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第1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一、改善多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

(一)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多动症儿童,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多动症儿童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是他们故意要跟老师和家长作对、抗衡,而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老师和家长的责骂、惩罚,不仅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加重症状和他们的自卑、忧虑、孤僻和反抗的心理。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能正确认识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表现,包容他们的过错,就可以减少对他们的伤害,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和鼓励了,帮助他们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了。

(二)帮助多动症儿童客观了解自己的病情,树立改变的决心和信心。帮助多动症儿童了解病情,让他们知道多动症是一种病,没有良好的习惯、不参加体育锻炼都可能是自己病因。只有努力,它是可以矫正的。

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多枚金牌的菲尔普斯在儿童期也是一个严重的多动障碍儿童,而且服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物。以榜样让多动症儿童树立信心,并激发主动改变的愿望。

(三)帮助多动症儿童重新建立良好的环境,激发主动矫正的动力。(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2)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3)营造规范的家庭氛围。

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多动症孩子提高矫正的主动性

(一)定期心理辅导,在沟通中把握孩子矫正的方向。有效的心理沟通,能使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改变的意愿。在沟通中,老师通过故事、测量、心理记录反馈等多种形式,让孩子深切感受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使其对改变充满信心。在遇到困难,出现反复的时候,老师也能站在孩子的身边给予及时的帮助,促使矫正工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安排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宣泄孩子多余的能量。对儿童而言,静和动是守衡的。多动症孩子,你越限制他动,他越会动,但我们可以让他有目的的做事,疏导他多余的精力。这样既宣泄了他的多余能量,又满足他的荣誉感,还培养了他正确有序、认真做事的习惯。

(三)开发孩子兴趣,在活动中发展孩子稳定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多动症儿童,要改变他们的多动行为,就要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点,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兴趣上,这样多动的行为自然就减少了。

《三国演义》播出后,同学们手里有了各种三国人物卡。我利用这种契机,让大家在班级里进行《三国演义》人物大串烧。孩子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他们一起研究书中人物,课间还在制作三国人物图表。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三国》人物研究上,读书、查资料成了他生活的重要事件,多动行为就到了有效控制。

(四)结合认知疗法,在活动中提高孩子克服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所以认知疗法的运用对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引导学生表演、对比、讨论,在集体讨论中懂得好动不专心是学不好本领的,是不受人欢迎的,从而激发多动儿童产生主动克服多动行为的强烈愿望,有效增强了他参与矫正的自觉性。

三、科学的行为训练,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一)实施感统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多动儿童的感觉统合方面发展不足,造成他们自控能力、协调能力差。我结合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一点经验,针对他的情况,每天指导他参加一些耗费精力、又方便实施的感统训练活动,如跑步、打球、跳绳等,并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要求,强度由低到高。通过训练,提高他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并在不断创造新成绩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孩子持久的自控力。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能和大家一起开心的地,孩子能为此付出很多努力。我们可利用趣味游戏活动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游戏前,先具体明确游戏规则,并说明,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就要被取消参加的资格。刚开始游戏的时候,多动儿童必然出现不守纪的现象。这时候,要马上提醒他,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不能参加游戏。经过多次训练,孩子不仅能认真遵守规则,还渐渐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协商,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礼让。

(三)运动行为疗法,在契约执行中调动孩子矫正的主动性。行为治疗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定契约,用代币券进行及时奖惩,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得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月与孩子制定当月的奖罚措施,由孩子自己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奖励和惩罚的方法:

第2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多动症儿童;注意障碍;认知困难;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2-01

1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1.1 环境原因 多动症儿童有自身的原因易受生长环境的影响,造成注意力集中困难。这些患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短暂.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心。这些儿童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小动作频繁,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作业,边做边玩,字迹潦草,错误较多。

1.2 脑组织原因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脑功能轻微失调①母亲孕期疾病:贫血,高血压,肾炎,感冒等;②分娩过程异常:难产,早产,剖腹产,钳产,颅内出血,窒息等;③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有感染中毒或脑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2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2.1 冲动任性 多动症儿童在情绪和意志方面不能很好控制自己,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束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话多,喧闹,插嘴,惹是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常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对刺激的反应过强,遭遇困难时,常有不顾及任何危险而或急速奔跑的表现;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差。

2.2 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为多动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患病的儿童注意力减退,被动注意力增强,常常为其他事物所左右,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心不在焉。以各种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也有些患者表现为着重注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当他们注意到新的事物时,就对原来的事物完全不再注意。

2.3 活泼好动 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话多,兴奋,东张西望,扰乱邻近同学,好招惹人,出怪声,影响课堂纪录。做事心神不定,有头无尾,心慌意乱,杂乱无章。有的儿童因害怕老师而悄悄的从事小动作,如肯衣服,咬铅笔,啃指甲等。有少数儿童特别是女孩活动不多,比较文静,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2.4 学习困难 多动儿童智能并不低下,但约有6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不能专心致志,使理解,记忆,思维产生问题,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耐心去克服,成绩上不去,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

2.5 心理改变 表现情绪不稳,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有得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兴奋不安,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合群或喜欢与自己较小的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说谎,偷窃,出走,犯罪或自杀。

参考文献

[1] 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2] 何梅.《烧伤患者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促进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3] 雒力静.《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D].

第3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学习困难、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心理异常[1]。我院诊治83例,现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从2009年1月~2012年06月共诊治多动症患儿83例,男73例,女10例;年龄6~14岁,7~12岁患儿居多(78.3%);家族史:癫痫1例,精神分裂症2例,多动症5例。其中病因方面:窒息史4例,早产5例,脑外伤史者1例,病因不明者73例(87.9%)。临床表现方面:83例均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发学习困难28例;情绪不稳定、缺乏克制力17例;话多、喧闹、易插言8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体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23例常规脑电图轻度异常。

2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问题

2.1 注意力缺陷

本病必备表现之一,患儿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在玩和学习时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活动等等[2]。

2.2 多动行为

是多动症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水平过高。在婴儿期就表现不安宁,好哭闹;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上学后多动表现更突出,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无法安静地活动或游戏。

2.3 冲动行为

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2.4 伴发学习困难

持续性多动症伴有明显的学习成绩低下。其学习困难往往是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和冲动行为造成,有的则是由于感知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所致运动协调困难而造成。如辨别上下、左右方位困难,即空间位置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视—听转换困难、精细协调动作笨拙等。

2.5 认知功能障碍

包括自我调节及自我评价能力缺陷,少数患儿智力有缺陷,大多数是运用智力能力缺陷,而导致学习障碍。个别患儿表现为:①不能区分左右;②有倒写、倒读、反读现象;③听觉的综合分析及辨别能力差。

3 多动症的治疗及综合护理

3.1 行为治疗及护理

行为治疗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程序,减少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不良行为。方法有三种:①正性强化法: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强化良好的行为。②处罚法:处罚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要坚持先表扬后惩罚的原则。③消退法:治疗前需确定何种因素对儿童不良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再对其进行消退。另外多动症儿童特别好动,有使不完的精力,应提供给他们多余精力的发泄渠道。

3.2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要理解病人的言行,对病人有同情心,不能厌恶,是病人产生信任感。具体如先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从听故事、看图书或看电视培养起,逐步延长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就逐步培养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书报,到休息时间就再看电视,按时作息。训练应有足够趣味性和感觉刺激力。认知行为教育如在静坐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基础上,训练其上课不得随意走动,使其适应学校集中生活环境,保证学习的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可采用直接指导、模仿、反馈等方式,也可采用儿童剧及游戏等形式,直接表现同伴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精神,以激发儿童强烈的情感,控制冲动,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

向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解释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理论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孩子顽皮,有意要多动,而是注意力缺陷及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结果,家长要对孩子采取理解和耐心的态度,不要采取过严或过宽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听之任之,也不能管束过严,动辄采取体罚、打骂等手段进行管束。家长也应把患儿情况向老师说明,争取到老师的理解与配合。

3.4 药物治疗及护理

经典药物--利他林:可帮助患儿集中其涣散的注意力,控制冲动,坚持努力学习,减少与任务无关的活动噪音及捣乱行为。药物还可提高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合作,有时还能提高身体协作能力。服药期间应进行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利他林的副作用以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由于血管收缩)、头晕、腹痛为常见。

3.5 感觉统合训练

多动症儿童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还应配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3]。方法有:①拼图、下棋: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棋类的玩法。②每天要求固定看半小时新闻联播。③每天早晨起来跑步,要求跑300~500m。④家庭条件允许可练弹钢琴,每天弹10~20分钟。⑤每天要求跳绳或踢毽,要固定时间,每次10分钟。⑥固定作息时间。⑦经常走平行木,锻炼稳定性。

3.6 饮食护理

研究表明,食用含有过多酪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和加入调味剂、人工色素的食物会加重多动症症状。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调节多动症儿童的饮食结构,少食含酪氨酸、甲基水杨酸和酒石黄色素的食物,以及辛辣调味品和含铅食物、糖类食物;多食含锌和铁的食物以及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4 疗效评价

经行为治疗、心理辅导、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药物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治疗及护理,68例(82%)获显著疗效。

总之,对多动症患儿应及早进行药物、心理、行为综合治疗及护理,并认识到多动症是一个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及护理,才能逐步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学习能力,减少因多动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及人格、品行等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静进.小儿心理与心理行为疾病[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第4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学习障碍;类型;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1-03

往往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也较为聪明,招人喜欢,可是,他们学习不认真,阅读技能低下,作业拖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学习“似乎不努力”,但并非态度不端正;他们不笨,但智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些儿童可能患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学习障碍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且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在5~10%之间,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在3~5%之间,书写障碍的发生率在9.7%左右,写作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等发生率也不低。本文将分析各种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并为针对性的诊断干预提供支持。

一、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在英国,学习障碍儿童是指智力缺陷儿童,国内也有研究者将所有学习困难、成绩落后儿童统称为学习障碍儿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并不存在明显缺陷,但是在一些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认知加工过程上存在缺陷。Kirk在1968年美国“个体障碍教育法”(IDEA)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特殊性的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指在下列一种或多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出现障碍:语言的理解或应用、表述和书写。这一缺陷也可表现为听、说、读、写、拼和数学计算及思维等方面。这一概念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失读症和发展性的失语症。但不包括主要由视、听或运动能力障碍、智力落后及情绪障碍,环境的、文化的或经济不利导致的学习问题。”这一定义区分了学习障碍与一般意义上的成绩落后,规定了学习障碍本质是基本心理过程的缺陷造成的成绩落后,以区别于因为不利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其他身体残疾导致的成绩落后。但如何评估心理过程的落后?心理过程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评估指标?心理过程落后到什么程度即可被诊断为学习障碍?这些更为细致的问题,要求对学习障碍下一个精确的和可操作的定义。1976年,全美教育办公室(USOE)给出的定义是:“如果儿童在下列之一或多个领域存在成绩和智力的显著的差异,如口语表达、书写表达、听理解或阅读理解、基本阅读技能、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或拼写,就可认为其存在特异性的学习障碍。差异显著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成绩低于参考其智力预期的成绩的50%以下,前提是充分考虑了年龄和先前的教育经验”。这是学习障碍差异诊断模型的基础。1989年,美国国家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学习障碍的界定进一步具体明确:“学习障碍是一项专业术语,障碍者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的使用和获得上的明显困难,是个体内在性的,与中央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并且可能持续一生,学习障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及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构成学习障碍。尽管学习障碍可能与其他情况伴随发生,例如感觉缺陷、智力缺陷、严重的情感障碍,但学习障碍并非由此导致。”

可以说,尽管各种定义几经演变,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学习障碍儿童必须表现出智力与特定的行为及学业成就的不匹配;固有的内在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适应学校学习,需要特殊的辅导;学习障碍主要不是由严重的智力落后、感官缺陷、情感或缺乏学习机会导致的,与环境没有明显的相关。

二、几种主要的学习障碍类型

1.阅读障碍(dyslexia)

阅读障碍儿童常常读完文章后不知所云,阅读时常常出现跳字、串字和串行,阅读速度极慢,逐字阅读,不能正确地断字断句,经常把形近字、同音字搞混,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听写成绩很差,朗读时增字或减字,经常写错别字,多一笔,少一画,同音、形近字混淆,学习拼音困难,常常把字母混淆,颠倒偏旁部首等。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在阅读过程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阅读的成绩,包括视觉记忆、视觉辨别、听觉辨别、听觉、记忆、视觉整合的过程,阅读的内容、儿童的背景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都会影响到其阅读理解成绩。一般而言,阅读障碍可以分为深层阅读障碍和表层阅读障碍,前者主要与语音意识、命名速度有关,而后者则主要涉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深层阅读障碍也可以根据其在语音辨别、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字词解码、阅读理解等不同类型的缺陷上分为多种亚类型,内在机制非常复杂。

2.书写障碍(dysgraphia)

书写障碍儿童具备正常的阅读技能,但是在书写环节,即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表征进行输出时,产生了困难。表现在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书写速度慢,能认字但是不会写,抄写错误,偏旁部首位置颠倒,缺笔少画,不能对齐方格,大小不一等。Deuel把书写障碍分为三类:动作型书写障碍,即由于动作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阅读困难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语言缺陷引起的书写障碍; 空间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视空间知觉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国内研究者曾报告了一例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QY,QY的语言发展正常,识字量发展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和脑伤历史,没有注意力和抽动症状。肌肉协调的发展正常,写字时握笔和身体姿势正常,但其自发书写质量极其落后,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业,主要表现为部件大小不均衡、部件散开或挤迫、部件位置不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不当等问题。QY的书写问题在可辨性( legibility)和空间( spacing)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存在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问题和连贯问题,然而,QY抄写完全正常。经过组合测试发现QY仅在视觉整体加工水平的镶嵌图形和复合图形测验上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QY在视觉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上存在缺陷,在单纯的视觉客体与视觉空间知觉与记忆上正常, 能够有效完成细节和局部的汉字特征,但不能有效完成汉字整体结构上的特征。由此个案可看出书写障碍的认知加工缺陷的复杂性。视觉辨别、视空间加工、正字法转换、视动统合等多项能力都可能影响书写的质量。

3.写作障碍(writing difficulty)

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进行周详的计划,写作完成后审订修改,将头脑中的意念输出为书面语言,搜索记忆中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组织利用。Hayes 和Flowert 认为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成绩的不匹配是写作障碍儿童的典型特征。这些儿童往往能说作文,但是不会写,写作时没有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记流水账;写作速度极慢,写写停停,篇幅极短;没有内容,空洞无物;词汇运用贫乏,枯燥无味;不会修改,尤其不能对文章的整体性进行修改;不能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没有条理,无目标和主题;写作过程中容易遗忘等。国内的研究发现,通过目标设置能够提高写作障碍儿童的写作监控能力以及其议论文写作水平。自我监控、持续性注意、工作记忆等认知加工对写作的影响很大。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早在1902年,George Still发现有些儿童存在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认为这些孩子任性、不遵守规矩、没有礼貌、缺乏道德,而这些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来这种障碍被定义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但是却没有发现ADHD的器质性缺陷。后来人们的研究焦点慢慢从活动的程度转到注意力的本质以及不同的亚类型,这种症状才被正式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叫做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该障碍的核心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典型的行为表现是被动注意能力低下,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调,组织混乱,唤醒不足。

现在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看作是一个与反应抑制相关的自我调解的发展性疾病。Barkely等人认为,ADHD根本原因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缺损,主要是反应抑制的缺陷。Sergeant将ADHD的核心问题归结于认知能量的不足。Castellanos等人认为,诱发ADHD主要有4个原因:反应抑制、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和工作记忆的缺陷,而工作记忆尤为重要。实际上,反应抑制、持续性注意、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工作记忆、注意转换、计划、加工速度等大量的执行功能缺陷在国内外有关ADHD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该障碍的复杂性。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为三种亚类型,它们是:注意力缺损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注意力缺损为主型的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多动和冲动行为,他们上课从不捣乱,从不违反纪律,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做作业,因为他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这类儿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力障碍儿童在ADHD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类与前一类的不同是,他们仿佛精力十分旺盛,总是不分场合不停地动,做事缺乏耐心,不能够等待与忍耐,而且常常伴有情绪上的不稳定,容易生气发脾气,这类儿童经常在课堂中做小动作、捣乱,打扰周围的同学,经常不经允许就脱口回答问题,不能在团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因此这类儿童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很差,还极为容易被不了解ADHD的老师看作是品、缺乏教养。混合型儿童同时具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损两种症状,二者在他们身上是兼而有之的,他们可能有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安静,有时又会显得特别兴奋,总是动个不停。他们在特殊的场合可能并不显得十分多动和冲动。

三、对学习障碍的矫正干预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上,而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障碍儿童的一些内在的认知加工的缺陷,但是,由于学习障碍儿童往往由于其糟糕的学习表现导致了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社会功能等,另外,也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挫折,其心理功能明显受到影响,自尊低下、自信不足、无价值感增强等,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往往是多角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干预。即由心理辅导工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如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艺术治疗、宣泄疗法等,改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但并非所有学习障碍儿童都需要心理干预,这要视其是否表现出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定。

2.行为训练。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强化惩罚基本原理,采用各种行为矫正的技术,如行为评估技术、代币制、行为契约法、行为自我管理法、隔离法等,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塑造良。

3.认知训练。这是根据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的缺陷,设计相应的认知学习任务,进行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其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认知训练在近些年受到了重视。例如Das等人根据基于智力的PASS模型,设计了PREP的阅读训练增强方案,用于训练和矫正阅读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Klingberg采用计算机化的工作记忆训练ADHD儿童也有效果。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其认知功能缺陷的表现迥异,因此应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计算训练、注意缺陷、知觉组织训练以及动作协调训练。

4.个别化教育辅导(IEP)。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难以适应大班教学,每次课堂的知识学习的完整性都不能同其他儿童相比,长此以往,其知识学习经验将减少,知识基础不牢固,从而又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同化学习,因此,长期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常规辅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及时掌握每天所学的知识,跟上班级教学进度,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除以上训练矫正的方法需要考虑外,在矫正学习障碍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认识到:

1.学习障碍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先天的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它与学习障碍本身是交互性发展的。有可能是先天的一些缺陷,如基础性视听加工技能落后导致了阅读能力的落后,而后者又影响了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进一步影响了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

2.各种学习障碍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ADHD儿童语言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注意缺陷则可能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受阻。因此,在学习障碍儿童的训练干预过程中,既要防止多种不利因素的伴随发生导致更为复杂的学习障碍,又要充分利用学习障碍儿童的特长来弥补其缺陷,促进知识的习得,例如对于一些知觉组织能力良好而阅读能力落后的儿童,在识字及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空间、图形、绘画等手段,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

3.改变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偏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儿童并非所有的方面都存在缺陷,他们还有很多长处,需要被发现和认可。(稿件编号:090825005)

参考文献:

[1]刘翔平.从差异取向的评估到认知―干预取向的评估――学习障碍评估模式的新趋势[J].文教资料, 2003,41(5): 69~73.

[2]Kirk , S. A. Behavioral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S. Kirk & J . McCarthy ( Eds. ) , Learning disabilities : Selected ACLD papers. Boston , MA : Houghton Mifflin ,1975. 7~10.

[3]谭雪莲. 美国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鉴定与干预实践[J]. 文教资料,2008,2,77~80.

[4]杨双,刘翔平,王斌等.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7, 39 (1) : 71~77.

[5]吴洪,刘翔平,杜英.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力的促进效应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1, 69~73.

[6]王晓平.学习障碍儿童的写作表现与教学策略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1(11):35~38.

[7]Barkley, R. A. Behavioural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121, 65~94.

[8]Klingberg T et al, 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5,44(2), 177~186.

第5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心理治疗;方法

一、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这一障碍最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简称DSM)中明确提出,随后几经修改,这一名称才最终确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指儿童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障碍。在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中,把ADHD概括为“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三种不同的类型[1]。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并且ADHD儿童成人后更可能出现行为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ADHD对儿童本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这一心理行为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突出心理问题,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与干预手段上达成初步一致,但是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不过,在学界讨论中认为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衡、异常的脑电活动、脑容量改变、工作记忆、情感和动机控制、语言内化和重构等执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2]。但是,大多数持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在国内外已有的报道数据中,各国学龄期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比例为:美国约3.4%~4.7%,德国约3.9%~9.0%,日本约4.0%,澳大利亚约7.5%~11%,新西兰约3.0%,巴西约5.8%,而我国研究者通过综合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哈尔滨、吉林、合肥、湖南、广州等省市的数据发现,我国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4.31%~5.83%,约1800万人次。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1年的ADHD指导说明中指出,ADHD是一种具有心理行为和功能异常的障碍,且有可能直到成年期仍存在慢性心理行为疾病,并指出当前的治疗和干预并不能根治ADHD,而只能部分减轻和缓解该障碍的负面功能[3]。尽管这一障碍不能彻底根治,但众多研究报告和成功案例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障碍仍可能通过积极治疗和干预达到很好的预后效果。目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类),药物治疗的最大优点是效果快且最为有效,但药物使用对儿童的副作用巨大。除了通过药物治疗ADHD外,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干预方法也被采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与行为训练、感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以及综合干预等,这些方法各有独特之处,一般要根据具体案例采用恰当的治疗和干预方法。鉴于药物治疗已较为普遍,且药物种类基本定型,本文将就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方法在我国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说明与评析,以供学界参阅。

二、心理与行为训练

1.家庭治疗方法

家庭治疗方法是一种运用多种心理和行为治疗手段对家庭主要成员或家庭整体实施系统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Barkley在1997年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其核心是“父母培训八步法”[4]。 近年来,绝大多数精神病学理论都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关键作用,以往研究也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及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5]。刘琳等人(2005)通过对ADHD儿童的研究发现,ADHD儿童家庭较正常儿童家庭存在更多问题,儿童存在诸多方面的教养不良,教养不良将有可能加重儿童的多动行为[6]。Corcoran等人(2006)研究也认为,家庭参与对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症状和学业问题有较好的效果[7]。

家庭治疗目前主要是以培训家长为主,培训形式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现场讲座、观看影片、现场模拟互动、布置作业等。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ADHD的基本知识、掌握积极与儿童沟通的方式、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帮助儿童提高学习能力、技能治疗干预中的奖励与惩罚的应用等[8]。目前家庭治疗方法干预ADHD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系统性家长培训,二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性家长培训首先通过相关筛查工具筛选出ADHD儿童,随后对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在事后对家长及儿童进行回访或再次对儿童进行筛查,胡正等(2010)使用系统性家长培训方法对63例ADHD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PSQ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培训组患儿在家长接受培训后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分显著改善[9],这表明针对ADHD儿童家庭开展系统性家长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由美国研究者Minchin创立,它是基于对家庭动力及其组织的假设而展开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系统性家长培训不同,结构性家庭治疗要求治疗师与包括ADHD儿童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进行互动,促使ADHD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使ADHD儿童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这一方法的重点是帮助家庭建立家庭互动平台,治疗师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包括儿童在内的家庭成员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来改变和重塑子系统,使得家庭成员相互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吴明飞等(2012)对37例ADHD儿童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现,结构式家庭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执行功能,但症状消失后部分执行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10]。这表明家庭治疗方法尽管对缓解ADHD具有一定效用,但仍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2.团体心理干预和游戏治疗

团体心理干预方法来自团体心理咨询,这是研究者从传统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借鉴而来的。与传统团体辅导类似,每一次辅导都有一个主题并设置若干子目标,用以改善儿童某一具体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障碍,通过团体的讨论达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改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放松、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保持身体健康是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的最终目的。耿耀国等人(2011)以25名8~12岁男性 ADHD儿童为被试,历时两个半月进行了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焦虑情绪等指标比干预前显著改善,明显提高了ADHD儿童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社会功能[11],表明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与程序。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游戏治疗对ADHD有较好的疗效。目前使用较为频繁的是结构式游戏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箱庭疗法)。结构式游戏治疗以发展的角度介入治疗,重点在于协助儿童的发展。其中包括能自主且切合问题地执行任务,经过考虑有计划地进行活动及处理问题, 阻断反射行为(如遇到困难时停止片刻)及展现与要求相符的意识行为等[12]。刘敏娜等人(2010)对24例ADHD患者进行了结构式游戏治疗干预,结果表明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13]。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则是在融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哲学和传统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由卡尔夫创立的一种通过深层心理来促进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ADHD儿童可以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在盛有细沙的沙盘里建立一个与自我内在状态相对应的沙盘世界,将潜意识心象显现在自我创造的沙盘中。我国研究者的多项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ADHD儿童的心理障碍。在国内,张日等人(2007)[14]、王巧敏等人(2010)[15]都通过沙盘游戏对ADHD儿童进行过治疗,都达到了治疗和缓解的效果。不过,虽然沙盘游戏在治疗 ADHD儿童心理障碍上是一种家长和儿童都非常乐意接受的方法,具有广阔运用前景,但该方法目前的评估手段不够完善,且长期疗效如何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三、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SIT)是一种借助一定的活动和材料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和矫治的方法,它主要针对某些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此训练提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对ADHD儿童症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刘金同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训练对缓解ADHD儿童各种症状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16];唐洪丽等人(2005)[17]以及马学梅等人(2006)[18]的研究结果也都表明,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中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学习能力、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张学芳等人(2011)研究也发现,完成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组在疗效、副反应、学习成绩及长期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疗效[19]。

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感觉统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各项症状,并且研究还表明这一方法不但有非常好的短期疗效,甚至可以与药物治疗效果相等同,而且其长期疗效也比较好,这较之前文所介绍的治疗、干预手段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治疗儿童脑瘫、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孤独症、自闭症等其他心理与行为障碍上广泛使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对该方法予以更多积极关注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部分研究者认为,感觉统合训练适用于多大年龄的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在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进行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ADHD是一种在生理障碍基础上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治疗、干预的过程应该有专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但目前的治疗却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此外,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否仍然具有较好的疗效还值得观察。因此,对感觉统合治疗方法应本着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适时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四、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心理行为矫正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是把儿童脑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儿童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心理行为矫正的目的。作为现代科技与心理咨询的结合体,目前所使用最多的是脑电生物反馈装置,它主要用于收集儿童大脑感觉运动节律信号(SMR),对于ADHD儿童来说,他们的脑电SMR水平较低,脑电反馈治疗就是希望儿童主动调控,自我控制意识,不断主动地将脑电SMR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稳定状态。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脑电反馈装置主要还是以VBFB-2000和VBFB-3000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为主,部分机构还使用脑电生物反馈仪(EEG),这些仪器分辨率相对较低,目前的发展趋势将是逐渐推广认知神经心理学目前所广泛使用的ERP脑电仪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目前已经证明在儿童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癫痫等心理行为障碍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脑电反馈治疗方法在治疗儿童ADHD上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儿童通过多次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可以达到有效改善和治疗ADHD各种症状的目的。李全梅(2011)对60例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发现儿童的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听觉与视觉警醒商数、听觉与视觉速度商数、视觉注意力集中商数、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均有所改善[20]。汤姿英等人(2011)对27例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发现,ADHD儿童各项IVA-CPT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21]。因此,可以认为运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ADHD效果显著,有效地改善了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且没有类似利他林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治疗周期长和治疗费用高也使得其在推广中存在诸多问题,另外,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使用多少次才能使治疗效果稳定也尚无结论,这都需要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不断探索。

五、综合干预

治疗儿童ADHD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Shaw等人(2009)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能对儿童ADHD相关的几个脑区结构、区域活动水平和脑区间功能连接起到正常化作用,经过药物治疗后儿童的ADHD症状可以有效缓解,提高作业成绩,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抑制儿童生理发育,如抑制身高和体重的发育[22]。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也发展迅速,如上述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优于药物治疗之处在于没有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会对儿童身心发展带来损害,而且这些方法是家长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大多数都有较好的操作性。不过,这些方法的短期疗效都远不如药物治疗,且长期预后效果也存在质疑。因此,如何既能保证治疗效果显著,又不对儿童带来身心损害,成为当下治疗ADHD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各种方法的优劣,目前很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方法。综合干预是综合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方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药物治疗克服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非药物治疗如家庭治疗、团体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训练,最终达到改善ADHD儿童情绪、社会技能、学习成绩等相关的附属症状的目的。有研究者建议,在使用这一综合干预方法之前,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功能缺陷选择综合干预的模式,Wells等(2000)研究认为,当ADHD儿童同时伴有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或焦虑时,可以用药物治疗来控制其注意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用相应的心理干预来改进其伴随障碍或社会功能[23]。我国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方法,赵文君等人(2009)对72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结合家庭治疗、学校干预、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发现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24]。李晶莹(2010)对90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联合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结果发现儿童学习成绩、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瑞文智商(IQ)、记忆商(WMS)、知觉组织因子商(Po IQ)、记忆/注意力因子商(M/CIQ)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追踪研究还发现综合干预对ADHD的长期疗效较好[25]。综合干预方法虽然在大多数临床研究都有较好的效果,但DuPaul等(2006)[26]和Hinshaw(2007)[27]进行的研究却发现,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 ADHD儿童的社会技能、学校成绩以及一些破坏,但对核心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可见,综合干预的使用,要根据儿童不同的主导症状进行综合干预模式的具体制定。

六、小结

通过对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理治疗干预的主要方法(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干预)及研究进展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都对儿童ADHD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以至于在治疗实践中依然存在质疑。诚然,对儿童ADHD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者的自身素质、基本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我国ADHD儿童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加强。一是应注重短期治疗后的预后回访,有些治疗方法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却很难确定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和长期效果。二是应注重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及年龄等的差异比较研究,国内绝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和比较研究,某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是否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都需要明确界定。三是应注重文化差异给治疗效果带来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能否接受一种普适性的治疗方法也应加以比较和区分。尽管存在不足,但目前我国在治疗儿童ADHD的效果上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后在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若能更多考虑以上因素,该治疗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注:本文为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市校合作项目“通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SXYB2012132)研究成果。

[1]卢游,杨凡,毛萌.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循证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8(8):744-747.

[2]盖笑松,兰公瑞,刘希平.国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08, 40(11):1190-1196.

[3]金星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12-114.

[4]Barkley R A. Defiant children: A clinicians' manual for assessment and parent training[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7:1-14.

[5]王曦影,胡赤怡.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4-225.

[6]刘琳,曾昭祥,岳淑英.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

[7]Corcoran J, Dattalo P.Parent involvement in treatment for ADHD:A meta-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studies[J]. Res Social Work Practice, 2006, 16(6): 561-570.

[8]王玉琴,张微.儿童注意多动障碍心理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82-384.

[9]胡正,谢玲,毛春婷,宋彩云.系统性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评估与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9-11.

[10]吴明飞,蒋巧,李瑞,王芳.结构式家庭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53-1355.

[11]耿耀国,苏林雁,王洪,李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团体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9-411.

[12]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08-2909.

[13]刘敏娜,王敏,黄哲,高雪婷.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18(1):30-32.

[14]徐洁,张日.箱庭疗法应用于家庭治疗的理论背景与临床实践[J].心理科学,2007,30 (1):151-154.

[15]王巧敏,黄钢,章小雷,何秀玲,丹.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1-694.

[16]刘金同,郭传琴,瞿静.感觉统合训练与匹莫林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4):227-230.

[17]唐洪丽,王晨虎,李海浪.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行为与智力问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05,33(6):379-382.

[18]马学梅,赵亚茹,赵云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觉和听觉持续性注意力的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8(2):46-49.

[19]张学芳,王德民,曹延奎,王允高,曹延福,胡颖.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79-680.

[20]李全梅.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29):3673-3674.

[21]汤姿英,陆新容,刘海润,龚梅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首次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67-69.

[22]冯刚毅,朱祖德,段懿行,张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2011,34(4):931-938.

[23]Wells K C, Pelham W E, Kotkin R A, et al. Psychosoci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e MTA study: Rationale, methods, and critical issue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J].Abnorm Child Psychol, 2000, 28(6):483-505.

[24]赵文君,杨静,沈越美,高世泉,马力.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 河北医药,2009,31(16):2079-2078.

[25]李晶莹.综合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长期疗效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88-90.

[26]DuPaul G J, White G P. ADHD: Behavioral, educational, and medication interventions[J]. Educat Digest, 2006, 71(7):57-60.

第6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健康心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的健康心理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智力正常,情绪安定,意志健康,心理行为统一协调,人际关系和谐适度①。心理健康的人,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个性等人格素质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的要求,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目标为:1、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能大胆地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4、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6、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7、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8、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协调合作、与人分享、有同情心、乐意关心他人。9、让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10、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初步的责任感。11、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1、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2)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与家庭、社会合作,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自己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尊重。4)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适当向幼儿介绍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体会成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应“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以点点滴滴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师要实行“微笑服务”,要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区角活动、角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等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人,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在幼儿探索学习时,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与探索,为他们创设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三)交往教育

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基础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2、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3、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共建,家园共建、军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我们在大、中班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服装店、宠物店、茶馆、小舞台等50多个主题,仅餐厅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火锅、串串香等5个节目,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七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平时生活管理中,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活动,和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帮助、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做到幼儿五“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的游戏的自由)。在集中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学会带着“爱心”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老师也应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六)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造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采取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方式培养幼的创造能力。1、培养幼儿扩散思维能力,多向幼儿提扩散性的问题如“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谁能讲得和其他朋友不一样?”、“你们还什么好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2、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除具有创造性思维外,还应有制造新物品的技能,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让幼儿自己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独立使用工具、制作玩具、动手小实验。鼓励他们动脑筋,克服困难,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四、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1、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中教师的语言、体态、行为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使教师有章可循。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的、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2、通过不断的反复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应不断地提高,要求每个教师自愿地、努力地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注人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运用现代教育、幼儿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帮助、指导和服务。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A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幼儿园实际制订出“健康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层次目标,三个年龄段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安排,活动素材。B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必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进行。1、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在制订各种活动目标时,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2、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精神。3、在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礼貌待人,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应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第7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什么是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特征是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不自主、反复、快速地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抽动和发声抽动,以后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的暴发性不自主运动,85%患者有行为异常,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强迫障碍或破坏行为等。这种疾病常常不定时发作,给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行为的怪异也让周围的人以异样、歧视的眼光看待患儿,严重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辍学、轻生等种种严重后果。

据统计显示:在美国,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2%~14%,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是0.07%左右,男女发病比例为3∶1~4∶1,年龄以2~15岁占多数,90%在10岁以前发病。此病病程长短不一,如长期持续发作或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神经精神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目前未完全明确,有研究显示,该病与遗传因素、基因缺陷、去甲肾上腺素(NE)及5-羟色胺(5-HT)功能失调有关。

孩子得了此症怎么办?

如果你家的孩子出现上述所举的症状,要及时看医生,做相关检查,如脑电图、头颅CT或核磁共振等,看是否患了抽动秽语综合征,并排除小舞蹈病和习惯性痉挛等症。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神经生化改变进行调节,临床上常选用DA受体阻断剂。但这些药物往往伴有锥体外系反应、嗜睡、乏力等副作用,且易产生耐药性。服药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常引起肝功能受损、走路不稳等不良反应。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对该病作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该病除以上病因外,还与病毒感染、心理、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通过近几年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近百例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现中药、针灸对神经-免疫-内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中医注重整体调节,从而使肌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

第8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第9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参与社会竞争,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对小学生的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

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经过对我校学生调查和家访,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其中常见心理问题有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厌学、兴趣变淡、情绪偏极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在当前教育中探究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早日成材夯实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我为了探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学校371名学生中做了心理测试问卷,问卷测试表明: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只有70人,占测试人数的15%。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只有94人,占测试人数的20%。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有108人,占测试人数的40%。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有85人,占测试人数的18%。

(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有14人,占测试人数的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中心理非常健康的只有15%。比例最大的是有一些障碍的占40%,大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1.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活动

“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六一儿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春节前夕组织学生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和农村小学的孩子“结对子”,让结对子的孩子互通书信,互到对方家中住一个晚上体验对方的生活环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孩子的艰辛和快乐。学校还开展了“幸福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幸福。我们邀请了中国时代感恩励志教育传播中心讲师团专家杨鲁博为学生和家长讲课,他以鲜明的事例,以其情真意切的表达,以心换心的现场互动,启迪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强烈震撼和共鸣,让许许多多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反思,更加清晰地确立了人生目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2.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纠正个别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使之入脑、人心,形成正确的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行动指南。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我就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每周四为学生的咨询日,给孩子有倾诉的地方,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沙盘游戏,OK卡片,绘画疗法,意象对话等技术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和心理测试。我校设立“知心信箱”以更深层地触及学生心理,使心理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目的性。针对学生信中涉及的不同内容,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解答,给学生本人回函,解答特殊问题;个别谈心,面对面解决心理问题等形式。

4.利用QQ群授课,让更多人受益

从去年开始我每周四晚上八点利用网络QQ群讲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孩子。

每天都有很多家长在梨树园小学志愿者协会QQ群里咨询我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么多问题,该怎么提高咨询效率呢?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每周四晚上八点开始,在群里为家长和孩子讲课一小时。

每周四来临之前,群的管理员都会把讲座主题提前公布出来,让大家做好听课准备。因为授课出色,我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支持,也受到了珠山区“小巷讲堂”公益项目的关注,各方媒体争相报道。

在一群热心家长的协助下,渐渐地,我校群的家长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养成了每周四听课的习惯。

三(2)班李xx家长说:“又到礼拜四了,又有课听了。真心感恩群里朋友的付出。希望正能量积极阳光大爱伴随着家教课堂散播出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父母、家庭受益。”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增加群里的互动性,我开拓思维,开始组织QQ群里的家长和学生当“讲师”,“现身说法”为大家传授宝贵经验。比如,第6期讲座的家长讲师刘艳玲就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主题,分享了从幼儿园到现在、陪伴女儿一起成长的点滴故事,她的授课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共鸣,让大家看到了一位超级有爱、负责的好妈妈。听了她的课之后,家长杨xx说:“我们要学会当个好父母,让孩子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家长不要玩手机,真爱陪伴,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