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院的服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

第1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年轻人的工作也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特别是当前农村中存在较多的五保户、无子女户、双女户以及空巢老人,他们在吃饭、购物、娱乐、就医等方面无人照料,和当前欣欣向荣的社会形势不和谐。传统的分散供养方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举办养老院集中安置这些老人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院不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客观要求。从我市日前的调查情况看,多数老年人是赞成和欢迎建立养老院的,其态度是积极明确的。我国各大中城市养老院发展的实践证明,兴办养老院确实减轻了家庭养老压力,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欠缺,缓解了空巢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照顾老人的困难,消除了中青年夫妇的后顾之忧,起到了家庭养老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同时为下岗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安定团结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养老院不失为解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选择之一,是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方向。

为了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吸引更多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并推动社会养老健康发展,本人决定兴办一所养老院。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该院将选建在XX,总占地12亩,建筑占地5亩,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共7层楼房2幢,3层楼房1幢,房间共计224间,计划床位600到800个,配有舒适的居住场所、功能完善的餐厅、诊所、健身房和休闲房等设施。该处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有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开办养老院的上佳地段。

本院将坚持以“老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奉若父母,情同亲生”为服务理念,依靠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让入住的老人在生活上、身体健康上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养老院真正成为老年人的“福地”。

开办养老院是新时期老年人社会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趋势,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和必然要求,恳请领导尽快予以批准,使这一好事尽快实施。

此致 敬礼

第2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2015年5月6日,来自美、英、德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展团在北京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不仅展示特色服务和产品,更冀望在中国开拓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已成为投资新热点。近年来,外资企业开始发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法国四大养老院品牌之一的高利泽集团表示,未来5年将在中国建50家养老院,并在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员培训以及失能失智老年养老机构管理等领域重点发展。而美国南加州大学老龄科学与应用研究院将与中国企业合作,推出针对中国老年人的远程护理培训课程,方便护理人员足不出户进行专业学习。

近年来,外资进入中国养老市场的动作已愈加频繁。2012年,上海凯健华鹏老年服务有限公司在浦东成立,与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上海凯健华展老年护理有限公司一起进行养老业务经营和推广。据称,目前上海凯健华鹏在上海和北京共有三家养老机构,未来几年还将在中国各地陆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

近段时间,有不少外资来重庆探路,欲在重庆试水高端养老。一家来自美国的知名养老机构最近与重庆南川正式签约,宣布将打造国内首个以养老护理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社区。据悉,这个养老社区落户重庆南川木凉乡,占地约3000亩,计划配套建设亲子活动中心、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一期,全部工程将在8年后建成。

而重庆巴南区也已与丹麦维堡市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建造一家有3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该中心投用后,重庆市民有望实现半年重庆养老,半年丹麦养老。

2014年12月,大连市首家外资养老护理日托中心开业,该中心由大连市与日本维斯福祉有限公司合办,采取公建民营方式。该合作重在引入国外日间照料机构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服务理念,未来将继续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大连市养老产业。

不久前,美国著名养老服务公司CSC写意健康咨询公司抢滩布点杭州。这次,CSC计划在杭州开设一家“养生福邸”,这是一个高端、营利性的老年护理服务项目,分五星专业护理型养生福邸和五星老年公寓等两期项目,床位数为140张。

外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进驻,注定目标客户是少数高端消费群体。据称,上海的外资养老机构的目标人群为家庭管理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富裕家庭,上海的华侨、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父母和跨国企业外籍主管人士的父母。据估算,住进这样的高端养老场所,一年的花费需数十万元人民币。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养老服务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技术,更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培训和服务理念。如CSC公司就计划下一步在中国建立老年护理培训学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建立老年护理管理公司,开发及应用老年护理软件系统等。

养老产业潜能待释放

中国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中国人口比例达到了14.9%,预计这一比例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高龄人口以年均5%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资源严重匮乏,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极大挑战。

现阶段,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除了依靠老伴、子女、保姆,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养老院。说起去养老院,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也有心存疑虑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老人走进了养老院,而对养老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就物质条件来说,现阶段的很多养老院已经能够满足老年人生活护理的基本需求。但养老院和所有消费品一样,还有一个高低层次之分,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要。

随着对养老认识的深入,人们也对养老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院不仅应该有优美的环境,完备的护理设施,细致耐心的服务,更应该从心理上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中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是,中国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500万,仍有500万张养老床位的巨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经表示,中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到1万亿元,但实际供给却不足10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巨大的养老需求将引致养老产业相关领域爆发性增长;同时,相关政策的不断加码也有助于养老产业打开成长空间,万亿级的养老产业成为投资新蓝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养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2014年以来,中国官方已就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出多项政策,其中包括为保险、养老服务业等提供财政金融支持。

2014年年底,中国商务部、民政部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资或与中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发展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开发优质养老机构品牌。

分析人士表示,鼓励外商投资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方面是更加明确地开发了高端养老服务业,同时也给市场一个信号,中国养老市场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外资面临中国式难题

养老机构是个特殊行业,既有营利性,又有福利性,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管理又比较复杂,难以吸引大的资本投入。因此,办养老院是一件蚀本的事情,外资养老院将面临中国式难题。

早在1998年,美国假日退休集团在上海郊区兴建了一座退休社区,但终因为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该项目于2006年终止运营,其后该设施变成经济型酒店。近10年来投资于上海的外资养老项目并不少,但多是败北而归。2006年,号称国内首家顶级外资养老院的上海奥古新诺颐养中心因在上海拿地受阻而中途夭折。2007年,日本爱思文化交流公司组织30多家养老机构高管到青岛考察投资,这不是第一批看中青岛养老市场的外资机构。但时至今日,青岛尚未出现一家外资养老院。

分析人士表示,当时赢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政策和体制上还是空白,究竟由哪些部门来具体管理均无明确规定。此外,外资养老机构的创设动辄需要上百亩土地,政府对土地的规划审批又十分谨慎,难度可想而知。

据称,外资养老院注定目标客户是少数高端消费群体,如收入高思想也比较开化的老人、儿女均不在国内的老人、来中国工作或学习的外籍人士的父母。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养老院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应该具有很强的营利能力。然而,外资养老院面临高端客源难觅的困惑,一些消费者对外资顶级养老院表现出了一定的冷淡。有关专家强调,外资养老院要自觉地选择适应中国市场的营销和推广策略,比如价格定位、客户群定位等方面,如何吸引习惯居家养老的中国人,仍将是外资养老院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外资养老院进入中国市场还将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而房价的不断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据称,一些地方政府非常鼓励外资办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外国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遇到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大笔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有税收;批成养老院,什么现成好处都没有。

按规定,投资养老院,国家有许多扶持政策,如免缴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费用,免缴煤气增容费和城市供排水设施费用;免收营业税,对所得税减免照顾等。但具体到营利性养老院,这些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第3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一、 社会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XX年11月底,我国65岁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的人口数达1.3亿,占人口数10.2%。而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人达总数10%(新标准为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数7%)即视作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上述的数据显示,我国从XX年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发展速度快,来势猛。XX年前后,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惊人的数目1.5亿人,是亚洲老年人总数的50%。是世界老年人总数的20%,更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总数过亿的国家。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养儿防老”的国家,长期实行一种家庭养老的模式。从古代就有孝道之说,在“十罪”里以不孝为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与外界交流的增多,从而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养儿防老”的思想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特别是XX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我国家庭呈现出一种倒金字塔的形式,一对夫妇面临着赡养四个或更多的老人,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肩负一个家庭的负担,不得不日夜工作挣钱,从而缺少时间照顾、陪伴老人。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低,青壮年人口不得不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寻求经济的收入。所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也使“养儿防老”的方式逐渐被人所抛弃。

我国是一个提倡尊老爱幼的国家,而“赡养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德。我们青壮年是家庭法的脊梁柱,不得不承担家庭的重任,让生活更得更舒适。所以他们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奋斗,去拼搏。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老人们出现无人照顾、陪伴的情况。所以我们社会必须寻求一种方法来解决,这时各式各样的养老机构必然入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这些组织机构可以有效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不断地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丰富其生活,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些养老机构更能关注老人的生活,更贴心老人的生活,也能让儿女们更放心的工作。从这可以看出,敬老院这一服务业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二、 行业前景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到XX年,“空巢”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的比例也高达70%左右。而在这空巢现象日益显着的情况下,社会的养老机构也蓬勃发展,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像自己家庭一样温馨的大家庭。因为儿女们担心老人的安危,无人照顾老人,并且敬老院的收费门槛低,一般家庭都可以支付得起,所以,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关进敬老院。并且,养老院的老人们多,老人之间将会有更多的话题,彼此谈心,所以也有很多老人选择进养老院。

但现在我国却面临着尴尬的床位问题。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高达1.5亿,但我国敬老院床位的拥有量才有120余位,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啊!仅占老年龄人口的0.8%,换一种说法就是每125位老人才能得到1张床位,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杯水车薪。这是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

可是,我国的政府所建立的养老机构,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老年公寓供不应求,数目少,规模极少。

2、 政府队老年人的住宅设施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投入资金远远不足,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政府的建立养老机构的提供的床位不足的情况下,将会鼓励民办养老院。而我国的老年人口多,并且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缺少对父母的关心,也决定了养老机构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养老机构是一个前途无限的行业。

五、市场的发展前景

1、可预见的服务群众

我国老年零花速度快,来势猛。XX年前后,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惊人的数目1.5亿人,是亚洲老年人总数的50%。是世界老年人总数的20%,更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总数过亿的国家。

2、 入住率高

经过对几个城市市区的范围内养老机构的统计和抽样调查,各种各样的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为63%。经过对老人们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有一大部分的老人不愿选择养老机构是因为一些养老机构的设备不完善和服务不满意。从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我们把敬老院的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入住率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

3、 并非供过于求

我国老年人数高达1.5亿,但我国养老机构的所拥有的床位却仅仅120万。仅占老年人口的0.8%,换一种说法就是每125位老人才能得到1张床位,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杯水车薪。这是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

4、 收费标准低

我国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低,一般家庭都可以支付得起老人的入住费用。一般每位老人每个需向养老机构支付的费用仅仅是680元左右。而我国许多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轻松支付与养老机构的费用。

三、 敬老院选址

这个优秀的养老机构。地址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选址中应该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问题:

1、 交通方便。交通方面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应该有公车到达,这也方便了老人的出行火或子女的看望。

2、 周围环境应恬静。因为老人的睡眠质量较差,经不起吵闹,所以应远离闹事、娱乐场所。我们应选择安静的地点,最好接近自然,靠近公园等场所。

3、 周围有广场或活动中心。老人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娱乐及锻炼。

4、 附近有设备完善的大型医院。由于老人属于高危意外及突发死亡率较高的人群。为防患于未然,应靠近大型医院。

五、 管理制度及模式

敬老院是一个民办的养老机构的服务产业。它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也会死一个报恩社会行业。我们在为祖国做一点贡献,也为老人们献出我们的爱心。我院采用院长总负责制度。院长直接管理所有人员,这样可以减少人员花费。院长总揽大小事务,所有事务直接向院长负责。

六、 人员素质要求

1、 院长职位要求懂得项目管理并有一定会计的基础知识,并有创新思维和一定魄力。还要有较强的忍耐力,遇事冷静,反映迅捷,并有团队意识,有优秀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敬老爱老,爱岗敬业,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

2、 护理人员要求。精神素质好,精神面貌好,敬老爱老,爱岗敬业,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懂得基本的护理知识。

3、 厨师要求。懂得基本的药膳、养生知识,懂得调配营养,并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4、 清洁工要求,清洁工要求勤奋,细心,热心。

七、 敬老院的规模

我院面积预计总面积为800平方米,可接受200多位老人。内设娱乐场所,包括基本养老机构设施,并根据老人的具体需要设置各种娱乐设施以满足不同需要。

八、 设施

1、 房间设施:每间房间四张床位,四套桌椅,一套洗浴设备,每人一个衣柜并有独立卫生间,一台液晶高清电视,一台冷暖空调。

2、 日常生活器材:厨具,餐具,杯具,洗具,冰箱,消毒柜,洗衣机。

3、 办公设施:电脑,打印机,东风小康。

九、 经济投资

1、 租房和场地锁租金控制在6万元一下每年。

2、 房屋改造和简单装修费用预算投资4万元。

3、 基本设施:床柜300元∕套*200套=60000元

床上用品150元∕套*200套=30000元

桌椅50元∕套*200套=10000元

电视机1000元∕套*50套=50000元

冷暖空调1800元∕套*50套=90000元

4、 活动器材 1万元

5、 家庭影院设施 1万元

6、 餐饮设备 1.4万

7、 洗衣设备 1万元

8、 办公设施 5万元

9、 开业仪式和相关宣传 1万元

另10、员工工资 院长 1XX每月

护理人员 700每月

厨师 800每月

清洁工 500每月

10、 伙食成本:每年360000元

11、 水电费XX0每年

12、 办公费用4600每年

共计头一年需投资96.88万元。

十、 收费标准:

按80%入住率计算

1、 床位费200元∕月*12月*200*80%=384000元

2、 服务费200元∕月*12月*200*80%=384000元

3、 餐费200元∕月*12月*200*80%=384000元

4、 水电费80元∕月*12月*200*80%=153600元

按以上收费标准计算,一年总收入为116.736万元。

每年为老人购买医疗保险费用40元∕月*200*80%=6400元

每年设备折旧为3万元

则每年收入为116.736万元-96.88万元-3万元-0.64万元=16.216万元

十一、办院风险

1、 入住率不足。房租,人工费和水电费等硬性开支得不到有效分摊,不能进入良性循环。

2、 入住老人收费风险。由于老人及子女的财务状态恶化等原因,造成入住老人不及时缴费。敬老院又不能强行迫使其离开,造成负面影响。

3、 老子的意外伤害风险。老人的意外及突发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纠纷,会给我院带来人力与物力上的负担。

4、 养老院内的设施受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十二、赞助

1、 向政府申请。我院可以尽量向政府申请资金,让政府给与一定政策上的扶助或提供一定设施设备。

2、 向冷暖空调或电视厂商拉赞助,以获取一定的优惠。

3、 医院合作。我院可与附近医院合作,定期到医疗给老人进行检查,优惠看病,减少老人发病风险。

十三、阶段目标

十年内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院在前3年里,要做到回收成本,并完善管理及服务体系,寻求更好的的服务理念。我们将派人到其他优秀机构学习考察,建设我院特色服务。

第二阶段:在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服务下,加强我院的宣传工作,增强知识度,并扩大我院规模,从而做到接受1000人规模。我们也会建设有自已特色的娱乐场所,丰富老人生活。我们将建立老年大学和医疗点,让老人做长期体检,达到我院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办院宗旨。

第三阶段:在我院基本发展完善的情况下,也丰富我院的院外活动,与旅游社合作,让老人游山玩水,开阔视野,愉悦心情,好好地享受晚年。

十四、总论

1、 项目具有课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 项目成立的时机与条件成熟,风险小,经济回报率高

第4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 公共服务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199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7%,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全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蔓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科学认识和把握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数量庞大的养老问题,不仅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背景

1、老龄化趋势加速,社会压力日益加大

根据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占8.87%。截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我国老年人口在规模上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保持增势。据预测,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速,解决好数目庞大的养老问题,给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2、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这说明,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在不断缩小。“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多年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少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家庭结构“421”模式已经形成,2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任务,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

此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婚后愿意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倾向于搬出父母家,组建新家庭,两代人居住距离不断扩大,使得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

3、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如今,面对养老问题,老人常常把“老了指望不上子女,接进养老院”放在嘴边,充分体现了其对于社会养老的需求与依赖,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数量上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即使增长13.9%,也根本不能满足全国老年人的需求。

从质量上看,公办和民办养老院的水平参差不齐,公办养老院设施服务较好,但容纳程度有限。民办养老院设施比较完善的,收费较高,许多老人无能力承受;收费便宜的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数量、质量与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非常悬殊。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下降、机构养老数量不足,推动家庭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大力推动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是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参与主体单、资源整合不够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还是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项目,都主要由政府来完成,这种政府积极参与、强力推动的思路,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有一些新问题:一是政府过度介入,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不利于居家养老市场的培育;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家庭、社会多元参与、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政府介入过多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向政府,长此以往政府不堪重负,而且由于政府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可能会出现政策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制度安排

虽然我国在养老事业和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但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入方面,还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一些空巢老人、半失能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依靠制度性安排,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房养老制度等。目前,我国前两项制度已经建立,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房养老制度仍然是空白,老年人的护理支出无从匹配,亟待建立居家养老的相关配套制度。因此,资金短缺是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3、服务网络滞后,覆盖比例较小

为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各省市区需要建立区、街、居委会多级养老组织,并按各自职责实施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制定、督导检查、运营调控等;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营网络,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补贴申报和办理程序。通过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监督服务体系,保障居家养老工作高效运行。但服务网络还处在建设初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于逐步扩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有待于不断提高,运行机制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4、人员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薪的专业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带薪的志愿者。目前,从业人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偏低,人员缺乏。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特征,被大多数人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都比较低。因此,导致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跨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本地人一般也不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而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交通往返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工作的持续性。二是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低。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的激情。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具备资格、临时性人员占一定比重。三是作用偏小、志愿服务不规范。在专业养老服务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志愿者队伍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完善各个类别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合理界定政府责任

居家养老作为一项社会工作,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和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在工作开展初期,政府的推动、引导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因此,应该明确政府责任,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工作:建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建立并实施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民间资本在居家养老服务业中的发展空间。

2、多渠道筹集资金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适当提高床位运营补助等建设补助标准,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项目,保证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的捐赠、支持养老服务事业,或是通过发行老年福利彩票等多种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要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实在在的照顾、服务。

3、优化整合社区资源

由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互联、互补、互动不够,各种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衔接亟待完善。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实现各类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一是鼓励各省市区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示范性的老人之家,并改造升级现有的托老、养老机构,探索区域化、小型化、多样化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二是盘活现有资源,把一些闲置的学校、厂房、单位内部设施等,通过赎买、租赁、合作等方式,改造成合适的服务设施,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依托;三是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政府、社区、家庭、市场中搭建沟通协调的平台,整合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4、建立专兼职服务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二是创新志愿者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多种样式的志愿服务,通过创建爱心服务基地等形式建立长期联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服务。三是完善“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医务、教育、文艺、家电维修等退休人员的专长,使其服务于社区,形成“服务现在、享受未来”的老年义工服务模式。

5、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化

要不断地开发、完善不同形式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模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个性需求。要科学设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标准,通过合法程序,明确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监督评价机制等,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标准,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2010(4).

第5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院已有100余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成功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工作,有效减轻了国内激烈的就业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省经济、技术、文化的合作交流,增加了汇贸创汇,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护理人员归国后又将发达国家护理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护理技术带回国内,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近几年来,受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对招募外国护理人员的门槛提高,护士外派工作难度加大,涉外护理人员外语能力成为制约我国护士境外就业及其在国际护理市场上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赴新加坡和德国的中国护士为例,中国护士要赴新加坡从业须达到相当于雅思5分的英语水平,到德国的中国护士须达到德语B2水平,外派护士要达到上述语言水平,至少需要接受8个月以上的外语强化培训。在全世界护士面临短缺、护理人员外语能力明显不足的大背景下,研究外派护士在国际劳务市场上所面临的主要语言障碍及其在境外的实际外语能力需求,有助于外派护士培训中心改善其外语培训质量,提升赴境外就业护理毕业生的英语外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也是壮大外派护理人员队伍,帮助其顺利进入并立足于国际护理劳务市场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护士在境外的外语交流能力现状

项目组在阅读和研究国内外对外派护士外语状况、培养及培训过程中的策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我院派遣的在国外就业的中国护士在国外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交流障碍及困难进行了调研,问卷有15个问题,均为封闭式的问题。项目组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为47份。此外,项目组还随机选取了10名我院在新加坡、芬兰、德国工作的学生,并采用SKYPE网络视频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访谈,收集了一些外派护士在外语交流方面存在的困难及培训需求的一手材料。问卷调研表明,语言是外派护士赴境外工作的基础必要条件,语言障碍是影响其在境外工作和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外派护士的薪水、晋升及生活的质量,语言交流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护士之间、护士与护理人员、雇主及护理人员家属的合作及友好关系的建立。98%的调研对象承认自己初到就业目的国时存在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不敢开口讲外语,害怕当地人听不懂自己的外语,不知道如何跟当地人打交道;95%的调研对象认为自己在国内学习的外语不太实用,初到国外时几乎听不懂当地人的外语;51%的调研对象认为到自己偶尔存在交流障碍;31%的人认为自己经常遇到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16%的人认为自己总是遇到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2%的调研对象认为自己从未遇到过语言方面的交流障碍。问卷调研表明,多数外派护士在外语交流方面有障碍。而在问及具体的交流障碍时,70%的人认为外语听力能力不错,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差,80%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不错,但病历写作能力较差,20%的人认为自己口语表达较好,15%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和病历写作能力较好。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护士的阅读能力及听力能力方面较强,但口语表达和病历写作能力方面困难较大,具体困难为:难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当地人交流、生活中存在障碍;听不懂、说不出设备、仪器、药品和器具的名称词汇;不会用合适的外语句式来表述思想;听不懂、难以用外语回答管理人员的外语指令和问题;读不懂仪器和设备、药品的说明书、警告;读不懂护理专业外语缩写词汇;不能填写规范的病历表;难以用外语解释自己的需求和被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难与同一医疗机构的他国护理人员用外语的聊天;不能很好地与养老院老人及家属进行交流。调研表明,外派护士外语交流的主要困难是口语表达,其次是听力和书面表达,外派语言多数外派护士场景交流经验有限,使得交流困难加大。笔者在对境外的中国护士的抽样访谈中了解到,外派护士的学习目的不单只是外语过级需要,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视频、媒体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外语文化知识,希望授课教师能尽可能地营造外语学习的氛围,在情景或者任务完成中提升自身外语交际能力,达到熟练地用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目的。

三、外派护士外语教学启示

1.教材的选用。以日本护士的日语培训为例,目前,绝大多数的外派护士培训基地选用的教材主要是《标准日本语》,也有少数机构选用的是《新编日语》,这两本教材是学生N2过级考试的优选教材,在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适用性不强。外派护士的培训教材应以素有考试过级神器的传统材料为主,辅以网络资源、广播电视的外语节目、电影及各培训机构自主编制的校本教材,这类校本教材主要以国外雇主方提供的岗位能力要求和归国护士的国外生活、工作经验为依据。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外派的外语教学内容根据其用途主要包括三大块:一块是过级考试的常规教学内容;一块是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使用能力的外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一块是为方便外派护士在国外生活、工作的日常生活、工作外语。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过级考试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基础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学方法可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为主,辅以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化的教学上,主要以讲授、鉴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在国外生活及工作的日常外语方面,应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需要掌握的技能或要完成的任务作为一个工作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角色意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新入职德国某养老院的助理护士的入门工作为例,通过对德国养老院助理护士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的分析,设计了德国人马克一家送年迈父亲到养老院入住的情景,在情境中学生将完成迎接客户、帮助填写客户资料、客人入住、帮助客人去超市购买生活必备品四个工作任务。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新入职的助理护士,教师是护士长,通过助理护士工作任务和工作地点的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和生活情境下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职业能力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3.加强外派护士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荷兰文化比较学专家霍夫斯坦特(C.Hofsted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在共享的生活环境中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这种心理程序在国家、地域和群体间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圈人们之间在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区别。这种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让外派护士在国外与医护人员及护患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从而导致误解或交际失败。“文化移情”是指(尚艳平,2008)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超越本土文化,如何感受,领悟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想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就要了解其民情风俗和习惯,了解他们的需要,以人文、地理等知识缩短相互间的差异,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多有针对性地渗透外国的信仰、护理理念、价值观念、护理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外派护士的文化移情能力,尊重患者民族机会和民族风俗。

第6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一年来,我院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民政工作会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着“为老人献爱心,尽孝心”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技能,强化服务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

一是光荣院项目建设主体框架已封顶,其中主体基础已通过验收,儿童福利院装机已完成施工,并已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及出具检测报告,边坡护理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共已投入资金830万元。

二是以新建养护楼为契机,开展医养结合,创办老年护理院,目前护理院已经开始运营,我院的医疗康复养老服务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是今年我院对旧厨房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投入资金27万元。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我院在巩固职工已有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学习能力、拓展学习广度、向科学化、系统化迈进。

一是把理论学习作为促进工作的原动力,我院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做到人人有学习笔记,人人撰写心得体会,人人有思想收获。

二是把职工学习业务知识作为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不断提高我院工作人员的护理服务技能,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国家养老护理员工作标准,掌握养老护理员专业的护理技能,今年6月派送8名工作人员去长沙培训学习康复理疗师。

三是组织全院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全国养老院质量大检查指南》的115项内容,并逐条落实。

三、加强院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制定绩效考核细则,开展点对点服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各个岗位、各种工作特点,制定了各项工作流程,与各部门制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党员干部负责联系一个服务区,全面负责该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督促整改落实。

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入住老人个人资料档案、健康档案、入住协议、入住评估等各类文档,完善文件资料,对院内资产进行登记,将管理责任划分到每位工作人员,实现了责任落实,增强了工作人员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坚持微笑服务。我院一直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让老人住得舒心,家属放心的工作目标,提倡工作人员要坚持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嘴巴甜一点,理由少一点,做事勤一点,脾气小一点,效率高一点,坚持与老人和家属交谈时做到轻言细语,接待来访者时主动热情,工作中更加注重文明礼仪,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院还在服务监督上做文章。服务好不好,老人说了算,标准高不高,老人说了算,态度好不好,老人说了算,接受老人监督,坚持不定期考评服务人员,让入住老人真正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安逸,舒适和美好。

四是狠抓院内卫生工作,我院以“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为原则,每周五对卫生进行检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卫生监督与清洁保持工作中,确保院内干净整洁。

五是加强膳食管理,改善老人生活。我院每周制定营养食谱,倡导营养膳食干预疗法,注重以充满生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激发人体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达到健康的目的,严格执行在低脂、低糖、低盐的原则上,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对淀粉、动物性脂肪、油炸食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不适的老人,专门设定药膳,将药理与饮食合理结合。元旦、春节、端午等节日,我院食堂提前做好节日物资储备,科学配菜,我院还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及实际需求,点菜就餐,以满足个人喜好和保健的需要。

六是加强康复保健,开展医养结合。每天为特护老人量血压一次,每周为自理老人量血压一次,每天定时为需要服药的老人服药,定期为老人开展康复保健课,交流传授康复保健知识、营养膳食知识、健康延寿理念。为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掌握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并根据不同患者制订个案康复计划并实施,同时按每位老人身体状况制定出《老人健康指南》,使得服务对象的生命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七是加强安全防范,杜绝安全隐患。每周定期对各服务楼、食堂等重点部位及电线电路、饮食卫生、房间设施等开展大排查,对查出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及时维修整改,对卫生间、楼梯口等关键位置做到每日巡查,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严把食品来源、消毒、加工、储存关,确保老人饮食安全。坚持24小时值班制,实行院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定时巡查,认真记录。严格进出院管理,实行老人出入院登记请销假制度,严防老人走失、跌倒,特别针对节假日期间亲属探视,接送较多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协助家属办理进出院登记,让老人和亲属都满意、放心。

八是开展娱乐活动,丰富老人文化生活。我院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安排专人,组建老年人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做健身操、唱歌、剪纸等活动把老人们凝聚起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志愿者送温暖,共建幸福乐园。3月县溪子口小学来我院开展志愿者活动,与老人促膝谈心,表演精彩的节目,还为老人送来牛奶、水果、营养品等慰问物资;7月怀化市联通公司**分公司党支部、老年大学等单位来我院慰问老人并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重阳节**县童话世界幼儿园和**诚实商行老板来福利院慰问老人,并送来葡萄、香蕉和罐头等慰问物品。

十是规范养育方式,孤残儿童快乐成长。我院对寄养家庭儿童定期安排回访和节日慰问,不定期对寄养家庭进行抽查,对寄养家庭的现实状况,儿童的教育、管理、生活和健康状况深入调查了解,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对全县的困境儿童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根据县民政局的安排部署,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和观看电教片等方式相结合,保证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一是认真组织集中学习。采取领导讲课、专家辅导、集中学习、互动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由院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学习和讨论,带头谈思想认识和学习体会,带头听取服务对象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形成了领导带头示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针对党员分散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我院制定发放了集体学习计划表,明确了每次集中学习活动的具体日期和内容,要求每名党员根据学习计划表,提前安排,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保证集中学习活动与日常工作不冲突。每周检查党员学习笔记情况,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鼓励职工建言献策。通过设立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接纳服务对象及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

回顾半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福利院的过管理模式有待改进;二是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技能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资金投入有限,医养结合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2020年工作打算:

一、完成光荣院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

二、完善护理院医疗设施设备,开展全市优抚对象康养。

第7篇:养老院的服务理念范文

摘 要: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1―0053―06

一、引言

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著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进争取妇女权力的努力。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保护等。这类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认为女权理论主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对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然而,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由此,本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使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其次,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规范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贡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焦点,帮助人们理解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

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它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规范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可以从社会服务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可以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进而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起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益,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我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涵盖从社会结构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分析层次,超越但也包含了女性主义各流派的争论,从而为人们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览。在本节中,我们将从以下5个方面来阐述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

第一,西方女性主义者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社会分工和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并把这一研究放到广阔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析的框架中进行。

在经济地位方面,他们比较各国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率,认为妇女的高市场参与率与妇女的高经济地位相关。例如北欧妇女的高经济独立性与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高就业率相关,而南欧社会中妇女相对低的劳动就业率增加了她们对丈夫的经济依赖程度。在政治地位的研究中,女权学者常用妇女在政府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反映妇女政治地位高低的指征。例如安东尼强调,北欧国家妇女参政程度很高说明在这些社会中妇女的政治力量很强。类似的研究也体现在女性在企业管理层中所占比重的比较分析中。在对各国妇女经济政治地位差异的原因阐释中,一些学者把它归之为各国工业化程度的不同,也有些学者运用功能分析方法,认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妇女就业成为必要。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民主制的运作增加了妇女参政的机会。还有学者指出国家的社会政策制订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的研究

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学者常常批评传统的研究强调市场劳动的作用而贬低妇女家庭照顾和家务劳动的意义,把妇女和儿童问题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反,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关注点放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层面,倡导从家庭生活这一角度去研究国家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关系。正如森斯伯瑞所说,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国家和阶级阶层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他们则从公民社会(社会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家庭作为研究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政府、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间复杂的制度关系。由此,他们研究妇女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性别角色、角色认定、角色互动等问题,进而阐释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更进一步,他们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与男性成员的分工情况。例如与劳动力就业情况相联系,学者研究“单职工”和“双职工”模式(one/or two breadwinner model)对妇女地位和规范的影响,并探讨一定的家庭模式在该社会形成的原因和后果。他们不仅仅描述妇女在“双职工”模式中的家庭地位要比在“单职工”模式中高这一现象,而且阐释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在这些社会流行,而另一模式则在另一些社会占主导地位。

第三,对福利服务的研究

因为妇女在社会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女权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就与老年和儿童照顾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当传统的社会研究把市场和劳动放到第一位时,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服务放到第一位,使儿童看护、老人照顾和儿童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等)这些问题成为中心话题。例如一些学者通过考察儿童的托保率和老人在养老院的看护比率,来比较不同的家庭照顾模式。而且,因为家务劳动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参与,女权学者就倡导发展公共福利服务,并把它看作是衡量妇女解放程度的标志之一。再者,养老和托儿等方面服务的制度化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对福利服务的供给机制、组织程度和国家的福利责任,从而反映出国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在北欧,福利国家为了帮助女性参与公共生活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看护儿童等方面承担了许多责任。这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为儿童看护提供津贴,也为儿童服务提供支持,并形成了“公共父母亲”这样的观念。

第四,关于妇女社会问题的研究

女性主义研究也涉及到以妇女保护为核心的一

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离异行为的控制,家庭对离异行为的规范,以及艾滋病的预防等。在这些方面,女性主义活动家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去争取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平等,反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家庭中的男女平等、家庭权利的分配模式、代际冲突、家长对青少年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等问题。另外,在对妇女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研究中,儿童照顾和儿童福利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女权学者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研究妇女问题时常涉及的内容。他们的工作对于解决具体的家庭社会问题和女性权利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对家庭政策的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特别是通过家庭政策的制定来保护妇女的利益。这些家庭政策包括儿童津贴、产哺假、母亲照顾儿童的津贴,也包括对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政策。这方面的研究中,卡默曼和卡恩的著作回顾了各国家庭政策的发展过程,并描述了这些国家家庭政策的晚近发展。蕾拉对各国儿童津贴的给付进行了比较研究,哈钦斯和莱塔比尔比较了欧洲各国的家庭政策。在这类研究中,米勒和沃曼的比较研究值得特别注意,他们的研究报告描述了欧洲福利国家的结婚离婚率、家庭政策的类型,并分析了欧洲各国的家庭规范。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家庭妇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理论探讨,强调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利益。

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他们从独特的视角透视社会生活,关注妇女儿童在社会中的发展。对于性别研究而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些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实际政策问题的研究:第二,深入研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规范、生活方式和地位;第三,它强化了女权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然而,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对性别研究做出了贡献,而且对社会分析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以下章节中,我们将评估女权研究对于妇女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从而来考察如何把女权研究的观点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分析中。

三、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

女性主义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研究妇女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从而扩展了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并对传统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对市场劳动和阶级进行分析,而女权学者则要求把眼光投到劳动力市场外的社会群体(如妇女儿童)的分析中。这样,他们要求把妇女研究的关注点从阶级阶层结构、政治经济权力这些问题拉向对生活方式的分析。他们认为,如果社会科学把研究的重点狭隘地放在社会生产体制上,那么它就无形中暗示了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强的社会权力,因为在生产体系中,男性占支配地位。即使女性主义者可以倡导提高妇女就业率,但这也是用男性的视野来看待女性地位,将男性的标准运用于女性。因此,女性主义者主张社会科学对女性地位的研究要放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上,强调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女性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她们能从中获得其独特的活动领域。只有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妇女的地位,妇女才能真正被尊重。

其次,女性主义注重发挥市民社会的权力和强调社会民主,倡导妇女的政治参与

他们支持民主政治的政策制定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可以使妇女、老人、退休者都有权力影响国家的社会政策制订过程。同时,女性主义也采用大众参与的社会行动模式,强调在社会基层进行社会互动和社会运动的必要性,主张妇女要形成自己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以便在社会生活中施加影响力。在社区活动中,他们主张妇女积极地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并使妇女组织成为市民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样,通过对国家政策和基层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影响来提升妇女的地位。

第三,女性主义研究深入探讨了福利国家制度与妇女解放的关系,认为福利国家制度对妇女解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女性主义者呼吁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来保障妇女权益,强调发展制度性的社会服务,以便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由此,他们支持福利国家体制的扩张,主张发展社会福利公共部门和制度化的社会服务。因为在公共福利领域(特别是在医院这些部门被雇用的大多是妇女),妇女具有很强的制度化权力,而公共服务部门的扩张,则会使更多的妇女在这些公共服务部门就业。由此,女权研究者例如普弗拉-爱费格等人认为福利国家是一个有助于妇女进步、妇女发展的工具,但他们也批评福利国家在制度化的社会服务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并认为现有社会仍存在着性别角色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第四,女性主义研究把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例如斯姆在研究中强调,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公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空间融为一体。因此在考察妇女地位时不仅要考察她们在社会公共活动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经济中所具有的地位),也要考虑他们在私人生活中占有的地位,因为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不能说明妇女的家庭地位高。只有同时关注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地位。为此,许多学者采取比较的方法研究家庭类型和妇女在其中的地位。例如特罗斯特讨论家庭理论和比较社会制度,哈钦斯和莱塔比尔对家庭模式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而林卡和阮塔拉湖的研究涉及家庭政策类型与社会体制背景的相关性。通过这些研究,女性主义者把妇女问题的研究和家庭体系和对社会体系的分析联系起来,并试图寻找家庭政策制定的依据。这样,对妇女问题的研究就涉及家庭政策的分析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并强调要通过国家的家庭政策制订去保护妇女儿童和支持家庭照顾。

第五,女性主义研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女性主义反对父权主义的权威,批判父权主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希望通过争取平等的性别权利来促进社会平等。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上,女性主义支持国家干预。她们不赞同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对家庭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这种看法,而支持社会民主主义的普遍主义的政策观念,因为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有助于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他们认为国家有义务为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保障。由此,在北欧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普遍主义的福利观念支持了女性主义发展,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又反过来支持了这一福利体制模式。

再者,女性主义倡导社会服务的意识形态,强调家庭政策对社会服务理念的支持。女权研究者强调公民权和妇女儿童的福利权力。例如赫内斯等人把马歇尔(Marshall)的公民的一般福利权力理论扩展

到妇女和儿童的福利权力,并进而提出了北欧“公民权国家”(citizenship state)的概念。他们也倡导儿童权力的理念,强调儿童津贴的社会意义。在她们看来,国家给儿童提供社会津贴是基于保障儿童作为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具有的权力,因为儿童既不具有影响政策制定的政治权力,也不是劳动力。这样,女性主义者通过研究妇女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一问题,探讨了福利国家制度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关系,强调福利制度对于妇女解放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他们这些研究所提供的视野、角度和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四、对中国性别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鉴于中国的公共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发达,妇女的家务劳动和福利照顾很少得到公共机构的支持这一情况。第一,女性主义理论向我们提出了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以便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女性主义者强调家务劳动、儿童看护、老年照顾这些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相关的妇女工作的价值,认为妇女的家务工作应该得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他们强调由于妇女承担了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双重任务,因而她们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劳动。国家应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家庭政策)来补偿妇女所从事的社会再生产工作。他们认为,男人在市场上劳动可以获得工资回报,而妇女却得不到社会的补偿,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样,女性主义者要求我们从社会再生产这一角度去评估女性作用,国家也要对妇女的再生产工作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我们有必要考虑在中国发展家庭政策的可能性,尽管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中的政策制定基本上是空白(除了与独生子女相关的家庭政策)。

第二,妇女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也是性别研究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妇女问题是与国家的制度建设和体制特征相关的。这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女性就业和工资水平是由党和国家的力量来保证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国家通过政治运动和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妇女组织起来,并使用“低工资、广就业”政策,使中国女性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在妇女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实施女工保护制度和生育保障制度等。即使这样,妇女作为一个特定的利益群体,它的政治力量仍然很弱。因此,如何发展妇女的利益群体,推动妇女参加基层社会活动,维护妇女利益,并进而影响国家的政策制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些方面,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这些理论论及公共领域与私权领域的关联,把市场、国家和家庭联系起来考察,并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女性主义理论为中国的性别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它引导性别研究从狭窄的妇女保护问题扩展到对国家体制和政治力量的研究。在此,女性主义的研究对中国通过政策制定提高妇女地位具有意义。

第三,女性主义者批评至今为止人们对妇女地位的认识还是从男性的视野出发,即把妇女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并从这个角度来界定妇女的地位。他们提出要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重新评估妇女的地位和妇女家务工作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给中国的性别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去研究中国社会再生产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对妇女解放的限制作用。事实上,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中国妇女地位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广泛地存在着,人们在观念上对女性的歧视仍时常显现。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对社会再生产制度缺乏研究(甚至是忽视),从而低估了妇女所从事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把握了这个关键点,我们就容易理解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女性主义在中国从来都没有真正流行过,而妇女对于争取自己的权利的努力也没有得到社会充分地评估这些现象。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女性主义者倡导公民权理念,支持国家干预的社会政策,主张发展普及主义的、平等的、普遍的公民权的理念。他们批评父权主义的观点,主张重设家庭与社会界限,强调公共组织对家庭干预的必要性。因此,当自由主义者批评福利国家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时,女性主义者则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不应该屈服于市场的力量,社会政策不应该屈服于经济政策。女性主义者强调福利服务的市场化使人们依赖家庭福利和自我保护,这种观念不利于提升妇女的社会权利。因此,他们认为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扩张以及国家家庭政策的保护。在这方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妇女观的影响下给女性职工提供了生育保障制度,包含女性职工的产假制度、哺乳制度,以及农村妇女的生育补助制度等等,但中国目前对非劳动群体(例如家庭主妇)的保护问题则很少关注。这反映了在中国,生育保障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妇女权利,而这一状况也反映在家庭服务方面缺乏公共服务系统的支持。在此,女性主义理论为我们发展保障妇女权益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家庭政策和服务政策,提供了思考。

五、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