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

第1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哈尔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保费现状2010年,哈尔滨市将大型牲畜、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能繁殖母猪、奶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全部参加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为主,农(牧)场、上市公司补贴为辅;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经济作物自愿参加保险,保费由农(牧)场和上市分公司进行补贴(图略)。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业务的收支现状结合可知除2006年以外,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都高于国内保险业务的平均水平,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9年这4年农业保险的业务支出远高于保费收入。这一方面反映了农业保险公司的负担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业保险对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迫切需要。侧面反映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求明显不足、供给严重短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说明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制度政策上的不完善。2008年,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收入实现历史新高,达到11417万元,占保险业务总收入的1.63%。2008年,哈尔滨市保险险行业总体上的简单赔付率为44.49%,而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为57.71%,说明了哈尔滨市的农业保险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处于初见成效阶段。2009年,哈尔滨市农业保险收入为2375万元左右,较2008年收入明显减少。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现状,本文认为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哈尔滨市已推出了以种植险及养殖险为主的农业保险项目。但从调研情况看,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仍表现为整体需求不足。目前包括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内的多数财产险公司,也都由于农户缺少投保积极性、保险没有经济效益,未开展或已停止了相关业务。早在2007年,人保财险哈尔滨市分公司就推出了塑料大棚种植保险,由于农户投保积极性低,2008年以后无一人投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种植险及养殖险以外的其他涉农商业险没有享有政府补贴,虽然保障较高,但由于保费高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参保意愿不强,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愿涉足;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保费支付能力弱,导致农户对保险的购买力不足;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政府救济制度,农民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对灾害的发生、农业生产的风险心存侥幸,怀有“天灾人祸躲不过”的心理,并且农民的保险知识匮乏,保险意识淡薄,以及对保险赔付持有怀疑态度,这都导致了目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从经济学上讲,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性和消费上存在非排他性,这必然会导致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减少,使农业保险需求偏低。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由于农业风险复杂多变、可控性差以及分散承保的高成本、保险期间防范风险的高投入和风险损失发生后的查勘定损工作的高技术要求,使得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成本大大提高。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公司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营效益。为了可持续经营,保险公司在厘定农业保险产品费率时,倾向于采用较高费率以确保不亏损。但是作为农业保险产品销售对象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接受农业保险产品价格,需求拉动的缺乏以及较高的赔付率和营运成本致使农业保险产品难以发挥风险防范和经济补偿的积极作用,保险公司往往因亏损而逐步退出农业保险这一经营领域,导致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3]。本文认为,目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面对的政策优惠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这与农业险赔付率高、亏损严重的具体经营情况不相配。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是没有市场主体愿意自觉提品的,但同时它又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这必然导致农险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加之政府对保险公司经营亏损补贴不足或不到位,也制约了保险公司开展农险的积极性。行政手段推广农业保险的效果不理想在当前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业保险的情况下,农险承保公司直接面向农民开展业务,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参与。但目前哈尔滨市辖区内某些县(市)对于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如何定位还把握不准,为了完成试点任务,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将参保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乡镇、村,要求必须全部按期完成,有的甚至将参加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等惠民政策直接挂钩,侵害了农民利益。同时,在承保公司的选择上,采取行政指定而非公开招标的竞争方式产生,使得承保公司没有竞争压力,更没有动力去优化保险条款,扩大保险责任,降低保险费率,提高服务水平,政府也失去了利用市场杠杆调动农民和承保公司两方积极性的机会[4]。农业保险责任范围偏窄政府通过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帮助承保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防范和控制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成本。但承保公司却没有适当放宽保险责任。如前所述,目前哈尔滨市仅仅推出了以粮食作物、大型牲畜和少数油料作物为主的农业保险项目。有些保险责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离,使农业保险没有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农民参保积极性大打折扣。比如,哈尔滨市早春时期低温冻害对水果生产的威胁最大,果农尤为关注,但哈尔滨市的水果政策性保险最初却未将其纳入保险责任范围,给多数果农造成“有险不保、保却无险”的印象,对水果保险产生抵触情绪,这反映出哈尔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范围偏窄。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从目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试点来看,农业保险的实施方案规定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但其基金的建立还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并且其本身的措施也具有不合理性,哈尔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定了风险责任,最高赔付总额以当年全部保费收入的三倍为最高限。例如某年发生巨灾,那么农民受到的经济损失额很可能超过保费收入的三倍。

    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针对哈尔滨市农业保险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哈尔滨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善和发展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工作的具体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农户自愿购买保险从农民的保险意识看,哈尔滨市广大农民主动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政府和保险公司应逐步采取给予农民一定参保优惠,以及经济性强制措施等手段引导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体的方式可试采用提供的有关补贴、优惠政策、农业信贷以及农业保险中附加的农业服务(即购买了农业保险,就可以享受保险机构提供的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服务)等。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保险标的是所承保的所有标的集合,包括与种植业和养殖业财产本身及与其有关的利益和责任,如农作物、林木、各种饲养动物等。根据国家、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财力,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对所有的农业保险险种全部予以补贴,所以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确定应坚持最低保障、循序渐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重点补贴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当前应把哈尔滨市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畜、禽养殖作为政策补贴的对象。具体来说,在重点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能繁殖母猪、奶牛这些保险标的以外,适当考虑马铃薯等一些产量较高的经济类作物。此外,在农户自愿参保的经营项目里适当放宽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进一步增加保险标的物的种类。运用综合性的补贴方式从以上分析和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农户和保险公司都迫切需要政策性补贴,目前哈尔滨市只对保费进行补贴,在今后农业保险实践中应考虑运用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相结合。在直接补贴方式下,农民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时,只交纳保险单上列明由农民自身承担的保费部分,财政补贴部分由国家财政替农民直接交纳,同时要建立惩罚机制,一旦发现有骗保等行为,视情节减少或取消下一年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发生;对于间接补贴,可以以大灾准备金补贴,巨灾风险基金和业务经费补贴等形式,考虑到目前哈尔滨市财力状况和实践经验,建议采取就低的补贴方案,以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3%~6%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同时对监管部门公司业务和财务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建立弹性补贴制度,适时调高或降低补贴额度[5]。施行差别的补贴标准目前,哈尔滨市的农业风险差异较大,农民收入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而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并未能做到严格的费率区分,这时如果实行统一的保费补贴率,各农户的保险责任和保费负担就很不对等,逆选择的行为就会进一步激化。因此,为了提高补贴资金地运用效率,在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时,应该采取差别的补贴标准,以农业保险区域保险费率为主,同时辅以不同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来制定补贴标准。建立巨灾风险的分散与防范机制本研究认为目前哈尔滨市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方式是再保险和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而最有效的方式是尽快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并非是单个农业保险公司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再保险公司所能解决的[6]。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所以现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快成立哈尔滨市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此外,哈尔滨市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主要有人保财险哈尔滨市分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随着农业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逐步提高,有意向、有能力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会不断增多,因此可以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分散能力,降低保险交易成本。

第2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油菜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主要农作物,随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油菜的种植面积也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__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为1447.1万亩,20__年已达到了1504.1万亩,增长了4%,亩均单产已由20__年的108.4KG提高到20__年的119.67KG,增长了10.4%;总产180.0万吨,比20__年增长了14.80%。我省属全国油菜优势农产品区域,已经形成了沿江和江淮两大集中优势产区,是全国油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油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__年油菜总产量156.8万吨,占全国的13.8。

由于油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水稻主产区,前茬作物为水稻,种植模式为稻--油。油菜的栽培方式有育苗移栽、直播(包括撒播、穴播)等,育苗移栽技术作为农业部门的主推技术是我省目前的主要栽植方式。

多少年来我省油菜生产一直采用以人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除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可以与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具共享外,其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几乎为零。以育苗移栽为例:在前茬收获后,用拖拉机或耕牛对田块进行耕翻,从起垄打穴、育苗、起苗、移栽洇水、施肥除草、收获直至干燥全靠人工作业。整个生产过程直接投入用工量12-13个工日,仅育苗移栽、收获、干燥等关键环节就需8-9个工日,已超过水稻全过程的用工量。使油菜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据__省价格成本调查队20__年调查统计每亩油菜纯收益仅为22.67元。每年油菜收获集中在5月中下旬,正遇江淮多雨季节,收割后的油菜籽常常因得不到及时的凉晒干燥造成大量油菜籽发热、霉变,全省每年造成的霉变损失在10左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获季节的霉变损失,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制约了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出效益的提高。广大农民在水稻生产机械化基本解决的感召下迫切要求解决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问题,重点解决油菜栽植、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因此,探索适宜的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减少用工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优质油菜的单产和效益,不仅是我省农机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对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改善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认真开展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我站在省局的支持下,从“九五”末开始在油菜种植、收获和烘干等几个关键生产环节开展了试验示范工作,主要示范内容如下:

1、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

为进行油菜机收试验,指导全省的试验示范工作,我站制定了《__省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大纲》,并率先于20__-20__年在巢湖市居巢区两次进行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宣城、马鞍山、黄山、滁州、合肥、巢湖等市的有关县市按照该《试验大纲》也相继进行了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试验内容是对油菜机收的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两种工艺模式进行探索。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改进的适宜油菜机收特点的稻、麦、油兼用型或专用型联合收割机,在油菜适收期一次性完成油菜的收割、输送、脱粒、清选等工序;油菜分段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人工或割晒机等将油菜收割铺放,利用作物后熟作用、晾晒2-3天后再由人工或机械拣拾将油菜喂合收割机进行脱粒、清选。

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

(1)、机械收获省工省时节本增效,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传统的人工收获方式,是一项使用工时多,劳动强度大的强体力活,收割1亩油菜需要1.5-2工日。采用机械联合收获每小时可作业3亩以上,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同时由于节约用工量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油菜联合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避免了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2)机械分段收获工艺模式难以实施,联合收获为当前主要工艺模式。

机械分段收获工艺虽然有利于提高油菜成熟度,降低损失率。但相对联合收获多一道环节,且无相应机具:保有量较大的稻麦割晒机不适宜收割油菜,装有捡拾装置的油菜联合收获机在我省还是空白,因此目前还不具备实施油菜机械分段收获的条件。

目前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属于兼用机型,即在原有稻麦联合收割机基础上加装和更换部分装置和部件,实现稻、麦、油三用,有利于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性,因而具有较强适应性。

(3)准确把握适收期是降低损失率的关键。

油菜机收损失率不仅是机收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影响损失率大小的因素除收割机性能、农艺配套措施外,重要的是操作技术。由于同一株油菜上下层角果的成熟期不一致,当上层角果已黄熟时,下部角果还处于青熟期,因此联合收割机对油菜的适收期要求较严格,若机收过早,则由于作物潮湿,含水率高,不仅机器作业负荷增大,而且籽粒与茎杆粘连,难以清选、分离,造成脱粒损失和含杂率上升;若推迟收获期,则由于油菜过于成熟容易炸荚,造成割台部分损失增加。从试验得知油菜最佳适收期为黄熟末期至完熟前期,俗称九成熟左右。另外,在同一天中避开中午高温期作业也有利于降低损失率。目前理想的机收损失率在8左右,该值低于人工收获方式的损失率,农民对此基本满意。

(4)通过试验示范,选择了比较适宜我省示范推广的机型:湖州—200Y、上海向明200、浙江三联180、南通五山20__型稻、麦、油兼用型全喂入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2、栽植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进行油菜栽植机械化技术试验的目的主要有:

(1)、探索油菜栽植新技术,与油菜育苗移栽相比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

(2)、为有利于油菜机收探索适宜的栽植技术和选择新品种。

根据我省油菜育苗移栽面积较大,该项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实际情况,我站也曾打算进行油菜机械移栽试验,但由于国内农机科研部门研制的移栽机械工作可靠性不理想、性能还不能满足移栽技术要求,进口移栽机械价格昂贵而放弃了这个打算。因此确定直播机械化技术作为油菜栽植的发展方向。

20__年我站制定了《油菜机直播技术实施方案》,该方案在总结各地已经取得机械直播油菜经验的基础上,详细拟定了油菜整地机直播、免耕机直播、机开沟免耕覆盖直播等三种直播技术的对比试验方法,并由省局立项在宣城、滁州、马鞍山、合肥、巢湖、六安、安庆设点试验。经过试验以宣城为代表的油菜机开沟免耕覆盖直播技术和以滁州为代表的油菜浅旋耕机直播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并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

油菜机开沟覆盖免耕直播技术,是宣城市、广德县两级农机部门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而总结形成的一项油菜机械化栽植新技术。该技术最大优点是省工、省时 、节约成本。据测算:按传统的人工移栽方式种植油菜,仅育苗移栽环节每亩约需4.5个工日以上,用机开沟免耕直播技术播种,每亩只需0.5个工日,两相比较亩均节约4个工日,减少了油菜栽植的用工投入,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该技术与传统的人工移栽方式相比还具有:通过发挥机械优势在最佳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种植计划,充分利用10-11月份的有效光温条件促进油菜生长,获得健壮的冬前苗;油菜适时机械播种,能够获得理想的亩基本苗数(10000株以上/亩),群体优势明显,个体也能充分生长,个体与群体协调而合理;抗倒伏能力强、病害轻。同时根据油菜的生长规律,采取一系列的农艺辅助措施,以适应油菜生长对水肥等营养的需要,所以产量明显提高。应用该技术后经多点测产,主要油菜品种的产量达到175KG以上,略高于育苗移栽产量。

宣城市示范该项技术后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冬闲田面积逐年减少。该市每年应用这项技术的面积近80万亩,占全市油菜面积120万亩的70以上。20__年6月该项技术通过__省科技成果鉴定。目前该技术不仅在我省油菜主产区试验示范,还辐射推广到外省油菜主产区,20__年9月份河南省固始县农机部门来我省考察后,引进开沟机100多台,当年实施面积就达1万多亩。

滁州、马鞍山等地试验的油菜浅旋耕机直播技术,其主要机具为2BG-6B型油菜直播机,能在稻茬田一次性完成浅旋耕、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并具有一播全苗、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等作用。与育苗移栽相比亩均节省用工3个工日。经试验点测产主要油菜品种产量为174KG/亩,比育苗移栽同品种的产量增产24KG,增幅达16。

以上试验结果还表明:直播油菜由于亩基本苗数高于育苗移栽的亩基本苗数(育苗移栽不足7000株/亩),油菜的株型相对较小,枝杆分叉和结荚部位较高,枝杆交错程度明显低于育苗移栽,因而有利于油菜机收。

3、烘干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我省曾多次组织烘干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但由于未能把握烘干机械生产能力与当前农户经营规模的关系、解决用户对烘干机械的认识问题(认为烘干机械只有在阴雨天气才能发挥作用,在晴好天气使用烘干机械是多此一举,未能认识其在提高粮油品质、增效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问题而使烘干机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示范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负面影响。20__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部“粮食产地烘干试点”项目,在该项目实施中除选用先进适用烘干机械外,重点在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下工夫,选择粮油收购加工企业作为示范对象,帮助引导其开展粮油收购加工、代烘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表明:

1.粮油机械化烘干的优点

第一、油菜籽收获后可以得到及时烘干,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减少油菜籽产后的霉变损失,保证增产增收;

第二、可以减少晒场占地,降低凉晒成本,避免晒场凉晒造成的污染和浪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率;

第三、采用低温干燥处理,可以确保油料品质,增强油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以粮油收购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展机械化烘干作业,实现企业、农民真正双赢。

由于收获后的油菜籽含水率高,而收获期大都是多雨季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晾晒,将发生发热、霉变等现象,直接后果是出油率和成品油品质下降,油菜籽如不能及时地出售,就面临着霉变的风险,意味着农户将要增大损失,减少收入,全国每年因霉变造成7-8的损失,我省高于全国水平。而拥有烘干机械的粮油收购加工企业因具有相应的烘干能力而可以大量收购储存原料。由于粮油收购加工企业的敞开收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的风险,也就是使农户增加了收益。农民以节约下来的凉晒成本让利给企业,使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烘干机械化技术不仅成为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连接的纽带,而且使粮油收购加工企业更加确保了产品的品质,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油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这已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手段。

第3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严德坤

(柏林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西畴 663509)

摘 要:本文通过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步探索出不同栽培条件下油菜的生产投入与产出关系。通过分析对比,有效提出科学经济合理的栽培措施。

关键词: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

油菜是西畴县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既可作蔬菜食用,又可通过种子籽粒压榨成为植物油供食用,油菜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西畴县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油菜生长,农户具有较长时间种植历史,广大群众具有良好的种植习惯,县境内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一种耕作制度。在研究油菜栽培方式中发现,由于栽培方式的不同,油菜投入产出比不同,对此,有必要对油菜栽培方式开展研究。

1试验材料

1.1试验地块

试验地选择确定在西畴县油菜种植面积大,种植条件相对适宜的柏林乡,海拔1280米。前作水稻。

1.2试验品种

花油6号。

1.3栽培方式

(A)翻耕移栽。(B)免耕移栽。(C)翻耕直播。(D)免耕直播。

1.4其他措施

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方法相同、种植面积相同、施用肥料相同。同时在周边做好保护措施,从油菜生产投入到产出整个过程详细记录。

2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设计,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长25m,宽16m,试验面积400平方米。其中“翻耕移栽”,“免耕移栽”行距为0.35m,株距为0.3m,塘2株,种植密度每亩1.27万株。“翻耕直播”“免耕直播”行距为0.35m,株距为0.3m,塘3株,种植密度每亩1.9万株。

3试验方法

育苗移栽方式的2015年9月10日开始育苗,在10月5日移栽。采用直播的2015年9月10日播种。在移栽或播种时施基肥草木灰60kg,普通过磷酸钙40公斤,尿素1.5kg。移栽后进行两次追肥,尿素分别为20公斤、30公斤,同时开展2次锄草,时间分别为10月25日与11月25日。2016年3月20日收割,3月24日测产。4月2日分析不同栽培方式下油菜的投入与产出比。

4试验结果

4.1不同栽培方式收益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方式产生不同的投入产出比,且4种栽培方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翻耕直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其余三种栽培方式次之。具体排列是:翻耕移栽,免耕直播,翻耕直播,免耕移栽。

表1:不同栽培方式的收益

翻耕移栽(A)

1437.74元/公顷

免耕移栽(B)

625.0元/公顷

翻耕直播(C)

3354.18元/公顷

免耕直播(D)

1404.32元/公顷

经过分析得出,不同栽培方式所投入的生产成本不同,试验研究中,A种栽培方式所需投入最多,其次为B种栽培方式,然后是C种栽培方式和D种栽培方式。

4.2不同栽培方式生产成本与收益

实际生产中,需计算运行费与人工费,在4种栽培方式中,需运行费最多的是翻耕直播(C),产量最高的则是翻耕移栽(A)。通过对比4种栽培方式可得出:翻耕直播(C)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其次是翻耕移栽(A),再次是免耕移栽(B)投入产出比最小的是,和免耕直播(D)。

表2 不同栽培方式油菜生产成本与收益

项目

栽培方式

翻耕移栽(A)

免耕移栽(B)

翻耕直播(C)

免耕直播(D)

1.人工费

4824.2元

3834.2元

2004.2元

2486.3元

2.运行费

2364.5元

2415.5元

3586.1元

1024.5元

1--2小计

7188.7

6249.7

5590.3

3510.8

产出

8626.44

6874.7

8944.48

4915.12

投入产出比

1:1.2

1:1.1

1.1.6

1:1.4

4.3不同年份油菜投入产出比

为做好本次研究,本人还将油菜在不同年份开展免耕直播栽培的投入产出比应用进来。下表为2012年-2015年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投入产出比。

表32012年-2015年油菜免耕栽培投入产出比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1.2

1:1.6

1:1.5

1:1.4

通过上表得出,油菜栽培方式相同,但4年中投入产出比则不同,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运行费与人工费不同。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外出,人工成本逐渐增多,导致投入运行费,较2012年有较大上升,但随着机械设备的应用,人工投入比以前少。2015年油菜生产投入,比2013年、2014年有所下降。在分析油菜投入产出比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同时通过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油菜投入产出比不同。我国油菜投入产出比值,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油菜投入产出比低,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户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多以手工劳作为主,劳动力成本较大,即使引进了先进科学技术,由于机械设备投入较多,多数农户无力承担购买费用,出现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人工劳作尴尬局面,同时西畴县大部分地区耕地零星破碎,规模连片面积较少,机械使用极为有限。西方发达国家却与我国相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人工劳作较少,仅为总生产成本的20%左右。

5结论探讨

通过以上试验数据分析得出,西畴县种植油菜具有较强优越性,尤其是气象条件好,一年四季均可播种。经过试验分析发现:翻耕移栽产量最高,但生产投入较大,投入产出相对不高,为1:1.2;免耕移栽投入相对翻耕移栽少,产量也低,投入产出比最小,仅为1:1.1;翻耕直播产量居于免耕移栽之后,投入产出比为1:1.6,比值最大效益最好。免耕直播投入产出比为1:1.4。笔者认为翻耕直播的方式相对可取。免耕直播在产量还是在投入产出比都无法与翻耕移栽和免耕移栽同日而语,但相对翻耕直播较好。如果注重产量,应选择翻耕移栽。如果注重投入产出比,应选择免耕直播。在油菜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对路的栽培方式。

在试验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我国油菜在栽培方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投入产出比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加大农业机械购买补贴强度,让更多农户使用上先进的农业机械。同时,还要给予适宜油菜栽培地区更多优惠政策,推动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乡村,开展好油菜种植管理,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推进集约化生产,减轻粗放经营。努力提高我县油菜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家玉,代文东,喻盛莲. 不同耕作方式和移栽密度对黔油22号生产效益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4:90-93.

第4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油棕榈是重要的产油植物,在世界的生物柴油、食品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我国油棕榈产业的现状,总结了发展油棕榈产业的意义和优劣势,进而得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油棕榈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0103

油棕榈是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其产生的棕榈油是优质的生物能源,是世界油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棕榈油在世界油脂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30%,许多国家都对这一优质生物质能源加大投入,希望在应对能源短缺等问题上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的油棕榈产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与国外的油棕产业差距大。在用途方面,几乎所有的油棕只作为行道绿化树种,很少有规模种植的油棕园。有部分国内公司在国外购置土地进行油棕种植,或直接购买油棕种植园,投资发展油棕产业,但是在系统的配套技术(如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加工等方面)支持方面仍有所欠缺。总体而言,我国棕榈油市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总结了我国油棕榈产业的基本情况,在分析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的意义和优劣势基础上,为今后发展这一极具潜力的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油棕榈产业现状

1.1 我国油棕榈的种植、利用现状

油棕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在中国的海南全省、广东、广西、台湾南部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区零星分布。中国的油棕栽培历史与马来西亚等棕榈油生产大国相比较短,仅有80多年历史。

目前,我国油棕种植数量仍不多,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绝大多数油棕都是园林绿化树种。我国栽培油棕大多集中在海南、云南、广东等地。其中海南种植油棕以园林绿化为主;云南不同的生态区,油棕产量有明显差异,但大多数生态区的油棕均能正常开花结果,产量较高,有商业种植的潜力。不过,总体而言,我国的油棕种植面积不大,且种植区域常受低温、干旱和台风影响,果穗败育率高,产量低。此外,中国也有公司在国外购买油棕种植园,或在国外购置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油棕种植。

中国的油棕收获面积很小,只相当于世界收获总面积的0.4%左右,基本稳定在4.7万公顷左右。近10年来,中国的油棕果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的产量是67.5万吨,仅占世界油棕果总产量的0.4%。2006年的油棕果产量比2005年略有减少,减至65万吨。

中国的油棕果单产水平较低,2006年的油棕果单产14.44吨/公顷,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76吨/公顷)。表1反映了中国1996至2006年油棕的产量。

1.2 我国油棕榈的利用现状

油棕榈可以加工多种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油棕的树干、叶、花、种子、果实、棕皮等都可进行加工利用,其中,成熟的棕榈果榨出的棕榈油应用范围最广。棕榈油的高饱和脂肪酸含量让食品可以有效的抗拒氧化,常被加工成起酥油、人造奶油、氢化棕榈油、煎炸油脂和专用油脂;棕榈油开发的副产品,如榨油后的果渣、棕榈饼粕以及棕榈油精炼产生的脂肪酸蒸馏物可用于动物饲料。在工业方面,大量未经提纯的棕榈油用于制皂工业,生产的皂类泡沫胶丰富耐久而且去污能力较强(具体用途详见表2)。

此外,油棕榈制品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主要药用部分有棕皮、根和果实。棕榈皮、根和果实富含鞣质,有收敛止血的功效;棕榈叶可用于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癌症的药物;棕榈花可作为保健食品和医药原料。

目前国内的油棕榈种植还未形成规模,用于产业加工的油棕榈种植园实验多以失败告终。但在南方广大地区,油棕榈用于行道树的种植较为广泛。

2 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的优劣势

根据油棕榈的利用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油棕榈本身的特点,本文在这一部分将通过分析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部分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2.1 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的优势

2.1.1 消费市场大

在我国,棕榈油在我国主要用于方便面等食品制造业和食用调和油制作等,消费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996年国内棕榈油消费量不足150万吨,2005年达到436万吨,1996至2005年,我国棕榈油食用消费年平均增长4.59%,2006年油棕榈食用消费量约为375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21%。

同时,棕榈油的工业消费也增长迅速,2005年和2006年我国棕榈油的工业消费量分别约为120万吨和130万吨,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总体来看中国棕榈油消费量从1995/1996年的143万吨上升到2009/2010年的64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1.34%,总体呈现波动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具体详见表3。

目前,我国的棕榈油供应完全依赖进口。1978年棕榈油进口量为1.36万t,此后逐年增加。1979年为4.4万t,1980年达5.68万t。近年来,我国的棕榈油进口量有增无减,棕榈油进口量从1986年的21.38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658.68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6.07%,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中国棕榈油进口量占世界棕榈油进口量的百分比也从1986年的3.56%上升到2009年的18.94%,年均增长率为7.44%,2004年中国棕榈油的进口量取代了印度,成为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具体详见表4。2.1.2 技术成熟

中国的食用油精炼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棕榈油的精炼工艺与大豆油等普通食用油的精炼工艺基本上相同。

棕榈油的提炼技术多样,中国主要采用分提技术,得到了世界广大公司的认可。目前中国已有多家公司在国外,如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进行棕榈油加工厂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此外,对于油棕榈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日益丰富,对如何扩展其用途、充分利用其优良属性,不断生产更加优越的产品,学术界和油棕榈生产人员一直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的限制因素,如自然条件等,将逐渐减少其影响直至不再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

2.2 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面临的问题

2.2.1 自然条件受限

油棕喜高温、多雨、强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环境,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研究表明,限制油棕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温度,自然条件对中国油棕大规模种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科研成果较少

我国在油棕榈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有效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还没有选育出在生产上比较理想的品种,能够较好的抵抗台风、寒害和干旱等;对栽培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解决空果多、产量低等问题;对病虫害的研究也少。

2.2.3 国民认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

由于油棕榈非主要种植作物,国内油棕的种植规模小、竞争少、油棕产业发展缓慢,国民对油棕产业的认知不足,对棕榈油产品缺乏认识。因此相关的农业、林业部门对油棕榈的推广种植、产业资金支持、行业关注度都不够大,与油棕产业相关的政策十分有限。

2.2.4 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的油棕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业发展滞后,并且与国外的油棕产业差距大。尤其是在产业一体化方面,油棕果实中脂肪酶的活性很高,极易增加酸价,在采收后的24小时内必须送往加工厂进行加工,以防止酸价的增高导致质量的降低,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实现采收加工的有效衔接十分重要。

2.2.5 过分依赖进口

由于油棕树在我国主要用于园林绿化树木,所以没有棕榈油产量。为满足我国对棕榈油的巨大需求,每年需大量进口的棕榈油,进口依存度100%,是世界上棕榈油进口量的第一大国,同时棕榈油还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

3 我国大力发展油棕产业的意义

世界众多国家大力发展油棕榈产业,尤其重视棕榈油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上的巨大优点。近年来,国际上将重心转移到可持续发展能源利用上(以油棕榈种植为主)。包括欧洲各国在内等投资国已对马来西亚当地棕榈油产业投入大量资金,从而支持棕榈油成为生物柴油的最佳选择来保持生产供应。可以看出,支持油棕榈产业的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上进行的积极尝试。

目前,我国油棕榈的各类产品包括食品、皂类、塑料的利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对棕榈油作为生物柴油这一巨大市场还未充分开发,对这一生物资源在节能减排上的潜力还没有充分认识。因此,本文在这部分总结我国发展油棕榈产业的意义。

3.1 优化能源结构,应对能源危机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有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成为除美国外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同时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另一方面,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需求剧增,煤炭市场从2003年开始供求关系紧张。电煤的缺口超过了行业警戒线。对中国来说,发展生物能源,调节能源结构,应对下一波能源危机的紧迫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我国目前的能源以石油、煤炭为主,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很大。中国当前的化石燃料大量使用不仅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过度依赖国际石油对石油安全也产生威胁。根据国家下一步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将逐渐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此外,出于对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还会持续降低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保护生态环境。

现阶段,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棕榈油正是这其中性能优良、条件成熟的生物能源。棕榈油作为重要的生物柴油,在目前世界能源利用的新形势下,将油棕榈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大力推进棕榈油这种生物质能的发展,并把其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逐步降低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减小能源对外依存度、发展生物新能源中抢占先机。

3.2 提高种植区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各国政府工作的重心,提高国民收入、提高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显得至关重要。在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棕榈油产业在保障持续稳定的国外投资进口和国内出口国际市场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2008年棕榈油产业在马来西亚出口总额中拥有652亿马来西亚元(约1329亿元人民币)的份额。

在中国,对于南方适合发展油棕榈产业的各省来说,种植油棕榈的经济收益很高。可以将油棕榈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3.3 推动不同产业间的合作

油棕榈在纺织、建筑、家具、食品上的副产品开发,为今后深入发展基于某一核心产品的多领域综合利用提供研究范例,同时,由于这一生物资源的产业链包括日产化学、冶金、军事。通过提倡发展这种清洁、环保、可持续、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实现林业与能源产业、制造业之间的纵向合作。

4 发展我国油棕榈产业对策建议

4.1 借鉴国外油棕榈产业链发展经验

中国目前的油棕榈产业发展落后,油棕榈的利用多停留在行道树和观赏树种层面上,仍处于适宜树种研究种植的低端阶段,而马来西亚油棕榈产业历史悠久,自成一套系统,包括棕榈油生产公司、棕榈园、榨油厂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以马来西亚同美油棕榈生产公司为例,在充分考虑生产运输及环保需求下,加强油棕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建有相关产业设备,包括榨油厂等。油棕园内建油棕培育苗圃,当油棕苗高度达到2m后移植到油棕园内等高种植,油棕果成熟收割后立即送往周边榨油厂榨油。种植园内还配套养殖一些观赏鸟类。此外,马来西亚政府还支持建立专门的科研所,开展油棕等作物的科研活动,对种子的杂交利用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选育出一批优良的油棕品种。为了加长产业链,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发展推广油棕木制家具产业、棕榈油深加工以及食品加工。中国可借鉴马来西亚政府上述措施,大力扩展我国棕榈油产业链。

4.2 加强油棕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

针对油棕科学研究不足和技术推广明显滞后的现状,确定重点科研单位,加强投资力度,更好的促进科研工作的进行。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增加相关研究科目的学者、学生以扩充研究团队,全力打造完整研究系统。

4.3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国要想油棕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与国外油棕种植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强中国油棕种植与加工的技术培训和人员交流。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两个最主要的油棕种植国家,在油棕的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生产加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这两个国家租赁或者购买土地种植油棕,或者收购大型的油棕种植基地以学习经验。或者有关科研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出国考察、选派研修生等,学习其油棕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充实壮大油棕产业的科研队伍。

4.4 制定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

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如优良油棕种苗的补贴政策、用于油棕种植的土地承包或租赁、税收以及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加大对油棕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和农户进行油棕的种植,促进油棕产业的发展。

4.5 扶持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国内棕榈油加工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在油棕产区建立加工工厂,逐步实现油棕种植、加工、储运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油棕产业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农民油棕种植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我国的油棕适种区域少,能够用来发展油棕种植的面积有限,而东南亚以及非洲大部分国家,热区面积广阔,气候条件适宜油棕的生长,土地开发成本也较低,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三国油棕产业发达,油棕栽培技术先进,可作为理想的海外油棕开发种植地区。目前,已经有少数企业在海外拓展油棕种植业务,国家应尽快出台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选择合适的国家建立海外油棕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熊惠波,李瑞,李希娟等.油棕产业调查分析及中国发展油棕产业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114117.

[2]冯美利,曾鹏,刘立云.海南发展油棕概况与前景[J].广西热带农业,2006,(4).

[3]李艳,王必尊,刘立云等.我国油棕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

[4]熊惠波,李瑞,李希娟等.油棕产业调查分析及中国发展油棕产业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

[5]张希财,王军,林位夫.云南省油棕种植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农业,2012,(3).

[6]李静,李先鹏,陈秀龙等.广东省油棕产业现状及前景展望[J].热带农业科学,2011,(12).

[7]谢龙莲.中国油棕产业概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8,(4).

[8]杨光宇,王东.棕榈油的研究进展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10,(8).

[9]赵明莲.浅谈西双版纳几种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J].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6(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