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题词:沂源 矿管 形势 对策
一、形势分析
(一)现状分析。一是资源条件分析。我县地处鲁中山区,地质构造发育,山石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建筑用石料及建筑用风化砂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赋存条件好,大张庄镇、鲁村镇、悦庄镇、南鲁山镇建筑用风化砂资源丰富;西里镇、南麻街道、鲁村镇、悦庄镇、燕崖镇建筑石料资源丰富,为我县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山石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二是开发条件分析。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所限,我县山石资源开发历史上一直处于原始“开山劈石”状态,以往的粗放式、低效化开采形成的“多、小、散、乱”资源开发模式给我县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十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粗放式、掠夺式、破坏式开采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开发模式,规模、集约、绿色、环保开发是唯一出路。从我县生态建设实际看,山石资源开采条件差,受限因素多。虽然资源分布广,但我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不占用生态公益林且不占用耕地,离居民点远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山石资源很少。三是管理现状分析。自2015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淄博市石灰石矿山关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淄政办字[2015]55号),对石灰石矿山实施关闭治理,并明确规定除市政府确定保留的石灰石矿山外,全市停止审批新设、扩界和延续石灰石采矿权。2016年8月,山东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鲁环发〔2016〕162号),明确提出:加强源头管控,严禁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发放采矿许可证;对其他区域,自2016年10月1日起,各地原则上暂停新设露天开采矿山审批。为落实上述政策,我县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加大关闭力度,对28处山石资源矿山实施了关停。截至目前,全县有证矿山13个,其中铁矿6个(华联矿业4个证,鲁南矿业2个证),煤矿1个,矿泉水1个(一直未开采),花岗岩3个(其中1处一直未开采、2处处于停产状态),砖瓦用页岩1个(为西里镇苗庄砖厂提供原料),建筑用砂1个(批准范围内资源已近枯竭),无建筑石料矿山。另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通知》(淄政办字[2018]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上报了《沂源县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完成了93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野外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完成了6处废弃矿点复绿工程,启动了8处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其中,2处(洪成、宝隆)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务,1处治理(春军)也已接近扫尾阶段,其余5处正在进行治理。
(二)问题分析。一是生态保护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015年,我县根据市政府要求,关闭了辖区内所有建筑石料用矿山,仅有的1家风化砂储量也接近枯竭,而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所需最多的也是砂石资源,光堵不疏导致建筑砂石价格飞涨,受巨大利益驱动,私采滥挖及以平整场地、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等各种项目名义偷采山石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不仅造成国有资源流失,也给国土执法、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法也堵不住受巨大利益诱惑的不法行为发生。发展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对资源的约束之间的矛盾在我县十分突出,亟需破解。二是传统认知与现实条件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受以前传统开发模式的影响,矿区周边群众和一些基层管理者一提起开石挖山普遍非常抵触,认为山石资源开采既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安全、环保监管压力,对地方没有一点好处,不允许开采最好;但目前随着山石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如果提高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恢复治理投入,对山体实施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整体恢复,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采矿者普遍缺乏“规模化、环保化、绿色化、共享化”开采理念,对先进开采技术、全封闭化加工、矿地和谐化发展等新开发模式还处在模糊认识阶段,缺乏实际可参考的例子。三是受资源效益瓶颈约束,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缓慢。我县露天开采的山石资源持证矿山目前只有3家饰面用花岗岩(1家一直未开采、2家因企业效益不好处于停产状态)及1家建筑用砂(矿区范围内批准的资源已濒临枯竭)。受市场环境、资源储量、品位等因素影响,采矿权人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绿色矿山建设处在观望状态,导致我县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进展不理想。四是历史欠账多,已关闭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修复难度大。一方面,治理资金筹措难度大。我县已关闭矿山大部分是政策性关闭,治理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据前期调查结果初步统计,我县历史遗留已关闭矿山总数共93处,需要治理的共82处,需要治理总面积2645.15亩,约需治理资金8215万元。而我县自2010年按照政策规定共收取28家矿山治理保证金553.79万元,仅靠财政投入和已收取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开展已毁山体治理资金缺口多、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激励政策、机制很不完善。政府出台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都有“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这种提法,但具体如何操作又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按照目前国家政策规定,除了“群众自采自用开采少量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在批准的用地范围内开采只用于本工程建设的矿产资源”两种情形外,其他只要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开采行为都属于非法采矿范畴,按照这个规定,恢复治理中台阶开采形成的废石料只能用于治理,不能外卖,一旦外卖,就造成非法采矿。而如果不允许外卖,多余的石料就无处堆放,同时,治理资金就无处筹措,早成两难局面。五是监管手段薄弱,缺乏有力监管。一方面,山石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地矿管理工作由于行业特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机构作支撑,而县级相对来说,监管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对矿产资源开采、治理等工作缺少有力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点,广大干部群众大都认为开矿挖矿、修复治理就是国土部门一家的事,政府主导,国土、环保、安监、林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镇、村及矿区周边群众联合参与的监督局面还远没有形成。
二、建议
为彻底改变目前光堵不疏的管理模式,加快山石资源利用方式新旧动能转换,达到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山石资源的需求,又能实现绿色、环保矿业开发,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源节流,实施资源整体、环保开发。对符合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远离“三区两线”可视范围、植被覆盖率低、储量大品位高且适合规模集约开发的3处区域(悦庄镇迟家峪—桃花峪地区建筑用砂矿区、沂源县悦庄镇下龙巷建筑用石灰岩矿区、西里镇蝙蝠峪地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组织有关部门、镇办和专家进行详细论证整体开发的可行性。开发实行资源储量和生产规模双控机制,生产规模不低于100万吨/年,服务年限不少于10年,建设标准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新办矿山必须按照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所得资源收益除去上缴中央、省分成的60%以外,按照县、镇、村三级进行合理分成,县级分成原则上用于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镇村分成用于原承包人补偿和日常监管。
【关键词】:能源开发;生态保护;对策建议
Abstract: Yulin is one ofChina's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energy chemical base, but its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not synchronized. This has done great harm to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analyzethe ecologicalproblems inYulin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energ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榆林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被业内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由此可见榆林的能源开发的重要性。但是,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这是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相违背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对榆林地区能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榆林能源开发当中的生态保护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仅供参考。
2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能源开发当中生态保护的滞后,不仅导致榆林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还带来了矿山地质灾害,另外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1 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能源开发过程中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这表现在大气,水资源的污染,企业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占用和损坏土地资源。
第一,大气污染严重。燃煤、炼油、炼焦、煤尘、矸石及煤堆自燃、煤炭转化、煤化工工业以及煤炭运销过程中产生了以二氧化硫、烟尘、煤尘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形成了煤烟型大气污染。据2000 年监测资料,榆林地区大柳塔镇大气中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是煤田开发前的4 倍、17 倍和24 倍,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7.9 倍。据统计,2005 年, 榆林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4 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3 万吨;2006 年,榆林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5 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8 万吨。有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河流水体污染。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速度增长较快,大量尾矿、废渣、矸石到处堆放,经雨水冲刷、淋溶,使硫、石油、酚等多种有害物质渗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生产、生活污水及弃渣排入河道使水体污染加剧。
②河道淤积,泄洪、防洪能力下降。煤炭开发及经济建设活动的不合理削坡, 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废渣、矸石。由于不合理堆放,经雨水冲刷瘀塞河道,乌兰木伦河因淤积河床抬高4m。河床上矿点密布,整个河道被挖得七沟八壑,倾倒的弃土弃渣达3.26×104m3,800 多m 宽的河床被占去90%。有些河段已不足百米宽,严重阻碍正常排洪。1988 年修建的大柳塔公路桥4m 多高的桥墩被掩埋,泄洪能力由l1 700m3/s 降至7 000m3 / s,防洪能力降低40.2%。
③地表径流断流,地表水锐减。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在2012年2月15日的《关于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全市湖泊由开采之前的869个减为70个,水面10万亩的红碱淖平均每年退缩6000亩,目前已退缩到7万亩。河流仅神木县就有永新沟、黄羊城沟、朱盖沟、活鸡兔沟、石窑店沟等五条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因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
④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和污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是对地下水含水层的影响,改变了含水层的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另一方面是对水质的影响。
第三,能源开发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也在逐年递增。2011年排放废气25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9%,排放废水5098万吨,同比增长11%,排放废物1462万吨,使矿区垃圾、尘埃、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含量快速上升。以大柳塔镇为例,分别较开发前上升了4倍、17倍、24倍。
第四,噪声环境质量指标上升明显。不单单是功能区噪声环境质量,而且交通干线两侧噪声环境都出现变坏情况,并且区域环境噪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第五,占用和损坏土地资源。近年来煤炭开发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用地迅猛增加,同时煤炭开发及工业建设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废石、废渣等,导致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幅较大,既污染了环境,又压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煤炭开发建设形成采空区或高陡边坡, 改变或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
2.2 矿山地质灾害
能源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采空区塌陷,地下煤层自燃,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以下将分别阐述:
第一,采空区塌陷。煤炭开采已形成塌陷区118平方公里。大面积的塌陷,致3331户、13426人受灾,5158间房屋和12.6万亩水地、旱地、林草地损毁。地表裂隙、山体崩塌、马路开缝、乔木枯死屡见不鲜。
第二,地下煤层自燃。地质历史时期, 榆林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范围的煤田自燃事件,形成了沿沟谷广泛分布的烧变岩。煤田开发以来, 曾经发生了三起煤层自燃灾害和多起堆煤自燃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
第三,泥石流。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废石沿河沟边坡无序倾倒、堆放,造成许多河沟变窄或堵塞,行洪、排洪能力下降,给泥石流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四,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陕北侏罗纪煤田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接壤地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煤炭开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使地表沙土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增强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剧水土流失,尤其是小煤窑的无节制发展对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非常不利。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大量废渣、废石堆积在河道中,加上本地区降水集中,雨季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加剧。
2.3 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各方面不利的影响:
首先,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质量下降。榆林地区作为国家级的能源基地,近年来,能源资源开发增长较快,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比重增大,工业重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空气、水污染较为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活质量下降、负担加重。
其次,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长期在“资源低价、环境无价”思想指导下,能源、资源价格中没有考虑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本,矿山开采闭坑后,把环境生态负担甩给了社会, 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第二,由于能源、资源是在低价时获取的,煤炭矿山在开采时弃薄采厚、弃劣采优现象时有生,回采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加上超能力生产,矿井服务年限降低,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第三,资源保有量的大幅下降,没有考虑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资源枯竭后,区域经济社会将背负生态环境负担和接续替代产业转型的双重包袱,无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第四,榆林地区为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各种资源竞相开发,开采过程中相互影响较大,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第五,参与榆林资源开发与转化的企业有多家央企、省属国有企业、外省国有企业,以及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相占取资源。资源转化以煤发电、煤化工、盐化工、焦化、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铝等传统产业,在榆林各县区均有建设,各自代表着利益集团,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和循环利用。传统的加工与转化项目把污染物留在当地,初级产品销向发达地区,阻碍着榆林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再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和谐发展。村民的群体上访、群体阻挡开采的事件时有发生。仅神木县近年来就先后发生128批、6520多人次上访,其中进省城的3批、进北京的3批。典型的有麻家塔村1600多人围攻县政府机关一次、永兴草沟村300多人进京上访一次。个别县的村矿矛盾引发的事故还惊动了中央。
3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各种在榆林地区能源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首先,要加强煤炭资源潜力调查和重点预测区的找煤工作,攻深找盲、圈边探底,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其次,在勘察程度较低的区块,应适量开展普查、详查地质工作,提高这部分煤炭资源的勘查程度和级别, 为以后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2 加强多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加强多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要加强多种矿产并存区的综合地质勘探和资源综合评价。把整个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多种矿产(主要是煤、油、气、盐等优势矿种)的综合勘探和资源综合评价。在进行勘探时,埋深大的矿种应兼顾埋深浅的矿种, 对地质勘探资料实行共享及补偿机制,可以提高勘探效率,节约勘探经费,缩短勘探周期。
②要搞好多种矿产资源并存区的综合规划, 实现合理、有序开发。在平面布局上,在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内,以煤炭资源开局优先,油、气、盐资源的开发要服从煤炭开发的大局; 在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内的无煤区和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范围以外, 优先布局油、气、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与煤层共伴生的高岭土、铝土矿、石英砂岩等矿产资源,应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应按相关《规范》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探和评价,摸清资源家底,查明富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3.3 加强生产矿井的回采率监督和管理
加强生产矿井的回采率监督和管理,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加强开采过程中的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切实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回采率低的问题实质上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矿井地质工作薄弱或缺失,尤其是小煤矿,缺少完善的采掘平面图、采空区分布图和保有资源储量图等地质资料、记录,并且相关图纸、资料、记录管理混乱或保存不当,导致了监管部门对回采率的监管无从下手, 如不加重视还容易引发新的地质问题。
②加强煤矿生产地质技术管理,完善矿井地质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地质技术人才存在断档问题,煤矿也不例外,地质测量人才相对短缺,短期内难以缓解,因此为强化矿井地质测量工作,完善矿井地质资料,建议设立“榆林能源基地地质测量服务中心”,利用和发挥有丰富矿区地质工作经验的煤田、地矿等行业地勘队伍的技术力量,搞好矿井地质测量工作,为行业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回采率低的问题提供扎实的地质测量技术支持。
3.4 开展矿区水资源的勘察评价, 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
开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水源勘察工作, 为矿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加大现有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杜绝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和新建污染项目; 开展矿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工作,为矿区的供水规划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建立健全节水用水制度,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3.5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做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及治理工作
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①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开展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管理和监督, 严格控制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②及时治理地裂缝, 防治地下煤层自燃灾害的发生。对于出现地裂缝的区段,矿山企业要及时采取平整、回填、掩埋等措施进行治理,防止空气导入采空区引起地下煤层自燃发火, 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在本区曾发生多起因地裂缝将空气导入采空区,引起地下煤层自燃发火的灾害事故,虽经钻孔注浆成功灭火, 但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③制定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方案, 做好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对于已经出现采空区塌陷的地区,原则上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矿山企业根据制定的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方案的要求, 分别采取搬迁、回填、平整、覆土、修路、清渣、复垦、恢复植被、新开水源等具体措施进行塌陷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费用可以纳入矿山企业的成本,也可以考虑开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项基金, 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和实施治理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3.6 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要做到:
①加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以矿区为单元,开展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评估煤矿开发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征收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的依据,以促进矿山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控制、减轻煤炭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②加大区内地质环境的执法和监管力度。根据矿区的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环境防治措施和综合整治规划,尤其是在控制“三废”污染方面。如对区内煤矿企业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节能减排,净化空气;加强矿井排水、工业废水、矿区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遏制区内河流水质下降的局面;采取对矿区废渣进行填埋、绿化,利用煤矸石发电等措施,有效减少废渣和矸石对土地的占压和环境污染。
③制定煤炭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由于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而该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因此要加强调查研究,在规划新的煤炭开采项目、煤化工项目或煤炭转化项目时要统筹考虑该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确保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
3.7成立国家级榆林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由能源专家、农业专家、环保专家、水利专家、生态专家等组成,专门负责资源规划开发、引水工程规划、生态治理规划及榆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等。解决好地下资源的科学开发,建设好地上生态环境,发展好新型产业,开创资源开发、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农业发展、新型产业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3.8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以下几个着手点:
第一, 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基金。“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向正在生产的矿山企业征收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 这一费用是矿业主为当代和祖辈矿业主所造成的生态损害的历史旧账给予一定补偿或称义务性赞助, 美国采用的是l%以下,我国可以按矿石销售额的0.5%~l%征收,征收采用每年一次或按月交纳,所有征收费用,上交国家,专款专用, 全部用于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各项必要开支;二是鼓励个人、公司、协会、团体、基金会提供捐助, 包括提供治理技术支持和资金捐助等。
第二,政府财政专项支出或发行国债。目前我国的资源税费过低, 尽管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但并未体现生态环境的价值。国家通过提高资源税费率,调整现有税费的征收范围、征收标准,并将现有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费等整合,形成一种政府专项资金,称为生态补偿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矿业城市发展补偿和宣传教育等。另外,国家可以在国债投资中,设立“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国债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废弃矿山的综合整治项目。
第三,生态补偿费与生态补偿税。征收生态补偿费和生态补偿税,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作为生态补偿资金的一个重要和稳定的来源。生态利益补偿资金,一是来源于生态环境税收,二是是依据生态环境法所得的罚款、没收所得,三是国际组织、社会各界为生态环保的捐助资金,四是设定生态环保彩票, 建立环保基金, 由统一的基金组织管理,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种生态环保基金。
第四,实施煤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新建和正在开采矿山生态补偿通过征收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实现。保证金要能满足补偿修复所需全部费用。根据企业申请开采许可证时提交的修复治理方案和每年的开采规划, 确定保证金数额并一次或分期存入银行专项账户, 由银行在政府监督下代为管理。保证金将依据每年矿山修复治理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返还,直到矿山停办、关闭或者闭坑前,完成全部治理工作并验收合格, 才返还所有保证金本金和利息。
第五, 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在区内从事煤炭开采的所有生产企业, 一律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依据动用(消耗)的资源储量、区分不同煤种,确定适用煤种征收标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支持该区发展转型和接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因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 征收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价款。现有煤矿无偿取得的矿业权要实行有偿使用。主要是对地方国有矿和非国有矿占用的煤炭资源按照有偿使用原则实施矿业权转让, 部分用于解决煤炭开采造成的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
第七, 优惠信贷支持。优惠信贷是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向有利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 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鼓励当地人从事有利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活动,同时贷款还可以刺激借贷人有效地使用贷款, 提高行为的生态效率。
第八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区生态重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投向市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的存在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恢复治理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变得更加主动与积极。因此,可给予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企业以优先使用恢复治理后土地的权利或是废弃矿山剩余开采权,鼓励企业或民间个体积极参与恢复治理废弃矿山。并且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与各种中小型矿山企业的改组、兼并,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4.结论
以上内容首先介绍了榆林地区能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然后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作者深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为提高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张晓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 《矿山环境工程》叶镇杰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区域范围为东经118°50′至121°20′,北纬40°35′至42°20′,地处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处。朝阳境内主要有大凌河、小凌河、青龙河和老哈河等四条河流。大凌河流域总面积为12963平方公里,最大径流量为15600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8.82亿立方米,可利用水总量为6.5549亿立方米。境内共有大凌河支流22条,主要支流有大凌河西支、老虎山河、牤牛河等。
2 水环境状况
2.1 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在朝阳市境内三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中,只有南大桥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良好;长宝渡口断面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章吉营断面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大凌河主要支流的大凌河西支、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和凉水河子河水质均为劣Ⅴ类,污染严重。
2.2 水资源状况
全市水资源相对不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左右。2010年,朝阳市水资源总量为118476.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0350.1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2769.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52410.8万立方米。朝阳市总用水量呈逐年递增长趋势。在各行业中,除农田灌溉各年度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外,其它各行业用水量均呈逐年递增长态势;2005-2010年,全市用水总量由36706.1万m3增长到53882.8万m3,年均增长4.9%;随着朝阳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用水量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将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求。
3 水环境治理
针对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的状况,朝阳市提出了多项举措,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 点源污染治理方面
(1)工业废水治理情况。大凌河水污染防治规划共安排朝阳造纸废水治理等12项工程,已关停造纸行业草浆生产线2户(朝阳、凌源造纸厂),完成治理任务的5户(喀左陈醋厂、凌钢综合污水处理、凌钢焦化水处理、朝阳工业纸板厂、朝阳酒厂),停产整顿2户(朝阳制药厂和朝阳阳光纸业有限公司),企业倒闭1户(建平华伦造纸厂);(2)畜禽屠宰废水治理情况。畜禽屠宰污水治理安排5项,主要安排在各县(市)。已完成2项,朝阳益康食品已关屠宰生产线;(3)医疗废水治理情况。全市共安排医疗废水项目17个,已完成市区及[提供和服务]各县(市)区中心医院的医疗废水治理工程10个。(4)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十二五”期间朝阳市将建设城市(镇)污水处理厂5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22.5km。(5)乡镇污水处理。分为两类:矿山污水综合治理和原有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6)生态移民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库保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保护和修复库区生态环境,需要对保护区内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将保护区内居民全部迁出,建立移民新村,并对村民耕地、房屋等进行补偿,完成各种安置项目,并配套建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新能源及集中供热系统。
3.2 面源污染治理方面
(1)生物综合利用工程。一是推广“一池三改” 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每年建设5000户。二是沿上游及库区乡镇建设生物质固化厂10个。三是建设生物有机肥厂2座。(2)畜禽粪便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管理,进行圈养和收集粪便,同时严格管理粪便堆积和趋向,降低粪便污染,形成良好的粪便收集、处理模式。(3)村落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区域农村村落环境整治,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3.3 水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方面
(1)库区拦污工程。在水库库区内设置隔离网来隔离固体漂浮污染物,及时打捞及运输库区内的生活垃圾等固体污染物。(2)河流入库口湿地工程。十二五”期间,将在大平房大凌河入库口、建平县深井河与第二牤牛河汇合处、大凌河喀左县城以下的吉利玍各建一块不少于10km2的人工湿地,以对入河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计划总排资4000万元。(3)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自1993年列入全国八片水土流失重点区以来,已连续实施了20年,大凌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也被纳入中央水利水土保持项目的支持重点。
第一、坝址两岸生态保护工程;计划在2013年-2015年完成重点迎面山宜林荒山造林5万亩,平均每年1.66万亩,重点栽植适合我市气候特点的油松、侧柏、山杏等乡土树种。第二、退耕还林工程;阎王鼻子水库入库口坡耕地。完成1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0.2万亩,重点开发大枣、南果梨、苹果等经济林树种,并通过采摘园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小流域“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沟壑梯级治理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学治理方法。第四、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在库区范围内对停产关闭矿山的生态修复、正在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尾矿库的生态修复;同时增设生物预警系统,增强对突发水事件的预警能力。主要进行排土场清理、安全处置、植被修复。进行综合监测及预警,防治突发性污染及安全恐怖事件发生,保证水质安全。
4 结语
经过治理,大凌河流域朝阳段水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从而切实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与水环境安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破解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制约朝阳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立项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矿山开采活动在为人类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对矿山土地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对矿山土地进行修复已成为当务之急。土地复垦是修复被采矿破坏的土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这其中涉及多种调节手段和方式,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调整及调和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而在土地复垦中,国家应当通过完善土地复垦立法和制度建设来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一、 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矿山土地复垦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没有一部矿区土地复垦的专门立法,有关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规定中。如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只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规定得比较笼统和原则,仅对复垦组织、土地权属、资金来源等做了原则性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破坏土地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规定土地复垦的标准和程序。此外,对于废弃矿山如何复垦、由谁复垦都未明确,管理监督、复垦后利益再分配和所有权等问题也没有相关条款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不适应矿山土地复垦实际的需要。
(二) 缺乏统一的复垦管理组织机构。
我国《土地复垦规定》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复垦工作。各级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复垦的综合协调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土地复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于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涉及技术、组织和管理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地方政府及土地、矿业、农林、财政等多个部门,土地复垦过程中涉及的权利关系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往往会造成相关部门间缺乏合作与信息沟通,制约了土地复垦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权威主管部门来组织协调整个矿山土地复垦工作,提高复垦的成效。
(三) 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复垦规定》第13条规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可以由企业和个人自行复垦,也可以由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承包复垦。”这一规定太过笼统,且缺乏激励机制,很难达到复垦的目的。《土地管理法》第31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矿山土地复垦制度,以恢复被采矿业破坏的土地。
(一)严格立法
通过比较研究,能够使人们看到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环境和生态问题,并且从解决这些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不同方法中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共同原则或规范的启迪。就矿山土地复垦而言,借鉴美国的做法,有必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矿山土地复垦法》。在立法中,首先,明确规定复垦计划必须与矿山开采土地利用计划相衔接,以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和“共赢”;其次,确立"谁破坏、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复垦者享有的权益,尤其是在土地复垦后的利益分配和使用权问题上应该给予明确的规定;再次,严格矿山土地复垦的程序,规定详细的复垦技术合格标准,以便在检查验收时有章可循;最后,规定矿山企业在申请采矿许可证得到批准尚未正式颁发之前,应缴纳复垦保证金。当复垦的阶段性工作完成或全部工作完成时,且符合复垦要求,即可根据复垦计划中不同工作的完成情况,返还部分或全部保证金。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缴纳复垦保证金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工作。
(二)设立矿区土地复垦管理机构
矿山土地复垦涉及多方利益,为了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建议成立国家土地复垦管理办公室,统一实施和监督复垦,并且在省、市级地方也设立相应职能的复垦管理机构,垂直于国家土地复垦管理办公室管理,并明确界定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土地复垦的行政职能,赋予其独立的执法权。这种垂直领导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防范地方保护主义。另外,矿山土地复垦管理机构在贯彻执行《矿山土地复垦法》的过程中,应给矿主、其他公众留有足够的参与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发表意见的讲坛,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参加关于矿山土地复垦保证金数额确定的听证会等。
(三)建立矿山土地复垦基金和保证金制度
对于废弃矿山,建立“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基金”。所得资金列入财政预决算,专款专用,并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来保证复垦专项基金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建议矿山土地复垦管理机构负责使用和监管这笔资金。拓宽国家复垦专项基金渠道,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于矿业破坏土地复垦,还可考虑通过发行土地复垦彩票吸纳民间资本,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国内捐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四)完善开采许可证制度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勘查许可证,取得探矿权;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取得采矿权”。该细则第29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开采矿产资源前,应当委托持有相应矿山设计证书的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开采零星分散矿产资源和用作建筑材料的砂、石、黏土的,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但是应当有开采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矿山设计必须依据设计任务书,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矿山设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施工。”但是,至今尚没有关于矿山土地复垦的详细规定,这不利于协调相关利益和保护土地的总量平衡。因此,对于未来的开采项目,可效法美国的经验,将矿山土地复垦的要求作为签发采矿许可证的前提条件,促使采矿企业在开采项目作业中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
结 语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可持展战略,各国纷纷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了缓解全球性环境、土地和人口问题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世界各国普遍注重开展土地的复垦工作。而矿山土地复垦是其中很重要的分,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矿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利用能力。因此,矿山土地复垦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需要从法律、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加以规范。而这其中法律手段是至关重要一环。法律的宗旨就是为了确认、保护和增进的正当利益,并在利益受损时提供救济,同时抑制非法利益。这正是法律的本质特征和任务。众多调节机制中,法律理所当然地成为利益的主要调节机制和形式。据此,我国应当制定《矿山土地垦法》并予以实施,在开采矿山的活动中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通过矿山土地复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增进全人类的普遍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在矿山领域,国外对数字矿山的研究较早,数字地球的概念由美国首先提出,随后被许多专家学者引用。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结合各自的实际,分别进一步提出了数字矿山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目前,矿业发达国家建设数字矿山的重点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
我国对数字矿山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和相关行业相继立项支持了一批数字矿山课题。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继设立了与数字矿山有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泰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翟镇煤矿是我国第一座数字矿山,在国内开了数字化矿井技术应用先河。翟镇煤矿数字技术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矿山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数字矿山建设中,广泛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从规模、内容、作用、地位来看,我国冶金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阶段。这个深化阶段的特征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提升冶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冶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促进冶金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很多,信息化是创新提升的基础性、长效性方法。在矿山领域,随着数字矿山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矿山行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将会变得越来越“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冶金企业的领导慢慢意识到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一些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冶金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以企业信息化为契机大力改革企业机制,为信息化铺平道路。
目前对于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渐向企业间协同的方向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强调相互之间的协同,因此,企业越来越强调信息系统与价值链和企业内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朝一个新的高度迈进。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冶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明显感觉到信息资源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通过运用各种感知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实时地感知人、物和环境的信息。例如,在数据采集方面,将会从手工录入项自动采集,并且实现一次录入,全员共享方向发展;在装备方面,将会更加可靠、更加智能,故障修复将会从人工经验诊断、人工修复向自我诊断、系统自愈方向发展。
运用网络、通信、交互、集成等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信息交互,以及系统间的横向集成和纵向互通。例如,在通信与网络技术方面,将会从有限的互联网互通向泛在的互联互通方向发展,带宽将会越来越宽,网络将会越来越稳定、可靠;在系统人机界面方面,将会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方向转变,并且支持多种终端界面,例如,PDA、iPad、手机等;在信息系统方面,将会从烟囱式、孤岛式信息系统向集成统一平台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的协议,支持SOA架构。
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调度指挥、资源预测、安全警示、突发事件处理等决策支持功能,实现矿山的智能化。例如,在控制技术方面,将会从手动干预、有人值守向自动控制、无人值守方向发展,从局部的、有限的控制向全局的、泛在的控制方向发展;在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由被动的、事后响应式管理向主动的、事先预警、预控方向发展;在决策支持方面,将会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化决策方向发展。
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构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信息化总体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网络层主要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应用层主要是涵盖冶金矿山行业勘探、开采、冶炼、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系统应用。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应用层是涵盖勘探、采选、冶炼、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系统,主要用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控,这些系统包括生产综合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生产综合监控系统的内容包括剥离、采装、运输、生产等主要生产流程,也包括供电、供水、排水等辅助生产流程,还包括其他的安全保障系统。
生产执行系统包括从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计划执行到生产计划执行跟踪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包含了三维展示、生产管理、生产智能调度管理、生产辅助设计、机电管理、安全管理、煤质管理、节能环保管理及综合分析管理。
经营管理系统建设户主要包括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ERP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制度管理系统、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节能减排管理系统、综合统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行政后勤管理系统、党群管理系统、煤炭安全管理系统等。
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展现,为高层及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分析报表和数据,以提升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决策水平,借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网络层起到传输、存储和计算的作用。网络层主要包括接入网关、互联网、通信网络、云计算、存储服务、数据仓库等。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感知层起到信息采集和信号处理的作用。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控制器、读卡器等设备以及M2M网关、M2M模块等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如Sensor、摄像头、读卡器、路由节点和Sink节点等。
信息标准体系大的建设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采集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矿山冶金行业的应用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才能使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信息交互,实现本质意义上的信息统一;才能有效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和使用。
信息安全体系由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构成。信息安全组织体系明确信息安全领导、信息安全监管和信息安全执行的岗位和职责,确保公司的信息安全工作能够有效运转。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流程和制度上来细化和固化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需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对企业在运行和在建的体统进行评级,并根据不同等级设置保护策略。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是针对信息安全不同层面的防护需求设置多维的技术防御手段,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方面。
运维管理体系是以ITIL运维架构为知道,以保障和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基础,以提升用户服务质量为根本,以建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为核心。实现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可视化、规范化、高效化、一体化和智能化。
冶金矿山行业的信息化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推进了冶金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了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的应用,强化了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了冶金企业的节能环保、精确管理、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营。
其中首钢矿业就是很好的行业应用典范。首钢矿业公司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中心,以网络通信为手段,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基础装备数字化、 生产过程数字化、 生产执行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的数字化矿山,在我国冶金矿山行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首钢矿业公司注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矿山数字化提供硬件平台。广泛采用数字化计量设备和智能化仪器仪表,采、选、球、烧四大主流程和物料运输系统检测、计量数字化仪表达到14800块,为从数据源头自动采集数据,实现各层面系统的数据接口创造了条件。分期搭建网络和硬件平台,共敷设光纤150多公里,形成一个主干带宽1000M、桌面100M的高速企业网,覆盖公司各个单位。建成厂矿级网站45个,车间级网站73个,覆盖300多个班组,联网计算机达到2600多台。
实施矿山生产流程管控数字化,提高自动化水平。建立了覆盖采矿、选矿、烧结、球团、运输等工序的计量检测、设备驱动和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系统,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矿应用Surpac矿山工程软件,进行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决策管理等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自主开发应用矿车自动调度系统,自动进行车流规划、优化派车,合理分配车流。选矿应用球磨自控系统,对球磨机工艺流程运行参数进行检测和监控。自主开发球团流程监控系统实现配料、造球、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和喷煤等五大区域实现集中监控和预警管理。自主开发烧结流程监控系统。通过对现场工控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再加工,实现信息、数据不落地和闭环管理,形成全流程800多个点位数据集中监控,为生产决策及操作提供了实时支持。自主开发烧结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烧结矿自动配料、混合料自动加水、烧结机点火自动调节、烧结终点自动控制、烧结矿强度与能耗自动控制、烧结异常数据调整六大功能。
首钢矿业公司积极变革矿山管理模式和手段,推进管理信息化。在创建数字化冶金矿山的实践活动中,搭建了纵向四级、横向四块的数字化矿山整体框架。形成以GIS地理信息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OA信息系统四块为重点,现场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执行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数字化四级为基础的数字化矿山框架。促进了传统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推进了生产经营的高效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智慧矿山建设现状和任务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智慧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慧化。其总体目标是: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结合,构成矿山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智慧矿山大体上经历了初级阶段、衍生阶段和智能遥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是构建基础设施和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矿山生产、运营等数据的共享和深度应用。衍生阶段主要是虚拟矿山,是通过虚拟空间技术和井下大量传感监控设备,将真实矿山的整体以及和它相关的现象整合起来,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了解整个矿山动态的运作和发展情况。智能遥控阶段,就是矿山地面和井下的、人类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各种动态、静态的信息都能够数字化,而且用计算机网络来管理,同时利用空间技术、自动定位和导航技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
目前我国智慧矿山的建设还处于智慧化阶段的初级阶段。智慧矿山的建设还处在矿山勘察、规划设计、生产监控调度、安全生产检测以及矿山综合管理等各个系统的建设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各种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深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矿山企业是大势所趋,同时,信息技术也是提高矿山企业科学管理的有力手段。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矿山中均有广泛的 应用。
【关键词】矿山环境 污染 治理 改善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90-01
自环境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以来,许多城市在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重点秉承了“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许多地方更是主动实施了青山生态系统工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地方在开发矿山资源的同时,有效的修复了矿区植被,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但是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没有根除,尤其辽宁省一些地区依然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辽宁省矿山环境问题着手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该地区在未来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于理论上能够有所借鉴。
一、辽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治理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大省,如果要实现该省及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来,该省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中,重点强调了要因地制宜开展矿山生态治理工作。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辽宁省将拨付专项资金用于闭坑矿山恢复植被绿化,面积大约为43万亩地。而且,仅2013年,辽宁省就投入了395个项目来治理铁路两侧、高速公路以及水库周边的环境。除此之外,该省还“见缝插绿”,挖坑植树建“生产矿山”。截至今年六月份,辽宁省的章古台硅砂矿、双扶福利黏土矿、天旭煤矿等多家矿山已经完成治理1.69万平米,植被数高达7000棵。后期该省将会在更多的矿山周边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以实现重工业发展生态化。
(二)问题现状
虽然辽宁省在矿山生态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许多努力,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1、历史遗留问题多
辽宁省许多城镇发展都是“因矿而兴”,这样就会使得许多人盲目的认为矿山是“多开多富裕”,矿山开采规模不断加大,从而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重污染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辽宁省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出现了许多地质灾害问题,例如矿震、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岩爆等,甚至由于三废排放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山资源开发逐步发展成为了该省发生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来看,全省现有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近400处。由此可见,辽宁省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多,无形中加大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
2、资源开采后遗症多
辽宁省以重工业闻名,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该省每年的输出量都十分惊人,地表、地下矿产开采区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土地在开采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过高的开采区,这些都是导致土地资源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辽宁省矿山资源开发后遗症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大气质量、水资源以及生物生态等方面。
第一,土地污染。据统计,辽宁省现有矿山已超过5000家,其中国有矿山不到4%,其余均为个体小矿山,由此产生的乱采乱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这些矿山有七成以上都是露天开采,开采方式也大多为民采群挖,从而致使矿山土地千疮百孔,地面塌陷、沉降、土地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
第二,大气质量。辽宁省许多地市都是重工业区域,大气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些年来开展了许多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的控制了城市低空污染,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例如鞍山市虽然也开展了此项行动,但是空气质量依然无法完全达标,尤其受技术和治理资金的影响,该市的钢铁行业在烧结过程中污染问题并没有彻底被解决。
第三,水资源。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坑水(酸性废水)等,如果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会污染水体。而且,矿山开采过程中抛弃的废石由于长期浸泡渗滤到地下水中,也会给地下水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保护和治理辽宁矿山环境的具体策略
从上述辽宁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会造成许多破坏和影响,为了整治矿山环境,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想要保护、治理辽宁矿山环境,必须要首先知道全省地质环境的具体现状,可以聘请专人对全省开展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系统化的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和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并在综合治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以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二)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辽宁省在未来矿业开采和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大力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矿山植被恢复保证制度,强制企业缴纳生态恢复保证金,提高矿区附近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且,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也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将矿产开采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坚持两者并重,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三)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
在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采取生态补偿经济政策,以鼓励矿山开采单位主动实行环境保护工作。具体来说,辽宁省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其一,矿产资源输出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治理费用需要由受惠地区补偿;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严格监管矿山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对于那些破坏环境较为严重的小矿山要依法予以取缔;其三,在处罚矿山企业的同时需要连带追究矿区负责监管监测人员的的责任,以提高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
(四)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
由上可知,辽宁省许多矿山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尾矿随意丢弃造成的。如果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不仅可以避免这些污染的产生,更能够“变废为宝”,提高矿产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第一,辽宁省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尾矿施工工艺的引入,并要建立尾矿库,待检验合格以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如果发现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尾矿库,则会直接吊销相关证照,并处以关闭整改或直接取缔的措施;第二,辽宁省要重点支持尾矿再利用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人才引进,从而在科研上突破尾矿的产业化利用,实现尾矿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带动本地区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辽宁省矿山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治理必须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陈丽新. 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J]. 中国矿业,2011(2).
[2]雷琴霞. 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探讨[J]. 绿色科技,2012(8).
[3]车路宽,郭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探讨[J]. 科技风,2013(6).
[4]丁冬.辽宁矿山将变生态乐园[N].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3.
[5]薛庆天. 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等外部压力下,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围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目标,本文从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四个维度提出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的实现路径,旨在为煤炭企业生态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煤炭企业;生态发展;路径
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一)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煤炭产业链进行了多次重组与调整。过去的煤炭产业只是单纯的开采,经过多次调整,现在已经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目前煤炭产业链较短,我国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实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企业还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资金和技术力度不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水平不高。
(二)从业人员多素质偏低
我国的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众多,文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整体的人员素质偏低。煤矿的产量逐渐下降,造成一部分的人员下岗,这些人员的特点就是年龄大、整体素质不高,经过培训再就业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这些煤炭工人的分流比较困难。
(三)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安全生产理念已经基本形成。煤炭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瓦斯事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煤炭事故主要有顶板事故、水害事故、瓦斯事故、运输事故、机电事故等,其中瓦斯事故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最主要问题,严重威胁着从事煤炭开采及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比较旺盛,因此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责任依旧重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技术的限制,煤炭的生产和开发引发了一些环境问题。开采煤炭资源会引发土地塌陷,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每采一万吨煤会造成0.17公顷的土地塌陷。并且,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会引发水资源破坏问题,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造成破坏。除此之外,煤炭的开采还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为煤炭开采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达到22亿立方米。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煤炭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维度
(一)制定科学规划
第一,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期望,应分析企业的资源,优化发展战略,更好地配置资源。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完善监控、反馈及决策体系。煤炭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企业的规划进行协调,建立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战略规划协调机制,形成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系。不论是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论是组织机构的调整还是重要政策的执行,都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自上而下有效率地执行。第二,实施动态化规划。在发展规划不断落实的工作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再进一步地落实推进。首先,将阶段性的目标准确地划分,煤炭企业根据分解目标实施。在实现分解目标时,要注意考核目标的实施情况,调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力求完成每项阶段目标;其次,各部门的职责应当明确,业务流程应当规范;再次,国家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变化时,企业的规划也应该进行修订,以应对变化的环境,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优化企业战略
对煤炭企业现有的战略进行优化,就是要发展。根据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产业链。第二,推广低碳运行示范项目。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低碳运行的生态矿山。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核心,依据企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展望,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在变化的经济形势中保持不断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科教兴企战略。
三、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维度
(一)加强资源勘查力度
对煤炭资源进行详细的勘探,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由于煤炭地层中具有多种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若不一起开发利用,就会被当作废物丢弃。这样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可以对其共生、伴生的资源进行勘探,形成以煤炭资源为基点的大循环。在煤炭资源勘探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形成自动化管理,改善管理质量。立足于矿井资源的实际情况,坚持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资源的管理。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合理布局,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优化开采工艺,提高回采率,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在煤炭洗选过程中,优化洗选工艺,对开采的煤炭进行集中洗选,减少洗选工艺重复次数,节省能源。在煤炭加工过程中,推广煤炭清洁技术,开发煤炭的附加产品如甲醇、二甲醚和活性炭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综合利用资源方面,将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岭土、铝土矿、耐火黏土、陶瓷黏土、铁矾土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形成一套循环系统,减少资源浪费,加强资源的重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严重耗费资源的生产方式,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模式,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利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机理,让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使得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使资源的再利用和再生化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应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炭的衍生产品及下游产品。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相关联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链。煤矿产业链的延伸也表现在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展开。例如洗选煤炭时,通常生产高质量的煤炭去除原有的杂质,在此过程中高效地利用资源,并且可以减少成本避免无效运输。同时对伴生矿进行开采,深加工附加资源,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煤炭企业绿色高效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维度
(一)强化环境保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煤炭企业应寻找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排放污染物,实现清洁生产。在煤炭开采区,实行绿色开采绿色建设,保护植被防沙固土,保持水土。实施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煤炭开采的新技术,并将绿色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将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区环境保护机制,建立环境检测系统,以便了解煤炭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学习先进的经验,借鉴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实现环境保护技术升级,加大科学技术基金投入,确保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的作用,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
(二)推进生态修复
我国对矿区的生态修复的工作明显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对矿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力求把生态修复贯穿于煤炭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加强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意识,从我国矿区的实际生态环境出发,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在修复生态方面,水资源循环利用逐渐被重视,实施矿井水、自来水等设施的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水资源消耗最小化,能量利用最大化;治理土地塌陷,治废还地;种植树木,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耕地和林地。生态文化是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形成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的内涵就是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从各个层面作全面的规划并进行大力推进,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五、人才开发与创新驱动维度
(一)加大人才培育引进
首先,应营造健康的人才培养氛围,改善办公环境,宣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与忠诚度。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利用高薪、补助、奖金等物质福利奖励员工,另一方面利用鼓励、关心、信任等精神奖励激励员工,共同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推动员工在职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员工专业能力,挖掘员工发展潜力,同时组织开展员工考核工作,提高员工竞争意识,增强员工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培养满足煤炭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全面推进创新驱动
在技术创新方面,第一,煤炭开采加工技术创新。创新煤炭开采技术,减轻对地表结构的破坏,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充分利用煤炭伴生资源,减少煤炭及其共、伴生品的浪费,争取以最低的开采成本与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革新煤炭生产加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煤炭附加价值,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机械设备的污染和损害,延长机器的使用年限,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促进绿色清洁生产。第二,废物处理技术创新。推动废物处理技术的改革、创新,绿色化处理煤炭生产加工形成的废渣、废气、废水,减少环境污染,积极研发新工艺,改善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各阶段产生的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情况。第三,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进程,解决当前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修复矿井土地结构,加快土地复垦进度,净化空气污染,治理水源污染,促进生态循环,复原生态系统环境,保持生态系统良好活力。在管理创新方面,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为导向,实行管理创新建设,利用多种企业发展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发展,推动企业全过程动态管理,融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的重要观点,改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其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书伟.河南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技术,2011(1)
2.李堂君等.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论坛,2003(3)
3.聂政纲,张麟.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黄奂果.谈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刘元明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构建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3)
6.杨磊等.生态文明矿井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矿业,2011(6)
7.唐恩贤,王怀平.探索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创建绿色矿山[J].国土资源情报,2013(9)
8.胡娟,徐亮.关于煤炭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中国煤炭,2010,36(10)
我区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地区,其中鄂尔多斯生态比较脆弱,锡林郭勒、呼伦贝尔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原区,由于受地理、气候和水资源不足的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也比较低,煤炭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同时在煤炭资源深化利用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煤炭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做到“四个同时”。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开采审批制度,把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煤炭开采前期和开发全过程,做到同规划、同设计、同报批、同实施等“四个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要求煤炭企业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纳入煤炭开采预算,并列入生产成本,实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建立和完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作为考核煤炭资源开发的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建立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如果环境评价指标不合格,即使有再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允许进行煤炭资源开采。
二、 坚持从煤炭资源开采的源头抓起,珍惜和节约煤炭资源。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强化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依法保护,对煤炭产量设置界限,实施总量控制、有序开采、有效控制开发的规模和节奏。鼓励和约束煤炭企业对煤炭开采利用实施全过程节约,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煤炭回采率,杜绝只顾眼前“取好弃差”现象,遏制煤炭资源浪费,杜绝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无序开发。提高煤炭洗选行业的准入标准,支持建设技术和装备水平先进的大型高效选煤场,淘汰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的洗煤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积极鼓励和支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节约和保护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
三、 推进煤炭资源规模开采,提高科学开采和开发水平。进一步加快煤炭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小煤矿的关停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技术,解决煤矿数量多、规模小和管理混乱等问题。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提升能源产业的集中度,提高煤炭科学开采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利用现代开采工艺、采煤装备、加工技术,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和煤炭回采率,提升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 坚持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能力。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高起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扩大煤电、煤制气、煤电铝等产业链,延伸煤炭综合利用价值。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排放。火电厂燃烧后的粉煤灰可以应用到水泥或其他行业,煤炭中的煤矸石可以用于矸石发电也可用于建材行业,矿井水经过处理可以实现废水再利用。同时,我国大部分矿区煤层含有大量的瓦斯,煤层气资源总量大,应加强煤层气开采利用技术研究,为社会提供洁净能源。鼓励煤炭企业减少土地使用,搞好土地复垦和再利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设置对煤矿企业水土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的年检考核制度,制定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标准等综合配套措施,把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性投入,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通过立法、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大煤矿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建立煤炭资源的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和资源税,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金制度,为环境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由于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林业、水利、土地、发改等部门均加大了投资,提高了治理程度。但由于多方治理,乱象丛生,资金无序重复利用,加之开发建设项目的过度索取和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治理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和资金,另一方面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
1治理现状
辽西北地区处于辽宁西北部,气候干旱少雨,河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扬沙不断,生态环境处于逐渐恶化中,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建设项目众多,破坏面积逐年增加,绿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日前国家已加快体制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1.1林业部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的生态治理情况
林业部门治理荒山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有很多相似的水土保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和千万亩经济林、青山工程、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省级生态建设工程[1],通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继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被群落稳定性增强,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
1.2水利部门以水土保持治理为主的生态建设
水利部门治理荒山主要以水土保持部门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主要治理荒山、荒坡、荒沟,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槽、竹节壕、谷坊、梯田),造林栽树等治理形式。国家项目形式主要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多年治理效果明显,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3]。
1.3土地部门以土地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治理现状
生态环境破坏以矿山开发破坏最为明显,大面积的矿业开发,对地表植被直接造成破坏,本来就贫瘠的荒山植被消失,尾矿随处堆放,废水、废气、废渣任意排放,掠夺性开采导致土地出现大面积沙化、塌陷、地下水污染和下降等现象,近几年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现象不断出现[4]。针对此现象国家土地部门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都是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修复和治理。但是已有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太多,因资金有限,只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修复和治理,要想对所有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任重而道远[5-6]。
1.4发改委部门以改善基础条件为主导的治理建设
国家发改委为了加大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通过以工代振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增收脱贫。
1.5财政部门以综合农业开发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财政部下属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样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和防治土地荒漠化,复垦工矿废弃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7]。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为过度开发建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阳光、水、土壤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其中主要的水和土壤却不断地流失,岩石在水力、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理化性,形成疏松的风化岩,经过堆积,便形成了残积母质,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然而今天的人类却认为土壤遍地都是,毫不吝惜地开挖破坏,任其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生产、生活、建设项目无序、过度开发以索取自然资源造成的。矿山开采、风电项目、道路修筑、垦荒等项目重开发轻治理,造成山体支离破碎,植被损坏,土地沙化、河道枯竭、沙尘暴、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现象逐步扩大。无视法律规定“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开发原则,资源开发利用后缺乏管理及修复,对自然破坏严重,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2.2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管护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目前,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保护治理成果的相关机制,单纯的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无法有效的维护治理成果,巩固及保护治理成果的难度将会更大。
2.3政出多门,重复立项,资金投入分散
生态环境恶化是大事,当前生态环境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事。目前,国家对生态环境恶化已经认识上到了一定高度,设立很多部门治理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治理项目,但是治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仍然存在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
2.4统筹服务发展理念不突出,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受传统经营思维和理念影响,重建设而轻管护;相关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因此,服务意识不强以及缺乏专业的实践过程进行锻炼。尽管个别地区采用农民自行管理的方式,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管护。但是,受传统小农思维、思想制约,多数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容易忽略长远发展利益。相关管理与运行和维护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从而引发“农民管不了”以及“国家管不到”和“集体管不好”等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8]。在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3治理对策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科学治理目标
面对辽西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现象,我们应该尽快加强领导重视力度,提高思想意识,针对辽西北生态环境状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同时要做出有特点的规划体系,制定出符合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治理目标。
3.2协调统一,整体规划,全面治理
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行多部门分工协作。要从多部门组成一个权威机构,统一治理水土流失。加大行业之间的监管,各种项目的实施均要实行公开透明式的管理模式,加大群众的监督,早日把生态环境治理好。
3.3部门合作,整合资金,加快治理
面临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不能政出多门,重新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国家资金,避免重复投资,把国家资金用到实处,加大资金监管;同时层层落实责任,把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治理一处是一处,使工程真正发挥效益,还人类一个碧水蓝天。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水土流失的行为[8]。
3.4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治理工作
我国正处于一个兼顾环境而发展的时代,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辽西北环境生态问题,相关部门要借助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手段,针对当地立地条件,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