校会按规定时不时地进行各项检查,要求教师们以学校或者本人的名义去参加各种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留给学生的上课时间十分有限,我们课下也基本是挤时间工作,除了教学课堂上以外的其他事情十分繁杂,甚至于有时教案也写得很匆忙,几乎课下已经没有时间去跟学生单独好好沟通交流,除了看得见的摆在卷面上的成绩和学生在课上外显的性格特征,深入的了解学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又如何谈因材施教呢?”

B教师说:“高低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明显存在差异,然而班级的容量又很大,只能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且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的是我们老师付出很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比较落后的几个个例。并不是我们不想因材施教,确实是各方面的带来的压力都很大。”

导致现实教学环境的影响下的因材施教无法全面实施的原因,一是目前每个班的学生数目比较多,教师课后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二是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以分数为主。其实老师们都是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热忱选择并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也希望能因材施教,但是在面对现实情况之时,受到制约导致因材施教难以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和家长对于教师的要求直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们只能感到无奈并向现实妥协。

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缩小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为达到课程目标该采取何种手段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4.3对因材施教的无意识

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不清楚是否在教学中的某个方面有因材施教,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教学行为具有因材施教的性质,因为他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会刻意地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时不时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D教师说到,“我因材施教可能就体现在上课的时候对 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吧,或者有些练习题不需要成绩差的学生来做,让他们掌握基础题就好了。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以上的可以做拔高题,即使课上因材施教的话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从提问和布置练习题方面,D教师的做法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了。通过观察,D教师确实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提问还是布置练习题都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学 生的学习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鼓励学生量力而行,但是基础题是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做的。除此以外,D教师对自己在其他教学方面是否存在因材施教就说不太清楚了。

A教师在此方面有颇多见解,除了课上提问和布置不同作业外,A教师说到,“我会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在教学时让学生学会预习,课后做好复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 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当学生出现不会或跟不上的情况,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讲解。根据具体情况定具体方法,比如,读不懂题目的,让他多读几遍题目。计算不过关的会让他加强计算练习。平时会比较注重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典型的题型和难题,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视频讲解资料, 比如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在课堂评价上,A教师也会因人而异。有 的学牛脸皮薄,就多表扬多鼓励,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可以适时的提醒。可见,A 教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从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们因材施教常常是无意识,不刻意想到说一定要因材施教,而是无意识地有一些因材施教的行为。

2.4.4教师因材施教的实践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展开的,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辅导及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当前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目标体系,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与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课堂教学要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当被问到“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否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三位教师的回答是不确定,他们说教学目标都是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有一个整体的目标,但是具体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好像不太现实。

A教师说,“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A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知识层次和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具体的划分,包括基本层次目标和提升层次目标。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基本层次的目标,要求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能够借助直观的图形,使用工具动手画图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设置提升层次的目标,为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也是为了满足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情感态度方面,教师会关注学 习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的情感,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挑战,并及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而D 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就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目标层次。因为课上时间短,教师会按部就班照着一般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照顾学生差异会体现在提问等其他方面。

关于教学辅导,有教师说到,他们一般不会在课后占用太多时间辅导学生, 因为要考虑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的时间问题。所以教师们一般会选择在课上集体辅导,有个别的学生会在办公室单独辅导。在四位教师教授的四个班级中,每个班上都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会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作业也是单独进行讲解。

A教师说:“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我还给学生分了组,尽量让学习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帮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同学们能互帮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能轻松一些,D教师的做法和A教师的做法差不多,对学生进 行分组,大家互帮互助,减轻教师辅导的负担。

不过B教师说到,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他很少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除非学生自己去找他。这也反映出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

被问及“您是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四位教师都说道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表现。下表是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家访对象家访内容

李同学:在校:表现不好,比较调皮,作业质量不好,但成绩还可以,也比较努力

在家:做题不认真,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同学:在校:听话,能积极认真的学习,团结同学,但成绩不理想,也不爱表达

在家:写作业认真,但写得太慢,不爱表达自己的心思。

范同学:在校:听话,认真,文静,成绩较好,积极主动学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胆子有点小。

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还能帮做家务。

东同学:在校:该生在校表现一般,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在家:爱玩,爱看电视,不爱做作业。

郑同学:在校:上课容易走神,听课不认真,比较爱说谎,成绩不太好,爱劳动。

在家:比较爱劳动,但作业完成得不好。

宋同学:在校:该同学表现较好,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优异,作为班委很负责。

在家:关心家人,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习也很主动。

王同学:在校:该同学学习一般,上课听讲认真,最近回答问题积极,但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好,做事丢三落四。

在家:比较调皮,爱玩耍,不爱写作业。

孙同学:在校:该生在学校表现较好,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也能够帮助他人,团结同学,但是该生家庭作业质量较差。

在家:爱看电视,不爱写作业,家里大人较忙,很少有时间管教。

张同学:在校:该同学在学校表现较好,上进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能积极回答,上课爱走神。

在家: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能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袁同学:在校:该生表现不佳,较为懒惰,作业完成质量不好,但也比较努力,画画很好。

在家:做题时较为懒散,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帮忙做家务。

马同学:在校:该生成绩还可以,听课比较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帮助他人, 但有时会慌。

在家:能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上有所欠缺,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一些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任课教师评价等。在课堂教学中,四位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形式。有的时候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比如A 教师对容易骄傲的学生会在表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建议,并给予一定的 鼓励。B教师对于课上不爱说话缺乏自信的学生,尽量地在课上对学生的进步进 行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情感脆弱的学生犯错时,C教师会委婉地表示不满,再进行鼓励。在教师的办公室中,研究者发现,教师们空闲时会相互询问班上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听一听其他任课教师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 上主要以平时的考察和考试为主。

3、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作为研究对象四个班级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大约在四十个左右,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局限在课堂和学校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来了解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的体验以及了解。教师大多通过学校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极少时选择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了解会比较片面。有的学生其实情感脆弱,表面上看起来却活泼开朗。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变化会比自身的简单许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处于发展中,所以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而老师们往往断定学生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来的,不能足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然而盲目地做判断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偏差。虽然学校在实践教学中都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但是依旧缺乏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作为施教对象、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他们的特点、他们思想变化的波动,这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访谈,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某些方面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教师在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等方面是有所缺乏的。

3.1.2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本人发现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会按照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等。但是当选择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为追求课堂进度很少有耐心对其进行引导,而是选择马上提问下一位同学,老师只是希望能从学生嘴里听到需要的回答然后衔接下一个教学流程。当学生对于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也不会留太多时间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课程进度走。选取为研究对象的老师们做到了根据学生不同提问不同问题,但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以及想法老师们大多是一闪而过,只论对错,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课堂教学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D教师所说,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学生又多,教学实间也很有限,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3.1.3教师的关注存在偏差

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提问情况和互动情况进行记录后发现,教师对成绩不同、座位分布不同、课上表现不同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关注。经过观察发现,从课堂提问与互动的频次可以看出,A教师比较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他们各自的 学习水平,教师为他们设置问题。即使学习好的学生坐在后排位置,教师也会在课上提问他们1次。教师提问基础知识的对象倾向于学困生,稍微复杂的题倾向于提问一些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这里的中等生和学困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在访谈中了解到,教师一方面需要优等生来带动课堂氛围,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需要优等生来回答,另一方面也需要优等生来提升优秀率,增进整 个班级的学习水平。B教师倾向于与课上活跃的学生或者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往往忽略表现平平、不爱说话或者成绩差的学生。

在传统的班级座位排列中,因为学生多,教室空间狭小,教师的眼神关注点多是在第二排到第五排的中间部分,位于第一排的学生处于盲区,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因为距离稍微远一些,教师不太会选择他们进行提问与互动,教师的眼神停留时间也比较短。所以从教师的眼神落脚点或者教师的课堂提问与交流互动来看, 教师的关注点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衡。

另外,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进步等,却很少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注意到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

3.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因材施教理念与教学实践没有有效结合

作为研究对象的四位教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在学校学习阶段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工作阶段也都接受过一些教育培训,在继续学习中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等,老师们却仍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是培训,教学是教学,老师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步骤去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完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了解教育教学理念。换一种方式说,老师们也会因为各样的问题产生对于在长期的教学中消极倦怠的心理,即使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通过本人的观察以及访谈,老师们确实有一些因材施教的具体行为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但是由于教育信念不够坚定,导致不能将因材施教贯穿于教学中。老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在时间以及精力、课前课后预备和辅导等方面根本无法保证能够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学校本身整体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提供一定的客观支持给老师们,无论在前期准备阶段还是在课后辅导阶段实施“因材施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这无疑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由于以上所列种种困难,许多数学老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并理解因材施教,却仍然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3.2.2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班级人数多,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们只能选择尽量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中国目前大部分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这也是老师们需要在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时面临的一大拦路虎。面对着班级大容量的背景,教师的困难在于选择和使用有效、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班级人数缩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仅凭老师的个人能力达不到这一效果的。尽管有的教师会采用小组帮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教学场所和“大班教学”难免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因材施教。

4、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对策

老师们从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理解因材施教的理论并不难,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相关研究,复杂的工程在于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因材施教。本人在对因材施教进行相关了解及研究的基础上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对策以及建议。

4.1深入了解学情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是教师的劳动对象,他们有着先天和后天的个体差异。老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特征才能因材施教。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以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和互动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水平。学生对于教师强调的知识点有没有听懂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的发问多于学生出现在教学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老师就会选择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解学生的方法有比如学生作业分析、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观察、考试成绩、做家访调查、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思维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扬长补短。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保证因材施教的展开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分析学生己有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更要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所有学生在学业上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数学教学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仅是唯一的依据,应当是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数学学习规律、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学生的成绩高低异于“学情”,“学情”针对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

4.2改进班级授课形式

作为研究对象的几位老师教学过程都是“备课上课常常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套路”,“跟着经验走”。教师们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中缺失了调整教学对策的能力,忽略了调整教学的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失去对教育的热情。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师生是比例高于国家标准的,尤为明显的是在乡镇中小学,每班40名学生左右。导致出现了教师人数少,班级学生多,学校规模太小,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小班教学的实行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之间产生落差,因材施教无法得以推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主动监控自己的认知历程与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建立因材施教的信心。

4.2.1采用分层教学

教师按照合理的标准,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相近水平的小组,根据学生现有的潜力倾向、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分组进行区别教导,使每组学生在分层策略中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层教学虽然同样也是一种基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系统,但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的分组教学形式却可以有效避免全体学生由于学习进度等差异出现的太大落差。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是分层教学的优点,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教学过程分层次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获得发展;也只有在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时,教师的指导与组织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层次:突出把整体1 “平均分”的取份。

老师通过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1份用阴影表示出来。

老师提问:无色部分和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无影部分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阴影部分呢?由此让小学生明白阴影部分是整个圆的1/2,剩下的半圆也是整圆的1/2。然后依次认识分数1/3、1/4、1/8等。

通过第1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第2层次:着重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1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叠出它的1/4,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该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提问:“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接着提问:“这些阴影大小相等、形状一样吗?为什么呢?”

第2步,让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条线绳,折出它的1/4(过程中学生独立折绳,小组两人之间相互检查)。

老师提问:“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第2层次的分析,学生明确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位“1”相同,它的1/4就相同;单位“1”不同,它的1/4就不同。

第3层次:明确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1群物体。

老师电脑出示5张同样大小的饼,分成2组。一组1张饼,一组4张饼。

提问:“第一组饼的1/4与第二组饼的1/4大小是相等吗?”

老师通过运用这些不同的实物材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和完善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提问,好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新知识。课堂提问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应当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盲目随意的,只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 课堂提问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案例:《三角形内角和》

老师提问:“给你一个任意三角形你怎样知道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78、181、177”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和不一样?猜猜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

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老师提问: “怎样进行验证呢?”学生给出了各种验证方法。

最后学生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

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通过“猜想”和“验证”从 而“创造出”正确的知识。这种“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获取新知识化为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

4.2.2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为一体,运用多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相互配合,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进而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去思考和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研究反思

国内外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是因材施教的实施充分的理论依据。但因材施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使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地进行,形成一种常规的教学行为,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它并不是固定的。

本次研究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调查,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与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试图提出一些优化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调查样本较小,调查一所小学内的数学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情况代表性稍弱。第二、本人缺乏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理论分析水平有限,理论提出的优化对策以及分析也不完善。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足,比如观察的全面程度、观察的客观程度、观察的有效程度等,从而可能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可能会有漏洞存在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搜集阶段。第三、本研究提出因材施教的对策,各地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部分建议还需当地任课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得以实行。希望通过本次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任课教师能在优化的对策中有所借鉴,能认识到因材施教的迫切性,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凌.论适宜因材施教的数学课堂认知环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1):39-41.

[2]陈英和,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 (01) : 38-44.

[3]陈英和,仲宁宁,田国胜,王治国.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 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04) : 19-24.

[4]段胜峰,李罡.大班额场域下的分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01);

15-18.

[5]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52-5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评价与管理,2010(03);

1-17.

[7]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1 (03);2

89-298.

[8]罗良火.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心理因素探析[J].江西教育,2003(05) :27.

[9]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12

-18.

[10]李宇环.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因“材”施教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4(33);1

02-104.

[11]明庆华,石畅.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研究,2015(05);

9-15.

[12]马倩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 [J].中华少年,2017(28);

146.

[13]潘雨杉,袁学新.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7(35);

70-72.

[14]钱宏伟.带着镣铐跳好舞一一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层的现实意义和操作策 略[JL 生活教育,2012(17):55-59.

[15]王英华,刘宝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 (06) : 44-46.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即将迈进人生新的征程。我已从天真稚嫩,成长为成熟稳重,所有的一切都感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是大家的无私帮助,才使我得到蜕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将成为我一生最美好难忘的回忆。

首先,我要感谢我敬爱的指导老师蒋紫筠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论文的撰写,您都给了我很多建议,无论是细小的环节还是论文总体的编排,自始至终您都耐心细致的审核、修改,给予了我极大的力量,最后才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您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对生活、学习的态度,让我更坚定的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论文研究中去,您教会我的不仅是研究的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此特向杨老师表达真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每一位教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开题报告的完成,再到论文的撰写,你们都认真负责的督促我们,才使得我们的论文能从容的完成,感谢你们在学习、生活上给与我们热忱的帮助,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数计院的每一位教师表达深深的感谢。

第5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对因材施教做出了尝试,孔子教授仁义之道时对是不是要立即执行仁义之道给出了冉有与子路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并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在教育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体育教学中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为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怎样因材施教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开展工作中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既要发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要看到个性,以此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应大部分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对学习树立兴趣与自信,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规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人或个性发展也是辩证统一的,从这一点出发来看因材施教,能证明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在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一种教学理念。

二、体育教学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阵地,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还要求面对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个性不适应教学方式就放弃这个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同样的规律,体育教学中班级式的教学就是以这种规律为基础的,但是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性,这是无法避免或消除的。所以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是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深化的必然要求。

2.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中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能够让学生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学校以及体育课堂上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抛弃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因材施教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模式才是尊重个体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转贴于

3.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优秀的成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更加任重而道远,这不仅给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一份荣耀,同时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增加了一些压力。在体育教学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而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学生的优势,则不可能发挥出个别学生的潜力。即将学校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单一地认为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从学生基础体质或个性出发,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不能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个性化教育凸显出来。体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对锻炼学生的身体、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忽略了个性化教育,使一些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的理论及应用,使学生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所以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传统的体育教学把教学的对象整体划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对每一个学生没有区分,尤其是体育。教学中因为体育的教学特点如需要一定的训练强度等,都可能造成一些体育基础薄弱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失去信心,继而发展成对体育失去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体育教学面临的现状

1.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尤其是在高校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与突出,我国高校的录取制度决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身体素质与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上参差不齐。首先是由于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存在学生与学生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其次是在应试教育中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意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总之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引起重视。

2.对学生的激励制度与评测机制缺乏科学性。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通过统一的考核与单一的评测标准来完成对学生的判定,这严重地忽略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这种评测机制可能会影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质好的学生认为体育简单,没有挑战性,而体质较差的学生会长期面临失败,背负一定的精神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试题库 学情分析 “因材施练” 跟踪反馈

“因材施教”是最先由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他先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再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才,有所进步。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论无疑是正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限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却又十分不易,绝大部分老师目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现今我国的教师往往一个人教2个班级,百来个学生,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及知识缺漏点,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殊状况等,这样就难以真正“因材施教”;二是现行教育体制,不能让学生自由选修自己兴趣的和擅长的科目,“强扭的瓜不甜”,这给教师施教增加了难度;三是“因材施教”对教师要求太高,要求教师“全能”,是一个完美的人才,而绝大部分教师没能做到这一点;四是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分层评价体系,等等。多年来,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努力尝试,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我们“另辟蹊径”,缩小范围,降低难度,仅在“练习”方面尝试“因材施教”,即“因材施练”,就是切实可行的。这就如一块难啃的大蛋糕,如果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就容易多了。这个道理是明白易懂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因材施教”。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第一步:创建试题库。

试题库的建立,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按不同年段对试题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可依据每学年学生手中的基础训练,可把这本基础训练题也纳入试题库系统中。这类试题与教材同步,结合教材紧密,已经有专家名师研究,推荐出版,故不需我们再做深入研究,可参考借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学情对于练习册中有些偏难的题目,建议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延后训练,基础题先完成;建议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所选择地完成练习题或尽可能地完成全部习题。

(二)按不同题型对试题进行分类。一般试卷题型有:

1.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2)标点;(3)注音;(4)字、词;(5)句子;(6)文段的理解或分析;(7)名著导读;(8)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9)古诗文背诵默写;(10)古诗文句子翻译;(11)综合性学习。

2.阅读理解

(1)现代文阅读:①记叙文阅读;②说明文阅读;③议论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①课内文言文阅读;②课外文言文阅读;③古诗词阅读。(3)作文:①小作文;②片断作文;③大作文。

第二步:学情分析。

(一)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情。

教师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情。(见表1)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调查。(见表2)

(三)家访电访。

家访电访可设计如下表格。(见表3)

具体采用以上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可根据学生实情而定。有的学生比较怕家长,家庭教育较好,就应该家访、电访,配合家长和学生谈话;而有的家庭教育不好,家长外出打工,就应该个别谈话或问卷调查。

(四)设计“因材施练”实验研究过程记录表来了解学情(针对全体学生)。

教师以平时的练习、单元作文、月考试卷、半期考试卷、期考试卷等为分析对象,找出练习或试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错误,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练习,巩固知识点。(见表4)

(五)设计试卷分析调查表来了解学情(针对个别学生)。

这五份学情分析表,针对性各不相同:

1.学情分析表(试卷分析,如表5),是针对整份试卷不同题型的得分率、错题和失分原因等做逐一分析,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教师所提供的建议仅供学习参考,应多听取学生本人内心的想法和实施成效,及时予以修正、更换。这份学情表适合用于对班级中基础中下,错题较多的学生(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下)进行分析。因为这类学生错题较多,可能各题均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所以,必对整份卷子各题逐一分析。

2.学情分析表(试题分析,如表6),针对学生整份卷子进行简要的总体分析,再对学生卷面出现的错题,失分多的题型做重点分析,以便引导学生对知识缺漏点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补缺补漏”。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这份学情计表适合用于对班级中基础较好、错题较少的学生(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上)进行分析。因为这类学生不必对整份卷子各题逐一分析。

3.学情分析表(综合分析,如表7),从学生自述、师生对话交流、家访电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实情,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

4.学情分析表(试卷分析・学生自我分析,如表8),让学生自己对试卷问题逐一分析,教师指导帮助。然后在学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这份学情表设计旨在考虑教师工作量问题。如果每次考试或练习,教师都做具体详尽的学情分析,耗费时间过多,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这份学情设计可更多地倾听学生本人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看法,与教师分析相结合,效果更理想。

5.学情分析表(学习成效对比分析,如表9),则针对不同时期的学情现状进行对比,以验证这一时段强化训练是否有成效,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哪个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调整改变。

第三步: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点,下载名师微课并推荐给学生观看。

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教师可下载名师课视频,推荐给学生观看。利用名师课视频,进行“补缺补漏”,这是实施“因材施练”的前提基础。很多学生怕做练习,不能及时完成练习作业,就是因为他还没掌握该练习所涉及的知识点,想完成,但做不来。只有让学生观看了名师微课视频,理解掌握了该知识点后,再布置分发相应的练习,他才可能做得来。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没能区别“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就先推荐他观看名师微课视频:《对比和反衬的区别》,让他明白什么是“对比”手法,什么是“反衬”手法。

第四步:“因材施练”。

在创建完善的试题库及了解学情,观看名师课视频后,就可以“因材施练”了。我们再以“对比与反衬”这一知识点为例,可提供试题库中的以下练习题: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对比手法,还是反衬手法。

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对比手法)

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反衬手法)

第五步:跟踪反馈,了解成效,再次分发练习,补缺补漏。

学生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完成一两次练习,还是没能掌握该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再次分发练习,补缺补漏,一直到他完成掌握该知识点为止。教师可设计学习成效跟踪反馈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因材施练”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通过“因材施练”,教师布置作业练习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不会“一刀切”,学生练习就有了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wwW.133229.cOM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第8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数学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basic differences and college mathematics courses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o maximize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lleg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ust b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mathematics course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of stratified teaching.

Keywords university mathematics;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 stratified teaching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要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就必须了解学生,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教学。因此为了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层教学。

1 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实行分层教学的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以避免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以及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又吃不消的现象。分层教学重在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增强学习信心,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第二,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了解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这样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重点突出,学生更能接受。第三,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钻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的时,实现了教学相长,以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关于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原则

第一,教学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得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大多数教师都存在偏爱优等生,而冷落了差生。事实上,我们应该对更加关爱差生,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排挤、歧视差生,相信差生也会有所进步。

第二,利用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我们在分层教学时,应为各层次教学计划和目标的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学分也应有所区别,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基本目标和中层目标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增加学分,或者可以采取通过 “增加适当的学时以增加学分”的形式,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公平对待,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第三,层次之间应保持动态性。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分层教学采取动态性,即是在分层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重新分班,成绩进步可以升级,成绩退步的降级,使得目标层次之间可以流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紧迫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实际意义。

3 关于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就是要彻底了解学生的特点,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分层教学不应该简单地根据成绩硬性划分。分层本来就已经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应该把选层和选教师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只能给学生提出建议。根据学生的发展潜力、接受能力以及已有的基础知识等差异,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分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对于有发展潜力,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入发展目标层。对于智力因素较好,但缺乏良好学习习惯且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作为中层目标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作为基本目标层。

第二,对教师的备课也必须进行分层,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备课时要结合不同目标层次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又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层次设计好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问答,相应的练习并注意层次和梯度等。对于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专业后继课程需要的以及以后也经常用到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同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属于基本目标。对于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知识和主要内容,属于中层目标。对于较深的大学数学知识,以及带有技巧性的大学数学解题方法和应用,属于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针对不同目标层次学生的差异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因此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是分层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案例1:大学数学中《高等数学》上册同济第七版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

基本目标:了解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中层目标:掌握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并能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发展目标:理解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的内容以及使用条件。并能利用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等式、定点问题。能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就是针对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发展能力。通过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反馈等阶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学过程分层是分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对于发展目标层:应减少基础题型的讲解,增加对能力题的练习;课堂上多以分析为主,讲其解题思路则可;采取探索的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对思维的抽象训练上。对于中层目标:以基础题型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 引导学生解题;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基本目标层:应重在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课堂上要充分分析每个例题,每个例题的解题过程都要很详细,做到精讲多练,应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案例2:大学数学课程中的概率论知识:“全概率公式”这部分内容。

对基本目标层:通过学习能理解全概率公式的概念并掌握全概率公式的应用。用简单例子加以练习,让学生掌握全概率公式。如:一批产品共8件,其中正品6件,次品2件。现不放回地从中取产品两次,每次一件,求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精讲例题之后,然学生仿照例题练习。

中层目标层:学会自己能分析生活中,理论中所出现的全概率公式的相关模型。如:在n张彩票中有两张10万元的大奖,现甲、乙、丙依次参加抽奖,问每人抽到大奖的概率多大?教师启发让学生思考。

发展目标层:不仅能学会自己能分析生活中,理论中所出现的全概率公式的相关模型。更能客观看待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抽奖活动之类的内在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在n张彩票中有两张10万元的大奖,现甲、乙、丙依次参加抽奖,问每人抽到大奖的概率多大?教师让学生先做,然后思考: “由原因推结果”就可以采用“全概率公式”。反之应该处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探索!

第四,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分层。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象、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表现出来。同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变化。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改正之前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能掌握个别学生是否符合该层次的教学,才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分层是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样才能提高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4 关于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效果――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

从学生方面看效果:第一,我院实行分层教学后,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优秀率有了较大提高。第二,近两年来学生参加考研的同学大幅度增多。第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也有显著的变化。总共五个队参赛,有四个队获奖,其中一个队获得了全国奖。可见分层教学激发和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方面看:第一,教师上课更有激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第二,教师更加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一一分析,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第三,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大大得到了提升,每个数学教师每年都出了一至二篇的教改论文。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每个教师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

5 结束语

总之,关于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科学合理的对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上舍得下功夫,力争做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这要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师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孝平,刘德钦,米少君,许春根,王为群.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3(6).

[2] 江维琼,张天国.关于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 周宗谷,罗桂銮,王积建.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调查与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 n筠.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

第9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