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抓好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做好阅读教学呢?
一、抓好整体阅读
不对课文进行肢解,运用朗读、提问、讨论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反复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就是整体阅读教学。
通常用一个或多个问题为引子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早已取代了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课文的完整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以实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整体的感知和理解。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要阅读的强烈愿望。
3)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交流和争辩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4)因人制宜多层次地设置教学梯度,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课文,赏析课文。
整体阅读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整体阅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整体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整体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品味文章内容与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完善自我人格,充实精神生活,进而提升学生与教师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阅读教学总目标的灵魂。虽然整体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落实到具体的段落阅读中,但整体阅读事实上发挥着统领的作用,强调了阅读教学的最高价值,也就是不断优化人并提升人的过程。这种富有人文底蕴色彩的语文阅读形式实质上体现了一种作为个体的理想主义激情。
另外语文整体阅读还能充分培养并挖掘学生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自我分析的能力。其中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基本类似,退去了学生个体直观的色彩而更加重视理性的组成部分;而认知能力则更多的强调一种整体性,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具体内容,概括出要点,并将思路整理清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阐述的思想与观点。
整体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起到基础性的理解作用,还突出了文本的感彩,起到感情升华的作用。
二、抓好师生互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如何抓好师生的互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严重挤兑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地冲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抹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领学生亲历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更富创造性。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艺术与价值的再造过程,阅读本身是优美的,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阅读教学的存在而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国家目前倡导素质教育,更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语文阅读教育是一种将自身感情与色彩体现在文本中的自我价值再现,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情境预设,使学生不断抛弃自我,将自我融入到阅读内容中,体现阅读内容的实质感情与精华。在这种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与交流,因此如何做好师生互动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目前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展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摒弃“满堂灌”或者教师将自我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积极性,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价值体现。
三、创设好课堂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置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环境、不同内容设置恰当的情境,营造恰当的气氛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同一课文情境的设置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同。总体来说:
1. 阅读前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要阅读的强烈欲望。
2. 阅读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具有引水入渠之功效,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3. 阅读后的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对整篇文章阅读后能生成自身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甚至能有新的创造。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材 表达技巧 角色 读写结合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语文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狠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整体水平,教师必须从自身的业务素质抓起,同时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便研究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下面简单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抓好课堂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握住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起到恰当作用。其次,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创设情境进行探究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要避免只从分数看结果的评价方法,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能尽快提高。例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积极向上、思维活跃、活泼可爱或者低沉冷漠、呆若木鸡等,都可以看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第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初中语文阅读课应加强阅读训练,“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阅读训练为重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抓好教材,注重实际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细致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有的放矢,发挥重大作用。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没有认真研究,没有有目的选择,而是面面俱到,或者以单纯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没有以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前提,让学生按部就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加强语言品味,体会表达技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揣摩品味,提倡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题,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多读、多品味的前提下,自然地找出中心句,然后指导学生细致品味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具匠心,也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教材,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转变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各位教师不断探讨。但是,总是有些教师改变不了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做法,总怕学生没有掌握好,面面俱到,越俎代庖,教师非常疲劳,学生却收效甚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勤学善思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学生会深深感觉到读书的乐趣,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气氛也会变得非常活跃。因此,要多给学生留一些自由读书的时间,千万不能草草了事,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读书也会变成一种应付,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害怕读书,理解力下降,也会对语文失去兴趣。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化
教师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化,基本上是解答考试阅读理解题,学生始终在被动阅读,失去了思考的动力;或者教师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语阅读材料的应有功能。另外,教师设置的阅读理解题多以考查细节内容或判断有关内容的正误为主,缺乏对学生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教学材料单一化
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完全依附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阅读训练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习惯、熟悉程度、便利程度等,选择阅读材料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不会自觉地阅读一些课外资料,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如何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实验。
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执行,无法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笔者主张英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发有效的阅读教学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二、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以课文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调控和训练。在教学中抓好教材里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课文教学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求知欲,教师也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中心,整体教学。课文教学,通常可以先从整体教学入手,让学生通过预习,以及教师的引导来了解文章内容或大意,再通过相应的理解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在分析句子时,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还要注意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语言学认为,内在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动力源泉,而内在动机是由兴趣产生的,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因此,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给学生补充适量的课外阅读很有必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首选途径之一可以考虑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报刊。因为报刊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而新颖,能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其广泛的题材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阅读英语报刊,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下大事,学习和巩固许多英语知识,而且可以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可以说英语报刊是当代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料库。一些新词、新短语经常最早在报纸上出现。因此,我认为把英语报刊作为学生的泛读材料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延伸和补充,也能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起重要作用。途径之二,可以发动学生从互联网选择下载自己喜欢且能读懂的文章作为课后泛读材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习渠道。途径之t of Norway.学生也许不明白Narvik的意思,但读了逗号后的解释,就可以知道它是挪威的一个地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中的逗号、破折号、引号或括号里的内容。同位语可以是词、短语或是从句,同位语前还常用or,similarly,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namely,or other,say,i.e.等副词或短语出现。
(三)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地指读,也有的一目十行地读,也有的反复阅读。这些阅读方式都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与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按意群阅读。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遵循传统的语法教学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因此,我必须教会学生能按意群阅读,来改变往日逐字逐句地读,指读,心读。这样即便是很复杂的长句也可以两三眼看到头,很快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由于受到传统的教法影响和受精读教学的制约,学生经常在阅读时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这样即延误阅读速度,也打扰阅读思路,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去猜生词,根据上下文辨别词义,根据词性辨别词义,根据语法猜词义。懂语法,构词法的知识,在阅读时猜词能力就会大大增加。
(四)开发阅读教材资源,拓展学生阅读体验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视学生的情况,适当从英语报刊、杂志、教学辅导资料和网站里摘录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这些文章应既适合学生水平,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在教学中通过阅读生活故事、科普文章、传记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报刊杂志、简易世界名著等,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一、抓好读书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和默读,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又是提高小学生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是能力,只有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老师就要经常运用指导朗读、默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靠讲解来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抓读书这一环节。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读书机会,要把朗读、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每个学生依靠在课堂上“读”的训练把每篇课文读熟,逐步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能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要求学生读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能按句逗停顿地读;三在读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会自然停顿。
二、抓好理解词和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词、句训练着重抓哪些?要抓较难理解的重点词,如,古诗《静夜思》中的“疑、举头、思”;古诗《草》中的“离离、岁、枯、荣、尽”;课文《小兔和树的对话》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蒸发、保护膜”等。抓对于表达句子的意思起较大作用的关键词,如,《蓝树叶》中的“小声、吞吞吐吐、皱着眉头、不由得”。抓用词准确生动的好词佳句,如,《秋天》中的“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数星星的孩子》中的“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抓对于表达课文内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温暖》中的“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吃墨水》中小说的话:“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另外,在课堂上还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注意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学习读懂一段话。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词、句,学习积累和运用词和句,也是词句训练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结合讲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义、记住字形、大部分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懂得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成为积极词汇,才能灵活运用。而反复运用又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促进对字词的积累。其次,要重视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句子并学习运用书中的句子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熟读和背诵有助于积累语言,有助于用规范的书面语言纠正不那么规范的口头语言,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正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钢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活灵活现的情境、开展有趣的竞赛、巧设生动问题、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等。例如我在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字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学生就会“热”一下,过几分钟时间,又会“冷”下来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四、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进行默读、浏览训练,重点通过速读、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内涵
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四、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
可以自由读,同桌互读,听老师范读,听同学读,配乐朗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实践性。
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
关键词: 语文教材 阅读资源 阅读素质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而成的,它能较好地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课外阅读可以依托课本,抓住课文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并不断加以拓展,经过努力,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他从火里跑出来》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形成初步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围绕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
教学科普类课文《我多大了》时,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通过查找资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大阅读量,增加知识的储备量。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化,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了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的这股热情与兴趣,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完《草船借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又如教过《田忌赛马》,建议学生阅读《史记》,了解更多经典历史故事。此时引导阅读,学生的热情高,而且以课文为阶梯,化难为易,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自成风格,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引导他们读课外书。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完整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介绍安徒生及其他童话……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则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
四、发挥网络阅读资源的优势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阅读资源宝库,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很大;把网络引入阅读教学中,也是改进传统阅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先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该文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仔细阅读,可大大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样,在教学《漓江游记》一文时,让学生从网上搜索漓江的美丽图景,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红,于东铭.初中化学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一、明白概念,树立主体意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只有概念清楚,才能较好地抓好实施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概念不清楚,模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来就会乱了套,失去了应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行“对话”教学,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一个概念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对话”阅读?“对话”阅读的过程中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对象?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对话,教师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对话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阅读,其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但内心是有一股滚动着的激流,是一种思考、分析、判断、感受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的心智活动。而老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是主体,客体是文本,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怎样搭起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呢?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的组织者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教学时就有可能本末倒置,没有了主次。二要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一种热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热情。比如说,在《化石吟》这一科学抒情诗体裁的阅读教学时,课堂教学刚开始,我用《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它怎么说,说了什么”这样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阅读探究课文。
二、借助“媒体”,营造对话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讲的就是一种氛围。学生阅读文本,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独立行为,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离不开“氛围”这两个字,特别是“对话理论”已经成为人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共识之后,这一“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话阅读的氛围越浓,其阅读效果就会更好。也就是说,只有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对话阅读的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反之,则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对话阅读文本的氛围,落实对话阅读。比如说,我们可以借助媒体,渲染氛围。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恰当运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良好的对话阅读情境,一则可以弥补学生一些知识的缺陷,二则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三峡那种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上对三峡来一次亲历,亲历课文意境;二是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三、借助问题,落实对话阅读
一、理论背景
1.阅读过程的三种模式
人们对阅读过程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将阅读看作是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被动解码过程:从较小的语言单位(音素、词素、单词)到较大的意义单位(短语、句子),再到语篇(段落、篇章),自低级向高级发展,环环相扣。与之相反,自上而下模式认为阅读主体――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从高层次、概括性的认知向低层次、具体性的认知发展、过渡,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诠释。交互作用模式则融合了上述两种模式,采用折中的办法试图揭示阅读过程的本质,强调阅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阅读过程中包含文本、读者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来自文本本身的问题(比如表达含糊或有歧义),但大多时候是读者个体的差异所引起的。阅读理解的差异源于不同读者所具有的跟语言学习、理解相关的图式结构的差异。
2.图式理论
(1)图式的概念。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本身独立存在时不具有意义,只是当其与认知的事物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而且概念彼此交叉联系,形成了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图式。后来,Pearson指出,当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形成的联想或景象就是图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等人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以等级形式长期储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且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单元)。
(2)图式的分类。图式一般可分为三种: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语言知识结构的总称,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所涉及的与内容、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形式图式是指篇章结构、文体特征、修辞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这三种图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阅读过程,对阅读理解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图式与阅读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虽然读者具备了与文本匹配的对应图式,但依然不能理解或理解产生偏差,说明相应的图式没有被激活;有时对文本材料理解困难,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说明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文本相对应的图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图式,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读前活动,激活或创建相关图式。
三、图式理论在读前活动中的应用
1.确定阅读材料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存图式的匹配关系
对于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会较多地关注围绕主题要求必须掌握的重要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项目,进而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包括相关的操练活动或拓展性任务,而很少关注教学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修辞特征等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关系。亦即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图式,忽视了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实际上,在设计阅读教学之前,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确定阅读材料中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有经验图式的关系。一般说来,其相互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学生图式结构中存在与阅读文本材料相关的知识结构,但不够丰富;学生储备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式,且比较充足、完备;学生已存图式中几乎或完全没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相关知识是全新的、陌生的。
2.已存图式激活与操作途径
对于上述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的第一、第二种关系――部分匹配或完全匹配,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读前解读)可采取“主题引入―循线探究”的策略。可采用标题讨论分析、头脑风暴、关联拓展等相关活动展开,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知识经验中与阅读材料所包含图式相关或对应处于“休眠”状态的图式,从而更好地与阅读材料产生共振,为阅读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与阅读后活动任务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已存图式,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深化、丰富和发展。
例如在进行主题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教学时,在学生的已存图式与材料相关的图式(主要是内容图式)比较匹配的情况下,在阅读前阶段先分析标题,再围绕该主题开展讨论,比如你熟悉哪些野生动物?它们生存状况如何?如何保护它们?学生的相关图式被激活后,认知、理解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下去。
3.新图式建构与操作途径
对于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失配(完全失配或大部分失配),阅读前阶段一般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理解与接受能力,一般可采取“话题呈现―关联引导”的策略展开教学。引导材料呈现(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媒介手段)、相关信息链接(如拓展提问、热点讨论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创建信息沟,激起兴趣,进而组织阅读活动来填平信息沟,达到新图式创建的目的;最后通过阅读后活动的组织,巩固并强化新建图式。
例如教学“种族文化”主题时,考虑到学生对不同种族的社会、文化、地理、风貌基本没有相关图式,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短片放映的方式,介绍一个或几个典型的种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通过与本族人的生活习惯、人情风貌的对比,深入探讨该种族的文化特征,帮助学生构建与之相关的新图式。
四、图式理论的启示及教学建议
就实际英语阅读教学来说,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运用图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应从不同角度切入,多管齐下,不断扩展学生的图式结构,从而为流利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强语言知识的教学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词汇、语法的积累,抓好基础。丰富的语言图式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2.鼓励并引导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鼓励课外阅读。为使课外自主阅读更有实效,教师在初始时应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方面具体引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从课外引导到课内。可以组织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如阅读汇报、话题辩论、结构与修辞分析、佳句赏析等形式,以作出示范。
3.重视阅读策略与技巧的传授与训练
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如跳读、寻读等;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进行主题预测、语境推断、标记词关联的能力;要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实战训练,从而使阅读策略与技巧能真正解决实际阅读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用脱节。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先学;合作学习;搭建舞台;阅读积累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向高效?我认为以下几条途径颇为有效。
一、自主先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课前的自主先学(即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要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局面,让学生自主先学。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当认真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大前提。
二、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的核心
学生的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呈现出单一化、封闭化。学生的参与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限于问答,是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而没有被理解为学生的存在方式。但是,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状态,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要与学生保持着双向的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每个小组都是整个班级的缩影,各小组之间力量均衡,便于对工作成效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互助与合作,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各方面的提高。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促进生生、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如特级教师陈金才执教《泊船瓜洲》时,我们看到了以下一幕: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
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通过开展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但要注意如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三、搭建舞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了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激扬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使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四、阅读积累――高效课堂的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高效的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课文有联系的相关知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提高了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要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前,科学地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主先学”;课中,要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搭建舞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后,加强“阅读积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知识的厚度、深度和广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奏响这美妙和谐的“四重奏”,就能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世斌主编.《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斌兴主编.《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岳乃红.《大声朗读――推广儿童阅读的好形式》.扬州市维扬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