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识,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充分说明了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也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即情感因素对语言吸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那究竟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主要作用呢?
1、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情感跟人的需要是紧密联系着的。求知欲、对英语的热爱、英语的美感等积极的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欲望,驱使他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到新的学习要求。
2、强化和调控学生认识活动,提高他们认知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情感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而且能使认识更加丰富,推动认识发展。学习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而学习失败后的心灰意懒、悲观失望会影响学习的进步、甚至厌学。国外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以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由此可见情感对认知是多么重要。
3、激励能力的充分发挥
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促进学习迁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思维敏锐,无论回忆往事还是接受新知识都会比较顺利,不但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时还会超常地发挥、解决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他不愉快时,则会思维迟钝,就是简单问题也可能感到困难。
二、进行情感教学的途径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发挥智慧潜力;而消极情感则往往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成为智力活动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更要关心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及其智力的发展。在这种师生之间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情感教学。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1、教师要有情感
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能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反之,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厌恶,会诱发学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问:没有好的言辞举止怎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因此教师言辞举止要大方,对学生态度要和蔼,要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和情感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要关心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用情感化他们,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比如在课上,我常鼓励一些不太开口的或基础差的学生讲英语,而每次我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害怕情绪,树立起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能越发积极地、越有信心来学习英语。
3、用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来面对学生。
微笑是沟通心灵的催化剂,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比的亲切,从而使其大胆表达自己,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能适度地兴奋,既具有学好的信心,又能使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除了微笑之外,教师一进课堂就要用亲切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讲课时也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询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在提问时、学生回答时,教师都要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使学生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智慧得以展露。教师的目光不能漏过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爱护、期待,以及对他们的信心。有了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再配合上富有感情的言语,学生一定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4、和学生沟通,关爱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教师应该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同样是出于爱护。因而采取批评的方式应是恩威并重,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多管齐下,富有教育艺术。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是对他们由衷的爱护和帮助。
5.建立师生平等意识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轻松又有效地学好英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只有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才可能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亲其师,信其道”。
6、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内容新颖,与时代取系紧密、涉及面广,有人物传记、风景介绍、生物科学、戏剧小说等,人文科学氛围浓厚。教师要好好利用教材内容,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生动易懂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多创设真实场景,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多采用表演形式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表演锻炼学生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营造一个学英语的氛围。
三、 注重情感素材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60-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并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什么时机教师最应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共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究。
一、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启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解释遇到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在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当我们运用“再创造”原理,由学生本人把这些知识发现创造出来,时常会发现单靠个人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集体的智慧才能创造奇迹。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1/2;2/2;3/6这三个分数相等吗?”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是比较缺乏的。一开始,当学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行选择材料,在小组内分工表示这三个分数,合作比较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借助直观的操作和集体的力量,学生很快就得出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结论。
那么,“怎样的分数大小相等?”这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就让学生继续开展合作学习,让组内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步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小组认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为了证明,我就让学生再次合作,组内大量举例论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刚才自己发现的“真理”。但当学生翻开书本,发现书上的叙述和自己的说法有所不同时,就产生了疑惑: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不说“扩大”或“缩小”,还要加上“0除外?”这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相当迫切了,而且他们已有了一定的验证经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组内深人交流、组间取长补短的过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重点、难点内容也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畅所欲言时开展合作学习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畅所欲言,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可以让学生相互倾诉,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一下各种物体特点,然后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在小组内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这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说,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加强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个人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表现为迷惑,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挥全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合作完成。相互合作,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学生们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物品来搭积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合作的意识,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不同意见需要交换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习中学生意见分歧时,一旦有不同意见,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你能用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经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出现不同的意见,有学生说摆个,有的说个,为此争论不休。针对此种情形,我并没有直接答复哪种观点是。发挥集体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去争议,相互交流,最后问题在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思考不全面需要补充时开展合作学习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讨论、相互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了解题策略。一些开放题的教学,如每次用.根小棒,首尾连接,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这个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促进学生有效、高效地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惠琴.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J].教育科研论坛,2005,(2).
[2] 柴 丽.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J].新课程学习,2014,(6).
关键词:预设 生成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28-0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优质高效的手段。让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互动共生,在传统的“课程”向现行“新课程”转型的过程中,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看待和应对预设与生成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 精心的预设是完美的生成的前提
要想预设得好,必须认真备课。即备课要精、资料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完美的生成,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
在备课时,笔者经常预设短、频、快的课堂节奏,所提问题讲究精炼,突出重点;解释的语言点讲究平实易懂;让学生编造的对话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材料可用。笔者精心的课前准备使课堂有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快节奏的课堂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预设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课堂预设定位不能太难,语言点挖得不应太深,否则,那样的“预设”往往会成为“生成”的拦路虎。
2 吃透教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的童真和灵性的世界,唯有如此,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情景中,课堂气氛活跃,能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 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实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整课堂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同时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
4 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与亮点及时进行捕捉。
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之后,教师应以平和、宽容心态去正视和理解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上极其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但我们也决不能放任自流,做到宽容但不纵容,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让错误资源的价值发挥得恰到好处。因此,教师千万不能丢失价值引领“权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承担引导的责任,教师的提问和必要的讲解是 “导”的具体体现,是把握学生学习方向、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5 教材内容的适当整合会产生更好的预设
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 适当延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7 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才能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成”
处理课堂生成时胸有成竹,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学生的突发思维,这不仅要求开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素质,更要求有丰富的课堂实战经验,对学生每一个微小的反应都作出相恰如其分的反馈,这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而对教师而言更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8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9 加强生成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切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保鲜剂”
当今世界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比比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到数学有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用大屏幕重现了这样一段情境:两位小朋友通过电话相约着一场电影,李明说:“明天我请你看电影《小鬼当家(二)》,好吗?”刘杰说:“太好了,我正想看呢!”“你明天八点在电影院等我,不见不散。”可是,第二天,刘杰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李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明失约了吗?……这样的生活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了“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
又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小熊给动物朋友们送礼物”,有声有色,动态展示,学生感知有趣,形象地理解了路线与方向问题。这样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大舞台”。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象、多彩的体验、灵活的思维,知识在体验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感悟中融通。网络把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是教学方式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仅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可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三、信息技术是智慧火花的“助燃剂”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恰到好处的启迪和引导,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化深奥为浅显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数学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猜测、演示、验证等数学活动,清晰、浅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2、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将抽象的内容以灵活的形式和具体的事例加以展现。如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教材中呈现的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原样呈现,难以激起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设计现实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有一些用传统的教法不容易讲清的知识,使用信息技术后,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四、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发动机”
信息技术促进了快捷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反馈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学生学习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分数乘法后,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在线测试,完成之后提交。当全班同学提交后,大家立刻看到一张统计表:全对的占87.1%,出错的有6名同学。做错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自我反思,找到了错误所在,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化教育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要求。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情绪高涨。如:六年级学习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首先把一个圆面分成16等份,教师提出要求,通过拼摆,根据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经过转换,求出圆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几种方法:①由近似的小三角形直接推出,根据三角形面积=底×高÷2,得圆面积=(2 r÷16)×r÷2×16=r2,②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得圆面积=2 r÷2×r=r2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又提出还能不能拼成近似的其他图形?如梯形,课下再研究。最后归纳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开发智慧的潜能。同时也尝到了自己成功的喜悦,情绪高涨,积极主动。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知识的形成,如第一次学习分数、小数,这是知识的形成。学习的一般步骤为:①提供具体事物供操作、观察②分析、综合③抽象、概括④具体化。年级越低,第④种情况越多。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是知识的同化。“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素。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求异也可以培养创造精神,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好处。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对的给予表扬,不对的也要鼓励其精神,形成课堂民主的氛围。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全员性
素质教育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使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符合提高民族素质的总体要求。为此,必须做到:
1、课堂提问面向全体,照顾后进生。比较好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给予表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全面反馈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鼓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
2、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科的特点。练习设计一般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最基础的练习,可以仿照例题,达到全体学生全会做,体现“大纲”和教材最基本的要求;二是稍有变化的练习,全体学生都能做对80%以上,这一层次的练习,标志着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三是提高性练习,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教师课堂巡视,指导全面、深入。应特别重视后进生,多给他们一点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避免问题成堆。对其中做得好、有进步的后进生,更应及时表扬肯定,给以鼓励。
4、教师的态度和蔼,平等待人,要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使他们敢于接近老师,鼓励他们提问,使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走路。
三、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三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做到: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学好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这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最关键的要求。
2、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既要使学生长知识,又要使学生长智慧。必须首先做到培养计算能力,通过口算,掌握口算方法,逐步达到熟练。其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第三培养空间观念的能力,主要通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进行。由一般实物到图形,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来进行,这里更强调表象的作用。最后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加强素质教育的延伸性
基础教育要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规划今天人才的培养。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就应当立足于21世纪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要提高民族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求工作效率。思维的敏捷性就是速度要快,要准确。
2、思维的灵活性。它主要表现在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理念;创新;可操作性;习惯
一、何谓“30+15”有效课堂教学创新
笔者认为,“30+15”只是一个名称代号,它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探究平衡课堂45分钟师生时间合理搭配使用和教学效果如何最大化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死的时间概念范畴,而应该是一种理念。其最基本核心理念有三点:(1)把时间还给学生;(2)把课堂还给学生;(3)把方法传给学生。课堂创新的终极目标:有效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轻松一点,学生快乐多点。
二、理论支撑
1.心理学暗示
一个成年人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是25分钟,随着年龄的递减,有效注意力时间随着递减,笔者觉得高中生是20分钟,初中生是15分钟。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利用这一个有效时间点,应该作为我们一线教师用心探究的一个课题。
2.中医原理
我们一线教师天天在重复着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讲得多自然就显得累,谁也不想天天这么被动劳累,实际上却天天如此劳累。之所以劳累,在于教师揪心于研究教学而单薄于研究学生,事实上导致了教师教学效果的预期与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的背离,教师教学不顺畅,不轻松,显得苦恼。中医原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要不痛就必须通,要通就必须改变,要改变就必须创新,如此
而已。
三、实施策略
笔者认为,“30+15”有效课堂教学创新必经历以下阶段。
1.第一阶段
教师对课堂教学师生时间合理分配的自觉反思,观念主动转变,意识自觉到位,从而自觉主动有意识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观念意识的转变是艰难的,迈出这一步,成功指日可待。
2.第二阶段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有事可做,“动起来”就是希望,就有机会。
四、探究实践
1.如何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
(1)教师时间观转变是第一前提
教师不要和学生抢时间。教师为什么会讲得多?笔者认为是教师心理在起副作用!体现为两种不信任:(1)对学生不信任,我如果不讲多讲细一点,学生听得懂吗?(2)对自己不信任,我如果不这样讲,学生可能听不懂?在这样不信任的前提下,教师的心理是撕裂性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前提下,要求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就如同要求一个人把欠款及时还清一样,这中间需要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医疗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原理其实很简单。实际上,多年的教学管理案例也活生生印证了一种现象:教师讲得越多、越流利,乃至于连下课时间到了还滔滔不绝地演讲,成绩反而不理想。笔者还想说的是,现代人本来喝水就少,再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肝火旺盛,话一讲多,很容易犯咽喉方面的毛病,就只能更多地借助小蜜蜂,这也许是教学中一道不对称的风景线。
(2)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目标明确锁定是关键
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形成“亮标习惯”。我这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要训练形成什么能力点,必须一清二楚,明确锁定,课堂教学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要直入主题,就要防止两点:①不要带着自己的情绪进课堂,②不要带着双重教育者的身份进课堂,尤其是班主任、年段长。
2.如何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觉得,让学生动起来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先动起来。
教师不动,一切就都无从谈起。那么,教师如何动呢?
(1)教师上课一定要走到学生中去
让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巡视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加大巡视的力度,至少有四种好处:①增加教师在学生中的亲和力,距离一拉近,关系就亲了,毕竟人都是讲感情的;②教师的来回巡视,对开小差的学生也是一种善意的肢体提醒,很容易让教师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学习状态全方位的掌控;③走到学生中去,如果教师声音再大一点,有磁力一点,很容易形成你个人的气场或磁场;④来回走动,对人体的脊柱保健是有利的,人体的脊柱本身是有一个生理曲度,长时间固定一个动作或直直站立,很容易产生脊椎方面的问题,来回走动,授课健身两不误,一举两得,何乐而
不为?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巡视要形成三个习惯点:①课前惯例巡视,先把学生上课注意力收拢;②建议每隔十分钟左右必走到学生中去,注意个体学生的异动情况;③学生做课堂练习作业的时候,教师反复巡视,力求每个学生的练习作业情况都看到、了解到。笔者始终坚持一句话:学情的反馈不是用耳朵听来的,而应该是用眼睛看来的。
(2)要让学生动,教师就得逼着自己去想方设法让学生有事
情做
教师如何做到让学生有事情做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并力争形成习惯:①教师课堂前要强制自己建立让学生做事情的预想或预案:本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一个是要求学生必须当堂记诵掌握的,围绕这一个知识点我必须设计什么样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做,第一次练习如果学生做得不理想我应该如何再准备一套让学生再做,当然,如果学生做得不错我准备如何变型再练等。如果这个预想意识到位了,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②要强制自己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平台和机会,有预设创造就要不失时机地落实,学生涉及面要尽可能大;③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性语言,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要用自己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燃起积极表现的原始冲动,这一点,教师有智慧的激励至关重要。
总之,有智慧的效果检测验证必须下足功夫,没有这一步,整堂课教学好像又成为无源之水,无法坐实,又回到原点。
一项教学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争论、验证、蜕变的过程,当我们把所有的问题、不足、失误乃至错误一一暴露出来的同时,我们就离真理不远了。笔者真心希望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能够直面职业倦怠,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苦干+巧干,还给自己另一个教学的春天。
一、激之以趣
1.故事激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反感教师的空洞说教。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有位教师用歌德的故事导入:“在我们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德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歌德的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你们知道歌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回答)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听完这个故事导入,学生也对课文中晏子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积极的情绪必将促使学生对本文展开积极而深入的学习,从而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2.悬念引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伊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叫三声夸克》这篇文章时,首先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是什么,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打开盒子,结果里面还是个盒子,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很想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在这种积极探究的情绪中展开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动之以情
1.图片动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考虑到对于在小镇中生活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就没见过紫藤萝,必定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于是,我在上课前首先展示了一组各种角度拍摄的紫藤萝花图片。当那深深浅浅的紫,那美丽的充满生命力的藤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在震撼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何以叫“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导入既促使学生带着对紫藤萝浓烈的喜爱之情去探究文本,也为更完满地达成本课目标作了一个铺垫。
2.音乐融情。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美好情感。在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同时满含深情地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著名歌手韩红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大家都沉浸在一种被伟大的父母之爱感动却又被淡淡的忧伤所感染的复杂的情绪之中。这就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顺畅地进入川端康成的充满“浓浓的爱,淡淡的忧伤”的作品《父母的心》中。
三、晓之以理
1.名言明理。青少年对名人都极为崇拜,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心理,根据授课的主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人名言作为导入语,可以产生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以荷兰画家凡·高的名言“情感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导入,学生齐读名言后,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我们从凡·高的这句名言中可以读出一个‘情’字。确实,亲情、友情、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三大情感,拥有了它们,人间便充满了温暖。特别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人们的第一情。”学生带着对凡·高名言的思索进入课堂学习,也对本课的主旨有了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 现代学习方式 中职英语 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是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富有个性学习的重要保证。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笔者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应用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特征,致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此谈谈具体做法,供同行参考。
1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让他们把学习跟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1.1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夯实初中英语基础。中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把中职第一学期教学任务确定为初中知识的补缺,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入手,努力把初中基础知识补上来,消除学生对中职英语的畏难情绪。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电影、动画、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一些直观教具与电化教学设施的结合,形成全方位、大容量、高强度的刺激效应,使课堂教学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演讲、表演英文剧、演唱英文歌曲等等。中职学生课余时间丰富,教师如果引导、组织得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学习英语的好机会。
1.2 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英语的责任
学习英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英语是学习文化知识、获取世界信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除了汉语,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
学好英语能为就业升造增添优势。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向学生介绍中职教育的出路和毕业前景,在教学中利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明了学好英语给就业升学带来的好处。事实证明,英语能力强的人有更高的职业和社会流动力、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工资。
学好英语为人生增添乐趣。当今社会,英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每天教学生说几句职场英语,每月教学生唱一首英语歌曲,经常收集因不懂英语而闹笑话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学好英语的乐趣及重要性。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加强与专业学科的联系,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2.1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准备阶段,中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首先,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浏览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不会的词汇、句子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或查找工具书进行学习。其次,学生准备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回答教师问题,在不会的地方作记号,以便在课堂上通过听讲或请教老师求得知识。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教师上课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师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即学法指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充当指挥、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学会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嘴,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3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中职教材课后辅导材料相对较少,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幽默小故事,培养默读技能,进行诗歌朗诵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对单词和词组越来越熟悉,阅读速度越来越快,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大大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形成课内外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独特性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尽管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多样性、学习动机简单性、学习毅力无耐性等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同样有进取心、求知欲、闪光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课改讲兴趣讲探究讲生成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首先通过“设疑”、反馈、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超越课前预定的目标。
一、讲勤奋更讲兴趣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了讲责任就是讲义务,从小就背上了“学习”这一沉重的负担。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游戏爱好者,因为被游戏中环环相扣的谜团而困惑和通过自己努力把谜底揭开(取得胜利)带来的成就感所吸引而毫无怨言地几天几夜不停息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习”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呢?我们承认做不到游戏的那种程度,但是这多少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更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勤奋、刻苦得到更多兴趣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教学设计必须讲究“设疑”,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驱动。
第二,及时反馈,新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方面的变化,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能够解决那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简化那些原来处理比较繁琐的问题?一句话,就是带来了哪些好处?例如(1)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后,就可以把问题简洁地表示出来,以前是一个一个地认识事物,学习了集合以后,可以一类一类地认识事物;(2)需要几张光片可以确定患者体内钢针的长度?学习了三视图后,就可以通过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确定;(3)学习了向量知识以后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就非常简单等等。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学生对老师的挑战也是弥补老师甚至教材的不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带来几方面的好处:(1)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生疑;(2)矫正,错误的认识通过辨析才有机会得到纠正;(3)愉悦,在感受与体会数学研究的历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讲兴趣并非否定勤奋,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勤奋是快乐的、持久的。许多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的人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二、讲接受更讲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接受式学习就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就象前进中人的两只脚,交替向前。但是,无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新课程改革中都应当更加重视探究式学习。
知识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生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的,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因此,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不会是无条件的。新知识的接受、新问题的探究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的正相关度越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就越好,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是(1)如何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2)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其实,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每一个单元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几道探究性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探究性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拓展其数学视野、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有接受才有探究,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就像站在了巨人肩膀上飞翔。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于搞好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是有益的。
三、讲预设更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