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助产护理;复苏效果;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36—02
The analysis of effect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LV Yan
Zhouc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150 cases newborns with neonatal suffoc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1. Explored the related factors about choking, and made corresponding nursing practice to suffocation children. Analyzed the recovery situation of children.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choking factors mainly included pregnancy factors, placenta factors, umbilical cord factors, delivery factors and fetal factors. After birth nursing practice, the rate of recovery was 97.33%, and mortality was 2.67%.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newborn choking include many factors, making good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practice in the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choking and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 Neonatal suffocation; Aiding nursing; Recovery effect; Nursing
新生儿窒息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危象,它是指出生后的婴儿由于呼吸抑制或无法自主进行呼吸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该疾病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的研究报道中指出该病的临床发病率为5%~10%[1]。缺血、缺氧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若新生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就会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造成新生儿智力低下、脑瘫及癫痫等多种后遗症。新生儿窒息复苏时的助产护理工作对抢救质量和新生儿预后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效及时的护理可以降低窒息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针对上述背景,本次研究对15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15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男性新生儿86例,女性新生儿64例,根据窒息的诊断标准判断,其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12例,轻度窒息的138例。其中,剖宫产60例,生理产80例,钳助产10例。患儿的其他基本资料如性别、体重、营养等对本次分析无显著差异。
1.2 窒息诊断标准
窒息新生儿一般以Apgar评分为判断标准,0~3 分表示重度窒息,4~7 分表示轻度窒息,8~10 分表示正常。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单独将Apgar 评分作为判断标准并不完善,1996年美国妇产科学会和儿科学会共同制订了有关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3]:(1)新生儿的脐动脉血存在严重的混合性或代谢性酸中毒,pH
1.3 试验方法
对150例新生儿发生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窒息患儿进行相应的助产护理,对患儿的复苏情况进行分析。
1.4 窒息护理
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临床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方法。
结果:本组31例患儿窒息复苏后发生保暖不良(6.5%)、体液不平衡(12.9%)、呼吸困难(9.7%)、糖代谢紊乱(19.4%)、肾损伤(38.7%)、心肌受损(6.5%)、胃肠动力障碍(9.7%)、应激性溃疡(3.2%)等问题。31例患儿行相应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症状好转,全部病愈出院。
结论:对患儿进行妥善处理、预防并发症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窒息复苏后治疗及护理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新生儿窒息的重要责任。加强保暖措施、维持体液平衡、调整患儿糖代谢、改善呼吸情况、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肾损伤、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复苏 临床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90-01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新生儿常见病症,主要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1]。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具有病情急骤、病因多样、对患儿的影响大等特点,临床上应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并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做出合理的诊断,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治疗[2]。本文旨在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临床问题及治疗护理方法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31例产妇中有19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产妇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7.9±3.7)岁。孕周为35-43周,平均孕周(40±2.7)周。31例患儿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新生儿中轻度窒息22例,患儿呼吸浅表、不规律,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较好,存在喉反射,心跳较规则,心率为80-120次/分钟;重度窒息9例,患儿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驰,喉反射消失,心跳不规则,心率小于80次/分钟。全部胎儿娩出后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暗紫。
1.2 干预措施。根据新生儿窒息患儿发生窒息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保暖措施,将患儿放置在辐射型暖床上或者采用暖毛巾包裹患儿将其放入暖箱,保证患儿体温保持36.5℃左右;②适时监测复苏患儿体重、液体摄入量、患儿尿量及血压变化等,适时给予体液补充,维持体液平衡;③调整患儿糖代谢,适时监测患儿血糖浓度,对于出现高血糖症的患儿(全血血糖>7.0mmol/L),立即降低葡萄糖输入速度,密切监测患儿血糖变化;对于出现低血糖症的患儿(全血血糖
2 结果
本组31例患儿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异常、滞产、剖宫产、使用催产素、急产等。患儿胎位异常9例,占29.0%,滞产8例,占25.8%,剖宫产8例,占25.8%,使用催产素4例,占12.9%。急产2例,占6.5%。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保暖不良2例(6.5%)、体液不平衡4例(12.9%),高血糖症5例(16.1%),低血糖症2例(6.5%),呼吸困难3例(9.7%),缺氧缺血性脑损伤2例(6.5%),肾损伤12例(38.7%),心肌受损2例(6.5%),胃肠动力障碍3例(9.7%),应激性溃疡1例(3.2%)。31例患儿行相应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症状均好转,全部病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进行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3]。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异常、滞产、剖宫产、使用催产素、急产等。胎位异常往往可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子宫破裂、胎先露部下降延迟、胎儿窘迫、死产、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现胎位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胎位,无效时需行剖宫产。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异常,子宫壁过度伸展,子宫肌肉发育不良,子宫畸形,子宫壁间肌瘤,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引起滞产。催产素能在分娩时引发子宫收缩,但过多使用孕激素会造成宫缩过强或者宫缩不协调,阻碍胎盘血循环,最终导致新生儿窒息。随着现代麻醉学、临床输血输液知识、外科手术方式、手术缝合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剖宫产已经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挽救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4]。但剖宫产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未经产道挤压,导致剖宫产儿体内缺失纤溶酶以及免疫因子,容易引发肺透明膜病,继而导致呼吸窘迫,并且剖宫产术中因为麻醉以及仰卧位致低血压综合征的综合影响,造成胎盘血流量降低,引起胎儿缺氧。患儿窒息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发生一过性升高,机体发生短暂性代谢增强,易引起糖代谢紊乱[5]。
针对以上新生儿窒息影响因素和临床问题,本文采用相对应的干预措施,疗效显著。新生儿窒息易伴发其它并发症、对患儿影响大,临床上应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及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对症治疗及护理[6]。发生新生儿窒息时实施及时、快速、合理干预是紧急治疗成功的关键,若症状严重,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则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诊断。对患儿进行妥善处理、预防并发症和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新生儿窒息患儿的重要责任。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患儿身体机能普遍较差,易受各种病变因素的影响,且新生儿窒息容易伴发合并症,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因而临床治疗时应对患儿具体的身体状况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确保诊断确切,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充分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减少治疗过程中机体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后遗症。加强保暖措施、维持体液平衡、调整患儿糖代谢、改善呼吸情况、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肾损伤、改善心肌受损、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爱新.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临床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03(5):412-413
[2] 姜梅.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中容易出现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2,9(7):66-67
[3] 虞人.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临床儿科杂志,2012,20(8):451-453
[4] 贺娟.新生儿窒息产时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8):41-42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临床护理; 蓝光照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85-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47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指的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而引发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典型特征的病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有一定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1]。笔者所在医院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策,选取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2.6±0.3)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1±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29例,母婴性黄疸6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5±0.5)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2±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30例,母婴性黄疸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平均体重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发生黄疸,胆红素浓度大于102.0 μmol/L;(2)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20.6 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55.0 μmol/L;(3)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0 μmol/L;(4)血清结合胆红素534.0 μmol/L;(5)黄疸发生后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或反复发作。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12 h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6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蓝光照射护理、病情观察,教育指导、基础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3.1 加强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新生儿室内要求每日定时消毒、通风,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 ℃,湿度保持在55%~65%;患儿因血清胆红素不断升高,造成肝脏功能逐渐下降,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率极大,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若新生儿脐部有渗出物时,可使用75%乙醇涂抹,并保持周围皮肤干燥,还要加强臀部清洁与护理,防止发生红屁股,降低感染率;并加强保暖,避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加强新生儿皮肤色泽及黄染发生部位、时间、程度及范围等。
1.3.2 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 在新生儿每天进食或淋浴后对其全身进行抚摸,并加强腹部与背部的抚摸,促进胎便与胆红素的排泄,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患儿黄疸症状。
1.3.3 控制喂养次数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患儿的喂养次数,从而增加患儿大小便排出次数,促进血清中胆红素的排泄;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正确指导家属正确的喂养方式及用药。
1.3.4 音乐疗法 可利用适当的音乐对患儿听觉系统造成刺激,在其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中引起反应,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对其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造成影响。
1.3.5 游泳疗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新生儿在游泳时,在水温刺激作用下,有利于血液循环与胃肠蠕动,可促进粪便与胆红素排出,因此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1]。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及治疗与护理5 d后的黄疸指数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部位为额部、面额部、胸前部等[2],统计两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与退黄时间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发热1例,皮肤干燥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腹泻5例,发热2例,皮肤干燥3例,皮肤损伤2例,精神疲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30,P=0.0121)。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尤其是生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当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大于85.0 μmol/L,即发生了黄疸。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其中第一影响因素为围产因素,包括病例分娩、母乳喂养、围产缺氧以及药物影响等。在临床上通常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母乳性黄疸三种,其中新生儿躯干与面部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在100.7~152 μmol/L范围内,可视为是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四肢、手足心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255 μmol/L,可视为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但无典型的体征与表现,可视为母乳性黄疸[3]。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围产保健质量,并积极引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4]。临床常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主要是通过对胆红素光异构化,从而出现构象异构体与结构异构体来缓解患儿黄疸症状,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5]。并在治疗中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加强相关知识教育,通过给予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控制喂养次数、音乐疗法、游泳疗法等综合措施干预,促进血清胆红素排出,降低胆红素水平。
本研究中,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给予黄疸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配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胆红素排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31-32.
[2]张军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6):130.
[3]任娜,王娅宁.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对策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433-1434.
【关键词】新生儿,毒性红斑,皮肤护理
【摘要】新生儿毒性红斑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较少见,是一种未知病原学的普通疹子,多为一过性生理现象。一般出生24小时后皮肤发生鲜红色红斑,大小不等,数目可多可少,融合成片或玫瑰红色样丘疹,有时红斑上可出现略带黄色的丘疹,常发生于躯干,尤以臂背部为多。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皮下血管丰富,角质发育不完善,患儿一般情况好,无全身症状,多在1-2天内不治自消,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因影响新生儿美观使其父母担心,已与新生儿黄疸成为影响新生儿正常出院的两个主要方面,现通过对46例新生儿毒性红斑皮肤护理体会如下:
临床资料
所选46例均为在我院2010/01/20-2010/12/20出生的足月儿,符合新生儿毒性红斑诊断标准(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皆为生后24小时面部首先出现片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红斑,出生48小时后红斑渐增多,颈部、耳后、腋下等不易通风处出现,72小时后全身可见,以臀、背部为重,胸腹及上下肢均呈密集的红斑,其中有23例红斑中央可见一白色高于皮肤的风团,12小时后风团呈脓疱,不易消退,有25例无白色风团和脓庖出现,虽然患儿精神状态无影响且不影响吸吮及大小便,但皮疹的复现增加了新生儿父母的心理负担,使患儿不得不延长住院时间。
护理
红斑中央有脓疱的用75%酒精棉棒擦破再以点状消毒后脓疱消散,约5小时后局部干燥,普通红斑每天2次酒精消毒皮肤,红斑很快消散。为预防皮疹反复,所以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通过对患儿病情观察可见该病始发于面部,考虑新生儿吸吮时面部紧贴,且母亲产后体虚加上害怕受风、出汗接触等所致,所以应保持病室空气流通,通风换气、减少汗出。2.多数家长担心新生儿受凉,加盖过多,这样可促进皮肤血管扩张,易促进红斑的发生与发展,应宣教避免捂盖。3.新生儿用品应当柔软、清洁、舒适和刺激性小,衣物清洁时一定要将化学洗涤剂冲洗干净。4.洗澡时宜用中性洗浴液,如无必要尽量用清水洗澡即可,不一定每次都用浴液,否则会对新生儿娇嫩的皮肤产生刺激。5.臀部红斑应宣传勤换尿布,避免使用纸尿裤,用太阳晒干的纯棉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6.肚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以0.5%碘伏涂抹,以减轻感染。7.让患儿尽量侧卧,减少背部的支撑面积,使背部及臀部减轻因长期受压而致的不透气,8.另外应宣教母亲孕期及产后避免食用辛、辣、香、热物,饮食应偏清淡,避免致脾胃积热达于肌肤。
结果
通过对母亲及家长的健康宣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多不治自愈,未再发生如上述4例重症病例。由此可见,新生儿红斑的发生与室内湿度高,衣物包裹多及母亲孕期饮食有关。当胎儿从母体娩出后,便从羊水的浸泡中来到干燥的环境,又受到空气、衣物等刺激,可以说是新生儿适应环境变迁的生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更多的从外因上对新生儿加强护理。在孕期指导母亲饮食偏清淡,在新生儿期做好通风,加强新生儿皮肤观察及护理,使新生儿毒性红斑病程显著缩短,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投入,减轻了新生儿父母及家长的焦虑不安和心理负担,使患儿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兆敏、陈晓燕新生儿毒性红斑并感染的临床控制.现代临床医学.2005.31(4):265-266.
[2] 王桂珍、武红梅;新生儿毒性红斑临床观察380例[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3期.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从].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2-953.
[4] 刘超、徐永强、周辉、等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发病因素的探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3):238-23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因窒息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产生的一系列脑病症状。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HIE仍以综合治疗为主,护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本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2例,现将抢救过程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与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进行。其中男63例、女39例,足月儿82例、过期产13例、早产儿7例。发病在出生24 h内89例,24~48 h 7例,48~72 h 4例,72 h以后2例。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
1.3 临床表现 兴奋激惹63例,肌张力高59例,反应差43例,阵发性青紫巧例,苍白3例,拥抱反射或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9例,前自饱满11例,眼凝视或眼震4例,昏迷2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87例,好转12例,3例放弃治疗出院,平均治疗时间13 d。
3 护理
3.1 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形态、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人体各脏器组织的代谢以脑的需氧量最高,而据有关报道:新生儿脑组织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50%左右[2],因而选择适当的氧疗及保持正常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非常重要。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咯痰,应加强巡视,发现患儿痰堵,应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由于新生儿鼻腔黏膜柔嫩易伤,所以使用头罩或面罩给氧[3]。
3.2 一般护理 定时测体温、心率、呼吸,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等。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勤洗手,加强环境管理。患儿取侧卧位,床边备吸引器及止惊药物,使病情变化时及时使用[4]。惊厥护理中度HIE患儿约50%发生惊厥,重度患儿可达80%。控制惊厥,首先确定惊厥的原因,有无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如有给予相应的纠正。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则可用苯巴比妥,亦可用安定静推或水合氯醛灌肠。
3.3 维持静脉输液通畅 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采用微量输液泵补液,控制速度。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给予药液时应稀释,避免使用高张溶液。同时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和瞳孔的改变,避免输液过度加重颅内高压。
3.4 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单纯HIE发生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出生后3~5 d,出现前囟紧张或膨隆,而并发颅内出血时出现脑水肿的时间更早,一般在24 h内,且病情较重。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0°,尽量少搬动患儿头部,伴有颅内出血时,应保持绝对静卧,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按医嘱应用脱水剂和激素,控制液体入量60~80 mL/(kg•d),力争48 h内使颅内压明显下降[5],在用脱水剂时要注意选择较粗的静脉,保持通畅,防止渗漏,并经常更换静脉穿刺部位。
3.5 支持营养护理 新生儿窒息后机体各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应注意维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能量,故护理中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我科均使用微量推注泵输液,并微量监测血糖,如血糖低于2.2 mmol/L,给予喂糖水,加快输液速度。如血糖高于6 mmol/L,应减慢输液,使血糖维持在5 mmol/L左右。
3.6 注意保暖,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散热机会增加,而新陈代谢相对低,产热不足,容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可导致代谢紊乱,也可致组织内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流量不足从而加重缺氧。本组HIE患儿均全部放入温箱治疗,既可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又可以制动,降低耗能。
3.7 给予家长精神支持 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知识,树立患儿家长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为其长期居家照顾及康复锻炼做准备。教会家长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2] 崔淼.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5.
[3] 霍桂兰.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6,36(12):45-46.
【摘要】: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在新生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大多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较低,加之在出生时难产或者护理上一些问题导致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特征表现不典型,治疗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尽快使患儿康复。为此,探讨分析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诊疗和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是新生儿科就诊患儿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指上部呼吸道的鼻、咽和喉部的呼吸道炎症,俗称的感冒。由于难产护理不当及周围环境污染加上新生儿免疫机制未成熟本身体质弱等也会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刚脱离母体的保护,自身的一些器官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是很完善,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再由于新生儿刚出生,家人或者护理工作者护理不注意,容易导致新生儿上感。对于呼吸和免疫系统来说,咽部淋巴环和免疫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同时呼吸系统各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肺组织等发育不全,气道纤毛运动能力较差,由于刚出生肺部血液比较丰富。1新生儿呼吸系统的整体防御能力比较低,故上感较易发生注意防范。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少部分为细菌或肺炎支原体引起。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或流感病毒等。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嗜血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在各种诱发因素,如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和环境影响等作用下发生。如果新生儿有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都容易发病。2当新生儿周围环境变化剧烈或比较恶劣,也容易引起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回顾性分析163例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对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护理的要点细节进行探讨,提高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水平。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3例新生儿肺炎病例资料,其中其中男性患儿95例,女性患儿68例。胎龄42W14例患儿.。体重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中,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部分患儿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继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新生儿一般表现为发热或轻微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有时也伴随着急性腹泻等症状。患儿常出现上呼吸道局部的炎症改变和眼部表现。新生儿患儿哭闹不安、张口呼吸、吸吮困难、拒奶、有时伴有呕吐及腹泻。
2. 具体护理
2.1 护理健康教育 及时的与新生儿的父母沟通,向他们宣传新生儿喂养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患儿的体温保暖,及时更换衣服,保持新生儿皮肤干燥防止再感染的发生。对新生儿刚出生后的一些机体变化进行宣传讲解,让家长们对孩子更了解,更注重一些细节性护理方式。
2.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新生儿口腔鼻腔内有比较多的分泌物时,要及时的进行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且可以定期的给患儿翻身拍被,让患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时的排除,必要时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同时给予拍背,以此更好的促进分泌物的排除和肺部的扩张。如果分泌物过多,让患儿侧卧头偏向一侧给予吸痰治疗,但动作应当轻柔,注意患儿的反应。
2.3 体温护理 当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上时,可服用药物退热,4小时可重复一次。如发生高热时,可用75%酒精兑一倍温开水在颈部两侧、腋下、腹部沟部等有大动脉搏动处做酒精擦浴,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降温,防止惊厥。有高热惊厥时止惊药可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新生儿的体温和神志反应变化。
2.4 静脉通道的建立 对于患儿病情特别严重的患儿,为能及时给药进行快速治疗并进行相关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输注。注意操作过程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新生儿的整体系统发育不完善,头部静脉比较表浅,容易辨别和穿刺,还易于固定观察,故护理工作中头皮静脉输液多一些。
2.5 喂养护理 新生儿机体能量储备较低,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能量消耗更大,患儿的反应和反射能力也降低,患儿的食欲和胃纳功能降低,故患儿不远进乳和其他一些事物,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儿的能量逐渐被消耗造成患儿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患儿的抵抗能力进一步降低,此时应当尽快给患儿进行母乳喂养,可以每次少喂但是要多喂几次,保证总量的足够,一般每2个小时进行一次,喂奶时注意防止发生呛咳和吐奶。特别是由于新生儿上感后造成口咽部粘膜病变,患儿进食比较困难,喂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呛咳。喂奶后一般要轻轻拍打后背可以使得患儿胃肠道中的空气排出,防止患儿发生溢奶和腹胀。对于患儿题为较高并且呼吸快,失水较多的患儿要给予一定量的水。3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症状表现不典型,需要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有效的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科学有效的治疗后,多数可以治愈并且基本没有后遗症,复发的也很少。对于特别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可能发展迅速,需要密切护理观察,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措施,降低新生儿痛苦。
参考文献
[1] 丁金龙,应群华,屠凤娟等.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1021-1023.
可提高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临床可积极采用。【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胆红素脑病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9
新生儿黄疸属于早期新生儿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灶。针对该疾病 , 临床主张采取蓝光治疗[1]。在治疗期间 ,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 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次将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 主要是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于 2014年 2月 ~2015年 2月收治于本院,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 48例, 女 38例;足月儿 40例、早产儿 46例;发病时间分布:24例在出生 1 d内发病、28例在 1~3 d内发病、20例在 4~7 d内发病 , 其余14例在 1~2周内发病。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
1. 2 方法 此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采取蓝光治疗方法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病情观察 在护理期间 , 需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详细了解患儿相关的喂养方式、保暖方法以及体质量等。定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 , 同时严密观察患儿尿液以及大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便的颜色改变情况, 从而获取患儿黄疸状况。
1. 2. 2 健康宣教 由于新生儿年龄的限制 , 因此主要需做好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家属黄疸疾病的危害性 , 引起家属的重视。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 , 从而增强治疗的配合度。
1. 2. 3 饮食护理 对于黄疸患儿来说 , 倘若有吸吮乏力症状发生 , 则会导致喂养艰难 , 因此需要实施少量多次喂养措施 , 或者采取间歇喂养措施;与此同时 , 需将奶量摄入维持在合理水平内。
1. 2. 4 病理整体护理 针对患儿具体病理情况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若患儿血清胆红素过高 , 需采取蓝光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 , 需采取黑色眼罩保护患儿的双眼 , 以此避免视网膜损伤。保护患儿隐私部位 , 治疗时长维持在3~5 d。在治疗期间, 倘若不显性失水明显加重, 需及时补水。对患儿采取保暖措施 , 同时对腹泻以及发热做好相应预防工作。②合理采取白蛋白以及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 给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提供便利 , 进一步有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③规范科学进行补液 , 以不同补液内容为依据 , 合理调控速度 , 充分避免高渗性药物快速滴入的行为 , 以此使胆红素流入脑组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 3 疗效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护理效果 结合罗文英[2]作出的研究 , 并以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为依据 , 将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等级:①痊愈:皮肤黄疸完全消除;小便颜色恢复正常;经复查 , 患儿血清总胆红素
1. 3. 2 满意度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 , 将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由家属辅助填写完成。总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两者之和。
2 结果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痊愈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97.67%。满意 70例、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3 讨论
在医学领域中 , 将出生 28 d内新生儿引发的黄疸视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 胆红素生成偏多、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3]。此类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4]。在临床中 , 主要采取蓝光治疗。为了改善患儿预后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本次提到的护理方法包括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健康宣教、饮食护理以及病理整体护理等[5,6]。有学者经研究表明 ,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 能够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 痊愈 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
总有效率为97.67%。在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 满意 70例、
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综上所述 ,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有显著优势 , 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 同时
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但需充分注重的是 , 需对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后遗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 进一步为
患儿预后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敏 .新生儿黄疸 120例临床护理 .现代养生 , 2014(6):231.
[2]罗文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 2013, 19(15):115-116.
[3]陈玲 , 杨梅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 . 医药前沿 , 2013(14):294-295.
[4]蒲玲 .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3(13): 1786-1787.
[5]高鸿英 ,苗福荣 ,刘春平 , 等 . 35例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医疗装备 , 2013,26(7):90-91.
[6]王燕 ,刘娜 ,孟丽 .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医药前沿 , 2013(31):15-16.
通讯作者:贾喜梅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产科质量,预防新生儿伤残的发生。方法 对两年间的新生儿窒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分娩产妇5005例,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8%。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产科原因是脐带因素,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是羊水过少和早产。结论 做好产前保健和防治并发症可有效减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 窒息; 原因; 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2]。其发生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的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寻找预防新生儿窒息的措施。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两年来住院分娩的142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分娩新生儿500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42例,占2.8%,其中轻度窒息129例,重度窒息13例,造成窒息死亡1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窒息标准: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产科原因:脐带因素,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胎盘功能减退和胎儿窘迫。界定标准:脐带因素,指脐带过短、纠缠、打结、脱垂。羊水过少指除外胎膜早破,产前B超提示羊水暗区
2 结果
产科原因新生儿窒息可由羊水或多种因素引起,本组142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包括:脐带因素、羊水过少、早产、胎盘功能减退、产程异常、胎儿宫内窘迫6种。脐带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0.9%,28.3%和15.5%。脐带因素中脐带绕颈最常见,重度窒息以羊水过少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早产,胎盘功能减退和脐带因素。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主要为脐带因素,本组病例中占30.9%。其中脐带绕颈最常见,这是由于脐带缠绕过短,牵拉过度,脱垂或机械受压可使胎儿在宫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尤其在活跃晚期,第二产程胎头下降更加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胎心改变。羊水不同程度的污染,胎监基线率呈可变减速。因此,产时严密观察胎儿心率的变化是否由于脐带异常所致。若发现胎心快慢不均,宫缩后持续减速等异常,均应及时处理。避免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3]。
3.2 在重度窒息因素中羊水过少居首位 羊水过少,其缓冲作用减弱,宫缩时宫壁紧贴胎儿,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使胎儿脐带受压,影响胎儿及胎盘循环,导致缺氧,严重者可致胎儿死于宫内。同时,羊水过少又使其黏稠度加大,污染更加严重。分娩时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所以妊娠发生羊水过少。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手术终止妊娠。在分娩时,必须及时吸净口鼻咽部的污染羊水,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的发生。
3.3 重视产前检查 加强用产期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早发现纠正胎位异常,预防并及时处理妊娠合并症发生。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母儿异常情况。产程观察要仔细,分娩方式的选择,手术技巧等也要注意。另外,在胎儿娩出前还应做好抢救预备工作,正确处理产程。另外,积极的预防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窒息有重要意义。
3.4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 助产士要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步骤。医务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术,采取有效助产技术和恰当的护理措施,阻止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复苏前对有可能发生窒息的高危分娩做好人员和物资准备,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备齐常用药物,器械如氧气,呼吸气囊等。胎儿娩出后快速评估5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清否,有无呼吸,肌张力,肤色。初步复苏后评估呼吸、心率、肤色三项指标。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依据卫生部2007年修订《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对窒息新生儿实施规范、有效地复苏。按照ABCDE复苏方案:A为清理呼吸道,B为建立呼吸,C为维护循环,D为药物治疗,E为评价。新生儿复苏整个过程必须保暖,重点要做新生儿的呼吸护理,保持呼吸顺畅,保证充分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2] 薄辉.现代儿科急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3] 杨皓.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及复苏治疗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243-244.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与护理对策,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2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从意识及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前囟、有无惊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治愈29例(90.6%),死亡3例(9.4%)。随访29例,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26例(89.7%),发生后遗症3例。结论: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死亡率高,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积极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控制惊厥、恢复脑功能、维持正常体温、营养支持、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和护理、早期康复干预,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早产儿多见,死亡率高,存活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有效地预防ICH已成为围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该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且常不典型,漏诊率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治愈率甚为重要。我科2004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ICH患儿32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病情、观察要点和护理浅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男18例,女14例,早产20例,足月儿8例,过期产4例,出生后3d内发病者占多数。
1.2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合CT检查确诊为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22例,产伤性颅内出血9例,医源性颅内出血1例。
1.3 合并症与预后:呼吸衰竭5例,治愈29例(90.6%),死亡3例(9.4%)。死亡病例中早产儿2例,足月1例由于出血量多,并发脑疝、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4 随访:随访方式:来院检查、电话回访、家访等。了解智力、运动功能、语言、行为能力等情况,其中有1项有异常,则为后遗症。到2007年8月共随访29例,年龄最小者7个月,最大者3.5岁,正常26例,有后遗症3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损伤部位、出血量多少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应仔细观察病情,才能早期发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室管膜下出血及轻度脑室内出血其意识状态可完全正常,且常无其他症状。出血量较少或以小脑幕上出血为主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表现为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32例中,兴奋者19例,抑制者13例。笔者体会: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报告医生,并做详细记录,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患儿转危为安。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变化,及时给予心脑监护,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均表示病情危重。32例中5例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呼吸快者达120次/min,呼吸慢者3~5次/min。另外,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黄染等。如颜面皮肤苍白或青紫,提示颅内出血量大,病情较重。皮肤青紫与出血量多少、窒息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皮肤黄染则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协助治疗,注意体温的变化,如有体温不升或高热,表示病情危重,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2.3 囟门的观察: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有否膨隆及紧张,如果观察患儿前囟膨隆、饱满或紧张,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小也与前囟紧张度有关,应及时提示医生给予降压及脱水治疗,预防脑疝发生。
2.4 其他: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因患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观察患儿热量及液体摄入情况,以保证机体的生理需要。如患儿出现恶心、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尿量及色泽变化,以防脱水过度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室温保持在24~26℃为宜,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病室安静,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患儿头部的搬动和刺激,以免加重出血。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取右侧卧位,防止分泌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使抢救治疗药物能迅速有效输入,静脉穿刺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集中护理和治疗,一切操作要轻、稳、准。
3.2 呼吸道护理:颅内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而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因此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抢救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的措施是:①合理给氧: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易损伤,为避免鼻导管对其刺激,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流量为0.5~1L/min,患儿抽搐或重度缺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流量为4~5L/min,呼吸停止者应用呼吸囊加压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为宜,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氧。②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及时降低颅内压,恢复脑功能
3.3.1 镇静、止惊: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钠具有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和惊厥而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等止痉。用药同时应严密观察,防止发生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
3.3.2 防止再出血:室内保持安静,患儿绝对静卧,尽量减少头部搬动,抬高床头。避免血压波动,防止加重颅内出血。因高血糖可引起高渗血症,颅内血管扩张,甚至颅内出血,故血糖监测很重要,输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及浓度。及时应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1、止血敏等,注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血运情况,如颜面皮肤进行性苍白或发绀,提示出血量较多,应做好输血准备。
3.3.3 防治脑水肿:颅内出血患儿颅内压增高占95%。如出现精神萎靡、睁眼不眠、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有脑水肿者首选地塞米松和呋塞米。
3.3.4 维持正常体温:新生儿最佳体温为36.5~37℃之间,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本组24例低体温患儿,放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保暖,其中20例早产儿移置于保温箱中,箱温根据患儿体重而定,防止体温过度波动而影响抢救效果。5例体温>38.5℃,给予松开包被,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后,患儿体温在2~3h内降至正常范围。
3.3.5 营养支持: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或病危、病程长的患儿可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禁乳期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水电平衡及热量需要,使患儿血糖维持在5.4mol/L左右。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贲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同时注意小儿不吃时不能强喂,以免吸入气管。鼻饲管以较软的乳胶管或硅胶管为好,24~48h更换1次。每次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在咽喉部有无盘曲或脱出,喂奶后注入温开水3~5ml冲洗胃管,并注意乳具的消毒处理。给奶量按热卡计算,1w内为210~314J/(kg・d),2w时为410~460J/(kg・d)。
3.4 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和护理: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颅内出血患儿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本组患儿临床诊断有多种合并症,前5位分别是:缺氧缺血性脑病20例(62.5%),高胆红素血症13例(40.6%),肺炎11例(34.4%),新生儿硬肿症6例(18.8%),肺出血4例(12.5%),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使29例患儿治愈出院。
3.5 恢复期的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皮肤抚触,被动屈伸肢体、按摩,变换婴儿姿势;与患儿说话、唱歌;给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新生儿期给予听、视、触觉、前庭运动等刺激,对小儿脑的发育至关重要。教会患儿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及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制定可行性的训练计划。出院后每个月到医院检查和康复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
4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高,预后较差,我院9例系由产伤引起,预后较好。在临床工作中,应详细全面地询问病史,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的新生儿特别应注意: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为及时诊断提供依据,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出院后向家长讲解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后遗症,给予安慰、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尽早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能开发,从而减少脑损伤后遗症。据近年国内报道ICH预后不良在30%左右。本组32例经住院系统治疗,临床治愈29例,出院后随访,正常26例,有后遗症3例。
【参考文献】
[1] 姚玉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J].中国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1):110~113.
[2] 金汉珍,董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2.
[3] 虞人杰,曹连义.新生儿颅内病变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65~67.
[4] 胡亚美,颜纯.临床儿科诊疗关键[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