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探讨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它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认知策略则是教学策略的核心,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精选认知策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介绍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认知策略.
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感性)到抽象(理性)的特点,且以直观启发为主,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策略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节教学中,求和公式的导出是较为抽象的,它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上通过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巧算1 + 2 + 3 + … + 100 = ?的例子成功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上的飞跃,对这一节教材我们也这样处理:
设{an}是一个正项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可以被解释为右图中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是一些底宽为1,高分别为a1,a2,…,an的小矩形拼接而成的,求Sn相当于求图形的面积,怎样求这块图形的面积呢?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和操作(可以利用剪刀剪拼). 学生经过试验后发现有多种剪拼割补的方法求出这块图形的面积(实际上得出了求和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其中较简单的方法是剪出一块同样大小的图形,把它“倒”过来“合”在原图上就拼成了一个矩形,显然这个矩形的面积等于n(a1 + an),从而有Sn = ■n(a1 + an),这种方法形象地展示了“倒序”相加法中的“倒写”与“相加”,使学生清楚地触摸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割补思想和化归思想,深刻地促成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上的飞跃.
福慧双修是沟通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既可打破沉寂的课堂教学气氛,也为顺利构建认知结构奠定了良好的直观思维的背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实践能力.
二、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旧知)到未知(新知)的特点,且以精讲启发为主时,应采取“自学-讨论-发现”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把数学教学的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整理. 创设切合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a ≠ 0)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是在上一节二次函数y = ax2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可采取“自学-讨论-发现”的策略来进行. 教师可出示下列自学讨论提纲:
1. 复习:说出二次函数y = ax2的图像和性质;
4. 函数y = ax2 + bx + c与y = ax2的图像的形状、顶点、对称轴和相对位置如何?要解决这个问题,事先应做什么工作?
5. 你能仿照y = ax2的性质,总结出y = ax2 + bx + c的性质吗?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启发,本节课精讲的应是问题的后两问.
一组“阶梯式”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已知的旧知成为了未知的新知的铺垫,在讨论中,学生的认知沿着老师设好的阶梯拾级而上,最后学生达到一个“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老师适时的启发,精练的讲解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种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范例(个例)到通类(一般)的特点,且以范例启发为主时,应采取“示范-理解-创新”的策略
新教材中有下列范例:
在边长为60 cm的正方形铁皮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边长为多少时,箱子容积最大?这是一道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范例,教师在示范后引申提出下列问题:
用一张长40 cm,宽20 cm的长方形铁皮,制作成一个深5 cm的长方形无盖盒子,列举你的一些制作方法加以比较,这个长方体的容积y的最大值是多少?
最后一种方法得到的长方体的容积是否一定最大?有没有另一种制作方法得到的长方体容积更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对范例的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求解.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化,例题教学不能就题论题,教师应借助例题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充分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小题大做”或“借题 发挥”,通过对例题的改编、引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新时期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总之,如何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素养方面受到更多的减免效益,完全取决于执教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制订符合学情的认知策略,揭示数学问题的形成、获得和应用过程. 整体而全面地把握知识,将蕴藏在数学教材中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提炼出来,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对数学观念、方法和策略的逐步到位,数学观念、能力与素养的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20-01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想的启蒙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形成了初步的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灵动,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一、借助知识树,建立知识体系
在教学小学数学时,把知识、方法、思想紧密相联,便可以形成一棵“知识树”。主干是每章的内容,其中的枝叶是每节的知识点,这就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精髓。建立“知识树”,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个单元甚至每个学段的知识构成,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下本单元的“知识树”,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在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可以再拿出这个“知识树”,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全程经历知识和技能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统计和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形成以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去体验和发展,单纯靠教师教是无法达到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要想实现上述过程目标,必须依靠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数学课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容,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是活泼生动、积极主动和极富个性的动态化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积累学习经验。这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看法。以“100 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解答实际问题,学生必须探究不同的算法,这些算法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操作小棒,并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与经验,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才能得到。这个过程表明,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灌输的过程。以独立探究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可以自由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实现彼此启发,优势互补,进而拓展学习思路,形成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把知识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课堂进行预设,做好应对准备
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突发事件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认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研究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失误等。比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同时投掷两枚硬币,让学生猜猜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的几率有多大?教师在备课时,会想到会有1/3的学生回答错误,原因是有不少学生会认为会出现三种情况。所以教师可以事先想出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两只手代表两枚硬币,硬币朝上的情况(A)用手心朝上的手掌表示,硬币朝下的情况(B)用手心朝下的手掌表示......学生通过手势演示,就会发现事实上会出现(AA、BB、AB、BA)这四种情况,从而会得出结论:①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上。②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下。③两枚硬币有1/2的可能性是一枚正面朝上,另一枚正面朝下,注意不是1/3。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进行预设,那么相应的应对策略会更加有效,这样以来形成的教学课堂会更加成功。
五、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灵活掌控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83-01
1.巧用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观摩过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回顾总结课堂提问的环节不难发现:体验成功的快乐几乎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有的甚至终年受冷落。尤其是一些诸如优质课评选之类的公开课中,这种"倾斜"愈加明显,其结果是课堂上的"消极怠工者"越来越多,教学也就成了少数人的课堂。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全面性,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是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让那些反应迟缓者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再者可以设计一下提问的形式,比如让学生通过书写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购物情况。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超市去购物(课件出示图片):
水彩笔:8元水杯:4元
玩具飞机:27元文具盒:8元
足球:40元布娃娃:15元
请选购你最喜欢的两样商品,算一算买下它们你要花多少钱,并列出算式。
本片段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超市购物"入手,链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兴趣、易接受,很自然地融入了数学情境中。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爱因其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旦把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铭记于头脑中,将会使他受益终身。
3.1教学生动手
先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一箱有8瓶,回来时剩下一箱,另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有15瓶。
生2:我是4瓶加4瓶加7瓶,一共是15瓶。
生3:我是先拿2瓶和8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5瓶合起来是15瓶。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在此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法,而是借助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明确算理、比较算法进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学会了学习。
3.2教学生质疑。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投入学习的前提,敢疑才善思。我们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4.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4.1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4.2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93-0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明显改观。数学是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技能的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利用数学技能进行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证。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课堂、营造课堂氛围的保障。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专注学习,增强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精力回答问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师生间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很多数学教师都会有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桥梁。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那么课堂教学就显得枯燥沉闷,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3)有利于促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个教师来说,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基地。把握课堂教学质量,对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提问互动的有效性,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面向少数学生,不具有全面性。通常情况下,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难度,加上教学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会偏向于提问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使得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片面性。教师在提问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时,很容易让其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也就容易给那些学生形成不好的学习影响。被提问的学生兴趣盎然,未被提问的学生无精打采,不利于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进步。
(2)重提问数量而不重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把是否在课堂上提问作为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因而绝大多数教师重视在课堂上提问,却没有将提问的问题质量放在核心位置,这就在数学教学中形成了“满堂问”“随心问”现象。在多次频繁的提问下,学生对回答问题表现得兴趣索然,或者学生随心所欲地回答问题,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重提问数量而不重提问质量,会影响教师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重问题提出而不重反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为了通过教学提问,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并分析数学问题的难度系数。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及时做出课堂教学判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而接着讲课,对提出的问题缺乏明确结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回答问题不受重视的错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
(1)巧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提问。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设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此外,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还有,要善于提问学生思维的“盲区”,不能脱离客观存在。比如“全等三角形在建筑中的应用”这个问题,因为有了之前的话题导入,这个问题的提出会让学生迅速联想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并主动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建筑中的应用效果。然后,教师进行知识分析,就可以对该问题进行公式证明,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融入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本质意义在于让学生融入到知识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其中,掌握数学学习的快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愉悦感受。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质疑问题答案。对问题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这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师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课题可以定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然后,根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进行提问。第一个问题为: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x2,y=ax2和y=ax2+c的图像。得到学生反馈后,就抛出第二个问题:比较这三个图像,说出a与c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然后,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总结性学习,问题设置为:y=ax2+c与y=ax2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如何?选用这样的提问,呈现一定的问题梯度,也增强教师提问的艺术性,将学生思维层层推进,在启发中学习。
(3)问题联系实际,让学生注重体验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内容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中找到与数学知识的重合点。重视数学问题的生活性,也是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体验式的问题提问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其数学学习体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是数与代数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一。教师讲授函数时,首先要举大量实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明确“变量”与“常量”的概念。要引导学生感受周围世界中变化的量,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的过程,理解表格、解析式、图像所表示的变化规律。
(4)及时有效评价,做好疑问反馈。有效的提问还需要及时的反馈评价,保证提问的有始有终。教师可以实施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要通过激励性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回答,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上进心。教师对回答并不完美的学生要进行适当鼓励,并对答案中好的成分进行表扬,鼓励其继续作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然后按照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其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找出更优的解题思路。或者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引导和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以此为基础,优化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为了保证数学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答案,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学,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主动性,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积极的良性循环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桦.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
[2]孙彩平.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和精神活动,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课堂还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重要场所。这种关系包括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相融与排斥、竞争与合作等,涉及较多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讲究思维的缜密性、表达的严谨性、运算的准确性、理解的透彻性,容不得一点马虎粗心和主观臆断。在这方面,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地运用反例,注重逆向举例,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精彩和魅力。譬如在讲授棱柱的概念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此有些误解,认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也应当是棱柱。如果我们教师不细心观察,也会误以为这个说法与我们教材上的概念内涵是相同的,并且语言也更为简洁。但只有我们在课堂上拿出具体的符合这个说法但不是棱柱的数学模型,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这种模型,学生的印象才会非常深刻,充分理解“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棱柱概念。譬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素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边长不可能是相邻的素数,这个结论是否是正确的呢?这时,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问题会觉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解决,这时我就运用了反例的教学方法,假设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顺势进行推导,结果学生会在直接推导的过程中自然发现其是错误的,达到了我们的教学效果,给了学生一种新型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好处。
二、改进学生数学观,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时情感态度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观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采取如下措施:拓宽中学生的关联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形成合理的观念;养成以探索为核心的数学精神,从知识层面、观念层面、精神层面三个不同的层次立体、全方位地改进中学生的数学观。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的教育与教学之中。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家庭和社会评价。数学学习情感是在学生长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它的发展与形成,既有内在因素的影响,是学生自己自觉培养的过程,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数学教师、数学书籍等周围环境。
三、调动问题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我以为,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合适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然也需要付出汗水,某种情境之下,要顺利解决一个难题,还需要有一些机遇和灵感。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我以为,这1%的灵感完全就可以理解为数学教学中非智力系统的调动。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适度的兴奋状态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非常顺利,但心情郁闷、思想压抑的情况下,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就非常差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注意积极的课堂评价,注意当前赏识教育的成功运用,注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等,这一切,其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克服数学课堂上一个个坚强的堡垒而做好铺垫。以上谈到的仅仅是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还涉及很多的其它方面的内容,譬如我们要发掘数学内容中的本身之美,如黄金分割之比,告诉他们,我们的人体最佳比例为黄金分割之比;又如,现代的期货交易、存贷保险等热点行业,简直就是一个数学的世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大大提升。
四、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竞争,敢于质疑问难,从而成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近彼此的感情,我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在信箱中我们互相问候、互诉心事。信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我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有一位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老师,我非常喜欢你,只要是你上课,我就非常爱听。”
2、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地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我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与学生展开比赛,在教师快速说出计算结果时,学生产生了急于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解放学生的双手,加强直观操作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这时不断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并用学具装一装沙子之类的东西,还可以用墙角实际体会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等,然后促进合作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是孩子文化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所以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找例子。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观察概括它们的特点,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4、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差距;情景;困惑;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观摩,初中数学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厌学情绪严重。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
一、如何形成探究性课堂
课改新理念已进入教学实践,但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在新的课改教材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它鼓励而且教师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只有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联系师生的共同体验,准确把握教学时机,调动多样化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与态度,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改变课堂的刻板、单调,也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有差距
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我明显感觉到时间太紧,再加上如阶段性测试的时间相冲突,在教学上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圆的相关知识又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匆匆赶课,最后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一个空壳,简单的问题勉强解决,而稍微变化一些的问题更是让学生犯难。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和学生已经在小学接触过的问题,比如《投影与视图》在教学中又显得课时稍多,多少有些拖沓的感觉。
在处理以上问题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对教学的进度都做了相应的调整,稍难的地方多停一停,给学生一个消化的时间,稍易的内容就加快进度,是可以学生所反馈的情况为基准,适当的调整与规划。
三、简单问题不要复杂化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解决许多比较复杂问题,利用课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不必进行演示,这岂不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盲目的使用课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代替学生去经历、去思考,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了做课件,完全取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自在,根本不动脑筋去思考,不动手去操作。因此,学生可能养成不爱思维,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了。
四、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糊弄玄虚,绕来绕去。
五、训练题目难易适度
数学教学中,同步训练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利用的很好的教辅材料,一般学生都能当堂或当天完成,并能较好地掌握,整个同步设计有层次,由浅入深。而配套练习的题目在难度上有很大提高,当学生在学完当堂后,进入配套练习,新的题型、新的情境,反差较大,过渡不明显,会使部分中等生有挫败感。一开始遇到以上情况,我有很大困惑,该如何取舍,经过思考,对于配套的题目,我大多进行挑选,选择的性的让学生去做,对于高难度的题目只放给优等生去解决。我觉得同步与配套的题目稍微中和一下会更好一些。
六、今后教学的思考
,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有效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主要教
学目标。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
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三层意思: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的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有效率,即
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要符合高效原则;有效益,即教学活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
发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不能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不能靠加班
加点、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学即使获得了暂时效益,长久下去,也会使学生身心疲惫,失去学
习兴趣和热情,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要在单位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
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
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然
而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课后完成的作业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这让我们
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课堂教学真的有效了吗?应该如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笔者对如
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驱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的电视剧人
物--孙悟空和猪八戒,就创设了这样的情节: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大家又累又
渴,便坐在草地上休息。忽然,孙悟空发现旁边有一个大西瓜,就把它摘过来。孙悟空问猪八戒想吃这瓜
的八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猪八戒心里可想多吃点呢,于是就说要八分之一的,结果吃到的却是最小的。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一听顿时来劲了,纷纷举手回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课一开始,学生的
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新课上。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
1、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要改变以只信教
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
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
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改变
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
,进而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
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问题情境,从已有的知识建模中,激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活化学习,进而去主
动学习。
3、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
,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我认为:学生进行的实际操作,首先要
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
,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必须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
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第四,学生操作最好以
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地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重视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但在重视探究学习
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
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
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②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
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注重教学的互动性。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
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
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
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
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
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
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
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
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
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
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
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
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
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
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
式的上升。
五、对学生的评价——"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
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
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
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
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
感和自尊感。
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数学的
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只注重答案的唯一,没有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层次性,这样不利于不同
于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对考试评分标准也进行了改革:(1)分层评价——体现差异
性;(2)平时与终结相结合——体现激励性;(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体现多元性。
经过实验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教师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激活学生认知起点,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针对性,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知识结
一、让评价语言激活数学课堂
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张扬学生的鲜明个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而且要注重创新,这样学生才想听,爱听,百听不厌;要不拘一格,除了经常变换语言外,还可以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节奏。
评价语言要情真意切,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应该是真诚而亲切的。有一个国外的课堂教学案例让我深思:在学生得出“4+5=8”的结论后,老师用三句话加以点评:“很好。很接近正确答案。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句话是对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以赞赏;第二句话是对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肯定;第三句话则是委婉地提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练的语言点评,犹如春风拂面,暖阳普照,温暖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中荡起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二、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力争课程结构高效化。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字来,让学生从“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突出“乐”字,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培养学生“我要学”。
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诱发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我在教学的思维活动中,不仅重视思维活动的结果,还重视剖析、展示概念、公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展示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预习,动手操作,绝大多数都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讨论。最后,一个学生说: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的侧面斜着剪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从几个不同角度都得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底面周长×高。
三、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数学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不仅是用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作业布置要注重多样性
作业的多样性,不仅避免了学生日复一日面对单纯的“计算”“应用”而产生的单调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布置的课时作业有根据提纲预习的;有阅读的,如一些运算性质、公式;有日记形式的,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以及新授课中的困惑、收获、思考;有书面的,如课本上的习题或老师出的题目。布置作业的原则是中高年级作业分量少而精,低年级一定做到当堂练、当堂做、当堂反馈。
2.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变式,由单一到综合,由封闭到开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巩固基本技能、优秀生优化知识结构。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课外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如:我根据批改课堂作业所掌握的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做基础题,达到巩固新知;B组做变式题,以形成技能,提高能力;C组做拓展延伸题,或开放性习题。
3.作业布置要注重探索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质量高、信息量大、发展性强的练习;或设计一些以学生思考、讨论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在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