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

第1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制取;服装设计;应用

生物技术是利用、改造生物体进行物质制造或服务应用的新兴技术,不仅运用于医药、食品、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也是艺术领域的新兴实践对象。在当今艺术领域,与生物技术的跨界合作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话题性,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因此,设计受艺术思潮影响,从生物技术领域寻找灵感也是一种可见的趋势。其中,细菌纤维素就是生物技术运用的一种。

1 细菌纤维素简述

1.1 细菌纤维素的特点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我们的食物(蔬菜)中就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用天然合成和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可以获取纤维素,纤维素可以组成纤维,在造纸、纺织行业运用最广。

细菌纤维素是生物纤维素的一种,也称微生物纤维素,是由微生物发酵合成的葡萄糖发生缩聚反应而形成的纤维素。不同于植物纤维素,它不是细胞壁的结构成分,是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一种高聚物,呈独立的丝状纤维形态,某些细菌在培养液中的自由运动能形成高度发达的精细网络结构。常温下的细菌纤维素多为乳白色凝胶态膜状物,弹性、吸水性和生物相容性都非常出色。古代文献《齐民要术》中,就有食醋酿制过程中出现凝胶状物质的记载,所说的正是细菌纤维素。

细菌纤维素中的纤维素含量高于植物细胞壁,而且不掺杂果糖、木质素。因此,在工业运用前,无需进行繁杂的预处理来去除这些杂质,提取处理都较为简便,具有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优势。

1.2 细菌纤维素的种类

最早对菌膜进行研究并确定其本质的学者则是英国的R.M.Brown。他于1886年在乙酸发酵实验中确定发酵产生的“凝胶”化学本质是纤维素,并把产生这种纤维素的细菌命名为“木醋杆菌”。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细菌纤维素,由此引发细菌纤维素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知的细菌纤维素菌属有醋酸菌属(Acetobacter)、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八叠球菌属(Sarcina)、气杆菌属(aerobacter)、动胶菌属(zoogloea)等。作为最早发现并研究的醋酸菌属中的木醋杆菌,是纤维素产生的菌株,其合成纤维素的能力是已知菌株中最强的,并被国内外专家通过紫外诱变、基因工程等方式不断改良,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因而成为设计运用的首选。

1.3 细菌纤维素在当下的应用

目前,细菌纤维素材料主要应用于声学材料、吸附剂、增强材料、可降解塑料、膳食纤维、纤维素纺丝、纤维素液晶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细菌纤维素的微观结构是极其精细而独特的网络结构,具有高吸水性和高保水性。它的透气性也极为出色,优异的性能使细菌纤维素纤维既可在食品工业中作为食品成型剂、增稠剂、分散剂,也可在造纸工业中提高纸张的纤维强度,进而提高纸张的耐用性。而它高聚合度、高结晶度以及分子高度取向的特性,则使其广泛应用于高级音响设备振动膜。近年来,在医学方面,细菌纤维素材料凭借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在人造血管、人造皮肤、骨骼支架等方面的应用占有重要地位。

2 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取

细菌纤维素材料的获取并不是太复杂,无需高端的设备与环境,是适合自制性的创意实验类型。

2.1 菌种、培养基和实验环境

细菌纤维素的制取一般用合成纤维素能力最强的红茶菌,其主要成分为即为木醋杆菌。木醋杆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混合的红茶菌在发酵时会产生大量极其纤细的纤维素材料。现在改良后的红茶菌产纤维素的能力多在4g/L(干重)以上,产品的纯度较之以前也提高了很多。

培养基是提供红茶菌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不同菌种的差异,使它们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菌种的培养基都是不同比例的绿茶或红茶、白糖、少量醋酸以及适量的水。

培养基的pH值应当控制在4.0~7.0(弱酸性)之间,并在发酵过程中通入富氧空气(实际操作中若条件限制保持通风就可以)以确保装置含氧量充足。因为随着发酵的进行,培养液的黏滞性增加会导致氧气的传递速率下降,进而降低纤维产生速率。因此,生长池(培养容器)要放在具备良好通风条件的环境中。

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纤维素的产量。菌种生长池的温度则最好控制在28℃~32℃之间,因为这段温度区间是木醋杆菌产生纤维素速率最快的区间。

2.2 操作过程

红茶菌的培养过程并不复杂,主要包括制备、发酵和脱水风干。

(1)制备。首先将茶煮沸后缓慢冷却,在茶还是温热(50℃~70℃左右)时,加入白糖(其质量约为绿茶的1/7)直至完全溶解。然后倒入生长池中(生长池建议选择比较宽大,但是深度较浅的容器,并且生长池的材料最好选择塑料或玻璃,因为发酵过程会产生酸可能会导致金属器皿腐蚀),倒入红茶菌后,再加入少量醋酸调节pH至4.0~7.0之间(制造弱酸环境)。制作过程中,建议鼓入富氧空气,若条件限制则应保证装置通风性能良好,并利用恒温装置将温度控制在28℃~32℃之间(确保反应速率最快)。

(2)发酵。发酵方式有静置发酵和摇瓶振荡。其中,摇瓶振荡操作难度较大,并且产生的纤维素多呈现不规则的丝状、星状、团块状或絮状,导致纤维丝质量和产量下降。因此,红茶菌应当进行静置发酵。在28℃~32℃的环境中静置3天左右会出现大量气泡,发酵全面开始。5~6天后,红褐色茶水中会产生大量乳白色絮状物质,并在液体表面逐渐聚集,这些乳白色物质就是细菌纤维素。2~3周后,液体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几厘米厚的类似橡胶垫的纤维毯。

(3)脱水风干。从生长池中捞出的是沉重的胶状固体,其中,90%是水分(细菌纤维素的吸水性非常好),还有少量木醋杆菌细胞及残余培养基,需要将水分、杂质去除,才能够得到更为纯净的材料来使用。最简单常用的纯化方法是,用肥皂水清洗或用热水浸泡,然后平铺在木板上,放在太阳下自然脱水风干,就制成了轻薄而坚韧的纤维材料。这种材料表面看上去类似半透明的塑料袋,具有乳白和棕黄色调的丰富细腻的自由肌理,看上去轻薄、脆弱。但是实际上,这种纤维材料比塑料袋还要坚韧,用剪刀需费很大力气才能将其剪开然后进一步加工。

3 细菌纤维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材料特点

细菌纤维素材料本身具有的自然质感、色泽、机理均具有无可替代的特色,是完全不同于丝、麻、棉等传统纤维的产品。使用绿茶制成的材料具有皮肤一般的色泽、湿润、韧感与透明度,而不同种类的茶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发酵过程中各种条件及操作的偶然性,不同时期、不同生长池制出的材料,其面貌都是有随机性的,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物的变化特色,并不是机械生产的单一面貌。

3.2 运用实例

细菌纤维素的运用实例最著名的是2010(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年苏珊娜・李(Suzanne Lee)与其他两名生物化学家合作的“生物服装”。她的“面料农场实验室”不仅获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而且还在印染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她用铁氧化的方法进行色彩加工;用蔬菜、水果的色素印制出有机图样,使用靛蓝有效、快速地染出深沉的颜色;用剪切雕镂出形状,制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奇妙服装。其他研究成果还包括立体成型的尝试:在材料未干时,将纤维毯附于鞋楦的表面,待风干后就成为了三维塑形的鞋体。由此推想,未来将有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制作没有接缝的三维立体服装。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科学生冯缨舒的手袋作品,也使用了红茶菌发酵合成纤维素。在材料完成后,添加了染色、折叠、切割等后处理方法,丰富了材料的表现效果。

3.3 运用的条件限制及利弊

第一,生长池的大小就是面料的大小,这个特点有点类似于皮革。材料风干后会缩水,所以要根据裁片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生长容器。第二,要注意防水。如果遇水会非常容易吸收,使材料变重、变厚,在吸收人体的汗液后会逐渐失去弹性,并最终开线解体,同时也有污染后如何清洗的问题。第三,具有材料的吸水性极佳,因而更加便于染色。第四,细菌纤维素是无污染物质。材料本身的成本较低,可降解后再重复利用,因而具有鲜明的环保特色。

4 细菌纤维素在服饰品类的研究前景

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细菌纤维素作为纯天然、可循环的材料,无论从安全性、经济性,还是从环保性方面来看,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细菌纤维素材料的运用还处在实验室研发阶段,如果要成为工业化的服装材料,还需进行更细致的制备研究,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解决吸水问题,并进行更多的与其他物质、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就短期而言,细菌纤维素在服装领域还属实验阶段。但从苏珊娜・李的完成效果看,这种个性化的独特材料,还是可以运用于创意性的其他各类作品中,在装饰、鞋履、手包乃至包装、平面装帧、家居等生活用品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想象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东平,扬加志.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极其工业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陈洪章.纤维素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黄莉,王英男,夏秀芳,丁一,杨明,王松.细菌纤维素的基本特性与其应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3,31(5):60-63.

[4] 许欢.培育出来的生物面料,可以“吃”[J].中国纤检,2016(7):132-133.

[5] 郑婷.生物时装或掀起全球服装变革[J].绿色中国,2011(12):71-73.

第2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 高级服装定制仅有设计是不够的 从行业谈服装设计的“高级定制” 商业服务新理念下的服装高级定制体验设计 定制服装的设计模式解析 定制服装的设计模式分析 服装高级定制的星星之火 高级定制服装的秘密 服装高级定制探讨 论服装细节的设计视点与设计方法 大规模定制的服装设计过程 高级定制服装的立体构成元素 “假缝”在服装高级定制中的运用 中国高级定制服装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蝴蝶元素在服装高级定制中的运用 针对产品定制的设计方法研究 网络服装定制环境下的服装设计师的职能研究 定制服装崛起带给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匠人精神在高级定制纹样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服装高级定制进行时 高级定制的奥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杨俊,涂丹丹.面料肌理再造与时尚前沿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8.

[3] 黄向群,刘素琼.服装面料三维造型――手工缝制定型工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10(30):51~52.

[4] 陈力.高级定制服装的设计思维[J].纺织科技进展,2009.5:89~90.

[5] 李川,史林.浅谈高级时装的手工艺术[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3(3):39~40.

[6] 胡兰.解析服装高级定制之美[J].大舞台,2013.1:135.

第3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形式美内容美聋哑人服装设计特殊性

[作者简介](1980-),女,北京人,天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根植于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0-47)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91-02

在服装设计中,形式美与内容美通过服装设计作品时刻呈现。形式偏重外在,展现受众的直感反应;而内容注重内在,表达抽象的意念。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协调统一。聋哑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聋哑人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悟和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1.形式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可以被感知的元素会作用于受众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于受众生理感觉器官的部分,如款式造型、色彩设计、面料材质等可以被看到、摸到的,我们就称之为“形式”。服装设计最终能够使服装产品的受众感觉舒适、放松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必定是建立在人类的某些共同感知之上,生理上对舒适性的需求导引了对“统一”的偏好,然而心理对于求变的要求则引领了对“多样化”的偏好。但是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形式美的体悟和信息传递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由此导致的轻微自闭以及习惯性逃避令他们在服装设计学习阶段会出现设计信息、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聋哑人在情绪上反应强烈并且不稳定,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他们在接触有关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信息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激烈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冲动,设计元素的存储、借鉴却缺乏持续性。

2.内容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蕴涵于形式中能够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反应的东西,如审美价值、思想理念、时代文化背景等我们就称之为“内容”。而能够被我们的心理所接受、认同或引起共鸣的内容就是“美的内容”。服装设计的内容美是形式背后的内涵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抽象美感,是由服装产品受众在看到服装外在的形式之后产生的联想引起的。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感悟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聋哑人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诸如这些心理上的反应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形式背后所蕴涵内容的判断和探索。另一方面,聋哑人通过兴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生活,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而不习惯深入探索。多倾向于眼前世界,较少考虑长远利益。这便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和牵绊了聋哑人对于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深入理解。

二、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植入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

1.在教学中培养聋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服装设计中,形式美是可见的,内容美非但不可见甚至是抽象的。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抽象的理论,能够代表和演绎更普遍的具体,因而能够最终指导服装工艺实践。但是多数聋人学生认为抽象地学习是困难的甚至有点可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聋人学生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它们可以被看做是培养聋生抽象思维能力最恰当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切入点,锻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构想以及由具象到抽象的创意图案绘制,这将会为之后的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效果图等学科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中采用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蕴涵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了解中,在服装作品艺术创作中,既有普通美学的一般规律,也有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大量的特殊规律。作为聋人学生,由于他们本身活动的场所少,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阶段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帮助,因此这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自己或他人欣赏和评价服装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并按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断提炼和积累经验,这样制作出来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才会显得丰满、生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地增加聋生的欣赏与见习类课程,在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展示观摩欣赏中,学生可以摄取大量的信息,并主动进行筛选与品评,为今后自己进行设计创作积累有效元素。服装公司等实习基地的见习对于聋人学生更加重要。在校学习最终要走向就业,而学习服装设计基本的就业方向是服装公司,在学习期间,了解公司的运营、服装的生产销售流程,相比较空洞的纸上谈兵要更有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

3.创造聋人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形式美与内容美可以帮助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服装艺术实践,但它并不能提供现成的公式,让学生按照这个公式去设计创作。这便需要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认真分析前人的意见,分析其合理和谬误之处,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普通的知识体系,又要不断总结和提炼服装设计的特殊性。以上关键两点其实正是聋人学生的薄弱之处,对于他们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克服其单向性思维的习惯。例如,在谈到服装审美时,往往只强调它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功利性及经济性的渗透作用等都是片面且孤立的。由此看来,为聋人学生创造良好的独立思考环境相当重要。服装设计专业多数课程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任课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可以把创意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并将诸如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缝制工艺等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也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完全正确,但经过教师辅导与纠正后,学生们会自发地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的学习与实践铺路。

4.在教学中注意探讨美学发展脉络。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哲学美学并不断发展至今。我们想要在教学中融入形式美与内容美,就必须首先通过分析、比较美学的起源、不同流派及其观点,以此来丰富聋人学生的美学知识,培养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聋人学生来说,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美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往往容易使其厌烦。教师不妨利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情境化的阐述方式来讲解美学理论。在讲解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时,我们可以借助古老的传说或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艺术是现实的影子,继而形成了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模仿说”;苏格拉底和格罗康讨论艺术模仿时用镜子来比喻绘画,认为画家像旋转镜子的人,拿着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会造出高山、大地、草木、动植物等诸如此类生动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并激起他们聆听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递出去。

服装设计的美在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其中包括直感与抽象的融合、外在与内涵的交叉以及公用属性与审美属性的统一。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影响,聋哑人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欠操控性,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沉而含蓄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比较发达。在聋哑人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抑弊扬利,使他们在感受到欣赏对象的款式、色彩、肌理等特征时,能够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自发地跟随教学过程去感知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深度,进而挖掘他们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意思维,进一步提高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付黎明.设计美学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6.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7](英)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英)鲍桑葵.美学史[M].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9]管德明,崔荣荣.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10]刘蕾,侯家华.服装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1]范梦.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2]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省略

第4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的风格与特征

1.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设计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在家具选择方面,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采用的实木家具,并且这些实木家具多采用镶花刻金。镶花刻金的工艺,保持了整体的高贵与典雅。同时实木家具的使用,这样会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享受温馨的室内环境,也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气息。

古典主义室内设计的线条和颜色选择都显得十分厚重,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压抑,而新古典主义的线条使用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使用简明轻快的线条,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

2.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的特点

(1)形散神聚。新古典主义室内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了。新古典主义对装饰效果非常的重视,为了还原古典的气质,新古典主义采用了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这样使室内设计既有厚重古朴的历史气息,又有明快生动的现代生气。(2)讲究风格。(3)工艺精简。新古典主义在工艺上采用大量新的材料,同时工艺手法也更为简洁明快。只是保留了古典主义传统样式的大致轮廓,其浪漫、优雅、豪华和舒适的艺术设计特点是在看似简单的设计而其实是在精湛的工艺要求下方能完成艺术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4)重视装饰效果。(5)注重色彩。新古典主义对色彩的使用同样十分重视,金色、黄色、白色为室内设计的主要色调。在色彩搭配方面相得益彰,这样使避免了室内压抑的气氛,给人以开阔、明亮的空间。

符号在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的运用

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设计方面采用了大量的符号,室内设计的符号多以点、线、面、体等基本形式呈现出来。然而不是所有符号都适用于室内设计的,具有指示性的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就很少体现,人们往往会采用具有装饰性、寓意性、象征性的符号,对自己的房间进行适当的装饰在室内设计中人们运用符号,点缀着设计的基调。现在的人们在室内设计方面追求“场景化”追求一种既舒适又真实的场景。为了营造这种氛围,人们在室内设计方面也采用了大量的符号。符号的加入增加场景真实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工艺的真实性。

新古典主义设计中符号使用的特点

1.抽象性、象征性

在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中,人们运用的符号,不仅是为了装点。一些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符号被广泛运用,人们运用这些符号,代表的意思也广泛,有的是希望身体康健,有的代表平安幸福,还有的是代表生意兴隆等,这些美好的寓意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许。

2.历史性

符号的发展具有久远的历史性。人们使用古老的符号来点缀室内,这样使就烘托出了历史感和时代文化内涵。

3.形式多样性、灵活性

符号的形式不是统一不变的,它呈现出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是花草形式、有的是几何图形等,并且在人们对装饰房间的时候,还可以对原有的样式进行改进,形式的多样性,图形的使用灵活性。这样人们在对室内装饰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

4.广泛性

符号在室内设计装饰中具有很大广泛性,符号使用它不是拘泥于特定场所。所以室内设计中符号的使用随处可见,吊灯、地板、墙壁等。

符号在新古典主义中室内设计装饰中的作用

1.美化点缀

新古典主义强调室内设计整体高雅,因此注重对室内进行美化和点缀。如果没有一些符号的点缀,这样室内设计看起来过于死板,缺少生气与灵动。符号的使用一方面装饰房间,提升美感,另一方面也为房间增加了一份灵动与生机勃勃的生活氛围。

2.改变房间的格调

符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房间的格调得到改变。比如:客厅是会客场所,应给客人以干净、整洁、舒适的感觉,几何图形的规整性和客厅的要求相得益彰,因此,几何图形是客厅的最好选择;卧室是工人休息的的地方,要烘托出温馨的氛围,人多可以选择一些“心”型和“星星”等类似的符号来装点,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的休息。

3.强化室内设计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着重强调高雅的气质、优雅的文化底蕴,并有具有奔放的情怀。新古典主义符号的使用也使得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装饰中符号的创新

1.符号的叠加

为了体现出个性美,人们会采用新的、特有的符号来装饰房间、这个时候人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进行叠加来产生出新的符号。通过符号的叠加层层筛沙,创造出自己满意的符号。

2.地域符号的加入

新古典主义虽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毕竟它的发源地在欧洲。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在室内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加入本地区的特有符号。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着无数的特色符号。我们可以添加一些中华传统符号,让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必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美感。

3.加入具有时代内涵的符号

室内符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符号创新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根据社会大众的审美、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来进行创新。时代内涵符号的加入,更加具有进步性。

结束语

第5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服装设计有很多元素,对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则是重要设计元素之一。服装面料创意设计与服装面料的革新进程有较大关系,服装的风格在一定意义上由面料的风格所决定,面料的颜色、图案、厚薄、轻重以及悬垂性,对服装风格均有较大影响。服装设计离不开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服装设计师如果有好的面料创意设计,就能设计出更好的服装款式。本文浅议服装设计中的服装面料创意设计,是要说明服装面料是服装创意中的重要体现,以便为服装设计师们在设计服装款式与风格中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设计空间。

关键词:

服装设计;服装面料;服装面料创意设计

目前,社会经济、服装文化和各种科技得到空前发展,人们审美在不断更新发展,有关服装设计在创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给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离不开服装面料,它是一种综合运用面料款式、图案与色彩等元素进行设计的一门艺术学科,不过现有服装设计款式与服装造型结构似乎均被众多服装设计师开发殆尽,想要另辟蹊径对服装设计进行创新,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在这种服装设计形势下,服装面料的革新则显得很重要,服装面料的创意已然成为服装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针对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创新的主要方向。

1服装面料具有的重要性

服装面料素来被称是服装的皮肤,那些能包裹在人体身上的所有平面物均可被称是服装面料。面料是形成服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并且它能决定服装的风格及其呈现效果。服装的颜色和图案等因素均是由服装面料表现出来的,而服装的某一具体款式或造型也均是由面料厚薄、轻重和悬垂性等特性保障的。服装的创意设计需以面料为基础,被设计出来的服装的色彩以及造型均不能离开面料而单独存在,只能是在有了面料以后,才能有服装的色彩和造型。服装设计有关衣袋与腰带所处位置、衣领形态与大小等问题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要选择什么样颜色与质地的面料。可见,面料对服装设计起至关重要作用。

2服装面料创意设计的现状

目前,服装面料产品多种多样,在服装设计创意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要从市场上挑选符合他们设计创意要求的面料。服装设计师想要实现他们的服装设计创意,往往都要在服装面料上进行比较大胆的设计创意,用服装面料表现一种更新的视觉效果和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关对服装面料设计创意的方法比较多,但较为常见的设计创意一般为褶皱、缀饰和镂空等方法。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有一种加法原则,即在原有的服装面料基础上,由服装设计师采用绣缀、镶嵌、抽褶、填充和堆积等添加改造方法,给服装面料增添艺术魅力,让服装面料既符合自由的设计要求,又能更具感染力。在服装面料上刺绣,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添加手法,它能使服装面料呈现一种浮雕式的造型美,还能彰显服装的设计细节与精致感。有很多服装设计师在服装面料创意设计中,都比较喜欢使用刺绣进行大胆创意设计,让服装面料风格体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无独有偶,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还有一种减法原则,即把现有服装面料以抽纱、镂空、撕剪、磨损和腐蚀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其改变肌理特性,用以达到创意设计的创新效果。比如,用镂空手法对服装面料进行处理,则可使服装面料具有通透感,而以抽纱方法处理服装面料,又能突出被设计出来服装的层次感。不过,有很多服装设计师对服装面料创意设计往往都是采用综合设计原则,他们会根据服装面料性质,对其进行适当的剪、贴、扎和系等形式的处理,实现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比如对服装面料进行剪切之后,再给予叠加处理,并在服装面料上进行刺绣或加花、加缀饰等,从而凸显服装面料的丰富肌理和视觉效果。服装设计师能够把握服装面料特性,结合当代流行新潮,采用综合设计原则,进行比较大胆的服装面料创意设计。

3服装面料创意设计的前景

针对服装面料,人们一直在利用计算机和数字化等高科技研发面料组织纹理和新材料,并取得了很多研发成果。从服装面料品质性质演变来看,服装面料不单单是织造物的面料,像各种涂层面料和新材料制成的服装面料已经很丰富了。多种质地的服装面料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他们会从各式各样的服装面料中得到更好的创意灵感。在服装设计师眼中,这些新颖的服装面料是他们实现独立创意的最好材质,他们将在服装创意设计中,将传统创意设计与现代创意工艺进行结合,并根据服装面料的性质,进行更多和更美的创意设计,其未来发展空间相对广阔,可将服装创意设计带入一个更有魅力的艺术领域。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服装面料设计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面料的二次设计,能够使得服装设计师跳出以往设计理念的枯燥氛围以及单一面料对服装设计的束缚和局限,同时也能够对服装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再次塑造,满足不同人对服装面料创意设计的要求。同时,多种多样的服装面料设计也能够使服装设计更加富创意和新意,给予设计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意设计空间,使原本传统枯燥的面料形式更加多样化。设计师们在重视面料创意设计的同时,也要提高服装质量,关注服装的舒适度,避免服装面料给消费者皮肤造成伤害,同时要注重制作工艺的考量,注重服装质检工作,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工。此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料创意设计也要随着潮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消费者认可。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而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样在不断提高,服装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用品,但人们对服装款式与造型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服装面料的创意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意愿。摆在服装设计师面前的任务就是需要他们根据服装面料质地,结合传统和现代创意手法,对服装面料进行完美的综合创意,以不断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弋凌.唐弋凌服装设计作品[J].艺术评论,2015(12).

[2]刘海鹏.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3]方薇.服装设计作品[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

[4]韩云霞.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4).

第6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形态;新陈代谢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62-01

服装设计艺术形态表达通过“新陈代谢”得以实现,根据设计环境和现实条件把服装设计艺术形态的结构功能转化为特定设计环境下的新形态,实现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

一、核心概念表达(孕育)

服装设计艺术的核心概念就像形态表达的“种子”,“生命力”强的核心概念要具备合理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核心概念反映形态表达的本质属性,其本身不是构思,也不是文稿,但常常通过一句话、一块颜色或是一个图形表现出来。核心概念是形态表达的基础和关键依据,具有指导方向或预定目标的意义。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先要有一个主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核心概念,通常情况下心中有个大概的轮廓,设计师用一支笔在纸上将图形和色彩绘出,而图形和色彩一般来讲并非只有一个,而是绘制很多个图案,有具象的、抽象的、印象的,各种各样的。最后根据核心概念即“种子”确定最后的图案和色彩。

如居家服设计的概念是首先要解决“家”的概念。其次才是居家服设计,当明确了“家“的核心概念时,居家服的设计也就解决了。

二、文案表达(萌发)

文案表达如同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蓄势待发,是形态表达的准备阶段。文案表达的宗旨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需要对具体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得出服装设计对象发展的趋势、问题解决的手段方法等,并撰写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案。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确定核心概念,对于相关主题的服装设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为核心概念即“种子”的萌发做准备,将有可能设计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设计流程整理书写成服装设计方案。例如服装设计师进行酒店的职业装设计,先对酒店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酒店职业装的特点、种类和客户的要求,然后撰写文案。常用的方法有访问、观察记录、调查分析和统计等。

三、平面、立体和行为表达(开花)

服装设计艺术的艺术形态的“全面开花“包括平面设计、立体表达、空间表达和行为表达的过程,要求依据概念展延伸开,并始终贯穿直至作品的生成。

1.平面表达。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平面表达,主要通过设计草图将抽象概念转换为视觉形象的塑造,就是具体描绘出设计形态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平面表达经过构思优选后,形成成熟的方案,表达信息准确生动,丰富。

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确定核心概念,将其整理为文案表达后绘制成多个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款式图,最后经过严格的层层挑选和比较确定最后的服装效果图和款式图,然后由打版师绘制出结构图,选择合适的面料,最后对服装设计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表达。

2.立体表达。服装设计艺术形态表达的立体表达具有服装穿着在人体或人台上的属性。陈述方式包括材质和空间两个方面。材质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制作服装的材料多种多样,包括棉布、化学纤维面料、麻布、塑胶、金属、陶瓷、玻璃等等。而空间是服装的载体形成的空间。例如文化衫的设计,将立体形态扁平化,并且依附于二维空间中(即将图案印刷在文化衫上),又在三维空间中展示出来。于是平面的服装进入了特定的空间。

3.行为表达。设计艺术的行为表达,是围绕核心概念、经历文案、平面和立体表达,以开放的事件活动的方式呈现,或即兴或无情节或融入生活的艺术实践并实现意义、行为表达过程就是作品的全部。服装设计师的行为表达是在核心概念、文案、平面和立体表达后,将设计的服装向公众展现,以各种形式的方法将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表现融入大众的生活。

例如各大服装设计公司设计的服装定型,就开办服装会和展示会,以开放的方式将设计的服装进行展示,也就是服装设计艺术形态的行为表达之一。

四、评估反馈表达(结果)

设计艺术的形态表达进入最后程序便是“结果“阶段,即传播和评估反馈,经过客观和综合性的评估研究,一方面建立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桥梁形成直接反馈,根据反馈的强或弱,调整表达内容和方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做出理论上的鉴别和判断,获得新的指导作用,产生出新的价值和影响。

服装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在经过上述层层步骤后,将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推向市场,通过消费者对服装的评估和反馈后,调整设计方案,整理出服装的评估和反馈的整理方案,对下一季度或后面的服装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促进服装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服装设计艺术形态表达 “新陈代谢”的自然生成过程,包括核心概念表达(孕育),文案表达(萌发),平面、立体和行为表达(开花)及评估反馈表达(结果)。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可以基本了解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行业的设计流程,从而对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随着校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课程、学情、信息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将无线网络、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提高课堂的课程教学效率,从而改善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化;服装设计;整合;效率

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应长期努力的方向。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信息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不足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些不足,是本文所探讨的。

1背景研究

1.1课程分析

服装设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但中职服装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首先,课堂教学容量受到局限———教学中教师根据设计样图,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跟着临摹一步,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示范多种,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比较狭窄,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1]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亦步亦趋的课堂氛围难免沉闷,而沉闷的课堂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服装设计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否则再多照本宣科的练习,成效也是有限的。针对中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不足,中职服装设计教师不断尝试着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之一就是借助校内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从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实际出发,不断引入、展示新的设计方法,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尝试与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优点,以真正促进服装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学情分析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部分为提前自主招生的学生,即没有经历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习的学生。他们基本都属于初中各校学习排名的后三分之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均不足。但这些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有新新人类的特征———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也强;渴望与众不同,希望个性化表达;对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手机、pad等工具使用熟练……因为这些特点,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服装实践操作缺乏耐心,更愿意通过直观、有趣的方式学习服装设计。同时也为信息化与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整合赋予天然了条件与优势。[2]

2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与同事尝试借助学校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微课、AppleTV、pad、设计app等工具辅助教学引入中职服装设计课程课堂。

3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实践及成效

将信息化引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微课+AppleTV+设计app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3.1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利用无线网络和pad的示范,教师不需要课前准备和调试各种颜色,也不用因为时间关系、颜料干掉或者其它一些因素耽误设计课的进度。只要利用pad中的设计app操作,就可以将设计方法直观展示给学生,节约展示用时,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app上直接选取颜色,示范设计各类代表性的几何图案,学生不再是照着老师临摹,而是在掌握设计方法后,自己创作,让课堂存在更多的惊喜,设计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3.2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调查,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制造的服装远销世界各地。但我国现在没有一个能和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原因之一是缺少创造力。我国服装业的设计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缺少符合要求的设计人才。所以作为服装设计专业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在服装设计课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服装专业老师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3]例如在几何图案设计中,学生利用pad中的app—iornament设计几何图案,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学生可以创设无穷的设计灵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设计几何图案作品,通过设计app学生能创设无线的可能,可以很轻松地将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形成千变化万的几何图案,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有很大的作用。

3.3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信息化,有助于简化教学重难点

服装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服装设计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有助于简化教学难点,以圆为例,以组合为设计方法设计的几何图案。几何图案设计方法是几何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讲解难点,如何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组合这种设计方法,并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利用iornament这个app进行示范,通过AppleTV同步到大屏幕上,对每一种的组合,学生都能清晰感知,从而简化教学难点。[4]

4结语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借助微课+AppleTV+设计app等信息化工具开展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提升了学生对于服装设计课的热爱,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更多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大的创新。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提升他们对服装设计课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设计的无限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晓霞 唐红黎 单位: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60-261.

[2]李广松,张朝阳,窦俊霞.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7(3):120-121.

第8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学科 教学体系 改革

在国内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思维、设计概念与创新能力,如创意服装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男装设计与工艺、民族服装设计、中外服装史、服饰美学心理学等课程;另一类则着重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如时装画技法、服装造型原理、服装工艺制作、立体裁剪等课程。这些课程重视实践性,主要从技术的层面告诉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创意和规划具体地实现,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为主要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实际的设计作品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一、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现状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从理念的确立到设计的规划、实施与完善,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教学环节中为了便于学习,则被人为地拆解开了。传统教学体系中,一类课程着重思维培养,另外一类重视实操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构成服装设计学科学生的知识体系。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较为充实,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相对成熟和完善,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创意思维转化为实际的设计作品,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专业人才,适应和满足了服装产业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服装产业的升级,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薄弱。这主要体现在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在西方服装设计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开设是贯穿整个学期的,而与此同时,技能类课程在同一学期不同的阶段开设,由学生按照个人实际需求来自主选择,以技能类课程辅助创意思维类课程,共同完成学期内的一个完整的服装设计阶段性学习。这种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企业、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流程及实际运作是完全吻合的,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服装设计的整体概念贯穿始终,便于理解和掌握。而在国内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独立的理论体系相对完善,而并不注重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散点式的多门课程中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而能够把各个知识点串联的课程比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难以把握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深切体会和掌握完整的设计流程,容易陷入因对单门课程过于专注而忽略整体的误区。以时装画技法这门课程为例,在服装设计产业中,时装画是以传达设计师理念和意图,便于服装设计师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服装设计流程中,它仅仅是必要环节之一。低年级学生在时装画技法课程学习中往往不能正确认知课程的意义,许多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过度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绘画技法方面的训练,片面地以追求绘画能力提高为目的,忽略了服装设计的本质与关键,或浪掉许多时间,却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许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在面对设计任务与毕业设计时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应用低年级的各门专业课知识。很明显,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薄弱,所掌握知识较为局限,很难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第二,课程设置的递进性不明显。在现有教学体系中,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开设缺少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顺序设计不够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沟通,往往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晰等问题。不同课程间的前后呼应和层层深入关系往往被忽视,前后关联性较弱,课程开设的前后逻辑存在某些缺陷,某些课程开设的时间点不够合理,某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则需要更新与升级。这些问题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学生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每一学年、每一门课程都要完成大量的作业,甚至常常熬夜赶制作业,却不理解不同课程的重点及其关联所在,难以体会设计理念转化成作品的乐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知识点的层层深入来设定,以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实践的不断升级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脱节。首先,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滞后性。其次,传统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始终在“真空”的环境中模拟设计实践,没有直接接触企业的具体运作。近年来,一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管理和规范充满抱怨和不理解,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才华难以施展,而对企业的要求又难以达到,企业对许多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眼高手低”的评价。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又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频频跳槽的尴尬现象。这些现象也真切地体现了国内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当今的服装设计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的口口相传,所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三、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时尚流行的脚步加快、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理念、风格、方法等也在不断更新和多元,服装产业转型期已经来临并加速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迫切的需要。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使得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链条,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对国内外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势进行借鉴,结合传统教学经验制定新的、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框架,使各门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增强,实现创意思维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体设计流程、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间关联性的加强,尝试将不同课程打通,从过去追求单门课程的独立性转变为以设计课题的完整性为出发点,不再以某门课程的单独考核为目标,而是从整体出发,对学生完成课题的完整度、工作量和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考量。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通过一系列不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的自主学习,实现从灵感来源和流行趋势的搜集、服装设计概念和主题的提出、服装设计要素的构思、效果图和款式图的绘制、制版、缝制,到完成设计作品、展示陈列等一系列工作,使学生不中断地体验设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便于理解服装设计的流程和知识点,在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基础上,学会建立前沿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技能类课程中进行延续和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传统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经典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注重课程间的递进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以合理的教学顺序设计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在每个学期深入学习中逐步得到提升。对刚进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接触专业的初始阶段,就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并强调将这种思维模式贯穿始终。在接下来的每个学期,将设计知识系统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增加设计难度,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整体把控,对设计的每一步环节进行理性、严谨、合理的规划。在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实践,逐步实现设想,完成单件设计作品乃至一系列设计产品的开发。在不同学期,各门课程之间相互配合,递进关系始终保留,而知识点则不断深入和扩展。学生省去大量时间来面对各门课程的单独作业,每个学期利用各门课程完成一个共同的课题,通过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的同步提升,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设计知识系统更加完善。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知识结构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提高,不同学年之间知识的衔接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完整的设计知识系统中,实现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系统学习,对服装设计的基本流程始终保持完整的思路,实现在不同学期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丰富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将服装企业运作流程引入课堂,将企业的多元服装设计方法引入教学。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市场运作的基本特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尤其是针对企业在服装产品设计中所运用到的新设计方法进行学习,将其运作方式在课堂内进行模拟,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其次,尝试以课题、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以具体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需求来进行设计模拟,引导学生体验实际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再次,引入校外评价机制,邀请知名服装品牌设计师、设计总监、销售总监等专业人士来到学校课堂,与教师共同对学生作业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实践证明,企业的关注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也增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作业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快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将当今企业中最为实际有效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带入设计教学之中,将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以产业实践带动学术研究,以实际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的运作。

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对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梳理和改革,着力于弥补传统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的不足,弥补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探索全新的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案例,为服装设计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完善与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健丽.改革服装专业教学模式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J].艺术教育,2012(3):150.

[2]吕慧.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1(4):84-87.

第9篇: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系列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0-02

系列服装设计是中国高等服装院校重要的专业教学研究课程,被认为是最为普及、整体效果最好的设计方法。在服装设计中,我们通常将造型相关联的成组的服装设计称之为系列服装设计。纵观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作品,如:伊夫.圣洛朗、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约翰.加利亚诺等,他们通过一大组独具匠心的系列服装展示,将自己强烈的创作意图,以及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系列作品在大众中所产生的反响是其他设计方法不能与之媲美的。系列服装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创意性强,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细心研究的问题,授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该课程。

一、系列服装设计基本要求及教学内容

完整的系列服装设计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服装设计(1)—实用服装系列设计》、《服装设计(2)—创意服装系列设计》、《服装设计(3)—综合系列设计》三大部分。这门课程将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通过设计作品的诸多元素(服装款式的构成、面料的质感特征、色彩的搭配组合、图案的装饰手法等等表现形式)来体现服装设计的深刻涵义。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教学之用而编著的,将其设计理论与表现技法运用于整体系列的服装设计中,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系列服装设计的含义、理论。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设计方法进行主题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男装、女装、童装系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服装在应用领域的设计技巧、服装的设计要领和表现形式,以及饰品与服装的协调设计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法则规律,通过对服装各种造型设计、各类服装的分类设计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授课方法与方式

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由于系列服装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草图绘制,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枯燥,所以不仅是要求学生有坚持学习的恒心,更要求教师有传授的耐心。

(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寻找灵感—注重市场调研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的学生不注重市场调研,所选择的主题与传达的理念缺少新意,最后交的设计作品乏味、无趣。从图1中可以看出市场调研是系列服装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系列设计的基础。而且需要学生收集非常全面、深入的素材。这些素材包括面料、色彩、廓型以及细节等特定的调研。例如,在建筑中寻找时装设计灵感时,要尽可能多方面地研究素材。不管选择研究教堂类的历史建筑还是著名的现代建筑物,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素材,都会有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以新的眼光看周围熟悉的事物,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的素材。所以调研对于任何设计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先于设计而展开的创意理念的初期搜罗和汇集,它会为创意提供灵感、信息和创作的方向,以及为系列设计提供故事情节。

2、整理调研资料

整理调研资料也是制作概念板的过程,学生把可以体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资料拼凑在一起。如:图片、照片、面料、杂志剪报以及从网络上打印出来的图片等贴在概念板上,授课教师根据概念板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然后进行指导。

3、拓展设计—绘制草图

草图是系列服装构思中可视形象的表现形式,是对构思的服装形与色各要素进行延伸与组合的设想和计划。系列设计设想的方案尽可能多画出草图,特别是系列服装款式丰富变化多样,大量草图是挑选优秀设计构思的保证。所以要求学生根据概念板每一个系列至少画出20张草图,廓型、比例与线条、功能、细节、色彩、面料、印花图案与装饰手法等都要标注清楚,草图与概念板紧密联系,完善理念,最后调整至正稿,绘制彩色效果图。

图1 市场调研是系列服装设计的首要环节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系列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为各种不同的目标市场而设计,如:高级女装、高级定制、高级成衣、品牌服装等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其目标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市场开发能力及将设计作品转化成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的能力。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和服装产业发展的潜在需要,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导向,课程内容应服从于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品牌,根据这个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系列设计。由于成熟的服装品牌在市场上都有相对独立的客户群,被市场所接受,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市场接受情况。这样,学生的设计作品就会达到与市场相结合的目的。

(三)适当引入成功创作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成功的系列设计实例,可以使学生零散、不成熟的设计作品变得具有可实施性,同时便于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设计思维理念,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创新的能力。如: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他以概念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方法而闻名,最为著名的一个系列是2000年秋冬的“后来”系列设计,在白色房间内摆放着一套20世纪50年代样式的家具。模特儿们身穿沙发套和由木质桌子改造成的裙子,这已经成为他概念美学标志性宣言。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包括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设计草图、面料选择、成衣制作等等环节),将抽象的概念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争强他们创作的热情。

(四)紧密结合国内外服装类设计比赛进行系列服装设计

目前,国内外各种细分的服装设计大赛相继出现,如童装、休闲装、内衣泳装、婚纱设计大赛等。为参赛设计系列服装已成为课程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比赛的性质和对参赛服装的要求。如参赛的主题、作品要求的系列数量、大赛的宗旨、比赛性质以及是属于创意类设计比赛,还是实用类设计比赛等有关参赛信息资料。如法国“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中国“汉帛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等,属于创意类服装大赛,参加这类大赛的多为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或在校学生,其设计思维活跃、设计观念超前,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而锐意创新;如“中华杯”、“大连杯”、“真维斯杯”等,属于实用类服装大赛,则注重市场化的创新,并从批量生产方面思考其工艺的流程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技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比赛性质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其作品更符合比赛的要求。另一方面无论是实用类系列服装设计还是创意类系列服装设计,教师都应强调原创性的创意设计。

三、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本文提及的授课方法与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系列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最近几届学生展开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整个系列服装设计教学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参赛作品在国内服装大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系列服装设计课程的知识内容,并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同时针对系列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授课方法与方式,并且在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英)卡罗林·特森.英国时装设计绘画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5.

[2](英)艾丽诺·伦弗鲁.拓展系列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16.

[3]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