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育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在无疑之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形成能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置于“问题情境”之下的教学活动。如,我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读到“更赢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一句时,我故意说到:“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咱们读的那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听后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字!”。我接着说道:“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呢?咱们给它改一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应改成“惊”,有的说应改成“吓”,一副跃跃欲改的样子。我紧接着说:“真改?课文真的错了吗?”经过这一提问,多数学生顿悟,并大叫“没错,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我说道:“好,咱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大家先讨论讨论。”这时,我充分利用这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据理争辩”。“改”与“不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辩,越讨论越明理,最后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体悟到大雁不是被“射”落的,而是被弓弦“嘣”的响声惊落的,但用“射”字更加生动形象,能引起悬念,吸引我们好奇地往下读。
二、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投其所好,找准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成绩差,可是他喜好钓鱼。在教“目不转睛”一词时,我说:“我们先请李博同学说一说他是怎样钓鱼的,好吗?”在同学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李博讲了他钓鱼的过程,当他讲到自己眼睛一动不动盯着鱼竿时,我引导他替换上了“目不转睛”这个词语。哟,原来造句并不是很难,从此,他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成绩慢慢赶了上来。
三、激励评价,调动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 利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正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逐渐向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迈进。多媒体技术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更为生动更为直观的方式。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约课堂时间。
课文板书设计相当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但有的板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免去了很多抄写的时间,节约课堂时间。
比如我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拓展教育空间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化教学集形、声、色、光于一体,既可以具体地表现静态形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的全过程,还能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比如说,在教授说明文单元里的《松鼠》一课时,我制作一个课件,上课一开始首先播放FLASH短片,生动的卡通形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看完之后我让他们总结松鼠的特征,学生们兴致勃勃,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
电化教学如此神乎其神,却也要用得适时合理方可。如果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努力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那么,依然弊端连连:
(一)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影响和示范
教师的课堂上的语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语言、动作、眼神甚至微笑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增强教学效果,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忽视教师的板书和示范,这不但会降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还影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运用多媒体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交流基本是在学生与屏幕之间进行。而语文学的是如何从语言中体会感情,如何用语言表达感情。如果在语文课上没有了教师的激情引导,缺少了语文课应有的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会被割断。
(二)盲目追求艺术美感 华而不实
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节课很难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尤其在学习较抽象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时,往往显得坐立不安,这时,教师可相机运用图画帮学生理解、识记。如在教“跪”字时,先用粉笔画一幅一个人跪着的简笔画,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姿势?”引出“跪”字,然后分析字音、字形,再让学生看图了解怎样的姿势是跪。又如《赵州桥》一课中专用术语较多,文中“拱桥”一词释为“中部高起,桥洞呈弧形的桥”,好多同学将“弧形”误认为是半圆形,从而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产生了偏差。教师可画出几个弧形与半圆形进行比较,并举出窑洞与彩虹的实例感知,学生学得有趣而且理解深刻。
二、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借助简笔画,可以弥补语文教学只从语言文字感知教材的不足,使教材回到生活中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再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帮助学生完成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如课文《沙漠里的船》这课,介绍了骆驼身体各部位的生理特点及功能,由于好多学生生活在城市,没有见过骆驼,学习起来感到吃力,一位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骆驼的简笔画,图、文对照,逐步讲解,一下子便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学得非常愉快。当讲到骆驼的鼻孔可以紧闭防沙时,有的同学提出:骆驼的鼻孔为什么可以闭上,而我们人却不能呢?其实,这是因为二者的构造不同,骆驼的鼻孔里有瓣膜型结构,可以收缩、扩张,人却无此结构。可这样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于是这位老师又画了一个骆驼鼻孔的瓣膜结构,学生看了豁然开朗,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不愧是一箭双雕。
在教学《日月潭》时,课本上说:“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这个岛把湖水分成了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学生看了文中所附照片后觉得图文不符,南北两边根本不像月亮、太阳的形状。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与摄影师的拍摄角度迥然不同,但景是同样的景。于是,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根据课文内容用粉笔画了一幅有山有水、有树木古迹的日月潭全景简笔画,潭的北边像太阳,南边像月亮,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画描述日月潭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勃勃地描绘起来,真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样既让学生领略了日月潭的湖光山色,又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语文课上辅以简笔画理解课文,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与锻炼也有不少作用。如在教学古诗中,由于诗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境,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风情画。教师可先由一幅线条粗犷的简笔画引出诗中的意境,再由对诗的赏析回到对画的反刍。前一步由教师完成,后一步由学生尝试,画做好了诗也学懂了。尽管有的学生画得很差,但毕竟包含着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这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
四、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贯穿美育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47-02
相较于传统课堂“课本一本、黑板一块、教参一本、粉笔一支、嘴巴一张”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工具优势明显。新的教学工具照顾到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活泼好动等特点,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大有功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问题颇多。
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以及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使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时尚”。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更是势在必行。
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转化抽象的语文知识为生动的图文,将一些教师讲授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如字词的用法、段落的划分、文章的中心题意等)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具体的文字或者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和理解。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喜爱语文并且认真仔细地学习它;反之,如果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则会满怀欢喜、心情愉快,这样学习语文势必会事半功倍。
最后,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学习是讲求技巧的,并不是死记烂背才能学好。学习方法讲解同时也是教师讲解语文知识时最难得一部分,枯燥、难理解是其最大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通过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于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较为直观和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互动能够有序开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日渐密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下面就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弊端进行论述。
教师容易产生依赖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使得教师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很多教师在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患上了“没有多媒体就无法开展教学”的心理障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定位是主导作用,即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之下,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课前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将讲堂上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疑惑等考虑全面,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他们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往往受到影响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局限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上文已经提到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文字和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是长期让学生学习直观的知识,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发展。
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有时出现欠缺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这一科目来说,语言的学习是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学习语言相当大一部分需要依靠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也就是培养出语感。带给学生直面感受的多媒体技术无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声音、图像、视频等将文字带给学生的语言美感完全驱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所讲的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欣赏,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使教师忙碌于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图片、文字、视频,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上文对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情况,对其使用的利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对于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正面作用,尽可能减少多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则成为一大任务。下面就来讨论下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巧用多媒体。
利用图片来解析文字,有利于突破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教学是难点,就是因为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恰当的画面打造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小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同时鼓励小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尝试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想法,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所学的任何知识都离不开人的想象,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则更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想象丰富的年龄,思维尚未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也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很热衷于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课文内容,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翅膀。
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对学生的感观记忆进行强化训练 语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培养出来,需要长时间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可以达成。在小学语文学习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多种信息,转化知识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反复作用,对学生的记忆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将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使用多媒体课件始终要坚持适度原则 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则会让教师产生依赖之心,将工作的中心由认真备课到仅钻研多媒体课件的出彩上。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依靠图片、视频等,会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如果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少,教师很有可能使教学回归到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会造成师生共赢的局面,使用不当则不利于学生成长和高效课堂的打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大力发扬多媒体技术的长处,避免其短处。
参考文献
[1]张雪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廖志萍.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06(16).
[3]陈文艺.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6(S4).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以下观点。
一、改进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负责小学生拼音认字的基础性教育,更要完成以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为基准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科学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出事、如何学习。例如,通过对课文《爱迪生》的讲解,让学生最终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理念,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化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素质教育落实
1.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上课注意力普遍不集中,而注意力的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做笔记习惯
通过做笔记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一步锻炼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主体原则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三、指导课内学法,拓展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提倡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并重结合的教育理念,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注重课外活动。通过课外的丰富体验和认知,加深课堂具体内容,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例如,教师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素质教育体现。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特点,采用有效手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本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决定着全民综合的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选择合适的图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一点就是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给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提高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兴趣;另外,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有益知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引导。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讲究阅读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四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结合一些特殊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注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令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深刻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灵活运用所学,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在阅读中,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创新精神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品评、质疑时存在的超“文本”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实的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散,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v.13;No.5704:24-28.
[2]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No.22109:60-62.
[3]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v.26;No.10405:108-112.
一、英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特点
1.以生为本,“每个孩子都重要”是英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信念
(1)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为明天而学习,为今天而生活”“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合格”是英国很多学校的共同目标。
(2)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的课程设置。国家只统一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许多培养创造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选修课程,学校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培养能力。
(3)充满人文关怀、润物无声的学校文化。英国学校走廊墙面上以及教室墙壁上,张贴的是学生的各种作品和成果图片,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面写着自我勉励增强自信心的话语,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
2.体现学生主体、师生民主、寓教于乐、充满效益、洋溢青春活力的课堂教学
从班级教学组织结构看:小班化教学是我们考察各校的共同点。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特色。一般每班20~30人,分为若干组,每组3~5人,开展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老师穿插在小组之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从教学认知结构看,一般是先体验后结论,按照整体讲授、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几个环节推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予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考察和观摩中,我不时地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进步,但由于千年文化传统和特定国情的影响,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微观上看,个人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缺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传统的讲授与灌输多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探究”;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还比较欠缺;缺少课堂中智慧的生成。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教学的人文关怀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英国官方对教师考核的核心标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的关键一条:是否使全体学生能够进步和提高。这也是英国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坚守得很好的准则,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得最多却坚持得不够的一点。我不敢说回国后有把握改变其他老师,但我自己将会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每个学生的进步作为一生不变的教育信念之一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尤其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要为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弱势学生雪中送炭。
2.要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学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
(1)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确定的知识目标相对降低,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够使学生像打篮球灌篮一样,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使学生的信心得到激发,并且要与千差万别的校情和学情结合。
(2)精选教学内容,把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把核心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是有效教学。
3.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时间结构,即合理分配时间。通过观察和反思,我认为:一般而言有效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应该控制在60%以内,其他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练习和巩固。
(2)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优化训练结构。训练要有效,必须摒弃练习多多益善的陈腐观念。尤其是针对学困学生,应该降低训练层次,使其逐步培养兴趣。
关键词: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比较分析
1前言
当前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上也、有所体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成长环境,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消费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满足某些需求进行消费行为的动力。【1】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追求等。但这种消费理念还不完全稳定体育论文,【2】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毕业实习不作为调查对象)740名大学生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源地划分,其中农村340名,占45.9%;城镇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试样本生源地情况一览表
生源地
农村
城镇
大城市
人数
340
327
73
百分比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