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纵隔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特征,探讨CT在诊断纵隔脂肪肉瘤上的价值,以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结合病理学特点,并归纳分析既往文献中的病例报道,并对6例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的CT表现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对纵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比较明确,在定性诊断上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确诊仍需要病理学诊断。结论 CT是诊断纵隔脂肪肉瘤的有效方法,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
【关键词】纵隔脂肪肉瘤 CT 诊断 病理
脂肪肉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及腹膜后,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发生在纵隔罕见。笔者结合搜集到的临床病例,并复习既往文献中的报道,对纵隔脂肪肉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病理学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纵隔脂肪肉瘤病例。男5例,女l例。其中3例是术后复发。所有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病变位于前上纵隔1例,前下纵隔心膈角区3例,后下纵隔2例。细胞类型:粘液型脂肪肉瘤3例,分化成熟型脂肪肉瘤3例。
2 讨论
脂肪肉瘤发生于纵隔者罕见。在全纵隔肿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欧美资料占0.75%,日本占0.13%~0.20%[1]。我国自1978年应用CT以来至今,累计报告几十余例,以个案报告为多。一般认为脂肪肉瘤极少是从脂肪瘤恶变而来, 而是一开始就具有恶性指征。肿瘤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前中纵隔下部及心膈角区,常偏于一侧。早期大多无症状,当肿瘤很大时可有胸闷、胸痛、咳嗽、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病人这时才就诊,所以肿瘤发现时常比较大。[2-4]
2.1 肿瘤病理学特点
病理学特点:脂肪肉瘤的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粘液性组织。由于肿瘤的脂肪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纤维组织及粘液性组织混合程度不同,肿瘤的大体表现亦有所差异。分化程度低的脂肪肉瘤切面呈鱼肉状及脑髓状,可有出血、坏死及囊性改变。分化程度高的脂肪肉瘤包膜完整、光滑,切面类似脂肪瘤,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可见灰白色条索穿插其间。
镜下分为四型:粘液型,高分化型,多形性及圆形细胞型。其中的粘液型最常见,约占50%。当以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为主时,称为分化成熟型脂肪肉瘤(高分化型);间质有明显粘液变性和大量血管网形成者,称为粘液型型脂肪肉瘤(粘液型);当分化差的小圆形脂肪母细胞为主时,称为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圆形细胞型);当多形性脂肪母细胞为主时,称为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形性)。其中圆形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恶性程度高,易有复发和转移[5]。因肿块质地较柔软易向组织疏松部位生长,所以肿块多呈上窄下宽状,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2 肿瘤的CT影像特征
CT表现:好发于前中纵隔的下部及心膈角区,肿块常较大,偏于一侧,可有分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界限不甚清楚或呈浸润性生长,或对周围结构压迫、推挤致其移位。肿瘤的密度取决于脂肪肉瘤的细胞间变及纤维性和粘液性组织的混合程度。分化程度低的脂肪肉瘤很少或无脂肪成分,密度以纤维组织成分为主,CT值可偏大,大于20HU。一般多为混合性,呈不均匀的混杂密度,常表现为不均匀脂肪密度内可见不规则的线形及条索高密度影,也可表现为肿瘤内部较低软组织密度影并夹杂着不规则的脂肪密度影。其脂肪密度不均匀,可以是正常的脂肪密度,也可以高于正常,脂肪密度在-20 HU~-60 HU之间。肿块内脂肪组织较分散,纤维组织和粘液组织共存。因此,总的来说,纵隔脂肪肉瘤的密度一般多为混杂密度,可在-80HU~40HU之间,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内部轻度不规则的强化。分化程度高的脂肪肉瘤包膜可完整,与周围组织器官界限清楚。肿瘤内部偶见线状及斑片状钙化影。有研究者认为:CT值越低,分化程度越高, 如果CT值在-30HU以下则可能为高分化型,如低于-55HU以下则与脂肪瘤难以鉴别[1]。CT值是分化程度判定和估计预后的重要依据。
2.3 鉴别诊断
若肿瘤分化好,需与脂肪瘤、胸腺脂肪瘤鉴别。注意其好发部位,胸腺脂肪瘤好发于前下纵隔心膈角区,但其内可有胸腺组织,且无周围侵犯;而脂肪瘤多位于后纵隔,CT诊断脂肪瘤并不困难;脂肪肉瘤好发于前中纵隔的下部及心膈角区,其密度一般多为混杂密度,常表现为不均匀脂肪密度内见不规则的线形及条索高密度影。另外脂肪肉瘤生长快及易侵犯周围结构是其另一特点,也是诊断的有力证据。纵隔脂肪肉瘤也需要与纵隔实性畸胎瘤相鉴别,后者除了实体部分的软组织密度,液体部分的水样密度和脂肪组织的脂肪密度外,钙化和骨化较常见,特征性表现是可出现脂肪- 液体平面,有时在此界面出现线状及条索状混杂密度影为毛发团。对于分化差的脂肪肉瘤鉴别难度较大,此时应就其发生部位、有否脂肪及其钙化、周围侵犯情况等特征性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结论。
目前来说CT在本病诊断上是较为实用的首选方法。其对纵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比较明确,在定性诊断上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确诊仍需要病理学。
参 考 文 献
[1] 王天君,藜庶,蔡台生,等.纵隔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三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7):489-490.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437-502.
[3] 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等.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关键词】 人感染; 禽流感; H5N1; 病理学; 病原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3.039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1]。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低/非致病性、中、高三级[2]。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结构等特点,一般感染禽类,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出现基因重配,导致病毒结构出现改变,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最终导致人感染禽流感疾病的发生[3]。近年来,禽流感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还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重创[4]。近年来先后在朝鲜、越南、泰国、韩国、日本、中国等10多个亚洲国家爆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5]。此次研究对在2008年1月-2014年1月中国内地人禽流感患者25例进行研究,对其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及病因学特点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中国内地人禽流感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2~86岁,25例患者均符合《人感染禽流感诊断方案》中的标准,根据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5N1禽流感诊断。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阳转或呈4倍或以上升高[6]。
1.2 方法
1.2.1 胸腔局部解剖 对已死亡的1例患者进行胸腔局部解剖,摘除患者气管、双肺及心脏。
1.2.2 病理组织学制片与观察 使用4%甲醛对标本进行固定,使用石蜡包埋,然后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病理学组织进行观察。
1.2.3 组织化学染色 Macchiavello病毒包含体染色和网织纤维染色。
1.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单克隆抗体CK、CD68、CD20、CD8、CD4、CD3、S-100,EnVisionTM二步法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
1.2.5 电镜制片与观察 使用2.5%预冷戊二醛对组织标本进行固定,1%锇酸后固定,使用树脂包埋,然后将其超薄切片,使用乙酸铀-柠檬酸铅进行双重染色,然后使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
1.2.6 病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动物致病性观察 细胞培养特性和培养细胞电镜观察;RT-PCR测定与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血清学试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新分离禽流感病毒动物致病性观察。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对行胸部局部解剖的患者观察发现,该名患者左侧胸腔内有黄色浑浊液体约400 mL,其左侧胸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该名患者壁胸膜外观呈现淡红色。气管黏膜充血,并且气管腔内有少量淡红色分泌物。患者左肺上下叶外观呈现出广泛性实变状,呈暗红色,其切面有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左肺呈现出淡粉红色,散在斑片状暗红色区。心包内存在少量的淡黄色液体。患者心脏外观正常。
2.2 光镜检查
2.2.1 肺脏 左肺脏主要表现为广泛性肺实变,显著的肺水肿和肺出血及坏死。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质浓聚,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可以看见核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患者肺泡腔内有大量的蛋白性渗出液,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及变性坏死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以及多核或合体样肺泡细胞,并且伴有明显的透明膜形成;肺泡隔没有明显的增宽,有部分的小血管壁亦呈现纤维素性坏死,并且有少量的血栓形成。有部分区域的肺泡隔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损毁及坏死,融合成片,并且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左肺病变较重,又肺病变较轻,肺组织内出血、充血呈灶状或片状分部。肺泡腔内有大量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少量的水肿液、中性粒细胞等改变,有透明膜形成。支气管:黏膜中可以看见有淋巴细胞核巨噬细胞浸润;部分小支气管出现坏死,并且充满了炎性渗出物。
2.2.2 心脏 心包小血管充血。心肌间质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3 免疫组织化学
2.3.1 肺脏 增生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泡腔内的合体和多核细胞均呈现CK阳性反应。巨噬细胞呈现CD68阳性染色;只有少量的淋巴细胞CD3为阳性,标记B细胞的抗体CD79a及CD20均呈现阴性。SARS冠状病毒S蛋白单克隆抗体染色呈阴性。
2.3.2 心脏 心肌间质可以看见CD68阳性细胞浸润,并且可看见有少量的CD3阳性淋巴细胞浸润。
2.4 组织化学染色 (1)病毒包涵体染色:少量肺泡上皮细胞质内存在嗜酸性染色球形颗粒。(2)网织纤维染色:患者肺部坏死区域内肺泡壁网织纤维出现断裂,崩解消失。
2.5 电镜检查 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存在明显的细胞肿胀,并且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膜消失,并且能够观察到细胞凋亡和坏死。Ⅱ型肺泡细胞核体积增大,胞质内空泡形成,能够看见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扩张。胞质内板层小体及早期病例相比数量增加。肺泡间隔内血管内皮红细胞出现肿胀及空泡变性,肺泡间隔和肺泡腔内可看见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可以看到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样颗粒,多数呈现出球形,有囊膜,大小约为80~120 nm,高电子密度核心居中的C型病毒颗粒数量较多,低电子密度核心的A型病毒颗粒数量较少。
2.6 病原体分离培养鉴定
2.6.1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将血浆标本接种Vero细胞16 h,观察到细胞出现病变,24 h后,CPE达到4+。经0.2 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后分别接种Vero细胞,出现CPE,与未经过过滤的样品无差别。除Vero细胞外,接种MDCK细胞,在MDCK细胞进行试验时出现病变时间相对于Vero细胞较早。
2.6.2 培养细胞电镜形态学观察 在细胞外能够看到大量的病毒颗粒,并且有明显的突起,细胞内可见少量的病毒。
2.6.3 RT-PCR测定 RT-PCR测定与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均扩增出A型流感病毒的部分M和H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的M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禽流感病毒的同源性为96%。HA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禽流感病毒的同源性为97%。
2.6.4 血清学试验 抗禽流感病毒特异血清H5N1、H9N1、N7N7特异血清。采用酶标抗体染色法、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血凝抑制试验。使用鸡抗禽流感病毒H5、H7、H9特异抗体进行酶标染色,然后分离病毒与鸡抗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特异抗体均呈现出阳性反应。免疫酶标染色、血凝抑制试验均与H5N1亚型特异抗体呈现出强阳性反应。与SARS的特异抗体的反应均呈现出阴性。
3 讨论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毒株所造成的患者出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病死率较高,并且尚无有效的治疗[7-8]。目前对有关人禽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其检测的研究已经有了进展,但关于人禽流感的发生及发展的病理过程及临床特点还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探索[9-10]。
此次研究使用电镜、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方法对2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器官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病例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研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病理学和病原学特点。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病毒在体内的潜伏期约为1周,临床表现为发热>39 ℃、气促、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恶心等表现;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肺部病变发展较为快速,出现大片实变阴影,呈重症急性肺炎改变,可能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胸腔积液、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出血等症状,患者病死率较高[11-12]。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A型禽流感病毒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肿、肺实变、明显的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等病理改变为其主要特征。电镜检查可见A型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研究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和病理学特点,为将来的人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病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孟华,李铮,董鹏,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蛋白中和抗体及表位的鉴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5):633-637.
[2]彭海燕,迟莹,李燕,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白N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与鉴定[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5):6-9.
[3]杨敏,成凌志,王伟.湘潭市高危场所环境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3):366-368.
[4]曹志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中和抗体表位及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5]吴瑞平.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中和抗体表位的研究[D].温州:温州医学院,2013.
[6]庄丽,蒙黎明,赵文荣,等.贵州省2012年度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HA-1基因分析[J].贵州医药,2013,37(6):492-494.
[7]单云峰,李燕,迟莹,等.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3):1-3.
[8]冼盈,朱翔,张永标,等.不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诱导IFN-α/β和MxA mRNA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4):708-713.
[9]吕星,王晓辉,吴春利,等.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诱导的机体免疫损伤分析[J].中国共患病学报,2013,29(7):697-699.
[10]张立霞,于在江,周剑芳,等.H5N1禽流感病毒headless HA基因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3):179-181.
[11]刘丽琦,余慧燕,于在江,等.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在杆状病毒中的共表达[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543-546.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205-03
Imaging features and analysis on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DONG Shuangxia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Medicine,Wenzhou Central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cknowledge of clinicians on CT imaging findings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duce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Methods The CT imaging findings of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confirmed from September 2009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the lesions form and involved area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there were 5 cases(5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right lung,3 cases(3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left lung, and 2 cases(2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both lungs,of which 5 cases(50%) with lesions locating in the apex of right upper lung;8 cases(80%) occurred pulmonary cavity,of which 5 cases occurred multiple cavities that located in the more than 2 pulmonary lobes, 3 cases occurred pericavity infiltration;7 cases(70%) occurred pulmonary bronchiectasis; 1 case(10%) occurred scarce bronchogenic spread. Conclusion When the patients have invalid effect after receiving formal anti-TB therapy and occur repeated discharge of bacteria in clinical,the imaging findings show that many lesions form exi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cluding nodule shadows,small patchy shadows, cavities, consolidation and bronchiectasis,especially when it appears nearly subpleural thin-walled cavity, the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should be considered,and sputum culture and strain identification should be positively done for reducing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CT study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分枝杆菌属内除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非洲分支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1]。NTM广泛存在水、土、灰尘等自然环境及动物与鸟类中,NTM肺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2]。NTM侵犯肺脏,称之为NTM肺病,为NTM病中最常见的。近年来,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流行及实验室检测手段提高等因素,NTM肺病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目前尚未见我国大样本量的NTM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我国历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NTM分离率从1990年的4.9%升至2000年的11.1%,2010年为22.9%,这基本反映出我国NTM病呈明显上升的态势[4]。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为肺结核或漏诊。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及细菌学分离、培养鉴定确诊的10例NTM肺病的CT特点,来提高临床医师对NTM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2013年收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10例。在这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45~76岁,其中男患者2例有COPD病史,1例患者基础有支气管扩张,1例基础有糖尿病而无基础肺疾病,女性患者3例患者无基础疾病,均为围绝经期妇女,1例患者既往肺结核,1例患者有脊柱侧弯合并COPD,1例患者基础有支气管扩张。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有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且诊断标准均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处理指南》及2007年美国胸科学会(ATS)的《NTM肺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有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可诊断为NTM肺病:(1)至少2次同一菌种痰培养阳性;(2)至少1次支气管冲洗或灌洗液培养阳性;(3)肺活检有典型分枝杆菌病的病理改变,肉芽肿性炎或抗酸杆菌阳性,且NTM培养阳性,或有典型的分枝杆菌病的病理学改变,至少1次痰或支气管冲洗液培养阳性[5]。
2 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平均为52岁,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病变,并从标本中分离出分枝杆菌,本组患者送检3例患者送检痰分支杆菌培养2次阳性,6例患者送检灌洗液培养非结核分支杆菌,1例患者行肺穿刺活检见典型分枝杆菌病病理改变,且NTM培养阳性。本组1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病例病灶位置分布特点:累及右肺的5例(50%),累及左肺的3例(30%),双肺累及的2例(20%),其中病灶分布于右上肺尖的5例(50%)。形态学特点如下:出现空洞(图2)的8例(80%),而位于肺尖后段的4例(50%),靠近胸膜下的有6例(75%);空洞壁的形态上,薄壁的6例(75%),厚壁的1例(12%),空洞周边有浸润病灶的1例(12%)。病变斑片状渗出影有1例(10%),出现纤维性变1例(10%),结节影(图5)5例(50%),树芽征(图4)3例(30%),其中9例患者CT上同时出现两种以上影像学形态。本组病例中合并有支气管扩张(图1)的6例(60%),病灶沿支气管播散的1例(20%),肺门淋巴结肿大的2例(20%),肺内病灶见有钙化的1例(10%)。出现胸膜增厚(图3)的有7例(70%),其中有1例出现了胸积液。
图1 箭头所指为支气管扩张征
图2 箭头所指为靠近胸膜的薄壁空洞
图3 箭头所指为胸膜增厚,及纤维条索影
图1、图2、图3胸腔CT患者为男性,76岁,农民,经BALF分支杆菌培养3+,影像学上可见多发支气管扩张、薄壁空洞、胸膜增厚及纤维条索状影多种形态混合存在
图4 箭头所指为树芽征
图5 箭头所指为小结节影
图4、图5胸腔CT患者为女性,55岁,体健,送检BALF培养缓慢生长非结核分枝杆菌,影像学上以两肺多发结节影、树芽征表现为主
3 讨论
NTM肺病的临床表现、X线影像学、PPD试验、病理学检查都酷似肺结核,临床上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极为困难。但NTM肺病也有一些特点:NTM肺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期妇女最常见,大多数有肺部基础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尘肺病、肺结核和肺泡蛋白沉着症等,或免疫缺陷[4]。NTM临床表现与肺结核相似,但全身中毒症状轻,且咯血少见。NTM与MTB的菌体成分和抗原有其共同性,但NTM的毒力较MTB弱,非结核分支杆菌(NTM)病与结核病有相似的病理,区别在于NTM肺病干酪性坏死少见,组织反应较弱。本组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为中年人或老年人,其中女性患者中无基础疾病的绝经期妇女占多数,另大部分患者有基础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1例患者有脊柱侧弯畸形,与文献报道基本符合。
NTM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累及上叶尖段和前段,可有结节影、斑片状及小斑片状实变影、空洞影,支气管扩张、树芽征、磨玻璃影、线状及纤维条索影、胸膜肥厚等表现,且通常以多种形态病变混合存在[4]。在本组病例中,绝大部分患者有薄壁空洞,大部分患者有出现不同程度支气管扩张表现,较少有支气管播散;多位于上叶尖段,右肺病变多于左肺病变;肺门淋巴结肿大少,病灶钙化少。本组病例出现胸膜增厚占大部分,但出现胸积液的病例较少。故与肺结核比较,NTM肺病特点总结如下:(1)薄壁空洞(图2),尤其是胸膜下空洞,周围常少有实质性浸润;(2)支气管播散少见而常为邻近局部扩展(图1);(3)病变部位邻近胸膜明显增厚(图3)而胸腔渗液罕见。
目前尚无NTM肺病治疗方案和疗程的统一标准。由于NTM对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呈原始耐药[6]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因注意选择多种药物(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加上部分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一般选择5~6种药物,NTM病指南及相关文献均未明确指出NTM肺病的疗程,仅推荐疗程至痰培养阴转后12个月。文献报道,NTM肺病多采用18~24个月的治疗方案[7-10]。
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患者的及时治疗,临床上当患者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而反复排菌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影、小斑片影、空洞影、实变和支气管扩张等多种病变形态同时存在,特别是出现近胸膜下薄壁空洞时,需考虑NTM肺病,积极进行痰培养及菌种鉴定,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非结核分支杆菌病诊断与处理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1):650-653.
[2] 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954-958.
[3] 唐神结,高文.临床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00-709.
[4]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 35(8):572-580.
[5] 马.关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8:566-568.
[6] Ishikawa S,Yano S,Kadowaki T,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osis case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Kekkaku,2011,86(9):781-785.
[7] 夏祥新,桂晓红.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96例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4(22):239-241.
[8] Jeon K,Kwon OJ,Lee NY,et al.Antibiotic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lung diseas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5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9):896-902
[9] Abgueguen P,Rabier V,Mahaza C,et al.Mycobacterium malmoense:an underestimate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0,66(1):98-100
【关键词】脑血管病;癫痫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37-01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几年趋向年轻化,其发病率以及致残率很高,是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也是成年人癫痫发作的常见原因。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我们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下面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病患者,均为急性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40~84岁,平均61.6岁。其中脑梗死26例,脑出血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8例,心房颤动5例。
1.2 诊断标准:脑血管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癫痫的诊断均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对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标准。
1.3 影像学检查: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42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中脑出血18例(颞叶5例,颅叶5例,顶叶2例,基底节2例,脑室2例,小脑1例,脑干1例),脑梗死16例(额叶5例,颞叶4例,顶叶3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1例,脑干1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1.4 脑电图检查: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经脑电图检查,42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中13例正常,29例异常,其中局限性慢波15例,弥漫性慢波10例,癫痫样放电4例。
2 结果
2.1 癫痫发作的类型:42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强直-阵挛发作18例,占总数的42.9%;单纯部分性12例,占总数的28.6%;癫痫持续状态7例,占总数的16.7%;复杂部分性5例,占总数的11.9%。
2.2 癫痫发作的时间:两周以内发生的为早发癫痫,两周以上发生者为迟发癫痫。42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中,早发性癫痫为28例,占总数的66.7%;迟发性癫痫为14例,占总数的33.3%。
2.3 治疗与结果: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癫痫治疗依临床而异。单纯及复杂部分性患者口服卡马西平;强直-阵挛发作者,给予安定静推亦能控制症状发作,但有2例住院期间仍有复发需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需持续安定静滴才能控制症状,其中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
3 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显示,42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强直-阵挛发作18例;单纯部分性12例;癫痫持续状态7例;复杂部分性5例。早发性癫痫为28例;迟发性癫痫为14例。经过治疗,多数症状得以控制。我们可以看出急性期、病变累及脑皮质者继发癫痫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与病灶的大小、严重程度无肯定关系。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等急重病例中,可以看出这些患者更易发生早发性癫痫,这就提示我们:早发性癫痫与脑卒中的发病速度有关。而迟发性癫痫多数是在脑出血和脑血栓的恢复期出现的,其发病可能与脑卒中病灶中心神经元坏死、液化、周围瘢痕组织刺激有关。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机制尚未明确,不过有几点已经明确。在脑出血发生时,脑出血灶就是是导致癫痫发作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出血激发了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同侧及对侧的脑血流量降低,脑缺氧性刺激引起癫痫发作,同时进入脑内血流中的含铁血黄素对癫痫的发生也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我们知道皮层出血继发癫痫要比基底节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血肿直接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而造成的,血肿压迫皮层运动区周围血管而引起相应区域缺血或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压迫脑干,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出现颅压升高,使得入颅的血流下降,周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更加严重[3]。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动脉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出现脑水肿,以致于颅内压增高造成机械性刺激和脑组织软化、坏死、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癫痫的[4]。癫痫临床发作与梗死灶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梗死灶小的患者很少或者不出现癫痫临床发作,即使出现了也是轻度局灶性发作;而对于梗死灶大的患者,其癫痫发病率就高一些,且呈正相关,甚至会出现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而对于晚期发作癫痫患者来说,可能是因为中风囊的机械刺激,从而逐步导致胶质细胞增生、疤痕形成、萎缩、粘连、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的增生等一系列刺激而形成癫痫灶致癫痫发作。
脑血管病后癫痫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原则上以治疗病因为主,来控制癫痫发作。对于脑血管病早期癫痫的发作,可以考虑与颅高压、脑血管痉挛相关,需积极控制脑水肿等因素,癫痫易得到及时控制,有反复发作者应同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而对于晚期癫痫发作者,应考虑脑血管病中风囊机械刺激或神经细胞变形等因素相关,应严格、系统治疗,坚持规则服药,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任自才,丁桃英,陆文杰.脑卒中继发癫痫96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药杂志,2003,32(5):19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王贵清,宋永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80-81
【关键词】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作者单位:352100福建省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约占15%,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2位。多年来尽管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一般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以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现将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均有明确头部外伤病史。
1.2 研究方法 由培训后的神经外科医师从病例中收集整理各项临床资料填表(参考华东六省一市的颅脑外伤流行病学调查表)。最后由专人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其中颅脑损伤的高发年龄段为16~50岁,约占损伤总数的75%。颅脑损伤患者的职业以农民和务工人员为主,占总数的64 . 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数的72%。
2.2 致伤原因 在损伤原因中,车祸外伤最为常见 ,占所统计所有致伤原因的66.0%,其次击打伤占17.1%,坠落伤占14.8%,其他占2.1。摩托车为最常见的肇事车辆,约占所有车祸的58.4%。
2.3 颅脑损伤的时间特点 全年颅脑损伤患者以7月份最多,其次为8月和1月。从一周来看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颅脑损伤多发,一天中发生颅脑损伤的时间比较集中于17:00~22:00。从受伤到神经外科病房的时间平均约4 h。
2.4 损伤程度 本科收治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以轻、中型为主,其中轻、中、重、特重型分别约占:63%、15%、11%、9%。其中分型参照GCS评分,轻型GCS:13~15分、中型GCS:9~12分、重型GCS:5~8分、特重型GCS:3~5分。
2.5 治疗方式 本组病例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其中165例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血肿或脑挫裂伤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2.6 颅脑损伤的预后 出院时正常生活420例占78.2% ,轻中度残疾、生活能自理41例占7.6%,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2例占6%, 植物生存20例占3.7% , 死亡24例占4.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德地区颅脑损伤患者在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损伤原因及程度、 损伤时间、 预后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福建省宁德市作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是一座中小型的海滨城市。从本组资料来看,其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伤、 坠落伤、 跌伤和击打伤等。其中在交通事故伤中,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引起为主,占 48.7% ,其次是机动车引起,占27.9%。考虑可能与宁德市经济水平较低,以农村人口为主,摩托车数量众多,且安全意识淡漠,不注意自我防护,政府对摩托车管理薄弱有关。非交通伤中以高处坠落伤为主要致伤类型,因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地来宁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但管理相对滞后,高空作业存在许多违规炒作,导致外伤事件的高发[2]。从本组资料看,在各种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占73.3%,年龄以 16~50岁的青壮年居多 ,占 71 . 1% 。因宁德地处闽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农民、渔民等小工业者为主,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及以下为主[3]。
在评估颅脑外伤预后方面 ,Glasgow昏迷评分是最可信的单一评分体系之一[6]本研究对于颅脑损伤按照GCS评分划分为4型,其中轻型 320例,中型 71例,重型 66例,特重型 57例。本组数据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占总数的 24 。决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原发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其次是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本资料看,入院时病情轻重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以GCS划分的不同组别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经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认识到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现状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了解到本市颅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宁德地区自己的颅脑创伤救治体系,优化本院的院内救治体系,发挥本院作为在本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的龙头作用,提高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Gerhart KA,Mellick DC,Weintraub AH.Violence 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rauma,2003,55(6):1045-1053.
[2] 麻育源,张玉海,兰青,2004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103-104.
【关键词】原发性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护理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未明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目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 140mmHg(18.6kPa) ,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 。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 160mmHg(21 .3kPa) ,舒张压大于或等于 95mmHg(12.6kPa) 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 141-159mmHg(18 .9-21.2kPa) 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 .1-12 .5kPa)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对73例住院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护理,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3例研究对象均是于2009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74岁;男49例,女24例;一期高血压19例,二期高血压31例,三期高血压23例。所有对象均符合WHO确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诊断标准
Ⅰ期高血压:临床上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头重、失眠、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Ⅱ期高血压:血管持久痉挛而致硬化、血压持续升高,舒张压大于97.5mmHg。实验室检查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Ⅲ期高血压:由于长期舒张压升高,动脉硬化,心、脑、肾供血不足而致纤维化,在此基础上出现功能障碍。
1.3方法
对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护理以及宣教,使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3.1保持情绪稳定。血压的升降与情绪波动关系密切,大喜、大悲、大怒都可引起血压大幅度波动,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主动安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要,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治疗情况及预期结果,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可适当让患者听一些适合老年人听的消除精神紧张的音乐,参加有趣的活动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1.3.2饮食需三低二高。指导患者食用低动物脂肪、低糖、低钠(盐),高蛋白、高纤维素(蔬菜),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多食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食物,食油选用豆油、菜油、麻油或椰子油,避免进食花生油和椰子油。体重超重者则需饮食清淡,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不抽烟,不酗酒。
1.3.3控制体重,根据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体重增加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病情恶化【1】。避免长期静坐或修养,鼓励病人除保证足够睡眠外要多加运动,比如说饭后步行15~30分钟,练气功打太极,调节气血有助于控制血压。
1.3.4定时排便。人体在排大便时腹压升高可影响血压。病人在排便困难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平时应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1.3.5发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如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病人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症状,应考虑发生高血压脑病或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在通知医生的同时,准备快速降压药物、脱水剂和止惊剂备用。
1.3.6按时、按量、按规定服用降血压药物。端正病人用药意识,遵守服药原则。有些老年病人按自己的意识擅自停药、减药,认为血压正常了后就不用吃药,还有的病人记忆不好,忘记吃药或者晚吃药,护理人员应统一按点发药,督促病人准时吃药。除患者坚持规范用药,还要求家属做患者药物服用的监护工作,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医从性【2】,达到治疗的目的。
1.3.7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停留。不用过热的水洗澡,禁止长时间站立。
1.3.8定时监测血压。老年人血压波动比较大,如洗澡、活动后应静坐30分钟再测量血压,老年人应多次测量血压,并注意观察有无靶器官损伤的征象。
1.3.9避免突然改变,起、坐、站、卧要平稳。老年病人行动比较缓慢,要协助帮助病人活动,睡觉的时候打起床旁围栏,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倒。
2 临床特点
2.1自觉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高血压病后可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感觉,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压,因此对老年人定期测量血压是必要的。
2.2精神心理特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为精神紧张、易怒、情绪不稳定等,这都是使血压升高的因素。
2.3缺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识:本组76%的患者对何谓高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及高血压的危害了解甚少,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对长期治疗缺乏心理准备。这些因素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同时由于家属和患者道听途说,使其产生恐惧感。
2.4治疗顺从性差:不能按医嘱长期服药,是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因素。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但是在长期服药中,往往以自我判断而中断用药或减少剂量【3】。不少患者不能认真遵守医嘱,按时吃药,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
2.5不注意合理膳食:缺乏饮食对高血压病影响的认识,重视不够。高血压病患者宜低盐饮食,而部分患者因长期饮食习惯,认为食盐的摄入量与血压的关系甚远,对医务人员的讲解不理,未能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2.6不注意戒烟限酒:本组73例病例中,49例有吸烟嗜好多年,24例有饮酒的嗜好。其中92%患者认为吸烟仅仅引起肝损害、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而缺乏烟酒对血压的影响、认识、理解。
3 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
3.1药物治疗: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选择6大类药物控制血压,即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由于降压治疗常需终生用药,因此还应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4】。联合用药原则:第一线降压药利尿剂,应根据病情联合CCB或ACEI;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心率慢的6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用β受体阻滞剂而首选CCB或ACEI;心肌肥厚、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首选ACEI,但血肌酐高者慎用。需要ACEI而不能耐受ACEI副作用者,选用ARB。
3.2药物选择:
3.2.1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使用小剂量。如氢氯噻嗪每天剂量≤25mg,降压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
3.2.2CCB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还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如硝苯地平5~10mg每日2~3次,尼群地平10mg每日2~3次,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每日1次。
3.2.3ACEI对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相对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用卡托普利12.5~50.0mg,每日2~3次,依那普利10~20mg,每日2次。
3.2.4ARB适用于需要ACEI治疗,而不能耐受ACEI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副作用者。常用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
3.3疗效观察:①治愈: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即降到140/90mmHg以下,无明显靶器官损害和影响预后的并存的临床情况可视为痊愈。但应注意原发性高血压一旦确定,通常需要终身治疗,经过降压药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剂量;但一般仍需长期服药,中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②好转:血压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正常标准,靶器官损害和/或影响预后的并存的临床情况有改善但仍然存在。③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4 健康教育
4.1一般知识宣教 例如什么是高血压及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的诱因和危害性;血压的正常和异常范围;血压控制的目标;高血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饮食要求;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及注意事项;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等。
4.2减轻体重 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4.3减少脂肪摄入,给予低盐饮食 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忌食肥甘厚味、油腻煎炸之品,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等,高血压患者烹调宜选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菜油等,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利于血压的控制。在改变食物钠盐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食物色、香、味,以及增进食欲,这样才能使患者自觉接受低盐饮食,减少酱油的用量,使用代用盐。
4.4戒烟和控制饮酒 每日不超过相当于50 g乙醇的量(男性20~30,女性15~20g)。因为饮酒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饮酒可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吸烟的消耗量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系,吸烟者,高密度脂蛋白醇低,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量。
4.5适量运动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或太极剑等有氧运动。
4.6生活起居指导 慎起居,避风寒,防外感。高血压患者起床时应避免因改变,血压突然降低而引起昏厥,发生意外,故改变时应尽量缓慢,尤其是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防风寒,冬季外出注意保暖,避免人体受到冷刺激,身体局部毛细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洗脸、刷牙时应用温水。
4.7饮食结构合理 尽量软质饮食,多样化,清淡营养,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因为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所以高血压患者宜多食维生素丰富之食物,如菠菜、萝卜、青椒、橘子、葡萄等。
4.8定期检测血压、家属的配合是关键:教会患者或家属测定血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子血压计,是一种方便、快捷、准确的血患者可以自己测知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
4.9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心率增快,使血压增高,故而高血压患者应心胸开朗、避免紧张、急躁和焦虑状态,同时还要劳逸结合、心情放松。
4.10强化遵医行为:向患者及家属仔细讲解用药原则对治疗的重要性,讲明坚持用药与疾病控制的利害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正确合理用药不但取决于医生,更重要的是患者配合。除患者坚持规范用药,还要求家属做患者药物服用的监护工作,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医从性,达到治疗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服药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这是使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延缓靶器官损坏的一个重要环节。
5 结果
73例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血压控制良好,无近期并发症发生。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小结
肥胖症患者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因此,体重增加与否是监测高血压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标尺。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是保证体重正常的良好方法。食盐的摄入与血压呈正比。血压对盐的敏感性通常涉及种族、精神状况、社会因素、肾脏功能和饮食等方面。食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高血压病患者。低盐饮食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还促进其他降压药的效果。建议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3~5g/d。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吴锡桂,李莹.减重对血压、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5,23:207.
[2] 陈爱萍,张维娜,蔡虻,等. 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002,(03).
【关键词】 糖尿病;下支血管病变;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2-02
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是当前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也是直接导致患者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35-60岁之间。这些患者的病程在5-20年之间,患者住院当天空腹的血糖值为11.6-25mmol/L。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发现:本组所研究的30例患者中,静息痛的有3例,间歇性跛行的有6例,足背动脉搏动弱的有7例,溃疡与坏疽的有8例,下肢麻凉的有6例。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其内容包括适当运动锻炼、药物治疗、饮食护理、足部护理以及血糖的监测。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系统分析与研究,这3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下肢静脉出现阻塞病变时,肢体出现肿胀、肤色暗红、皮肤温度逐渐升高等状态;当下肢动脉出现病变时,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肤色发绀或者苍白。伴随着下肢动脉供血的减少,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越来越严重,静息痛的时间延长。患者的下肢出现足背动脉搏动逐步减弱、足部坏疽与溃疡等症状。
通过药物治疗与外科性的手术治疗、运动锻炼、足部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多方面的对症治疗与护理,3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与控制。
3 探讨
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是指在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患者的下肢出现动静脉硬化,从而造成患者下肢的远端部位出现缺血的病症。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包括足背动脉搏动逐步减弱、足部坏疽与溃疡、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采取措施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有效性研究,并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病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的临床护理,所需要的步骤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针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一是跟据患者动静脉阻塞的范围与程度,采取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或血管成形手术以及自体外周的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于足部坏疽的患者的治疗,在做好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给予截肢手术的治疗;二是要根据患者的意愿与临床病症特点采取保守性的药物治疗方法,利用肝素、丹参、川芎嗪等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或利用前列地尔与西洛他唑药物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其次是要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糖尿病的饮食原则,科学调整患者食物中无机盐、维生素C、水、铬锌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以保障患者可以从饮食中摄取身体所需的营养,以有效纠正患者机体内处于紊乱状态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认真地进行分析,例如我院1位患者,通过饮食指导后仍控制不佳,而从访谈后我们了解到,患者饮食符合我院要求,但是运动量与初次饮食指导明显降低,导致饮食不符合,通过调整后,血糖控制较好。
三是要做好对患者足部的护理工作:用不超过三十七摄氏度的水洗脚,用中性性质的香皂洗脚,在用柔性吸水性强的毛巾擦干脚后用湿滑乳液涂抹脚面与脚心。运用平剪的方法修剪脚趾甲,严禁赤脚穿鞋走路。冬季严禁用热水袋、电热毯以及加热器暖脚。
四是要做好对患者血糖的监测工作: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的时间为三餐开始前、睡前、三餐后,利用便携式的快速血糖监测设备对患者一天各个阶段的血糖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工作。护理人员一旦患者的血糖与正常标准出现过大偏差,需要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并利用正确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调整。
此外,我们认为,护士对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工作,还是一个个性化和动态的过程。护士要持续不断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再针对性地给予干预。而同时要动态地判断糖尿病的患者的各项变化,如心理变化、皮肤变化、认知变化、血糖变化等,以调整临床护理工作。
因此,在充分了解患者病症临床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护理与治疗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谷涌泉,张建,赵峰,汪忠镐.老年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05):29-74.
[2] 袁南兵,刘大凤,余婷婷.313例糖尿病病足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17-81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005-02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XI Qing-xia, ZHENG Li-yan
Hemodialysis Room, Rizhao Central Hospital, Rizhao, Shandong Province, 276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and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adopted the hemodialysi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before hemodialysis, at 1 h and 2 h after hemodi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65% vs 18.6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 Hemodialysis; Blood pressure
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一些特定变化特征,其中最常见的为低血压。据相关研究报道,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达20%~50%,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1]。该案选取了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该院所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确诊,知晓该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疾病及相关病史等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3~82岁,平均(61.6±9.5)岁。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2~83岁,平均(62.1±10.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方法 于血液透析前测量患者血压,并依患者体质量、脱水情况等,及时调整透析速度,尽量使患者透析1~3 h后的脱水量保持一致。透析过程当中分别于透析1、2、3 h各测量1次患者血压,并计算其平均值。
1.2.2 护理方法 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以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积极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认真回答患者问题,以消除患者疑虑。②饮食护理:给予综合性营养护理,嘱患者多进食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及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以加强机体营养,同时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入。③病情观察: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面部表情,倾听患者主诉,重点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④低血压:嘱患者立即平卧,给予吸氧,停止超滤、降低血流速度、给氧并及时汇报给医生,必要时可给予患者20 mL50%GS溶液和0.9%NS溶液;调整透析液温度,使其保持在35~36℃,以使患者机体血液正常回流,适当加入儿茶酚胺分泌量,以提高患者血压;每1 h为患者测量1次血压,若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则应30 min测量1次。⑤高血压:严格限制水、钾、钠的摄入;给予患者心理抚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并行低钠透析;给予超滤及充分透析,并及时调整体质量;定期监测患者血压,了解其血压变化情况并给予控制。⑥低血糖:及时补充糖分,让患者吃糖果或含糖量较高的食物;给予患者用药及饮食指导,并依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的用量;若在透析过程当中发生低血糖,可适当给予患者40~80 mL的50%葡萄糖。⑦并发症:进行透析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超过滤量;对患者行健康宣教,使其在进行透析时尽量保持体质量变化不超2 k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和透析3 h的血压水平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透析过程当中,若患者收缩压下降超4 kPa或低于12 kPa则判定为低血压。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透析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1、2 h和3 h的血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2例发生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患者8例发生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
3 讨论
伴随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已很少发生心衰或高血压情况,现低血压的发生仍未得到抑制。分析其原因:①患者存在心脏病理性变化或贫血情况,致外周血管呈舒张状态而引起低血压;②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病理性改变,使得神经内、外膜和肾小球营养血管发生硬化,致血容量下降,静脉及小动脉收缩困难也会引起低血压;③透析时患者进食也会引起低血压[2]。为此,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当中血液变化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也具重要作用。
[关键词]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病变;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97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99-01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是心血管病中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是指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短期内发作的频率、程度及时间的增加并多伴有活动耐量的下降,而对硝酸甘油的敏感性降低,缓解后亦有T波的倒置,但无心肌酶学的改变。经内科治疗可使不到90%的患者病情稳定,但部分患者的劳动耐量可能较前下降,约10%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提示临床工作者对该类患者及早控制高危因素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掌握其血管病变特点,从而对患者的治疗选择及预后作出更好的判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3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入选标准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史大于3个月,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阈值明显降低,按CCSC分级标准达I~IV级者,不包括静息性心绞痛,无心肌酶学改变,其中男性91例,女性64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86岁,平均64岁。
1.2方法
对1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脂、血压、吸烟史及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进行详实记录分析,在入院治疗7 d病情稳定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采取Judkin's法,多投照,用电影或数字剪影记录资料,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血管为LM、LAD、LCX、RCA中的EM、单支、双支及三支血管分析,病变程度分管壁小于50%者无明显病变,50%~74%者为轻度狭窄,75%~90%者为中度狭窄。大于90%者为重度狭窄。
2结果
在13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的6例(4.4%);40~60岁的39例(28.5%);大于60岁的92例(67.1%)。男性91例(66.4%);女性46例(33.6%)。血脂大于5.7 mmol/L的101例(73.7%);血压大于140/90mmHg 91例(66.4%);血糖(空腹)大于6.6 mmol/L的84例(61.3%),有吸烟史者76例(55.4%)。血管病变特点:单支病变8例(5.8%):双支病变66例(48.1%);三支病变41例(29.9%);左主干病变22例(16.1%);除左主干外共累及血管支263支,平均2.28支,轻度病变17例(12.4%),中度病变56例(40.9%),重度病变例64例(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