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诈培训体会范文

反诈培训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诈培训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反诈培训体会

第1篇:反诈培训体会范文

策略:准确定位,锻造师能

李军:2005年,我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2007年与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做校长,首先思考的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因为原来在基层学校时,跟进修学校教研等部门有不少接触,对进修学校教研员的工作有一些感受,感觉有点像“行政长官”——指令性比较强,心里就萌生了一种念头:进修学校的业务人员应重在指导和服务。所以到进修学校后,我首先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转变工作作风。

陶继新:定位的转变,让进修学校回归到了它的本位。只有去“官僚化”,用指导和服务,才能让教师们从进修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进修学校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职后教育。

李军:我认为指导与服务应该是教师进修学校的核心功能。记得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我讲过这样的话:进修学校是中国特色,国外没有这个机构,他们的学校办得很好。假如没有这个机构,我们的学校会怎样?老师的教学会怎样?我想一定会照常运行。那么现在有我们这个机构存在,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进而使中小学校能更好地发展呢?

要履行好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教研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于是,我提出教研员要“一专多能”,“专”就是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等;“多能”是要熟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还应包括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一言以蔽之,教研员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多面手。

陶继新: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引领者,应该有高人一筹的本事,不然指导就会言不及义,甚至会导错方向。不过,如果仅仅是“专”还是不行的。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不少教研人员,由于没有“多能”,视野狭窄,看不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也不可能指导教师们“登高望远”。所以“多面手”,当是教研员必备的本领。

李军:刚到进修学校时,我经常跟教研员一起深入中小学听课、调研,发现一些教研员在指导时就课论课,给教师们的启发很有限,所以我对教研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适时提出了教研员发展的思路,即“一专多能的发展方向,读书写作的发展途径,上挂下联的发展策略”。在学校成立了“学习研究会”,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研究会的运行方式完全是民间的,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学校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提供支持,既有精神上的支持,也有物质上的支持。分期分批送教研员到华东师大、北师大、东北师大等著名高等学府进行脱产培训;为教研员购买相关的书籍;支持教研员在职学习;为教研员发表文章积极创造条件;还要求教研员每学期必须上一至两节的研究课。

陶继新:“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发展呢?读书与写作是极为有效的策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背诵,就不可能抵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很难从人云亦云的怪圈里走出来。相反,书读得多了,读得好了,读得乐了,就会形成烙印着自己个性的文化,并在教师中树立自己的研究者的形象。这对教研员的意义非同小可。写作的过程是对自己教研深化与梳理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的理论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指导教师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指导有方,有的放矢。您上任伊始就抓教研员的读书与写作,是为高明之举。

李军:引导教研员读书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让教研员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写作很重要。教研员大多来自中小学,一般都是地方的名师,很多人上过公开课,在一些赛课中获过奖,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读书写作似乎离他们很远,多年来已经养成了的习惯,要想一下子改变真是太难了。

陶继新:读书与写作,无疑是治疗盲目自大的良药。越是读书,越会让人感到自己文化的缺失;越是写作,越会感到自己为文的困难。知不足而后努力,就会少了浮躁,多了定心,就会不断前进。况且,读书与写作和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越是读书与写作,教学研究越是能够深入;越是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就越发感到读书与写作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渐渐地步入到良性的运转之中,就会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研员。

李军:听吴非老师的报告,他有一句经典语录:“学校里最危险的现象是,一群愚蠢的人在辛勤地工作。”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不但自己要读书写作,还要引领教师读书写作。

切入: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

李军:作为一个大区的教师进修学校,担负着对全区基础教育业务的研究和指导的重任,如果不能给全区一个正确的方向引领,不能给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修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在2008年2月香坊区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提出把“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作为香坊区未来一个时期教学工作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点,在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经过认真反思和实践探索,又提出构建“三园”课堂,即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学园”,让课堂与教师、学生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

陶继新:欣赏“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一教学工作的主题。因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不但不是有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有的教师不讲还明白,越讲学生越糊涂。所以,研究有效教学,系当务之急。学生是一个个的活生生的生命体,课文中也有生命意识的流动。可是,有些教师忘记了这一点,只教死知识,没有生命意识,没有生命激情,没有人文关怀,结果学生的生命被凝固了。当生命意识退去之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不能乐观,因为生命的创造力被摧毁了,所以构建生命课堂,是应时而生。不过,现在这方面的提法颇多,有些“专家”言必谈生命教育。其实,真正的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在口头上,而在行动中。离开了实践的生命教育,就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李军:很多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更多的是窄化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尤其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至于获取知识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心灵的熏染等,却往往被忽视掉了,或者只是停留在“论文”中、总结材料里,没有实质的关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所参加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同上一节课——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

甲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孩子们,喜欢旅游吗?马上放暑假了,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旅游,你们高兴吗?(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遇到困难了,请你们帮助解决,有四个可去的景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去其中的一个景点,怎么办呢”……

乙老师则这样导入:“我们学校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刚刚结束的趣味运动会。你们愿意参加活动吗?(生异口同声,高呼“愿意!”)过几天啊,学校要举行唱歌比赛,我们班也要参加,大家高兴吗?(孩子们的热情显然被老师调动起来了,齐呼“高兴!”)老师遇到困难了,有三首很好听的歌曲可选择,由于比赛规则要求只能唱一首,选择哪一首呢?请同学们出出主意怎么选择”……

应该说,两节课的课堂气氛都很活跃,也很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知识目标。课后做课教师及所在的教研组阐述了设计意图等,随之市区教研员、市骨干教师代表也纷纷作评析——一片赞扬声。主持人出于礼貌也让我讲几句。我首先“赞扬”了一番课的优点,接着很友好地问两位做课教师:“假如过几天你们的学生问,老师,那天上课时选择的旅游景点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啊?唱歌比赛什么时候进行啊?你们又将如何作答呢?”两位老师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看得出,不但两位教师听懂了我的意思,在场的老师们也都明白了。

陶继新:课堂的有效不在于有了热烈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在于是不是真。如果不真,意义与价值就大打折扣。“曾子杀猪”的故事虽然已经久远,可是它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却是永远的。现在不讲诚信的人与事随处可见,为此我们的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是,诚信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呢?除了学前的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当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场所。如果说“军中无戏言”的话,教师也应当无戏言。为了课堂的热闹,让学生有了选择旅游景点与唱歌比赛的激情,而之后再没有了接应的活动,学生的心里会作何反应?而时间长了呢?教师就在学生心里树立了一个没有诚信的形象。看来,您的“友好”之问里,却有了沉甸甸的内容。上次在你们那里,我提到一个“道德高效”问题。如果课堂只是成为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特别是教师无意识传播不诚信思想的地方,那将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爱因斯坦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我们不去培养崇高的人,就有可能培养卑劣的人。那样的话,即使课堂多么“有效”,结果不照样可怕吗?

李军:可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少被实实在在地关注,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的整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需要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落实,而课堂是主渠道。我们提出构建“三园”课堂,把学生看成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学校担负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呵护学生的精神生命,让教师教得有尊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让学生学得有乐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陶继新:学校教育最不能丢弃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培育,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忽略了。

李军:是啊,所以我们的“三园”课堂,强调三点:第一,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主要从实现全体学生的生命发展,实现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生命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生命的自主发展五个角度来思考和实践。第二,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享受的“乐园”。主要从营造心理轻松、思维紧张的课堂氛围,设计寓教于乐、体验成功的教学过程,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共赢的教学策略,使用激励鼓舞、彰显个性的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努力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第三,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创造的“学园”。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营造创造环境;二是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三是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见成效,并且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初以“中小学校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为题开展区域课题研究,引领全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走一条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陶继新:“三园”课堂是有效课堂。在这个“田园”里,学生犹如禾苗,茁壮成长。这样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持久的,是生命的活动,是关注个性发展的,是积极自主的。在这个“乐园”里,有一种和谐的氛围,有一种自由的空间,有一种快乐的场景。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有一种“乐以忘忧”的学习感觉,还会在破解困难的过程中享受特殊的快乐,从而在心里积淀成一种乐学好学的品质。创设好的环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创新需要根基,需要不断积淀,才能有不断的超越,不断的创新,才能形成创新品质。

提升:瞄准四个“服务”,致力文化修炼

李军:之所以确立“中小学校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构建”这个课题,还是缘于“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想让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呵护生命的灵动,老师也必须生活和工作在“彼此尊重,相互成全”的集体中,老师的生命同样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校长的尊重与呵护。只有整个学校系统中各要素诸如教育、教学、文化建设、管理、教科研、家校合作等相互间彼此协调,相互适应,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对学生的生命化教育更有实效,做得更真实。现如今“彼此尊重,相互成全,尽到本分,恪守尊严”,已经成为我们进修学校的一种文化。如何使我们的教研、培训工作更适合教师的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要加以改善的地方。2009年1月我从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归来,他们的教学使我受到启发,结合课题研究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与中小学校建立伙伴协作关系,初衷是为了最大化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实现与中小学校(幼儿园)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我们积极开发和凝练学习资源,为教师、校长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促进教研员和教师、校长一起进行专业的反思与协作,不断自我完善和超越,切实发挥进修学校“四服务”作用,即服务于行政决策,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继新:“彼此尊重,相互成全”,何其好啊!教师有知识,也有尊严。所以,营造彼此尊重的学校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和谐场,从而让老师们心情愉快,进而积极主动地工作。

中国人有一种“劣根性”,就是不能容忍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相近的人出人头地。而有了“相互成全”的学校文化,大家就会对他人的成功表示祝贺,自己也会“择其善者而从之”。群体的向善与积极向上,学校发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建立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更好地为它们服务,这样定位之后,进修学校从办学宗旨到教学方略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培训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需求,就要从各个方面为他们服务。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教研员就不只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甚至还可以是受教育者。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都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快速地成长,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

李军:这种“和谐场”的形成经过了几年的过程。来进修学校工作之初,我就提出“民主管理是基石,自我管理是根本,制度管理是保障”的管理理念,其中我更看重的是自我管理。这源于我对“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的认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效果还是令人欣慰的。每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的焦点问题,我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不断地告诫自己:必须要努力追求公平、公正,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五六年过去了,无论是参评者还是其他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件事,没有因此而产生干群之间、教师之间的不和谐。这种理念也渗透在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往来之间,我专门给教研员们讲过如何恪守自己的职业尊严和学术尊严:在推选赛课选手时,在骨干教师认定考核时,在对学校进行业务考核评估时,在深入基层视导对教师或校长反馈时……都不要拿自己的职业尊严做交易,不要亵渎自己的学术尊严。

一位小学教研员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向上级推选赛课选手,某上级“领导”要求我们的教研员对某位选手给予照顾。这位教研员回应说,如果您单纯地想要公开课的证书,我可以安排其他机会,但是选手必须推选最好的,这是我们的规矩。那位“领导”很不悦地说:我就不相信你们区的民主程度这么高,到时候我到现场去观摩。他说去看还真的去了,整个推选过程的科学,结果的公正,这位“领导”都看在眼里,不得不发出感慨:我服了!

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本来是利好之事,但老师们对当下的培训并不买账。培训工作备受诟病,几成“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培训不对老师们的“口味”直接相关。在开展培训时,我们不仅对培训专家“挑三拣四”,而且还对培训内容“挑肥拣瘦”。

陶继新:“人之初,性本善”,良知本然就有。可是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这种良知就会被遮蔽,就会缺失。看来,老师们品质的优劣,与一个学校的正气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学校之所以人心思散,以致相互争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气文化的缺失,特别是校长没有正气。可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不可能管理好。

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校文化,会不断地向人们辐射一个信息——公平、公正是正义的,行之者昌,逆之者败。校长正,就会“其身正,不令而行”,您所说的那个敢于违背领导意志的教研员,就是在这种正气文化中,时时处处有了正气之举的。这种正气文化,可以形成学校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

李军:在进修学校全体教师会议上我明确表示:一个单位的风气或者说文化,关键在校长。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相信人心都是向善的,没有天生就不想把事情办好而故意捣乱的人,学校出现了人心涣散,尔虞我诈等不良现象,可能就是校长出了问题。非常赞同您的一个观点:“道”的问题不解决,单纯地从“术”的层面下工夫,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认为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和教研员们也常思考:现在的培训五花八门,大多数老师都期待能告诉他们具体的操作办法,各种操作层面的书籍可以说琳琅满目,为什么效果甚微?教师和校长的观念问题,教师的为师之道,校长的管理之道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教学研究还是在教师、校长培训中,在注重教育教学、管理等操作技术层面的提高的基础上,更重视从教育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层面来激发教师、校长的内驱力,采取各种方法、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教师和校长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让教师和校长在平凡忙碌的工作中,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在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陶继新:同意您的观点,没有天生就想捣乱的人,一个学校出了问题,大多出在校长身上。即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再就是“道”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不能说不关注“术”与“器”,可是更关注的是“道”。我发现,有了“道”心之后,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升华的,生命是向上的,效率是极高的,所以对于当下到处在谈的“高效课堂”,特别是那些直指应试或只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我总是难以苟同。因为那样的高效是急功近利的,是短暂的,是没有真正效益的。只有有了“道”,才能既有效率又有效益,才能长足发展。

追求:“卓越杯”与教师的卓越

李军:我在几年前就提出教研员要建立学科教师专业社群,将自主发展意识强、有共同专业关注的教师组织起来,对难点热点及有实际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和研究,成果共享,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参与到读书写作和实践研究的行列中来。几年来,有很多学科的教师专业社群工作卓有成效,如中学地理“三版思维”空间社群,小学语文“青青子衿”社群,小学数学“纵横团队”,还有德育部的班主任工作社群,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香坊区“卓越杯”教师专业素质大赛。比赛不是目的,主要是通过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推动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为了助力教师的读书写作与专业成长,在对“卓越杯”优胜者进行奖励时,我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为每一位获奖者订阅了全年的有益于专业提高的杂志;外加一个丰厚的“大礼包”,包里有价值数百元的教师研修书籍。围绕“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一主题,“卓越杯”教师专业素质大赛迄今已成功地举行了四届,收到很好的效果,已经成为我区的特色。“十二五”期间,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系统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卓越杯”教师专业素质大赛,要体现“五性”,即全员性、层次性、系统性、学术性和校本性。

陶继新:您是一位有文化品位的校长,几年间,已经在老师们中形成了一个品牌。您是校长,更是一个文化教育研究者。所以,在您读书与写作的带动下,大家跟随着您前行。您主张教研员建立学科教师专业社群很有创意,教研员不但自己受益,也影响到全区的教师,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更有利于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从而在老师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权威。这样,老师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读书写作与教研的生命张力。愿意跟随的人越来越多,对于香坊区的教学研究,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卓越杯”教师专业素质大赛的举办,给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发现,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几乎人人都希望展示这种能力。如果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并且让他们在展示中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同、欣赏、赞扬,他们就会更有进步的自我要求,会更快地发展。于是,他们也就有了读书、写作与研究的内在要求,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最终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