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电技术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

第1篇:光电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光电技术 光医学 光保健 学科现状 发展趋势

一 引言

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是光学或者说光子学现展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光学与光子学是具有极强应用背景的学科,所以“生物医学光子技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在20世纪末叶也随之应运而生。

激光技术作为一项重大的科技成就,为研究生命科技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保健和临床诊疗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推动人类科学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把与光的产生、传播、操纵、探测和利用有关的物理现象和技术包括在内的科学及工程笼统地简称为光学。用光学最广的含义来概括各研究领域及其相关交叉分支时必然包括了激光和光电子技术。运用光学及其技术研究光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问题可归之于“组织光学”范畴。它是研究光辐射能量在生物组织体内的传播规律以及有关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光医学(光诊断和光治疗)的理论基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在人类的保健、医疗以及生命科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医学领域,光电子技术使各种新疗法,包括从激光心脏手术到用光学图像系统的关节内窥镜进行微损膝关节修复等,成为可能或得以实现。目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光学技术在非侵入式诊断和检测上的应用,如乳腺癌的早期探查、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无针”监控等。激光在医学上的最早应用虽然集中在治疗方面,然而在80年代初期起便开始了光诊断技术的探索。指望无损害地获得诊断信息是这些研究的驱动力之一,其中在物理学中高度发展的光谱技术有望在诊断医学中得到应用。利用光纤把光传输到身体内部的能力,可以完成膀胱、结肠和肺等器官的检查。随着医学诊断方法向无损化方向发展,利用光电子学技术对组织体进行鉴别和诊断,有可能更早期、更精确地诊断各种疾病。近年来,人们开始把这种诊断方法称之为“光活检”。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概念的更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激光美容术”在世界各地包括在我国各大城市逐渐地开展。保健美容是光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活跃的领域。激光技术应用于美容外科的起步较早,使得一些在美容整形外科很棘手的疾病,如太田痣、血管瘤等治疗变得简易有效。到20世纪末,人们又开发了一种称为光子嫩肤术的新美容技术。它基于选择性的光热解作用,有效地改善肌肤的质地和弹性,达到美容的效果。之所以用激光或强脉冲光进行非消融性的嫩肤或治疗越来越流行,是因为这类手术具有无损、不必住院、几乎无副作用和无疼痛,从而使受术者容易接受的优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二次在“光子学与光子技术”以及“生物医学光学”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中分别指出:近年来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的迅猛兴起,令人瞩目,并因而引发出一门新兴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Biomedophotonics)。研究报告选定了近期优先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光子学、医学光子学基础研究、医学临床的光学诊断和激光医学中的重要课题等诸方面。

福建师范大学在1974年成立了“医用激光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组,以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为基础,围绕激光医学应用的核心技术开展研究与开发。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跟随该领域的国际走向,转入激光医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物组织光学与光剂量学的研究。伴随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了我们有特色的若干前沿研究方向,并于2005年获准立项建设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 国内外现状

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在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后,由于激光与新颖的光子技术的介入,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与光学有关的技术冲击着人类健康领域,正在改变着药物疗法和常规手术的实施手段,并为医疗诊断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法。特别在近十多年来,与蓬勃的学术研究活动相对应,国际上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性学术杂志,如:Laurin 出版公司于1991年发行了“Bio-Photonics”新杂志。美国光学学会重要的会刊之一“Applied Optics”也于1996年将其“Optical Technology”栏目扩充为“ Optical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Optics”,并定期出版有关生物医学光学的论文专集。SPIE亦于1996年创办了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且声誉日隆。到2004年,该刊的SCI影响因子已达3.541。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新成立的国家生物医学影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中,生物医学光子学也成为其主要资助的领域。近三年中,美国NIH已经召开过4次研讨会,认为新的在体生物光子学方法可用于癌症和其它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新一代的在体光学成像技术正处在从实验室转向癌症临床应用的重要时刻。在NIH的支持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正在计划5年投资1800万美元,招标建立“在体光学成像和/或光谱技术转化研究网络(NTROI)”,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光学成像对比度的产生机理、在体光学成像技术与方法、临床监测、新光学成像方法的验证、系统研制与集成等五个方面。2000年底,在美国NIBIB的首批支持项目中,光学成像方法约占30%。2000年7月,美国NIH投资2000万美元,开展小动物成像方法项目(SAIRPs)研究,受到生命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光学成像方法是研究重点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00-2002年了4次关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Biophotonics Partnership Initiative)的招标指南。“9.11”事件后,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应激状态下的认知活动”(Cognition under stress)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光学成像技术。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于2002年10月宣布:未来10年内,将投资5200万美元建立生物医学光子学科学技术中心(The Center for Biophot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其中4000万美元由NSF支持。在学术交流活动方面,国际光学界规模最大西部光子学会议(Photonics West)上,每年的四个大分会之一即是生物医学光学会议(BiOS),论文均超过大会总数的三分之一,如,2003年关于BiOS的专题为19个,占整个会议的19/52=36.5%;2004年,IBOS会议专题为20个,占整个会议的20/55=36.4%。另外,每年还召开欧洲生物医学光子学会议。除疾病早期诊断、生理参数监测外,在基因表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新药研发和药效评价等研究中,特别是近年来的Science, Nature, PNAS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表明,光子学技术也正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领域,如眼科,光学和激光技术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激光还使治疗肾结石和皮肤病的新疗法得以实现,并以最小的无损或微损疗法代替外科手术,如膝关节的修复。现在,用激光技术和光激励的药物相结合可治好某些癌症。以光学诊断技术为基础的流动血细胞测量仪可用于监测爱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量。还有一些光学技术正处于无损医学应用的试验阶段,包括控制糖尿病所进行的无损血糖监测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光学技术还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人体内部造影、测量、分析和处理等。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能将详细的生物结构的三维图象展现出来,在亚细胞层次监测化学组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空间和时间特征。以双光子激发荧光技术为代表的非线性成像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荧光成像方法的探测深度、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而且还开辟了在细胞内进行高度定位的光化学疗法。近场技术将分辨率提高到衍射极限以上,可以探测细胞膜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等等。激光器已成为确定DNA化学结构排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光学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其它应用还包括采用“DNA芯片”的高级复杂系统,和采用传输探针的简单系统。激光钳提供了一种在显微镜下方能看见的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操作方法,能够在生物环境中实现细胞或微观粒子的操纵与控制,或在10-12m范围内实现力学参数的测量。结合光子学和纳米技术已经可以探测细胞机械活动,揭示细胞水平上隐秘的生命过程,利用纳米器件甚至可以检测和操纵原子和分子,这可以应用在细胞水平的医学领域。高技术的进步,如:微芯片极大地加速了生物光子学的发展进程。集成电路、传感器元件和相连电路的小型化、集成化促使在体和体外测量分子、组织和器官图像成为可能。许多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早期疾病监测或生理参量的测量,如血压,血液化学,pH,温度,或测量病理生物体或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生化物种的存在与否。描述不同光谱特性(如荧光,散射,反射和光学相干成像)的各种光学概念出现在功能成像的重要领域。从大脑到窦体再到腹部,精确导位和追踪,对于精确定位医疗仪器在三维手术空间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分子探针的光子技术可以识别发生疾病时产生的分子报警,将真正实现令人激动的、个人的、分子水平的医学。

我国的研究基础与条件虽然相对落后,研究投入不足,但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不断发展的学科,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上国内外处于一个起跑线上。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部委以及其它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在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2000年第152次主题为 “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成像若干前沿问题”、第217次主题为“生物分子光子学”的香山会议后,有许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工作,并初步建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自己研究特色和明确科研方向的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并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如OCT、光声光谱成像、双光子激发荧光成像、二次谐波成像、光学层析成像等)、组织光学理论及光子医学诊断、分子光子学(包括成像与分析)、生物医学光谱、X射线相衬成像、光学功能成像、认知光学成像、PDT光剂量学、高时空谱探测技术及仪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申请了许多发明专利,有些已经获得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信息科学部联合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光子生物学与光子医学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六届。这对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近年所召开的亚太地区光子学会议中,有关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内容已大幅增加,成为主要的研讨专题。我国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也方兴未艾,呈现与国际同步的态势。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对新技术的掌握方面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但国内科研经费的投入相对较小,科研队伍规模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和国外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医学光子学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尽管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科研单位很多,但取得突破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科研队伍在组织、组成上还不合理,过于分散、开展的内容繁杂,难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及上水平的研究方向上;另外许多单位的研究重复,缺乏合作,导致水平低下;

(2)和国外相比,研究经费无论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上均投入十分不够;

(3)缺乏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引导机制。

三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概况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内,作为本学科开展科研研究和实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基础平台。实验室已有30年发展历史,197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物理系激光实验室,1984年成为福建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实验室,1995年为福建省首期211重点学科《应用光子学》学科实验室,2003年5月26日经福建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7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座落于福建师范大学长安山校园内。

30年多来,实验室在生物组织光学、医学光谱与光学成像技术、光诊断及光诊疗技术、信息技术光学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四个主要方向上努力开拓,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国家与省部重点、重大项目课题,取得一批代表我国本领域研究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十五以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它省级以上奖励1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的论文以及被SCI、EI收录的论文均超过100篇。

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国家与省级重要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项目9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其它省级重要项目近30项。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王启明院士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黄尚廉院士和谢树森教授担任。另有九位国内外著名的激光、光电子与医学学科交叉的院士、专家或资深教授担任委员,其中海外委员两人。他们规划、指导并检查本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学术带头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谢树森教授是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光学工程专业博导、全国劳动模范,是我国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与开拓者。实验室主任陈荣教授、副主任李晖教授均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建新教授来自于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后研究员。重点实验室拥有稳定的可持续开展高水平科研的学术梯队,其中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包括1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3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位全国优秀教师、2位福建省优秀教师和15位博士。

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重点实验室已设立面向国内外的开放课题基金。已批准并实施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上海市激光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知名学者的开放课题。

重点实验室已具备良好的科研软硬件环境。现有面积近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重点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特色鲜明,在我国相关学科处于领头地位,有较大影响。重点实验室建设将有力促进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使福建师范大学迅速向高水平、有特色、开放型的综合性大学迈进。同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将有力促进我国医学光电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为海峡西岸的科技、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四 发展趋势和展望

光子学及其技术已广泛应用或渗透到生物科学和医学的诸多方面,被科学界所认同和重视。生物医学光学已经成为国际光学学科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将为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带进崭新的时代。本学科的发展将继续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领域涉及到了生物学、医学、和光学,还有化学等不同大学科的方方面面。技术开发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结合将越来越密切。一般认为,光学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将各种复杂的光学系统和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保健和医疗。当今世界中,与光子学有关的技术冲击着人类对生命体的认知及人类健康领域。基于现代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的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具有原始性创新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可望形成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产业。

在医学领域,光子学技术正在改变着药物疗法和常规手术的实施手段,并为医疗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在某些领域,如眼科,光学和激光技术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激光还使治疗肾结石和皮肤病的新疗法得以实现,并以无损或微损疗法代替外科手术,如膝关节的修复。现在,用激光技术和光激励的药物相结合可治好某些癌症。以光学诊断技术为基础的流动血细胞测量仪可用于监测爱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量。还有一些光学技术正处于无损医学应用的试验阶段,包括控制糖尿病所进行的无损血糖监测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重点在于从细胞,甚至是亚细胞尺度层次揭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为新技术开发以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光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光化学、光热和光机械效应。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研究重点转向比较各种技术中光源(相干光源/非相干光源、波长、功率密度、偏振性、连续/脉冲光源、脉冲持续时间等)和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史、发病时间等)对诊断或治疗结果的影响,在确定各种技术临床适应症的同时,进一步实用化各种技术。此外,还在不断开发新的实用于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从事“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研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来自大陆的中国学者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有助于使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更加有效,并可以预期国内与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差距将不断缩小。

今后若干年内医学光电科技学科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如下:

(一)医学光子学基础

在组织光学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光在组织体内传播的特殊方式、组织光学性质的描述以及有关实验技术的开发和完善等。组织光学是医学光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运动学(如光的传播)问题和动力学(如光的探测)问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要研究生物组织的光学性质和确定某靶位单位面积上的光能流率。应优先解决测量技术和实验精度的问题,利用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光镊技术测量活体组织的光学参量。在理论建模方面,建立生物组织中光的传输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应包括:1)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理论:要用更复杂的理论来描述生物组织的光学性质以及光在其中的传播行为。建立准确的组织光学模型,使之能反映生物组织空间结构及其尺寸分布情况、组织各个部分的散射与吸收特性以及折射率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改造传输方程,使之适应新的条件,并能在某些情况下求出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的基本性质。2)光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继续开发新的更为有效的算法以适应生物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除了了解光在组织中的分布,还在探索从大量数字模拟中得到生物组织中光的宏观分布与其光学性质基本参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另外,发展非稳态的光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中可以获得比稳态条件下更多的信息。

组织光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尚未获得人体各种组织的可靠实验数据。发展和完善活体的无损检测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时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的测量方法引人注目。

(二)医学光子学光谱诊断技术

医学光子学光谱(非成像)诊断技术实质上是利用从组织体反射、散射、发射出来的光,经过适当的放大、探测以及信号处理,来获取组织内部的病变信息,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生物组织的自体荧光与药物荧光光谱技术,内容涉及光敏剂的吸收谱、激发与发射荧光谱以及各种波长激光激发下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内源性荧光基团特征光谱等。现在人们所谓的特征荧光峰实际上只是卟啉分子的荧光峰。客观和科学地判断激光荧光光谱对肿瘤的诊断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某些癌瘤的药物荧光诊断已进入临床试用,自体荧光的应用尚处于摸索之中。需要开展激光激发生物组织和细胞内物质的机理研究,探讨激光诱发组织自体荧光与癌组织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以及新型光敏剂的荧光谱、荧光产额和最佳激发波长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极其稳定、可靠的特征数据,为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医学中已显示出它在灵敏度、分辨率、无损伤等方面的优势。应开发并完善重要医学物质拉曼光谱数据库,并使基于拉曼光谱分析的小型、高效、适用于体表与体内的医用拉曼光谱仪和诊断仪将在医学临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比稳态光谱在技术上更灵敏、更客观和更具有选择性。因此,将脉宽为ps、fs量级的超短激光脉冲光源用于医学受到广泛重视,其一,应发展超快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用于测量生物组织及生物分子的荧光衰变时间,分析癌组织分子驰豫动力学性质等,为进一步研究自体荧光法诊断恶性肿瘤提供基础数据;其二,应发展超快时间分辨漫反射(透射)光谱技术。以时域的角度测量组织的漫反射,从而间接确定组织的光学特征。这是一种全新的、适用于活体的、无损和实时的测量方法,为确知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解决医学光子学中基础测量问题开辟一条新径。

(三)医学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

发展出具有无辐射损伤、高分辨率、非侵入、实时、安全的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并具有经济、小型、且能监测活体组织内部处于自然状态化学成分等特点的医疗诊断设备。主要的医学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包括:

超快时间分辨成像技术:以超短脉冲激光作为光源,根据光脉冲在组织内传播时的时间分辨特性,使用门控技术分离出漫反射脉冲中未被散射的所谓早期光,进行成像。正在研究的典型时间门有条纹照相机、克尔门、电子全息等。

散射成像技术:包括光子密度波散射层析成像、组织深度光谱测量以及复合成像等,利用红外光源,光子密度波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可达几个毫米,在低散射的人脑组织中甚至可达30mm。

红外热成像:红外热成像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测量人体和动物的正常与病变组织的温度差异来诊断病变及其位置,现已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乳腺肿瘤的诊断。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一种非侵入式无损成像技术,并且可以与显微镜、手持探针、内窥镜、医用导管、腹腔镜等相结合使用,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而且,OCT能进行众多功能成像,如分光镜OCT、多普勒OCT、偏振OCT:也可以与众多成像技术结合使用,如荧光、双光子、二次谐波成像等技术。

荧光寿命成像:受超短光脉冲激发后,荧光团,包括自体荧光团如NADH、FAD等和外源荧光团,如有机荧光染料、荧光蛋白等,所发出荧光的寿命取决于荧光团的分子种类及其所处的微环境,如pH、离子浓度(如Ca2+、Na+等)、氧压等,因此荧光寿命的测量和成像,有助于提供生物组织的功能信息。和内窥镜结合,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高诊断准确性的早期癌症诊断方法。

光声作用成像:利用超声场在生物组织中的优良传输特性和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选择性吸收特性,将超声定位技术和光学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结合,以实现无损伤临床医学的结构和功能层析诊断。预期成像深度远好于目前的光学成像方法,对于较厚生物组织成像及临床应用特别具有吸引力,可为及早发现一些特殊病变提供一种无损、有效、高准确度的方法。

非线性光学成像: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二次谐波等成像技术由于具有三维高空间分辨率,对比度高、对生物组织的损伤小等优点,研究工作重点是扩展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重点解决研制小型化内窥型诊断设备所面临的相关技术问题。

人体经络的光学表征及其调控功能:已经用不少事实证明了经脉循行路线的现象,也初步显示了人体体表沿十四经脉路线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然而,至今未能用西医的形态学或生理学方法证明它的存在,也不能明晰地阐明“经络”的实质。可以利用已发展的生物医学光子学诸多成像技术为工具,研究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中的重大问题。

4.医用激光治疗技术(激光医学)

强激光治疗:是当前激光医学中最成熟和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新型医用激光器的不时出现,如:钛激光、铒激光、准分子激光等,强激光治疗技术的临床用途也逐渐增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关于这些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对人体组织的作用特点的认识还相对不足,基本没有适合国人组织特性的治疗参数。为此需加强研究激光与生物组织间的作用关系,特别是在诸多有效疗法中已获得重要应用的激光与生物组织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不同激光参数(包括波长、功率密度、能量密度与运转方式等)对不同生物组织、人体器官组织及病变组织的作用关系,取得系统的数据,同时也有必要加强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的临床适应证的研究。

低强度激光治疗:非热或低强度激光辐射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对弱激光治疗机理的认识有待于整个基础医学的提高,如充分认识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代谢的调控、免疫反应的调控等,同时还需研究不同弱激光剂量对这些调控的影响,这才能提高弱激光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针对目前临床上盲目夸大疗效、照射剂量严重混乱的局面,建议重点扶持2-3个弱激光研究中心,集中财力与人力进行弱激光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弱激光生物调节作用和细胞生物学现象(基因调控和细胞凋亡)的量效关系、弱激光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弱激光与细胞免疫(抗菌、抗毒素、抗病毒等)的关系及其机制。寻求弱激光生物刺激效应的可能机制与量效关系;规范临床治疗参数与操作等。

光动力学治疗(PDT)是当前激光医学中最具活力且发展迅速的领域。光动力疗法具备了诊断和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等人类重大疾病的潜力。光动力疗法在鲜红斑痣、老年性眼底黄斑病变、某些顽固性皮肤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良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并结合内镜技术的发展等,其应用领域得到很大的延伸和扩展。这些都说明发展光动力疗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当重点资助PDT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扶持新一代国产光敏剂的开发及相应激光器的产业化,资助新一代光敏剂光动力学治疗的机理研究。作用机理、光动力疗法各要素对光动力学效应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新型光敏剂光动力学效应的研究,为开拓光动力疗法新的应用领域取得系统的数据。

激光美容与光子嫩肤术:利用激光或强脉冲光照射皮肤后的选择性光热解效应,即靶组织(病灶)和正常组织对光的吸收率的差别,使激光在损伤靶组织的同时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一原则,达到去皱、去文身、脱毛和治疗各种皮肤病或达到美容的效果。

五 结论

医学光子学及其技术的学科发展,对生命科学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在医学领域,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疑难顽疾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早期诊治提供可能性,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其中的重大突破将起到类似X射线和CT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还可能产生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Michael I. Kulick. Lasers in Aesthetic Surgery. New York: Spring-Verlag,1998.(中译本:激光美容外科,叶青等译,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3.).

〔2〕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上海应用物理研究中心译. 驾驭光:21世纪光科学与工程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78-114.

〔3〕 谢树森,雷仕湛. 光子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66.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光子学与光子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 高教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9. 96-114.

〔5〕Raloff, Janet, Optical biopsy hunts would-be cancers, Science news, 2001,159(14):214.

〔6〕 Kathy Kincade, Medicalwatch: Optical biopsy device nears commercial reality, Laser focus world, 2000.

〔7〕 Britton Chance, Mingzhen Chen and Gilwon Yoon, Editors, Optics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al Op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SPIE, 2002.

〔8〕R.R. Alfano, Advances in optical biopsy and optical mammography, Published by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9〕R.R. Anderson, J.A. Parrish, Science, 1983, 220:524-527.

〔10〕 谢树森,龚玮,李晖,光电子激光,2004,15(10):1260-1262.

〔11〕 R. Christian, G. Barbel, etal, Lasers Srug Med,2003;, 32:78-87.

〔12〕范滇元 中国激光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0高技术发展报告》 2000.

〔13〕 世界激光医学发展简史 2004.

〔14〕 李兰 我国激光医学现状发展战略――问题与对策《科技日报》2002.07.

〔15〕 Wei Gong, Shusen Xie, Hui Li. Photorejuvenation:still not a fully established clinical tool for cosmetic treatment. ICO20: Biomedical Optics, Proc. of SPIE Vol. 6026, 602604, (2006).

〔16〕 Hongqin Yan, Shusen Xie, Hui Li et al. Optical imaging method.

课题组成员:

1.谢树森: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

2.李 晖:福建师范大学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陈 荣:福建师范大学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2篇:光电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第八届广州国际LED展(LED CHINA 2012)于2012年2月20~23日再度于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览馆B区举行,设7馆5区,展出面积达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1,100家。其中,LED展区占3大展馆,3万平方米,有超过600家LED照明厂商和LED封装厂商分别展示LED路灯、日光灯、装饰灯、LED显示屏、LED封装器件等各种LED领域高端新产品,备受业界关注。其中,LED行业领军企业、中国足协战略合作伙伴雷曼光电以独特的足球风形象和大家见面。

本次展出是雷曼光电继2011年6月与中超合作后,精心布置的以中超联赛和足球为主题的形象展馆首次亮相,其设计风格新颖独特,展品丰富多彩!本次形象展示具置在9.2号馆E300号展位,展出面积90平方米。以产品分类为主题设计的展示区主要细分为LED大屏幕展示区、中超屏展示区、LED封装器件展示区、雷曼3528黑美人系列与传统3528对比专区、LED照明产品专区、LED合同能源管理(EMC)专区、LED热瓷路灯系列展示区、LED风能路灯系列展示区区域,真正做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详细展示雷曼光电的产品优势。

巴可成为IMAX全球独家放映机技术合作伙伴

巴可公司日前宣布,其成功牵手IMAX,成为IMAX影院未来7年内全球独家放映机技术合作伙伴。巴可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最亮数字放映机的拥有者,此次双方牵手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提升IMAX电影的观映体验(The IMAX Experience)。此外,IMAX影院还将采用基于激光光源的巴可新一代高性能放映机,该产品计划于2013开始安装。

IMAX沉浸式观影体验在行业中享有良好的声誉,今后,借助巴可强大的技术支持,IMAX影厅将进一步拉开和传统影厅的优势,提升IMAX观映体验。在双方合作的第一阶段,IMAX放映系统将集成巴可最新的氙灯光源放映机,用于IMAX现有未交付订单和新签约的IMAX系统,预计最快将于2012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同时,巴可和IMAX将全面开展前瞻性的激光放映机项目专项合作――将巴可独有的创新性激光光源和IMAX授权的柯达专利技术完美结合,预计激光放映机将在2013年投放市场。

友达与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缔结OLED策略联盟

友达光电于2月2日宣布已与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缔结OLED策略联盟,以开发次世代的面板应用,策略联盟范围涵盖发展高效能OLED面板技术及相关专利的合作。经由策略联盟,出光将提供友达高效能的OLED材料,包含组件架构方案。透过出光所提供的高效能OLED材料,友达亦将强化OLED产品的应用开发,包括在面板业新兴的成长领域,如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OLED面板应用,以及电视机等大尺寸OLED面板等的业绩亦将加速成长。友达与出光未来亦将研商跨越OLED领域的其它合作机会。

投射电容触控在平板电脑渗透已逾80%

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Search指出,平板电脑市场需求不断成长,应用于平板电脑的面板解析度也持续提升。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解析度达200ppi以上的比例还很低,但预估到2012年,平板电脑面板解析度达200~300ppi的比重将大幅提升到30%。另一方面,平板电脑屏幕使用的触控技术仍将以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为主流,2011年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整体平板电脑渗透率已达80%以上。预估接下来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在平板电脑的渗透率仍将持续提升,至2017年渗透率可能达到95%。至于其它竞争技术,包括电阻式触控、on-cell触控等等,在平板电脑市场的机会恐仍有限。

富士康冲平板供货规模 巴西建5座厂

根据巴西报纸FolhadeS.Paulo报导,苹果产品制造商富士康计划在巴西新建5座新工厂,以满足iPad及其它平板计算机的火热需求,预计这些工厂将于5年内建成。包括规划生产iPad和iPhone的工厂在内,这5座工厂的员工人数都将在1,000人左右。除了为苹果供应iPad等产品之外,这些新工厂还将用于笔记本电脑及一般电子产品的加工。

韩国AMOLED持续扩张 扶植本土设备及材料厂商提升竞争力

2012年1月韩国厂商LG于CES展出厚度仅4cm的55英寸AMOLED TV,且重量仅7.5公斤,DIGITIMES Research资深分析师兼副主任黄铭章分析,由于该款电视将于2012年下半时商品化上市,因此2012年将是50英寸以上大型AMOLED面板及大型OLED TV正式进入市场的元年。

康宁降价 双虎受惠

全球最大玻璃基板供货商康宁大幅降价一成,加上新机上市、产能利用率升高、折旧摊提近尾声,均将大幅改善友达与奇美电的财务表现,集团供货商如奇美材与明基材,受惠最大。NPD DisplaySearch副总裁谢勤益表示,40英寸以上电视销售强劲,尤其北美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消费者普遍喜欢购买较大尺寸的电视。面板厂商正扩大生产大尺寸面板,进一步推动大尺寸电视的趋势。

高端LCD技术加速应用到平板电脑等

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Search指出,越来越多高端先进的LCD液晶面板制造技术正加速被应用到平板电脑,甚至Ultrabook等产品。关键要素之一在于这些产品使用的面板为高分辨率,例如iPad 3将采用9.7英寸2,048×1,536像素的LCD液晶面板,预期分辨率达230ppi以上的面板也将成为其它高端平板电脑和Ultrabook产品的共同规格。例如Oxide氧化物半导体制程,这项技术已被预期将由夏普用于大量生产IGZO-LCD面板,以供应给iPad 3使用,韩系面板厂也正在发展属于自己的Oxide氧化物半导体制程量产计划。又如高分辨率曝光技术(Advanced Resolution Lithography),可提高开口率(aperture ratio),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也正在增强。此外,薄化玻璃和玻璃薄化技术也是要求轻薄的平板电脑和Ultrabook产品所必需,为了将玻璃基板厚度降到0.2mm,薄化玻璃和玻璃减薄技术正同时被采用。FFS及其姐妹广视角技术IPS目前则都被应用于平板电脑。其它如超高开口技术(Super High Aperture)、光配向(Optical Alignment)等高端显示相关技术也都正在发展。

面板进口关税或由3%提高至5%

平板显示行业一位资深人士近日透露,中国液晶面板进口关税今年将由3%提高至5%,只是尚未正式公布。奥维咨询(AVC)平板显示研究副总经理李秋纬甚至预测,如果国内的液晶面板项目量产顺利,政府相关部门甚至可能在2012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公布2013年新的关税政策,进口液晶面板关税不排除由5%进一步提高至8%~10%。他说,如果落实,中国彩电整机厂许多采购订单将由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转向中国大陆。

台湾面板厂大举抢攻OLED照明应用

为抢得OLED照明市场先机,台湾面板商除戮力克服相关技术窒碍之外,同时亦积极结合下游系统商的力量,期望共同做大OLED照明市场。长远观之,台湾面板业者进军OLED照明领域,若要避免最终沦为代工宿命,发展自有品牌将为关键课题。国内面板厂在OLED照明市场再传捷报,继友达之后,华映亦预计2012年第二季导入OLED照明试量产。在逐步克服OLED照明光均匀性、生产成本高昂、发光效率、寿命等技术桎梏后,华映已计划于2012年第二季开始,每月出货数百片OLED照明面板,以试探市场水温,若市场反应度佳,将于2013年大量出货。

芯片龙头晨星打进日厂供应链

全球电视芯片龙头晨星董事长梁公伟指出,今年将是智能电视和近程通讯(NFC)元年,明年电视焦点则走向OLED,电视市场仍会持续成长,晨星已顺利打入日本品牌厂供应链。晨星为全球电视芯片龙头,主力市场在中国大陆和韩国,为三星和LG的电视芯片供货商。由于去年有不少大厂相继退出电视芯片市场,晨星与联发科有机会逐步接收市占率。梁公伟认为,过去市场认为晨星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五成,要再成长并不容易,但未来若只剩下二至三家厂商,市占率要到七成不会是问题,但他不愿意评论何时有机会可以成长至七成。梁公伟指出,除中国大陆和韩国外,晨星也打开其它电视市场,日本品牌厂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东芝(Toshiba)在内,新增不只一家客户。

2015年AMOLED电视出货量上看210万台

科技市调机构IHS iSuppli 2月9日随后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相较于液晶电视,AMOLED电视的价格实在过高,因此预期2012年AMOLED TV的出货量仅会达34,000台。不过,随着价格下滑,预期2013年全球AMOLED TV出货量将会大增至321,000台,并于2014年、2015年进一步暴增至935,000台、210万台。虽然AMOLED TV出货量相较于液晶电视仍然微不足道,但2010~2015年期间AMOLED TV出货量的年复合成长率将高达155%,远高于液晶电视的7%。

LED制造商CREE推迟向6英寸晶圆制造转移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2月6日消息,LED制造商Cree已经开始了从100mm(4英寸)到150mm(6英寸)晶圆制造的转移,此举将有助于大力提升产量及生产力,并降低芯片价格。但Cree首席执行官Chuck Swoboda称将会推迟转移,以便控制成本。向较大晶圆制造的转移预计将在未来三到六个季度进行。

日本信越化学拟投资50亿日元在越南建稀土等LED材料厂

日本最大化学公司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将在越南投建两个工厂,分别生产高亮度LED灯用的硅基材料和高纯稀土材料,总投资50亿日元,约合6,400万美元。根据信越化学公告,公司将投资20亿日元,在越南海防市的庭武工业园区建立一个占地80,000平方米的稀土分离和精炼厂,于2013年2月投入生产,预计年处理稀土矿1,000吨,越南新工厂被认为可缓解该公司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同时,信越电子材料越南有限公司将在越南北部兴安省的工业园区兴建占地50,000平方米的工厂,生产高亮度LED灯用的硅基材料,总投资30亿日元。

台达电完成澎湖1,300多盏LED路灯照明装置工程

近日,台达电宣布,已完成台湾澎湖县主要县道与乡道1,300多盏LED路灯照明装置工程。台达电子以其节能系统规划及高效智能LED路灯方案,于2011年11月获得台湾第一个再生能源生活圈示范岛的澎湖县LED路灯照明汰换工程,并于近日顺利完工。相较于传统高压钠灯,LED路灯可节能50%。台达LED路灯使用寿命长达5万个小时,是传统路灯的5倍,不但节能,更能有效减少维护管理成本。除了具有节能的优势外,台达LED路灯同时通过严格的盐雾及17级风压测试及品质把关,可承受澎湖严峻的气候及环境考验。1,310盏高发光效率的LED路灯已安装于澎湖县202、203、204号线县道及澎湖县之乡道、马公第三渔港等处。

飞利浦推出Luxeon M和Luxeon K两大LED系列

飞利浦表示将很快下调LED灯泡价格,未来几年,由于产品及成本创新,LED灯泡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开年之际,Lumileds推出了LED两大系列:Luxeon M和Luxeon K,都将于2012年第二季度上市。Luxeon M系列适用于户外和工业LED照明领域,采用多芯片、8W/12V封装以及氮化铝衬底,色温范围包括3,000K、4,000K和5,700K,最低显色指数为70。所有产品都在85℃的结点温度下经过热测试,Luxeon M在700mA电流下可产生900 lm的光通量,350mA时光效为120 lm/W。Luxeon K是一系列LED阵列,由4到24个LED组成,主要应用于LED改造和筒灯照明。85℃结温下测试,700mA时光通量在620到4,455 lm之间,色温范围包括2,700K、3,000K和4,000K,最低显色指数为80,标准显色指数为85。

美“337调查”袭向厦门LED照明企业通士达

新年伊始,美国“337调查”再次袭向中国企业,其中包括一家厦门企业。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商务局官网上看到,1月23日,美国Neptun照明公司及专利人Andrzej Bobe向美国政府申请发起"337调查",指控有关企业生产、为进口到美国而销售以及进口到美国的紧凑型调光荧光灯涉嫌侵犯其美国专利,要求颁布永久有限排除令以禁止侵犯涉案专利的产品进口到美国,美国政府将于2月23日前决定是否立案调查。据悉,该案的涉案企业为5家美国公司和7家中国公司,厦门通士达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记者获悉,2011年,通士达公司向美出口的该类产品8万个,货值约30万美元,在其对美出口中的比重较小。不过,紧凑型调光荧光灯是一种大众型产品,涉及企业相当广。

科锐称新技术可突破LED照明大规模采用瓶颈

科锐稍早前宣布,其LED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新款XT-E LED的每瓦流明(lumens per watt,LPW)性能比公司现有的Xlamp XP-E LED高出一倍以上,在温度85℃、350mA电流条件下可达148LPW。XT-E LED尺寸仅3.45mm×3.45mm,可用在几乎所有种类的照明应用中。科锐LED元件资深行销主管Mike Wats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拥有极佳性价比的科锐XB-D LED改变了这个产业的游戏规则,而随着XT-E LED的问世,科锐进一步突破了照明领域的障碍,以创新产品加速客户采用LED的速度。科锐表示,在350mA、85℃条件下,XT-E白光LED可提供148 lm和148LPW的冷白光(6,000K)性能,或是114 lm和114LPW的暖白光(3,000K)性能。

比拼东芝飞利浦 台厂330度LED球泡灯抢市

台湾LED照明厂最快将于年中推出330度超广角球泡灯商品。工研院日前发表的330度大发光角全塑胶LED球泡灯研发成果,已陆续与国内LED照明业者洽谈技转,最快将于年中有终端产品问世。目前东芝与飞利浦推出的300度LED球泡灯已成功商用销售,但因采用1W以上的LED大晶粒,需借重金属散热材料解决散热难题,致使LED球泡灯重量重且价格昂贵。相较之下,工研院所技转的330度LED球泡灯选用14 mil×14mil、0.1W及输出功率达60~100mW的LED小晶粒搭配塑胶散热软板,有助于降低重量、制造成本,并延长使用寿命。

天楹集团引进台湾LED人才 获上亿元LED路灯订单

两岸合作抢攻“十二五”千城万盏商机,陆资天楹集团引进拥有世界专利的台湾LED照明技术人才,研发制造的LED路灯获得黑龙江、吉林3万多盏路灯订单,明年将配合城市亮化工程进驻。若以一盏路灯4,500元人民币售价计算,订单价值超过1.35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楹集团在吉林、福建、江苏、重庆都有项目。据了解,原本曾是南通市海安县百分百台资企业的鑫钻,去年转卖给江苏天楹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省实施“新能源优先采购制度”LED路灯最高可享50%补贴

据悉,自2011 年开始,山西省就建立并实施了“新能源优先采购制度”。山西省财政厅将新能源产品列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其中,太阳能LED路灯被列入政府扶持的五大工程项目之一。根据规定细则,对“太阳能LED路灯照明工程”中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光、照明系统采用LED灯的城乡道路照明工程,省财政给予单体造价50%的补贴;对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光电或仅照明系统采用LED灯的,省财政给予单体造价25%的补贴。

韩厂LGD加快OLED发展步伐 8代线投资规模上半年确定

据韩国媒体ETNews 2月14日报导,韩国液晶面板大厂LG Display最近加快了OLED事业的发展脚步,不但重整组织,还投资了3.5代可挠式OLED生产线。 LGD将在今年上半年确定对8代OLED生产线的投资规模与方式,并透过这项计划大量生产55英寸OLED电视面板,借以取得大尺寸OLED市场的领先地位。根据Thomson Reuters先前的报导,三星也意收购合资公司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SMD)所有股权,将SMD纳为旗下完全子公司行列。SMD为三星电子与三星SDI合资设立的AMOLED制造公司。倘若SMD的AMOLED业务能够与液晶面板事业相结合,那么其产生的综效将可望提升。

南昌大学LED照明项目获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

近日,科技部公布“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全国共有14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南昌大学申报的“大尺寸Si衬底GaN基LED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及封装技术”课题获得资助5,000多万元,占该重大专项总金额的21.6%,居14项课题之首。该课题由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年仅35岁的赣鄱英才人选王立研究员主持,课题主要任务是研发成功更高性价比的硅衬底LED照明材料与芯片,推出第二代硅衬底LED芯片,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向高端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索尼量产触控液晶一体化面板

外媒报导,索尼已开始量产将触控面板与液晶面板一体化的新型面板,其厚度可较现行一般产品(触控/液晶分离式产品、厚度约2.5mm)薄约3~4成(最大可薄约1mm)、亮度则可提高约1成。报导指出,目前量产此种触控/液晶一体化面板的日系企业非常少,故索尼期望藉由量产此种新型面板,开拓来自智能手机的强劲需求。据报导,索尼已将东浦事业所内一条月产能达4.6万片(以4英寸换算)的产线进行部分改造,开始生产分辨率达540×960的4英寸新型面板,并且也计划于今年内量产分辨率达800×400及1,280×720的高阶面板产品。

2012友达主攻大尺寸、3D、LED面板

友达近日透露,2012年将主攻毛利较高的大尺寸、3D、LED、超窄边框等面板,65英寸产品出货量将大增五倍,3D裸眼面板亦可全系列供应电视、笔记本电脑及显示器上,将可挹注营收、获利。友达视频产品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国新表示,2012年友达在3D裸眼面板上将有重大突破,全年的出货占比将突破20%,比2011年的7%大幅成长。友达的55英寸3D裸眼电视面板已在去年12月量产出货,为多家品牌大厂使用,15.6英寸则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产品。在元月CES发表的24英寸3D裸眼面板将广泛应用于一体式电脑,4月量产出货,将成为友达今年营运的尖兵。尤其是友达超大尺寸的65英寸电视面板,2012年的出货量比2011年将有五倍成长可期,除了消费性电子市场的液晶电视之外,也被应用于教育市场与电子白板结合使用,预估2012年也将会有大幅成长。

卓韦表面玻璃新厂第二季度投产

触控ITO薄膜厂商卓韦为了扩展产品业务、改善营运,近年来不仅积极调整ITO薄膜产品组合,从原本的电阻式触控ITO薄膜转向生产电容式触控ITO薄膜,预计表面玻璃新产能将于2012年第二季度投产/试产,最快可望自2012年第二季度起为整体营运带来新贡献。过去卓韦的触控ITO薄膜系以电阻式触控面板应用为主,但因应市场趋势变化,近来已转向生产电容式触控ITO薄膜。到2011年底,卓韦的电阻式触控ITO薄膜占营收比重约达80%,电容式触控ITO薄膜比重约20%。由于电容式触控ITO薄膜毛利率较佳,卓韦计划2012年将持续拉高电容式触控ITO薄膜产品的比重,推估可能达五成以上。

京东方成功开发彩色透明液晶显示屏

京东方成功开发的32英寸彩色透明液晶显示屏,采用京东方高世代线所生产的液晶面板,并应用了京东方独有的ADS宽视角技术,具有全高清、宽视角(上下左右视角均达到178度)、高色域(72%)和高对比度(1,200:1)等优势。此外,京东方另一款17英寸彩色透明液晶显示屏还可通过遥控开关控制,实现透明显示与正常显示的随意切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互动性,达到业内一流水平。与此同时,透明显示也是绿色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液晶面板需要背光模块充当光源来显示图像,而透明显示屏则可利用普通的环境光满足背光需求,白天几乎不需要开启背光,其电力消耗只是普通液晶显示的十分之一左右。

三星拟投59亿美元到LCD显示产品线

据台湾Digitimes网站报道,消息人士透露,三星电子将继续扩大其电视产品线,预计今年智能电视机出货量达5,000万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星今年将向LCD液晶显示产品投资6.6万亿韩元(约合59亿美元)。业内消息人士称,在将三星移动显示器部门并入集团之后,三星很可能会专注于生产OLED电视机。

东丽将量产采用双层CNT的透明导电片材,主要用于电子纸

东丽集团2月9日宣布开发出了采用双层碳纳米管(CNT)制造电子纸用透明导电片材的量产技术,现已开始向部分厂商样品供货,预定2012年度内开始量产。东丽表示,“我们打算获得用于电子纸的透明导电片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双层CNT是将直径不同的两根CNT以同轴的形式圈套在一起而成。东丽在全球首次开发出了只让双层CNT的外层带有极性的量产技术,由此可防止出现凝集现象,解决了以前技术上的一大课题。片材的制作方法是使双层CNT在溶液中形成弥散,然后在PEN薄膜上按照常压进行涂布。据介绍,电子纸用透明导电片材要求的性能一般需要柔性较高,光透射率为90%时表面电阻值在500Ω左右。东丽此次开发的透明导电片材能够满足上述性能要求。

三星:LCD事业体独立成为子公司

三星电子2月20日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决定让处于亏损状态的液晶面板事业体独立成为子公司。彭博社报导,三星为液晶面板事业体设立的新公司目前暂名为“三星显示公司(Samsung Display Co.)”,预计于4月1日成立。三星液晶面板事业体去年营损金额高达7,500亿韩元。三星电子甫于2月14日应韩国证券交易所对外声明表示,该公司的确考虑让液晶面板事业体分割出去。

飞利浦宣布将于2012年推出OLED电视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飞利浦近日公布了2012年平板电视新品计划,将推出包括PHILIPS3500、4000、6000和7000系列等众多新的LED背光源、3D和智能电视。其中最重磅产品要数飞利浦预计在2012年9月展出的最新款OLED电视,这也是飞利浦准备面向家用级市场推出的一款OLED电视,将最先在IFA2012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展出。

报告称国内电视品牌去年出货破4千万台

记者从群智咨询报告获悉,2011年中国彩电品牌液晶电视出货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电视品牌出货高达566.1万台,环比增长34.2%;2011年出货总量突破4,000万台,达到4,048.2万台;12月面板采购总量达510.5万片,环比增长率达14.7%。2011年品牌出货排为:TCL(23.0%)、海信(22.1%)、创维(18.9%)。2011年面板厂对大陆品牌出货排名为:奇美电(31.1%)、LG Display(24.2%)、三星(19.3%)、友达(18.6%),而大陆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以及中电熊猫等面板厂也开始陆续出货崭露头角。

华星光电成功研制全球最大110英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屏

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宣布,其全球最大的110英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显示屏“中华之星”研发成功,并将于近期展示这一世界液晶平板显示行业革命性产品。据介绍,110英寸“中华之星”集成了华星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4倍高清分辨率4K×2K、主动式3D技术、多点触控技术、智能动态背光技术、超高亮度800nits、超高色域NTSC 92%等一系列规格都达到了业内最高水准、显示面积达3.34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所仅有。项目还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即高端曝光制程工艺技术、超大尺寸偏贴技术及先进背光源技术。“中华之星”的成功研制,使中国继日韩后成为掌握自主研制高端显示科技的国家。

索尼量产内置触摸传感器的液晶面板

索尼开发出了内置多点检测静电容量式触摸传感器的液晶面板“Pixel Eyes”,已从2012年1月开始面向大型智能手机厂商量产供货960×540像素的4英寸产品。新产品的特点是,无需外置触摸面板,因此可减薄显示部分,而且能提高显示性能。厚度与原来外置面板的构成相比,最大可减薄至0.9mm。显示性能方面,通过将面板透射率提高10%,可提高亮度。另外,通过减少部件数量,减轻了背照灯光和外光的界面反射,提高了视认性。

科锐LMH2 LED模组供货欧亚市场

科锐公司日前宣布,其LMH2模组开始面向欧洲和亚洲的照明生产商供货,以满足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突破性的LMH2模组专为加速产品上市速度而设计,是目前唯一能够提供80 lm/W系统光效且显色指数(CRI)超过90的LED模组,该模组采用了科锐创新型白光LED技术――TrueWhite技术。

LMH2模组采用两片式小型紧凑结构,能够为照明生产商在快速设计和研发LED灯具的过程中提供所需的灵活性。LMH2模组采用科锐先进的TrueWhite LED技术,提供无与伦比的光效和显色指数(CRI),使得通过采用一次光学元件便能够获得卓越的光色一致性。LMH2模组还具有一次散热设计,能够消除昂贵的二次散热设计。通过对筒灯、射灯等灯具的优化,LMH2模组可应用在众多照明应用领域中。

传三菱化学10月量产LED用GaN衬底 耗电可降70%

据日经新闻2月23日报导,三菱化学(Mitsubishi Chemical)计划于今年10月开始量产使用于LED的氮化镓(GaN)衬底,因其电光转换率高(将电力转换成光的效率),故搭载该GaN衬底的LED照明的耗电力可较现行产品削减50~70%。报导指出,三菱化学已投下约5亿日圆在水岛事业所内兴建基板加工产线,并预计于今年4月完工,之后将于7月进行衬底样品出货,并将于10月正式量产直径为2英寸的GaN衬底,计划于2013年将GaN衬底月产能大幅倍增至6,000片(以直径2英寸的产品计算),之后并计划于2015年进一步扩增至30,000片的规模,预估三菱化学对GaN衬底的总投资额将达数百亿日圆。

爱特梅尔推出新型LED驱动器

微控制器及触摸技术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爱特梅尔公司宣布推出新的高性能16串LED驱动器系列,新产品集成能够消除3D重影和闪烁效应,而改善LCD TV图像质量的定时算法。凭借这些能力,爱特梅尔器件可在新型3D和2D滚动背光TV中提供极具吸引力的观看和视频游戏体验。这些LED驱动器可与爱特梅尔tinyAVR、megaAVR和AVR XMEGA等AVR微控制器无缝集成。

扬州设立LED及照明产品检测中心

近日,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LED及照明产品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现场评审。今后,该市的LED及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将可以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本地化检测服务,大大缩短产品检测周期,节约企业检测费用。该实验室建设起点和定位较高,规划合理,环境设施、仪器设备和检测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检测中心配备了国际顶尖的检测设备数百台套,具备开展多种国际标准的全产业链测试能力,可以在确保出口LED及照明产品质量安全、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第3篇:光电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

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__—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

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

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

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

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第4篇:光电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Pk中关村

政策――体制需要创新

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中关村和张江最有实力,也最具代表性。中关村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从诞生起完全不同。“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一个大名鼎鼎,一个一夜成名;一个家底丰厚,一个蓄势待发。

中关村是在没有具体蓝图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而张江一开始把建设国际性IT园区作为目标。一般来说,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所在地海淀区叫做中关村,但是实际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分散在5个区域。

中关村是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大学周围住宅区建设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动迁住宅楼建设的开发区,因此地皮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中每遇到地皮不足的困难,就临时决定征用周边地区作为开发区。因此,中关村不是连成一片的园区,而变成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如今的模样。

而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立,一出手便是国家战略,把原先是湿地的浦东地区作为地皮开发。在25万平方公里的像围棋盘似的园区中纵横交错的公路延伸着,把这个园区分为5大片,各片入住同一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所。

就是由于上述的差异,导致进住两个开发区企业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中关村主要进驻的是“草根型”的风险企业,隔一栋楼就能看见“创业院”的牌匾。其原因是,由于当初就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试验室、风险企业建设的IT园区,如今仍然继承着大学生、研究员的创业传统,而相对的,思想性及开放度也很大。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意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核定列支间接费用试点等改革。

“未来5到10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打‘翻身仗’的时期。哪些企业、哪些技术能领先世界?作为中国高新区佼佼者的中关村是肩负重任的。中关村的资源和很多地方不同,它们都存在人们的脑子里。要敢于先行先试,要敢于解放思想,这样才能释放出人们的潜能,中关村才能真正打造‘全球创新中心’。”专家学者在“中关村”一系列的政策作用下,得出这样的结论。

而反观张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体制、机制上的瓶颈。

张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上海市委、市政府曾成立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园区办”由市、区两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充分委托或授权,建立重心下移、集中受理、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平台,使“张江事能在张江办结”。 2000年颁发的“张江十九条”,建立了张江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等财力保障机制,确立了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人才引进和激励等政策。

“张江从发展到现在,目前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管理权限、定位、职能等方面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从生产关系上来讲,这也将提速现有生产力的发展。”刘小龙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江从幼儿期迅速迈入高速发展的青年期,2000年颁布的“张江十九条”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比如,在体制机制上,张江“十九条”所形成的园区集中高效办事机制得不到必要的行政授权和委托;在发展空间上,张江高科技园区25平方公里的规划和政策上的空间局限无法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在产业发展环境上,原有的政策无法满足新能源和环保等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立法,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以法制保障和体制创新促进园区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刘小龙说,张江是上海高新产业的核心区,立法先行先试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今年1月,一份由浦东代表团刘小龙等13位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发展的地方法规》的议案交到了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预备会议议案组的桌上,这份议案,主要在“张江十九条”的基础上,针对工商注册等行政管理职能的深化、设立产业基金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总共约20多条意见。

“张江十九条”的完善已有不少较为成熟的设想,如充分发挥浦东优势,通过人大立法明确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主体地位,具有全权处理涉及“聚焦张江”之企业准入、行业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等事权。

另外,还可以通过立法将园区管辖范围拓展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新区地域内的各个分区及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政策覆盖范围拓展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园区(如软件园昆山分园等),并可以通过立法将张江的规划面积扩展到50至60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研究报告建议参照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认定张江园区内的新能源产业、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光电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等新兴高新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为重点扶持产业,并授权制订这些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实施“一业一策”,保障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Pk新竹科学园

科研社区――布局尚未成型

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也是目前十分成功的高科技园区,成立至今20余年,该园区位于台北市新竹县的东南侧,气候宜人,环境良好。园内共有高科技企业300余家,绝大部分为岛内企业。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5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已成为世界第3大电脑硬件产地,并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技术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

在园区发展模式上,新竹却与张江有所不同,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围绕新建智密区创建的,是一个完全新建的科学城。由于张江本身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并不好,而上海的名牌院校和公司总部多集中于浦西,所以,需要完全从浦西搬迁而来另建。但是由于这种发展模式耗资巨大,因而使得科学城见效缓慢。

而新竹是移植式规划建设的高技术加工区,即利用已有城市和智密区的基础,在其附近移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产、研、住结合的联合体,建立与旧城相对独立的科技工业园区。新竹原先的智力资源就很丰富,这里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分别有科学、工程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及优势,且园区附近有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械和石化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就避免了张江那样因布局而产生的诸多问题。

目前,张江成立至今除了拥有两所艺术类院校外,入驻的高等院校只有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的软件和微电子学院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研发中心。而中科大的研发中心还尚未启用。由此可知,硅谷和竹科之所以成功与其区内的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张江近年来吸引了索尼、杜邦等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但少了众多本地高等院校的加盟,无疑在自主创新方面缺少了支持条件,也使得高技术区这样一个本该是拥有浓郁学术气氛的环境仍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张江还面临着配套设施还不完全的“困境”。

既然目标是科学城,就必须考虑到住在城内的这些高技术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在张江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不是自然形成的城镇,各类配套的教育、娱乐、休闲设施很不齐备,因而常有研究人员因压力过大无法排遣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而同样是政府主导的竹科,则一开始就在建设标准厂房、员工宿舍的同时兴建了试验中学、大型公园等设施,较好地平衡了这一问题。张江高科成立至今,虽然管理方张江集团为了丰富园区内人员的生活,已开展了诸如啤酒节、龙舟赛等活动,但园区内中小学校少、娱乐休闲设施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Pk国内高新区

定位――高科技还是房地产

“我放这些PPT的时候,脊背都在发凉。”张江高科一名高层深有感触地说道,每年都有几十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园区的参观考察团,到张江高科来学习考察,但当他用PPT向这些参观者介绍张江经验时,心里老是感到一丝不安。

成都高新区、武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二线城市的激烈竞争,已经让曾以老大哥自居的张江高科,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平心而论,这几年苏南和浙北在高科技园区上做得其实比张江更好。”不少企业领导坦白地说道。

目前,张江高科部分写字楼的租金高达4元/平方米/天,这一价格已经直逼陆家嘴的一些5A级写字楼,这让许多创业型科技企业无法承受。而在无锡等地,一些高科技园区常常推出写字楼免租金,甚至用倒贴补贴的方式来吸引创业企业落户。虽然张江目前已经推出一些免租金的优惠,但毕竟僧多粥少,只能针对很少一部分的企业。

而租金上涨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张江的中小企业外迁潮,在近几年趋于明显。以至于张江的官员到苏南等地考察,到处可以见到熟悉的面孔――许多企业都是由张江搬迁而去,这样的状况曾让张江无比痛心。

即使一些企业留在了张江,对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拓展,产能、经营面积等急需扩充,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土地,但张江经过几年的发展,土地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即使有土地,对在成长期的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价高和寡”,不少企业需求向外地发展,一家张江的新药研发企业目前正在寻求研发后的产业化场地,在经过对外省市的考察后,就明确向记者表示:张江的土地太贵了,其他高新区给他们很大的租金优惠政策,有些甚至是免租金的,对他们很具有吸引力,他们很有可能把厂房建在外地。

北京中关村产生了联想、百度、新浪、搜狐,深圳有华为、中兴等一大批由创业变大的科技企业,但张江高科成立十余年来培育出来的知名科技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不过值得可喜的是,张江管理方已经开始实行“开发运营商,创新服务提供商,高科技产业投资者”的战略转型,即要从房产开发和出租为主要经营模式,转向以园区专业化服务和高科技企业投资为主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而这一模式被概括为“一体两翼产业互动”战略。

随后,张江就先后投资成立了浩成创投、张江汉世纪创投,并通过这些创投机构投资了微创医疗、万德信息、微创太阳能等一批优质的科技企业。一旦这批企业成功上市,将给张江园区带来一笔不小的投资回报――这块业务已经日益成为张江高科即房地产之后的重要增长点。

金融体系

――上市环境亟待改善

没有纳斯达克,就没有硅谷。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富有特色的金融体系创新。

为创新型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张江虽然已经酝酿着一个个的投融资改革和尝试:从最初的天使基金,到规模达15亿元的汉世纪创投基金、1亿元的东方惠金基金以及正在筹划中的规模达20亿元的浦东新区产业基金……目前,张江已在担保贷款、创业投资、改制上市、股权私募、集合信托、企业债券和天使投资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初步形成了促进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

但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在去年国内炒得“火红”的创业板首个交易日中,28家上市企业个个股价翻倍,气势如虹。然而,汇聚多个国家产业基地以及众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却无缘分享这场IPO的盛宴。

“张江企业缺席首批创业板,不是因为不重视,而是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架构的限制。据统计,张江园区进驻企业中,45.1%是外资企业,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园区中外企仅占9.74%。

外资架构的企业想在国内上市,审批手续非常复杂。同时,张江园区内有一大批“海归”创业者,公司股权结构中都有海外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这类公司在设立之初,目标是在海外市场上市,并且按照海外上市标准设计了公司架构。

从张江已上市企业的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张江目前21家上市公司,其中11家在海外上市,恰好占半数左右。外资架构的企业要想回归,必须得到所有股东同意,只要有一家股东不乐意,就无法回归。况且,按照国内证券法规,拟上市企业大股东必须在一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否则要再等一年。这些因素都导致外资架构企业回归难。

同样,今年1月,张江高新区获准成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扩大试点园区之一,2月5日首批试点企业申报工作正式展开。

据介绍,张江园区管委会面向园区企业开展新三板试点申报工作,具体条件是申报主体为注册地、税收户管均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具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企业存续时间2年以上、企业项目需符合园区产业政策、具自主知识产权或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并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2009年开启的创业板盛宴并没有给张江企业带来大量利益,资金不足仍是困扰园区内众多高新企业发展的瓶颈。加入新三板后,这些企业不但可获得融资,更有望进一步转入中小板乃至主板,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为张江企业融资开辟出了一条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张江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5500家,其中2000余家系在园区内实际经营。张江与零点公司合作的一份摸底调查显示,在选择作为样本的1540家张江企业中,符合多层次资本市场准入基本条件的一共有293家。其中,符合未来将落地的OTC市场条件的有228家。

据悉,为支持园区内企业进入新三板,从而成为上市公司,张江高新区已经明确,对区内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的相关费用给予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未上市的股份公司进入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的,每家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最高补贴50万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