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

第1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大自然赐予人类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让我们拥有了土地、水、空气、阳光以及各种资源,我们的生命得以世代相传。我们曾经以为土地资源是无限的,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早已成为稀缺资源;我们曾经以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现在已经需要付费使用;时至今日,使人类更想不到的是,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正常气候,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费用。

今天,土地、水、空气作为稀缺资源,已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如果说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是因为人口增长,那么,空气成为稀缺资源则完全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科学家证实,由于人类无限制地使用矿物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累积,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将因全球气候变暖陷入灾难之中,经济发展将变得不可持续。

气候的变异,引发全球焦虑。人类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解决,至今各方意见莫衷一是。经济学家视气候为公共物品,而且是全球公共物品。全球公共物品与其他公共物品不同,一国公共物品的短缺,可以由本国政府或企业供给,而“国家间应对全球公共物品的方法是签订条约式的国际协议”。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

1992年,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确定全球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自愿减排。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做出了有约束力的承诺,且签约国都有一个具体减排指标。美国的布什政府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大气无国界,无论你在哪里实现大气中温室气体减排,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都是同样的。基于这个原因,《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

2011年12月21日,欧盟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税,就是基于《京都议定书》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而设计的。欧盟要求,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需要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自认为,他们的做法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利于全球公共物品,符合全球利益。但此令一出,立即遭到全球反对,至今欧盟与各国还在两军对峙。

史蒂芬·霍金担心全球温室效应会失控,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曾说:地球上的生活风险系数在日益攀升,比如地球可能瞬间变暖,“在这些灾难发生之前,我们应该在宇宙中开辟全新的空间,让我们的种族可以世代繁衍下去。”

第2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1、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20xx年1月12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东北407公里以外的山谷中伫立着一排风力发电机。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清洁能源进行商业化开发,被人们誉为“绿色电力”。

20xx年6月15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海域,两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手举写有“金枪鱼全都哪儿去了”的条幅潜入水下,以呼吁人们关注并保护日渐稀少的金枪鱼。

20xx年2月14日,在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刚刚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人从他们种植在沙滩上的树苗旁走过。当天是情人节,一个由百对新人参加的环保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新人们在沙滩上种植了红树。

20xx年3月31日晚,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熄灭主体灯光。当晚19时30分开始,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20xx年5月30日,志愿者打造的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它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当最终的灾难到来,还有谁能将人类拯救?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3、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不断增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冰盖缩小、冰架断裂。德国研究人员曾指出,目前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而它们正快速消融。

另外,气象观测发现,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融化。此外,南极在过去十几年里也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坍塌,而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较低地势的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就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4、我们能为能为世界环境日、能为我们人类生存居住的地球什么呢?

(1)绿色出行:每个月少开一天车,每周不坐电梯爬楼上下班一次, 爬楼带动白领创造绿色生活

(2) 拒绝白色污染:购物不用塑料袋

(3)无烟奥运:为环境、为自己、为家人、为下一代我们尽量少吸或者不吸烟

(4)绿色生活:拒绝豪华包装,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端午节”拒绝"贵族"粽子,“中秋节”拒绝“豪华”月饼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5、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第3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诸多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口委员会下简称IPCC)在2007年评估气候显示,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增长1.7°C,同时海平面也会同期上升17cm。如图瓦卢本是--个连接着9个岛均的太平洋小国,但是由于全球的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导致图瓦卢所属的其中之一岛鸣Tepuka Savilivili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根据相关的气候专家预测,图瓦卢的其他岛峭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变化中也会难逃于海洋的最终吞嗟,图瓦卢将成为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消失的国家。其实诸如此类岛均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咱而消失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图瓦卢,太平洋的基里斯坦也是难逃厄运的,虽然该国是最先提倡节能减排、环保经济的国家,但也没能逃离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恶果,现今已有两座岛均被淹没在大海之中。由于目前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现状,这种气候变迁已经发展的越来越频繁,同时还伴随着更为严重的气候灾害,诸如干旱、冰霞、严寒酷暑、强烈风暴潮等等,己经开始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人们面对家园的消亡不得不饱受离乡之苦,一些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移民大量产生,他们可能会从一个国家的内部进行迁移,甚至严重的还会跨国迁移。由此产生的环境移民问题也成为了现今国际法研究的重点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1世纪环境移民已经成为了主流移民的发展趋势,根据专家统计,目前国际产生因环境变化导致的移民数量可到达2600万,随着环境恶劣的变化,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这种环境移民的趋势只增不减,甚至到2050年能够超过亿万人次。虽然目前国际法对环境移民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但是并不能代表环境恶化导致移民数量的减少,同时这种大批量因环境而移民的群体如果没有及时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目前国际环境难民问题引发了很多的学者关注,但是相关法律对"难民"也有了很好的保护。在1951年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下文简称难民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下文简称难民议定书)针对难民和寻求避难者的保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很多学者也对现有的环境移民是否为环境难民展开了广泛的热议,但是由于环境的因素导致的出现难民并不能完全归类于"难民"的定义中,所以环境移民并不像难民一样,会受到国际法对人权的保护和援助,但是随着因环境问题导致移民的群体增多,国际社会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从环境移民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和完善环境移民国际人权的法律保护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本文提出环境移民人权保护研究,就是指出对于环境移民问题并非单个国家、单个国际组织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协作与沟通,才能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环境移民问题。同时研究环境移民人权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际法的保护措施,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更加推动了国际法对环境移民的理论建立和实际发展,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这种对人权的保护法律依据更是有关于国际环境移民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利益,是对环境移民人权保护的最大保障。

.........

一、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现状

(一)环境移民概述

从目前研究来看,针对乎"环境移民"的定义并不明确,相关的参考文献对于有关环境移民的环境难民、气候难民、气候灾民倒是很容易产生绝淆,之所以会造成这一混淆问题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环境移民与环境难民的概念属性相同,但是在其定义和地位上仍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广泛争论的话题是因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的被迫移民,但究其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定称呼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其是否归于难民行列,而关于环境难民是否属于公约难民(或者说环境移民能不能被称作环境难民)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重点。"环境移民"的定义主要是由国际移民组提出的,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如环境的自然变化、人为变化导致环境居往的当地人们不得不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或者是人们因生活条件的不利影响主动进行迁移,这种环境移民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移民。不会受到环境地域火小的影响,不是只有国际迁移才是所谓的环境移民,国内迁移也是属于环境移民的,只要是因环境变化造成的迁移都叫环境移民。在1951年难民公约中,"环境移民"也是指一些能够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环境,或者由于大量的战乱,为了逃离虐待不得不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自己的祖国的人。判断难民的主要条件在于是否受到过来自多方的压迫,由此可以推出,环境移民并不是环境难民,主要是因为环境的恶劣变化不能使迫害造成的迁徙,这也是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

(二)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的特殊性

环境移民,作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是不幸的一个群体。但是,作为地球的主人,他们似乎不应独自承受整个人类的灾难。对于环境移民来说,找到一个避难之地是当务之急。然而人权和国家总有着天然的矛盾。为了证明环境移民避难权的合理性,学者提供了两个权利基础:地球资源的共有权,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M她iasRisse为证明环境移民有移居他处的权利,给出了一项理由一一人类共同享有地球。这是一个古老的观点,可在John Locke和Hugo Grotius的着作中找到。Risse认为,地球资源和空间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与此同时,每个人都需要地球资源去维持生命。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最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它属于全体人类。他提出,地球资源应当是平均分配的,无论你出生于何时何处,都享有对地球资源均等的诉求。这种平均分配不必体现在平等份额上。在Risse看来,平均体现在拥有平等的机会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由地球资源共有权引出的一项权利就是紧急避险权。紧急避险权要求,当环境移民处于紧急状况而在其母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避难国应为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支持。这种支持就算不能在实质上这到基本生活标准,也应该至少为环境移民提供相应的机会。在环境移民的母国领王基本灭失或者毁损程度严重到无法寄居时,移居他国是唯一选择。

.....

三、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完善建议.........22

(一)明确环境移民的法律地位.......22

1、法律空白.......22

2、法律地位及概念.......24

(三)完善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机制.......26

(四)建立国际环境合作机制.......28

三、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完善建议

通过上文对环境移民人权的分析可看出,正因为环境移民人权具有特殊性、需要得到重视 和保护,在讨论保护方案时既不能脱离环境移民这一主

体,也不能忽视人权本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应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具体说来,应从明确法律地位、完善保护机制这两方面入手。另外,审视当前学者提出的几项保护路径,就落实人权的保护而言,笔者认为实践中应着重考虑建立关于环境移民问题的新公约送一方案。 (一)明确环境移民的法律地位

法律框架的空白指的是并没有合适的法律框架为环境移民提供避难权及其他基本人权的保护。原则上,对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问题的讨论应当属于国际难民法、国际人权法或国际环境法的框架内,但是由于环境移民在国际法上身份地位的不明确,该些部口法很难为其提供足够的保护。在国际难民法中,其狭父的难民定义使得环境移民被排除在外,从而导致环境移民无法依法享有难民的待遇。即使将环境移民勉强归类到"寻求避难者"中,他们享受的权利依然并不比现有的多。而国际人权法由于其立法的概括性,使得其订立的人权保护规则是人人享有的,并无专口针对环境移民的条款,从而不能一一应对环境移民的特殊要求。此外,虽然《世界人权宣言》第14条提到了寻求和享受的权利,但它对国家并没有强剌约束力,其地位与难民法无可比拟。而且着名的《公民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巧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公约》并没有提及避难权。依靠国际人权法来落实环境移民避难权保护几乎不现实。就国际环境法而言,这一领域的法律直接应对环境变化,主要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几乎不讨论国家对个人、集体的责任。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是为了帮助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而巧立的,并不探讨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处境,因此对环境移民的人权保护,尤其是避难权的保护,帮助不大。至于其他法律框架,比如避难法、移民法,更是由于其过于宽泛或无针对性无法为环境移民提供帮助。所yu兑现有的法律框架并不足以应对新出现的环境移民问题,更无法为环境移民提供遥难权保护。

......

第4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制冷剂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随着制冷剂尤其是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些标准也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订。综合介绍了有关标准和近年来对制冷剂安全性提出的新的要求和规定以及有关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制冷剂可燃性毒性标准

0引言

由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对制冷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先后开发了一些绿色环保制冷剂,其中不少替代制冷剂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可燃和毒性组元,有的本身就是可燃性很强的化合物。特别是国际上越来越注重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两做成方面综合评价制冷剂环保性能时,目前对使用R32、R152a,R123和天然工质,尤其对使用碳氢化事物的呼声有所高涨。不仅欧共体的一些国家如此,甚至连美国等一些一直不允许在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碳氢化合物的国家和学术性团体,最近也正拟开展这些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例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RI)正在组织全球范围的一些厂商和专家进行"全球制冷剂环境评价网络"(GREEN)工作,目的是评价丙烷(R290)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以及CO2在制冷空调系统中替代温室气体R134a,R410A,R507A和R407的可行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可燃性制冷剂及其混合物的安全性要求及其分类标准有所了解。

国际组织和美国一些学术团体及政府部门对制冷剂安全性要求和分类标准,又并非一致,而且这些组织的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从1997年以来对其原先ASHRAE34-1992《制冷剂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标准[1]作了较大改动和补充,这些年来还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对这些标准之间的异同、变化和发展及时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有关制冷剂替代物安全性要求和分类的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家的标准现状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课题。

1有关名词术语

为了便于查阅和理解这些标准的规定,现将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汇总如下。

毒性(toxicity):在急剧或长期接触、吸入或摄取情况下,制冷剂对人体健康的有毒或致命的能力[1]。

对生命或健康有危险的极限(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人们可以在30min内脱离最高浓度,此时不会产生伤害症状或对健康有不可恢复的影响[2]。

50%的测试动物致命浓度(LG50,lethalconcentrationfor50%oftestedanimals):通常用老鼠做实验,在此种环境中持续4h,有50%死亡时的浓度。也用1h的LG50,大约为4hLG50的两倍。

第5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移民;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04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8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导致的各种气候风险所引发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势之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现象及气候移民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潮、地区冲突等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自莱文斯坦将“不适宜的气候”视为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1],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历经波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威胁越发严重,Myers等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但由于Myers,等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集中于对气候移民称谓、类型、规模及迁移动因的探讨[3];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则主要见诸于一些新闻报端之中略显羸弱[4]。随着气候变化、气候移民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复杂,施国庆等17位国内外专家指出现阶段我们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导致的严重的人口迁移问题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移民却是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何从开发项目导致的移民安置(DFDR)活动中学习和借鉴,响应潜在的气候移民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实施气候移民的政策、途径以及进行有组织的移民做出探索[5]。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6],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关涉气候移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与梳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提出因应气候移民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方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的表现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严峻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现已导致了约2 600万气候移民,在未来40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使全球10%的人口,约5亿到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风险,其中将有约2亿的气候移民被迫背井离乡,不得不迁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称,该国有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已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也已开始为4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7]。

全球气候在持续暖化恶化的同时也导致冰川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融化,使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据一些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0 m[8]。而当今世界发展格局的客观现实却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基本集中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低洼地区(如纽约、伦敦、上海等),由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势必将导致世界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此外,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还表现在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加剧等方面。

1.2 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全球气候变暖致使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突变性气候风险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热浪天气、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出现飓风、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气候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极端突变性气候变化使得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人口密集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面临的风险更大,如亚洲和非洲的大型三角洲和一些小岛屿。

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大批“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

2 气候风险与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实机理

2.1 气候风险与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或生存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在相关气候政策或气候工程的影响下,而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家园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他们既可以是国内迁移,也可以是国际迁移[8]。从我国浩繁的史料记载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历史时期上因气候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气候风险致因下人口迁移路径图大致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灾害环境变迁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的总体轮廓。

中国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最近几千年来,中国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因气候干旱化和荒漠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因为年平均温度降低1 ℃-2 ℃,等温线即要向南推移200-300 km,气温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9]。加之,古代中国的社会生产以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为主,其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末期和元代初中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寒偏干,旱灾、沙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同时也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的时期[10]。强烈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已不能维持秦汉、隋唐湿润时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在13世纪40年代蒙古地区由于连年干旱,“野草自燃,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定宗纪》);加之冬季暴风雪的侵袭,气候风险导致北方地区环境严重恶化,引起元代内、外蒙地区蒙古族牧民的大量南迁,因灾害而“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11]。气候风险和气候灾害不仅诱发了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南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并导致了社会加速变迁。类似的现象也见诸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历史时期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导致的玻利尼西亚群岛的人口迁移;干冷时期的干旱迫使中亚地区的人口向欧洲迁移,中亚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向西、向欧洲迁移成为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12]。

2.2 气候风险与现代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条件的加速持续恶化导致了气候风险加剧与环境剧烈变迁进一步催生了气候移民。目前,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已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生态失衡环境变迁气候政策出台气候工程实施气候移民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重建”的趋势。国际卫生组织的报告称现在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在美洲,20世纪30年代,持续干旱和土地过度开垦导致的席卷北美大平原的“黑风暴”,曾使北美数百万居民被迫逃离家园,许多城镇被一度弃为空城。

气候变化、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在过去20年增加了1倍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已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中国陕西为例,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应对辖域内南部山区频繁多发的多种自然、地质灾害,不得不从2011年年末开始计划并着手实施一项为期10年、投资约1 280亿元人民币、搬迁约279.2万人的宏大移民规划。这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避让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搬迁32万人。如何将深受极端气候风险影响和难以快速有效脱贫的居住生活在陕南地区的民众向陕西其他地区进行迁移安置成为了其首要和主要目的。气候变化及由其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加之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压力,将导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3 气候移民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就注意到移民问题与气候变化、环境退化之间的关联。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环境退化、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频发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问题,使得“气候移民”成为了国际社会新的关注点,气候移民及与之关联的问题逐渐进入了国际相关组织、政府部门与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关注。

3.1 气候移民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受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干旱、洪涝灾害、更强烈的热带气旋、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直接导致了气候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数激增,气候变化成为了21世纪人口移民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4月的报告,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 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8]。而亚洲开发银行在2012年3月最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的报告称,仅2010-2011年,亚太地区因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导致的移民人数就已达4 200万以上。

3.2 气候移民的波及区域持续扩大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造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与居住(如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没入水底),按照气候风险的预期发展演变模式地球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面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风险。气候移民不得不在高压的气候风险之下奔波在不同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现阶段气候移民波及区域明显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根据全球遭遇的主要气候风险,预测未来20-50年全球气候移民的热点地区,主要包括东亚、南亚、东非、中非、中美洲等地区的沿海低洼地带、河口三角洲、地势较低的太平洋小岛国、半干旱或不太湿润的区域,这些地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气候移民的重灾区[13]。在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常住人口不超过40万的亚洲岛国——马尔代夫,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无独有偶,另一个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现在已有5 000多名图瓦卢人在新西兰安了家[8]。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沿海地区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及肯尼亚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气候移民。

3.3 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

气候移民正在或将要经历短暂临时性迁移向永久移民的艰难过渡。气候移民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由于缺乏迁移的资源,在遭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或突发疫病侵袭时,人们一般是暂时性的避难迁移,不过随着气候风险在某一区域的持续化常态化,临时迁移已不能解决问题,而永久性的迁移成为无奈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西海固地区,由于这一地区“十年九旱”的趋势愈演愈烈,“一方水土已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干旱的气候状况适应气候变化,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得不将中部干旱地区、南部山区约76万人进行永久异地转移安置,安置到扬黄灌区或水源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在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低洼地区被淹没,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开始进行永久性气候移民。如孟加拉国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的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近40万国民不得不另觅栖身之所[4,6]。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永久性改变和生产居住环境条件的恶化,已使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永久性气候移民成为了现实气候移民的典型类型。

3.4 多种因素叠加交织致使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几十年间,气候风险引致“气候移民”的过程还会加速,气候移民问题更趋复杂。首先,气候移民将进一步加剧相关国家国内的社会矛盾冲突和紧张局势。气候风险引发的自然灾害会迫使一些受灾民众暂时涌进大城市,而有些大城市的生活资源本来就很紧张,一旦这些移民涌入,大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陡然加大,就有可能恶化现有局势、加剧紧张关系和不稳定因素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其次,气候移民除了会造成国内的社会矛盾外,更为严重的是,气候移民问题将威胁到脆弱的、濒临冲突边缘的国家与地区间的沉重关系,威胁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在气候移民集中地区及其边界区域出现气候变化环境衰败气候移民社会冲突的恶性循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由此将导致一些局势脆弱国家加速崩溃、种族问题与宗教冲突激化、政治激进主义抬头,致使世界部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气候移民的贫困问题与环境恶化交织叠加在一起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气候移民肇始区域一般是贫困与自然资源条件的严重恶化的区域,本就脆弱生态环境加之持续恶化的气候变化状况,在导致不同区域气候移民的形成与汇聚的同时,极易引发“气候贫困”产生的次生灾害风险。

气候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影响,使得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

4 应对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对策思考

由于各国眼下主要将精力放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关涉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没有采取足够的应对措施,现阶段还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及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风险,将使这一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基于对全球日益紧迫的气候移民问题之社会现实的关照与因应,易受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努力,实施更广泛的应对气候移民的措施,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有效的适应机制,以应对其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尽量减小未来气候移民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4.1 改进现有国际性法律条款关于“难民”权利的相关规定,制定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

鉴于目前非自愿气候移民还没有被纳入国际难民和移民政策之中,气候移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尚未得到国际相关法律的明确认可[14],趋于紧迫的现实气候移民问题与相应法律规范严重脱节,气候移民在国际社会上还未甚至不能得到合法的保护,这就需要尽快修改1951年的《难民协定》(Refugee Convention)或单独起草气候移民法律协定,以适应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气候移民问题,为气候移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同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制定出台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涉及气候移民工作中的职责,明确应对气候移民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构建应对气候移民的国际合作、国内协调两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应对气候移民中的主导作用,以法律为准绳规范预测气候移民的科学评估报告,及时解决处理相关的气候移民问题。同时,在气候风险导致的环境退化和极端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将人权不驳回的原则纳入国际法的考虑范畴。

4.2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协力促进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

气候移民是全球性问题,气候移民在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合作等领域都可能对国际社会造成新的挑战。它事关各方利益、地区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将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人口迁移纳入到各国政府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计划之中,使其成为国家行动的一部分;建立各相关成员国官员、专家相互交流经验的对话机制,推动在气候移民方面的国际智囊合作。其次,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无偿接纳气候移民的伦理道德责任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并倡导国际社会直接为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导致的移民进行捐赠、救助和投资。第三,完善以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为主的国际移民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国际发展合作机制,比如南南合作,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等,促进发展中国家逐渐提升适应能力,降低气候风险和气候移民的潜在压力[4]。

4.3 在国际社会建立灵活应对气候移民迁移的政策、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从目前气候移民遭遇的现实境况来看,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而言,气候移民都尚未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国际社会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从速召集国际社会移民研究的权威机构和组织,尽快形成世界公认的关于气候移民定义的权威性论述,明确国际移民组织(IMO)和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署权责内容,使气候移民摆脱成为游离的中间人角色,制定相应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机构、组织制度与治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首先,可在国际社会构建起一套灵活应对气候移民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包括在认识和分析气候移民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基础之上,探寻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以使气候移民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迁;建立气候移民预测预警系统,完善预防和减少气候移民问题的社会管理体系,以有效降低与规避气候移民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的原生冲突次生风险。其次,要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地区主要气候灾害的历史信息库和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气候移民救助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救助体系,在法律、政策、组织、制度等层面强化救助体系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移民管理及国际经验交流和高效的气候移民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应对气候移民相关问题的社会文化适应机制建设。第三,基于预防胜于治理的认识,加强对气候移民的监测和评估。

4.4 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降低气候移民被迫转移的社会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气候风险的数量与能量不断升级,在未来几十年内,即使做出最迫切的减缓努力,也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影响,这使得在气候移民问题上减缓和主动适应成为主要的措施或是唯一可行和适当的应对措施。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但仍十分有限。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为应对气候移民所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实施。首先是进行事先预防。在受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需要未雨绸缪着手建立防洪堤、建筑水库等工程以对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后果引发的大量气候移民。其次,展开知识普及教育。普及应对气候风险的相关知识,加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现象的认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的措施等;在发展地方经济时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适应性项目,减少迁移的必要性助益于减少非自愿气候移民的数量。第三,进行人口迁移。迁移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应对策略,不只是在气候过程和气候风险事件发生之前组织进行的人口迁移,也包括气候灾害发生后的非自愿气候移民。考虑从区域角度合理引导人口迁移,减少人口盲目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活带来的冲击;将气候移民问题的减缓、适应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与更典型的信息和基础设施的措施一起,有助于气候移民减少脆弱性增加适应性。

4.5 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提升气候移民适应能力建设,弱化气候风险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家庭的社会脆弱性差异很大。弱势或边缘群体更容易从灾难中流离失所,如果受气候风险影响地区有更多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往往房屋损失严重),更大的建筑环境密度则飓风过后这部分人外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气候风险降低了潜在气候移民家庭的社会承受力,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从而导致移民[15]。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人类不能阻止全球气候变化的脚步,那么面对各种可能引发移民的因素,人们至少可以想办法增强社会的承受力,降低社会脆弱性,而不总是选择移民。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因为气候风险而移民总是痛苦的经历,而对全世界来讲,气候移民问题又是一个无比棘手的会引发地区政治冲突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一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在选择气候移民迁移安置区时,需要借鉴社会脆弱性理论,尽量迁往就近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提高移民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而不致使移民因为搬迁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为后续发展留下隐患,例如移民返流等。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适应资金机制,建立气候移民基金或融资体系,努力突破贫困地区资金和技术匮乏的瓶颈,有助于降低高风险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此外,在气候风险形式严峻区域,进行项目扶持和产业规划设计以降低区域社会脆弱性时,要综合考虑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需要立足前期调研进行多方论证,以提升风险管理优化水平对症施策物尽其用,避免对有限紧缺资源的浪费,防止出现尽力不尽事的现象。

5 结论与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由其引致的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解决日益趋于复杂化敏感化。对气候移民的概念进行明确指称界定既是理论研究亟需,又是有效破解这一社会难题的现实需求。气候移民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既有需要迫切解决食物和栖居地的问题,还有在迁入地新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下如何调适生计方式、实现文化及身份的认同问题。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关于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现实情况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将气候移民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在国际社会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建立全球性的气候移民监测和评估机制,协商制定合适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制度,或将有助于气候移民的统计和预测、政策的制定和国家的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2): 241-305.

[2]Myers 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n Emergent Security Issue [C]. 13th ed Economic Forum, Prague, 2005, 5:73-79.

[3]Castles 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 [R]. New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 - UNHCR Research Paper, 2002:70.

[4]潘家华,郑艳,薄旭.拉响新警报:气候移民[J].世界知识,2011,(9):61-62. [Pan Jiahua, ZhengYan, BoXu. Sounded New Warning: Climate Immigration [J]. The World Knowledge, 2011,(9):61-62. ]

[5]Shi Guoqing,et al. Ready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to Immigration[J]. Science, 2011, 10(334): 89-94.

[6]Stark O, Bloom D E.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175-178.

[7]陈绍军,曹志杰.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C]. //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2011:20-29.[Chen ShaoJun, Cao ZhiJie.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limate Migration Analysis[C]. // 2011China Sociology Annual Meeting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2011:20-29.]

[8]李继峰.被迫迁移的气候难民[N].文学报,2010-01-07(8).[Li Jifeng. Forced Migration of the Climate Refugees[N]. Literature Report, 2010-01-07(8).]

[9]倪根金.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1):56-62.[Ni GenJin. Discussion on Climate Change on the Chinese Ancient Northern Agriculture Economic Effect[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88,(1):56-62.]

[10]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8.[ Zhu Kezhen. China’s Nearl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limate Change a Preliminary Study [J]. Chinese Science, 1973 ,(2): 168-188.]

[11]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J].地理环境研究,1989,(12):42-44.[Fang Jinqi. Climate Change to Our Country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J].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989, (12) :42-44.]

[12]Huntington E. The Solar Hypothesis of Climate Changes[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14:477-590.

[13]潘家华,郑艳.气候变化催生移民 亚太成热点区域[N].文汇报,2011-05-27(2).[ Pan Jiahua, Zheng Yan. Climate Change Hasten Parturition Immigration Asia Pacific has been a Hot Topic Area[N]. WenHui Newspapers, 2011-05-27(2).]

[14]FOE, Melbourne. A Citizen’s Guide to Climate Refugees[C].Friends of the Earth, Australia, 2005:226-241.

[15]Lori Hunter M.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J].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5,(4):79-86.

Analysis of Climate Migrants’ Migration Mechanism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Risk

CAO Zhijie CHEN Shao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Abstract

第6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气候变化情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家政治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过程,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人类进行水文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1、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积雪覆盖面积与冰川面积在气温升高下不断的融化与退却。根据IPCC在2007年的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为每十年升高0.13℃(0.10一0.16℃),是之前一百年内每十年温度变化的两倍。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1978年以来北冰洋海冰的范围每十年平均减少2.7%(2.1%一3.3%),陆冰的减少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另一方面海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海水的扩张,扩张后的海水同样会引发海平面的上升。IPCC的报告显示,1961年至2003年的海水水平面年均上升量为1.smm(1.3一2.3mm),而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的年均海平面上升量就达到了3.lmm(2.4一3.smm)。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降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使水循环更加的活跃,并且使大气中的水容量增多,所以发生暴雨的几率会不断增加,同时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面积也会继续扩张。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将会使水文水资源产生微妙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不容忽视的。在降水方面,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不同区域内会表现出不同的降水量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比20世纪的降水变化明显的多,首先是高纬度地区全年降水量会增加,中纬度北部地区、南极、热带的冬季以及亚洲东部与南部的夏季降水量会增加,而与之对应的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非洲南部降水量则会减少。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 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一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左右,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一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同时温度的增加会使水的质量不断退化,水质量也会随着水流容量的变化发生改变。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对全球变暖危害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出来。首先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与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部降水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西北增加而西南地区则趋于减少。东部地区降水量区域性变化较大,华北中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沿海降水增多,而华北大部、华东北部以及东北东部则呈现出降水量下降的特点。在降水频率方面除华南以外的东部地区在明显减少,西部地区在不断增加。但是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而随着水资源自身温度的增加,蒸发量的加大会导致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污染加重,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努力方向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

结语

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从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2]碧兰,赵成义,秦保芳,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1):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

第7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现有的文献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周生贤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付允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将低碳发展作为其发展方向,将节能减排作为其发展方式,将碳中和技术作为其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样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灾难让世界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所产生的碳排放及其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己经危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产生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暖工具,其一诞生便背负着明确的历史使命,其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对其研究也首先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践,然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低碳经济”概念产生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该白皮书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确保本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7年3月英国《气候变化法》草案,从法律角度明确低碳经济社会建立,为本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制依据。通过政策与法制措施,低碳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学者们重视,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如美国尽管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其意识到高碳经济的不可持续,人类必将迈向低碳经济,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制高点,美国从实践层面加大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国都从实践角度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通过了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生产和运输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标准等,可见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工业部门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由能源的密集使用作为支持,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需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的前提下,避免重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的问题,发展低排放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对诸如钢铁、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优先制定碳排放标准和标识制度,增加行业准入门槛,对高排放行业,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制品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水平进行限制。

(三)缩小区域差距,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对于我国不同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政策。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应该改变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目标,将经济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和人类发展三方面共同发展作为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三者结合的总体表现作为考量发达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生活能源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之能源消耗产生的 CO2排放呈上升趋势,因此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创造低碳消费的环境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在社会生活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活动,从意识上自觉地建立起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举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讲座,使公众学习到在生活中如何进行低碳生活,学会如何进行节能减排。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种时尚,也是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政府的政策和全民的意识来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以此来提高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9(1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让学生了解随着工业的发展,车辆的增加,原本清新的空气受到污染,使我们深受雾霾之害。为了不给大气增加污染,提倡以步代车,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减少了污染。让学生了解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资源紧缺,为了我们的将来,应珍惜每一滴水,减少水污染。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太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消失,使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于是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使地球日益变暖,气候干燥,使许多疾病发生。让学生思考,防止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想到植树护林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环保问题无法回避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教师也应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用行动去影响、指导、教育学生。从小的方面说,学校的水龙头在流水没人管时,教师应主动上前关好。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建议学生不用塑料袋的同时,要管好自己先不用,不能使教育和行为脱节。

三、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激励学生行动起来

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并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另一方面,在学校应积极参加环保活动,认识到环保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学生亲身体会才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关爱我们共同的“家”。

四、环保还需各级领导的重视

第9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

1月1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强降雪过程,突如其来的雪灾,使一些地区的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房屋损坏,一些牲畜被冻死、农作物遭受冻害,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今年天气为何如此反常呢?

因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活跃年份,“拉尼娜现象”大约每8—10年一个循环,这次的“拉尼娜现象”超强,超活跃。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文秘站:]℃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除了强降雪,今年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冻雨现象,同样危害很大。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来越冷。不仅在我国,在欧洲,全球变暖也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也遭受了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

那么“拉尼娜现象”为何今年特别厉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坏严重。

2. 一些工业化国家环境意识不强,对此不重视,不断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

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

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将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灾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 “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的确,温室效应的后果相当的严重。

其实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198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已作出一项决议,指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继续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号召国际社会“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生产时,要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防止甲烷、氯氟烃等气体的外溢。其次,要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质。最后,还要用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的总消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说,环保已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那么怎样环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还要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多种树。因为植树造林将对保护我们的环境,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起到积极的意义。

植树造林的好处有许多:

1.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

2.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4.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 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5.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6.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再次,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护环境。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4.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