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

第1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积聚 光疗 换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9-02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未满月的宝宝在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黏膜、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病理特征。按症状、疾病时间的不同,新生儿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患者除了可能会有轻微的食欲不振,一般无其他症状,通常在一周之内自然消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不然,黄疸两到三周持续不退,症状甚至不断加重,或是退后复发。通常情况下,患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得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较高,中枢神经系统易发生损害,严重者致残或死亡。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有利于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几率,进而降低其致残率与致死率。为探讨其病因,及早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儿科收治的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儿科收治的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年龄1d—28d,平均年龄16d。患者性别、重量、在母体的情况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主要症状。宝宝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黄疸难消退,症状在2周以上持续出现;宝宝皮肤黄染从头到脚遍及全身;随着发病时间黄染现象不断加重(颜色、范围);黄疸消退后反复;宝宝皮肤色泽暗黄,不鲜亮。

1.3 诊断方法。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后,行全面身体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除黄疸之外的病症,如头颅血肿、腹部感染、肝脾肿大、贫血等症。采用婴幼儿经皮肤检测胆红素仪器对黄疸宝宝抽血检测其血中的高胆红素数值,并对其进行血、尿与便的常规检验,明确是否存有感染、贫血等情况,了解有无ABO溶血的可能,必要时,可行肝胆造影或腹部B超,了解黄疸宝宝的肝胆状况。对黄疸严重的宝宝可行蓝光照射光疗和换血,同时应对其注射白蛋白,并暂停其母乳喂养,以辅助患者退黄。

2 结果

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有明确病因146例,占84.4%,病因包括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胆病症、新生儿窒息以及头颅血肿等。其中,因围产因素如新生儿窒息、使用催产素、羊水污染、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等导致发病105例,占60.7%;173例病因分析中无明确病因27例,占15.6%。上述因素发病平均日龄均为七天。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病因素复杂多样,很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主要集中于围产因素、ABO溶血病以及新生儿感染,其中,病因分析中无明确病因占据有重要地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致患儿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经常出现有因家长误把病理性黄疸当作“生理性黄疸”,而延误宝宝的最佳诊治时间的情况,此外,对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的治愈态度消极,过于恐慌,新生儿黄疸治疗难度较大,但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大大提高黄疸的治愈率。临床也实践证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重在预防,积极防治孕期疾病,减少催产素与镇定剂的使用,严格剖宫产指针,及时监测并处理宝宝新生儿期并发症,对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新生儿黄疸.人民卫生出版社[J],2011年,12(2):163-186

[2] 马彩虹,乔杰.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J],2008年,13(5):226-258

[3] 汪承柏.中西医结合诊治重度黄疸肝病.人民军医出版社[J],2011年,6(3):72-90

[4] 李津婴,万树栋.溶血性疾病.复旦大学出版社[J],2008年,10(5):149-160

第2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抚触;水疗;光疗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131-03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等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最常出现的情况之一[1]。有研究指出,接近60%的足月产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第1周会出现黄疸,10%的母乳喂养婴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中依然存在黄疸[2]。尽管大多数婴儿存在的黄疸基本上是无害的,但是一些病理情况下出现的黄疸会导致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3]。因此,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及科学、恰当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对预防新生儿黄疸并改善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对2010年6月~2011年8月我院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潜在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并比较综合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消除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6例给予系统的护理措施;对照组56例进行常规护理。详细收集新生儿围产期的相关信息,包括孕周、胎次、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产妇一般情况等。

1.2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1.2.1 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 使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型号:JM-103;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对新生儿面颊、前额、前胸三个部位进行检查,取最高值。对经皮检测血胆红素超标的新生儿进一步查血清胆红素(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RocheModular;瑞士罗氏公司)。

1.2.2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5] 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 μmol /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 /L,早产儿>255 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34 μmol/L;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2~4 周,或进行性加重。

1.3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早接触、早吮吸,同时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新生儿给予水疗、抚触护理和蓝光照射护理干预。

1.3.1 水疗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24 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脐贴进行保护,选择专门为新生儿准备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到26~28℃,水温保持在38~41℃,每日1次,每次15~20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协助新生儿伸展四肢)和婴儿自主游泳。

1.3.2 抚触护理 抚触护理时房间室温26~28℃,湿度50%~60%,光线柔和,抚触时间为正常分娩后6 h,剖宫产后24 h。抚触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在抚触室进行,每日1次,每次10~15 min,采用国际通用的抚触方法,抚触新生儿头颈背部用指揉法,四肢用挤捏法;抚触者将双手温暖后用婴儿润肤乳双手,按头、面、胸、腹、四肢、背部的顺序有序进行,每个动作重复3~5次,当婴儿疲惫、饥饿、烦躁、哭闹时停止抚触。

1.3.3 蓝光照射护理干预 脱去患儿衣服,同时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避免视网膜受损,调节箱温至30~32℃。以490 nm蓝光为光源进行照射,平均每人3~5次,每次10~12 h,给患儿带上会阴罩,男婴注意保护阴囊,每2小时更换一次,持续照射治疗4d。同时轻轻抚触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在光疗过程中关注患儿皮肤状况,避免患儿脱水,还要注意患儿呼吸、大小便、有无皮疹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收集护理干预后第1~5天内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胎便排出情况,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体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连续性变量采用K-S检验分析其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新生儿观察期排胎便情况。采用双侧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患儿及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为保证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之间的可比性,对两组患儿和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在孕期、性别、出生体重以及Apgar评分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新生儿母亲在既往怀孕情况、分娩出血量、产程以及分娩类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提示两组新生儿之间存在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干预后排胎便情况比较

经过比较发现,在观察组中,婴儿在接受系统性护理措施的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自第3天开始,两组婴儿排胎便次数逐渐趋向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研究发现,两组新生儿干预前血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婴儿体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游离胆红素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阶段,由于肝脏结合胆红素生成不足,加上红细胞破坏较严重(在早产儿中尤为明显),导致血液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新生儿黄疸[6]。除生理性黄疸外,遗传缺陷[7]、巨细胞病毒感染[8]和细菌尿路感染均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及时间延长。在病理情况下,血胆红素浓度过高将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核黄疸,导致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目标在于降低循环中的胆红素浓度或阻止其升高。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手段[9],采用光能改变血清胆红素的结构,增加其水溶性,加速从肾脏排出[10, 11]。Ebbesen等研究发现,在早产儿中使用绿光和蓝光照射均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异构体以及Z,Z胆红素水平[12],而在相同照度之下绿光更为有效,提示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早产儿中可尝试采用绿光照射。然而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胎便含胆红素80~100mg,相当于新生儿每日产生的胆红素的5~10倍[13]。因此,除了增加血胆红素排泄以外,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对于防治新生儿黄疸有重要意义。

水疗和抚触疗法是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新兴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发现,水疗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排出粪便,阻止新生儿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游泳过程中,患儿消耗了一定的体力,能够增进患儿食欲,加快代谢过程,从而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14]。抚触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患儿全身感觉神经的刺激,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新生儿在接受抚触的同时全身的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尿胆原的生成,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肠肝循环,阻止胆红素重吸收[15]。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水疗、抚触疗法以及光疗综合护理之后,观察组新生儿在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能够刺激患儿排便,有效地增进胆红素的排出。在干预后4d,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说明护理措施主要影响患儿结合胆红素水平,可能是上述措施能够促进胆红素排泄到肠道内,同时加快粪便排出,阻断胆红素肠肝循环所致。

在本研究中,采用水疗、抚触和蓝光照射综合干预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系统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系统护理措施可以增加胎便排除,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但是上述的综合护理措施中,尽管光疗是常规使用的措施,并且可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蓝光照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长期效果上可能会增加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16]。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当加强水疗和抚触疗法的研究和探讨,开放更多安全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不仅如此,在护理工作中,还需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早期筛选和发现高危人群。研究指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高龄初产妇会增加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风险,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17],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18]。妊娠期糖尿病会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加17.1%,特别是在低、中等收入家庭中,也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9]。母亲为O型血时,新生儿发生黄疸较高[20]。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对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索,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系统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Suresh GK , Clark RE. Cost-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es that are intended to prevent kernicterus in newborn infants[J]. Pediatrics,2004,114(4):917-924.

[2] Rennie J, Burman-Roy S, Murphy MS, et al. Neonatal jaundice: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J]. BMJ,2010,340:c2409.

[3] Ahlfors CE. Predicting bilirubin neurotoxicity in jaundiced newborns[J]. Curr Opin Pediatr,2010, 22(2):129-133.

[4] Hansen TW. Prevention of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of jaundice in the newborn[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1,53(Suppl 4):24-28.

[5] 金汉珍, 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

[6] Maisels MJ, McDonagh A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l J Med, 2008,358(9):920-928.

[7] Yusoff S, Takeuchi A, Ashi C, et al. A polymorphic mutation, c.-3279T>G, in the UGT1A1 promoter is a risk factor for neonatal jaundice in the Malay population[J]. Pediatr Res, 2010, 67(4):401-406.

[8] Goedhals D, Kriel J, Hertzog ML, et al.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with prolonged neonatal jaundice[J]. J Clin Virol, 2008, 43(2):216-218.

[9] Kapoor R.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l J Med, 2008, 358(23):2522-2523.

[10] McDonagh AF, Lightner DA. Phototherapy and the photobiology of bilirubin[J]. Semin Liver Dis,1988,8(3):272-283.

[11] 邹书婵, 邱菊, 沈小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66.

[12] Ebbesen F, Madsen P, Stovring S,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urquoise versus blue light with equal irradianc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jaundice[J]. Acta Paediatr, 2007, 96(6):837-841.

[13] 金汉珍,黄德珉,良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4-315.

[14] 孙红赞, 陈鸿.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2):317-318.

[15] 陈尚华.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16):315.

[16] Dennery PA, Lorch S. Neonatal blue-light phototherapy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dysplastic nevus development[J]. Pediatrics,2007,120(1):247-248.

[17] Kenny LC, Lavender T, McNamee R, et al. Advanced maternal age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evidence from a large contemporary cohort[J]. PLoS One,2013, 8(2):e56583.

[18] 杨恢才. 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15):2222-2224.

[19] 李红梅, 郑军廷, 贾承英,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 河北医药, 2010, 32(19):2713-2714.

第3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异常升高而引起以患儿皮肤、巩膜及粘膜黄疸等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患儿还可引起核黄疸,从而导致患儿留有后遗症或死亡。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3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了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生产及住院治疗的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的13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78例,女58例,出生时体重:2208g~4569g,平均体重为3206.5g,就诊时日龄为23~137h;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就诊日龄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第5d,患儿全身发黄症状消失,吃奶、睡觉均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小于119.7μmmol/L。有效:治疗后第5d,患儿全身发黄症状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19.7~171.0μmmol/L之间。无效:治疗后第5d,患儿全身发黄症状无变化,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5天后,对照组患儿显效率48.48%,有效率28.79%无效率22.73%,总有效率77.27%;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78.79%,有效率16.67%,无效率4.55%,总有效率95.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分析

干预4天后,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差异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结果(μmmol/L)

2.3 两组患儿胎便转黄时间及体重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患儿胎便转黄时间及体重比较结果

3 护理干预方法

3.1 常规护理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并嘱产妇对患儿进行按需哺乳;同时,指导产妇合理饮食。

3.2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3.2.1 快速断脐

新生儿出生后,如不将脐切断,脐血可通过脐进入新生儿体内,从而使体内红细胞增多,易并发高胆红素症[2]。因而,新生儿娩出后应快速将脐断开,以避免脐血进入体内。

3.2.2 早期游泳

选择专业的护士训练患儿游泳,1次/d,游泳10~20min/次。保持水温、室内温度适宜;游泳可促进患儿肠胃蠕动,加速患儿排便,从而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3]。

3.2.3 新生儿抚触

由专门护理人员定时对患儿进行抚触,2次/d,10~15min/次[4]。抚触可刺激患儿背部体表神经,从而使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促进胎便的排出。

3.2.4 口服葡萄糖

新生儿娩出后2h给予50ml 10%葡萄糖高渗液,3次喂完,之后按需母乳喂养[5]。10%葡萄糖高渗液可在新生儿肠道菌群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刺激肠蠕动,加快胎便排出。

4 讨论

第4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原因复杂,现将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1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8例患儿中,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其中男128例,女70例;日龄7d78例;据病因分析,生理性黄疸4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56例(ABO溶血7例,母乳性黄疸42例)。

2.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黄染及进乳、排便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神经反射(吸吮、握持拥抱反射等)及肌张力情况,注意潜在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定时紫外线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要洗手,减少探视,保持脐部、臀部干燥[1]。

3.护理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进一步查血型、宫内感染、肝功能、肝胆B型超声、溶血筛查、血培养等明确病因,经皮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病因确定不同护理方法。研究发现婴儿抚触可解除新生儿便秘捉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3.1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尚可,2~3d出现皮肤黄染,4~6d达高峰,黄疸大部分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护理措施主要为勤哺乳,促进胎便排出,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3.2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以迅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为原则。主要治疗措施为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分解皮肤胆红素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胆红素的目的。光疗护理:光疗前应消毒光疗箱、开放式抢救台等。进入光疗箱前应用黑色眼罩罩住眼睛,避免强光对眼部的损伤,预防眼炎可用0.9%生理盐水擦拭眼部。并用尿布包裹患儿会阴及保证患儿全身皮肤充分暴露在蓝光下。进入蓝光箱后依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持箱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始终保证患儿体温在36.8℃-37.4℃。光疗过程中患儿体温过高时可暂时关闭蓝光或调节箱温。每1-2h变换1次。患儿在出箱前要取掉眼罩并检查其全身皮肤是否有破损、有无皮疹发生。并对患儿皮肤进行清洗清洁后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避免着凉。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准确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出入液体量和生命体征等,观察患儿黄疸的程度,进行黄疸测定及时与医生沟通。蓝光照射期间应多喂开水,以免显性失水。护理时需注意保液体入量,注意蓝光箱温度,勤测体温,夏季应注意体温升高,打开箱门散热,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蓝光照射时皮疹、腹泻的发生,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3.3 ABO溶血:溶血患儿黄疸出现早,常于出生24h内发生,黄疸重且进展快。除蓝光照射外,常需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并注意输液速度及过敏反应。同时,应用激素免疫调节时需注意激素不良反应,如潜在感染风险、血糖升高作用等。另外,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观察精神反应、体温、进乳情况,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3.4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对孕母进行心理疏导,减缓其因不能哺乳及患儿疾病担心所引起的焦虑,并指导挤奶动作,促进乳汁排空,取得家长配合,将有利于完成治疗疗程。

4.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d,经治疗好转出院191例,出现惊厥考虑胆红素脑病转院1例,出现肝酶异常或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治6例。

5.小结

对新生儿黄疸护理,护士要熟知黄疸的基本病因。做好基础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同时,做好孕母及家属的心理工作,以取得配合。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患儿要进行重点观察。生理性黄疸主要是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主要通过蓝光照射快速降低胆红素,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ABO溶血黄疸重且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几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但需停母乳治疗,易出现孕母乳汁分泌减少、胀痛等反应,加剧家长焦虑情绪,故应做好心理护理及疏导工作。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能有助于新生儿黄疸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并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第5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溶血病 观察 护理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the Newborn, HDN)在近年来发病率极高,它主要指的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或是胎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病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地诊断,那么就会危及到患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黄疸,严重的时候则会出现水肿、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1,2]。对此,加强新生儿溶血病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确保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在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64名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具体的观察以及护理体会特报告如下。

1 基础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在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64名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儿为38例,女性患儿为26例。年龄为12天—13个月,平均出生年龄为(4.9±2.5)月;体重为2.4—11.2kg,平均体重为(6.3±1.3)kg。上述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溶血症状。上述新生儿主要有四种血型A、B、O型血型,上述三种血型的患儿的病例数分别为31例、17例、16例。

1.2 方法

1.2.1 实际方法

将于2008.03-2010.03入住我院的64名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护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有:首先了解其黄疸的程度,对其病情进行仔细地观察,以及尽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等。具体的方法如下所述:

(1)临床观察。

对于本组新生儿临床观察主要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a)患儿在入住医院的时候,注意应该主动对其发病史加以了解,主要需要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即母子血型、有无窒息情况、感染以及出生史等。(b)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呼吸及反应情况,有无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c)对患儿皮肤发生黄染的程度进行观察,并对其出现的黄染的进展以及消退情况进行观察。(d)若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脑性尖叫、双眼凝视、角弓反张、抽搐等,应予苯巴比妥钠镇静,20%甘露醇静推降低颅内压。

(2)护理对策。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首先应该做好患儿家长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该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向患儿的家属介绍关于黄疸发病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患溶血病的主要机理以及新生儿溶血病对新生儿身体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危险性等。(b)对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程度加以了解和掌握。首先,应该仔细地观察新生儿皮肤所发生的变化,并根据黄染发生的范围情况,对血清胆红素的发展速度进行估计;然后,对其进行光照疗法护理保持箱内清洁,喂奶、换尿布尽可能在蓝光箱内进行;光疗时全身裸露不显性失水增加,补液量增加20-30ml/kg;若光疗过程中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大便稀薄,一般不予特殊处理,光疗停止后自行消失;测体温1次/4 h,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的设置温度,控制体温在36.7~37.2℃的中性温度。熟悉光疗的不良反应,光疗时尽量减少哭闹,降低消耗。

1.2.2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患儿进行临床诊断、观察以及护理所得出的数据在EXCEL软件以及SPSS13.0软件上进行处理,平均值全部以“x-±s ”的形式加以表示。

2 结果

经过临床观察、治疗以及护理,治愈63名患儿,死亡1例,治愈率为98.43%。其中2例由于全身重度黄染,用蓝光照射及白蛋白治疗效果不佳,必须进行换血疗法,由于家庭因素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the Newborn, HDN)在近年来发病率极高,它主要指的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或是胎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其进行仔细地临床观察及护理。根据如上统计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一条结论: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科学、全面地观察与护理,非常利于溶血病新生儿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郑磊,张鹏,王前,等.ABO血型实验室检测方法现状及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49-551.

第6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75-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多数是由于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异常增高导致,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到的新生儿表现为黄疸多为暂时性,经过一段时间经护理后即可以自愈。为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病理性黄疸是其中关键步骤。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科确诊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48例,男64例,女84例。年龄1~35 d,平均13d。

1.2诊断标准:分级诊断: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头面躯干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区分布,小便颜色异常。对于血清总胆红素标准,按照其出生时长不同,分为3组:①出生时长大于72h的足月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红素427.5~513.0 μmol/L,依照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多少,适时干预。②小于72h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在24h以内达到171.0μmol/L,48h达到256.5μmol/L,72h以内达到307.8μmol/L。视儿童具体病情进行干预。③鉴于早产儿特殊情况,依照体格、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以血清总胆红素171.0~ 205.1μmol/L,为干预标准。传统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有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出生时长和血清总胆红素是其中的有效依据[1],但是各个族群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数据有待具体化[2]。

1.3治疗:蓝光照射治疗,以无菌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放置患儿,以黑色布料保护患儿眼部、会阴和阴囊等敏感脆弱部位,暴露其他部位皮肤接受照射。以425mU~475mU波长蓝光连续照射,12h/天,治疗时间依照病情3~5天不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黄疸一般治疗药物:保肝退黄剂、胆红素肝酶诱导剂。

1.4疗效评价:按照不同出生时长,主要以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来判断疗效。痊愈:经总照射时长48h以下的短时间的疗,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小便颜色正常。显效: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消退,小便基本正常。好转: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有一定程度下降,皮肤黄染有大片消退,小便颜色稍微好转。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见下降,黄染小便未有明显改变,出现胆红素脑病病征。

1.5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74例,一组以分级诊断为标准,另一组以传统诊断为标准。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总体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痊愈者95例,显著则会27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11例。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在我国新生儿发病率为21.72%[3]。结合型胆红素被还原成尿胆原需要肠道细菌辅助[4],新生儿由于其机体各项功能不完善,肠内细菌未形成菌群。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苷酶促进下,很快分解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并在肠道被吸收入血。由于新生儿肝脏器官功能和肝细胞发育并不完善,胆红素可以继续进入全身血循环。当胆红素通过新生儿并不完善的血脑屏障,将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早干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胆红素流经皮肤时,利用胆红素可以吸收光线的特性,以波长425mU~475mU人工光源产生的光线照射,可以使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异构,产生具有较好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胆汁排泄途径或肾排泄,降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的光线照射对新生儿各方面产生影响。产生以湿疹、腹泻、发热、血钙降低、黄素缺乏和青铜症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补充水分,防止体液过多失去,补充核黄素、钙剂、维生素等,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异常肤色变化立即停止。分级诊断和传统诊断,虽然其治疗效果相同,但是明显可见分级诊断后治疗,其不良反应明显较少。

综上所述,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时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可以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分级诊断标准,结合一般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Keren R,Luan X,FriedmanS,et a1.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risk-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predicting significan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erm and near-term infants.Pediatrics,2008,121(1):170~179

[2]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6:39

第7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308-02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代谢及排泄异常,使之浓度增高引起的症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在对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7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护理中,注重关键环节,加强细节护理,有效地阻止了核黄疸的发生。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8例中,男49例,女29例;足月儿68例,早产儿7例,过期产儿3例;顺产儿27例,剖宫产儿42例,胎头负压吸引儿9例;出生体重4000g27例;日龄7日44例;母乳性黄疸47例,颅内出血8例,红细胞增多症5例,新生儿ABO溶血7例,败血症4例,原因不明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2例,胆红素脑病2例。血清胆红素在255~379 umol/L(15~22.29 mg/dl)经合理的中西医治疗和有效的护理,3日后血清胆红素值在132~239 umol/L(7.76~14.06 mg/dl),6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核黄疸患儿未留下后遗症。

2 观察与护理

2.1 精神状态的观察:特别是对重症高胆红素患儿应密切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如肌张力低下、嗜睡、精神萎靡、吸吮反射减弱等,给予保暖、吸氧,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抢救。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如体温升高、降低,脉搏增快或减慢,呼吸频率、节律有无改变,有无呼吸障碍;有无口唇暗红、四肢发凉等情况,发现以上改变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3 皮肤色泽的观察:是否出现黄疸或黄疸加重,以及黄疸发生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观察方法为:在白天或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着重观察前额、两颊及锁骨处;注意新生儿出生天数与黄疸出现的关系,生后24小时左右即出现黄疸,且迅速加重,应考虑尊新生儿溶血症的可能,若黄疸经久不退或退后又加深者,则应考虑新生儿其他病理性黄疸。

2.4 大小便的观察:认真观察大小便次数、量、颜色,能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采取口服中药治疗的患儿,口服中药后肠蠕动加快,大便次数增多,便后及时做好部位的护理,保持局部洁净。

2.5 防止感染,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注意观察脐部是否洁净,按时进行消毒处理,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2.6 维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

2.6.1 黄疸患儿应早期喂食,因早期喂食能加速肠道粪胆素源的排泄,可减少胆素源的肠肝循环,有利于胆红素血症的治疗〖1〗;而饥饿肠道排空减慢,粪胆素源分解成胆素源吸收入血,使血胆红素水平进一步升高,加重黄疸,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母乳性黄疸患儿,可采取延长喂奶间隔时间,中间增加喂人工奶,以降低胆红素的产生。

2.6.2 观察喂食情况及摄入液体的量,制定合理喂养计划,保证充足热量及液体,防止低血糖与酸中毒;若患儿吃得较慢,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喂食方式;特别是在进行蓝光治疗时增加了不显性失水量,要使水分得到及时补充,预防胆红素过高,引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

2.6.3 注意水分的补充,进行输液疗法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滴数,认真观察有无不适并正确记录每小时摄入的液体量,液量按要求输入,保证胆红素的正常排泄。

2.7 合理应用药物:根据医嘱和病情及时给予治疗药物,特别是在口服中药治疗时, 注意每次间隔时间和口服量,保证药物的有效给予,达到清热、利湿退黄与凉血解毒功效。

2.8 光照治疗:蓝光治疗时,尽量暴露患儿的皮肤并遮挡生殖器,尿布尽量要小,以保证照射部位的面积充分;剪短指甲,包好患儿的手脚,以免擦伤或抓破皮肤;患儿的眼应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盖,为了防止脱落,应用胶布将其固定在两侧鬓边,固定时注意防止过紧且不能加压,并适当涂以安息得酊以保护皮肤,防止破损〖3〗。

2.9 胆红素水平监测:采用皮肤黄疸监测仪每天对患儿皮肤进行测量,一般选择前额、两颊及锁骨处,对光疗患儿选择光线被遮挡部位;同时与测量的血胆红素值进行比较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可达40%~60%。胆红素是一种有效的强氧化剂,大多数正常足月新生儿轻、中度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胆红素过高,特别是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终身致残,乃致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高胆红素患儿致关重要,在给患儿治疗和护理中,不但家长讲解病情、预后,制定好周密的护理计划,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对家长的焦虑不安给予安慰,使患儿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文波.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2080-2081

第8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取2008年1月一2009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3519例,其中足月儿3424例,早产儿42例,窒息缺氧新生儿53例;检测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型号为Ⅱ类BT型的TCB,选择前额、两侧面颊3部位测TCB读数各1次,取其平均值;检测时间:生后1—5天,每天上午定时测定TCB值1次,据日龄TCB大于正常。

    2 早期观察

    2.1 监测胆红素指数每日用黄疸监测仪检测皮肤黄疸指数,分别检测新生儿额部及两侧面颊三个位置的皮肤黄疸指数,取其平均值,若出生后1天内皮测指数接近6mg/dl,2天内相近10mg/dl,3天后接近12.9mg/dl或早产儿近乎15mg/dl者,则给予口服用药等早期干预,并密切监测黄疸进展情况,必要时静脉采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有无高胆红素血症,存在者则作进一步治疗。

    2.2 了解母儿情况,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2.3 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2.4 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对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而且发展较快者,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2.5 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2.6 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

    2.7 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进行新生儿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 .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新生儿饮奶量明显增加,大便次数增多,黄疸迅速减轻.

    3.2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对于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天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并消退,一般不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早期可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2包。静脉输注白蛋白,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3 增加喂养次数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天期间,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的排出,奶液过稀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足。

    3.4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光疗期间予黑眼罩覆盖双眼,尿布包裹好会,其余部位充分显露,定期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两奶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3.5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4 结果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3519例,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215例,ABO血型不合34例,5例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1周内治愈出院。

    5 讨论

    我院采用经皮测量仪测定TCB.具有不需采血、操作简单、快捷、家长易接受,重复性好,无不良反应,无创伤等优点。对生后1周内给予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并对超过一定程度者给予及时干预治疗。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应通过增加喂养、抚触及预防性用药等处理措施,尽早将胆红素排出体外,减少胆红素的堆积。从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对新生儿的损害。

    参考文献

第9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1 蓝光照射的原理

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故有人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3,4]。光疗主要是使胆红素光异构化[5],形成构象异构体(4Z,15E2bilirubin Ⅸα,简称ZE; 4E,15Z2bilirubinⅨα,简称EZ)和结构异构体(lumirubin,LR)。这些异构体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肠道或从尿中排出,从而使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作用的部位是在皮肤的浅表组织,蓝光照射是使体内的胆红素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后,使其分解,以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目的。

2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适应证及其不良反应

2.1 适应证 关于何时进行光疗争议颇多,鉴于核黄疸的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有些学者提倡早期行光疗,但我国有些学者认为除非血清胆红素异常升高,否则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并无显著影响[6] 。同时Beutter等[7]研究认为胆红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维持一定的胆红素水平,可保护机体免于氧化的损害,就此争议世界各国提出了不同标准。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提出,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光疗标准,而应根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的不同而改变。因此,丁国芳等[7]推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黄疸光疗标准,见表1、表2。

表1

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光疗

标准(μmol/L)

时龄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考虑光疗光疗

~24 h≥103≥154

~48 h≥154≥205

~72 h≥205≥257

>72 h≥257≥291

表2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光疗

推荐指标

胎龄(周)/出生体质量(g)

总胆红素界值(μmol/L)

出生~24 h~48 h~72 h

~28 周/

29~31 周/1 000~1 500 g≥17~103≥103~154≥154

31~34 周/1 500~2 000 g≥17~103≥103~171≥171~205

35~36 周/2 000~2 500 g≥17~120≥120~205≥205~239

2.2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烦躁、腹泻、呕吐、腹胀、皮疹、核黄素缺乏与溶血、青铜症等。目前认为光疗发热与光谱中含红外线而导致产热过多有关;腹泻与光疗后胆红素光异构体产生过多,肠道排泄时抑制肠道乳酸酶活性有关; 皮疹与光过敏有关[8] 。护士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以便给予预防、护理和选择恰当的光疗方法。

3 蓝光照射的仪器设备

常用蓝光照射的仪器设备有单面蓝光治疗仪、双面蓝光治疗仪、蓝光毯、蓝光床、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等。关于蓝光照射仪器的选择研究很多,袁晓路等[9]总结出临床工作中可以首选BiliBed蓝光床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退黄效果肯定,而且方便、实用、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母乳喂养,同时又减少护理的工作量。李妮[10]发现Bilibed 婴儿蓝光床不仅在疗效和护理方面优于传统光疗法,而且其治疗方式也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牟园芬[11]比较蓝光毯与蓝光箱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讨论相应护理问题,得出结论轻中度黄疸以选蓝光毯为宜,较重度黄疸则选蓝光箱。孙金秀等[12]探讨双面与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得出,双面蓝光照射在相同时间内使胆红素异构化速度加快,对减少核黄疸有重要意义。张晨美等[13]探讨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效应,结果LEDs 在同样的光强度下能起到普通单面蓝光一样的光疗效果,可安装在保温箱内,有利于早产儿光疗,且不良反应并不增多。目前国外主要通过HPLC 检测胆红素光异构体变化来选择最佳光疗光源。HPLC 应用薄膜层析原理,按照不同胆红素光异构体具有不同极性将其分离,然后准确地测定每种胆红素异构体量的变化,这种方法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14]。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儿的黄疸程度和科室现有仪器选择蓝光照射的设备。

4 蓝光照射的时间

不同医院采用光疗的时间也有不同,通常有间歇光疗8~12 h和连续光疗24 h。有学者认为,光疗开始时,光疗反应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强,随后光强度继续增加,但反应增加率下降,直到达到“饱和”状态,即在此点以后,即使光强度继续增加,光反应也不会增加,当胆红素浓度下降至100 mol/L时,即使继续光疗,胆红素亦不再降低;连续或间歇照射疗效无差别,后者可减少不良反应,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效果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疗效[15]。李华娟[16]、王金钰[17]研究结果显示间断蓝光照射避免了蓝光持续热效应对患儿体温波动、生理节奏、生活环境的长时间干扰和影响,既能使黄疸消退,又不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患儿的发育成长。刘仁莲等[18]研究表明间歇蓝光照射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使新生儿父母在新生儿烦躁哭闹时用语言和抚触安慰,避免新生儿“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身体舒适[19] 。鉴于间歇蓝光照射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因此建议临床上多采用间歇光疗法。

综上所述,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蓝光照射的时间首选间接光疗,光疗的仪器设备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陈金龙.中华新生儿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7.

[2] 陈吉庆,昊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39.

[3] 金汉珍,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5-307.

[4] 杨羊珍.新生儿黄疸日光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误诊杂志,2002,2(5):411.

[5] Onishi S,Isobe K,Itoh S,et al.Metabolism of bilirubin and its photoisomers in newborn infants during phototherapy.J Biochem,1986,100:789-795.

[6] 李凤英,陈自励.新生儿黄疸诊断治疗中的分歧与争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31.

[7] Beutter E,Gelbart T.Demina A1 Racial variability in the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A1)promoter:a balanced polymorphism for regulation of bilirubin metabolism.J Proc Natl Acal,Sci,1998,95(14):8170-8174.

[8]Moan J.Light therapy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Tidsskr Nor Laegeforen,1992,12:1459-1463.

[9] 袁晓路,洪洲.蓝光床与传统光疗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安徽医药,2007,11(7):632-633.

[10] 李妮.新生儿黄疸2 种蓝光疗法的临床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23-24.

[11] 牟园芬.蓝光毯与蓝光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814-815.

[12] 孙金秀,冯玉梅,吕守英.双面与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24-25.

[13] 张晨美,杜立中,王珏.应用蓝光发光二极管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3-326.

[14]Myaea A,Sender A,Valette V,et al.Early changes in 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somers duing intensive phototherapy of jaundiced neonates with blue and green light.Biol Neonate,1997,71:75-85.

[15] 马加宏,陈凯.临床新生儿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1.

[16] 李华娟,刘月利.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36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1,41(16):49.

[17] 王金钰.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3):7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