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第1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宣传心理知识等心理操作技术的运用,却忽视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达到的效果有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运用传统心理操作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营造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布朗芬布伦纳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成是历时系统,认为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重恰当处理突发的生活事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利事件对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第2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09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45- 03

0 引 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但学生就业率却不太乐观,就业难的问题十分严重, 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技工院校大力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孵化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生态系统视角下提出想法与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帮助缓解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课程内容以及形式单一

与大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便是创新创业课程,学生也认为课程会对想法以及知识需求提供帮助,但却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起到了作用。

有很多同学反映课程并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其中原因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学校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自身创新创业的需求;其二是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了解程度低,也没能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三是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参加创业培训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形式,但却很少有该形式的课程;其四是导师为课程能否起作用的关键要素,但学生对老师的不了解以及学校老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导致学生未能有效吸收课程中有用的知识。

完善的课程体系会帮助学生解决之后所遇到的管理、技术等问题以及最重要的资金问题。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会形成有关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内容及形式单一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对创新创业产生帮助。

1.2 导师力量薄弱

对于没有任何创新创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些专业并且有经验的人为其进行指导。虽然目前各高校有半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疑惑,但缺少真正有过创业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很容易受到周围创业氛围的影响,同学之间的氛围不会浓烈,主要的动力来源便是教师,只有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才会激发学生的想法,正是因为有创业想法更会需要有帮助的教师,这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会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帮助的政策与知识联系实际为其讲解,传授方式新颖,内容与时俱进,将课堂不再只是拘泥于课堂,而是将学生真正带入社会。而学生再也不会只是知道政策和专业知识,却不知道怎样运用。

而目前导师力量单薄,既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对创新创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1.3 政策激畈蛔

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群体认为国家政策对他们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仍只有少数人选择创业。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自身创业有帮助,同时也会自主去关心并了解相关政策,但是对目前政策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没有相应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为其解答该政策所提供的帮助应如何使用,导致学生只是了解却不能得到自己获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五要素中属于出发点:一、政策能够引导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文化效应,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使其了解国家方针;一方面面向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二、大部分学生较为关注资金和税费方面的政策,这类政策能明显影响学生创业积极性;三、只有政府对大学很少能创业引起重视,各高校才会将自身办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应配备导师上。

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首先,融资服务类政策是目前同学们认为可操作程度和实用性最高的,其次,是技术指导类和税费减免类。如果政府设立相关政策咨询机构,加大产学官合作,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引领,高校为实践的联盟模式,社会上创新创业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烈。

1.4 资金筹集困难

学生都认为资金是创新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继政策之后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最为不满意的一个因素,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担忧自己筹资的难易程度,这也将成为自身创业的阻碍。

对于除资金外其他几个因素,大学生均对该要素的满意程度超过了了解程度,由此可见,必须从资金着手才能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认为融资渠道较窄,要筹集到所需数额的资金相对比较困难,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身边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创新创业想法和行为没有得到身边人、某企业以及银行等的认同,筹集资金才会困难。同时,现如今大学生融资渠道依旧是来自家庭朋友等传统手段,缺少新时代下导师教授学生更多融资渠道,合理利用政策与社会环境等,让大学生成为脱离家庭的独立创业个体。

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实习中学习经验,也希望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由此可见,资金问题的解决需要其他几个要素的共同协助,才会将创业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消除掉。

1.5 文化建设受阻

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对创新创业制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但是周边对于创新创业想法持一般肯定态度,而且身边选择创业的人并不是很多,还未起到应起的积极作用。

很多同学认为当今缺乏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化和缺少创业资金均是没能形成良好创业氛围,身边人不选择创业的原因,这样不浓厚的创新创业风气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还不够强大。

当周围形成了良好的创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选择创业,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风气也会帮助他们降低筹集资金的难度。为增强创业风气,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配以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及开拓新的实践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样会对创新创业有所帮助。

2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评述

2.1 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从社会价值角度思考,生态系统理论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该理论将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分为四个层级, 从内到外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是包容个人的中间组织; 中观系统影响着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外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一种延伸,间接地影响着个人; 宏观系统是一种较大的环境系统, 如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及政治体系等。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多重环境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的影响, 试图通过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使人的需要与其所处的微观、中观、外观与宏观环境之间更好地协调互动。

2.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整合了影响教育的各项因素,提出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分析的全新思考。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看,课程是创新创业的微观系统,是学生教育中直接接触的部分;导师是中观系统,他们联系着学生与课程,影响着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是外观系统,与学生之间并无绝对的直接关联,但政府的政策却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文化是宏观系统,它抽象,模糊,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宏观地指挥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同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数据的分析发现,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活性,就必须还要关注资金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

2.2.1 内部课程打基础

课程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微观所在,是整个生态系统与学生直接联系之所在。创新创业教育直接通过课程辐射学生,以开设多种课程形式,如融资能力培训、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个人与团队能力的提升等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并通过创业计划实战检验成果,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发挥课程的微观大作用。

2.2.2 中观导师做桥梁

导师作为一个中观系统,连接着政策与课程,并以授课的形式面对面地传于学生,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拥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通过灵活易懂的新型案例将政策与课程相结合,把创业思维植入学生心智,潜意识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感程度,最后亲自带领学生进入即时市场实战,因材施教地提高创业能力。

2.2.3 外观政策顺民意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信息时代,政策作为大学生最在意的要素,首当其冲地受到关注,不仅是创业政策的万民科普,更是要惠民政策得民心,通过本项目真正了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以促进经济繁荣为主旨,在融资途径与难度、导师制度的改革、n程形式的创新等方面给予社会新鲜血液以支持和帮助。

2.2.4 宏观文化促繁荣

文化作为宏观系统,并不是人为可控,而是前面课程、导师、政策因素的革新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从微观处运转起来,系统要素间的传递,必将使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当中,而创业文化也必将欣欣向荣。

2.2.5 资金要素做保障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资金是一个整个系统中的派生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创新创业困难重重,资金不应该成为一项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通过政府社会对大学生给予资金支持,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顺利进行的基础。

3 结 语

从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课程、导师、政策以及文化五个方面。尽管解决单个重素会对目前状况有一定改善,但其结果也只能是单调且不明显的。根据以上分析,五个要素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如果能全面系统地调整五要素,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大学生是未来精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开放性,蕴藏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潜力,因而,创新创业绝对不是点对点的联系,而是一项系统立体而又长期的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116-119.

第3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之契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对罪错青少年如何进行矫治挽救、有效预防其重新犯罪、引导其重新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集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教育机关、罪错青少年家庭及全社会之合力才能完成。

作为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处于系统之中,并与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要将服务对象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认知和考察,认为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其作为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由一个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成的全面生态系统。在该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法同样秉持系统的相互联系性,一方面对服务对象自身及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对其有联系的各个系统进行整体的、有步骤的、有重点的调配、干预,改善、提升服务对象与各种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其所处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个人的发展进步。

其实,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观原因即为自身所处的微观系统发生异化,而客观原因所指向的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则是与青少年个体微观系统密切相连的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作用力、影响力存在缺失或发生偏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上有其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深层次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制定有针对性地帮教措施等方面有着独特而有效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因此在检察环节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理念、方法、措施方面的指导有其合理和创新之处。

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构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制度的设想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部分省市检察机关在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例如上海市、江苏省常州市、无锡市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创建管护基地,被专家学者称为“三大模式”。据常州市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外来涉罪人员通常无固定居所,无固定生活来源,无合适担保人,即使犯罪情节较轻,一般都实行构罪即捕,造成涉罪外来人员羁押率明显高于常州本地人。[1]上述三个省市的做法有相通之处,包括在热心公益事业、有管护场地和管护条件的民营、私营企业设立“管护基地”,由其作为辅助单位对附条件不起诉人等进行监督考察,入驻人员被称为“学员”,聘请优秀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安排企业优秀员工向学员传授劳动生产技能。

如上文所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治问题上有其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契合点、切入点,因此笔者建议,应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理念、方法、措施方面的指导,通过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切实提升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帮教效果,真正体现恢复性司法的价值所在。

(一)监督考察对象――微观系统

1.接受评估――为帮教提供参考

在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开展帮教之前,评估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监督帮教对象,检察机关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收集其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生理心理情况、犯罪的原因及动机、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在研究、分析、整合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多面向的结论,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帮教计划,与考察辅助人员形成共识后,在监督考察期限内以其为纲领,共同实施。

2.履行义务――为罪错付出代价

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而言,其首先应当是一个涉嫌犯罪的人,其犯罪行为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且已经符合起诉条件。因此,使被附条件不起诉人为自己的罪错付出代价、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受到痛苦、为被害人遭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应为必须任务。所以,在其所处的微观系统内,必须承受痛苦和压力,履行检察机关规定的各项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不得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从事特定的活动等等。

3.内在改变――为成长奠定基础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惩戒不是最终目的,教育、感化、挽救并最终引导未成年犯自愿悔罪、成长发展才是司法机关的最高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完成一定时间、一定数量的社区义务活动等。从内因这一最重要的改变因素出发,实现其自身的转变与成长。

(二)帮教辅助人员――中观系统

1.家庭系统――以亲情引导回归家庭

家庭在青少年成长发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成人嫌疑人来讲,不可能脱离家庭系统开展监督帮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督促其严格遵守考察期间的各项规定,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为更好地发挥监护人的监督作用,检察机关可以结合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监护人发出《管教意见书》。监护人要从思想、生活、学习等多方面与未成年人深入沟通。检察机关及考察辅助人员也要为家庭系统内的家庭成员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导和服务。

2.学校系统――以师生情、友情引导回归学业

发挥学校系统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积极影响作用,一方面,加强法律和法制教育,通过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传播和固化,将社会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传授给罪错在校生,使其内化为价值准则和人格核心。另一方面,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感召,通过学业辅导、心理调试、调动参与班级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召回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内心对正常学业生活的向往及对未来自身发展的信心。同时,发挥以同学关系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由所在班级同学或学生干部带动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活动,如义工服务队、广播站、运动队等,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身边同辈人的认可和支持,重获自我认同感。

(三)监督考察人员――宏观系统

1.考察主体――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是附条件不起诉当然的考察主体。在整个监督考察过程中,检察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定期向帮教辅助人员(未成年嫌疑人监护人、学校老师和社会工作者等)了解情况,并对帮教事项进行具体指导。作为考察主体,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要定期走访,听取意见建议,并制作笔录附卷,向犯罪嫌疑人发出《劝诫书》,要求其严格遵守规定,定期汇报情况。

2.具体管理――以司法行政人员为主导

笔者认为,可以由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司法所、社区矫正办公室)等辅助检察机关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帮教工作,更为妥当。同时,可以将嫌疑人居住地所在社区(居委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作为二级考察辅助单位,协助做好日常的考察、监督,集合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帮助嫌疑人在考察期间取得较好的表现。

3.整合资源――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力

近年来,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认可。在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监督考察中,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闲散及外来务工的罪错未成年人,由于其帮教考察难度较大,可以借鉴我国上海市、无锡市、常州市的经验,在区域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拥有与帮教工作相适应的人员与经济能力的企业和单位设立“管护基地”,由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管护基地”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开展监督帮教,协助检察机关做好具体的帮教、矫正工作。

第4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

1社会生态学的概念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被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建构了系统模型。他认为人类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被归为四个系统,最里层的微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系统,比如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第二层系统是中系统,是个体与微系统的关联,如个体与教师、家长、伙伴的互动;第三层外系统指个体不直接参与但仍受其影响的外围系统,如社会机构、组织等;最外层是宏系统,指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如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约定成俗的习惯等[1]。该理论把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认为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开设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的定义,我们将青少年定义为年龄在10-24岁之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要经历显著、快速的青春期发育。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将青春期描述为一段充满了内外部矛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次新生。青春期被充满诗意地描述成为“暴风骤雨之后的凤凰涅槃”。

2.1现阶段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性教育尚未独立成科

在目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客观条件决定了性教育无法单独设科开展,一方面是生物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涵盖部分性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课程模块的不断增加也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相冲突,性教育独立成科在目前考试重心的情况下更难以落实。

2.1.2教师家长对性教育存在误解

一份来源于网络的对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性教育调查中,给予“很好”、“较好”评价的受访者仅占11%,给出“一般”“较差”“很差”评价的受访者则占到65%,还有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性教育。在我国,学校中进行性的教育并没有把性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性教育内容偏向于禁欲教育,防病教育,但缺乏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指导,如性别认同、性别平等的知识等。

2.1.3大众传媒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性信息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开放度扩大、网络取代了教师、家长成为青少年获取资源的主要来源,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足够广泛的性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可信性都令人堪忧,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甄别,青少年很容易被网络中的性诱惑所吸引继而深陷其中,。

2.2开展性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性发育的到来促使青少年性意识的全面觉醒,对性知识发生浓厚兴趣。如今,青少年的性成熟提前、婚育期退后,加之性文化的刺激,青少年的性观念逐渐开放。青少年犯罪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自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趋势呈现明显上升,青少年还存在着青春期焦虑、性别认同等心理障碍;此外,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2]。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这提醒我们,不能再以单纯的批判来进行性教育,青少年需要获取的是内容全面,不加道德批判的性知识。根据KAB(认知-态度-行为)模型,知识与态度、观念是行为基础。只有拥有正确的性知识,建立积极的性态度,才能采取安全及负责的性行为。青少年时期对性的认识与观念的形成将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发展。

2.3性教育涵盖的内容

根据美国性信息与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性教育四维度,性教育不仅是有关性的信息,同时还包括形成身份认同、人际关系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过程[3]。整体而全面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三点: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行为教育。由于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在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时,也应是阶段、过渡和发展的。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教学知识选择不同而有阶段性差异[4]。在近年推进性教育的过程中,“赋权型性教育”日渐引起了关注。这一理论的创建人方刚博士认为青少年性教育应是赋权而不是夺权,强调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能力与资源,使其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并且有能力承担责任。

3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将性教育的内容由低级向高级划分为:性生理需求;亲子关系、性安全感需求;亲密关系需求;交往中自我认同需求;对性的求知欲;性审美的建立;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求[5]。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主张人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兼具生物、心理的和社会三方面的统一整体。认为个体发展有自我治疗、自我教育的作用,此外,个体发展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性教育课程的设置

根据社会生态学理论,心理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过程受到个体外四层系统的影响,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时,所授课程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考虑到来自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4.1利用同伴影响

同伴教育是促进青年健康的一种策略,由于青年人可能不愿意与权威人士讨论敏感话题,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同样有利于青少年提高意识、获取准确的信息[6]。鉴于同伴教育的特点,青少年间可以利用同伴间的影响力来进行性传播疾病等知识的传递。同伴教育项目改变青少年行为的效果已被广泛认同[7]。在现阶段我国社会,青少年很难获得与性相关的全面的、正确信息,同伴教育由于其平等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伴教育常采取的形式通常有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青少年关于某一话题讨论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同伴教育让青年人都能参与其中,比起单纯的灌输更有利于获得信息,同伴教育可以采取活动的的方式繁多,如游戏、辩论或是话剧、舞蹈等。

4.2家庭教育课程

如罗素提出的:“如果我们把性问题弄得很神秘,那么就会大大增加青年人对于这个问题本能的好奇心。”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性教育。首先家长自己应有正确的性观念,如对待青少年的问题上,家长惯用的手段是恐吓。这会使得孩子对性产生内疚、羞耻和恐怖的心理。可以开设针对家长进行性教育的相关网站或课程开发,让家长学习正确的性知识,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4.3学校教育课程

理想中的学校性教育,首先要使性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制度化方式得到切实保障,其模式或独立开课,或把有关内容渗透进各类课程当中,和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其次在内容方面要以性生理与性心理作为基础、性道德与性法制作为重点,并进行适当延展如性美学等[8];教师在进行性教育时,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和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颁布的《综合型性教育框架》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年龄适宜的、科学上准确的、富于人文的和给予人权的、性别平等和对性及性愉悦有积极作用的性教育。尊重青少年的个体差异,纠正青少年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鼓励学生尊重和理解性少数群体。

第5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社区工作 行为 环境意识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一)概念

教育生态学最初在《公共教育分析》中被提出。而后在国际教育领域开始被认同和接受,最初被当做科学术语进行理解。最初的教育生态学理念被认为是跨学科的研究概念,为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生态学理念顾名思义,将生态学概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通过不同领域的概念渗透实现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生态学主张以环境生态学核心理念为基础,也就是将生命现象与生命生存系统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研究核心,进而延伸到教育领域的各类型概念、生态系统以及各类教育现象,掌握好教育未来进步发展规律,把握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可持续发展方向[1]。

(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

教育生态学主要是以教育为基础,属于对教育的产生和存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的整体环境体系。在教育生态学观念中,以学生的个体进步发展为基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要目标。整体的高职英语教育生态结构可以划分为宏观教育生态学和微观教育生态学,从整体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涵盖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宏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属于联系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从微观角度分析属于包含各类不同网络环境因素,分析整体对网络教育产生的影响[2]。

(三)教育生态化与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念。高职的英语教育教学也属于一个微型教育生态系统,在该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不同个体、不同教育种群、教育部落等等,包含不同教育生物成分,无论是内部教育环境还是外部教育环境,都会对高职英语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应该深入分析和明确把握好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与高职英语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来带动整体高职英语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进而为高职英语未来进步与发展打下基础[3]。

二、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阶段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关注学生的英语单词积累与语法知识的学习,脱离了社会英语高职人才的需求,传统理论知识积累后学生也无法灵活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英语人才岗位工作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师团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属于整体高职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持与核心,在高职英语教育的未来可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高职英语教师团队建设落后,很容易导致整体的教师发展团队建设受到限制。

三、实现高职英语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重视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工作运用提供基础。为整体的高职英语教育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教育生态化也要求高职英语教育明确社会高职人才需求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其次,加强高职英语师资力量建设。教育生态学理念要求以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为重点,适应社会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人才岗位需要。构建起完整同时符合实际人才需要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生态学理念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综上所述,现如今,教育教学生态学观念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所以应该以高职教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概念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明确社会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带动整体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钟元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玉梅:从教育生态化角度分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新课程学习(下),2014,12:203.

第7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背景发展理论 德育生态化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65-05

[作者简介]周晓莹,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学工部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程东旺,赣南师范学院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 341000)

21世纪以来,教育生态性发展趋向显著,“未来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很可能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即教育生态化时代”。显然,德育生态化实践是高校德育范式的必然选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性缺失的高校德育无法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然而,当前关于前者的研究大多停留于表层,局限于实然研究,而缺乏应然分析。对此,以生态性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背景发展理论为我们解决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成为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最深厚的哲学根基。

一、深度描述: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德育的本质是指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过程,具有主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和真实性的鲜明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作为主体性的社会存在,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增进其社会属性,养成对个人、他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自身之间关系的正确观念和处理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德育应当在生态系统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态系统,主张德育因子的主体性和协调性,注重德育环境的系统性和相对性,强调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和终身性,凸显德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成一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教育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偏好于“学练式”的“知性德育”,重视知识传播,轻视道德践履,物化德育对象,漠视个体差异,德育片面化倾向突出,无法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德育生态性的缺失,导致当前的高校德育没有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由此,德育异化为功利主义的倡导,走进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世界,严重脱离了德育本质得以彰显的生态系统。而德育对象被从生态系统中抽离,沦为“工业流水线”模式塑造的“人才产品”,从而这掩盖和遮蔽了德育的本质,这无疑是高校德育的无奈、尴尬和价值失落。德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德育理念,是从德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系统性来思考问题,即把德育放在一个整体而非局部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中来思考,从而在价值取向上趋向或达到高效而最优的状态。

(一)高校德育生态化是高校德育时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利益分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加之高校规模急剧膨胀,使得高校德育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影响高校德育的负面因素迅速增加。面对动态、整体、联系的德育生态,当前的高校德育却逐渐陷入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进而采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鸵鸟政策”的德育方式是不能促进个体道德成长的。德育生态化本质上要求以辩证的生态思维方式考察德育系统诸因子、内外环境及关联,把高校德育置入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及开放性原理,进行德育系统诸因子的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巩固和发展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合力,系统构建一个有机的德育生态系统。

(二)高校德育生态化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人的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具体性的内在要求,既表现为个体的身心特点、发展潜力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个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发扬人的主体性就必须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个体的意志,从个体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对人的主体性的理性认识抽象为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回应和观照。大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而后一角色才是根本的。传统高校德育囿于工具性思维,物化德育对象,藐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主体差异,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理想及道德成长的规律,使内在于生命的道德成为外在于生命的对立物,变成了压制人、束缚人的东西。高校德育生态化呼应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遵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挖掘和弘扬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生态系统中优化和提升个体的道德品性,以个体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为基础,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

(三)高校德育生态化是德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德育创新是以德育新思维和德育新方法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以期提高德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和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创新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实现程度与我们对德育生态的思维方式及德育环境的优劣密切相关。然而,传统高校德育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系统诸因子的孤立或冲突,因子功能的单一片面,使得德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被弱化。高校德育生态化以生态性思维方式考察德育系统,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德育系统诸因子、内外环境及关联的功能及整体效应,从而为德育创新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人的主体价值在德育创新中处于中心位置,实现德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 生态系统;情境利用;资源获取;职业学校;专家型教师;教师专长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55-05

一、问题提出

社会全面转型和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呼唤更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等特点[1],使得职校教师的发展既与普通学校教师存在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因素更广泛,成长路径更复杂。

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成长放置于广阔和复杂的生态体系中,提供了对外在多维生态环境的系统审视,以及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互动解析,是全面、深入分析职校教师成长机制的适合理论。生态系统视角下,职校教师的成长维系于个体内部和内外各系统之间借助地位势差、资源错位、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与持续发展关系。埃文斯(Evans)和卡尼(Kearney)指出,生B系统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框架,不但可以由此理解和分析个体面对的复杂情境和问题,而且有助于设定合适的介入方法以取得有效转变[2]。

聚焦于情境、资源、个体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交流与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需要运用各类资源和积极行动,通过交换方式获取情境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生态系统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包括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格林(Greene)和艾弗罗仕(Ephross)认为,情境是一个多种社会力量的组合体,可以在特定架构内形塑个体的行为和发展[3]。依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的分类,生态情境系统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由内到外延展的微观、中间、外层和宏观四类子系统[4]。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个人发展、包容个人的组织;中间系统是介于包容个人组织之间的联系,即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外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延伸,可以影响和包容微观系统或中间组织,进而间接影响个人;宏观系统指文化的支撑部分,如经济、社会环境、法律及政治体系等。四个系统持续交互作用、影响和制约,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个体发展。

资源是情境系统进行交流的核心事物,资源获取能力是职校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陈钟林和吴伟东认为,资源可以分为工具性资源和情感性资源两种类别[5]。工具性资源指向个体用以作为手段,达成某一个具体目标的资源,对个人而言,可以进一步分为知识资源、能力资源、平台资源、精力资源、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情感性资源则指向个体自身情感需求的满足和观念态度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分为感情资源、观念资源和态度资源等。情感性资源不能帮助个体直接达成目标,但能够实现情绪情感的宣泄、缓和、抚慰、调适,以及观念的形成、加深、巩固、转变等,从而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在职校教师成长期间,往往需要在情境中同时获取大量的工具性和情感性资源。

持续、健康的资源交换是维持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6]。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情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获取。职业学校中,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老师,在其职业发展道路上,往往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情境,因势利导,并通过资源的有效和持续获取推动自身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宏观背景,以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为视角,分析专家型教师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认知框架下,理性认识职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力求从情境和资源角度对职校专家型教师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成长事件进行系统考察,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二、职校专家型教师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的编码分析

职校专家型教师的界定有很多维度,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其界定为在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5年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为考察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历程的专长特点,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25名来自广东省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前,首先对教师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主要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籍贯、学校、职称、教龄、获奖次数、学历、专业、所授课程等。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成长的关键性事件。请教师详细描述自己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三个最关键事件、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与教龄情况,以及事件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专家型教师成长关键性事件的编码过程

从情境和资源两个维度对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性成长事件进行编码分析。编码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和对教师访谈文字的梳理分类,并借鉴了张必清等学者的研究[7]。关键事件的情境与资源编码一览表。

情境因素的编码包括四级,首先将情境编码为情境类别和情境内容两类。在情境类别上进一步编码为单一情境、两个情境、三个以上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到的教师发展资源,将资源编码为资源类别和资源变化性质两大类。

下面,以三位教师的关键性事件描述为例,示例基于情境与资源的编码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编码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单一编码原则。所有编码均采用单一编码方式,即如果一个事件涉及的情境或资源涉及到两个或以上的编码类别,则以其中最重要的那一类作为唯一编码。第二,最小编码原则。由于编码一共分为四级,在实际编码操作中,多级编码均以最后一级,也就是最小一级的编码类别为依据进行编码。

(二)关键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与教龄分析

列出了在25位专家型教师描述的75个关键事件中,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和教龄情况。由图1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发生时,教师职称多集中于中级职称阶段,有47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期,占62.67%。事件发生时,教师的教龄多在11~15年,以及0~3年,说明这两个时间段是教师发展快速变化的转折时期。

(三)关键事件涉及的情境因素分析

图2列出了职校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事件,所涉及的情境类别。由图2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的情境以单一情境最多,共计45次,占60%;其次是两类情境的交互,为26次,占34.67%;三类情境因素交互的只有4次,占5.33%。学校因素是影响教师最为重要的情境,为36次,占48%。此外,在所有两类或三类交互情境中,均涉及到学校与其他情境的交互作用,没有一个交互情境因素中不包含学校。如果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实际涉及到的学校情境占比高达88%。在具体情况内容上,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的情境内容较多的是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均为8次),技能竞赛、岗位调整(均为7次),进修学习、校企合作(均为6次)。

(四)关键事件涉及的资源因素分析

图3列出了职校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事件所涉及的资源类别和资源变化性质情况。由图3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工具性资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资源(22次,占29.33%)。在所有资源中,能力资源被提及的频次最高。在资源变化性质上,大部分关键事件都使得教师提升了自身资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变的最少(5次,占6.67%)。

三、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情境与资源分析及启示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中,职校教师发展体现为开放、多维、动态和持续的主体对于生态环境的情境利用与资源获取。

(一)关键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

由图1的频次统计结果可知,就职称而言,职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事件多集中于中级职称阶段,占62.67%,其次是初级和高级。中级职称阶段是教师从教学胜任、熟练走向教学专长的重要过渡与转折阶段。在此时期,教师的经验比较丰富、精力比较旺盛,处于事业发展中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危机时期,面临着专业发展的两重性[8]。教师大多已经成家并生育子女,因此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兼顾事业和家庭,是很多教师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如有教师提到“产假后被撤掉教研室主任职务,工作出现消极懈怠”“父亲生病后卸下班主任工作”等。因此,这也是教师最容易处于职业倦怠和发展瓶颈的时期。因为向前已经渡过了职业适应期,缺乏事业危机感;往后再进一步冲刺,又容易受到自身和外界多个因素的干扰,缺乏成长动力和热情,导致愉悦感和成就感丧失。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情境资源,顺利渡过这个高原期,教师将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反之,则可能长期徘徊在熟练阶段止步不前。

就教龄而言,职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事件分布比较平均,从刚开始工作到教龄20年左右都有。相对集中的是11~15年和0~3年这两个教龄段。11~15年教龄的教师大多在中级职称阶段,前面已经对此进行了分析。而0~3年教龄的教师则处于新手期的阶段,很多教师在此阶段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大量积累全新的职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面临的新境况、新挑战、新机遇很多。如访谈中提到在新教师阶段“第一次收到工资,比较满意,到沿海工作是选对了方向和职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第一次带中职学生到企业全职实习,深感中职学校技能培养存在诸多不足,认识到走校企结合,项目任务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些都显示出,在新手阶段,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危机感,是职业发展的快速提升期。

由关键事件l生的时间节点分析可以看出,新手期和熟练期是影响职校教师成长的关键和转折时期。学校应该对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教师给予充分关注和适时帮助。一方面,创设各种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帮助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全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考虑熟练期教师的事业瓶颈、职业倦怠和各种内外情境冲突带来的压力增大和精力不足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分忧解难。

(二)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情境利用

影响职校教师成长的情境,既有单一情境,也有多个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单一情境中,学校情境占据绝对的影响力优势。而家庭、政府、社会、企业虽然也有所影响,但被提及的频次都非常低。这说明,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学校是一个影响职业发展的决定性情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结果也反映出当前职业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成长还是过分局限于自己工作的小圈子,没有真正地走出去,与社会、工厂、企业、市场、政府等有效结合。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并出台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和保障,但非学校情境对职校教师成长的影响还是很有限。虽然此次调查范围较小,但仍然间接反映出职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与生产第一线切实融合,专业实践能力有所缺失的现状[9]。

在两类及以上情境的交互作用方面,原本设想相互作用会发生在诸如企业-社会、社会-政府等情境中。但访谈编码分析显示,所有产生交互的情境都涉及到学校情境与其他情境的交互,再次体现出学校对于职校教师成长的绝对核心影响力。其中,学校-学校、学校-企业是两类情境中影响较大的。学校-学校涉及到的是教师本人工作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如兄弟院校或者进修学习的学校等)的交互关系,说明对职校教师来说,校际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重要发展途径。此外,学校-企业也是重要成长情境。单独的企业情境对教师的影响力很小,而校企合作则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如“与企业合作能让新工艺、新技术带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但要解决一些操作上的技术问题,确保双方顺利开展工作”。说明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中,多是把企业活动与学校需求结合在一起,而并非单独关注企业本身。

在具体情境内容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技能竞赛、岗位调整等。这些情境都是直接影响教师工作场所、工作性质、工作层次的关键性因素。对职业学校来说,很多教师来自于工厂、企业第一线,后来作教师。还有的教师是从一所学校调动到另外一所学校工作。这些情境中,教师都会面临新的工作适应问题。职称晋升也是影响教师的大事件,如果能够成功晋升职称,往往将直接提升教师的地位、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等;但反之如果不能成功晋升,则会导致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降低。学校建设与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很多教师提到了学校转型和转制、教学评估、示范校申报、校园搬迁、领导层换届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学校重大事件的影响。很多教师提到,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体验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也加强了与其他教师和兄弟学校、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成长的情境。因此,上述这些情境都是在促进职校教师发展中,需要特别关照的。此外,也有个别教师提到了身体健康、生育子女等造成的影响。在国家全面开放二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子女生育也会进一步引发女教师的精力不足、压力增大、家校资源竞争等问题,这一点在未来职校教师成长中需要进一步特别关注。

(三)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资源交换

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工具性资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资源(22次,占29.33%)。工具性资源是由一定目的引导,并直接促成达到某种结果的资源,其直接服务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工具性资源的获得会直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如“到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学习,之后成为学校语音教学骨干,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不断获得和提升工具性资源的过程。情感性资源是不直接作用于工作情境,但对工作有间接影响的资源,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态度、情绪情感等。情感性资源往往对工具性资源产生间接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也是影响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如教师提到“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到基层社会调查,感受到真挚的师生情谊,更加热爱林业事业”“国家对职教的投入逐渐扩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职业教育整体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积极性”等。如果一位教师对职业教育充满希望,对工作有高度的热情,这种情感性资源将促使他在工作中更积极、高效地投入到能力和知识提升中,间接促成工具性资源的获得。在所有资源中,能力资源被教师提及的频次最高,其次是平台、精力和感情。这说明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自身的能力。

在资源变化性质上,大部分关键事件都使得教师提升了自身资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变的最少(5次,占6.67%)。这说明,对于职业学校的专家型教师来说,面对关键性发展事件,大部分时候能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使得情境变化带来资源的增长,这可能也是他们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不同教师的资源利用度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资源变化性质。比如很多教师谈到工作岗位调整,从专任教师升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有的教师认为这种变化使得自身“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管理岗与教师岗视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代表一种资源提升;但有的教师却认为“压力大,研究与学习专业时间变少”“时间不能从容安排,家庭和工作安排有时会发生冲突”,代表资源的降低。这说明能否有效、积极地利用资源,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情境本身,也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态度、能力和具体行为。

四、结语

情境利用与资源获取是职业学校教师获得持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对职校专家型教师的访谈显示,以适应为主要任务的新手期和以跨越瓶颈为发展契机的熟练期是教师发展的两个关键期。在各类情境中,学校情境和以学校为核心的W校-学校、学校-企业等情境,是职校教师获得和利用资源的最重要情境。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技能竞赛、岗位调整等是影响教师最大的情境事件。在资源利用方面,教师对工具性资源的利用多于情感性资源,而能力和平台是影响教师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同一情境可能引发不同性质的资源变化,体现了教师在情境利用上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关键性事件会带来教师资源的提升,反映出专家型教师优秀的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能力。当前职校教师在情境和资源利用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过度重视和依赖学校情境,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工厂、家庭等情境的利用还比较欠缺。在健全、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积极、频繁的情境利用与资源互换,学校应创设各类适宜条件和环境,促进教师更高效、积极地利用情境和获取资源。

参 考 文 献

[1]和震.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10):65-67.

[2]Evans, D. & Kearney, J. Working in Social Care: A Systemic Approach[M]. Hants: Arena, 1996:27-41.

[3]Greene, R . R ., & Ephross, P. H.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M].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1:172-178.

[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17-123.

[5]陈钟林,吴伟东. 情境、资源与交流: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弱势青少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5):22-27.

[6]李景春. 生B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 教育科学, 2006(3):26-29.

[7]张必清. 基于关键事件法的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定性分析[J].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10(4):17-21.

[8]张朝珍, 杨光海. 从熟练到卓越:论熟手教师的专业提升――基于教师教学决策的现状调查[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8):3-7.

[9]谢勇旗.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95-97.

Situational Us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Chen Liju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strengths and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expressed a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effective acquis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hrough interviewing 25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three key ev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were researche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ntext 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four level system coding,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ti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period and the skilled period were the two key s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t teachers were the positive acquisition of school situation and school-school, school-enterprise situational resources. The disadvantages were that over dependence on the school situation, and short use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business, family and other situations. The use of tool resources was more than emo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same situation may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nature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第9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 教育生态系统 高校体育 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14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Ecosystem

CHEN Zaoche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lso got the attention of each respect.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aspects of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develop for a long time, we must control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to ensure its ecological balance, want in the sports system in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al balance, we must mutual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the paper analyzed this problem.

Key words education ecosystem;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生态平衡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不断的工作总结中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可以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针对体育生态系统而言,它和社会体系、教育体系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下面就结合存在的问题,理清其未来的发展主旨。

1 体育体系中所面临的生态平衡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教育事业上一直贯穿科教兴国战略,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这里研究的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吸收教育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在我国具体就涉及到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对教育事业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体育生态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硬件、软件等资源。在这里要指出,体育系统要想得到生存,就必须以这些资源作为发展基础,如果在体育体系内部没有了资源、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就需要体育教育人士建立一个崭新的平衡体系。第一,对所需要的新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传输新的信息。第二,在体育体系中创建新结构,有利于新型信息的传输,在此过程中,还应该依赖自我调节系统的作用。让该体系和之前的平衡体系有所不同,创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其涉及到人为因素,其体系有合理的构成组成,有一定的模块功能,能够让平衡系统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 体育教育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地位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分支体系,也是重要内容,其是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很大不同,例如教育的形式不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也不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中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方面,教学以学校目前拥有的教育基础为核心。第二方面,教学内容是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意志,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其在关键的学习期构建好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进行大型团队体育性质的活动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个体和个体,以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和认识能力。学校在举办团体竞赛时,项目内容会体现团结、竞争、合作等,在了解和竞争者的差异后,还可以培养自身的思维,独立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高个人和整体的协调性。

3 体育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3.1 教育信念会影响体育生态体系

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在应试教育问题上我国也一直在进行改革,目前已经确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凸显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育事业中体育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利用课程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的毅力和忍耐力。然而,有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有应付的态度和行为,只重视文化课程,或者以各种理由占用体育课程。这就使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3.2 教育指导思想没有完全应用于体育教学工作中

从整体的体育教学中观察分析,高校教学中忽视了体育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都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学生的专业课中,这一情况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下降,体育教学生态发展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从有关的数据不难看出,少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完善体育研究小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办公室也不具备,这表明体育教学还不是该校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促进体育的生态平衡。

4 让体育教学达到生态平衡的措施

4.1 让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相互统一

第一点,学校要让体育教学体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匹配,由于进行体育教学时,创建体育配套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这些内容也包含在体育生态圈的范围内。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体育设备的结构和方向,因此在建设体育生态圈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所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完善体育生态系统,让体育生态系统和当地环境互相匹配。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设置体育设施时,要符合学生身体所能承担的能力,避免在体育运动时超负荷运动,从而导致学生身体出现损伤。业内人士都清楚,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都不同,因此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针和政策。不要高标准地要求某些高校创建体育设施。结合当地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设施,可以展现不同地区的文化,还可以积极推动区域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点,体育系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落后就要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各个行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却显得困难重重,在发展体育事业的时候,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①找到发展中的难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可以设定培养体育人才的目标,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方向,根据社会的整体需求进行制定。就目前而言,体育人才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同时应具备很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有长期的抱负,成为一名高级的实用型人才。

第三点,在发展中要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自身爱好,②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积极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个性。在课程构建方面,必修课是主要的,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营造理想的体育教学生态环境。

第四点,体育教学系统要结合社会情况而变化,业内人士都清楚,我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这个大环境有很多关联,利用信息资源的沟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教学中体育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③因此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提高我国的体育教学水平。根据社会经济的进步,带动体育教育的进步。

第五点,保证体育生态体系符合我国的文化环境。在我国的文化环境中,其核心之一就是教育事业,因此如果体育事业不断创新和进步,对我国文化产业也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在发展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价值,要结合目前的体育发展情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④在以往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其对我国文化产业环境的适应性,为其在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4.2 实现体育教学的质和量的要求

第一,完善体育教育人员培训机制,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中,也要把自己看成学生当中的一员,对自己也要进行教育和学习。体育教学体系当中,教师也要经历再教育环节,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高,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还应该建立课程的整体结构框架,对所有课程做优化处理,⑤一般情况下,整个体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进行课程结构优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基础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扩展学生视野的课程,建设一个符合高校实际情况,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架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促进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⑥提高学生的整体意识,扩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的体育人才。

第二点,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教学,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其数量要和学生成一定比例,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让其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规范专业的操作促进学生积极训练和学习。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不要僵化思维,僵化教学,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模仿,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5 总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一定要结合实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使用新型教学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希望在有关部门的带领下,我国的体育事业会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 戴铭.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60-62.

② 王林毅,于巧娥.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6):94-95.

③ 陈永兵,周山彦,高志才.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探索[J].青少年体育,2014(8):74-75.

④ 周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生态课程构建的思考[J].Journal of Hubei Sportsence,2007.26(4):452-454.

⑤ 张文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