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

第1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音响产品正在演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汽车关键设备,常见的有CD机、VCD机、DVD机、GPS等,而且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多功能、数字化、高性能、大功率的特点,未来更会向着专车专用化、娱乐多元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带给汽车音响产品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科学技术要求。中国汽车音响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对汽车音响的重要零部件的制作都没有足够的技术含量,逐渐成为汽车音响跨国公司的站牌生产基地,导致利润的大量流失,影响中国汽车音响产业的发展步伐。中国汽车音响开发中实行的项目管理技术也存在众多弊端。①某些汽车企业对项目管理认识不足,只是保持在低层面和局部开展。音响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一般只局限于研发和制造这两个部门,对其他部门比如采购、财务、质量、销售等,则是安排较为模糊,而且即使是研发和制造部门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缺乏系统程序化,所进行的开发计划只是基于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存有的整体把握及认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使得整个项目执行团队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影响项目的进度,导致项目目标的落空,流失了项目管理的意义。②汽车音响产品开发中结构组织零散混乱,项目推进依赖职能部门。这主要是因为音箱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对项目管理达成共识,造成主要依靠职能部门推动的现象。项目负责人失却了推动项目的全力,不能有效的开展项目管理。而且项目组织职能分工模糊化更是造成组织与职能部门之间工作正负相抵情况的泛滥。③汽车音响产品开发的流程不规范。这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管理落后的一大表现,直接造成开发过程拖沓,投产时间未知,研发质量不明等问题。另外,没有行之有效的产品开发流程指导对影响各部门工作效率,进而对整个公司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造成威胁。

2提高项目管理在汽车音响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应用效率的策略

2.1在整个汽车企业管理层形成项目管理理念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形成较为系统化、格局化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有效的抵制某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自发形成与局部开展弊端。而且汽车企业高层应该担负着推动项目管理发展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项目管理在汽车音响产品开发乃至整个企业生存发展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积极营造围绕项目管理的企业管理文化。而且,企业管理层不仅要形成项目管理理念,更要在实践中有效开展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担当重大项目的指挥者和组织者。

2.2完善汽车音响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就目前而言,在产品开发中使用项目管理技术,并采用集成产品开发理论相关知识,充分完善汽车音响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在企业产品开发中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以将一个原本比较模糊的产品设计方案进化成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终端产品,并通过对产品开发流程的控制实现产品的开发性价比,确保整个开发流程的有序开展。

第2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技术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59-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对信息的掌握关系着企业的胜败优劣,企业只有掌握充足的信息才能对当前的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领导的现代化意识,增强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强企业在现代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员工的基本素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对信息的把握,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领导的现代化意识,使其对当前的市场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可以根据市场形势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因此,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领导阶层可以更快地掌握下属的基本情况,同时,领导的意图可以得到更准确、更快速的传达。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开拓员工的思维,使其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在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建设可以精简企业冗杂的工作机构和业务流程,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减少企业的直接支出,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办公,简单方便,减少固定资金你的占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相对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等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的传播要快于以往任何的广告形式,从而使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更加明确地展现给客户,可以将自己的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市场,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市场的快速反馈,对产品的缺陷做出最快的改进,缩短产品的上线时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最终也会在市场的发展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的措施

(一)切实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成本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主动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持头脑与时代的同步,只有切实把握当前的形势,才能统筹大局,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投入,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能仅顾眼前的小利而丢失长远的大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的大力保障,现代化的设备等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进行购置,因此,企业前期资金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全面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企业全面的武装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二)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

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项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全局最优。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对企业的整个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重组,依照现代科学技术的管理特点对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运作模式,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真正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应用与融合紧密相关。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在企业运作方式重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发展企业文化,塑造出一种比较能够反映企业发展本质、积极向上、科学奋进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用计算机等现代的信息技术去完善企业的文化,用企业文化去不断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信息化建设关键还是需要人为的推动,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要想更快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切实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对管理阶层及其它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给企业的发展找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落后的管理模式,加强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增强其现代化意识,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伍吉泽,驾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J],中国核工业,2011(07)

第3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企业管理;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周小平(1982-),女,浙江天台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广东广州510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5-02

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首先应该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着“技术应用性”和“职业性”为中心。

二、物流人才的层次性及其知识结构特点

美国物流协会的调查显示,现代物流人才的就业面非常广,包括8大就业领域和17个就业岗位,包括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训咨询公司、运输企业、服务行业、医院、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等。同时,根据调查发现现代物流人才的特点主要包括:

1.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

物流涉及了社会中各行各业,不管是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急需物流人才,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2.物流人才知识的综合性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物流人才不仅具备仓储、配送、装卸、运输等物流操作性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计划、决策、管理、控制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筹学、管理系统工程等管理工程的知识。

3.物流人才的层次性

既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同时需要大量的从事物流运作的应用性人才。现代物流人才初步分为四类:专家型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者,包括仓储、运输、企业管理等人才;操作型人才。具体见图1。

三、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路径

根据物流人才的分类发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后,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往往会经历从操作型人才晋升为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再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晋升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再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晋升为专家型人才的过程,如图2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物流企业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基层操作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专项物流运作能力;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具有协调、管理和控制物流公司的能力;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具备企划、策划甚至包括决策的素质;专家型人才要求具有教学、科研和物流规划能力。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将主要按操作型人才、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三种类型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划分模块。

四、“高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有些定位为物流管理的课程,有些定位为企业管理的课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理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课程定位与教学。而且,有些院校甚至直接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2.课程内容混杂,缺乏实用性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的内容是物流管理的内容,有些是采用企业管理的内容,根据教师理解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混杂。而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企业管理共性的教学内容比较缺乏;同时,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而且很多只停留在物流知识或管理知识传授的阶段,并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增加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物流企业管理涉及的概念、原则等相关的知识非常多,因此许多院校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4.高职院校物流企业管理的教材缺乏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大部分是《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类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非常少,只有寥寥几本,而且都是2008年之前出版的。高职专业教材的内容应当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必须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编,既不能太深入,又不能太肤浅,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流企业管理技能。

五、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明确课程定位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作为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秉承高职教育的思路,定位为培养职业型人才,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物流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而是会随着职业的发展和职位的升迁,在物流企业中担任不同的管理职位,需要灵活地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企业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够用”的物流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和流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较好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2.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路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高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以高职物流职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主线,将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以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物流企业管理知识和以岗位群所需的物流管理技能为依据进行模块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基层操作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具备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基本能力、运输管理基本能力、仓储管理基本能力、包装与装卸搬运管理基本能力和配送管理基本能力。

(2)中层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企业管理控制的专业能力:具备物流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能力、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基本能力、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基本能力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能力。

(3)高层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企业运作管理的专业能力: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评估、分析能力;制订计划、选择计划的能力;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能力;组织结构构建、组织文化营造、组织绩效提高等能力;物流企业运作及评价等专业综合能力。

3.突显课程教学特色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企业调研、热点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地位,以教师启发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辟的案例分析、平等互动的师生交流和新颖丰富的教学资料,打造生动有趣、知识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课堂,突显课程教学特色。

4.在教材建设上,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规划教材,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教材中,既要保证“必需、够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要加强案例分析、企业调研等实践活动的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六、结束语

“高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该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性”和“职业性”为中心,以高职物流职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为主线,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霄蕙,马骏,等.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92-93.

[2]冷志杰,刘新红,等.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139-141.

[3]王智利.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6-58.

[4]胡健歆,李树田.河北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3):64-66.

[5]王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

第4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企业;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企业继续教育的新变化

(一)赋予新的特征

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把人才开发列为企业发展要素。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不仅已经进入信息化、系统化、价值化,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人本化的影响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在朝着注重平等、尊重、创造和依存,体现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尤其是从传统的科学技术管理走向科学技术融合人文社科的全方位管理。

二是制定“人才资源”发展战略,把继续教育提升为企业投入要素。在当代知识经济进程中,主导要素是人才。所以,21世纪的企业将不论所有制、生产规模和地域的差别,都将通过人才储备和知识构成来获取经济效益。

三是探索继续教育机制创新,把创新课程科目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科目指南的作用和功能正日益被广泛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企业继续教育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学课程和培训科目的设置开发问题。推动企业继续教育深入发展,不仅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同时也要把课程科目的设置,融入诸多企业文化要素之中。

(二)注入新的内涵

第一,紧密结合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企业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是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着眼于整体性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这是继续教育的重点目标;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是继续教育的培训原则;

第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服务基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形成宏观指导,分级实施、依法管理的管理体系。

二、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需求分析

1 科技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影响。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终身教育成为永恒的课题。据有关资料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在19世纪大约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叶,是10年增加一倍;到本世纪初,每3-5年就增加一倍。现在世界上每天发表的最新科技论文就有6000-8300篇,知识老化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要实现技术创新,工作创新,各项事业创新,必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2 继续教育的目的。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防止知识老化而采取的一种终身教育机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科技工作者补充、拓宽、深化、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综合这两种表述,可以给出如下的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目的:一是继续传播科学知识;二是继续传递科学思想;三是继续掌握科学方法;四是继续树立科学精神。这与新一轮紧缺人才开发工程,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一致的。

3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相互关系。企业继续教育不只是对科技工作者知识的一般补充、更新和拓宽,它更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注重对知识的创新、智能的开发,注重给人以智慧;继续教育不仅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技巧,更突出创造力开发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在于教人如何操作和运作,更致力提高人的长远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科程设置

1 继续教育的科目设置的基本思路。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顾问成银生,在归纳国内外相关企业继续教育做法的基础上,就深化继续教育、革新培训课程的基本思路,提出四条见解:

第一,市场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结合。也就是继续教育在课程设计时要把为己(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人(企业发展)融合起来;第二,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把最新信息、动态等企业急需的教育资源输向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倡导知识模块、动态课程;第三,重视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第四,开发兼顾业务性(工程、经营、财务等)、知识性和实用性调配的课程。

2 注重企业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结合五部委《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科技工作者的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初步提出企业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的三项基本要求:①符合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②符合企业自主创新及其科技人才的需要;③符合企业科技工作者自主成才及其趋势。

尤其是“符合企业科技工作者自主成才及其趋势”这一点,既相当重要也比较实际。毫无疑问,企业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旨在又好又快地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但无论是创新或者是革新,都离不开企业科技工作者成才中,“职业兴趣”提升这一基本过程。

3 企业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科目设置。由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前述目的,可以认为企业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应当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内容,分析、研究、设计、确立企业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具体科目及其设置。

除了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知识更新外,有关涉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具体继续教育科目的设置,对于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来说,不仅都是需要培训的科目,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也是相通的,这是其一;其二,尽管企业科技工作者可以从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知识培训中,得到一些经过提炼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训,但更多地科学思想的传递、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树立,需要通过设置的相关科目及其继续教育的实施来得以系统地获取。还有,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长项是依托专业而开展。所以,面向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科协继续教育资源及其共享机制的创新实践,建议突出通用类继续教育科目的设置,同时辅以专业类继续教育科目。

四、课程设置案例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石化在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科学发展一致性上达成共识,相继在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科目设置和培训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实践。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及其对象科学分类

科技工作者培训的内容分为通用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培训对象。

(1)通用知识,是指作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应包括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及产品结构的基本知识;企业规章;HSE基本知识;ERP及财务管理基本知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分析、资料检索、论文撰写等内容。

(2)专业技能知识,是指科技工作者胜任所在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这类知识与岗位及装置设备密切相关,更多的是技能经验的传承和相邻专业知识的渗透。

(3)专业前沿知识,是指科技工作者不断提升其知识、能力、素质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二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三是系统管理技术;四是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最新的技术信息或技术发展趋势。

第5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

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四、结论

第6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人力资源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In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n the midst of an enterprise, the company, a person usher in the age of career is over, today most of the work of enterprise, the company is developed by the team. But we often find that, most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culture is not enough mature, team members are lack of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enterprises, enterprise team members also lack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on how teams improve their team building, throug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form a dynamic team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a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building; The 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这十多年来,团队建设和管理的话题在不同企业、公司,不同场合频频被提起。团队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当中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企业、公司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这个企业、公司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在很多场合我们清楚的看到,富有活力的、高效的、有超强凝聚力团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能量,为企业、公司创造了大量的业绩。但在这些成功管理的背后,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怎么成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团队管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其中团队建设的问题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下面就团队管理的具体问题作出论述。

一、工程项目中团队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卓有成效的团队体系,带动企业、公司的发展,是人们一直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的团队管理与建设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人员思想意识落后,不具有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想法缺乏对人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结构来展开先进的、科学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大部分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好的团队管理与建设,其根本原因是企业领导层自身问题无法带出优秀的管理团队。人们常说先天不足,而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的人力管理、企业建设是根本没有知识储备的。我们国家好多企业的老总是完全没有学过管理的人,在做企业管理中,只能是盲人摸象,在生产实践和团队建设当中逐步摸索,这种情况下,在企业当中就很难出现优秀管理团队。

2、、企业、公司的领导层人员和HR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理念。在这种企业、公司的主管领导严重缺乏项目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的情况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就很难形成、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单位有比较好的人才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也是不能形成好的企业团队的。

3、人员流动性强,缺乏稳定性。在一个企业的项目管理中,稳定性是团队持续快速成长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层在选择人才上面的不合理、不科学,使得人才不稳定成为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发展的的严重阻碍。很多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企业负责人对培养管理层人员信心不足。在我国大量企业的核心机密、核心材料都掌握在企业负责人的手中。因为大量员工频繁流动,使得企业负责人担心离职人员会成为竞争对手,使得企业负责人就更没有团队建设的信心了。

4、企业管理人员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企业没有核心文化,企业员工没有凝聚力。大量企业的负责人在负责企业管理的时候,其目标仅仅是赚到钱,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是没有办法培养好的管理团队的。在样的环境下,企业员工也会有一种过客的想法,干一天是一天,没有想法,就更谈不上建设了。

5、没有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指定随意性大,使得人员之间存在差别,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形成不了稳定的团队建设。

6、当前大部分企业团队管理和建设当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的力度相对较小。当前中国不少企业团队在组建过程当中缺乏有效指导,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企业团队成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造成企业的效益不高,公司发展迟缓。

7、当前大部分企业团队建设中,缺少明确的分工,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合作能力较差。大部分企业团队内部工作人员由于在学历、工作经验、性格各方面存在着相当大差异,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权力责任的划分,就很难形成一个好的企业团队

正是因为上面种种原因,对我国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障碍,我国企业必须解决好团队管理和建设的相关问题,企业才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二、团队建设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在一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团队建设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大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团队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力量,能够提升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使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思考。同时团队建设也能够集合团队成员间的优秀想法,取长补短、互为补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同一个目标,并尽量做到最优。

第7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职工素质 新期待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为积极的因素,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出“风吹浪打立潮头、竞争排序我唯先”的发展格局 ,企业才能持续获取科技的进步、管理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生存发展空间的拓展、竞争力的加强等各项实力。

一、企业职工目前的素质现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目前职工队伍素质现状来看,还存着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很多职工在思想方面,认识高度不够,具体表现在:(1)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职工脑海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等待企业发展后自身受益的观望思想。在行动上表现出不能主动作为、不能主动创造。(2)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盲从思想,总认为别处的效益好、自己的效益差,对别人的长处盲目追从,对自己的短处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克服而是悲观失望。(3)企业发展与否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麻木思想。总认为企业发展好坏对自己没多大好处,不能认识到: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工,职工进步依靠企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发展中,企业是职工发展的平台,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二)技术素质不过硬。

企业职工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技术素质还不硬,具体表现在:(1)技能的领域范围不够宽广,技能知识较为单一,能掌握一某项技能,但对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技能却比较陌生,不能做到横向到边;(2)是技能的精细程度不够高深,虽然掌握了一项技能,但对该项技能的应用不能精益求精,更提不出改进革新的方式方法,达不到纵向到底的程度。

(三)组织协调团结合作能力不强。

企业里职工们团结协作非常重要,但多数职工这方面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1)是单独做一项工作效果较好,与别人合作效果不佳;(2)是在工作中单干可以,带着一班人去干难以到达预期目标等等。

上述各种现状,无论对企业的发展还是个人自身的进步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唯有改进不足,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二、现代企业的不断变化发展与革新对当下企业职工提出的新期待

现代企业对当下的企业职工提出了提升认识、提升技能、提升管理的新期待:

(一)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对职工提出了提升认识、主动创造的新期待。

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增效我增收是企业职工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说到底是一种消极被动认识使然,消极与被动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状态(是否发展、发展程度如何),积极主动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出主动创造,只有主动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最后走向光明大道。

(二)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中的多领域多层次发展对职工提出了提升技术素质、不断丰富知识的新期待。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无法跳跃兴旺与衰退交替的现实周期律,因此在衰退来临之前,企业必然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转型升级,跨领域跨层次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职工也必须迅速转型,促使自身的技术能力升级,在技术素质方面切实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要求 。

(三)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职工提出了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打造团队合力的新期待。

一个企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那么这个企业必须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当标杆、在企业的发展规模上站排头。组织团队、协调团队、管理团队、打造团队合力都必须依靠大量的优秀职工来实现。只有充分发挥职工的组织协调能力,才会打造企业更优更强的团队合力。这样企业的决策者才能集中精力谋划大局,做到上下同心同向,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千方百计提升职工素质,实现企业对职工的新期待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企业与人的良性发展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强化科学引领,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素质。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就会失去指南。好的理念、好的氛围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打造出一支人心思进、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职工队伍。

(二)创新教育培训培养方式方法,努力提升企业职工综合技能素质。

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客观全面认知职工技能素质现状,采取分门别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职工成长成才。针对职工技能现状,(1)是采取交叉培训的方式让职工学习更多的技能;(2)是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让职工了解到更多技能;(3)是采取变换工作岗位的方式让职工掌握应用更多的技能。(4)是采取业绩考核的方式帮助职工查找不足提升技能;(5)是采取企业搭建平台、引导方向的方式帮助职工科学发展成就英才。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持续实施、持续改进、持续提升,不断打造出一支更精更优更加尖端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三)强化管理能力培训培养,提升职工组织协调、打造团队合力的管理能力素质。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的共识。提高职工管理水平,(1)是要对其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管理的基本方法,懂得管什么怎么管的基本知识。(2)是采取岗位锻炼、在实践应用以提升能力,采取传帮带、以老带薪等方式放手让职工去实践去摸索去锻炼,通过岗位的磨练提高水平。(3)是业绩考核,帮助他们查找差距改进不足,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发现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差距,对长处积极鼓励,对不足真心帮助,特别注重分阶段分类别的对比检查考核,找到他们的进步状态、获取他们重新培训需求等,通过持续培训实践考核,加快职工管理能力提升 。

(作者: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大学本科,工程师,现从事企业基层队伍管理工作)

注释:

杨广庆. 用文化力提升员工素质[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12)

第8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物流服务与管理。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

(二)继续学习专业

根据专、本科专业目录,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本专业毕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可为:

专科: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素质目标

1.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

2.有较强的安全作业意识;

3.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设备的潜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处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的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六、教学时间分配及进程安排

七、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职业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2.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3.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4.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职业技能要求

1.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非教师系列)任职资格或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工种)技术三级以上等级证书;

2.具备通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3.具备组织物流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能力;

4.公开发表过物流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或参编专业教材。

(三)继续教育要求

1.定期参加所授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进修培训;

2.每学年参加带队指导顶岗实习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80学时以上;

3.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理论;

4.定期参加市级、国家级或出国专业师资培训学习;

5.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或取得双学历、学位)。

八、实训(实验)条件

(一)实训室建设标准(见P103)

(二)实训室建设设备清单(参考)

1.全国物流技能比赛设备清单

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设备清单

3.货物运输实训室设备清单

4.国际货代实训室设备清单

5.快递业务实训室设备清单

九、编制说明

(一)编写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公共课的开设说明

1.语文课程包括基础语文、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语文”,后两个学期为“应用文写作”。

2.数学由基础数学和经济数学基础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数学”,后两个学期应结合专业需求增加为“经济数学基础”。

3.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第四学期为“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商务英语”。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由“文字录入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两个课程模块构成,第一学期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主,第二学期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为主。

(三)选修课开设的说明

1.限定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货物运输、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作业四个方向中选择开设。

2.任意选修课,可结合各学校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供选择的任选课程列举如下:

(1)人文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书法、毕业生就业指导、文学名著欣赏、大学音乐鉴赏、数码摄影及欣赏、创业教育与实践、大众健美操等。

(2)专业技能类:公共关系、消费心理学、超级成功学、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条码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统计、国际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专业课程。

(3)社会实践类:市场调查、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企业生产实践、实训室综合训练。

(四)对于实训(习)项目的说明

1.课程阶段实训

即集中实训(见教学进程表“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室和实习场地,模拟现实企业的员工角色和环境,就某一单项或综合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组织基础上,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分析。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等,熟悉从业环境,参加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目标、要求、实习内容和岗位,联系相关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既要按指导老师和计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也要遵守实习现场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诚实谦恭、虚心学习。学校教务部门或相关系部应深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

考核内容与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鉴定。

(五)证书培训考核的说明

第9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一)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二)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