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

第1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朋辈辅导;教育方式;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档案、个人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培训等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的项目。对于宣扬普及心理教育的根本知识,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小学生心理阻碍的发生率的减少所产生的成果都是由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索求无法得到补给的原因是我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比较单一化、形式化、专业化的师资能源也缺乏。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种状况下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起点,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朋辈辅导的优点

1.拓展朋辈辅导的利用价值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对学生的烦恼和困惑不了解,并不主动地去与学生相交流,而只是在心理咨询中心里面等候学生的到来,这就造成了只有自愿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才能与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互相沟通。然而发生在同龄、同学朋友之间实行的这种心理辅导称为朋辈心理辅导。这样的辅导方式开拓了心理援助的广泛局势。因为劝慰者与当事人接触频繁、距离亲密、亲亲相关、甚至同住一起,在朋辈心理辅导这种模式中给予慰藉、鼓励、劝解等心理辅导是相对方便的。

2.朋辈辅导方式较为便捷可行

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较之下,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当事人与咨询顾问在专业心理咨询的情况下是相互需要时间来建立彼此的信任搞好人际关系。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则不需要这个程序。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是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来担任此工作的,因此能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便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其更轻易地采纳他们的提议和见解。另外,是由于担任朋辈辅导心理辅导的同学通常会与当事人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这些原因增强了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能够更好的督促提议的执行和环境的改善。

二、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中小学生

1.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职业团队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源”动力是建立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中小学生心理协会主干、班级心理保健员(或称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链接员等)、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热线电话接线员、学生会干部、党团干部、社团核心人物等学生组成了实施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是以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为辅的,从而建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

2.建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若想建设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立基本的心理援助能力与危机所抗衡,就需要依靠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原因是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中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通过专业训练的,它也是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能够深入班级和素色的主动力。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的方向:在注重班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同时,向学生简要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救援措施;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应当那个积极开展;从而对于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当发现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师及时告知,或者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将学生转送到那里;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心理危害的事情发生,所以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

3.倾听和倾诉对心理辅导的作用

耐心而积极的倾听的概念是主动指引、积极思索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听取对方倾诉的过程。倾听当事人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怀着采纳的心态并时刻提高注意力,对于对方的情形完全明了,恰当的时机做出提问,从而明确咨询目的。心理辅导有时候仅仅靠认知的倾听就能够取得成功。因此为了能够调解当事人的躁动不安心理,使其不悦情感能够得以发泄,我们就应该耐心而积极的倾听,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感到温暖和关爱,心里的防御性才会降低,营造信任的氛围空间。

总之,如果学生遇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为了避免错过最佳的咨询时间,我们应当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朋辈辅导员不能取代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它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中小学心理辅导中那颗耀眼的明星就是朋辈辅导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54-56.

第2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5-03

新进教师是指刚刚完成最后学历教育并在高等学校开始第一次学术工作的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急剧扩大,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力量,许多教师才毕业就上讲台,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1]。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现有专职教师1934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928名,占教师总人数的48%,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从根本上来讲,青年教师代表着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学校教育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促进新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任务。然而,与老教师相比,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都存在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不佳,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事实上,新进教师一直都是大学教师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在承担教学工作任务时面临着特殊的困难,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尤其如此。

一、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近三年(2011至2014年)河海大学共招聘教师199人,其中193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是留洋博士。新教师入校后,教务处统一安排所有的新进教师试讲,并组织国家级教学名师、本科教学督导员、教学副院长等专家型教师听课,对其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

通过试讲和专家指导发现,从整体来看,新进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普通话流利,教学内容正确,专业基础扎实。但由于绝大多数新进教师都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大多没有教学实习经历,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表现出很多共性问题。

(一)宏观方面

1.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理论把握不

够。大学教学应遵循研究性教学理念,切忌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知识探寻、知识重构的过程,即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和探讨新的问题,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得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与品质。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既充满困惑又充满乐趣的知识发现、理论总结和理性思维的集合过程。因此,需要在新教师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讨论和学习,推行研究性教学和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管理课堂纪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绝大多数新进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不能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把握不当,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启发性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没有处理好黑板与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关系。除个别教师全部使用黑板,没有利用PPT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外,大部分教师都过分依赖计算机多媒体,黑板利用率不高,讲课过程中只是随意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公式和字符,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任何板书。有的老教师还戏言,如果学校突然停电,很多年轻教师就只能站在讲台上发呆,或者和学生吹吹牛,完全无法继续教学。

(二)微观方面

1.教案不符合要求。教案不同于讲稿,它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在教案中,教师要对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和教学道具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案是备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只不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案写得更加科学细致,年轻教师的教案写得简单粗糙一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不知教案为何物,以为就是讲稿甚至是PPT课件的打印稿,缺少对课程的精心思考和整体设计。

第3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德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36-01

一、现代高中德育教育中的误区

高中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通常心理发育较为滞后。德育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开展的课程,教育内容涵盖课堂内外,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然而,现代高中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界限,残留传统教育中为德育而教育的痕迹。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旨在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规范生活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注,德育成为了一门专业性的学科,而非与学生生活发展紧密关联的思想性内容。学生生活和德育理论的游离,容易导致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让德育变成了无根之水。导致学生有道德认知而无道德情感,有道德知识而无道德信仰,有道德言说而无道德行为,学生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德育工作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出现各种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发展迅速,高中生作为社会和大学的人才预备军,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其在今后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德育教育需要与社会发展相衔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激烈的社会竞争赋予人才全新的定义,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更需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与人良好沟通和交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如拼搏精神、抗压能力等,都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孟子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高中生的学习经验较为丰富,生活阅历不断增加,其情感上的认知也愈加丰满,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如德育工作的开展模式单一和单向,很难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心理学提升高中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

(1)结合南风效应,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北风和南风比试谁能将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吹送大风,天气转凉,行人纷纷裹紧大衣。而南風徐徐而来,行人觉得温暖,很快脱掉了大衣。南风的生理说明了态度的重要性。人在鼓励和温暖中很容易放松自己,接受积极性的暗示,主动提升自己。而批评则有可能增强人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培养人的积极性。

(2)结合破窗效应,建立教师的公信力

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的一个实验。实验结论是,当一个人打破了窗玻璃,且未受到惩戒,窗户没有及时修好时,会有更多人受到暗示,纵容自己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为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应当结合破窗效应,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在第一个学生“打破窗户”的时候,严肃处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才能让其他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后果,实现自我约束。

(3)结合皮格玛利翁效应,帮助学生积极上进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用希腊神话中的王子为名,设计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他们为教师提供了一份具有优秀学习潜力的学生名单,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保密。在八个月后的智能测试中,凡名单中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际上,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为,教师深信某一些学生具有天赋,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并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关爱,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对自己产生信心,进而积极上进,成绩也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4)结合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迁移理论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实践表明,学科成绩好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成绩。而成绩差的学生很难提高自己的成绩。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正迁移影响下,自我规范较好的学生更容易保持好习惯,而负迁移下,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坏习惯的妨碍,对今后的德育教育产生影响。据此理论,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良好习惯和品行的重要性,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正迁移,逐步归正自己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受负迁移影响的学生,教师可以挖掘他们身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优势,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缺点,提高德育学习效率。如对待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负责班级事务,或结合其网络知识较好的优点,让其帮助其他学生提高计算机能力。学生在正迁移中能够认识到上网的优势和弊端,乐于接受教师制定的管理计划,科学上网,合理分配时间。

[ 参 考 文 献 ] 

[1]赵云龙,赵建新.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6):711-713. 

[2]杨强,叶宝娟.感恩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4,(3):610-616. 

[3]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技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4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目前,数学变式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尤其在解题教学实践中研究甚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变式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混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变成了题海战术的另一种形式.究其原因,在于数学变式教学没有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数学变式教学与学生思维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数学变式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生成才的决定因素.在变式教学中,巧妙的变式、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为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条件.因此,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数学变式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习动机.奥苏泊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数学变式教学可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变式,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2.在数学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教学信息.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灵活多样的变式,让学生欣赏解题过程中奇异思维的美,体会创造性的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的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变式,清晰地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到愉快和喜悦;通过变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产生愉快情绪.

3.在数学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在解题过程中,对稍难一点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愿意通过努力进行解答.另外,对于解答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也不能以坚韧的毅力去纠正错误,往往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意志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变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变式教学中,利用变式,可以使问题降低门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尝试.在难题的处理过程中,可先通过变式,改变问题分析的角度,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难题,提高其自信心;然后再通过变式,将难题进行由近及远的改变,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扩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其面对困难时的意志力.

二、数学变式教学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活动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它是由操作系统(智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和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系统)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组成.没有操作系统,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没有动力系统,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发生与持续.因此,数学变式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不断提供强大的动力,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迁移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

1.在数学变式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才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只有培养观察力,才能发现新问题;只有培养观察力,才能提出新问题.因此,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在变式教学中,利用变式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利用变式,通过改变观察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利用变式,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情感;利用变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对学生产生新的启发或发现;利用变式,可以改变学生观察的盲目性,使观察能够有序地进行,丰富学生观察的经验;利用变式,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能透过现象观察本质.

2.在数学变式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这种现象会使学生在

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改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变式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进行学习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来讲,通过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促进正迁移的发展;通过变式教学,可利用同类问题的类比,概括出这类问题的共同特征,从而使先前学习和后来学习的知识产生迁移;通过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更新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迁移的发生与发展.

3.在数学变式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就是展示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数学变式教学在解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变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很多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在变式教学中,利用变式,重在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思路与探求的方法,揭示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变式教学中,切忌“撒大网式”的变式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既扼杀了学生学习探求真知的欲望,也削弱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前的数学变式教学,偏重于习题的训练,很多变式的设计完全是题海战术的另一种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是低效的重复,而忽视了数学思维心理过程的揭示,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因此,在数学变式教学中,既要着眼于学生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更要兼顾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将两者的培养协调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通过数学变式教学,让学生领略获取数学知识的美,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第6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关于学生发展

大学生发展是处在青春后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个体在学校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完成此阶段的发展任务,实现此阶段的成熟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历程。这是一个大学生体验人生的意义,满足自我的需要,形成个人习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感增强的过程。

1、大学阶段的总体发展任务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我国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属于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因此他们在大学期间要面临两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青少年后期的自我同一性和成年早期的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自我同一性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学会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学会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并将其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以期得到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具备成为团体成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

2、大学生发展的特点

(1)全面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单纯意义上学习能力或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是全面智能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每一项智能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位大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他的优势智能的再提高。

(2)连续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以前的发展无法割裂,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状态都受之前阶段发展状态的影响,并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状态。

(3)复杂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各种因素不是简单地累加,发展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中间会有很多螺旋形的上升和下降以及各种平台期。而大学生发展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经历,而每个人的发展进程和标准都呈现出复杂的不一致结果。

(4)开放性。大学生的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融合各种因素到自己的系统中并相应调整自己发展的方向。

(5)阶段性。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年所面临的压力和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总体的大学发展目标会被分成阶段性目标,按照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分阶段目标。

3、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内容

(1)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效能感,能够达到自我同一性。绝大多数的大学新生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自我课题就是“相对平庸化”。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定位和自我预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落差,有现实的自我地位反差引起的“真实落差”,也有过于贬低自己、自我定位比实际的位置低的“假象落差”,还有对未来过于迷茫和悲观而产生的“预期落差”。大学生需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通过各种实践增强自我认识,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悦纳自我的前提下发展自我,确定自我优势,树立自我目标,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反馈、自我监督,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任务。

(2)成熟的人际关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交往中定位不当,缺乏人际交流的意识与技巧,独立性低,自主性不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缺乏与异往的技巧以及科学的指导,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大学生要学会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网,有人际求助的途径,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可以和同学、老师、家人建立和谐互敬的关系,可以在团体中有集体意识,能和别人合作,并有爱的各种能力,能够在爱情中促进两个人共同生长。

(3)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挫折应对。大学生有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的情绪特点,而在实际的生活、学业、就业、交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极端行为。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够探究情绪的来龙去脉,采取自我接纳的态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克制冲动情绪。抗挫折能力是指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的能力。需要个体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归因,能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和磨难,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有可供求助的途径,接受现实,继续前进。

(4)自主性。自主性相当于大学生认识中的元成分,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不断自我反馈而达到自我需要的实现与满足。

(5)强烈的生命体验。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优秀的艺术中寻找深刻强烈的生命体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生命”,从最朴素本原的生命和生活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尊重一切的生命和生活,提高幸福能力和幸福感受。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以全体学生正常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探究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教给他们有效的策略来完成现阶段的发展任务,帮助个体去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已有的心理资源,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建构科学化、实效性强的发展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模式,概括来说,需要下面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1、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及大学生发展任务并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途径,可以实现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发展需求。

(1)课程内容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大学生的发展任务――自我认知(人格塑造、自我意识、自信培养、情绪调控、潜能开发)和人际交往(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作为主要内容,立足于心理科学理论,结合大学生实际案例,以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介绍心理学的实用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

(2)教学方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课程应该是其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各种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作业表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交流和互相交流,塑造积极氛围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优化心理品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侧重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考察,研究及实践证明,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而应考察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能力,考察学生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鼓励的能力,评估其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心理潜能的开发程度。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发展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是开放性的,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与之发生互动。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满足不了学生在特定阶段、特定时期、特定事件发生时的突发需求,在教学实施中也受限于教室。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丰富性和心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采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而大规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开放性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新生的入学心理适应讲座、针对女生的恋爱与性心理讲座、针对宿舍长的宿舍人际关系心理讲座、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讲座、以及各种趣味心理学知识讲座、情绪管理讲座、学习与考试心理讲座,在讲座过程中能够进行台上台下的互动。或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宣传栏、宣传板等途径宣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听众集中,普及性强,能够及时解决大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2)心理健康活动能够将心理学知识与文体活动相结合,表现丰富,形式灵活,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心理征文、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微博、心理电影、心理漫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紫手环不抱怨活动、蓝丝带传递活动,这些活动以文体艺术为媒介,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让他们以更生动的方式在浩瀚的文化世界中接触心理学知识,触摸与表达自己内心的心理发展需要,梳理内在的心理资源,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丰富,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珍惜与感恩,在一次次的自我思考中、一次次与别人的交流互动中完成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的发展任务,同时又促进了个体多元智能的发展,满足了自身的社会素能、生活素能的发展需要。

3、通过心理筛查预警系统预防大学生发展危机的产生

不同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心理困惑是阶段性的,在大一时发展的困惑最多,在大三时个人发展的压力最大。对应这个特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发展性心理困惑的前摄性干预,分为两种途径,具体如下:

(1)自上而下的心理测试建档系统。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坚持每年为全体新生提供心理测评服务,用16PF、UPI等心理测量工具为每年的新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结合测评结果,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信息库”,结合日常心理测量,全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而向全校学生开展网络与纸介相结合、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解释与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心理测试结果可以从学生中筛选出没有严重心理问题或障碍但是存在发展性心理困惑的预警人群,通报给院系,联合关注。

(2)自下而上的心理情况上报系统。构建学生――学生――校三级心理预警工作网络,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及时发现心理测试时未出现异常但因为个人事件出现突发心理状况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使信息畅通有效,迅速反应,联系家长,专家诊断,发动学生监护,并做好转介工作,避免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发生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消除其发展危机。

4、通过心理辅导促进个别学生正常发展

个别学生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经历的复杂性,受了之前发展阶段的影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及情绪、行为障碍,无法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流、阻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要进行反应性干预,为其消除发展中的障碍。

(1)运用团体辅导解决部分学生的团体困惑。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语境和信任放松的环境,由领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各种活动,使成员之间就自己关注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交流,练习各种技能,明确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互相反馈得到新的认识,提升心理素质。连续的、小规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部分有具体发展困惑的学生得到有效支持,消除其发展困惑。

(2)运用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个体困惑。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求助者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做出良好适应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大学生中的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并对心理异常起到应有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都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龙晓东,简论以发展为主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代大学教育,2004(2):79-82.

第7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12-03

一、高等教育管理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诉求

1.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权力等级森严,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却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的原点。它强调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是以“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为理论支点的[1]。“观念人”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成员确实存在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和欲望,但更关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活组织”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是有关怀和情感的生活场所而不只是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场所。

2.服务理念。现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1]。基于此,竭力为成员提供所需资源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平台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育经营和管理者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而不是“管”上。摒弃“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树立“管理即是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观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关爱尊重。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职,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学生,才能拥有高尚和进取之心,才能奋发成长。因此,要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肯定人的主体性,把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次要关爱个体的生命,真正了解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基本权利,通过情感激励、民主管理、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用甚至是不用压制、惩罚等方式;最后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与学生友好、平等地相处,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

4.民主平等。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质较高、民主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相对集中的场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重视成员的参与诉求,在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时虚心吸取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尊重成员的民主意识,给予更多的自和自治权,制度的施行要充分体现成员的意愿和个性;尽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刚性管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探索性实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保障、提供资源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力。不同高校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由于资源差异和内部结构不同,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学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主能力相对较差,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困难,需要坚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我预期。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精心设计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了解教师、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让学生清晰阐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兴趣等。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如济南第三职业中专就坚持“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考查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量化评价,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渝北职业学校为例,该校网站专门开设学生就业指导专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仅如此,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学校还继续进行跟踪指导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高校学生是独立、自尊、自主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体验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竞争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新颖化、个性化。如株洲职业中专主张“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4],通过“课堂五分钟演讲”以及主题化分组教学等,让学生部分承担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传统课堂之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急救比赛、艺术节、科技节、专业技能活动月等均由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强化职业技能。

3.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将社团建设作为推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湖南民政学院为例,该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和专业学习小组的创立,同时通过设置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完成社团的具体项目,推动社团形成稳健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鼓励社团通过合作与竞争,培养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4]。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课堂。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1.建章立制,强化教育,弱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重心,并从大学生入学教育着手去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树立教育管理者的“导师”角色意识[5]。

2.建立和完善学生咨询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出现了生活环境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普遍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将原有的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选派部分研究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建学生咨询服务室,承担起大学生学业、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询和引导的功能。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的思想观念[4]。这个思想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关注学生独立个性,重视个性化教学。高校管理对象包括作为主导成员的教师和作为主体成员的学生两个群体。后者是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对他们的管理应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然而,现今的教育常常以“流水线生产”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标准件”,抹杀了学生的活力和个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反对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教学过程等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不仅如此,重视个性教育的另一面还要求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6]。

参考文献:

[1]罗礼进,范爱兰.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8,(9).

[2]刁益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3]王泽农,等.治校之道: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义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5]杨鑫铨.构建21世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6]吴英.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观[J].理论界,2001,(6).

第8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记者从厦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了解到,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急剧增加,以及前些年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滞后,厦门仍有大批幼儿需要就读民办园,全市目前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园300多所。如何做好这些幼儿园的培训与管理,成为新的课题。现在,厦门城区基本上所有的公办园都承担着对民办园的培训任务,公办园已经成为民办园的进修基地。公办园还承担了协助区教育局对民办园进行管理的职责。

在厦门海沧区,实行一名公办幼儿教师负责一所民办园的包干制度,要求公办幼儿园教师定点到民办园开展环境创设、区域活动、主题课程等方面的业务引导,帮助民办园按照标准、规范办园,以提高办园水平。这就意味着,每所民办幼儿都有固定的公办园教师负责指导。

如何保证民办园愿意接受公办园的指导和管理呢?对此,厦门市各区教育局都建立了相关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以海沧区为例,区财政每年设立250万元专项扶持经费,结合民办园的评估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帮助民办园发展。而片区内的中心园,除了承担培训任务,还要担负管理职能,他们为本片区内每个幼儿园建立专门档案,记录这些幼儿园的教学、保教、安全和卫生等情况。而这些记录则成为年终对民办园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这就意味着,民办园必须配合公办园,按照相关规范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另一项激励机制是,如果民办园每提高一个等级且参加分级收费制度,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海沧区民办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海生说,这项制度使民办园从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了自我提升的动力,而要在软件上提升,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这让他们把跟着公办园学习变成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行动。

第9篇: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新要求、新变化,独立学院面临着调整充实、转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在伴随着被母体高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了迈向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从办学数量上来看,独立学院自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呈现递减态势,且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从在校生规模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8年至2013年这短短6年间就增加在校生数约60万人。

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校数量呈逐年萎缩,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以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承担愈来愈多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增长与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项投资建设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条件不足的状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将母体高校教师和自主聘用制教师进行双轨制管理: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仍把母体高校作为仍然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往往易造成这部分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临时工”的位置上,缺少应有的主人翁与“建设者”意识,进而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与归属,独立学院的建设成长与之关联不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自主招聘的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一部分是招聘的应届硕、博士生,往往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的老,少的少”“招不进,留不下”的师资困境。而他们在薪酬待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又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易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公众认可不够

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依靠母体院校资源优势,发展到2012年的独立颁授毕业证与学位证。除此,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独立学院支持,诸如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生在招聘所面临的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然而,据山东省2012年的一份招生情况:“在之前进行的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中,有104所院校理科和119所院校文科‘零投档’,其中超过9成为独立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认识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母体高校相比没有“优势”与“特色”;招生门槛低导致招生质量较差,人才培养的起点及过程难以与母体高校抗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能力欠缺,致使独立学院的毕业证、学位证含金量成色不足……上述因素常常容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不看好,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

二、明晰自身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在创办初期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然而独立学院毕竟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的高校,如果一味地模仿跟随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其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因而创建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积极转型的关键一步。对于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转型”发展之路,需要对独立学院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空间下,独立学院应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着眼于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成良好的品牌,与公办高校进行差别化竞争,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未来发展探究

(一)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推动,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就已多次强调,要不断研究制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面对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情,以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利用好自身已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与地域经济和特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独有优势,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转变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二)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印发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作为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又一走向。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学校以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援服务的政策取向,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引了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社区学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势头,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经费使用、政府调控、多元化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试图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独立学院提供发展思路。我国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其独特、灵活的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在今后的社区学院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2-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2015-2-26.

[3]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4]单俊楠.文凭“变脸”,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零投档”九成为独立学院[N].半岛都市报,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