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健康服务业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服务业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服务业概念

第1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低碳服务业; 低碳经济; 运行机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2-0030-04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当前,无论是服务业还是整个国民经济都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瓶颈和节能减排压力,因此,探索健康可持续的服务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催生了一种能够同时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和服务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产业——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服务业有利于突破“生态门槛”与“福利门槛”约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笔者对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其运作机制和发展思路。

一、低碳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提出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关于服务业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都是在克拉克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来解释和界定服务业。一般认为,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技能等为社会提供劳务、服务业务的集合。[4]服务业是一个包含众多行业的产业,WTO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将其分为11大类140多个服务项目,即商业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5]

(一)低碳服务业的概念

低碳服务业(Low Carbon Servi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实践相比,低碳服务业的概念依然处于初期讨论中。迄今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这一新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笔者文根据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低碳服务业定义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背景下,将低碳理念应用于现代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力求最优的资源利用、最少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服务业既是低碳经济理念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运用,也是低碳经济目标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

(二)低碳服务业的特点

1. 资源节约型的服务业。低碳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因此,发展低碳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大大提高利用有限资源的效率。在整个服务周期中,通过合理规划,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 综合效益型的服务业。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使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关联性逐步增强,从而推进国民经济产业协作与和谐发展。作为工、农业生产链的核心环节,服务业低碳化必将有效地带动低碳农业、低碳工业甚至低碳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就很好地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最佳综合效益。

3. 生态安全型的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的盲目发展,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将占用相对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使其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威胁大大降低。低碳服务业准确地确定了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地位,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和谐。

(三)低碳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低碳服务业即是低碳经济理念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具体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等外部压力和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驱动的联合作用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利用服务资源为核心,形成产业内部驱动、市场有效推动、社会全面参与的新机制,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质、升级,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对有限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以减少排放和污染,弱化对环境的压力和威胁,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低碳服务业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发展低碳服务业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平缓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比重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人口由农业逐步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形成服务业就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因此,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常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度的,且有其内在规律性,即只有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2]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不仅需要发达的服务业支撑,还必须切实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

低碳经济的兴起,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在当前因资源环境桎梏而导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更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依赖于化石能源,我国迅速发展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3]在“高耗能、高产出、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凸显,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亦更加显现。

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临界状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形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低碳服务业正好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近年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低碳型服务业的日益兴盛,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更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因此,以相对成熟的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低碳服务业,是我国破解资源能耗约束难题,实现“高碳消耗型经济”向“循环节约型经济”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和不二选择。

(三)发展低碳服务业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

世界服务业发展的历史特征表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是随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亦有不同。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以发展传统生活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以发展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为主;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一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形成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度减少,现代生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这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除了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以外,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也将成为未来内需扩张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型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外,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物流业在物流活动中多少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配送和运货的货车也会造成交通堵塞、燃料浪费和尾气排放。批发零售、餐饮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形成了白色污染,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不能自动降解的建筑垃圾。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下,这种服务资源的粗放以及服务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将难以为继。因此,发展低碳型服务业已势成必然。

(四)发展低碳服务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从整个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是资源、产品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各产业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对推进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它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成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因为在未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因而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同时,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些都使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领域。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惊涛拍岸,低碳浪潮日益兴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型服务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不仅能为以高新技术、科研、信息服务为主的生产提供创业环境,亦可以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通过外溢效应促进其发展,在促其自身内部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又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最终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三、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低碳服务业有序发展

1. 建立有效的价格引导机制。在发展低碳服务业过程中,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提高资源利用补偿费用和排污收费的标准。在服务产品、服务价格、服务展示、服务促销中加入环境因素,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或影响资源持续利用的服务产品或生产资料的不合理补贴。建立合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收费制度,引导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根据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阶段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系。

2. 建立合理的金融制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低碳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将低碳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低碳型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对服务企业因转向低碳化的运行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补偿,使环境效益内部化;对实施与资源循环、低碳技术等相关的项目和对运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低碳服务企业予以信贷优惠和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

3. 健全发展低碳服务的税收制度。在切实抓好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扶持低碳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落实税费减免优惠;对符合低碳化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产品研发,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高科技电子设备设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软件生产企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和连锁超市、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酌情减征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二)加强载体建设,夯实低碳服务业发展基础

1. 加强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一是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出发,加快编制低碳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率先保障用地指标;二是制定加快低碳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办法,鼓励服务业企业集聚,范式规划布局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给予投资贴息补助;三是加快旅游休闲功能区、文化创意功能区、城市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功能区、服务外包功能区、金融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建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入驻企业的标准,实行集聚区内的优胜劣汰机制,保持集聚区生机活力,把各类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发展的低碳型产业集群。

2. 加强低碳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储备一批、推进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重点项目,建立低碳服务业大项目储备库,实行跟踪专项服务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健全低碳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考核办法。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完善投融资体制,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为低碳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 推进低碳服务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并实施《低碳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低碳服务标准化工作共同推进机制,在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商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低碳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二是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标准化工作,开展低碳标准的研制;三是抓紧制定并推行新的服务行业低碳标准,与污染严重的传统服务企业签订减排协定,敦促其履行减排承诺,加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

4. 促进服务业品牌培育。首先,加快制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发展的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企业品牌;二是以优质品牌为中心,结合企业改革,实施资产重组,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速服务企业规模扩张;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对新认定的五星、四星级酒店,对新认定的4A、5A级景区(点),4A和5A级商业特色街区,对举办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会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给予奖励;四是利用长株潭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加强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

1.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服务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低碳服务业。根据旅游业、物流业和静脉产业等产业运用新技术的需求,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包括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绿色包装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以服务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加快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低碳产业化。最后,要持续加大对服务业运用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那些有突出影响,带动作用大的低碳技术项目。

2. 强化技术转化服务,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施一批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依靠示范工程带头,推广实用、高效的共性技术。强化低碳技术的转让与转化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建立低碳技术转化服务平台或基地。要建立技术应用与推广的信息网络,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低碳技术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3. 完善低碳技术标准,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加强标准化管理,服务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和排放标准来组织生产。有些行业可能暂时缺乏国家标准,那就根据企业条件和市场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要制定明确约束和限制措施引导企业实施新的低碳技术,对那些排污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服务设施要限制使用、限期淘汰。

当然,在发展低碳服务业时,必须正视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还很低这一客观实际,服务业现有资源禀赋、传统产业的升级、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决定了我国发展低碳服务业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更是一项需要协调多方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必须坚持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人们消费水平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莉萍,诸大建,易华.低碳服务业概念、分类及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8):3-10.

[2]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1.

第2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正式对外《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卫计委首次出台实在、易操作的政策发展社会办医,这一政策出台,将引来医疗服务业市场的投资与并购浪潮。

《意见》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下,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的改制重组。

《意见》要求,进一步放宽境外资本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或向医院集团化发展。

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则用两句话来点明《意见》的改革意图。一是提高社会办医比重,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发挥“鲶鱼效应”和“倒逼效应”,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合理,系统运行更高效。二是能增加卫生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将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参与中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带来公立医院的并购浪潮。东兴证券认为,从现有的医疗体系来看,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化引入社会资本会带来公立医院性质的变化,即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在政府兜底的前提下,变化最大的将是二级医院。预计将会有大量的二级医院被民营资本收购。三甲医院由于承担的职能较多,不会过快地民营化。高端医疗会以新建为主。

2013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上述意见要求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

自国务院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的概念、鼓励社会开办医院后,以民营医院为代表的健康服务概念闻风而动,成为各路资本争抢对象,同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也开始开始争抢医疗服务业这块蛋糕。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已有近20家涉及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医疗器械等上市公司开始进军民营医院领域,先后投资或控股多家医院。伴随着政策红利的出台,A股医药公司开始加速涌入医疗服务业市场掘金。

第3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服务业;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和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相类似的一个名词。在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对于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主要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所创新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

它是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一)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业

现代循环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由于生产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因而这种服务业的增长必然意味着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关键所在是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

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是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因此,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构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优势。

(三)现代循环服务业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当代经济中许多生产部门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服务”这一核心展开。

比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二、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从长计议、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它是服务业自身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循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把握好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一)将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调整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建设生态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型服务业的思想,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环境影响;

(二)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产业激励机制和企业竞争的条件;

(三)正确确定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位,建立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循环服务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循环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优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区域信息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循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四)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有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五)新技术与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提速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如商务服务、健康、咨询、教育、法律、创意等新兴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与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结合,实现了时空的拓展。

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终端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技术的拓展方向和支撑平台。

(六)服务贸易、外包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热点

第4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一、生产业概念和分类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生产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理解生产业的基础是了解现代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分类和演变。典型的服务业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另一种将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前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名著《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中的分类,他们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后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的分类,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如果将四分法的前两类合并起来,那么这两种分类方法大体是一致的。要指出的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这反映出统计标准和理论定义的不同步。特别是消费者服务和生产者服务经常有交叉重合,比如金融统计中既有个人存款数据,也有企业存款数据,不可能完全隔离;餐饮消费如果是为商务人士服务,则为生产,如果是为一般人士服务,则为消费。

二、生产业的作用

首先,生产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制造业环节之中。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可以分为: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三个类别。根据1984年日本通产省《关于制造业软化的调查》,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除制造环节以外,共存在财务会计、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机械修理等19项职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倾向。企业逐渐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在外部市场上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从时间上看,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也就是说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

其次,生产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制造业生产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有七到八成来自于服务。如当今汽车产业的利润分配,整车制造只占20%,零部件生产占20%,而设计、研发及售后服务却占了60%。加快发展生产业,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发达国家的生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和经济总体水平,如美国1972~1986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6%,同期生产业增长率约为3.0%。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单纯依靠扩大加工制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高资源、高能耗传统制造业已逐渐被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摒弃。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业的支撑,生产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占比更高,因而发展更快。

第三,发展生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的生产业的正式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1929年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约为55.13%,发展到1985年约为整个经济的70.48%,大约增长了27.8%;而同期生产业的就业比重从5.85%上升至14.80%,大约增长了153%。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的性别平等。在生产部门,工作机会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高技术、知识密集的专业工作(如金融、保险及房地产等行业),因而性别的天然影响大为减少,这促进了女性及年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生产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生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发展生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三、促进生产业发展思路

相对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国内外对于生产业的专门研究要晚得多。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生产业受到重视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因此,对我国发展生产业战略思路的研究,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少见。所以,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探讨发展生产业的战略思路,仍是至关重要的。

(一)从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选择发展生产业的政策定位。在发展生产业的问题上必须跳出就生产业谈生产业、为发展生产业而发展生产业的思维定势,基于当前和中长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化,切实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推进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依据其需求和不同类型生产业的实际功能,选择发展生产业的政策定位。发展生产业只是手段;借此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乃至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目标。如果偏离于这个目标,片面追求生产业“做大做强”,导致生产业的发展脱离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业,在选择生产业的发展方向、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二)将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创新放在发展生产业的优先地位。在发展生产业的过程中,注意规模、比重等数量指标的增加是重要的。但是,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必须把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的创新,放在发展生产服务业的优先地位,积极推进生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再造和超市、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服务业业态的创新及现代营销方式的应用。只有这样,生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从产业导向功能导向的转变,真正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和带动能力。

(三)促进生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层级式发展。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需要加快发展生产业的问题。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生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区域自成体系、自给自足的发展思路。因为,一方面国家和国家内部的特定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开放度不同,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另一方面特定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该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业的需求,还受到服务业发展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业的需求、特别是周边大城市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生产业的供给,往往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越是高端生产业,越是规模、品牌效应强的生产业,往往越容易集中在世界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反之,则越是倾向于集中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因此,按照不同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生产业的发展,往往呈现有规律的层级式分布现象。笼统地要求本地区生产业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只会束缚甚至禁锢生产业的发展,影响其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妨碍更大范围内生产业的产业升级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第5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一、服务业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是指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我国根据*规定,将服务业划分为16类: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除农林牧渔服务业属农林牧渔业的其中一个大类外,其他15个行业均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15个门类,占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总数(共有20个门类)的75%。

根据国家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从范围上看,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所包涵的所有行业(国际组织不属于我国的常住单位,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核算均不包括),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两者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很小(*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5亿元,仅占GDP的0.13%),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差别很小,所以经济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本文以下使用的服务业概念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二、服务业可细分为四个层次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物流仓储、商业饮食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地质普查、维修租赁、理发照相、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如教育科研、旅游娱乐、广播电视、体育保健、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产业,如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军队警察、社会团体等。服务业的四个层次是按其产生、发展的顺序而排列的。

从实际经济生活中来看,*年*服务业四个层次增加值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6%、23.1%、21.0%、10.3%,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占据服务业的主体,超过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以及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即二三层次)的总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发展的延伸,是随着经济生活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而不断出现的。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属性特征必然受制于当地国民经济的属性特征。*经济是以能源、冶金为主导的重型产业,受此影响,*服务业也是以运输业、商业为主导的,尤其是运输业在*服务业中占有突出的主导地位。可见,*服务业主要是生产型服务,是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

三、服务业的核算方法

同GDP核算一样,服务业核算同样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在基本概念、口径范围、核算原则上是一致的,与年度核算相比,由于受资料限制,季度核算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与年度核算有所不同。

从行业分类来看,年度核算将服务业细分为14个门类(未包括国际组织)47个行业,季度核算参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服务业分为6大类,包括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和1个合并行业(其他服务业)。

从资料来源来看,年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来源有二种渠道,一是统计系统资料,包括运输邮电、商品销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城乡居民收支、价格等各专业年度资料以及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资料、投入产出资料等。二是部门资料,包括交通、税务、工商、财政、旅游、金融(包括人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年度收支决算、资产负债资料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同样来自统计系统和各部门,但所不同的是,计算增加值所需要的是相关资料的季度累计数据,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计算,依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累计数作为间接依据进行计算。

从核算方法来看,年度服务业现价增加值核算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以收入法计算结果为准,不变价增加值核算采用物量指数外推法和价格指数缩减法(单缩法)计算;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以生产法核算为主,即只核算季度各行业增加值总量,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缩减法和不变价增加值速度推算法。如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当期零售额现价发展速度*调整系数(上年年度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年度零售额发展速度),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即缩减法)。

四、*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从全省服务业发展来看,*服务业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且处于回落趋势,从近三年数据看,回落趋势有所放缓。

从各市服务业发展来看,服务业比重高低悬殊且年度间变化较大。从近三年数据看,11个市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与最低超过2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扩大至近27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受制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但服务业的长期不均衡发展将对全省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服务业发展的认识问题

第6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生物与健康产业 概念 内涵

1 产业概念

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及所形成的产业是国际上新兴的产业,涉及现代生物技术本身所形成的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的新产品,涉及传统生物产业与现代生物产业的内涵差别、产业规模等诸多因素,至今国际上有关生物产业的定义尚无明确界定[1]。国家发改委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将生物产业定义为“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2]。

生物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且互为交融。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业和医疗保健相关产业。医疗保健服务业由向公众和个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保健服务的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障组织组成。医疗保健相关产业包括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医疗旅游、美容养生等延伸性保健服务,以及为医疗保健服务提品和支持的产业。

我国广州、宁波等市根据区域产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生物与健康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为此,有必要探讨生物与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内涵,依此调查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结构等基本情况,及时为各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2 产业构成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与健康产业内涵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3],我国相关的产业分类指导和统计管理等制度出台相对滞后,导致国家的生物产业产值通过参考国内外材料估算的方法获得[4],数据准确性差,甚至不能反映其中的核心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情况,国家亟须建立一套相关的政策体系。

2.1 国家产业政策

在产业构成上,2011年11月,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五大领域[5]。2012年12月,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重点领域[6]。然而上述文件对各领域的概念与内涵并无明确阐述。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服务、海洋生物六个小类和23个条目,初步勾画了生物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组成。

2.2 产业内涵探索

全面准确的产业统计需要对产业内各领域进行细分与测算。2008年,国家发改委着手建立生物产业运行监测系统。2008年7月,该委召开“建立我国生物产业统计体系研究课题”讨论会,总结生物产业统计试点工作,提出生物产业统计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大块内容,讨论完善我国生物产业统计体系。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提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统计目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类统计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进行论证,提出认真做好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信息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数据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生物与健康产业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同时贯穿产业活动中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等多个环节,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该产业的子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模糊等特征日益凸显,对产业的分类和统计标准设计要求较高,相关的指导和管理政策一直未能出台。

3 国内部分省市相关政策

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生物与健康产业相关分类和统计办法的情况下,国内各省市纷纷结合区域情况开展相关尝试性工作,在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同时,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2011年12月,黑龙江开展全省生物产业统计工作,将生物产业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五大领域,然而关于各领域的定义与具体范畴未见,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推进。2010年,南宁市发改委委托南宁市统计局和广西社科院开展生物产业统计体系与产业指标课题研究并于2011年3月通过了成果评审,界定了生物产业的统计范畴,提出了生物产业指标体系及具体统计方法,但具体内容未见。至2012年初,已有云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初步设立了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对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进行统计,其中以云南省、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宁波市对生物与健康产业的界定较为详尽。

3.1 云南省跨越一、二、三产业统计生物产业

云南省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2007年4月,省发改委《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2010年10月,云南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云南省生物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将生物产业界定为“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领域。”该制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依据设置云南省生物产业统计指标及口径范围,对生物产业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产品销售和利税等情况进行统计,指标体系涵盖一、二、三产业。该制度将烟草产业纳入生物农业统计范畴,因为云南省是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烤烟和卷烟生产基地,烟草种植业、卷烟工业是该省农业和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产业是该省最具比较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是省财政的主要支柱,所创税收自1988年起一直位居全省各产业之首,最高年份占全省70%。此外,烟草产业还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该省的重要产业。2011年,云南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41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关于产值的具体构成未见报道。

3.2 江苏省无锡市分十大领域统计生物产业

2012年1月,无锡市统计局、发改委《无锡市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对该市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开展统计监测,该制度将生物产业界定为“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医药产业:是指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在该制度的统计分类目录中,将生物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制造、生物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药用包装材料、其他十大领域,统计生物产业的总产值、新产品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但是,对于各领域的具体统计范畴及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关联未见,由市科技局与市农业委员会负责核定相关企业名录并组织统计工作。无锡市发改委公布的新兴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该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为252.75亿元,同比增长9.1%。

3.3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汇总系数统计生命健康产业

2013年3月26日,宁波市统计局、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试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依据,根据具体类别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度确定不同的统计汇总系数,对该市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高技术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计。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物制品制造产业、生物工程设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应用产业三个子产业,下分十个领域。

4 生物与健康产业概念与内涵

在我国现行的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体系下,本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基础,参考国内各省市产业界定方法,将生物与健康产业界定如下:

4.1 产业概念

生物与健康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服务、健康服务产业领域。

4.2 产业构成

(1)生物医药产业: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与医药产业结合,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成部分或以其作为作用对象,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涵包括生物医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该产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原料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生物及生化制品的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以及制药专用设备制造[2]。

(2)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以及生产农业投入品如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生物肥料以及生物农用材料所形成的产业。该产业包括农业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重点领域[7]。

(3)生物能源产业:生物能源是指由生物质转变而成的能源,是从能源作物、林业废弃物和有机废料等生物质中产生的能源,包括来自树木的木材能源和来自非木材的农业作物的农业能源,其中储存着可用于产生电能、热能、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化学能源。我国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糖、动植物油脂以及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以及生物质发电等[2]。

(4)生物环保产业: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凡是与生物技术结合,充分利用生物的特殊功能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转化和生物催化,从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能源开发到可再生资源利用,多层面、全方位地为解决工业和生活污染、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荒漠化和海水污染等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均属于生物环保产业研究和应用的范畴,也是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

(5)生物制造产业:包括采用微生物细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融合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及以发酵和酶转化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基础化学品与原料等的一种工业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2]。

(6)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的产业。

(7)生物技术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要素为支撑,通过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应用、转化、转移、扩散,形成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的服务活动的总和,是一种创造和传播生物技术知识,提供、应用生物技术知识服务的产业体系[2]。

(8)健康服务业:是指以现代或传统医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以医疗服务、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健康管理为主体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09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伍业锋,刘建平.生物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制度方法初探[J].统计与决策,2011,(20):35.

[4]龙九尊.专家呼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N].科学时报,2010-9-13(B1).

[5]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1〕 588号)[Z].北京:2011.

第7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对消费者服务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消费者服务业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加以梳理、归纳,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内 消费者服务业 理论述评

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演变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考察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阶段性是指服务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从最初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主导,到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再到二者齐头并进,最后到消费者服务业为主导三个阶段。层次性是指在三个阶段中二者所占的比例和地位具有主次之分。

在生产力低下、以劳作和土地相结合来创造财富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生产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满足基本消费物资的生产,其表现形式是消费者服务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产者服务业是基本不存在的,消费者服务业构成了服务业的全部内容。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先后分离,商品交换出现,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以其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等特点而逐渐替代了消费者服务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这也与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率和分工程度比消费者服务业更高、更细有关。

在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型、特别是在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时期,发展服务业既要不断拓展生产者服务业,又要进一步丰富消费者服务业,实现二者的相互支撑与齐头并进。

(二)我国处于消费结构转型期

人均收入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一起成为主导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富裕程度,农村居民生活也已达到小康水平。学者李培林认为,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的居民消费阶段。整个消费当中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这些都是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的特征。

消费结构转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 二是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三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增加较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 四是农村购买力提高,消费市场空间增大。

(三)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两轮驱动”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呈现“两轮驱动”特征,即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消费需求是内需的主体和重点,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没有完全体现,原因在于体制不健全、消费环境条件比较差。其中,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服务业得不到重视,进而导致发展不足、产业链条残缺有极大关系。另外,内需不足或者说消费者服务业发展欠缺极易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建立消费者服务业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完善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消费者服务业以适应经济转型和消费转型的需要,这是时代要求。

消费者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

(一)消费者服务业的概念

消费者服务业,也被称作消费业、生活业、民生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最先是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在探讨服务业的分类时提出的。对概念的认识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强调其服务对象,认为消费型服务业是与生产者服务业相对的概念。最初主要研究居民服务消费或者生活消费,其研究内容其实就是消费者服务业的内容。耿莉萍(2006,2007)认为服务业是以无形产品的供给与消费为特征,居民以付费的方式换取所需要的服务,就称之为居民服务消费。程大中、陈宪(2005)认为消费者服务业是市场化的最终消费服务,对应着作为消费品的服务,因而被称为“面向生活的服务”。最显著的特征是面向广大消费群体,为一个具体的消费行业服务。何德旭(2008)将消费型服务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其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9)认为消费者服务业也称生活业或民生服务业,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最终需求业),它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郭世英等(2010)认为消费者服务业,是指主要满足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行业,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居民个人对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和政府对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

第二种观点是从生产过程来阐述,认为消费者服务业属于生产过程的范畴。谭晓军(2008)认为消费者服务业的劳动与生产领域无关,属于消费领域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杨衍江(2010)认为生产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服务产品的行业就是消费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通过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服务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消费者服务业属于生产过程的范畴,它与其它产业部门中的人类劳动活动一样,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显然,消费者服务业经营活动不同于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活动,前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的对象,属于生产行为;后者使消费者服务业中劳动者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使消费者服务业在服务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属于消费行为。

第三种观点是从其起源来探讨的。按照愈梅珍(2002)和郑吉昌(2005)的分析,消费型服务业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人口聚集、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导致了许多专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的出现。这种观点业认为消费者服务业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性的服务。以杨小凯(2003)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学派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业的出现都是市场分工深化的结果。

虽然以上对消费者服务业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内涵:

消费者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业,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包括普通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最终消费和政府对服务产品的最终需求;是市场分工深化和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其发展程度、水平与生产者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是随着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化升级而发展的。消费者服务业具有民生性,与生产者服务业不同,其服务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生产与消费同步,服务产品的丰富性和高质性直接影响一国或地区居民幸福指数高低,也反映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消费者服务业创造服务使用价值,通过消费者的主观感知和体验来反映,服务的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行为过程的心理感知;消费者服务业因亚行业的不同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指传统的消费者服务业,比如家政服务、美容保健业、住宿餐饮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指包含技术含量的行业,比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消费者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因为服务性消费不是生活必须,对服务价格反映敏感。

(二)消费者服务业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消费者服务业只是提供了理论内涵的界定和讨论,对其分类和包含行业存在较大争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从统计口径看,我国统计年鉴上也没有作出较为详细、明确的界定,只是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具体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关于消费者服务业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是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消费者服务业分为五大类,一是商贸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等;二是房地产业;三是旅游业;四是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公共交通、排水、燃气设施等;五是社区服务业,包括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五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第二种是陈秋玲、李怀勇等人(2010)从行业分类结构角度,对消费者服务业做了分类(见表1)。

消费者服务业研究成果

(一)消费结构的研究

对消费结构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日益重视。尹世杰(1983,1994)系统地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提出合理的消费结构的三个标准:即有利于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较好的消费质量、有利于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李江帆(1991)认为消费结构是需求结构的影子,明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刘颐权(2005)从收入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特征做了分析和研究。许林(2009)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消费结构的日益升级造成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负面效应。

(二)消费者服务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1.收入视角研究。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2004)、杜海韬(2005)等人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孙居涛、熊友华(1999)、刘建国(1999)、施雯(2005)、李军(2003)、樊纲(2004)等学者先后对“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从收入分配均匀程度(如基尼系数等)对于消费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李健(2006)认为,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骆祚炎(2010)采用1985至2008年的经验数据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原因在于收入结构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不高且不断下降。

2.储蓄视角研究。袁志刚和宋铮(1999)、孙凤和王玉华(2001)、臧旭恒等(2001,2004)、万广华等(2001)、罗楚亮(2004)等的相关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即期消费有负面影响,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存在着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减少消费。我国流动性约束性消费比重逐年上升,但因金融抑制,潜在消费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汪浩瀚(2007)认为随着制度变迁的深化,转型跨度越长,居民的风险预期就越高,建议进行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改革。宏观改革的内容是刺激消费,重点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马超、严汉平、李冀(2010)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内需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消费者的生活模式与社会商品供给能力。

3.产业角度研究。胡霞(2007)认为影响消费者服务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因素。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和人口越密集的地区, 服务企业的起点规模越容易达到、服务需求越旺盛、消费者的消费服务成本越低、服务企业的效率越高。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刘建国(2007)对上海实证研究发现消费服务业在产出和就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服务业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服务类价格水平的提高。强调政府公共责任对上海市教育、医疗等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消费者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李江帆(2005)提出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中外第三产业比重日益增大,与人均GDP呈幂函数型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表现为流通部门比重下降,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程大中和陈宪(2006)认为,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应指标的变化可以折射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迁。周晓斌(2006)通过大量实际数据的分析,揭示出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有密切关系,阐明了发展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陈秋玲、叶杨、宋晓琳(2007)对上海消费者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进入创新导向型为主的服务经济与富裕社会阶段,消费者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两者互为一阶线性正相关关系,相互促进,且消费者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发展对消费者服务业的拉动作用。

(四)消费者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陈秋玲、李怀勇等人(2010)基于消费者服务业视角,建立了一套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观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消费者服务业不同亚行业的评价和满意度,并对产业弹性、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消费者服务业存在低度化均衡陷阱、能级提升受阻、城乡差异、空间非均衡布局等问题。

(五)消费者服务业其它维度的研究

胥勤利(2007)运用价值链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消费者服务业创造价值活动的过程,认为消费者服务业的战略增值环节包括店址选择、品牌实施、强调顾客价值赢得顾客忠诚度、企业特色文化、稳定的人才梯队等五个环节。赵大晖(2007)以人口红利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口红利对消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人口红利的存在能够保证和促进消费服务行业的投资增长,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各个年龄段人口的需求层次日益提高,对服务性消费需求强于商品性消费需求。天津市发改委服务办课题组(2009)研究了教育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消费者服务业的特点,发现其具有服务的同时性、波动性、服务价值感知的主观性和差异性、消费服务的全程性和难以预测性。邓于君(2009)认为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上升,代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方向。张玉丽、张晓博(2009)结合黑龙江实际分析了当地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并建议,从完善消费者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挖掘新兴消费者服务业发展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服务创新理念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促进黑龙江省消费者服务业发展。

现有文献评述

现有文献的研究,对消费者服务业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地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理论层次的研究缺乏,大多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强调消费者服务业未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提供了一些对策性的建议和思考,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侧重于实证分析和现状描述。

消费者服务业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存在问题: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没有对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进行分类和界定。现有的分类还依照国家统计局1985的分类方法,即将二者合二为一,统称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关于二者的界定问题,由于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边界界定的模糊性。二是消费者服务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框架已基本建立,而消费者服务业的研究框架尚待构思,其研究相对零星、分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消费者服务业还缺乏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的深入分析。还需要对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机制、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增加实证分析的力度,总结国外关于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成果经验。三是对消费者服务业在价值创造、生产率、区位和集群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工业经济的理论解释并分析消费者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而没有找到真正适合消费者服务业本身发展的理论。研究并运用消费者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深入探讨其价值创造、生产率和集群现象是今后探索的方向。四是关于消费者服务业的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规范消费者服务业中企业、行业的运营行为,确保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问题。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维护个人权益中相对处于劣势。政府和行业协会需要尽快建立服务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

参考文献:

1.耿莉萍.居民家庭服务消费的特征、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7.3

2.程大中,陈宪.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互动发展中的提升[J].载于周振华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何德旭,姚战琪,王朝阳.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业: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6:加快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郭世英,王庆,李素兰.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谭晓军.消费服务业科学发展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

6.杨衍江.论区域经济增长中消费者服务业的角色定位与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7

7.郑吉昌.服务经济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8.陈秋玲,叶杨,宋晓琳,上海消费者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7.11

9.陈秋玲、李怀勇等,中国服务产业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

10.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1.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1

12.骆祚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与消费过度敏感性―1985-2008年的经验数据[J].财贸研究,2010.2

13.马超,严汉平,李冀.影响我国内需增长的因素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4

第8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从全球范围看,高端服务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到二战以前,以科技、营销、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为主;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消费服务为主;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既包括消费服务,也涵盖生产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概念演变

高端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提出的。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高端服务业。理论依据是服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是深圳市,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资料和产业价值高端性。比如,深圳市曾指出,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二是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高端性;三是高端服务业等同于现代服务业。

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高端服务业。综合研究内容,本文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具备三高、三新、两低、一能特点的服务行业。三高是指位于价值链的高端,是现代服务体系中的高端部分,知识、技术和智力等非物质资源投入较高。三新是指依托新技术,创新型组织形式,全新经营方式。二低是指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能是指能够较大程度地辐射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三)高端服务业的行业界定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细化和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而衍生,它主要提供知识性、技术性和公共性的服务手段。我国的高端服务业主要涉及以下领域:①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业;②包含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专业性中介服务业;③包含酒店、景区、餐饮和导游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旅游服务业;④包含广告设计、影视传媒、策划、体育、娱乐和装潢装饰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文化产业;⑤包含运输、仓储和中转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物流服务;⑥包括信息、服务外包、房地产、体育、文化、会议会展和教育培训服务等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业。

二、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们对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前景和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将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发展环境稳定,政策支持度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重要任务;秦皇岛市也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秦皇岛市通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的方式,不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2014年全市安排的101 个重点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项目38 个,总投资1642 亿元,占比分别为37.6%、82.4%,其中包括:港口物流建设、旅游商品孵化等项目。

2.服务业稳步增长,发展势态好。近些年,秦皇岛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9.72 亿元,比重为47%;2014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7.68 亿元,比重为48.1%;2015 年秦皇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50.4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7.72 亿元,所占的比重为50.2%。(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3.新兴产业涌起,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秦皇岛市确立了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际健康城和科技创新之城的功能定位,港口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也在迅猛增长。2014 年,秦皇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7403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1.40 万箱;电信业务收入26.64 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51.97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278.27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15.22 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98 亿元;随着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河北华夏冲超赛和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带动了秦皇岛市场馆、接待、传媒和广告等服务项目的发展。(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三、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平均水平不高。根据国际比例,中国高端服务业应该占到GDP 的35%,但是,我国高端服务业仅占GDP 总值的20%左右。高端服务业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城市,高端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越高,如发达国家中的伦敦和法兰克福能达到70%,纽约能达到66%,东京、新加坡和首尔能达到60%,而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仅为40%、35%、30%,秦皇岛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属于国内平均水平,仅为20%。

2.产业能级低,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高端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受我国整体水平的影响,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产品、渠道建设、服务手段、保障制度等方面缺乏创新,比较优势差,导致高端服务业整个产业能级较低。另外,由于秦皇岛市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工业未成熟,服务业先行,农业和制造业不能有效激励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无法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有效服务,无法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对整个秦皇岛市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

3.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近些年来,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高端服务业需求的扩大。第一,秦皇岛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服务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速度较慢;第二,秦皇岛市城镇化水平低,约为50%,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最后,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低,中间需求没有脱离产业链,导致金融、法律、物流、仓储、中介、文化创意、传媒和外包等行业需求量少,市场不成熟。

4.缺少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坐拥夏都北戴河的滨海资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旅行社、酒店和餐饮服务等产业,缺少大型现代服务集团,而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和文化服务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实现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不利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对策

1.政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鼓励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需要制定绿色政策,设置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和规范管理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实行行业分类指导,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 加强对秦皇岛市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高端服务业;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简化进出口贸易流程,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组建高端服务业行业论坛,定期开展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形势和经验借鉴的讲座和交流会,共同探讨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2.创新驱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重点选取一批发展潜能大、竞争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企业,赋予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全力培育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服务优秀品牌,形成牵引、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引进业务,拓展服务需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活动和养老服务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等地疏解出来的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体育、会议会展、休闲养生、老年康乐、康复医疗和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项目。

第9篇: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 服务营销 公共卫生 应用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 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 发现1986年以来, 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 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 10多年来, 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 则还需一段时日, 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 化挑战为机遇, 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 鑫戴 黎樊 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