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第1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 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平均每年递增率达到11%,尤其在渔业资源衰竭和捕捞产量下降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上个世纪末水产养殖业己经超过了畜牧业,成为粮食经济发展最快的部分。但是,伴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质量和整体档次偏低、优质鱼生产基地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建设、外向型渔业发展较慢等。

一、临沧市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殖结构不够合理

近几年,临沧市在养殖结构、养殖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摸索,重点加大了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上还存在着低水平的雷同现象,主体品种不很突出,产品的质量和整体档次还偏低,总体上还处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过度的阶段。

(二)基地建设不够规范

目前临沧市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养殖基地,但由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对水产种苗、饲料、鱼药及水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由此造成了在基地建设上不能按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高起点、模式化操作、未能形成按照“订单”渔业培育基地、产业链条较短的现状,因此基地发展的规模和带动效应较差。

(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水产养殖技术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服务对象又是文化素质不一、千家万户的农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与他本身的需求愿望相差较大,因此搞好综合配套服务尤显重要。目前临沧市渔业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渔业科研、技术推广、渔政管理等部门职责不清、资金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网络服务和行业协会不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养殖病虫害的测报、防治,渔业安全生产及水产品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四)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加工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和竞争力不强,与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加工企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没有水产品龙头企业,与全市水产资源、基地建设不相适应。三是临沧市的几家加工企业目前除新沂市的水产加工企业一枝独秀外,其余的加工企业因受资金、技术、原料、订单等制约,仅作为冷藏、冷冻用,设备利用率低,带动力弱。

(五)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缓慢,由此制约了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农产品流通主体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交易手段落后,仍然停留在收购、运销的初级阶段,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第三是投入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足,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具体对策

(一)围绕优质高效,调优产业布局

按照市场对优新水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加快形成品种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品质优质化的生产格局。渔业生产以主体品种为依托,本着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努力构建渔业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扩大稻田养殖、庭院养殖和各种设施养殖如: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等,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临沧市重点确立了三类主导品种即特色品种鱼、观赏鱼及虾蟹的养殖,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均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突出区域特色,调大产业规模

特色是调整的灵魂,产业的结构调整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找准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优势的结合点,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实行差别化竞争。同时要注重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以区域性的特色和规模优势牢牢占领市场,获取更高的农产品比较效益。同时,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效渔业。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和休闲娱乐,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手段、景观农业手段和生态农业手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逐步把城郊渔业建设成为绿色水产品的生产基地、现代渔业的示范基地和观光休闲渔业的旅游景区,形成产业结构优、经济效益高、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都市渔业体系。

(三)立足产业优势,调高创汇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渔)业的国际化趋势已日益明显,农(水)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为此要抓住机遇,主动、及时地研究和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创汇能力作为培育发展水产主导产业的重要环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提高渔业外向化水平。要充分发挥产业自身优势,通过实施“三项工程”,确立创汇渔业的重点产品,大力引进淡水鳖鱼、热带观赏鱼等国内外新品种及养殖新技术,加快建设优质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大渔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向渔业招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兴办渔业企业,加大水产业的综合开发和水产品的深度加工,嫁接改造一批种养项目和加工企业,促进临沧市出口水产品由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制成品转变。

第2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93-02

作者简介:罗忠实(1972-),男,湖南隆回人,讲师,从事教育学、教育经济学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上相对处于劣势,高职的就业工作急需加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和专业建设等已经比较到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比较过硬,但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深入了解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牧专的思政课教师曾于2009年和2010年的暑假深入到河南省多家中小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和实地考察。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最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普遍缺失以诚信和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经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学生初到企业,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期望值高,摆不正心态。他们往往看不上一线岗位,什么工作轻松就想做什么,什么工作挣钱多就想做什么,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要求到管理岗位上工作。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是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一个磨合期,只要能坚持两三个月,一般都有机会到相应的岗位上做管理工作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若肯吃苦,再多坚持一段时间,就有机会被提拔为管理人员。但是许多学生往往因待遇低、工作环境不理想等原因,还没等到被企业重用、提拔就已经离开了,失去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培训成本的增加。

2缺乏诚信,跳槽率高

多家企业反映,学生跳槽现象比较普遍,且跳槽时不是单个人走,往往是拉走一拨人。很多毕业生不遵守企业规定,对自己、企业、社会都不负责任,盲目流动。有的甚至在一年内换了9个单位,最短的工作只干了几天。有些学生跳槽后会后悔,也会回流。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过分注重工作环境和待遇是学生跳槽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如果学校能够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了解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就不会这样盲目地频繁跳槽。

3劳动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

许多企业领导表示,“大学生只要来得了、待下去、适应环境、扑下身子干,企业这么多的位置,总能找到适合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有的就认为,“从学校到企业好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心里不平衡”。调查中也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上岗后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耐力不够,对做好特定岗位工作缺乏激情。当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就抱怨、怨天尤人,甚至逃避。企业领导指出,现在劳动者的学历起点越来越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工人岗位就由高职毕业生担任。但是,只要他们愿意吃苦,从体力劳动做起,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很快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骨干。

4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

高职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关键要靠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很多毕业生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如果不适应环境,即使本事再大也无处发挥和施展。企业管理者认为,如果高职生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较快地适应环境并融入团队,就无法对其委以重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缺乏对自身、企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缺乏与企业领导、员工的有效沟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难较快地融入群体,导致自己孤独,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5敬业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差

但凡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规定,奖罚分明。在校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初到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反映在敬业意识上,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有惰性、主动性差等。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同老员工比起来,极少数新进大学生不敬业、不遵守纪律、不遵守操作规程”。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教育学生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3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正文: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四大板块的重要组成部份,阜阳中等职业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绩有目共睹。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扩大,国家对中职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从形式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重普教、轻职教传统观念的亘古不变等,阜阳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现象较为突出。

社会对成才有片面认识,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严重存在。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进了大学才能成才等陈旧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子女读普高进大学才是他们感到“荣耀”的目标。职业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导致职业中学招生困难。这种扭曲的相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艰巨性。

(二)发展理念不新。

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的职业学校举办者提不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满足现状,坐等政策。有的甚至目光短浅,以赢利为目的。

(三)师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高质量的专业教师不足。

1、目前职教师资队伍中,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而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更少,很多专业课教师是通过转岗培训再上岗。一些骨干专业缺少足够的高素质的“当家教师”。

2、教师难招难留。由于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资金缺口大,教师待遇低,招聘不到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

(四)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于受到招生的影响,有些传统优势专业逐年萎缩;有心创办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由于资金短缺实习实训设备跟不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社会上形成不了影响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招不到生源。

(五)教学改革乏力。

表现在:一是管理模式单一。多数职业院校沿袭普通中学或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偏多,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实操课偏少;统编教材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自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二是教学模式陈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车间去;教学评价以试卷考试为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考评。

(六)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

很多职业中学存在硬件建设不达标,与国家标准差距大。由于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先进的实习基地和教育教学设备,实习实训设备老化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有些新设专业实训设备更为短缺。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七)中职招生竞争激烈,招生面临较大的困难。

1、招生逐年下滑:近年来,由于政策原因生源萎缩,普高扩招,人们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思想观念,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滑坡,各个职业中学都存在招生下滑。

2、招生存在地区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有偿招生现象。

3、由于职业中学办学成本高,在校学生少,造成收入少,开支大等问题。

(八)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是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职业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主要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发展建议:

(一)提高地方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破除传统的高考成才、差生上职校的偏见,破除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形成重视技术工人、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二)立足市区,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市区现有的中职学校。

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施,优化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优质学校,增强社会竞争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在巩固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特色,努力构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新格局。

(三)通过政府干预,规范招生行为,统筹公办和民办职校招生。

对面向全市招生的学校,通过政府指令和干预行为,采取计划分配与学生自愿填报的办法招生。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要给予大力支持,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打破壁垒,开放招生,整顿招生市场。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的生存,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要消除短期培训的泛招在读初中生所对中职教育的冲击。规范好民办职校、技工学校、公办职校和大专院校办中职的招生管理。

(四)推进办学思想的转变。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当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实现以技能型岗位为主体的就业定位。

(五)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要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使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当地产业发展、面向市场需求。要大力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品牌效应,提高学生实际就业率,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关部门要从资金、招生、师资等方面加大对郴州特色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使之做强做大。对投入大、有竞争力的优势专业资源要实现全市范围内共享,籍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本地的特色专业品牌。

(六)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观。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中职学校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教学观。中职教学应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为核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树立起中职教学的服务理念和实践理念。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教学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谓“实践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完成学业而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

(七)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还要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政策机制,改善办学条件。要根据财政增长速度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需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八)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提供就业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联谊制度。政府制定和完善阜阳市校企合作制度和指导性文件,保障双方合法权益,实现校企之间的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师资、共建实训基地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按照“组织推动、自愿合作、互惠双赢”原则,中职学校和大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对接,进行更深层次的联合办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结合”。重视并积极支持中职学校与企业提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积极引导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和质量评估,落实学生实习就业;鼓励学校班级用企业冠名,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3、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通过企业行业标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相信在阜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阜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随着多方条件的改善,阜阳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相当好的发展局面,阜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也一定会在阜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林业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就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逐步扩人,但高职生的就业率却相对较低,据调查,全国各类高职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不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高职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其目标是为林区和其他领域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林业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笔者就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模糊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要为林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为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面向市场,为市场经济服务,这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却存在较大误区。有的忽视了中专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而带来办学方式的转变;有的具有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改善办学条件投人更多资金的担忧;有的则认为职业教育既然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就可以取消一切基础教育平台的课程,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进行专业训练和实践,将高职生等同于技校生进行培养。各种理念参差不齐,导致对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认识模糊不清。

1.2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欠缺,导致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较大缺陷。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长期接受贯彻普通教育的观念,缺乏职业教育观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对实践技能培训重视不够;②从中专教育到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式转变过程中许多院校出现学生起点低、专业变化快、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教学难的现象,很容易出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教学以传授讲解为主的现象;③在总课时的压力下,在授课奖金的刺激下,必然导致一些教师对实践锻炼和实践教学的淡化;④教师类型失衡,缺乏即恤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有关资料显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仅有13.97% 。

1.3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学生在升人高职院校以前,长期接受普通教育的教育观念。进人高职院校以后,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普遍认识不足,心理准备不足,极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学习;②在生产实践环节中,只图一时兴趣,不能脚踏实地实习,采取应付态度对待。学生对实践技能培训的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到实践技能培养的效果。

1.4经费投入不到位、实训条件不具备

近年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迎接专业评估等需要,各类职业院校克服困难,在实验室扩建、改建、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地等方面加大了投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难的矛盾。但距办好有特色高职院校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在专业变化频繁的农林学科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投资不到位,校内缺乏实践技能培训的平台,只能依靠校外实训基地,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林业企业不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低下,接受学生实训能力有限。多数仅仅局限于参观学习,与要求的实践技能培养相差甚远。

2提高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的对策

2.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单纯的教学改革不能全面解决职业院校的发展,只有在办学能力、教学能力、师资能力及教学条件等综合提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使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林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型”和“创业型”,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强化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目前,我国林业企数量少,规模小、就业岗位不多。因此,创业教育对林业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就要突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实践教学。

2.2革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基础课,基础教育能够提高学习者运用信息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②强化专业课,专业课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技术应用,提高课程的技术含量,使其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既能满足现实岗位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化;③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时数是完成实践内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力争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不但需要一批理论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更需要一批在生产实践中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针对目前林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提高教师索质和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为此,要创造机会和条件,选派专业带头人或中青年专业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更新教师评价手段和标准,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评议,督导检查等评定方式,创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和以综合教学质量为本的新型教师评价机制;要创造教师勇于干事业和能干事业的氛围。

2.4增加投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可靠保障,优良的实训场所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条件。综观我国高职教育办的较好的院校,突出做法都是在实训条件和教师培养方面投人了相当的资金。为了使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不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把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索质培训作为高职教育最大特色,高职林业教育应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人适量资金,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以扩大学生生产实习空间,促进产学研、教学做有机结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

2.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针对目前林业职业学生起点低,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的状况,要做好“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引导学生学技”工作。因此,德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必须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品质。

2.6建立实践技能考核机制,完善学生评价标准及方法

实践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杠杆。首先要建立实践技能考核机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技能培训考核应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其成绩累计到一定层次授予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避免一次培训,一次考核发证带来的问题。其次要改变单纯把考试和考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仅要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更要注重从能力和综合索质的角度,考查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发展爱好特长。

第5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强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参保人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岗位且符合法定条件,可以从养老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管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溯及时间长,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在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X公司是一家从事石化油气勘探开发、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经过多次改革整合重组的大型企业,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虽然按照地方社保机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并办理各项业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与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适应。

二、养老保险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X公司承担着近1.4万名在职职工、0.9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管理,参保地区跨越多个省市,区域宽、点多线长,各统筹区域管理方式和社会保险待遇计算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在养老保险管理中一是加强职工收入申报,严格工资收入口径、规范申报程序、汇总核对、本人签字确认,避免少报、多报、漏报,确保职工缴费基数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养老保险缴费管理,采取收支两条线,在与地方社保机构核定数据基础上,编制各单位社会保险缴费计划,统一支付社保机构,理清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单位与地方社保机构之间缴费,杜绝欠缴、漏缴,减少补缴等情况。三是加强职工参保信息维护,配合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核定参保人员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岗位类别等基本信息,确保数据一致性,提高数据使用的有效性。多年来,X公司按照地方社保机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并办理各项养老保险业务,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也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由于各地政策差异和业务办理规定的不同,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的问题

X公司总部设在四川省成都市,基层单位地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而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省本级、云南省省本级、贵州省省本级、长沙市市本级、重庆市市本级等地方社保机构参加,统筹层级不同,由于企业工作性质,职工在油田系统内相互调动频繁,涉及跨省转移社会保险人员较多,地方社保机构转移经办流程、操作口径不一,对接困难,造成转移个人账户资金时间过长。特别是职工批量转出养老保险关系时,地方社保机构因转移资金量较大,因资金计划原因延迟支付转移,或者停止办理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转移,严重影响职工退休条件审批和待遇领取,职工意见反映较大。

(二)参保地政策不一样

职工退休待遇计算不一样,造成相互攀比,宣传解释工作难度大。一是已退休人员间的相互攀比。X公司整合重组前已有八千多名离退休职工,其养老金有的是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计算的,有的是按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计算的,计算待遇政策不同,退休早的人员待遇相对较低,新增退休人员待遇相对较高。二是不同参保地退休人员相互间的攀比。现在企业职工虽然均参加的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各参保地在岗职工工资以及待遇计算政策规定等原因,养老金计算结果差别肯定是存在的,如四川省规定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职工,退休时按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增发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0.1%的养老金;云南省规定企业职工自批准退休次月起发给上年度全省月平均养老金5%的计划生育奖励。三是基层单位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变动相对频繁,变动后的管理人员对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操作流程、参保人员情况等不熟悉,工作中沟通协调又不及时,导致养老保险业务办理滞后或出错,影响日常业务申报工作及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领取时间,在养老保险政策宣传、解释上不到位,造成职工片面地认为同单位工作,同时间退休,就应享受同等待遇,盲目攀比。

(三)人事档案基础管理薄弱

造成职工退休条件审核不能及时办理,待遇领取受到影响。近年来,地方社保机构在审核人事档案确定职工退休时间时发现档案记载出生时间与企业申报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档案中出现记载多个出生时间,审核结果与职工发生异议的相对较多。档案中有关参加工作时间及经历、岗位类别、从事特殊工种等材料缺漏,后期完善材料难度大。特别是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档案记载不全,如从事特殊工种的名称不准确、从事特殊工种的起始时间不清楚、变动岗位或工种没有记载等等,给特殊工种认定带来较大困难,职工反映较强烈。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的规范性

首先,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职工了解熟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条件、经办流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办理跨省转移,与参保人员户籍有关,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应在调入地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油田企业系统内调动人员必须持单位调动通知、身份证并在所属单位书面申请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其次,统一企业内部参保地区跨省转移的经办规程,统一操作口径,同时在企业内建立正常跨省转移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基层单位保险管理人员、片区保险管理人员及转接双方地方社保机构业务沟通协调的责任,避免转移接续不到位或职工往返奔波。

(二)进一步规范退休审批程序

坚持退休审批公示制度,从严把好退休审批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要领取养老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累积缴纳养老保险费满15年。按照相关规定,我国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以下称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针对企业参保人员情况,基层单位结合职工人事档案记载初步核定退休条件,特别是提前工种退休,必须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初审、单位承诺,实行退休公示制度,自觉接受企业和参保人员的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经公示无异议后,再由社保经办人员送地方社保部门进行退休审批,杜绝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防止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三)加强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业务模块多,工资申报、费用缴纳、人员管理、待遇发放等一系列环节,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保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运行和管理工作业务,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和稳定,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首先,与地方社保机构建立培训需求信息,借助多渠道培训平台加强保险管理人员对现行社会保险政策的学习,提高政策理解和实际运作水平。其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操作性、时效性较强的年度培训计划,以“师带徒”的形式,熟练掌握业务经办流程,提高社保管理人员业务操作水平和业务经办效率。

第6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电子商务是最近十几年在全球兴起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兴领域。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大企业纷纷要求其职员都应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经验,熟悉网上业务。近几年,随着传统企业的转型和电商交易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有专家评估中国未来两年之内,所需要的有一定训练基础的电商人员,大概在一千万以上。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困境 

虽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然而各中职学校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遭遇却完全相反。“专业热,就业冷”的情况一直困扰着包括中职在内的各类中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据统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20%。很多电商专业毕业生不知道毕业后应聘何种企业、何种岗位,这种现象很普遍。电子商务专业甚至成为了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城市就业指导机构的预警专业。 

三、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一)学校对企业中的电商人才职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普遍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专业设置“求多求全”,但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内容模块偏深,信息管理模块内容偏泛,电子商务实践模块偏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像“大杂烩”,没有明确的专长能力培养,也没能确定特色的对口行业,忽视中职学校的特点。这种“万能型”的培养目标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同时兼顾多个方向,自然造成学生没有“专长”;二是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符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现象,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人,而不是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干不好的“全才”。 

此外,电子商务行业本身发展和更新速度太快,目前多数职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出现滞后现象,能力培养方向和内容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再加上很多职校仍缺乏主动与企业沟通的意识和渠道,其电子商务专业自然未能实施“以销定产”。 

(二)师资严重短缺,现有师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的自身规律,决定该专业教师最好是“双师”型。大部分中职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和重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缺乏成为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是从一些从事市场营销、计算机以及财经教学工作的教师转型而来的。这些教师尽管参加了一些专业的培训,但是由于无法完成系统深入的学习,最终造成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无法被满足。再加上这些教师很少在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中参与,动手能力较弱,缺乏一定的电商实践经验。自然导致教师教授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定位和课程内容 

未来电子商务还会继续快速发展,每个企业都离不开电商,需要大批初中级、有实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各地职校最好能以当本地的主要产业为依托,经充分调研后制定一个个性化的专业定位,进行定向专业培养。 

中职电商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应侧重培养初中级电子商务实务操作人员,注重把握两方面的培养方向,才有利于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一是更注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电商应用的网店管理人员、网站维护员、网上业务员(包括客服)。二是更注重培养面向电商应用专门技能的专业人员。如:网页制作员、广告制作员等网络艺术人员。 

明确培养方向之后,还需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充分考虑课程时间与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时效性。电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大致有两条出路,一是就业,二是创业。因此,在电商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分开。比如针对创业教育,可以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在创业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实战。教师可以开设相关方面的培訓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思路和理念。 

(二)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要实现上面的培养目标,职校首先,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电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他们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实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需要加大电子商务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去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只有充分认识行业,才能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也可以适当引入相关企业人员担任外聘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 

其次,是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职校仍需要增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效果,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规划、开发和投入,最好能及时引入企业公司现时使用的各种软件的介绍和学习。大胆推行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 

再次,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网络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为电商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电商专业教学中,可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材,应充分利用现实网络,让丰富多彩的网络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一方面,在教学中可引入知名商业网站浏览、电子支付、数字证书等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实际参与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甚至创业。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适时组建“职教集团” 

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电商人才,中职学校需要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争取与部分企业共同营办电商专业,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贯彻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結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培育出更适销对路的电商人才。 

“职教集团”,则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各方面力量,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教集团”代表职教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在国内不少产业和职教都较发达的地区都有在积极尝试,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集团一般是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挑选合适的企业与若干所中高等职业院校一起联合办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调配学校和企业的各方资源,使得职教能更好地为当地相关产业服务;另一方面,也促进本地包括电子商务专业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包括职校在内的各集团成员间的互利共赢。 

(四)在电商学生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能证明劳动者具有的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证明劳动者有资格进入就业岗位。职校应力推并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积极考取“电子商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力争使电商学生在毕业时都具有“双证书”,即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助于“以证促学”,以考促进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自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目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多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这就要求职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关注电子商务行业动态,加强专业师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清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义[D].北京:教育部,2009. 

第7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实践教学;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58-03

对天津市48家企业进行调查,其中国有企业12家(25%)、三资企业19家(40%)和民营企业17家(35%)。这些企业和两所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关系,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生就业。调查以问卷为主,并选择其中8家企业进行访谈,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88%。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企业用人需求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见。

一、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企业用人需求

1.对毕业生满意度

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有25.8%的企业选择“不满意”,61.3%的企业认为“一般”,仅有12.9%的企业选择“满意”,没有企业选“很满意”。

2.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

仅有6.5%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很高,能反映专业能力;58.1%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能帮助培养和选择相关层次的人才;22.6%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没有针对性,难以确定能否胜任特定工作;12.9%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名不符实,没有反映出相应的专业能力。

3.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特别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有80.6%的企业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12.9%的企业关注“职业技能”;6.5%的企业关注“学历层次”。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所的基本内涵进行排序,企业选择的结果是:工作热情和责任感(93.5%)、团队合作精神(83.9%)、职业精神(77.4%)、人际沟通能力(67.7%)、服从单位安排(51.6%)、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5.2%)、组织协调能力(38.7%)、计算机水平(25.8%)、英语水平(16.1%)。说明企业更注重个人基本素质,且不同性质企业侧重点不同:国有企业更重视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组织和表达能力;三资企业更关注团队、职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民营企业更多要求员工服从安排。

4.毕业生供需差异点

回答“高职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有哪些差异”时,企业的选择依次是敬业精神(88%)、团队合作(76.3%)、专业知识与技能(70.4%)、动手能力(63.2%)。

开放式题目与访谈显示,大多数企业觉得高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中,能踏实、认真负责地从基层做起的人不多,务实、吃苦的人才难觅。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不牢,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见

1.课程内容评价

关于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19.4%的企业认为有相当大的差距;51.6%的企业认为有一定差距;只有29%的企业认为基本满足需求。

2.实践教学环节评价

关于实践教学效果,87.1%的企业认为不太充分;12.9%的企业认为远远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亟待改进与加强。

3.校企合作中教育主体角色

关于学生顶岗实习,29%的企业认为“那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61.3%的企业认为“有必要,以学校为主来做,企业配合”,只有9.7%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做,企业要起主体作用”。

4.对订单教育的评价

83.9%的企业认为“订单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不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16.1%的企业认为“订单人才培养周期太长,不能满足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5.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61.3%的企业认为“知识、技能传授落后于技术的革新速度”;25.8%的企业认为“重知识传授,轻工作能力培养”;12.9%的企业认为“专业设计与企业需求不适应”。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被调查企业按重要性排序: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92%);合理的课程设置(87%);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82%);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9%)。

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并重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聘用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

二、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传授的知识体系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导致“办学条件差—师生素质低—学生就业难—招生不理想”的恶性循环;课程体系难以针对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方法陈旧,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偏低,学生实践机会少;另一方面,实训条件落后,设备陈旧,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不能很好地利用实习机会强化学生技能。

(三)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期望存在差距

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味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或者弱化非智力因素,如价值观、道德水平、意志品格、情感态度等职业精神的培养。从企业需求来看,非常看重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但这却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盲点。

(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不积极

尽管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制订了鼓励企业接纳高职生实习就业的政策,但由于缺少具体的鼓励措施和制约手段,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未能真正落实。再加上目前多数企业处于发展期,自身尚不成熟、稳定,诸多因素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三、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调节,加强法制保障

首先,政府要以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导向作用,如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型公共实训体系;建立试点的校企合作技师院校,积极扶持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切实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指导行业教育与培训、制订本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参与教育教学评估等[1]。最后,要求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进一步研讨和完善双证融通机制,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的监察力度。

(二)高职院校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导向,灵活、合理设置专业。保证专业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稳定性,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提升和改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的课程开发,形成基于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增加与企业接轨的新技术、新内容。

(三)改善实践管理,倡导共建模式

以行业为依托,建立“联合共建、统筹管理、内外开放、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一个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横向整合”的新型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校企联合工作小组,确定运行程序。成立共享型的公共实训中心,将公共实践教学资源集中管理。对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准市场化运作,全面向社会开放[2]。

(四)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要切实发挥相关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素质。

(五)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对“订单教育”进行反思,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发短线的订单培养,根据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开放型的订单教育,为企业提销一条龙服务。在培养中打破专业的界限,实行柔性管理,如推行两年的“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段教育”与一年的“有职业针对性的就业段教育”相结合的“2+1”订单模式。同时,不断探索“多样”、“多赢”的校企合作新途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史益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10(2):57-61.

[2]杜红文.面向中小企业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2-83.

Problems Existed in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Deman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HUANG Ying, WU Chun-ping

(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221,China)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n 48 enterprises in Tianjin show tha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enterprises for the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practical abilitie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students is greater.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nterprises’ dem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liber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joint establishment, whole manage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ening, full sharing”, and implement “2+1” ordering model that include two-year “broad-caliber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stage of education” and one-year “employment stag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pertinenc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lents cultivation; liber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rdering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12-01-11

第8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对策

为了推动我国西南开放,加快云南省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在2009年国家提出了桥头堡发展战略,重点把云南省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国际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为了适应桥头堡战略顺利实施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云南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快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全国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浅析了我省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对策。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以纯理论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质量较低,对于一些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很难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无法解决我省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1.2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失调

许多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将国际贸易理论内容的学习课时设置较多,而对于国际贸易实际技能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我省国际贸易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东盟贸易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为云南省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一代一路”的贯彻实施,我省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安排,造成学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但对于技能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运用较弱,并且实践动手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

1.3 对外贸实习不够重视

外贸实习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我省国际贸易发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注重给学生建设实习基地,大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外贸实习岗位;另外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的鉴定报告考核不够严格,仅仅将鉴定报告用来完善毕业档案,让学生顺利毕业,根本不关心实习鉴定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 改革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加深对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外贸实时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模拟外贸训练和思考,提升学生对外贸工作中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外贸基本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2 增加贸易环境内容的教学

为了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更好地为我省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加强对我省国际贸易环境的形势分析和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学习。桥头堡战略自提出以来,周边许多国家加大了对云南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分析,美国联邦快递首先就要积极开拓云南物流市场。所以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方向,进而为高职院校明确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贸易运作的学习,通过真实的技能案例,加深学生对外贸基本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防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

2.3加强与我省外贸企业的合作

为了改变实习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国际贸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储备较强,高职学校可以定期委派教师到周边外贸企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指导和建议。其次,需要与外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委派学生去外贸企业参加基础的岗位实习,在不影响外贸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来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而学生也可以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外贸从业能力。最后,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来保障实习的效果,为我省雇佣外贸人才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3 结论

本文结合我省当前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失调以及对实习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我省外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北方地区;淡水养殖;问题与对策洋;淡水;养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B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二、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3、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另外,还可以寻找国外市场,以积极的态度举办相关的淡水养殖产品展销会,宣传淡水养殖产品的优势,进而吸引投资,再进行市场的开拓,将我国北方淡水养殖的市场扩大到国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