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经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解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外贸的发展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进出口产业的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汉获批成为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对外贸易应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对外贸易产业和产品建设的方方面面。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2]。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虽然有关低碳经济内涵的表述有所差别,但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本质: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低碳经济是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显然,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全球性革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3]。
1.2.2脱钩发展理论
早在1966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1.2.3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才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2武汉外贸发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武汉外贸情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情况下,武汉对外贸易克服重重困难,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承接去年的回暖基础上呈现出大幅同比上涨的走势。2009年是我市外贸出口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是外贸出口井喷的一年。1-11月武汉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1%,其中出口56.92亿美元,同比增长58.8%,进口7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出口增幅比进口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分月看,1-7月进出口总额呈现平稳较快增长,除1、2月份节气因素影响总额不到10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0亿美元,8-11月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武汉进出口总额连续11个月重新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额均超过50%。从季度增幅变化看,3季度比2季度降增加9.8个百分点,有所扩宽,武汉外贸进出口走势趋于稳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正在困境中前行从进口情况看,进口额跌宕起伏,同比月度之间最高与最低增幅落差达22个百分点;出口额规模2到7月逐步扩大,6月比5月份增加0.1亿美元,7月比6月份出口增加1.34亿美元。7月份全市进、出口额规模最大,分别达到8.33亿美元和5.8亿美元;进、出口额规模水平最小分别为2月份(3.86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2武汉外贸发展的环境压力
在工业行业中传统的钢铁加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产业。我市出口商品中与钢材有关的机械设备、船舶、钢材等商品占到了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1-11月,武汉市机电产品出口70.8亿美元,增长57.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34.9亿美元,增长83.3%。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机械设备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倍;船舶出口18.6亿美元,增长48.8%;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3.6%;出口钢材8.2亿美元,增长1.2倍;显示器出口5.3亿美元,增长28.5%;出口汽车及底盘2.7亿美元,增长33.3%。?1-11月,出口纺织纱线及制品4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6032万美元,下降13.2%;家具及其零件出口6107万美元,小幅下降1.3%。环境压力是巨大的,武钢、武船、长航等出口大户均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未来欧盟一旦出台更严格碳排放要求,对武汉的外贸出口将是致命打击。所以武汉这一老工业基地如何改变产业结构,挑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降低高碳产品比例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低碳外贸模式
重视低碳经济和“碳关税”,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低碳生活是未来经济的热点和关键词,重视环境和排放是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酝酿征收“碳关税”的情形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变,应重视出口产品的环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为人类环境改善作贡献,同时也是应对低碳时代的出口发展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免受“碳关税”等贸易摩擦的影响。提升出口产业结构,外贸发展由高碳数量扩张向低碳质量提升转变。高碳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无法持续,必须走低碳商品的路径。这里的低碳商品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润率和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出口的碳排放结构,单纯依靠劳动力、高耗能、高碳排放优势的产品出口和加工贸易必须尽快调整,当然,这样的转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3构建武汉低碳外贸发展模式的对策
3.1加大对低碳外贸出口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与出口品牌培育。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轻纺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以2008年出口额为基数,增量部分每出口1美元奖励0.01元人民币。对一般贸易项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缴纳保费的15%给予补助。帮助出口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免费为企业培训保税通关人员、外贸业务人员等。
3.2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外贸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低碳外贸出口道路,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作为武汉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t,节电175万kWh,节水4万t,减排二氧化硫66t、化学需氧量1517t。这样产品的单位含碳量也就降下来了。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贸出口;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低碳经济成为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经济的发展不再只是要求效益,而是更加注重对能源和环境的保护,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往我国出口的商品多数为能耗和污染较高的商品,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经济的发展。目前,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是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其会改变我国以往的外贸出口结构。
1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毫无节制地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导致我国的环境逐渐恶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
1.1低碳经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雾霾天气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地步。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PM2.5超标所致,而这些细小颗粒主要是工业污染源所排放,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很大。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2低碳经济可以保护能源安全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毫无认识,只顾着生产实现效益,而从未想过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我国已经面临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我国人均的煤炭、石油可开采储量相比世界人均储量低很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耗结构,保护能源的安全。
1.3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经营理念和现状,提高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的节能减排,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必须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经济发展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低碳经济上。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遇到的困难
2.1低碳经济与我国的贸易增长形式存在偏差
我国传统的贸易增长形式主要为粗放型,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而我国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中期,其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已成型,能源消耗结构很难改变。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实现工业化进程,这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仍然无法吻合,降低能耗、污染、排放这些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粗放式、扩张式的外贸增长形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都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关税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
美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对仍然没有实现低碳减排限额的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其主要是针对钢铁、化工产品等高耗能产品特别征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关税。从本质上讲,碳关税是美国对外采用的全新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其目的是对自身进行贸易保护。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外贸出口的商品的碳排放量处于首位,钢铁、化工以及建材等产业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都属于高碳排放量产品。碳关税会对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这种影响将是重大的,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2.3科技水平落后,难以给低碳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低碳经济的特征要求出口的产品载能量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范围。想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应用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就是指在能源、煤的高效和清洁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开发、温室气体的捕获等领域实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新技术,可能涉及化工、建筑、电力等多个部门。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持续最高的主要原因。低碳技术是技术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其转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技术研发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国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外贸出口的低碳问题。
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企业应不断研发全新的技术,实现政府和企业协作、共同推进的战略模式,学习技术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性的应用到我国的外贸出口中,才能逐步实现我国企业的低碳生产。
3.1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
3.1.1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最新出台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都涉及了低碳经济的内容。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不是十分健全,都是各自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全新的能源和材料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使是现有的能源,有些法律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可操作性不强。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调整,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我国要尽快健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以促进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低碳性。
3.1.2调整能源消耗机构
我国煤炭储量较多,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这种能源结构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能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我国传统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煤炭能源为基础,这样导致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因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力度,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优化我国能源的结构,实现我国企业的绿色生产。
3.1.3调整外贸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低碳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的低能耗特点才是时展的趋势。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调整以往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产品,以确保我国出口产品符合低碳化的要求。
3.2我国企业的调整策略
3.2.1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低碳经营制度
我国企业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低碳要求,就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实现低碳经营。外贸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努力保护环境。企业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工作,使每个员工都能注重低碳生产。同时可以指定环境评价制度,以督促企业的绿色生产。
3.2.2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所应用的低碳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我国企业强化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生产。同时企业内部要注重先进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的局面。只有不断的吸收、消化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使企业掌握低碳生产的关键,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时刻关注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动态,按照绿色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品种和工艺,使出口产品可以满足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低碳经济主要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平衡,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我国企业要努力坚持生态进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同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生态系统逐渐健全,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3.2.3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实现出口循环增长
目前,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和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久发展。我国企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逐渐分散出口的风险,综合分析能源、市场以及人口等主导因素,建立起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出口市场,扩展出口渠道,以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企业进行低碳壁垒。循环经济理念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循环,转变物质流动传统的单向模式,建立起资源再循环的模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生产中要不断强化资源再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最终实现优化生态的目的。循环经济要求外贸出口企业要将传统的刚性出口转变为生态出口,在外贸企业的相关企业中建立起循环的绿色体系,以完成资源共享、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低排放、可回收、可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以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4结论
随着我国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流,其主要强调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想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就要不断研发低碳生产技术,转变能源消耗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要求,最终保护我国的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甫清.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外贸出口发展策略[J].价格月刊,2013(8).
[2]裴蕾.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12(23).
[3]王鹏.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外贸出口结构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3(5).
[4]何丹丹.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8).
【关键词】对外贸易;碳关税;法经济学
一、碳关税概述
碳关税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的,其最初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的竞争,特别是欧盟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现今碳关税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从未采取相应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国家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和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虽然碳关税呼声愈演愈烈,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只有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
从碳税的基本定义看,有关征收碳税的相关法律制度实质上属于税法中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在法经济学中,可以运用到环境税上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原则,税法中性与宏观调控结合原则、税法效益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制度效益,它是指在一种制度约束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市场过程是判断是否有效益的标准。
二、对外征收碳关税的法经济学分析
从本质上说,碳关税不仅是一项法律制度,它更是一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重要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是通过征收碳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以削弱其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另外征收碳关税的本质也是为了均衡各国的减排成本,防止碳排放的加大,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碳关税不同于只在国内征收碳税,我们必须借助关税的基本理论,加上碳关税所具有的特殊性,进而分析碳关税在法经济学上的意义。
1.碳关税的基本关税效应
碳关税作为进口税的一种,同样适用关税的一般分析方法。对于只能接受价格的小国来说,征收关税并不能改变小国的贸易条件,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贸易量减少,降低了该国的福利水平。对于大国来说,其进出口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国际交换价格的变化。大国征收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但会改变其贸易条件。因此大国福利的绝对增加还是减少,是在综合比较贸易量减少导致的国民福利减少与贸易条件改善导致的国民福利增加之后,由净福利来决定的。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比较碳关税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做如下假设:(1)只考虑大国的情况。(2)大国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首先从产品竞争力看。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业为制造业,因此碳密集型产品比重很大。如果发达国家只单方征收碳税,会增加产品成本,被发展中国家未将碳排放费用内化的产品大大削弱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虽然贸易量一定程度减少,但是净福利是增加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同样征收了碳关税,但是由于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所限,会对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减少国民福利。其次,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如果发达国家只在国内征收碳税,会使得一部分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迫于边际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将生产转移至境外,而环保立法较弱的国家的产业结构会逐步向污染性靠近。这样生产转移后,会增加立法标准较低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使全球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大。而征收碳关税则会对这一现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具体分析
(1)制度的合法性原则。
首先,征税要考虑到经济上与法律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征税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收益。碳排放税的征收既具有收益性,又具有公益性,具有可税性。但征收碳税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甚至会产生转移生产的替代结果,所以政府必须谨慎地制定碳税收政策。而征收“碳关税”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既能使产品竞争力提高,又能起到减少全球化碳排放的作用。但只有将其合法化后才能将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目前依据WTO规则,“碳关税”的合法性依然不明确。
(2)碳关税同样应符合环境税中性原则
欧美国家建议征收碳关税,其目的有二。一是希望给碳密集型产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竞争平台,二是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的节能减排。但是一旦实施,其本身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会使各国纷纷制定对本国有利的相关政策,产生使国际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利用而造成的净损失。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国际碳关税制度体系,制定最适当税率,很有可能发生关税战,那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丧失,既不符合法经济学中制度的效益,同时也违背了碳关税制定的初衷。
(3)根据制度效益原则,制度决定了什么是有效益的
碳关税的征收,其征收效益体现在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其经济效益体现在,可以促使完全依赖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改善其经济产业结构,促使各个国家寻找新能源新技术,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增大社会产出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其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三、碳关税的博弈现状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对于碳关税的态度黑白分明,即欧美国家支持征收碳关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基于各国的经济及政治立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近几年来一直处于衰败趋势,加上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征收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现有的经济压力,减少新兴经济体国家带来的压力。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虽然近几年来经济实力增强,但也有资源禀赋单一,人口众多,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等硬伤。再加上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又无法短期内将大量投入到基础建设的社会保障资金抽调出来投入到节能减排当中,实施碳关税将会对其造成很大的打击。
四、思考
(一)碳关税带给中国的影响
1.负面效益
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大国,征收碳关税给中国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实施“碳关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关税可能会达到26%,出口量可能会下滑21%。出口量减少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居民福利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条件恶化等。
2.正面效益
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又居高不下,一旦欧美对我国征收碳关税,我们必然会措手不及。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征收碳关税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约束我国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其环保意识,甚至可以敦促司法部门尽快完善我国环境税法制度。
(二)如何应对“碳关税”
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的预测,目前中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20.3%,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8.9%。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状,一旦碳关税在WTO的合法性确立,会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打击。因此与其一味反对,不如积极制定政策来面对。
(1)从自身出发进行改革,开发国内市场、加快产业升级;要制定政策鼓励低碳化产业部门,使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加快占领市场;要加快技术创新寻找新能源,并提高现有能源设备的利用率。因此,技术创新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我国并不缺少创新型研究与人才,关键是要建立起把基础研究推向市场的机制,要加快制度革新,给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市场。(2)开征国内资源税,尽快完善国内环境法的体制,并将征收费用于治理国内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将污染费用内部化,而不是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将污染问题留给自己。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也可以逐渐转变企业的生产结构。(3)增加主动性,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碳排放规则的制定与讨论,为将来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李九领.关税理论与政策[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2]吴立波.“自愿性减排”与“碳关税倒逼”[J].经济学动态,2010.
[3]张世如.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J].华南金融研究,2010(9).
[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张剑辉.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经济法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2011.
[6]杨唐盛.环境税收的法经济学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面临的问题 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16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肯定了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随后,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使贸易双方均获利。(盛洪昌,2006)二十世纪三十年代,D.H罗伯特逊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说方法,指出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有的学者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论证,如缪德刚(2010)对我国1978
2007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入世之后尤为明显的观点。从区域角度,杨振宁(2007)对上海进行分析, 利用1985- 2004 年上海市进出口和GDP 的年度经济数据, 借助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 发现进出口对上海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1991-2012年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本文以进出口总额为自变量(X),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Y),利用SPSS软件建立模型,对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1 1991-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SPS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间的散点图:
图1
由表二可以初步判定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为线性相关关系。设直线回归方程为Y=a+bX,
SPSS软件分析结果:
(1)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是R=0.980,判决系数R2=0.960,可见,模型的拟合效度很理想;
(2)F统计量的值为475.846,单边检验概率值为P=0.000
(3)未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4953.582,回归系数为1.842,由此得出估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4953.582+1.842X. 回归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值为21.814,显著性概率P=0.000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占比过大,发展中国家占比太少。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俄罗斯等我国13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7%。这说明中国的贸易市场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欧盟、美国以及东盟等发达国家。从国内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实施了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措施,但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贸易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对外贸易所占比重非常低。
(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依然过大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与进口贸易差额分别为14220.3、20263.5、20868.4、13411.3、12323.5、10079.2、14558.3亿元。中国进口常年跟不上出口的发展,这对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的宏观调控能力都有消极的影响。同时,进口的滞后还会影响先进技术的引入,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此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
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党的十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该积极解决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对外贸易区域平衡发展、缩小进出口差距。
提高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中国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发达国家,应尽力减少对少数国家的贸易依赖,否则很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应针对国内,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利用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促进中西部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对于贸易顺差较大的问题,我国应适当加强进口力度,促进进出口的均衡发展。我国要积极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认同的那样,减少贸易顺差的最佳途径是鼓励内需。此外,还要采取积极稳定的货币政策,并以法治来促进外贸的良性发展。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解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明武.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4,(03).
[2]缪德刚.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增长分析:1978-2007[J].学子论坛,2010,(01).
[关键字]长三角 水污染 比较优势 结构效应 规模效应 技术效应
引言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恶化。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地区之一,其贸易模式与全国的特点一致,集中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等,产业污染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水污染。
一 因素分解分析――经济学原理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结论为,一个国家将出口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充裕的产品。在本文的讨论中,生产要素简化为资本、劳动力、环境。
(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增加环境污染:生产规模越大,对应的排污量越大,对环境的损害越大。
规模效应减少环境污染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迫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减少污染量。
(3)结构效应。结构效应增加环境污染:污染天堂假说。该假说认为,发展中国家因更注重经济发展而承担了高污染的产业,使得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结构效应减少环境污染:对外贸易增加地区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转型,由污染集中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优化产业结构。
(4)技术效应。技术效应减少环境污染:第一,对外贸易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有技术溢出,技术进步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第二,技术进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环境保护而进行的技术进步,如废水处理等;一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间接减少环境污染,如使用大型高炉炼钢等。前者更为直接,在环境保护方面效果优于后者。
二、因素分解分析――结合长三角地区现状
(1)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出口产品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三个产业为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塑料制品业。
一般研究已经证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污染总体高于劳动密集型。赵细康(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李嘉图模型决定的长三角出口贸易模式中出口行业的污染密度在总体上低于进口行业。
但是。文献综述和社会评价大多认为,长三角的出口贸易行业对于本地区的环境,尤其是水域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环境要素的相对充裕导致我国所承担的产业部分的污染水平高于行业总体水平。
(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增加污染:长三角为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地区之一,很大一部分长三角的中小企业的出口甚至超过在国内销售的比例。大量的出口导向生产大大扩大了总体产量,从而增加了污染水平。
规模效应减少污染:尚未达到作用的收入临界线。
(3)结构效应。结构效应增加污染:污染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污染近于零,但是第三产业同时具有不可跨国境交易的性质,与出口量关系较小,主要的关联因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非外国需求。
(4)技术效应。近年国家针对出台的多为专门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环保技术进步方面较为显著;我国对于长三角的污染控制集中于生产后的污染技术处理问题。
三 合理化建议
(1)环境规制与地区收入分配。由于各行业对环境规制的敏感度正负、数值大小均有较大差异,相同的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出口有不同的影响。以长三角为例,纺织业、皮草、塑料制品业均为负值或数值较小的正值,也就是说,较紧的环境规制虽然能够降低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但是对部分地区优势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较其他地区大,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偏向性的负面影响,这在环境政策制定中应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
(2)环境成本资本化的途径的选择――征税,可交易排污权,排污标准。征税是环境成本资本化的主要途径。对于中国目前的管理条件而言,排污权交易是可探索可尝试的路径,但是难度较大,涉及过渡阶段中地方公平问题、地方保护协调问题、市场规范问题,在中国市场化还很稚嫩的现状下,应作为辅助政策而不能作为主推政策。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关于污水排放的排污标准理论上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推行效果并不好,因为长三角多为小规模的私人企业,分布分散,数量庞大,监管的成本很高,且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监督排污的动机很小,因此排污监督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未来校正的难度也很大。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一、文献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学界,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大致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论、折衷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思想,在此之后,李嘉图、约翰・穆勒以及D・R・纳克斯、劳尔・普雷毕什在他们的著作、模型中都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理论研究界已证实的论点,也是我国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近几年,就我国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Kwan&Cotsomitis(1991)最早根据中国1952年~1985和1952年~1978年两个样本期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年~1985年期间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1952年~1978年期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李文(1997)运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由于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高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从而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彭福伟(1999),张小济(1999)从净出口的角度的实证分析,得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强度相关的结论;赖明勇等(1998)和尹翔硕等(l997)则通过将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并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得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的观点。杨全发(1998)运用巴拉萨和费德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得出制成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李国柱分析了制度变迁下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不同制度下贸易乘数并不相等。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横截面数据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等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二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等,具体方法有三种:第一,利用有限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使用LR统计量、WALD统计量、F 统计量进行检验;第二, 脉冲响应函数法(IRFs);第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FECVDs)。三是利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后两种方法现已成为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近年来主流的单位根检验(ADF 检验)、Granger检验和协整理论,根据我国1978年~2006年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协整检验模型
1.样本的选取及基本特征
本文采用1978年到2006年共29年的年度数据,用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和进出口总额(TOT)来反映对外贸易状况;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均以现价形式表示,使用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波动,分别对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即:LGDPt=ln(LGDPt/pt),LEXt(EXt/pt),LIMt=ln(IMt/pt),LTOTt=(TOTt/pt),各变量的变化趋势见图1。数据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在1978年到2007年3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5.08%,出口平均增长率为23.45%,进口平均增长率为22.01%。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动的方向与步调较为一致,说明这四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分别用LGDP、LEX、LIM、LTOT表示,其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2可看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变得较为平稳。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利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时,会产生“伪回归”。 针对此情况,我们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若为非平稳,则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这里我们使用Eviews5.1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所使用的方法为ADF检验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结果见表1。
注:表示一阶差分;(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的阶数,0表示不包括c或t,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
由表1可见,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以后的ADF值均小于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序列经过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即所有变量均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过程,我们可以用它做长期协整分析。
3.变量间的协整检验
协整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le - Granger)提出的,后来被众多计量经济学家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关于协整检验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了两种主要的方法:一是Engle - Granger两步检验法。即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回归。然后再把协整回归所得到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就不存在。第二种是Johansen的极大似然检验法。通过建立基于最大特征值的似然比统计量来判别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从以上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序列lngdp、lnim、lnex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Johansen(1988)和Johansen&Juselius(1990)提出了似然比检验方法,对于协整向量个数可以构造两个统计量来检验:一个是迹统计量,一个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本文采用最大特征值的协整检验来分析变量LGDP、LEX、LIM之间的协整关系。在使用Johansen程序来检验变量LGDP、LEX、LIM之间的协整关系过程中,其中模型最优滞后期的选择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残差分析而得到,为滞后2阶,检验结果如表2。
注:Joansen检验中,选择序列有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仅有截距。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GDP、LEX、LIM之间存在惟一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估计出的协整方程为:
LGDP=1.830679LEX-1.243807LIM+5.018887
(0.25812) (0.27455)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标准误差。
协整方程表明:长期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变量前的系数为1.830679,说明出口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出口与GDP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出口的增加可以带动GDP的增加,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1.830679个百分点;进口变量前的系数为-1.243807,说明进口对GDP产生消极的影响,进口与GDP之间是一种负向的关系,即进口的增加使得GDP减少,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减少1.248307个百分点。
4.Granger因果检验
在这里我们使用Eviews5.1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LEX不是LGDP的格兰杰成因,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GDP是LEX的格兰杰成因,即在长期内GDP的增长是导致出口增长的原因,但出口增长不是GDP增长的原因;2)LIM不是LGDP的格兰杰成因,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GDP是LIM的格兰杰成因,即在长期内, GDP的增长将导致进口的增长,但进口增长不是GDP增长的原因。
三、结论
根据上述的实证研究,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1.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并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
2.协整方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出口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进口、出口与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长期内,出口增长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进口增长并不能带到那个我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朱钟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
[2]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02(2)
[3]李军: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引言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经济和对外贸易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其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92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506亿元,在西部率先突破了万亿大关,年均增长11.6%;对外贸易方面,四川省近10年来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1991年进出口总额是11亿美元,1996年进出口总额已经突破20亿美元的大关,2003年后,四川省对外贸易进入快车道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额从2003年的5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20亿美元,年均增长25.6%,高于西部增长的平均水平。上述情况能否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本文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省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近年来主流的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和Granger检验,对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四川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涉及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93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则认为出口的增长最终会导致GDP的成倍增长。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也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从实证分析方面来看,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作用方面也进行过很多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各不相同,其结论也不尽一致。如Balassa(1978)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JordanShan&FionaSun(1998)得出我国的出口与实际工业产量之间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林毅夫(2001)通过联立方程组,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王笑寒(2008)认为我国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增长是非平稳性的,但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进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谭俊兰(2009)实证分析的结论为:出口和进口对广东省的经济都发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与广东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上述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关系。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使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数量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省份和地区。因此,研究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之间关系成为必要。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样本的选取
本文采用1979年到2008年共30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1997、2009)。用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为了分析方便,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换算为万美元,在转化过程中用到的人民币汇率的数据是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变化,分别对三个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即:LnGDP、LnEX、LnIM。这样处理可以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变量的变化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二)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选的分析变量是宏观经济的变量,这种变量的时间序列都不是平稳的,随着时间的位移而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有一种长期趋势的特征。但是当经济出现突发震荡后,受冲击的宏观经济变量是逐渐回到它们的长期增长的趋势上去呢?还是出现随机游走的状态呢?所以如果用OLS进行回归,这时会出现虚伪的回归。同时,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不会短时间内消失。所以,为了确切知道变量的状态,有必要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
检验类型(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表示差分算子,*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从表1中看以得出:LnGDP、LnEX、LnIM的ADF大于在5%的临界值,所以LnGDP、LnEX、LnIM时间序列不平稳。进一步检验变量一阶差分序列以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LnGDP的序列在10%临界值状态下是平稳的;LnEX、LnIM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因此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LnGDP、LnIM、LnEX为一阶单整变量,适合进行协整分析。
(三)各个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知:LnGDP、LnIM、LnEX为一阶单整变量,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GDP、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笔者利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在利用Eviews5.0软件检验时,选取观测序列没有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CE)有截距,滞后期为13。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发现:第一个似然比统计量71.880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29.68,因而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拒绝零假设r=0,即检验结果说明了序列LnGDP、LnIM、LnEX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不成立。第二个似然比统计量11.8599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15.41,因而不能拒绝零假设r≤1。第三个似然比统计量3.770174大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3.76,因而在5%的临界值拒绝零假设r≤2。因此,序列LnGDP、LnIM、LnEX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这样可以通过0LS建立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模型:
LnGDP=11.49608+0.524069lnIM+0.19385lnEX
(24.4418)(4.01343)(1.3357)
R2=0.8046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表明,四川省进口与经济增长、出口与经济增长、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以及进口和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检验(见表3)。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既不是LnIM的格兰杰成因;也不是LnIM格兰杰成因。但是在同样的显著水平下,LnEX、LnIM是LnGDP的格兰杰成因;LnIM是LnEX的格兰杰的成因。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四川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一,协整关系检验表明:四川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虽然存在各自的序列自相关,但从长期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对四川贸易增长起着促进作用:进口量增长1%,GDP增长为0.52406%;出口量每增长1%时,GDP就增长0.19385%。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短期内,进出口贸易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林兰原因,出口贸易的增长是进口贸易增长的格林兰原因。因此,在短期内,四川省应该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进口适用的技术、成套设备和关键的短缺资源推动了本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出口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出口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于俊年.计量经济(第二版)[M].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笑寒.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3、谭俊兰.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8(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 协整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 各国经济间的关联日益加强。对外贸易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经济增长又成为加速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劲动力; 外商直接投资( FDI)也通过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等形式不同程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过加速数原理反作用于投资。十年间,广东省服务业引资规模达657.12亿美元,占全国引资总规模(2246.03亿美元)的29.26%。同时,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78年 到2010年,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从16.18亿美元大幅增长至9133.34亿美元。
一、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关于FDI、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但上述研究大多只是分析某个地区出口或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以及FDI 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比较少的文章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共同分析;同时,以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却较少的涉及到省级区域分析与研究。本文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分析,从广东省的数据与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得出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
二、广东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lnRGDP、lnFDI、lnTIE分别为RGDP、FDI和TIE的对数形式.本文所选用的1990~2011年间数据,均根据相应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整理而成。其中为了避免物价对于变量的影响,GDP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调整,使之从名义值变成实际值。文中各符号解释如下:
TIE——进出口总额;
GDP——广东省生产总值; FDI——外商直接投资。
构建模型为:
lnGDP=C1+β1lnTIE+β2lnFDI+ε1
2.ADF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因为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单位根就是指单位根过程,可以证明,序列中存在单位根过程就不平稳,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含有常数项与趋势项,k代表滞后的阶数;代表对原数列进行一阶差分;*、**、***分别代表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下同)。
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lnFDI、lnGDP、lnTIE均为非平稳序列,存在单位根,而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lnFDI、lnGDP、lnTIE是平稳的,即都属于Ⅰ(1)过程,因此,这些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Johansen协整关系的检验
根据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后可以得出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即为3。
lnGDP、lnTIE、lnFDI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达式如下:
LnGDP=0.456841LnFDI+0.714101LnTIE
(0.19449) (0.03531)
从协整关系的表达式来看,我们可以得知,FDI增长46个单位的时候,将会拉动GDP增长1个单位。同样,贸易总额增加71个单位的时候,也会使GDP增长1个单位。
4.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6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前文的分析得出了广东省FDI、GDP与贸易总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与短期修正的关系,但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讨论
(2)GDP是FDI的Granger原因。由上文的误差修正模型(VEC)与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广东省的GDP增长是FDI增长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东在加快资本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创造就业与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但引资规模、引资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GDP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广东省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对外贸易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广东省经济中,经济的增长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对外贸易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更明显。
(4)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对外贸易的替代作用。短期内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但是长期内FDI与对外贸易却是替代的关系。FDI 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 进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吕立才,牛卫平.广东利用外资30年:现状与前景[N].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0(5):68-73.
一、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据资料介绍,当今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只在20%左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这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比,甚至远远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估计,中国全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0%,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制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主要的问题是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不够,重视能力缺乏,此外,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在我国人才是奇缺的、稀有的,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在瑞士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属于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主要是教育和人才结构的指标,中国大多数都排在该年鉴统计比较的47个国家与地区的最后10名内。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各个贸易产业的竞争实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曾对重要产业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利用贸易政策来加速产业的成长与升级。根据WTO的规则,我国运用对外贸易政策来干预国家产业发展的回旋余地将会越来越少,目前稳定的可预见的市场准入主要取决于关税的运用。市场准入包括开拓投资领域以及非关税壁垒关税化、降低关税两个方面。入世后,我国承诺在电信、银行、保险、专业服务业等入世前限制较多的领域开放市场,实行投资自由化,这意味着我国将不能再限制绝大部分行业的投资市场准入。
(五)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二、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企业观念与策略的落后、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因素,更在于我国太缺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环境的责任不能依靠企业本身,政府对此责无旁贷。政府在营造市场氛围方面大有可为:
1.提供完善的体制保障
我国的外贸现行体制在许多方面尚不到位或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具体是指: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按世界贸易组织规范赋予企业更广泛的外贸经营权,让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生产和流通企业早日进入国际市场;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和改善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规则制定,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2.培育和发展行业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中观层次上进行协调服务,组织企业会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完善行业中介体系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企业会通过中介组织提供的信息和咨询走向国际市场,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在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上,既要加大对企业融资,又要为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技术保障;在降低企业出口风险上,要健全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企业收汇安全;在市场开发方面,应建立市场开发和促进基金,推进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方面,设立海外投资促进基金,鼓励有能力、有成熟技术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带动国产设备、产品、劳务、技术等出口;在鼓励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除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如出口信贷政策、信用保险政策外,还要设立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出口促进基金,为这些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化增加推动力。
4.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面对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与地方两级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世贸组织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三项保护手段进行研究,一方面据以保护国内工业免受侵害;另一方面,据以正常确定应对国外贸易保护的策略。当前,我国政府应至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有效抵制国外反倾销,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其次,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掌握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再者,要构建非关税壁垒,特别是贸易的技术性壁垒,维护民族利益。
(五)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