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仓储管理的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电厂;现代仓储管理;特点;流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 A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已被实践所证实。为满足电力需要、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缓解运输压力等,国家适时提出了发展核电的重大决策,使中国核电发展驶向快车道,核电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发展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必须提高;核电企业的仓储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水平,因为仓储管理直接关系到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核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核电物流的中心环节。核电仓储管理与一般物流仓储管理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仓储管理,备件的种类数以万计,这就更增大了仓储管理的难度。如何在国际物流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吸取众家之长,提高核电厂仓储管理水平,使之为核电厂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干到故出应有的贡献,是核电仓储管理的目的。
1仓储工作特点
1.1 仓储的含义
仓储是指通过仓库对物品进行储存和保管。从广义上看,仓储管理是对物流过程中货物的储存、中转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品装卸、包装、分拣、整理、后续加工等一系列活动的经营管理。仓储活动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和行业,仓储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别。
仓储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仓库的选址与建设;2)仓库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3)仓库作业组织和流程;4)仓库管理技术的应用;5)仓库的作业管理;6)仓储综合成本的控制。
仓储管理的任务:合理规划仓储设施网络;合理选择仓储设施设备;严格控制商品进出质量;认真保管在库商品;保证仓库高效运作;降低仓储运营成本;确保仓库运行安全。
1.2 现代仓储管理的特点
现代仓储管理的特点是由仓储管理的内容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仓储管理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经济性:仓储活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仓储活动也是生产性的。和其他生产活动一样,创造商品价值,并且随着仓储活动内容的增加,实现商品价值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技术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仓储管理中,仓储作业的机械化、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等已成为趋势。
3)综合性:现代仓储管理包含了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涉及行业广泛。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进行商品管理、库存控制,保证商品的正常生产和流通,降低成本。
2核电厂仓储管理特点
由于仓储管理的目的不同,核电企业的仓储管理,与传统的仓储企业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物项种类多
核电厂物项包括机械类、电气类、化学品类等,种类繁多。为便于管理,核电厂根据物项的重要特性,一般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此外还有危险化学品类。
A级物项示例:特殊的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特殊材料;燃料原件、燃料组件等。B级物项示例:检测仪器、电气仪表;电焊机、焊条及焊丝;控制棒驱动机构等。C级物项示例:泵;阀门;堆内构件;应急汽轮机等。D级物项示例:水箱;热交换器及零部件;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危险化学品类示例:酸、碱等腐蚀性物品;油漆、酒精、丙酮、松节油等易燃品;压缩气体、可燃气体;氨。
2.2 仓库种类和数量多
与种类繁多的物项相对应,核电厂建有相应等级与标准的仓储设施。仓储设施划分为五个等级:A级(温湿度控制库),B级(湿度控制库),C级(常温室内库),D级(露天堆场),E级(危险品库)。每一等级的物项需存放在相应等级的贮存场所。不同等级的物项混合贮存时,应以其中最高等级的物项要求为准。
2.3 符合核电管理要求
与一般行业相比,核电行业的管理要求比较高。在仓储工作上主要体现在:各岗位责任分工明确;出入库管理严格;物项到达现场后需要多方参与验收见证,合格后方可入库;从业人员要求素质高等。
2.4 库存比较充足
为控制成本,一般行业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会选择有效降低库存,比如说“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理论等。核电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库存控制比较复杂。核电站的库存主要从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考虑的,库存一般比较充足,库存控制有待优化。
2. 5部分备件储存、保养要求高
部分备件,特别是战略备件,不但对“两防两控”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有粉特殊的维护保养要求(如有些设备备件据要在氮气环境下保存)。核电备件的完好、可用性,关系粉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备件特别是战略备件必须保持完好、可用状态,这些备件需要编制专项维护保养方案,仓储部门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或铸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重要性保养,要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提出作业申请,协助完成维护保养工作。
3核电厂现代仓储管理流程
3.1接货
仓储管理工作从接货开始。物项到达现场后,由检验科通知仓储科,仓储科组织对物项进行接货,根据物项特点选用合适的吊装方案,并指定相应贮存地点。仓储装卸设备包括汽车吊、行车、叉车等;设备维护保养材料包括垫木、棚布、各类工具等。设备的选用主要考虑:核电站机组规模;装卸物项的特点及用途;运输方式、包装形式等。
3.2入库
入库前,检验科和仓储科组织对物项进行开箱检验。开箱检验时,要认真核对装箱清单上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是否与实物相符,严把质量关。验收完毕后填写开箱检验报告,如发现缺陷,则发出物项检验缺陷处理通知单;然后按照货物贮存级别,分配货位并就位;最后仓储人员将信息输入仓储管理系统,完成入库。
3.3存储
库内存储阶段主要依照物项的存储保管要求,采取措施保证库内存储物项的质量不产生降低。物项储存期间,要做好防潮、防盗、防虫、防尘等工作。要按照便于取拿、易于识别的原则存放,摆放整齐,小心移动。
3.4出库
出库时,领用人要先填写物项领用单或借用单,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仓储人员核实手续齐备后,双方当面共同点清发放物项的名称、规格、数量等。
3.5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核电站建设阶段的物项包括设备、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种类繁杂且数量多,仅人工操作难以满足需要。为有效地对物项进行管理,开发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仓储管理的必然方向。
4核电厂现代仓储管理措施
核电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传统的仓储管理难以满足要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即必须具有:大型、立体仓库和优良的机械化设备、设施等硬件,以及自动化仓库控制系统、现代化仓储管理系统和离素质的管理人才等软件。
4.1大型立体仓库与优良的机械化设备
大型立体仓库与优良的机械化设备为核电仓储管理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核电厂在建设高峰期,每天的货物吞吐量在几百吨以上,如果核电厂没有上万平方的大型、立体仓库,没有性能优良的装卸平台,没有大、中、小型性能超群的叉车、高位叉车与单、双梁式起,设备等,这些工作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核电厂提前竣工投产,与大型立体仓库及这些优良的机械化设备是分不开的。
4.2自动化仓库控制系统
自动化仓库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两防两控”――防火、防盗,温度、湿度控制,包括以下子系统:
4.2.1火灾报警系统
全面监控所有仓库及办公楼火灾情况,一旦发现火情,能够迅速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4.2.2防盗报警系统
全面监视仓库及办公楼,发现异常情况时可及时发出防盗报警信号。
4.2.3温湿度检测系统
由于核电厂部分备件对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为此需在库房安装温湿度检测系统,监测库内控制点温、湿度数据。巡检人员发现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立即检查库房温、湿度控制设备(空调、除湿机等)工作是否正常,并报告维护保养人员异常情况,使库房温、湿度尽快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5结语
核电企业仓储管理,关系着核电物流的方方面面,随着核电仓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完善的仓储管理必将为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做出贡献,也必将为核电的稳步、快速发展增加筹码。
参考文献
[1]赵玉国.仓储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1.1设备管理的宗旨
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最有效地发挥设备的效能为目标,促使企业取得最佳效益。
1.2设备管理的任务
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采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生产、适时改造和更新,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的性能。
1.3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设备管理系统设置、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前期管理、设备技术和档案管理;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设备的管理;设备的状态检测与维修技术管理;设备的改造、更新与大修计划编制与实施;设备备件采购与管理;动力设备的管理;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等职能。
2辖区设备管理的现状
2.1设备配置情况
各单位基本配备所需要的粮食机械,主要包括:粮油装卸、输送机械,干燥设备,清理设备,称重设备,保管、防治专用器械,粮油仓储服务的其他机械。
2.2设备管理情况
各单位由仓储科负责相应设备管理工作,主要是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工作,个别单位将维修工作放在办公室(综合科)。
2.3设备管理流程
设备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购置申请、集中采购、入库建档、使用、入库保管、维修保养、报废、盘点等具体步骤。
2.4设备维修保养管理
部分库有自己的维修人员,大多数库是外聘维修人员或外包维修工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个别库不具备维修能力,设备保养普遍不到位。
3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脱节
各单位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造成机械设备常常超负荷运转,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设备维修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强,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未能早发现、早预防、早维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3.2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管理提升活动,各单位初步建立了设备管理制度,除部分单位管理制度较为系统外,其余单位都缺乏完整、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台帐、技术资料档案、维修保养等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
3.3设备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各单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落实不到位。各类设备操作规程不全,部分设备操作规程不细、有些设备没有操作规程,对使用人员培训不够,存在违章操作隐患。在中储粮总公司《安全生产大检查抽查隐患排查治理汇总表》中,辖区被检查单位普遍存在设备使用电缆或配电箱等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维修保养记录不全或不规范。
3.4设备购置前期调研不充分
各单位在购置设备时,没有充分进行调研,仅从集中采购目录中选择已使用产品,满足当前简单生产需要,未从行业发展趋势,环保、节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和一手粮源质量及收购方式考虑设备性能和规格,没有实现设备购置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费用的目标。3.5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匮乏各单位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设备带病工作比较多,加速了设备磨损和老化,增加了设备维修成本,影响企业效益。不适应新形势下新设备,特别是智能化设备对人的要求,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不能深挖设备潜能,提高企业效益。
4设备管理思路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总公司智能化粮库建设全面展开,精密、复杂、技术含量高、价值高的设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精细化管理,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仓储管理水平,降低设备使用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4.1规范设备管理制度
各单位按照中储粮西安分公司《仓储机械设备管理办法》的要求,补充完善设备管理有关制度,形成程序化操作规程,对设备采取“一类一制”、“一类一规”的管理方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杜绝违章操作。在机械使用、检修等环节,通过实行“三定”制度:定机、定人、定责,将有效监管贯穿全过程,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切实将相关管理规程落实到位。
4.2优化设备采购性能
采购设备时,要围绕高产能、低能耗、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考虑设备选型,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设备更新,使辖区出入库生产设备产能从30t/h~50t/h提高到80t/h~100t/h,通风设备降低功率,实现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4.3加强出入库现场管理
在出入库期间,每日由设备管理人员对机械作业现场全过程、全方位盯控,明确现场作业分工,做到“五掌握、三到位”,即掌握机械设备的数量、动态、技术状况、使用维修和安全情况;检查到位、协调到位、指导到位。对使用中的设备及时进行清理维护,防止设备超负荷运行,降低设备损坏率,减少使用费用。
4.4强化设备日常维护管理
严格制定详细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计划,根据全年出入库计划,合理安排设备使用轮换,充分进行维修保养,切实完成设备使用期间日常基本维护工作。分类归档,做好维修管理记录工作,做到一机一档案,注明名称、型号、规格,有关维修记录齐全,确保设备维修管理有据可查,无疑无漏。
4.5深入开展设备事故分析
设备事故分析是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设备故障应根据“三不放过”原则及时进行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及广大职工不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设备管理人员每年要对所有设备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并作为培训内容对职工进行培训。
4.6注重设备的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确保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和国有资产使用安全,对我们直属库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要定期开展职工和外包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机械管理安全责任。
4.7加大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培养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一、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二、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三、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四、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第二阶段: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
第三阶段: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第四阶段: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1.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首先是环境的转变。第一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第二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其次是观念的转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1)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2)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3)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4)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2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
虽然我国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3电子商务为企业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3.1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
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电子商务为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4如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4.1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
4.1.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4.1.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4.1.3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4.1.4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4.2我国企业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4.2.1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4.2.2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4.2.3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4.2.4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第一条为支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和规范中央储备粮贷款管理,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央储备粮贷款管理的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安排中央储备粮所需贷款,对发放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实施信贷监管,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条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要求,通过中央储备粮增储、减储、轮换、集并等业务经营,逐步将中央储备粮贷款集中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直属企业,创造条件实现中储粮总公司统借统还。
第四条中央储备粮贷款发放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中央储备粮贷款应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中央储备粮计划,及时发放和收回。
(二)一致性原则。中央储备粮贷款应当与财政部核定的入库成本相一致。
(三)封闭管理原则。中央储备粮贷款管理应当坚持“钱随粮走、购贷销还、库贷挂钩、全程监管”。
第二章贷款对象、用途和条件
第五条贷款对象。中央储备粮贷款对象是指从事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的粮食企业(简称借款人,下同),包括:
(一)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直属企业;
(二)具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并受中储粮总公司委托承担中央储备粮储存计划的企业(简称代储企业,下同)。
第六条贷款用途。中央储备粮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执行中央储备粮各项计划的资金需要。
“先购后销”轮换中央储备粮所需资金,发放中央储备粮轮换贷款;出口中央储备粮费用所需资金,发放中央储备粮费用贷款(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七条贷款条件。借款人申请中央储备粮贷款,除应当具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下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并接受农发行信贷监管;
(二)持有国家有关部门和农发行联合下达的计划文件,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联络处(统称中储粮分公司,下同)与农发行省级分行联合下达到企业的计划文件,中谷中央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根据中储粮总公司文件下达到所属承储企业的计划文件;
(三)代储企业应当具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承储资格和规定的信用等级标准(具体标准由省级分行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持有与中储粮总公司或中储粮分公司签订的代储合同;
(四)直属企业租仓储存中央储备粮,出租仓企业应当具备《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规定的储存条件,双方应当签订正式的租仓储粮合同。
第三章贷款期限、利率及方式
第八条贷款期限。中央储备粮贷款按一年期限确定。
第九条贷款展期。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应当于贷款到期10个工作日之前向开户行提出书面展期申请。开户行应当及时对借款人的展期申请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办理展期手续。中央储备粮贷款可多次办理展期。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借款合同确定的贷款期限。
对经有权部门确认的陈化中央储备粮占用贷款、已经超过正常结算期限的销售货款占用贷款、超过规定的轮换空库期尚未轮入的中央储备粮价差占用贷款等不符合展期条件的贷款,以及借款人未申请展期的中央储备粮贷款,不得办理展期,从贷款到期次日起纳入逾期贷款管理。
第十条贷款利率。中央储备粮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利率。遇利率调整时,按有关规定执行。逾期的中央储备粮贷款,按逾期贷款利率执行。
第十一条贷款额度。借款人收购或调入(含移入)粮食用于完成中央储备粮计划的,开户行应当在财政部核定的入库成本(包括价款和合理费用)标准内,确定贷款发放额度。对只规定收购或调入价格幅度,未明确具体价格标准的,开户行应当在规定的价格幅度范围内从严掌握贷款发放额度。
借款人轮换中央储备粮,按本办法第六章规定确定贷款发放额度。
第十二条贷款方式。中央储备粮贷款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第四章贷款程序
第十三条贷款申请。借款人依据有关中央储备粮计划,向开户行申请中央储备粮贷款,应当按照要求如实填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申请书》(简称《借款申请书》,下同)。开户行应当对借款人填写《借款申请书》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说明。借款人将《借款申请书》,连同中央储备粮计划文件等相关资料一并送交开户行。
第十四条贷款受理与调查。开户行收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书》及相关资料后,应当审查借款人是否符合中央储备粮贷款对象范围和贷款条件,是否符合贷款用途规定。根据审查情况及时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对同意受理的贷款申请,应当及时确定贷款调查人,开展贷前调查。
贷款调查人应当首先审核借款人所提供的各项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资料不完整或存有疑义的,应当要求借款人补充或说明,并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调查:
(一)借款人购入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与计划文件是否相符;
(二)借款人申请的贷款额度是否合理;
(三)借款人申请中央储备粮轮换贷款的,应当预测轮换价差亏损情况和调查弥补资金来源情况;
(四)借款人财务状况,以及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
(五)借款人已承借中央储备粮贷款的使用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合理使用;
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应当对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意见,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明确提出能否贷款以及贷款种类、金额、期限、利率和方式等方面的意见,连同相关资料递交贷款审查人。贷款调查人应当对借款人的证明材料和调查情况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第十五条贷款的审查与审批。
(一)贷款审查。贷款审查一般由开户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负责。贷款审查人应当重点对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和贷款调查人的意见进行审查,并对调查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查人应当提出审查意见,报审批人审批。
(二)贷款审批。中央储备粮贷款由开户行行长审批。
第十六条贷款发放与使用。对批准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开户行应当及时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根据《借款合同》填写《借款借据》。
中央储备粮贷款可一次性审批,一次或分批次发放。对一次性审批、分批次发放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应当分批次签订《借款合同》和填写《借款借据》。
借款人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使用中央储备粮贷款,开户行及信贷人员按照本办法第五章规定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贷款收回。粮食销售后,借款人应当及时将销售货款足额归行,并归还中央储备粮贷款。
第五章贷款监督
第十八条资金支取监督。借款人应当按照粮食实际购进进度支取收购资金,开户行应当对借款人的支取资金活动进行逐笔审核监督,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粮食购进监督。开户行应当认真核查借款人收购及调入中央储备粮的凭证,掌握实际购进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情况,按中央储备粮入库进度监督货款支付。做好收购所需现金的供应和管理,除借款人收购农户粮食外,一般不得采用现金结算方式,并应当加强货款结算的柜台监督。
第二十条贷款的调整。在中央储备粮全部入库之后,开户行应当依据财政部核定的入库成本对中央储备粮贷款进行相应调整。实际发放的贷款小于核定入库成本的,开户行按核定入库成本补放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超过核定入库成本的,开户行应当及时收回超额发放的贷款。
第二十一条粮食库存监督。开户行应当严格中央储备粮的库存监管,逐仓填写仓单,对库存粮食实行仓单管理,定期检查核实借款人中央储备粮的库存数量、品种及变化情况。在中央储备粮出入库期间,应当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直属企业开户行委托出租仓企业开户行监管租仓储粮库存的,应当建立分工协作的双重监管制度。
第二十二条粮食销售监督。
(一)坚持出库报告制度。中央储备粮出库销售,借款人应当及时通知开户行,并按规定提供出库计划等有关文件资料。粮食销售后,开户行要及时登记台账,确保账实相符。
(二)落实价差亏损补贴。对借款人执行中央储备粮出库计划形成的价差亏损,明确由中央财政补贴的,由中央财政补贴弥补;未明确由中央财政补贴的,借款人应当及时归还占用的贷款。
(三)加强货款结算监督。中央储备粮货款结算原则上实行“钱货两清”。开户行应当加强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管理,督促借款人及时将销售货款归行。
第二十三条坚持台账登记制度。管户信贷员应当对借款人中央储备粮的购进、储存、轮换、销售、资金回笼等各个环节实施信贷监管,及时登录综合业务系统,做好台账的登记工作。
第二十四条实行派驻管户信贷员制度。开户行应当根据总行规定,对借款人派驻管户信贷员。管户信贷员应当对借款人的经营和粮食库存情况进行信贷监管。业务量大且条件具备的开户行,原则上应当派驻信贷组。
第六章轮换贷款管理
第二十五条中央储备粮同库点轮换(含品种串换)的贷款管理。贷款应当实行“购贷销还”,轮换结束后,中央储备粮库存数量、占用贷款应当与计划完全一致。
(一)借款人采取先销后购方式轮换中央储备粮的,粮食销售货款回笼后,开户行应当及时收回占用的贷款。轮入粮食时,按轮出收回贷款额度发放贷款。
(二)借款人采取先购后销方式轮换中央储备粮的,轮入粮食时,开户行可先发放中央储备粮轮换贷款,中央储备粮轮换贷款利息由借款人负担。轮换结束后,中央储备粮轮换贷款本息应当全部收回。
(三)已纳入“中央储备粮陈化库存贷款”科目管理的中央储备粮轮换结束后,应当及时将陈化库存贷款占用形态调整为正常库存贷款占用形态。
第二十六条中央储备粮异库点轮换(含品种串换和集并)的贷款管理。中央储备粮贷款原则上应当通过异库点轮换,逐步调整到直属企业,实行集中管理。轮换结束后,轮出企业占用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应当全部收回;轮入企业中央储备粮库存数量、占用贷款应当与计划完全一致。
(一)中央储备粮异库点轮换原则上采取先轮出、后轮入的方式进行。轮出企业粮食销售货款回笼后,开户行应当及时收回占用的贷款。对轮出企业粮食销售货款不能足额还贷产生的差额,应当从轮入企业开户行划转的资金中收回。贷款划转后,轮入企业开户行按同库点轮换方式,支持轮入企业轮入新粮。
对确需采取先轮入、后轮出方式进行中央储备粮轮换的,应当先按核定入库成本进行全额贷款划转,将轮出企业占用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全部划转到轮入企业,由轮入企业负责销售粮食。贷款划转后,轮入企业开户行按同库点轮换方式,对轮入企业进行贷款管理。
(二)异库点轮换的贷款划转,按照“此增彼减”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在轮出轮入企业之间进行点对点贷款划转。
1、中央储备粮跨省(含跨农发行计划单列市分行)轮换,贷款划转工作由总行与中储粮总公司根据每一批次计划的安排,组织相关的农发行省级分行和中储粮分公司具体实施。
2、中央储备粮省内异库点轮换,贷款划转工作由农发行相关省级分行和中储粮分公司共同制定贷款划转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轮换的贷款调整。涉及中央储备粮库存成本变化的轮换,应当及时进行贷款调整。凡属异库点轮换的,应当首先在轮出、轮入企业之间进行贷款划转,再对轮入企业一方进行贷款调整,确保轮换结束后中央储备粮贷款与财政核定入库成本相一致。具体调整方式参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需要通过进出口轮换中央储备粮的,原则上应当由中储粮总公司统一组织进行。
第七章贷款风险管理
第二十九条开户行应当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加强中央储备粮贷款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开户行应当督促借款人建立轮换风险准备金。轮换风险准备金应当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弥补轮换亏损。
第三十一条开户行应当监督借款人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中央储备粮损耗,如实反映损耗占用贷款,并督促借款人及时补足库存或归还占用的贷款。
第三十二条对中央储备粮因灾损失,开户行应当监督借款人通过保险理赔及时补足库存或归还占用的贷款,并将因灾损失、补库及贷款收回情况逐级上报总行。
第三十三条借款人超过规定的轮换空库期仍未轮入粮食时,开户行应当督促借款人按规定补足库存。借款人不能及时补足库存的,开户行应当及时从借款人收回无库存保证的贷款和利息。
第三十四条对借款人违反《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本办法和《借款合同》约定的,开户行应当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信贷制裁。
对借款人挤占挪用中央储备粮贷款,开户行应当认真组织清收,对无法收回的贷款转入“粮油企业挤占挪用占用贷款”科目进行管理。
第三十五条农发行及有关责任人违反本办法,应当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中央储备油贷款、国家特种储备粮油贷款的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关键词:房建企业;物资规范化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由于物资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对物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在企业中也显得更加的急切。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改变管理机制,在管理上要创新并且还要有效地组织实施物资管理工作,这里所说的物资指的是房建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以及工具等等。从成本上计算,物资成本所占的比重是工程总成本的2/3。由此可见物资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作用。
一、企业工程物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物资管理体制中缺少现代物流理念
现今的房建企业物资管理的体制还不健全,对物资的管理方面没有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虽然个别的房建企业对旧式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对于企业的施工物资供应系统并没有从物流管理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讨,更没有认真全面地去研究物流供应链,使物资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最大的优化。物资供应部门所做的只是片面的完成了供应物资这一工作,使得企业自身的潜力没有得以发掘出来,没有使原有的采购保管业务转变成采购、储存、配送、加工一站式的物流过程。
1.2对物资的管理过程粗放、管理方式陈旧。
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等特点,是物资管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的,所以它的操作性较强。大部分的房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当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计划的时候,没有去考虑物资管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特点,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物流管理思想在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借鉴。
1.3房建企业没有进行集中采购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古板的房建企业,在对物资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与供应中商之间的供求关系一般都是不固定的、短期的,伴随着采购的结束相应的供求关系也就结束了,待到再采购施工物资时,就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重新的选择,这样势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能对房建企业各工地所需的材料进行集中采购,因为材料数量的增加就能够有效的使原来零散去采购、被动的调查、选择供应商,转变为集中招标、议标的方式,使大量优质的供应商主动的来参与企业的行为,就能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1.4物资管理在施工现场标准化程度不高、成本消耗也大。
施工现场物资管理受传统思想和投入不足的影响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适中、设施齐全的料场、料库没有建立起来,对于物资验收、入库、堆码、仓储、防护、发放、使用、核算等环节的作业标准也没有建立,由此致使现场物资管理杂乱无章,物资的成本消耗较大。
二、推进物资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2.1房建行业与旧式的商业零售相对比,它在物资需求方面的特点比较独特。他对物资的需求类型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且对品种的需求也很简单,所以说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就更加的方便了。
2.2一般来说,建筑行业所需的物资数量比较多、具有很重的质量,从而加大了运输成本及库存资金的占用量,尤其对于钢材、木材、水泥这些必不可少且使用广泛的原材料,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会使物资成本减少,材料资金的周转速度也会增快。
2.3房建企业的流动性一般较强,所以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要把第三方物流归纳到整个物流体系中,对第三方提供的专业服务要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费用的降低。
2.4当今的很多企业都拥有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管理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借助电子商务来提升建筑物资的管理水平,使建筑物资向专业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房建企业物资管理
在经营管理中,物资管理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它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人力资源、物资的计划管理、物资的采购管理、物资的使用管理、物资的库存管理、物资的账物管理、物资的信息管理以及制度建设等,所以说只有加强物资管理,才能确保生产物资经济有效地的供应,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物资管理:
3.1对物资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组织机构的设置要合理化。
对于房建企业来说,比较常见的直线职能式模式,一般情况下物资管理部门依照技术部门提供的用料计划对物资进行采购,要胜任物资管理的工作就需要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资质,以此来完成物资管理的任务。在部门主管的带领下,依据业务性质的差异来分配工作就是所谓的只能是组织机构的设置。物资部长对物资管理的全部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分配,并根据业务的不同分为采购组、计划组等不同的组别,这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
3.2企业要全面推行物资集中采购配送。
物资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物资采购,物资采购配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施工流程的安排来组织物资的供应是物资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做好物资采购及配送工作是确保施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采用集中采购配送的方式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及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房建企业在物资集中采购中,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长处,与供应商建立互信互利、长期合作的关系,来实现供求双方的最大利益。
3.3要加强房建企业物资使用管理。
房建企业的物资使用指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物资的使用及消耗。房建企业要加大对监控系统建立,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对物资的使用和消耗情况一目了然了,如果在物资的使用中出现超额的现象通过监控也可以反馈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大大的减少了物资消耗环节出现的浪费情况的发生。物资使用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节约物资、降低对材料的损耗,从而使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化,优化施工方案,使施工项目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3.4加强物资储备管理工作
房建企业在项目实施之前其库存大多是空的,即为零库存,当然在理想状态中项目在实施之前和项目完工之后它的库存都应该是空的。合理的物资储备管理可以使库存和资金占用率大大减少。通常情况下,工地的物资管理人员将检验合格的物资放入仓库保存,此时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没有到此结束,他还要随时了解仓库里的物资使用情况,并结合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看管和护理。
总之,物资管理费用一直是比较高的,所以房建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他已经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房建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先进的物资管理思想,合理地对现代物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在与供应商的关系方面实施建筑供应链管理,与此同时要全面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使房建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建筑企业库存管理文献综述[0].价值工程,2011,2.
[2]李劲山.建筑企业的材料成本管理措施[0].辽宁经济,2010,2.
[3]刘芸.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应采取的措施[J].冶金财会,2005(06)
关键词:宝洁公司;物流;优化
一、宝洁公司运营现状
作为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具有很好地市场保证。企业的年销售额和企业规模均在世界知名企业的前列,其分公司在世界各国的分布较广,因而商品的销售量巨大,这就增大了宝洁公司的物流运输量。想要实现300多个品牌的产品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这要求宝洁公司具有较强的物流运输能力,从目前宝洁公司物流工作进行状况较好,其生产地均有配送中心,有专门的运输队伍。在对配送中心仓库管理实现自动化后,物流运输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效率大大提升。
二、宝洁公司物流优化所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管理理念的缺失。之所以宝洁公司在企业物流优化上存在着些许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其对物流管理方面的理念并不清晰,甚至是缺失。宝洁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以获取利润、积累资金为其根本目的,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主要的目光投在企业的基本运营上,这种管理理念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宝洁公司在企业物流管理优化上取得的成绩很差。宝洁公司之所以在物流优化上存在着问题有部分原因是其没有弄清楚企业物流的任务什么,如今公司根本就没有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因而对于宝洁公司而言,想要做好企业物流的优化工作首先就要具备物流管理方面的理念。
(二)关于物流方面人才的稀缺。对于宝洁公司来说,物流管理优化上所存在的问题除了相关管理理念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缺乏。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因为只有专业性人才才可以做到业务的高质量和高保证,物流方面也是如此,就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来看,目前专业知识过硬的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的缺乏,具有高素养,高业务能力的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宝洁公司在物流管理方面要想实现优化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三)物流管理模式落后。想要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那么企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但是从目前宝洁公司的物流管理模式来看,其物流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目前,宝洁公司对于原料的采取和成品的输出都有着重要的认识,但是就物流方面的具体事情依旧认识不足,并没有考虑到运输方式及物流费用。物流的管理不仅仅是局限于运输商,物流数据及信息的管理也同样的重要,并且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库存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宝洁公司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开发新的模式,是新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适应物流管理新的发展需求,减少公司的运行成本,使得公司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四)物流运行模式落后。就目前宝洁公司的运行模式来说依旧存在着问题,其运行模式难以实现公司的发展需求,因此不得不说其物流运输模式较落后。目前,宝洁公司在物流的运行上其做法还是所有物流的硬件设施都是公司自己去置办。虽然,公司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硬件设施,但是整体的自办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明智的。这些设施的置办对于公司来说算得上是一笔较大的花销。在公司的物流量较大时,这些设施的应用可能为公司赢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当公司的物流量减少时,这些设备的运行管理所需的费用依旧存在,因此此时的公司就此方面而言是处于支出的状况。
(五)无法承受物流成本造成的压力。在第四点中也提到,物流管理方面的成本也是较大的,除了那些耗费资金巨大的硬件设施,还有需要长期投入的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耗费。因此当涉及到物流优化时,宝洁公司往往会因考虑到物流成本的巨大而有所退缩,无形中高昂的物流成本给宝洁公司的物流优化造成了压力,使得优化工作步履维艰。
三、宝洁公司物流优化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物流管理理念。针对目前宝洁公司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着相关概念的缺失,宝洁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树立起物流管理部门的物流管理理念。需要指出的是,要树立良好的物流管理理念。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应该首先需要对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只有掌握了最符合实际的情况才能知道公司最需要的发展和经营理念是什么。首先,作为物流管理方面的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物流管理在宝洁公司的运营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物流管理的工作职责有哪些以及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其次,宝洁公司还需要加强对于物流管理方面的引导,使相应的人员认识到,物流管理的任务不仅仅物品的运输,而是涉及到产品的系列生产。最后,要使物流管理方面的人员了解到物流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管理,还有物流信息及数据等多方面的管理。总之,宝洁公司想做好物流的优化就必须做到树立良好的物流管理理念。
(二)广招、培训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针对目前宝洁公司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稀缺情况,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的招聘,同时对于公司已有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他们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够保证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来源,宝洁公司可以与部分高校合作进行物流管理人才的定向培养。一来,保证了管理人才的来源;二来,保证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因为宝洁公司目前的管理模式整体处于落后的状况,所以宝洁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务必要进行改进。在进行物流的管理时,宝洁公司要懂得新时代下公司的主要管理方向是什么,要注重物流数据的分析工作,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已发展物流。另外对管理的模式进行科学化的转变才能使宝洁公司在物流优化上能够取得长远的进步。管理模式的改进,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或者模仿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宝洁公司的自身特点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和进步,才能给公司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益。
(四)对物流运行模式进行改进。目前,虽然宝洁公司在物流运行上存在着问题,但是较其他的问题而言,运行方面的问题的解决要简单得多。就现在宝洁公司的情况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物流硬件设施所耗费的资金过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其解决办法是好找的,最可行的就是实现硬件设施的合作共享,将本公司物流硬件设施与其他需要的公司进行共享,对于设施的成本及维修保养资金由双方一起承担。只要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物流运行模式的改进就指日可待了。这里还需要指出,对在物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仅仅用金钱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才是企业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运行模式的关键所在。
(五)对物流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以减少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是叫宝洁公司惊讶的,因此就公司的角度来说不敢,也没有能力进行物流的优化。因而要想实现物流优化就必须要从物流的规划中减少成本。比如:硬件设施与其他企业的共同购置、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精简、对于物流管理部门进行规划。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有利于宝洁公司减少物流成本,促进物流的优化。合理化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那些多余的管理环节进行删除,以避免过多的浪费和开支。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创造出利益。
宝洁公司物流主要是在公司管理模式、运行模式、人才管理上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公司方面应该要有清楚的认识,从各方面对公司的物流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提高宝洁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总承包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招投标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市场工程承发包的主要形式。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在一些大型的工民建设项目中,现在,一些大型工民建项目已经逐步采用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来对建筑项目进行开发管理。所谓建筑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是指,建筑工程的开发业主,采用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一家管理总承包商,再由管理总承包商协助组织负责对工民建筑的分部工程与专业工程进行二次招标,有分包商承担分部工程和专业工程的管理与建设,管理总承包商对各分包商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可以形象的说管理总承包商是分包商与工程业主之间的桥梁。
1 总承包商项目经理部的设置和工作原则的设定
1.1 项目经理部具体执行部门的设置
总承包商应对项目的规模进行总体把握,从建筑项目的规模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层主要由项目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构成,在项目经理部领导层之下又设立了总工办、质管部、合同管理部、工程管理部、安全监督部、资源部、计划财务部和办公室等八个具体执行部门。
总工办主要负责对施工图设计管理,对各项施工方案予以编审,同时对施工技术与计算机进行管理与控制。质管部主要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监测、质量验收、计量管理和运行阶段服务等工作任务。合同管理部主要工作内容为协助招标工作开展,与合同有关的预结算信息的管理。工程管理不承担着协调组织施工,调度设备动力和地盘管理的任务。安全监理部门主要负责建筑工程施工流动人员的管理,对安全生产、消防和标化现场的管理工作。资源部主要针对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及对资源的采购和仓储进行科学管理的部门。办公室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工作,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对文书与档案进行管理,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计划财务部是进行进度计划及材料设备计划, 成本分析及财务管理的部门。这八个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对建筑项目的承包管理。
1.2 项目管理总承包总目标和原则的设定
1.2.1 总目标之设定
满足业主对项目使用功能中外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并确保完成业主对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及投资的目标, 使项目建成为当地形象工程。
1.2.2 总原则之确立
要实现上述总目标, 总承包商实施项目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一切工作均已实现总目标为出发点,满足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提出的要求。
第二,以专业的水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特别是抓好运行管理中的跟踪服务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等。
2 施工阶段与试运行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在实施项目管理总承包的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行与竣工验收阶段共二个阶段管理。在不同阶段的管理过程中, 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具体管理情况如下:
2.1 施工阶段
根据合同条款对各施工单位的具体职责进行监督与检验,督促各施工单位认真履行合同条款。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供解决办法供业主参考批准。
2.1.1 地盘管理
施工阶段的地盘管理主要管理内容是指组织编制施工总平面图、对现场布局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各分包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负责现场看护与管及里工作以及秩序维护工作,尽量避免物料流失,现场的认为破坏和预防火灾。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了解有关施工政策要求,协助分包商协助办理施工现场临时占地占路等相关手续。与分包商共同协作处理好工场地供电、供水保障工作,保障道路以及外部联系的通道与道口在施工期间畅通无阻,满足施工运输工作的需要。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协调好施工场地与周围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管理机构关系,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促进工地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2 工程进度管理
做好工程进度管理工作主要要求项目管理总承包商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准确掌握总进度和分阶段进度。各分包商无论是在在招投标中的进度计划还是在合同确认期间的进度计划,都必须纳人总承包商制定的工程总进度计划和分阶段计划控制之中,以便总承包商对工程进度进行总体把握,合理规避施工风险。总承包商对工程进度制定项目总进度网络和分项工程网络计划,确定控制节点,提出控制计划目标,为分包商准确掌握施工进度提供参考依据。施工进度采取动态控制的方式,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及时分析,平衡和调整好工程进度。必要时, 根据实际情况对分析阶段计划和月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节点控制目标的实现。
2.1.3 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对施工单位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对工程技术措施从可行性与经济性方面加以分析,对设计方案不合理之处提出整改意见。加强对原材料采购使用的质量控制与监管,认真审查施工单位提供的装饰材料样本,并在获得业主监理部门确认同意后,对材料样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加以封样,以此督促和检查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样品采购相应材料。督促和检查分包商严格按照现行施工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检查设计变更和工程联系单的执行情况,负责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问题,并报设计院或业主确认后实施。负责处理工程质量事故,查明质量事故原因和责任, 提出相应处理方案报业主备案,并负责事故处理方案的落实。
2.1.4 工程造价管理
负责各分包商提交的工程预决算及有关费用签证的初审工作,并报业主核定。审查分包商月度工作量报业主审核后作为每月工程款的付款依据。随时接受业主的查询并定期与业主代表和有关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概算投资对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定期书面报业主。
2.2 试运行与竣工验收阶段
第一,设备之调试如属于生产性项目, 应在分工区或车闻调试成功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各方进行总体调试。如属于民用设施,如宾馆、公共建筑物等,应组织进行水电、供暖、通风、排污、制冷等设施调试。调试合格后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工程验收与质量等级评定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修工程等十大分部工程的质量等级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经组织相关单位验收会签。工程全部完工后, 在项目经理部内部总体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并根据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进行质量等级核定。
第三,组织会签竣工验收合格证书, 并将工程移交业主使用。
3 结束语
项目管理承包商协助业主对工程分包和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标, 使分包价格比较合理,并在工程中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减少工程签证和分包商索赔的机会。综上所述,大型工民建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资本结构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除流动负债以外的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它是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资本”,故又称为企业的“永久性筹资项目”。
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但从严格定义讲又有所不同。财务结构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乃至各构成项目分别占企业总资本的比重,其中当然包含着资本结构。实际上财务结构反映了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各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构成情况,而资本结构则是财务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是企业赖以进行长期投资、长期经营、长期运转的“资本”,因此它是研究财务结构的重点。
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也不同。资产结构指企业用全部资本经营的各资产项目与企业总资产之比。它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结果,而不像资本结构是筹资策略的结果。资产结构比值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遭受总体风险。例如,企业增大存货比重,固然既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又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获取物价上涨利益,但它毕竟流动性差,变现慢,甚至积压日久,变成残次冷背者有之。又如企业放宽商业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额以实现销售利润的增长,但将会导致坏帐损失的增加。这种应收帐款比重的增加,使企业经营风险下降,但又导致了违约风险-财务风险的增加。企业只有在比较总体风险的大小中选择适中的资本结构,而不能脱离资本结构单纯分析资产结构。
资本结构、财务结构均与筹资结构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筹资结构决定着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同时它又受现存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的制约。例如,人们选择筹资结构的标准,一是综合加权资金成本低,二是资本组合风险小。要使综合加权资金成本降低,受负债的免税效应趋使,通过增加筹资中的负债比重就可达到。但资本组合中负债比重增大,又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因此会影响到负债筹资的效果。所以,要使企业的财务风险保持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在筹资中又不能使负债比重过大,而要和现存的资本结构结合起来,达到一个适中的组合。
可见,资本结构涉及到企业筹资、经营、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是反映企业资金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检验企业财务风险,进而涉及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依据,它是企业进行筹资决策的起点和归宿。
二、资本结构的“标准参照值”
(一)资本结构模型。在进一步研究确定资本结构标准参照值时,可以设定一个定量分析模型,然后再结合相关因素的定性分析,找出其相对合理的区间。其公式为:
负债总额
期望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收益率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权益资本总额
期望收益率-负债资金成本率
………………………………………………………………(1)
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是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有无一个“标准参照值”,是研究财务管理时人们长期关注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从理论上说,当企业的负债总额与净资产额(权益资本)相等时,企业就具有足以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西方的财务书刊要求资本结构为1∶1,或资产负债率为1∶2,但实际操作及应用上往往很灵活。例如日本1965年以后规定准予发行转换公司债的基准之一是:企业担保基准、发行基准、自有资本按纯资产额的不同分别为40%、45%和52%;1984年4月以后同等纯资产额下降了5%。也就是说在有担保的情况下,公司负债在65%~85%之间尚可发行债券,在无担保的情况下,公司负债在50%~60%之间也可发行债券(见《企业债券评级》p9—10表1—4,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7月版)。
根据对我国42个在深圳上市的股份公司负债比率调查,其中有15个负债率高于60%,占30%;7个低于40%,占17%;其余20个在40% —60%之间,较为适中。高于60%的这15个公司在股市中并未因其负债率高表现不佳,如振业、达声、招港、中浩等股票均很活跃;而低于40%的7个公司,并未因其自有资金比率高而风险就一定很小,如天地、民源、武商、川天歌等,股票也不一定很活跃。可见财务风险和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等企业总体风险是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对某省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查,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差别较大,如工业为73.12%,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及仓储业为29.33%,交通、邮电通讯业为42.86%,农、牧、渔、水利业为43.76%,而金融、保险业仅为25%,总平均为70.72%,这表明中国特色也反映在行业上。
我国国有企业资金来源在1979年以前全部为国家拨入,只有少量借入资金。但两次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负债和权益含混不清。一是1979年基建投资实行了“拨改贷”,而且利率远远优于银行信贷资金,且允许税前还贷,还款期限很长,从而使这部分投资形成的资产产权关系很不明晰。严格地说,它应归属于国家所有(现行会计制度也如此规定)。但在贷款尚未还清之前,这部分资金在企业仍以长期负债出现。二是1983年7月1日起将国拨定额流动资金全部改为向银行借入,使企业原来意义上的“自有资金”以流动负债形式出现。事实上,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是要长期占用的,把它作为流动负债处理,总是借新帐还旧帐,实际上是“长期负债”。以上两部分资金来源性质的变化,扩大了企业的负债比率,特别是流动负债比率偏高,增加了其财务风险。至于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及仓储业负债比率特别高,是基于历史原因,国家对这些国有企业过去一直拨款较少而多采用“以借转存”、“存贷合一”的核算办法,形成了这类企业负债比率较高。
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一个适中的资本结构“标准参照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不能笼统地将负债率50%以上者视为高风险,将50%以下者视为低风险。各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本企业历史水平,企业收支现状,营业周期以及特定时期宏观信贷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出本企业资本结构标准参照值的 “弹性区间”,以便在此范围内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
三、资本结构的相对合理性
(二)财务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物理现象,其基本原理是作用力乘臂长等于反作用力乘其臂长。若将这种原理用于企业筹资决策,则可以负债加权益资本作为企业资本的“臂长”,在同等的经营“力度”下,该臂长越长,企业所获取的经营效益越大,在企业权益资本一定的情况下,要加强其资本的“臂长”,只有加大负债比重。这种以负债手段获取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其作用可通过下式显示出来。式中,期望收益率若大于负债资金成本率,则期望权益资本收益率必然大于期望收益率,且负债比值愈大,其率愈高;反之,当期望收益率小于资金成本率时,期望权益资本收益率必然小于期望收益率,且负债比值愈大,其率愈小。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要善于利用负债手段提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以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对财务杠杆的量化衡量指标是财务杠杆率,其意指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增长幅度与全部资本收益率的增长幅度之比。为了便于操作计算,其公式可以强化为:可见当企业利润既定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中负债越大,利息支出越多,则财务杠杆比率越大,然而由此导致的财务风险也越大。
(三)资本结构的相关因素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债务到期无力偿还,资金运转调度不开以及因债务无法偿还引起的信誉危机从而使再度举债困难等等。究其根源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率过高,二是经营不力,与预期收益偏离太大。因此,在研究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时,除按前述公式(1)测算应负债占权益的比值外,还要结合分析企业的偿付能力,测算预期收益以及收益的标准离差率。
1.企业偿付能力分析。除了常用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付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分析企业长期偿付能力的指标有:
(1)利息偿付倍数。它是息税前收益与债务利息之比。这个比率若等于1,表示收益刚够支付利息费用。在西方财务书刊中认为其值在1—3即可。但是利息偿还倍数无法反映企业能否偿还债务本金。在偿还债务中固然要每期还清利息,但若到期无力还清本金,在法律上仍负违约责任。因此,在进一步分析时,还要计算下述指标:
(2)债务偿还本息偿付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显然,这个比率越高于1,说明企业的偿付能力越强。
公式中对债务本金所进行的调整,是基于公式中分子为税前收益,债务利息可在成本中列支,而债务本金则必须在税后利润中偿还,故要对原本金额除以“1—所得税率”,就可将此数调整为纳税前的收益额了。
(3)固定费用支出倍数(固定费用偿付率)。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现金流入量与固定费用支付额的对比值,还可在上述公式(4)的分子分母上,分别加上租赁费用等固定费用,以反映全部固定费用的偿付情况。
2.预期收益的风险分析。前述确定资本结构及其有关指标的计算公式中,均涉及到了“收益”这一关键因素。它虽然与经营风险相联系,但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及资本结构。因此,研究不得不涉及对收益风险的衡量问题。
如果实际的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偏差太大,则直接影响到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其偿债能力,因此要求预期收益的偏离度不能太大。
偏离度常用变异系数(或称标准离差率)来衡量。变异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它是标准离差率与期望值之比。计算公式为:式中:σ表示标准离差,e(x)表示期望值。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其中:x[,i]表示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收益额,p[,i]表示与之对应的概率。
在期望值(收益)一定时,标准离差越大,变异系数越大;变异系越大,该收益达到预期值的风险越大。
研究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即对预期收益期望值置信度进行区间估计。
四、资本结构的良性循环
资本结构是一种动态组合。现行合理的资本结构由于新筹资金加入可能导致负债过高或权益资本过大。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通过筹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经营和投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产结构,使之趋向于收益和风险相宜的最佳结构。否则,不加强事前的预测和规划,不实行主动的财务管理,就会形成两种恶性循环:一是负债过重高风险投资者望而却步负债筹资债务更重效益流失,净资产收益降低;二是权益过大低效运行投资吸引力不高 效益不佳。
研究资本结构问题,就在于寻找一条实现资本结构良性循环的道路,从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出发,以企业高效益和适当的风险为立足点,实行新一轮筹资结构、投资结构和资产结构组合,从而实现新的合理的资本结构。为此,管理中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企业历史资料,研究企业所处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确定当前本企业资本结构的“标准值”,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
(二)确定本企业的融资策略,选择最佳筹资结构。即使新筹资金的成本较低,也要注意在新筹资金加入后,保持总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融资策略一般可分为稳健型、积极型、保守型三种。稳健型融资策略一般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采取短期融资手段。积极型融资策略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中的一部分采取长期融资手段,而利用波动性流动资产的高低波动弥补另一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不足,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守型融资策略是不但对固定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采取长期融资的手段,甚至对波动性流动资产的一部分也采用长期融资的办法,使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万无一失,但这种策略会使一部分资金闲置浪费。
(三)调整资本结构的几种举措
1.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降低负债比,特别是流动负债比;在资金有余时,又要及时进行短期投资,加速资金运转,尽量避免资金的闲置和短期“沉淀”。
2.发行债券,提高负债比。当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且负债比例较低时,可以采用发行债券方式筹资,这样可以利用减税优惠,降低企业总资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