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学及劳动实践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程体系;现实需求;教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国家甚至实施鼓励与扶持政策来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对技工人才的现实需要却极度的不相符,反而使高职教育的稳步推进受到限制。因此针对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沿袭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的阶段式课程设置。文化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而专业基础课又服务于专业实践课。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现行高职教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冲突
高职教育尽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由于高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机制和教育方式又比较滞后,培育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即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使高职教育陷入了招生难的境地,造成发展缓慢。究其根源,由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所致。
1、专业型与多元化之间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需要高职毕业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但是,企业又倾向于某一工种和岗位具有熟练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而现行的职教体系都是以学生职业定向培训为目标的,没有增加对学生职业应变能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2、基础型和发展性之间的冲突
职教体系中学生必须按照基础教育的要求掌握好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实社会则要求职业教育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现行的职教课程只一味侧重于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3、就业型与转变性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知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高层化。目前高职教育就承担了就业预备教育兼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而现有的职教课程体系只以就业预备教育为目标而停滞不前,显然是无法完成这双重重任。
(二)现行高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具备了知识技能先后有序、知识积累循序渐进、教学便于开展等优点。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范围广,难度大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扎实的基础且整体素质不高。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导致教材的编写、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的实施进程中,力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日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理论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教师授课有困难,学生也不易接受,从而实践技能训练弱化,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理论脱离实际,教程过于陈旧
现行高职课程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整体性不强,没有学科的衔接性,过于陈旧的知识理论没有形成学科间的渗透,跟不上社会形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高职课程教材,尤其是文化课教材与普教教材几乎没有差别,导致教师教学过程普教色彩浓重。
因此,基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推动了职教理念的更新和职教课程的改革。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科技的进步及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劳动者工作性质也随之改变;而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方向,又指引着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界限逐步拓宽等。这些都会使劳动者在将来的社会中必须具备较扎实的技术功底,全方位的职业转换、适应能力。那种只注重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跟不上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经济、综合型人才,是集修养、文化、技能于一身,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世纪劳动者。针对以上因素,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立足于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二)高职教程的改革内容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遵循新世纪的职教改革理念,已逐步从专业定向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变化的需要势必要求职教改革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结合学生的“就业”与“后续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推进,企业用工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招工,而是更加理性化地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进行挑选。基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通过长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出来的。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达到了专业大类的覆盖程度,并实现了一专多能。因此,就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另一个开始,如果只强调证级制度,则偏离了学校教育的重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2、统一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知识与专项技能
随着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将会面临着更加频繁的职业更换,而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已不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涉及更加宽广的知识与技能面。但依照目前企业的招工需要,专岗必须专人负责,又突出了岗位的“专一”性。因此学校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采取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使二者的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宽基础、活模块”遵循以下基本思路:(1)以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平台,将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分为政治文化类、工具类、一般职业类、专业技能类等四大类,且都是阶段性的必修内容,分年级连续实施;(2)根据各专业工种的不同要求及高职升学的要求而设置不同的模块。分为专业性模块、岗位定向知识技能模块、高职对应模块,这一阶段的内容可设为选修内容,在高职高年级分阶段实施。这两个阶段既分工明确,又互相联系。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后,对专业及专业方向均有了解,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3、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学校为迎合社会变化的需求,将一些新型专业引入课堂,从而影响了优势专业的发展。这样,学校专业设置的频繁更换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给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负担。然而,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逐渐缩短,人才市场的可预见难度也逐渐增大,随之更加需要灵活地设置学校的课程。于是,力求在专业稳定中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学校课程应当在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具体地说,学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仍作为学校的传统专业维持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于新技术、新行业的课程,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就业实际,作为选修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4、有效转换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与创业课程模式
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是在学科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的,这一模式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开展,容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使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弊端逐步显现:(1)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导,从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2)学科间的衔接性不强,无法使课程整体优化;(3)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新时代是需要有更多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时代,因而把实践、创业课程作为教学的主导课程已是中职学校势必改革的项目。创业教育指引着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它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任。高等职业学校在开设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并通过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就是逐步实现知识型到技能型,再到创业型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何玉刚.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01).
\[2\]杨黎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10,(18).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双证沟通 教学计划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为了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中小型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社区服务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沟通管理能力、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双证书”的大专层次现代应用型高素质文秘人才,本文进行如下探讨。
一、职业技能培养的新途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考核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以秘书培养为例,秘书主要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是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从事工作主要包括:(1)使用办公设备处理公文和信函,起草有关文件、信件;(2)进行有关业务联系、事务处理;(3)接待来访处理各方面查询事项;(4)安排会议会谈并作记录;(5)管理有关文件档案。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从业资格进行评价和认证的国家证书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开始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公民境外就业、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以后,在一些技术要求高、通用性强、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财产安全的职业(工种)中,职业资格证书还是一种就业准入证明。目前在全国有93个职业工种招收从业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招用,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以秘书专业为例,秘书作为公司的“主管”,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都需要这类人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在不断地涌现,尤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数十万家现代企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迅速蓬勃地发展,造成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猛增。秘书人才就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来秘书一直是劳动力市场最大量最经常需要的人才资源。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并广泛推行,因而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中最基本组成人员之一的秘书及文员,就成为劳动力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职位之一。据《中国人才》杂志对19个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统计分析,文秘类人才需求量排名第五。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37个城市2001年1月至7月统计数据显示,文秘类人才排名招聘职位数量的第9位,共有7.3万人。
因此秘书工作具有广泛的就业空间。我国对秘书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后,拥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进入这一行业的必要条件。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是1997年劳动保障部推出的第一个全国统考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秘书行业的入门标准证书。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据有权威性,是含金量较高的秘书资格认证。证件由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颁发,是在国内从事秘书职业的资格准入证明。证书等级分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和二级。考试内容是采取情景录像测试和书面笔试模式。考核认证内容和等级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和《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为依据,主要考核完成秘书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所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其中包括专业外语考核。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必须跟上这个潮流。因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至今为止的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已多达90多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证书只能是越来越多。况且这种趋势符合教育部对“学历证书+职业资格类证书制度”的要求。截至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与部门开展合作,开考全国性的证书项目25个。其次,从毕业生的走向来看,不外乎是自己创业、接本考研、就业这三个方面,而选择就业的同学会占大多数。而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会看重这些通用型证书及职业资格类证书。在供大于求、就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实际就业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诸如性别歧视、名校比非名校的认可度高,这些毕业生已无法选择。但如果手中有一些通用型证书及职业资格类证书,势必会增加就业时的表明自己实力的分量。
再次,本着务实的精神,师生应各自从不同角度从容面对这种形势。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未来发展的方向,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选取相应的职业资格类证书,学习、报考,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报考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人数激增,平均入取率达到50∶1,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并在2009年11月的高级秘书资格考试辅导班中的39名同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报考高级秘书资格考试,大多数同学认为,首先是求得知识,其次才是增加就业时的砝码。报考职业资格证书与正常的学习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大多数同学对当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越来越多的趋势,表示认可。即使将来就业的现实情况与所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不对口,对当时所报考职业资格证书也不感到后悔。绝大多数人认为,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进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令人感到惊讶的是,29名同学认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比正常考试更重要。
因为,社会现行的一系列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是与各类专业证书分不开的,更为重要的是,为取得这些“证书”学生进行了勤奋训炼,从中学到了真知,提高了自身素养,强化了业务技能。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在重视学历文凭的同时正在开始重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成才和就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缩短试用期、享受《劳动法》赋予的相关权利持证上岗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订教学计划
高职教育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秘书为例,秘书要学会“办文、办会、办事”,通过“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运用技巧、具备职业能力”,系统地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应用型高素质文秘人才。教学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实施“双证沟通”进行考试改革
“双证“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双证“证书,即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和全国高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沟通”,就是与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当前在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院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脱节。职业“双证”沟通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而不单纯是学历文凭。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建立起一个真正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实行“双证”沟通后,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不仅学习职业技能,还能提高文化水平取得更高的学历。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与“双证沟通”的实质精神,建立起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标志,“双证沟通”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教学目标,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思路,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工作。除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外,继续进行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基础的授课。
根据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确立“双证通融”的考核模式,设有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点,毕业生必须取得秘书职业资格方可获取毕业证书。将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入教学计划,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秘书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参照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制定课程教学计划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为导向,把相应岗位技能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毕业前都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以“应用”为主旨。对原课程进行调整,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课程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在理论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2.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相接的核心课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符合现代秘书职业特征、使秘书人才培养标准与秘书行业标准相接的核心课程。秘书是“复合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表现为“文秘知识及所在行业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核心课程建设,开设秘书职业技能课程,帮助学生形成与秘书职业岗位对接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依托专业建设来进行。如学习涉外秘书的《外贸英语函电》的技能,依靠所在系的相关专业支持。
文秘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拿到秘书职业资格证、普通话二级乙等证、办公软件操作员证、英语四级证以及汽车驾驶证在内的五证。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使其具备文秘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三)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
依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从秘书职业具备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入手,编写文秘专业技能训练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教材。围绕秘书职业工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商务沟通能力、文书拟写与处理能力、会议组织能力、信息处理与档案管理能力、办公室日常事务与管理等能力,编写相应教材。在教材中强调实践环节,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秘书实务》是国家秘书资格考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秘书实务》课程为核心,围绕资格考证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涉及考证的各项知识、技能,在相关教材中明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全方位训练,解决教材内容交叉问题,使文秘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
(四)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建立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训实习基地。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校内实训、秘书技能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高级秘书证辅导课程”内容繁多,计有职业道德、文书拟写与处理、办公自动化、速记、法律与法规、企业管理基础、商务沟通、办公室事务和管理、常用事务文书的拟写、会议与商务活动、信息与档案等。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秘书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体操作,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增长技能。
2.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如实训课的涉外礼仪、计算机技能、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档案管理、秘书综合技能等实训课程。按照秘书工作设计单项实训项目和课程综合实训项目,如日常事务、会务工作、公文办理、接待工作、信息与调研、协调工作等单项实训项目。
3.课内实训教学与课外校内实习相结合。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具有就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实训室,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需要。加大专业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4.工学结合。以现代企业秘书的岗位工作要求为目标,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参加企业的实际秘书工作,共同培养高技能秘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必学,刘晓欢.“双证”沟通是必然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3,2,17,(第3版).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 Marxism's practice view as the basis, expounded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process's importance, simultaneously, had pointed out complet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way and the way.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重要性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Importa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43-02
培养高等专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符合的实践观
实践观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生活。实践活动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是人类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二是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确认的;三是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固有之意
首先,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手工业时期,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进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实践教学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量生产一线工人的需要,因此,开始设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产业工人。随着这类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可见,职业教育是从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业人员的技能训练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它产生初期,就非常重视学员的动手实践操作。其次,从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来看,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职业性,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则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可见,职业性所包含的这些特征都是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再看,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关注综合能力的养成,其实践的“味道”越来越浓。职业教育面向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产业工人也好,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也罢,总之,社会的发展是由实实在在的生产劳动推动的。不仅如此,科技创新的大部分也归属于应用性研究,而这些均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范畴内,其实现都会依靠具有实践能力的劳动者。
2.人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教学得以体现
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既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改造的过程,也不是受教育者被动、僵化的接受过程,而是以受教育者自身为活动对象,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
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才有可能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的功能,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践教学正是通过突显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项目设计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实现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实践活动。
3.实践教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践观认为,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可见,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了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统一。因此,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自身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获得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不断地习得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充分认识高职教育教程中实践教学的作用
1.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强化高职生技能素质培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是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专业较高层次的技能。作为高职教育,就应突出它的职业技能教学的特色。技能的训练,掌握技术.才是向社会表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能力,才会受到社会的关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按技能的要求从事训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是学习”。所以在职业技能教学方面应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的方向相结合而进行研究探索。
2.要确立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只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实践教学才会发挥出作用。在德国,专职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能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当教师,必须在企业中工作3―5年之后有了实际工作的经验,有了企业的思维方式之后,才可以在职业教育的院校中担任教师。而现在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和领导,基本是由普通院校直接转到职业教育,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文件方面,都是重视理论课教学及提高。尽管也意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但由于能力、环境、方法等因素,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实践教学充其量只起到一个验证理论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迫使教学、管理、评价打破原有的惰性.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才可能确立。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教学教程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课教学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过去,高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验主要不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而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是技能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2.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根据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目的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编列成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它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形象地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感兴趣,我们要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在提出案例的同时还要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组织计划,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做好实习工作。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各类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认真编制实纲和实习计划。带队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试和评价。特别是毕业实习,它是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要有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习或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围绕实习课题,通过实践收集所需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在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一方面,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主体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从理论上说,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要以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数量上进行积极扩充;努力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库”,为实践教学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实践教学更有现实意义,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
一、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现状,提出加强实践重要性
1.1学生特征。学生的生活条件、动手能力差别大。对一些内容只通过讲解不容易讲清楚,结合具体的操作效果更好。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根据学过的知识能自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还不能灵活应用,有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
1.2教材特点。信息技术的内容设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围绕活动及项目展开,设置了探究与实践活动,并在每一单元后安排了项目活动。根据活动主题收集有意义的老相片及纸材料,用扫描仪扫描后保存到计算机,制作屏幕保护文件。
1.3课时安排。普遍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对此课程重视程度却逐年下降,课时量不足,为应付考试严重存在“学而不用”、“讲而不练”的问题,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时间,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课堂须要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一门技能考试科目,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挤掉学生的掌控电脑的时间,作大量针对考试操作而进行的操作练习,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实践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帮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优点
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讲,实践教学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加强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学习兴趣,伴随着学习的动机、理智、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推动作用。首先能使学生产生想要学好这门课的愿望。采用实践教学法,通过上机操作计算机,制作课程表、日历等,能使他们明白,计算机是人类脑力劳动的工具,使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节省了脑力劳动,继而产生想要学的愿望。其次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的效果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可使学生的手、脑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学习中,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投入到素材的收集、设计、评比活动中,积极地思维,不断地创新。
2.2加强实践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据统计,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读、听、看为10%-30%,视听结合50%,讲70%,讲做结合为90%。利用本课程的“所见即所得”和“人机互动”的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自己建构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通过学生实践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2.3加强实践教学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学,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够理解,也会背,但不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力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更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破,让他们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语数外的学习中学生被束缚的太久,而在上机实践能使学生的身心自由,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信息科技的过程中。
2.4加强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远比在教师讲解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没按要求操作而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最后验证假设,通过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历经挫折后获得知识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3.1学生先实践,教师后讲。教师上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制定有针对性的上机任务,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围绕解决具体的任务进行大量的操作,在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探索方法的教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印象深刻,并能保持持久的记忆。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免学生的误解和误操作。这样的实践模式能优化课堂的效果,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确定重难点,有利于教师的后讲,以达到精讲精练,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2用多媒体教学网边实践边讲。采用苏亚星教学网对学生进行边讲边实践的,教师讲课时,统一锁定工作站,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操作的方法。为巩固所讲内容,设计问题,开放工作站让学生练习并鼓励学生尝试别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的作用,讲完就练,加深理解,在教学教程中能实时操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既面对计算机,又面对老师,便于听又便于操作。
3.3分组实践,学生演示。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合作式的实践性操作,使学生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让最先做出结果的小组代表上机演示,由于讲授者角色的转变(同学关系),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学习气氛高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竞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注意掌握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协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应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法,另外,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间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那么藏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布在中国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5个地区等部分国家使用的语言,可分为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安多方言,但书面语统一。汉语也属汉藏语系又称华语,中国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那么在中国汉Z、藏语的谚语是两民族的文化,那接下来本文就带入两种不同背景下形成的谚语并浅析如何处理谚语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一、汉藏谚语
谚语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大众和民族特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惯是一种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谚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是语言和特殊成分,这些是汉藏谚语都具备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就对应着分析它们的差异。
二、汉藏谚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活环境
汉藏谚语总体上讲,内容丰富,表达简单易懂这里列出一些来讲解一二,藏族在中国,基本上居住在高原海拔相对较高,连绵雪山,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地广人稀的生活环境,生活贴近大自然,所以对大自然有一种敬仰和亲切感,所以较多谚语跟大自然有关如:
在汉语的谚语中发现内容很广,这里关系到的生活环境,汉族人大多生活在平原,农业比较发达所以很多谚语跟农业,农作物有关。如:今冬麦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二)风俗习惯
汉族和藏族是两个民族,56个民族各具特色那么众所周知历史悠久的藏民族独具的风俗习惯,尤其农牧业两种生活方式从吃喝住行都带有浓厚的自己文化,所以很多谚语中带有自己民族的习惯,如藏族把雪山作为圣洁的象征,各种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谚语,尤其在教育这一方面体现着特别的风采,这方面的谚语与藏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 像这样糌粑是藏族独有的主食青稞所制,所以带有自己民族的生活。
汉语的谚语内容当然也很丰富,一样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归根到底也是关系到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上,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像这样也是带有教育的谚语,但藏族就不会用到瓜和豆,因为大部分藏族生活地区种不出瓜生活中少见,所以像这样的谚语就很直接的在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三)历史典故
两个不同民族经历的历史起伏也有所不同,辉煌灿烂的历史深刻人们的心中,历史无处不在,铭记历史吸取精华不断进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那么在藏族史中众所周知的最具影响的格萨尔王传,今天本文提到文化差异中就选择这最鲜明的来说,格萨尔王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早已在藏族人们的心中刻成石文。 这方面的谚语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说起汉族历史就关系到国家的历史内容更加的丰富,想要了解这方面的谚语,那可能你就要先弄懂历史,才能理解谚语的深意,如:诸葛亮说周瑜。不明白历史典故的可能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就不会知道这是请将不如激将的意思。
三、汉藏谚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该要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谚语中包含的形象,根据以上本文浅析了几种对形象处理翻译汉藏谚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谚语的风格和形式。
(一)保留原形象的直译法
也就是说汉藏谚语中有对应的谚语,彼此喻意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翻译时可用直接应用译语中的形象谚语来直译,如: 这样的对应过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像这样隐含的想表达的意思一样时可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二)转换文字的意译法
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文,所以在谚语的翻译时也可忠实于原文谚语的内容,但又无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谚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的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文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
(三)完全用意译法
也就是说原语谚语在翻译过程中即没有相对应的谚语,也没有能转换的形象时,可舍弃原语谚语中的形象透彻理解原语谚语的基础上用译文的语言简洁生动的表达原语的隐喻意即可。
四、结论
汉藏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它们的理解,研究汉藏谚语的翻译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更能做到更好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玉树州民间艺术馆,康巴谚语[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为全面提升公司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拓宽领导干部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加强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业务能力。培训对象
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部分主管。
二、 培训时间及要求:xxx
三、课程设计
四、课程特点
实践性课程——运用前沿学习理论,学员参与性与应用性为一体,多角度管理工作实际经验。
案例式教学——剖析国内外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经典案例,介绍最新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
高水平师资——由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专家学者和丰富经验实战讲师分享管理经验。
五、组织形式及效果评估(供参考)
在本次培养计划中我们将对以下几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学员对课程质量的评估
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采用对《培训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测评,分析学员对现场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关注学员学习情绪、注意力、兴趣等的变化,和授课教师及时沟通调整,确保现场授课效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学员学习效果评估
通过核心小组讨论、课外论文、后续跟踪等方法来测定培训者是否自觉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分组培训:将学员分为若干小组,在课程基础上开展日常的课程研讨活动,达到相互学习、经验分享、共同收益的作用。 课外论文:每个小组定期开展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成绩将和小组成员最终的学习成绩挂钩,有色人才负责聘请相关专家审阅,给出评价。
后续跟踪:在培训结束后半个月内,公司主管部门应抽取若干学员进行访谈交流,并通过对其上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学员学习结束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行动应用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并总结本次培训工作经验,对今后的培养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师资介绍
本培训所聘请的老师均在有色行业内为多家企业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培训经验和丰富的有色金属企业培训经验,是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长期聘用的优秀师资。
张琼文 资深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就业新干线卫星直通车”主讲嘉宾,《新京报》等多家杂志、报纸的职业指导专栏专家顾问。具有国家人事部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资格、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二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原国企政工师任职资格。
关键词:变更与履行;岗位调整;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29-02
一、劳动合同变更之狭义概念
劳动法上并未对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作立法上的规定,因此学理上对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说法,例如王全兴教授将劳动合同的变更定义为,劳动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期间,合同当事人双方或单方依法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 [1];喻术红副教授认为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在劳动合同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在劳动合同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协商一致,对劳动合同的内容做部分修改、补充或删减的法律行为 [2]。变更在广义上是包括主体在内的任一要素的变动,综合学界观点,劳动合同的变更排除了主体变动、限制了变更发生期间以及变动范围,可见劳动合同的变更是狭义上的变更。
二、劳动合同变更与履行的区别
劳动合同的变更发生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的法律行为 [3]。如果合同当事人老老实实按照履行合同内容,就不会发生劳动合同变更这种“波折”,正因为变更发生在履行这一旅途中,所以变更与履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实践中劳动合同的变更与履行容易发生纠纷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即劳动合同中约定“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劳动者调整工作岗位”,在讨论这一条款之前我们有必要看一看较之此条款更为温和的一款,即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能力调整工作岗位直到晋升至某职位”。对第二种条款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对于在劳动合同岗位描述范围内的具体岗位变动不属于合同内容的变更,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达成的一个共同认识,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调岗仅仅是履行劳动合同而已 [4]。第一种条款没有任何岗位描述,只赋予用人单位自主调岗权,难免用人单位会滥用此权利,这与严格限制用人单位单方变更权的准则是相违背的,如以上所述这一条款超出了用人单位法定单方变更权的范围,所以笔者认为在即使在劳动合同中有这样的规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了调岗的事实应当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而非履行。
那么理论上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上述情况中变更与履行的辨别呢?首先,劳动法的立足点是保护劳动者的,当合同中的模糊条款无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时候,例如第一种条款,应该是无效的。其次,还有学者认为,对上述两种条款的效力解释应当以“客观预期”和“合理性判断”为标准 [5],能够预期的和合理的权利义务变动属于合同的履行,反之则为合同的变更。上述第一种条款的内容不能够预期双方的权利义务,也无法保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单方调岗是正当与合理的,所以第一种条款应当是无效的。另外,借鉴学者用“债之同一性”原理权衡用人单位单方变更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论 [6] 也可以作为辨别变更与履行的理论基础。债之同一性指的是债的主体、内容、原因等维持实质上的同一,实质上强调的是意思表示的前后同一性。就劳动合同而言,合同的解释、变动等只要不超出原合同的意思表示,就是保持了债之同一性,就是合同的履行,反之则是变更。
三、对劳动者工作岗位进行调整的问题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劳动者不服工作岗位的调整且不到岗工作可否认定为旷工?劳动合同变更包括约定变更和法定变更两种情况,因此劳动者工作岗位的调整有约定调岗和法定调岗两种。
在约定调岗的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议变更劳动岗位,变更的意思达成一致时才发生变更的法律效力,如果双方的协商并未达成一致而用人单位强行变更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这一单方变更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劳动者不受用人单位变更行为的约束,此时,劳动者不到岗工作不能被认定为旷工。
在用人单位享有法定的单方变更权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是因为劳动者因自身原因不能从事原工作或不能胜任工作。此时劳动者无法发挥其能够发挥的劳动技能,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再者用人单位无法获得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得单位蒙受损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在法定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果劳动者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调岗行为并且不到岗工作的话应当认定为旷工。劳动法强调保护劳动者,但也并非强行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雇佣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者,否则就有损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合同变更中用人单位应当注意的问题
因为劳动法更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而为用人单位设置了很多强制性的义务,所以用人单位在变更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自身的权利。
首先要注意的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劳动合同变更的书面形式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主要的争议的是书面形式是否是劳动合同变更的有效要件以及书面形式包含哪些具体类型。关于第一个争议点有学者认为书面形式是劳动合同变更的有效要件,即劳动合同的变更未采用书面形式便不符合变更的形式要件,变更应认定为无效。如同程延园教授所说,劳动合同的变更实际上是合同当事人以原合同为基础重新拟定新合同的行为,那么便与订立劳动合同一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7]。但本文认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口头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实际履行了变更后的劳动合同,若否认变更的效力将不利于劳动者的利益,这种否认便是不可取的。
用人单位除了要注意变更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以外,还需注意的是单位的规章制度问题。规章制度指的是由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在企业内部实施的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3]。《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劳动规章制度以保障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利,① 但是在制定有涉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规定时应当与劳动者协商确定。
那么规章制度到底是何性质?规章制度有无法律效力,可否约束劳动者呢?理论上关于规章制度的性质有契约说、法规说和折中说三种。契约说认为规章制度是劳动契约的一部分,劳动合同生效则规章制度便成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但是契约的特点在于双方约定而成,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独立制定的,从这一点来看便可发现契约说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存在瑕疵。法规说认为规章制度是国家授权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法规性质无需劳动者的同意便可以对劳动者生效。但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将规章制度作为法律法规的一种显得十分牵强。从《劳动合同法》第4条可以看出,第三种说法更符合中国实际。《劳动合同法》第4条其实将规章制度内容作了两种分类,一类是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另一类是除此之外的用人单位管理规定。解读法条可知,第二类规章制度的内容并未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立,用人单位对第二类内容有单方制定、修改、决定权。因此折中说认为第一类内容必须经过劳动者同意方能生效,第二类内容告知劳动者即可生效 [8]。可见,法律赋予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权,但同时也对其管理权作出了限制,用人单位若企图通过单方修改规章制度变动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也就是用人单位企图通过规章制度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的,必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劳动合同的变更关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变动,对用人单位来说变更劳动合同要求其严格地依法行为,比如约定变更中不得采用不合法手段迫使劳动者与其达成一致;法定变更中不得超出权利行使的法定界限;不得仅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任意调整劳动者岗位等等。而对劳动者来讲,更主要的是强化书面意识,积极地维护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0.
[2] 喻术红.劳动合同法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7.
[3] 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78-239.
[4] 李国光.劳动合同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313.
[5] 陆敬波.劳动合同变更若干问题探讨[EB/OL]/content/12/1223/19/224958-255877703.shtml.
[6] 杜宁宁.劳动合同变更的形态及法律责任[J].经济导刊,2011,(2).
摘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蹈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朝鲜族舞蹈形成的背景出发,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对如何传承和保护朝鲜族舞蹈加以论述,希望能对未来的朝鲜舞蹈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提出有效帮助。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
舞蹈朝鲜族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是一门融合了音乐、舞蹈、演唱的民族民间艺术,其舞蹈动作优雅活泼,节奏明快流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农耕劳动和民族气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生活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财富。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保护,如何在物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保护朝鲜族舞蹈也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工作者的研究之重。
一、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背景
据史料记载,我国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高句丽、扶余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初,由于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不少朝鲜族人民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同时将朝鲜族原有的舞蹈文化引入。在最初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朝鲜族舞蹈多是用来表现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因此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为民间劳作的动作移植,表演也具有明显的田间农耕特点。此后,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往来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礼节习俗的同时,又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最终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审美特征。
二、朝鲜族舞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朝鲜族民族风格的同时,又融合了新的文化因素和动作特质,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富有美感的肢体语言。(1)动律特征。拥有悠久历史的朝鲜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遭受多次外来侵略,同时又因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使其在自强不息的意识中又隐含了内敛、含蓄、质朴的性格特征,反应在朝鲜族舞动作中,就形成了挺胸仰身、垂肩含胸、柳手鹤步的体态特征,既体现出一种既柔和含蓄又质朴阳刚之美,又表现出朝鲜族人民强烈的抗争精神。(2)节奏特征。不同类型的节奏,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朝鲜族舞蹈多以“3拍子”为节拍单位,以不同的节奏形式和呼吸方法表达不同风格的舞蹈内容,如:带有跳跃性节奏的“安旦”,多用来表现活泼明朗的场景;均匀而缓慢的“古格里”,多用来表达含蓄深情的场景;深沉压抑的“它令”,多用来展现庄重严肃的场景。朝鲜族舞蹈正是借助节奏的长短和强弱的不同,使动作的动律具有了停顿性与跳跃性,进而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动作美感。(3)舞蹈形式。朝鲜族舞蹈最初是用于祭祀和狩猎活动的,随着民间舞蹈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而逐渐成为带有典型农耕特点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其中又以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假面舞和扇舞最为广大民众熟知。农乐舞是最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祭祀仪式中的“踩地神”。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将其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朝鲜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朝鲜族舞蹈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探索和社会劳动生活中创造积累的人类文化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朝鲜族舞蹈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责任。(1)充分发掘民族特色,建立资料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形成于朝鲜半岛文化基础之上的朝鲜族舞在近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在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同时,又在不断的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民族舞蹈语言,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作力。因此,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就是充分发掘朝鲜族舞蹈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强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文字、视频、音频资料库。(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认识度。文化遗产保护仅仅靠独立个体和某个团体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朝鲜舞文化发展需要,对有关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定期开展交流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朝鲜族舞蹈文化进行宣传,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认识意识。(3)建立优秀人才档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在相关院校建立朝鲜舞蹈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优秀人才档案,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和朝鲜族舞蹈的认可度,树立良好的舞蹈艺术观,激发学生对保护继承传统文化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结语
“真正的艺术总是根植于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朝鲜族舞蹈,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固守本民族文化或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是在汲取着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融合并接受新事物给予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国朝鲜族舞蹈。如何保持朝鲜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同时开创崭新的朝鲜族舞蹈领域,将是我国广大艺术工作者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一、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和式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3年由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和定乾、和学俭同各地传人在河南省温县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2001年“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邀请和有禄进行名家表演,从而使和式太极拳受到国内武术界的关注。由和有禄、和定乾创编的“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在《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等武术刊物发表后,迅速在社会上得到了传播;200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刀、剑、棍、推手》系列教学VCD,它全面地展示了和式太极拳的神韵风采。2003年以来全国各个地市先后都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2006年和2008年和式太极拳在河南省温县组织了交流表演赛。2009年和式太极拳首次参加了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200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技术教程,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后,本书已作为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教材,大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教材和各类武术馆教学用书。2010年6月和式太极拳首次由国家武术协会组织进行段位制考评,有100多名和式太极拳习练者取得了段位,它标志着和式太极拳的研究和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开始普及,而且走向世界,它的发展更为广泛,更为完善,更为成熟。
二、和式太极拳习练应标准化和规范化
和式太极拳习练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连贯通畅,气血循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克刚,以刚克敌,刚柔并济。
如何将和式太极拳具有的精华发扬光大,使习练者真正懂得它的内涵呢?
1、要认真学习和式太极拳谱,熟记拳谱的有关重要章节,把拳谱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记忆中。
2、要组织教练员分批培训,提高教练员水平。还要组织优秀教练员到各地辅导和推广。
3、和式太极拳应编写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的套路光盘。
目前学习和式太极拳的书籍很少,新华书店几乎没有和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和书籍。我们要学习其他拳种的教学经验,多出书、多出光盘使和式太极拳教材和光盘遍地开花。和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这本教材编写水平很高,它把套路、散打、拆招编写的很详细,特别是1至6段的编写更为详细,使大家看后一目了然。因此我建议习练和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的光盘也要进一步细化,从示范分解,分动练习,综合练习,每个动作都规范统一,这样便于教学,便于更好的推动和式太极拳的发展。
4、和式太极拳的推手训练。
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推手、散手三合一,技术要求非常强,招招不空,势势击法鲜明,人与人交手做到沾粘连随,舍己从人,分清对方用途、虚实、引进落空。技击上采用棚、捋、挤、按、探、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又名十三式,特别是“和家靠”,更是运用的出神入化。
和式太极拳学习套路是根本,推手、散打是灵魂,套路怎样练,推手和散手就怎么应用。要想把老一代传下来的精华保留下来,发扬光大,就必须普及和学习和式太极拳,要从青少年开始培训。从目前来讲,我们宣传和普及和式太极拳力度还很不够,各地习练和式太极拳的人还不够普遍。尤其是有些青少年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活动项目,不如武术散打那样管用,所以练起来没有兴趣。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太极武馆,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进行正规培训,平时吸收一批青少年参加,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真诚期望和式太极拳在不久的将来,迈入武林大会,打进武林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散打人才。
三、和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早已被世界医学界所公认。实践证明,习练和式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预防疾病的手段。习练和式太极拳除了增强体质外,还是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的好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1、和式太极拳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练好太极拳对大脑思维活动有良好的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紧张度,增强大脑的协调作用,并能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一时期的人体免疫力非常低下,各种疾病有可能乘虚而入。有不少同志患有神经衰弱。主要是大脑过度兴奋,不能自我抑制,经常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就越兴奋,在医学上叫植物神经紊乱。练太极拳能使紊乱的神经协调、平衡。因为太极拳要求“静”,思想集中,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周身放松,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控制状态,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活动后产生体力疲劳,逐渐睡眠就正常了,如果在睡前练上几遍,大脑睡眠信号来的更快。很多同志的神经衰弱就是通过规律性的活动有所改善。而且习练太极拳能达到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2、和式太极拳对心脏、肝脏及周身血管的作用
和式太极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而言它包括了各组织肌肉,关节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奏的呼吸运动,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习练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血下沉,即“气沉丹田”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这样呼吸运动可以改变血液的循环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可以给肝脏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有肝炎病,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参与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均匀。他们都能接受。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就是这个道理。
四、正确认识和式太极拳、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