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烹饪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外部良好环境,孕育团队成长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之北京未来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北京未来发展规划的重新定位,也引导着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将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建设现代国际城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餐饮行业培养烹饪专业技术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师的责任。作为我院的品牌特色专业――烹饪专业,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职业院校的发展靠专业的建设,专业的建设靠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而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恰恰为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设了学习的空间,营造了发展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孕育而生,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也伴随着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而成长。
二、不断更新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
我们组织团队成员认真研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文件。通过学习团队成员认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应是学院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深知学院品牌靠专业打造,专业品牌靠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支撑。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骨干专业的特色与水平和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的凝聚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应对变化的创新能力。
通过三年的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认为学院要发展,没有一支理念先进超前、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协同合作的专业团队是不行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本着“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主导思想,秉承“品质承载责任,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工作。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在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专家的引领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找出差距,明确发展目标
团队成立之初,团队成员通过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状况,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培训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
为此,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在成立初期首先确定了创新团队总体发展目标,即建设一支适应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双师型、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专业团队。以提升并促进骨干特色专业团队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烹饪专业最终能够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的示范专业。
结合总体目标及烹饪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和专业实际情况,根据烹饪专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调整了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设定了团队成员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以探索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完善教师成长机制,进而提高专业团队对行业动态、企业需求及职教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在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团队成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团队建设是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团队的成长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前行。
三、完善团队建设,拓展培训空间
1.探寻完善团队建设模式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怀和帮助。我院各级领导对团队工作也高度重视,成立了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人专项负责本项目,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团队成立之初搭建了团队组织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团队带头人、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构建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形成了专家指导、团队负责人带领、核心成员带动、骨干成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根据教委关于团队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的规章管理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团队的相关制度,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持续发展,团队工作初步形成了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团队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方案、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记录、有成果”。从每一次活动的策划方案、会场的布置、会议资料准备、会议安排,到活动方案的实施、相关活动过程性材料档案的留存等,做到专人负责,无论是纸质版的,还是电子版的资料管理都日趋规范。
团队遵循以人为本、团队协作、专家引领,不断优化团队模式,建立管理与激励、自主发展与团队创新的成长机制。支持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团队成员每一位教师个性化成长及学习的需求,根据每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特点,制定出培训计划,挖掘个人潜能,完善个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以此提升团队整体的综合实力。
在团队工作中,按照预期的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内涵、目标理解的逐步深化,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探寻着适合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较之2008年团队初创期,在团队建设、团队管理、成员发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拓展团队培训交流空间
工作中团队正确处理协调好团队活动与教学、教研的关系,解决本职工作与团队工作的矛盾,协调团队工作与日常工作间的关系。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含国内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访谈与考察、职教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团队成员愿意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
(1)加强外界交流汲取新知。尽管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愿望强烈。大家利用工余时间“走出去、请进来”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学习形式:聘请职教专家指导、邀请其他团队介绍经验、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小组交流、与本市及外埠院校的交流等。使团队与团队间(我院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与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延庆第一职业高中烹饪专业的参观学习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餐饮服务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等)、团队成员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兄弟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烘焙专业、食品分析专业。参观专业实训室、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聘请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观摩专业课等。吸取借鉴他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融入团队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组织团队成员观摩全国烹饪大赛、中西合璧菜肴烹饪大赛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到行业及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我们结合团队预期目标,先后对我市及外埠的30余家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和采风,考察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近百余家,与30余位行业专家、餐饮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触不同流行菜式的前沿动态。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拓展了教学的思路,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团队还与行业协会紧密接触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获取更多的信息。为部分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与菜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餐饮行业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法、新品种等,并将调研信息及成果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丰富了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北京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督导,为我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良好平台。团队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由了市教委职成所组织的专题讲座、团队聘请专家的主题报告和讲座(累计近千余课时)。进而吸纳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以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期间有23人次参加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式烹调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裁判员、职业技能竞赛赛务人员裁判员等培训并获取证书),通过培训、学习使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了“分子美食”、“中西合璧菜肴”、“大董意境菜”的培训与进修。邀请中国烹饪大师、全国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进行热菜、食品雕刻技艺展示,与烹饪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聘请《中国食品》总编作“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及菜肴流行趋势”的主题报告。
参训的团队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将获取的最新信息补充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教材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探究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团队成员通过参加由北京市职成所组织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先后听取了德国专家、北京市教师培训基地及专业创新团队的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及烹饪专业团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以烹饪专业高技班为切入点尝试着进行试点改革,探究新的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编写校本教材。依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团队成员探寻适宜新时期课改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工作监测评价持续改进
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建设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共同分析影响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的因素,进而形成共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前进的动力,不断取得进步。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先后采用授权评估工具(empower evaluation tool,EE-tool),对团队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初期、中期内部评价),其目的是进一步自我审视团队建设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项目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团队建设机制的有效性、团队与外界交流的广泛性、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团队在学习方面的前瞻性。内部评价过程中查找团队在建设初期、中期存在的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利益相关者)在陈述、讨论及争议过程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明确目标、确定改进措施。
四、成果初现端倪,影响示范推广
1.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初显
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组织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技工学校专业目录》的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的终审。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式烹调技艺》的修订工作。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标准研究》课题开发工作。完成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北京市中式烹调师(技师、高级技师)论文评析讲义等。
团队成员还参加全国商业教育学会商专委组织的“教案、课件、说课稿”比赛,2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8人获得三等奖。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全国技工学校教育学会商贸分会组织的烹饪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还参与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会组织的全国技工院校课件评比,并获得三等奖。通过比赛学习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团队核心成员影响骨干成员和带动烹饪专业教师,完成了常规学院教学、课改及教科研任务,达到团队预期的目标。
2.影响示范推广团队模式
在团队建设中体现了一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创建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以建设创新精神和团队整体实力为核心,以形成团队有效建设模式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形成一种可规划、可操作、可示范团队建设模式的学习提升过程。
在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团队成员伴随着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每位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协作、学习、创新”的高素质烹饪专业教师团队,正在为学院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期间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担负着北京市烹饪专业教师培训学校的工作,通过培训交流活动,影响带动着其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培训学校的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也使团队成员获取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宣传了团队,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
构建团队建设有效模式,逐渐推广团队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团队建设经验。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工作的开展,在我院形成了以点代面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可测量、可示范的团队建设基本模式,影响带动着我院其他专业的长足发展,对我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服务分院的休闲体育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相继借鉴此模式开展课改和教科研活动,轻工分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2009年也正式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工程的专业创新团队之一。
五、持续发展创新,再塑特色品牌
回顾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工作,既有成长中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我们深知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提携与呵护;专业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它需要广泛交流与学习;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个体的,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的齐心协力。
一、烹饪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烹饪实训室建设机制不健全
中职学校的烹饪实训室建设时时间过短,并没有经过充分和系统的评估和考虑,这样就会导致建设内容和烹饪实操脱节,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且有些学校只是盲目的为了争取资金去购置一些较为昂贵的先进机器,并没有考虑到本校烹饪教学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高价购买的机器使用率低,甚至是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还有些学校在购置实训设备的时候,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各个专业重复购置一些实训设备,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二)烹饪实训室建设缺少安全规划
1.规划逃生通道的欠缺
很多的烹饪实训室在建设的规划阶段,更多的考虑到教学需求,而对于消防防火以及逃生通道这些考虑的很少。但是在实训室使用的时候,学生较为的集中,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烹饪操作并不熟练,很可能会造成操作上的失误,不能从容面对某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样就有可能使烹饪实训室出现意外状况而致使伤亡事故的发生比率加大。
2.煤气报警器和自动喷淋系统缺少保养
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和扩大外,在烹饪实训室中,应该配备煤气报警器和自动喷淋系统。此外,也要注意烹饪实训中油脂成分含量较高,这样就容易在煤气报警器和自动喷淋装置的表面形成一种沉淀物,使系统的敏感度大幅度地降低。很多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其没有定期排查和清理,会造成安全隐患。
3.能源的选择较为单一
烹饪实训室中能源的选择应该多样化,不能太过单一,而大多数中职学校一般都是把煤气作为主要能源,这样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煤气的缺点很多,煤气泄露或者是一氧化碳中毒等等。现在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烹调手法,那么在烹饪时可以选择更多的能源方式。这样一来,降低了单一能源的缺点,而且也更好的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4.消毒设施缺乏
很多烹饪实训室忽略了消毒设施的购进,在中职学校很多烹饪实训室都是采用洗洁精,这种方式不能彻底的杀死细菌,有安全隐患。
(三)烹饪实训室设施使用不当
在烹饪实训室中需要用到的设施数量众多,而且使用次数频繁,加之有些学生又没有经验,很容易损伤的,这就需要花费一大笔资金来进行维护,其维修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实际上在烹饪实训室投入使用之后,院校并没有对维护保养重视起来,这样就会使得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加大。这也证明烹饪实训室管理是有缺陷的,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人才,存在维修人员严重不足的弱点。
二、烹饪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实训室建设应做好充分论证
实训室建设目光要放的长远些,既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利益,也要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针对现在学校的水平和状态,来购进机器设备和实训室的建设,从实用性方面来考虑,开展教学工作。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从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在购置设备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日后的发展,设备的售后等方面。既不要浪费资源,也要看到将来发展的趋势,提前作好准备。
在建设烹饪实训室的时候,既要借鉴发展态势比较好的兄弟院校的建设情况,也要充分考虑行业专家的可行性建议,要认真仔细地严把实训室的安全关,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1.在进行实训室的规划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逃生通道的问题。在实训室建成后,逃生通道一定要安全畅通不能堆放任何杂物。此外,也要特别注意要在实训室的显眼处作好各路逃生酥尽;挂让学生参与逃生演习,每期至少要举办一次,加强学生的消防意识和逃生能力训练。
2.避免单一能源,要尽可能的采用的多能源。比如说可以建设全电烹饪实训室,没有明火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而且不会像煤气出现泄露、中毒的情况,而且电灶具可以更好的控制温度,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食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全电厨房已经较为普遍,而我国的五星级酒店也大多是全电厨房。
3.食品的安全问题。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应该在实训室中配备一些相应的消毒设施。(二)烹饪实训室的规范使用
实训室的管理人员要每天进行烹饪设备的排查,排烟设备也需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学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并且可以把之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加强安全操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受益匪浅。
(三)提高烹饪实训室管理水平
在提高烹饪实训室管理水平方面,要用专业的管理人才或者是对于现在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只有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才能最终提高烹饪实训室的管理水平。学校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和考评体系来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评,更好的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三、结语
一、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与核心。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烹饪理论知识,精通烹饪工艺,毕业后能够胜任餐饮企业的烹饪岗位。随着餐饮业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渐提高,对餐饮的要求不同往日,不论是饮食习惯还是食品的种类或花样等,都变得更为多样和讲究。这就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备灵活变通、善于创新的品质。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训中积累烹饪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反复加强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不断地尝试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综合来说,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不二法门。技工学校应关注当前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本质性的改进和完善。
二、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守旧,师资水平待提高
整体来看,烹饪教师的观念相对守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烹饪专业只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功和几道简单的菜就可以了。在理论教学中,教师甚至未对难点和重点作深入解析,存在表面工程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一知半解,实际操作时往往无从入手。同时,当前烹饪专业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不能够精准地把握市场形势和人才需求。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场地简陋
技工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资金投入较少,设备设施趋于陈旧和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烹饪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而不再是以往“一把菜刀打天下”。新形势下,学生在校时就必须接触到当下流行的厨具、餐具等,掌握使用技能和技巧。调查发现,当下技工学校为烹饪专业学生实践训练所提供的,依然只是?单的锅碗瓢盆。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的场地也偏于简陋,相比于其他专业,烹饪专业的讲台也是灶台,教室也等同于车间,因此,狭窄而简陋的教学场地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成效。
3.缺少新原料,实践机会偏少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食材的品种和品质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的原料层出不穷,技工学校烹饪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及时、积极地引进新原料。然而,现状却表明,学校依然在使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所用的原料,对于没有的食品原料,还存在使用其他相似原料代替的现象,严重与现实脱节。原料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三、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对策
1.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应改变守旧观念,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回顾和分析原先教学模式的局限和不足,针对学生学习不到位、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解析。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烹饪水平,名师才能出高徒。教师要先吸收新鲜的血液,丰富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积极参加烹饪学术研讨会或讲座等,紧跟市场发展动态,为实践教学注入鲜活力量,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机会
加大资金投入是改变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问题的有效对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投资用于改进和完善设备设施。只有宽敞的场地和先进的设备,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资源。烹饪专业已不仅仅是学会做饭这么简单,相比以往,现今的烹饪要求厨师必须花心思去研究,既要讲究营养,又要追求美感和艺术。实践才能出真知,教师应重点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机会,在不断尝试和锻炼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烹饪的技巧,通过反复地加强和训练,不断地尝试和对比,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善和作品创新。
3.引进新原料,强化实践训练
【关键词】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综合能力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中,中国烹饪经历了众多的风雨历程,才享有了“烹饪王国”的美誉,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式――师徒模式!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烹饪行业的发展需要,教学和行业严重的脱节,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多数烹饪专业的理论课(如烹饪原料知识、烹饪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教学手段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教师口头讲授的形式上,没有设置烹饪原料标本室,也无烹饪原料标本的幻灯图片。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烹饪原料标本室,但其标本数量有限,使用率不高,达不到直观教学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迫切需要改革
1. 理论教材未突出应用性
这主要表现为课程名称不统一,内容陈旧、重复。例如,烹饪原料知识与烹饪营养卫生、原料加工技术等教材的一些内容相互交叉,相关知识也缺乏必要的衔接。烹调技术课仍然沿袭以前的烹调技法,未引入新设备、新加工方法。教材内容安排刻板,缺乏直观性,其知识内容很难适应烹饪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 烹饪技能基本功训练无教材
本专业的有关各类技能教材的内容,以讲解菜肴制作的内容居多,缺乏与制作方法的联系;菜肴制作缺少必要的章法,其难易顺序有时出现颠倒,学生难以得其要领;反映基本功训练的刀工、勺工等课程缺少辅助教材,没有训练标准。
目前,餐饮业中广泛运用的新型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在烹饪专业主干课程的现行教材中几乎未加介绍和分析。显然,现行教材的知识内容已落后于21世纪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餐饮业飞速发展,急需高质量“四三型厨师人才”,烹饪职业教育唯有创新,方能适应变化形势。那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1)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 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3) 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 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烹饪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即:动手能力,具体体现在烹调方法的章节;制作传统名菜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四大风味流派菜肴的章节;设计和制作筵席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四大风味流派设计和制作筵席能力的章节;更新和发展菜品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菜品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烹饪专业的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伍,抑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对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发和研究,强化电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始终要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要推广和采用模块教学法,强化学生的技能特点和动手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第三,建立校际信息和教学菜品研制网站,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教学品种,丰富教学内容。第四,增加新型设备和西餐实习品种,以适应市场的发展。第五,改善教学方法。除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还要学会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知识竞赛教学法等。在实习课堂上可采用直观演示指导法、案灶巡回指导法、实习菜肴讲评指导法、烹饪观摩指导法、开展烹饪活动指导法、刀工比赛指导法、参观农贸市场指导法、分组进行综合技能大比武指导法等。
四、教材的更新与改革
教材必须强调实用性、时代性、有效性,针对具体的施教对象,有效地为其服务。在教材内容中注意与餐饮企业接轨,以企业的需要为教学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和掌握企业所需的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注意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衔接,体现了烹饪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现用的教材学术味道较浓,理论术语和文字叙述较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现有教材比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在教材中添加一些美观的菜品图片、简洁的示意图、生活小常识等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餐烹饪教材,对红案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的是《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中餐烹调技术》及《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书。
《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对很多应用非常广泛的原料,例如葱、姜、蒜,其介绍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对学生在生活中相对陌生或很少接触的原料如“鱼翅”等却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在这方面,后者可以述及,而前者则有待发掘、加强,主要应考虑培智学生毕业后很少从事的饮食行业的采购工作,同时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触或使用普通原料。
一、中职烹饪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思想意识简单,不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文化基础较差,特别对专业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实操练习又不积极努力,故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
(2)学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时间严重不足,难以达到中高级技能工人的考核要求。
(3)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课程比例需要重新分配。
(4)师资力量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二、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的探讨
1. 关于学生问题的探讨
(1)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合理的专业“门槛”。对于喜欢烹饪专业的学生应将文化课的考核作为基本“门槛”(设立合理的分数线)。原则上以“门槛”为标准录取学生,而有些的确对烹饪专业学习有极高兴趣和爱好的,虽达不到“门槛”标准,可采取暂时录取并给予一定时期的入校学习考核(一个月至三个月),达到要求录取,否则劝解退学。这样可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专业人才。
(2)抓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中职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职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熟练的操作工人,他们应当热爱祖国,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意识高尚,学习态度明确积极,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
2. 关于师生间的问题探讨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烹饪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知识面广,劳动操作工序复杂,且菜系繁多,要想使学生能耐心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首先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亲密。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用真心、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愿接近教师,听教师传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还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渊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教育功底。同时具有丰富的实操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才能引起学生的崇敬心里,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索
1.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教学能力,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及烹饪发展的方向和社会需求,并补充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跟上社会发展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教师要自我积极努力“充电”,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最好每两年)让教师进修和进入生产企业锻炼学习、提高,不断锤炼专业技能,吸取新知识新成果,使教师储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2. 烹饪专业学生是来学习烹饪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的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时间较短,且本专业所涵盖知识和技能多且复杂
我们目前只需抓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部分,多加学习和练习技能(技能练习上时间要长一些),循序渐进,其他较深奥的知识和技能留待于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才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而不是刚入校门时各科知识和技能铺天盖地涌向他们,让他们感到烹饪专业学习内容多且复杂难学,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四、关于教学计划问题的探讨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1.调研目的
该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使保山市技工学校开设的汽车与维修、电气造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高级工专业能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岗位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上述专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能根据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来说,调研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相关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教学建议;明确学生所从事的岗位的技能标准及工作职责;了解毕业生或实习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等。
2.调研对象
该次调研活动包括的对象较多,包括保山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保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保山市人才市场、保山市劳动力转移促进会、保山市工贸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保山市腾冲工业园区、保山市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园区、保山市龙陵黄龙玉加工贸易产业园区、保山市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保山金马中运汽车城、云维集团、双友公司等。
二、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该调研从2011年2月开始,直到4月结束。调研中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走访保山市人才规划及管理部门
了解了保山市高技能人才现状及保山市“十二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了解保山市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未来需求趋势。
2.参观交流
调研期间,参观了上述工业园区及相关企业,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参观交流,了解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对人才的技能水平、个人品质的要求。
3.召开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分别与相关工业园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各位领导与专家就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培养方向,发表了各自意见。大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共识就是:人才首先是全方位的,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其次,才是对技术方面的要求。
三、调研分析
1.保山市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末,保山市人才资源总量为9.6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7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7.99%。保山市的人才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在2010年96640人的基础上,2015年将达到16.1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23.5万左右。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将提高到12%以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仍缺乏高技能人才。
(2)人才素质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统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分布、层次、类型和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3)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清洁能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生态旅游、化工、建材、矿冶、电力、生物资源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
(4)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本投资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9%左右,人才贡献率逐步提高。
2.工业园区及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
(1)文化知识高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于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构成将大幅度高移。高级工文化水平的生产一线工人,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流。
(2)复合技能型人才将占据主导。兼设计和生产于一身的人才,以及一专多能型人才,将是今后技能人才的基本发展趋势,并在技术工人总数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3)管理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企业的大量具体生产管理工作将逐步向一线转移,班组长、工段长这些生产一线的技能骨干将进一步发展为管理技能型人才。
(4)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显著增加。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第三产业的规模将逐渐扩大。同时,由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促使第三产业也向高技能方向转化。以金融服务、现代通讯技术服务、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将是高素质服务型技能人才就职的主要领域。
3.工业园区和企业对高级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知相关行业的各项法规和条例,遵守相关行业的作业规范和流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能较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集设计、生产一体的复合型生产能力。
四、对未来三年专业建设的思考
通过保山市人才需求调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组认为,从当前的保山市社会发展形势来看,保山中等专业学校未来的专业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适当增设高级工专业
学校现有四个高级工专业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议在未来三年内新增数控机床、生物资源加工、电力三类高级工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未来三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引进机械与自动化、电器与自动化、硅酸盐、生物科技、烹饪专业为主。在教师培养方面,每年安排2~3名高级工专业的教师到发达地区企业培训参观,认真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现一体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实训替代模拟,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多地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缩短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尽快地适应岗位,产生效益。
3.改革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要与企业充分论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门类;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所有高级工专业中增设《企业文化》课程;力争2~3个高级工专业完全按订单模式培养学生。
4.更新添置实验实习设备
未来三年内,添置数控机床5台、普通机床20台,增加PLC实训台20台、机电一体化实训台10台、机床电路实训台10台,增设电力一次设备实训室、二次设备实训室,更新发动机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改造2个生物实训室。
5.增加校企合作企业
未来三年内,新增电力、生物科技、烹饪、硅酸盐类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数量控制在10个左右。
6.招生建议
一、西部餐饮业发展格局
中国西部十省区餐饮业的前景广阔,长期发展趋势良好。这里既有川菜这样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大菜系,又有陕西饺子宴、羊肉泡模、云南傣族菜、新疆维族菜等众多民族地方名菜,各具特色。
1.云南———以民俗自成一派。以绿色生态为代表的“滇菜”是云南餐饮的主要特色。滇菜有机的融合和创新了云南的少数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人文历史和特有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独有的历史、人文、自然特色,成为了其发展的一大支撑点和闪光点。少数民族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云南餐饮业的又一大特色,在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今天,原汁原味、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的少数民族餐饮尤其受到人们的亲睐,成为云南餐饮的魅力元素。
2.广西———以餐饮拉动旅游。广西拥有出入境口岸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以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得到很好的印证。以首府南宁市为例。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市的风味小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同时,南宁市以开放、包容和追求时新百味的饮食理念,吸引了海内外餐饮商家投资经营,餐馆遍布大街小巷,餐饮业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特色。
3.陕西———以历史塑造文化。历史上,因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撰的进步发展,形成了“秦食文化”。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挖掘继承历代宫廷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特色浓厚、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的发展。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使人们在享用菜肴的同时,品味文化与历史。
4.四川———以口碑形成规模。川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首,得利于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菜菜式丰富、味型多样、烹调讲究,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广受欢迎。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颇。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四川餐饮业发展规模在全国的地位仅居北京和部分沿海发达省份之后,具有比其他大多数内陆省区更大的行业发展规模。据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社科院的《2007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2007年四川餐饮业销售规模达到625.53亿,居全国第四位。前二位是广东、山东和江苏,如果算上四川低廉的物价因素,其实难分伯仲。
二、重庆餐饮企业的发展现状
渝菜不仅是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烹饪的一枝奇葩。重庆直辖以来,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其根基不错的餐饮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具有鲜明重庆特色的菜品、火锅走向全国乃至海外,获得较高的声誉,成长起来一批闻名全国的餐饮企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在中国烹饪协会评比公布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录榜上,前10名中重庆占了三家(小天鹅位列其中);前100名中重庆有16家。2008年,中国餐饮百强榜单后,重庆有15家餐饮企业同时入围。前30强中,重庆占据11席。2009年,重庆餐饮行业巨头小天鹅、苏大姐火锅、阿兴记、加洲花园酒楼、君之薇等企业准备抱团进军天津市场,长驱直入进攻北方城市。
三、重庆餐饮业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
面对西部各地区各具特色的餐饮业发展格局,重庆的餐饮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定位,与时俱进。
1.以红色文化为人文内涵。有饮食无文化的餐饮业不能够产生持久的魅力,餐饮经济也不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重庆餐饮,特别是火锅已经是名声在外,然而要使“美食之都”、“火锅之都”更具吸引力,必须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重庆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人物、革命志士,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特别是重庆的“红岩精神”,更是为国人所共知。红色文化是重庆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写照,也是一生以红辣椒为伴的重庆人与生俱来的正派与正义的映射。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迎来了历史上最蓬勃、最快速的发展机遇,在这一个历史时期,弘扬红色文化、再讲“红岩精神”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重庆餐饮业也应该共同塑造以红色为人文内涵的餐饮业定位,特别是要突出重庆火锅麻辣鲜香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团圆”、“以柔克刚”、“兼收并蓄”的红色文化。
这种对中餐文化的深层认识,源于行业聚会中的一次沟通,在一次行业聚会上,蓝海酒店集团运营总裁丁德杰听到一位外籍友人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国外,几乎所有的中国餐厅都是一样的菜单:麻婆豆腐、木须肉、宫保鸡丁。
这次聚会上的话语让丁德杰有了很深的触动,同时也对集团董事长张春良先生提出的“中餐标准化”的餐饮发展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餐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有所作为,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应加快对中餐烹饪工艺再造的进程,尽快确立统一的菜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品的生产模式,开发标准化的原材食料,唯有这样才能把蓝海的餐饮文化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打造“美食+美居”的民族饭店品牌的目标。
把美食的每一道工序都做足
毋庸置疑,为了让每一位来蓝海的宾客都能品尝到中餐美食的精髓,打造产业化烹饪餐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蓝海酒店集团正是将中餐产业化设计为:以餐饮为龙头,带动农业、副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蓝海酒店集团凭借东营黄河口的地理优势,自建6000亩的生产基地,不仅招募当地农民播种无土栽培蔬菜,还培育鸡、羊等畜牧类,每种食材的培育都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在输出旗下各酒店的膳食部加工烹饪时,保证宾客品味健康。正是由于蓝海酒店集团建立多层次的莱品体系,深受食客们的欢迎,也正是因为蓝海酒店集团对食材标准的严格建立,最终可将中餐美食带出国门,在展现养生与健康的绝对优势的同时又将中餐文化完美融合。
科学管理保证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
管人要靠东方的哲学文化,做事则要靠西方的科学管理。如果说对客服务要讲求艺术,那么厨房管理靠的则是标准化。几年来,蓝海酒店集团在探索厨房科学管理之路上一直走在前列。蓝海酒店集团将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建立集菜品研发、品质管理、控制、营销四位一体的厨房管理体系。在研发方面,专门成立了菜品研究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品质管理方面,提出了“四个确保、五个统一”,保证从原料到成品,从菜单食谱到试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控制方面,着重加强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食品安全控制,通过明确责任、理顺流程、加强检查监督等形式保证每一个标准都能执行到位。蓝海酒店集团的厨房管理体系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了更为细化的分工,把原来“厨师”一个人的工作分工到每个环节,就好比“标准的流水线”,原材料按照这条流水线走下来,就成为符合顾客需要的标准菜品,所建立的厨房管理模式不仅要能保证菜品质量,还要具有可复制性,要能够实现模式扩张。
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蓝海酒店集团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下寻找到了企业长青的答案:创新。
如今,靠一个招牌菜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道好的菜品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受顾客欢迎的招牌菜,但不可能永远是招牌菜,因为顾客的需求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决定了酒店必须学会变化,也决定了蓝海酒店集团的莱品必须具有持续创新的时代特征。
为了满足顾客常吃常新的消费需求,蓝海酒店集团成立了专业的莱品研发机构,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进行菜品研发,出台了一系列的莱品研发激励机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菜品研发体系。创新过程中,蓝海酒店集团注重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全员创新意识,确保创新面前人人平等;注重向同行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不断引进特色菜品。
蓝海美食飘香世界舞台
2012年11月16日-18日有着“中餐奥林匹克”美誉的第七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于在新加坡博览中心举办。在此次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意味着企业荣获了业内的世界水平。
蓝海酒店集团营运总裁丁德杰作为企业的代表,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优秀中餐业厨师、餐饮业同行齐聚狮城竞技展示各自的中餐技艺。他深知,这次大赛是展现中餐饮食文化最佳时机,经过对海参饮食合理的选择,食材烹饪挖掘、研究,用创新的烹饪技术加以改良,“金牌松茸海参”不仅在海鲜类、汤品类比赛中获得特金奖,而且丁德杰也获得了此次大赛的殊荣。
这个特金奖的获得,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在接到参加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的通知时,距离大赛开始还有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企业的荣誉,脱离后厨多年烹饪的他,早出晚归的带领着员工一起研发,试制菜品,大赛展台的主题每一项都在他的脑中思索,经过几次的开会商讨,结合蓝海酒店集团的企业文化,丁德杰最后将主题定在“钟鸣鼎食”。“钟鸣鼎食”这个主题,既能代表蓝海是从山东走出来的品牌,又能体现蓝海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那就是企业要把最好的食材、最健康的烹调方式和最佳的用餐环境奉献给每一位消费者。多年来,蓝海一直致力于打造“美食、美器、美景”的概念,即用最好的食材、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最好的器皿,让每一位消费者来到蓝海,都能体会到“钟鸣鼎食,楼聚群英”的饮食文化。
当一切定下来时,已经距离参赛时间没有几天了。为了能够保证菜品的质量,丁德杰托运了所有必要的食材到新加坡。然而,食品托运到新加坡后,保存却变成了大问题。新加坡之前并没有承办大型的烹饪赛事的经验,对于食材存储的疏忽,让很多比赛的队伍自带的食材都出了问题。在开赛前的紧张时间里,丁德杰迅速分派任务,就地采购,让食材在赛前全部就位。
作为厨房的辅助产品,电磁炉的市场规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能源价格的变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更等等。例如,天燃气的价格上涨时,电磁炉的销售增长就会很明显,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他们一方面是使用电磁炉比例最高的群体,也是对燃气价格最敏感的群体。
另外,国家在住宅和建筑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会影响电磁炉的规模。例如,日本的家庭使用电磁炉的比例很高,就是因为日本有法律规定,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不允许使用燃气灶。目前,日本家庭中70%以上都在使用双头电磁灶,既安全无名火,又清洁。所以,未来几年,国内对于中高端的双头电磁灶炉的销售将会呈现增长的态势。
再看国内市场,2012年山西一个使用燃气炉的火锅城发生了爆炸事件。这说明,在商用场所,燃气灶使用的管理难度大,安全性相对较低。因此,未来会有更多的餐饮商户主动选购电磁炉烹饪,电磁炉也会伴随着商用市场的发展而有小幅的增长。
2012年就电磁炉的产品和技术看,超薄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各个品牌,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市场推广都是在围绕着超薄做文章。就美的电磁炉自身来看,2012年美的的超薄电磁炉销售得最好,2013年元旦期间,美的电磁炉的销售规模同比实现了6%的增长,这其中,超薄产品是畅销型号的主流。
电磁炉的超薄意味着有效地节省了厨房的空间,易收纳;更意味着更易移动,让烹饪更加轻便;还意味着电磁炉的重心低,操作稳,方便又安全。
但是,电磁炉的超薄不是外观设计的简单地改变,而是整个内部结构较大的调整,因此,对于品牌的技术和研发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电磁炉本身是一个发热的电器产品,所以,内部散热就成为核心技术之一。而产品的超薄无疑将降低产品的散热能力。品牌在将产品做得更薄的同时,如果保持产品的散热能力也是必须重视的。所以,超薄电磁炉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解决电磁炉的散热问题,成为稳定产品性能、确保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而美的电磁炉在视觉突破的同时,技术方面更有自己的突破。
美的超薄电磁炉机身厚度不到普通电磁炉的一半,独有双风机专利设计,将风扇转速从每分钟2000转提升至3500转以上,进风量也提升了30%,内部元器件能够更快散热。专利云母片隔热技术,使云母片紧贴陶瓷板,阻挡锅具产生的高温向电磁炉内部元器件传导,确保在最大功率工作状态下,主要元器件的温度低于常规机型水平,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同时,美的超薄电磁炉在防水设计上也做了创新。在主板、IGBT、显示板、线圈盘的周围,分别有封闭式的挡水结构,并分为不同区域,当外界有液体进入时,可以有效保护核心器件免受损害,并防止液体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其它邻近区域。
例如,美的新一代超薄电磁炉QH2102不但将苹果手机的触摸理念应用到电磁炉上,滑动触控的火力调节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还能满足炒菜过程中较为频繁的火力切换,轻轻松松烹饪。美的电磁炉超薄系列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更为便捷、安全、时尚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