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

第1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孩子 心理问题 疏导 爱心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四年级一位李同学,父母离异后,她和父亲生活,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爱。父亲再婚,后妈添个小弟后,大家重心转移,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她为了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校期间不断违纪犯规,制造事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睡觉,学习成绩大都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单亲学生,我们对她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她,让她走出阴影。因此,我找她进行谈话,举出了她身边老师、同学与其有类似的经历。同时,我更加地关心她、安慰她,以减轻她的内心痛苦,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自我,而且告诉她,以后碰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就主动地来找我们,这样解开了她的思想包袱。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我们老师应尽的义务。在实施策略中,我们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2001.

第2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阅读疗法;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离异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群体日益增加,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心理上严重受挫,表现在对学习、人际交往丧失信心,思想堕落,内心孤僻、自卑等。如何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积极的干预,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低谷,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已经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阅读疗法”的内涵

阅读疗法也称“图书治疗”或“阅读治疗”,是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让读者在阅读中,优化内部心理结构,解决个人问题,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

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能使读者和作品内涵融合共鸣,产生某种崇高感情的心理激荡,这就是阅读疗法的魅力和功效。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态剖析

由母亲或父亲独自承担抚养责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都与双亲家庭的子女有很大差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是同龄人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一项调查显示某市124例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达72%;自卑、封闭、社交困难的发生率为40%;心情压抑、想结束生命的有30例,发生率为23%。

3、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单亲家庭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家庭的不完整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他们敏感而脆弱。需要更多的关爱。随着阅读疗法的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应用潜力和范围在不断深入。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阅读疗法,最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在品质的培养、人格心灵的呼唤。美国学者认为,阅读疗法对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最有效,所以面向青少年的阅读疗法著作也最多。《阅读疗法――帮助儿童的临床应用》一书就是对青少年开展阅读疗法的最好例证。

4、建立健全单亲家庭子女阅读疗法服务体系

4.1社会的关注与投入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引起各方面重视,结合阅读的引导和治疗方法的应用,坚持对这一群体学生给予持续而切实的督导和扶持。只有建立在真诚关怀和情感支持基础上的综合干预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与配合。社会的教育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配合,加强相关科普宣传也势在必行。

4.2学校的组织与领导

在中小学开展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阅读疗法服务,首先要得到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辅助。以图书馆作为阅读疗法活动的中心,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可提供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阅读疗法咨询师。

中小学校应成立由心理咨询师指导,图书馆员和单亲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协会,建立阅读疗法小组,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历史人物传记、励志哲理故事、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文学精品等等方面的图书,让他们通过独立阅读或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4.3家庭的配合与参与

学生的家长应积极参与阅读疗法,同孩子一起阅读、倾听他们的烦恼、根据他们的疑惑,共同讨论老师提供的图书等阅读材料、拓宽孩子的视野,澄清他们因生活创伤导致的负性认知。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

学校与家长建立良好联盟关系,对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进行恰当的纠正。家长和学校配合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让家长学会怎样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单亲家庭俱乐部”为离异家庭的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鼓励家长互相交流,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父母的错误的养育方式、孩子本身对刺激的消极应对方式等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父母开朗乐观、关爱子女、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的离异家庭中,孩子很少出现心理问题。

如何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积极的阅读疗法干预,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是所有关注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研究者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提出一个对单亲家庭子女完善的阅读疗法方案需要我们对这一群体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分析研究。总之,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有效沟通,才能开展有效地阅读疗法,尽可能的引导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永川.阅读治疗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06)

[2]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02)

[3]赖运成,阅读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教育导刊2011(5)

[4]任文香.阅读疗法的诗化阐释钩沉[J].图书情报研究.2011(01)

第3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 256600)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提出针对单亲大学生的具体心理干预对策.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单亲;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育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高样校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他们.从目前在校单亲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学生普遍生活在不可预期的变化环境中,心理负面情绪较重,容易出现心理情绪的较大波动,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相应的不良影响.

1 以不同类型单亲家庭为例,探究和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单亲家庭并不仅仅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但随着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轨迹,配偶因工作原因分居两地、配偶死亡、离异、未婚生子等情况的发生,也可能形成单亲家庭.近年来,随着我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以及意外事故、疾病等生命风险的加大,总体来看,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通过2015年10月对滨州学院外语系1138名大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调查,有效答卷为1138份.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数为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3%,双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09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5.87%.47名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有男生8人,女生39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27人,家庭经济一般或富裕的有20人;长期和母亲居住的有32人,长期和父亲居住的有15人;未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有45人,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有2人.

1.1 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经济条件是满足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往往会给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困扰,给其造成持续性的沉重心理负担.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者和需要重视的学生比重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富裕的单亲家庭大学生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

单亲贫困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异常脆弱,这些学生因为面临经济压力和生活困难,很大一部分存在自卑、悲观、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对人生的希望和对社会的信任、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等各种问题,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特点.所以说,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加强心理帮扶尤为重要.

1.2 长期随父亲或母亲居住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面对家庭的破裂情况,单亲家庭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无法接受父母分开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尤其是易沉溺在对过去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当看到同学们与父母嬉戏玩耍的情境时,就易出现忧虑和悲伤的情绪,从而滋生出自卑、自闭等心理.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长期与母亲居住的单亲学生中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要比长期与父亲居住的学生高,但差异无显著性.长期随父亲或母亲居住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势必惶恐不安,容易感到恐惧和悲伤,害怕被别人嘲笑,害怕失败,严重者甚至会对自己的处境愤慨不已.

1.3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交往是克服个体资源有限性的有效途径,但个体所需要的这些资源是不可能与生俱来,一应俱全的.因此,为了满足个体成长需要,就产生了迫切的交往要求.在我国,与完好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直接困境就是部分社会关系的淡化与缺失,由此造成的资源缺陷对单亲家庭子女来讲是一个重大打击.因此,加强家庭以外的交流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未担任社会职务单亲学生中心理问题需要重视的学生比例较担任社会职务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由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的诸多潜在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如何塑造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显得意义重大.

2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

2.1 自我否定,敏感多疑

受世俗偏见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类学生常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愿意让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家里的事情.没有获取足够的家庭温暖,使得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多有欠缺.由于不自信,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协调理想的树立和实现,影响和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对很多事情的反应过于敏感,容易对别人产生怀疑,这就带来了单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困难.

2.2 自闭孤独,逆反激化

单亲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是很难抚平的,有的大学生甚至深深地沉寂在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悲痛中长时间不能自拔,情绪持续低落.另外,这种家庭的突变,亲情大厦的顷刻崩塌,使得大多数的单亲大学生出现自闭倾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还容易滋生叛逆、仇视的情绪.单亲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你要求我这样,我非要那样”,因其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人受到伤害或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另外,逆反心理严重的单亲大学生寄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消失已久的温暖.

2.3 焦虑暴躁,厌学严重

探究单亲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导致其自身易产生消极情绪.单亲家庭生活气氛的明显变化,甚至是家长微妙的心情波动,都直接影响了单亲大学生的情绪,造成焦虑、暴躁等不适情绪.

在单亲大学生看来,虽然身边的家长尽可能地掩饰家庭中存在的矛盾,但家庭中确实存在的破碎感已经油然而生,往往容易转化成不稳定情绪.这种经常出现的焦虑、暴躁的情绪波动,势必导致单亲大学生的注意和记忆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位于下游位置,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3 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3.1 对不同的单亲家庭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应首先“察其言,观其色,”首先得走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和原因,随后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之谈心.

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情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滨州学院外语系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按时进行寒暑假家访、学期中谈心等方式,给学生带来具体的帮助.对单亲大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理减负,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心理阴影.

3.2 开展提高单亲家庭大学生能力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现在的90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常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自卑的、不合群的,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觉得自己抬不起头.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单亲大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我系组织一些校园集体活动,有重点的将主要任务交付给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积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建立交往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走出狭小的世界,悦纳自我,悦纳他人.

针对有些事情学生不愿意告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我系开展“说出你的秘密”漂流瓶活动,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大学生便可以利用这次活动机会,和同学进行谈心交流,很多单亲大学生通过此次活动找到了知心朋友,老师也可以通过知心朋友了解单亲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友情弥补亲情,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3.3 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制,开展心理辅导沙龙活动

我系专门设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制,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沙龙活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与班级同学及同龄伙伴间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探寻自我的问题,走进其内心的深处,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缘由,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对那些敏感多疑、内向自卑的单亲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找他们谈心,还进行线上和线下双向交流,让他们消除疑虑,化解心结.当单亲大学生在学业和学生工作上取得进步时,我们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学生真诚地赞赏.对于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对其付出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阴霾.

3.4 强化和家长的配合,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学校和社会,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的家庭.因此,对单亲大学生的教育和帮扶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引导,还应该从学生所在家庭,周围社会环境出发,寻找教育合力.

为了保证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加强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和联系方式,通过多沟通多探讨,确定了共同的教育立场和教育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支援.老师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家长向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随后对症下药,用最科学的方法解决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就像在苍茫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的幼狮,如果学校、家长能够正确的帮助和教育,他们同样会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森林之王.教师要努力成为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灵上的领航员,一路上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陪伴他们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成为生活和学习上的强者.另外,只有从学校、家长、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乐清的经济已跻身全国百强,乐清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看管。在我从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112名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的有65人。全校1260位学生中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是由祖辈代管的。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好

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令人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未来出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扭曲和变异的性格和心理无论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1自卑、冷漠的心理

因为长期没有母爱,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亲情,孩子看整个社会都是冰冷的。王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女孩,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她思维偏执,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不能批评,否则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1.2娇气、骄横的心理

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处处袒护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骄横心理,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虽然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心理,但这在隔代教育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孙某是我班的一位男生,父母常年在国外经商,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老师找他谈话,他很难接受,往往独自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2、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我校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为了有效地解决好隔代教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2.1 对父母因外出经商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赌博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2.1.3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2.2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2.2.1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2.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2.2.3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2.3.1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2.3.2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2.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我市农民外出经商十分普遍,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宏艳 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少年儿童研究》2002、4

第5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让我们学校和社会周围共同携起手来用爱关注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吧!

首先我们应该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

1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1 极端性格,自卑心理。

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在性格上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极度沉默或者过分张扬,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与人相处的尺度。较为沉默的学生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守护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而不愿意这种依恋被人察觉,因而远离人群,走向孤僻与封闭。较为张扬的学生对家庭现状不满,对个人现状自卑而无力改变,这种压力在家庭中无从释放,情感上的需要从家庭中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他们会大声说笑,缺乏自制,与同学争吵、打闹等。长此下去,此类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的发展,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很多电视报道各类犯罪案件,几乎都有一些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所以不得不引起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1.2 抑郁、冷漠、缺乏信任感。

有的孩子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长期怕接触情感,情绪脆弱,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与集体格格不入。不信任感表现在不服从家长管教,不听取同学或老师意见,我行我素,言语偏激,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攻击心理。

由此可见,这种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棘手,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对他们的爱,应该给与特殊的关注,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3 充满憎恨、暴躁易怒。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拯救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使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2 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寻找有效的对策。

2.1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叫小雪的单亲家庭女孩,她个性强,脾气怪,经常与同学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隔三差五与同学闹不团结。后经我多次谈心、教育,她对同学的态度大有好转,处事也稳重多了,并被同学们推选为小组长。可在家里与父亲新交的女朋友关系紧张,她认为那个女人会夺去父亲对自己的爱,导致女方提出让其父在孩子与爱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使其父亲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边缘,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教育孩子从对父亲的爱,家庭生活的负担,经济等方面去着想,告诉她孩子不能陪伴父母一辈子,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会很孤独。终于使孩子接纳了父亲的女朋友。

2.2 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校要开设一个心理商谈班,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里的痛苦说出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由于缺少“爱”而导致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心理协会,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场所,用温暖来医治其心灵上的伤痛,我们需要和谐沟通、热情帮助这些受伤的心灵。使他们逐渐消除自卑、怀疑、自我意识薄弱等人格特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2.3 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次,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最后还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4 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其性格和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很难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但是这些孩子又特别注重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最怕孤独和孤立。老师要做好同学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如我教过的一名男生,自幼父母离异,父亲脾气暴躁,祖孙相依为命,造成他不愿与他人交往,总是一个人默默做着每一件事,我发现后,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利用班队会和其他活动培养与他人相处、合作。通过实践让他体会到与人相处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其他同学的爱心和同情心。创建一个气氛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各班级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尤其注重这个问题,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展现这些学生的能力和才华,从而慢慢得到群体感染,对自己树立自信心。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也会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2.5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作为教师,除在学校要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并要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掌握起来。只有注重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协调配合的体系,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第6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单亲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离婚;未婚妈妈与她们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父亲或母亲不安于家中本分,遗弃家庭;父亲或母亲因病或意外而死亡;父母其中一方长期不在家(移民、出国公干等)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这些学生常常表现自卑、自我封闭、以反常行为来求得心理平衡。

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人数共44人,均为男生,单亲家庭的有12人,占全班人数的27.3%。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个群体给予高度的关注,探索其不良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研究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我校荔湾校区2010级17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823份,收回有效问卷792份,其中单亲家庭学生问卷6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问卷从学生的人际关系、认知、性格、情感等方面入手,共设计了10道题目。

2. 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融洽度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低,不愿与人交流,对外界易产生戒备和抗拒心理,缺乏安全感,思想包袱较沉重。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认知错误,导致产生行为偏差,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产生危害。

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较孤僻,言语较少。平常与人交往不畅,在遇到困难或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而是把问题堆积在心中,自我封闭,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消极情绪,逐渐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最终表现为自暴自弃。

结果分析,单亲孩子的学生对事情比较敏感而自尊,容易误解别人的关心和劝说。脾气急躁,情绪易激动,言语粗鲁。家庭的变故给他们带来了自卑、多疑、冷淡、逃避、自我封闭的性格。这些性格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以及自我心理的健康成长。

结果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就会产生心理偏差。既然父母不能给予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够靠自己寻找快乐。于是他们就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求慰藉,经常去网吧、歌厅等场所。在校表现为,不能遵守学校、班级的制度、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

三、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对策

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越来越多,其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家长、教师、学校、学生及社会多方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1. 家庭方面

第一,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单亲妈妈或者爸爸要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摆正心态,不要认为对孩子有所亏欠而溺爱孩子;自己要从失婚的状态走出来,积极快乐地对待生活和工作;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对生活、社会不良现象不要有太多的抱怨。

第二,家长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及时关注孩子在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状况;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

2. 学校教育

第一,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斥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对于那些单亲的孩子,更需要教师注入无微不至的爱来抚慰其心中最敏感的创伤。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学生享受失而复得的温馨。

如我班一名学生自小父母离异,在一所文武寄宿学校长大,虽由母亲抚养但一年见面的次数寥寥可数。刚入学时,由于其性格敏感、脾气暴躁多次与任课教师、同学发生冲突,在班上无一朋友。于是其一直沉醉网络,无心向学。得知此状况后,我首先从他最沉迷的网络入手,每天晚上我都看见他的QQ一直在线,于是每晚我都会主动地和他在网上聊天,慢慢地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取得他的信任,让他觉得我是个可信赖的朋友,从而对我放下敌意产生安全感。他对我说:“一直觉得自己很自卑,没有了父母的爱,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也一直很羡慕班上的同学,渴望有朋友。”于是,我开始带动班上的所有同学展开了爱心行动。为单亲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是十分必要的,要努力为他找一个“家”。我安排了一个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坐在他的旁边。与此同时,特意鼓励他多参加班上的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校运会等,让他充分感受到班集体的魅力。另一方面引导班上的同学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对于他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肯定、鼓励、赞赏。除了关心、爱护、照顾,我还适时、适当地和他讲清道理,告诉他今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变化、挫折、应该怎么面对,让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积极引导,让他树立正确目标,认清事实,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同学变得健谈了,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空间,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班上自然也有了许多的朋友。

第二,根据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实施宽容教育。只有尊重、理解学生,才能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地了解情况、切实关心学生所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尊重,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当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再从切入点出发分析其心理状况,对症下药。这样,学生对你的处事方法才能心服口服,既提高了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在与学生谈话时,我会通过沟通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有所了解,并利用各种方式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特点,积累分析资料,能为将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如汽修高0804班有一男生经常找很多借口无故旷课,也表露出了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得知此状况后,我没有当众批评教育,而是请他到我办公室,让他坐下,这是我对他的尊重,是建立彼此互信的基础。当我们建立了相互平等的关系,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此时我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关心他每天不上学在家会不会很闷等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慢慢地在沟通过程中他开始配合我的话题,最后终于敞开心扉,说出旷课的真正原因——自己身处单亲家庭,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已是古稀之年了,在家中并没有人能够聆听理解他的心声。他在社会上认识了一些跳街舞的朋友,每天旷课就是来到海珠广场跟这些社会青年通过跳舞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压抑。此时问题的根本原因我找了出来,问题也就容易处理了。

单亲家庭学生如果对所犯错误认识比较深刻,就应宽容,从轻处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能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还能表现出教师的宽怀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问题学生往往感到自卑,因此,改变他们的心态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带给他们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生活动平台来展现自我,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因势利导指出其不足与缺点,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据笔者近一年的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其实大多数都是“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只是大家通常只看到他们差的一面而已。我通过平日的观察与沟通发现某学生对舞狮有浓厚兴趣,参加过村里的狮队,很讲义气。发现这一闪光点后,我介绍他加入了学校的醒狮队。他平日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一改平时散漫的样子。醒狮队还在我校北京现代班开业典礼上大显身手,为典礼助兴,他们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不论是在哪一个起点,也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给予表扬、肯定。与此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存在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办法,让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让活动成为载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地愉快接受教育。同时,让这些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作用,从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改变无事生非、不求进取的被动状态,并且把这种刻苦锻炼、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当然宽容也不是没有界线的,宽容学生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误,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不予理睬,而是需要理智、需要耐心,对其正确的引导,给予其改过的机会与过程。宽容是一种爱,学会宽容,就是学会了去爱。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每一份善良的意念、善意的帮助,都会博得感激之心、敬重之情。因为宽容,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了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了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第四,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3. 社会方面

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理解,消去对他们不应有的歧视,营造宽松、友爱的环境。要为单亲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借助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可以加强社会舆论传播,建立适当的社会组织帮助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减少自卑感,勇敢地走上社会。社区、社团、学校等要发挥社区、妇联、学校的作用,建立服务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单亲家庭联谊会等,让家长们可以在此互相交流与倾诉,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学生能从中学会适应社会,改变悲观的思想,树立信心去面对各种困难。同时,家长要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和与子女沟通的技巧,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关注,每个教育工作者只有以诚心、爱心、耐心、恒心来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讲究方法做好单亲家庭的转化工作,真心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撑一片温馨的天空,他们才能走出心灵的阴影,沐浴在阳光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佳琪.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

第7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纲要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学习贯彻十精神,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已经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把学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排除他们的焦虑,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正当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提出的这些精神和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更加需要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一代。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北京、天津、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苏南京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文件,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河南、安徽、甘肃、宁夏等地成立了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中心,从业务上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天津、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或实验校创建活动。天津、浙江温州、山西晋中、河南焦作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等地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标准,并逐步解决编制、待遇和职称评聘等问题。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四川成都等地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或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建设。江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育服务体系。天津、山西、上海、甘肃、重庆等地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建设标准或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开通服务咨询热线、设立咨询网站、心理信箱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活动课程为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共同完成的协同教育模式。浙江、河南、新疆、广西、吉林长春等地规定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编发相关教育材料或参考资料。福建、宁夏等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活动周,集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河北、浙江、贵州、吉林等地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校园心理剧、健康教育课、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社会合作,逐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山东、辽宁、湖南、贵州等地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结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湖北、陕西、福建厦门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增进了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相互了解。江西、吉林等地关注单亲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集中开展教育案例征集评比、为留守儿童安排妈妈等活动。江苏、辽宁大连等地积极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与社区合作开展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团体训练等教育活动。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地重视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并选派专家开展心理援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与此同时,有些地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缓慢;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地方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心理辅导室等必要的活动阵地,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非常缺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够;一些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所处时代和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逐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三、切实执行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它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一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条主线贯穿于《指导纲要》始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去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懂得和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潜能。

二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目标,即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与十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与教育是否能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总目标更宏观,是针对全体学生来讲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针对管理者——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校长来提的;具体目标更微观,是针对单个的学生个体来讲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具体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提的。这两个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既是检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也是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要树立三种教育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除了校长要负好领导责任以外,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将其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要注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以活动课程为主,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团体拓展、心理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

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成为家校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对于力所不及的要积极求助于家庭、求助于社会。要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要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即“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就是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有一个推进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点突破就是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加强对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和使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分类指导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工作,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其他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交流,通过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办法,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通过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司其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持续、科学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专家要根据《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地方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工作机制,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督导检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要加大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逐步解决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建好用好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与社会的合作,联合各方力量积极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活动,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主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指导纲要》规定的教育内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全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自觉结合各学科教育教学特点,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要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利用专家队伍资源优势开发科学适用的培训教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力量,运用科学的理论,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断推动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共同提高。

第8篇: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

目前,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上海公利医院急诊科惠小平教授和上海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单怀海医师联合对153例急诊自杀未遂者进行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主要人群。中华自杀救援网每年平均接到全国各地一千多个求援电话,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青少年。

来自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开学头四天的调查发现,香港有两成中学生曾想过自杀,其中逾5%更曾付诸行动企图自杀;互联网上有近千个学生博客,透露自己因开学而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更有约三十个博客明确提及“自杀”“想死”的字眼。

各方面的经验表明,每到开学、考试前后,青少年的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都会上升。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少年面临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导致他们面对个人危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一、原因分析

(一)外界压力大,青少年抗逆力较弱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文化三种心理逆境。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父母忙于应付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父母的工作焦虑有意无意地转嫁给孩子。另外,单亲家庭、父母亲关系恶劣、家庭暴力、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随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越多,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国传统的教育喜欢打击学生、采用激将法把孩子的好胜心激发起来,但必须考虑到,并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开学后,很快就会有大、中学校的模拟考试上演,其中不少重点中学的考试目标很明确:给你个下马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被认可、被肯定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在这许多压力下,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逆力和正确的生命观,一旦发生不愉快事件,非常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二)亲子关系恶劣

卞茜博士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自杀危险因素现状调研,发现有六大因素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最高:既往抑郁症、自杀风险行为(反复的自杀观念、既往自杀未遂史)、家庭重大丧失、恶劣亲子关系、父母精神疾病史(物质滥用、抑郁症)、家族中曾有人自杀。其中家庭重大丧失和恶劣亲子关系都是非生物性因素。当她和同事通过量表“过滤”出36名自杀高危少年时,他们的父母竟然大多不知道孩子有这一倾向。

(三)青少年自杀多“模仿”

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专家认为,现在的青少年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当然,还有不少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负性情绪得不到发泄或没有渠道发泄,最终也选择自杀来彻底解决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媒体的报道可以对公众的心理及行为起到互动、模仿、标定、暗示、强化等作用。一旦学生自杀(或明星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尽管有的媒体报道也旗帜鲜明地反对自杀,但报道本身即是一种“反暗示”,更多地起到了社会同情的强化作用,进而使自杀演变为“自杀秀”。重庆铜梁二中一名学生因不服从学校安排,通过记者向学校发出最后通牒:“再不放假,我就去跳楼。”笔者接待过的一个咨客才小学四年级,稍不如意就扬言要自杀,仅9月份一个月就闹了7次自杀,从用头撞墙到掐自己的颈动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四)严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有关专家认为,在西方社会中,教会在心理咨询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基督徒有了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可以找牧师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从其他教徒那里得到安慰和关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工会、妇联等组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效,而教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受到种种限制,如何遏制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节节升高的问题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第一时间接触到的专业人员就是学校的心理老师。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多为非专业出身,绝大部分还身兼数职,如大队辅导员兼职心理老师。而且这些心理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有时一个学期要换三位心理老师,孩子们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心理老师交流,老师不得不每天找孩子谈心,增加了工作难度。

北京、重庆等地先后开通了生命救助热线,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免费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每条热线年接待两千多例自杀咨询。热线最大的问题就是求助者太多,而接受过心理咨询等训练的专业接线员严重缺乏。

二、干预青少年自杀的措施

美国QPR预防自杀培训所主任Paul Quinnett博士认为,自杀作为一种心理、生物、社会、精神和文化的普遍现象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自杀对于自杀者来说都是经历过一种彻底的绝望、无望和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后做出的行动。所以,预防自杀是一个新的、必须被所有社区和人们接受并采纳的概念。

(一)让抗逆力训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1993年,香港出现一个月里二十多名青少年集中自杀的悲剧事件,同时青少年网瘾、药物依赖、拉帮结派、吸毒、夜青(昼夜不回家的青少年)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委托香港突破机构(NGO组织)和香港中文大学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研究对策,六年后一份针对香港青少年的问卷成形并对全港中学生进行“地毯式”筛查,过滤出危险因子最高、较高和一般的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不同的抗逆力训练――这就是“成长的天空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覆盖全港中学,并推进到小学四年级,效果显著。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少年的三感: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父母和老师学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上海目前已引进这一计划,同时引进并正在开展的另一个项目是“正面成长计划”。它是从由社工协助学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支持的项目,目前由华东师大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和闵行区预防办、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团委、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合作推进。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潜能,确认他们的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目前该计划已经作为校本课程在梅陇中学开展了一年时间,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校园生命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生命教育”的对象应延伸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培训制度。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对散居、困境、流动人口的儿童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活动、训练和服务。

针对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育分不育人”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减负”进行到底。小学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高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严禁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举行整班补课,严禁偏题、怪题、难题。还要确保高中生每年30天、初中生每年20天、小学生每年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

学校还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如海啸、地震等灾难发生时,进行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教育,通过逃生训练、抗灾演习、参观、冥想等活动,让青少年感悟生命的珍贵和不可逆。

(三)完善自杀干预体系

在对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干预上,中小学应借鉴高校的经验。因为各个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教师都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社区和社会在内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工作网络和体系。

同样,在社区也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条件的可由社工兼职。据悉,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心理援助和自杀干预应与119、120、110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成为我国应急机制中的有效组成部分。

(四)警惕媒体把自杀变为时尚

前文提到自杀及自杀秀的蔓延与媒体的广泛报道有关,此类报道的增多、细节描述的翔实难免会形成社会心理的暗示、标定、模仿等效应。此外,由于此类报道大多带有同情的性质,带有社会普遍关注的性质,难免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把趋势变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