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污染与健康;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03-02
前言
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也提倡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即是在古代我们的学者就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很古老,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自由人教育”,实行对话式、散步式和讨论式的多学科教育。到了近代,通识教育最先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其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所需技能等内容。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也逐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推行通识教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因此,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也越来越受学生们喜爱,高校对此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课程的开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课程内容偏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传统;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生活,轻实践等。改革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提升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本,幸福之源。研究发现,单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癌症大约仅有5%,而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生可通过学习和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逐渐开设了环境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中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因素,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目标是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1]。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近20年的文化素质教育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过程的重心也从知识转移至学生,同时,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知识和素养的重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制度不够完善和教学方法存在不足[2]。近年来开设起来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专业性强;内容偏理论,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传统,还以过去填鸭式教学橹鳎皇诳文谌莶荒芙裘芰系实际生活,轻实践等。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足是阻碍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的素质偏低,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很难开展深入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期末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3]。
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优化课程理论知识,将环境与健康相关理论与实际环境问题分析相结合;改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报告、社会实践、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展示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更新考核方式,使其更能综合反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公众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的话题越来越关注,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把科学研究也集中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上。每年新英格兰杂志、柳叶刀、JAMA等医学权威杂志均发表多篇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在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中逐年增加最新的研究报道和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提升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
2.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并重。在环境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并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我们可以雾霾作为主题,先讲解其概念、来源、形成原因、健康危害及防治技术,然后介绍最新的研究数据,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烟雾事件。同时,带领学生在校园不同功能分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并进行浓度测定。课后则让学生自行查阅家乡的相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防治情况,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将环境污染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革教学模式。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讲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报告、社会调研、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展示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PPT、视频和音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结合实际的环境问题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提问与抽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学生参与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还将开展环境污染问题案例分析与讨论,将多方面环境污染案例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过后提交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根据课程理论知识,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的最后几次课将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展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热点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语言组织、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的能力。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查阅最新的研究结果和相关资料,最后通过PPT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将所选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展示。
4.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本研究将改变过去以开卷、闭卷或写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模式,将学生课堂上提交的案例分析讨论与环境污染与健康热点问题的展示情况作为考核模式,更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及其团体协作等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已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教师可通过对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涉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当代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环境污染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断扩展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增设多个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达到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等目标。
参考文献:
[1]章丽萍,何绪文,侯嫔,张凯.浅析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103-104.
[关键词]碘;人体健康;碘缺乏病;碘过量病
中图分类号:TQ1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47-01
1 碘的性质与存在
1.1 碘的性质
碘是一种呈晶体状的紫黑色固体,在室温的条件下,碘可以慢慢升华,如果对碘进行加热操作,碘的升华现象会更加明显。碘在水中微溶,但是极易溶于有机溶剂。碘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
1.2 碘的存在
1.2.1 碘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火山活动和矿物、植物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碘,碘广泛分布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中。碘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是通过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情况下,水可以溶解自然界中产生的碘化合物,因此碘在自然界中可以随水的流动而移动[1]。
1.2.2 碘在人体中的存在
人体中碘的含量很少,大约是15-35mg。人体中大约有80%的碘在甲状腺中,血液、肌肉、骨骼、皮肤等器官和组织中仅分布有少量的碘。
2 碘的生理作用
碘通过合成甲状腺激素来发挥其生理作用,目前人们尚未通过研究发现碘可以单独发挥其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如下。
能量代谢作用:人体内物质在甲状腺激素的促进下可以更好地进行分解和代谢过程,增加耗氧量来产生更多的热量和能量以满足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垂体的支持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够维持垂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促进体格发育: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机体在甲状腺激素的促进下能够快速发育,促进机体成长。
促进脑发育:在脑发育的临界期,神经系统离不开甲状腺激素,如果在此时期机体缺乏甲状腺激素,很可能会导致脑发育落后,在临界期过后,即使补充甲状腺激素也无济于事。
3 碘与人体健康
3.1 碘缺乏对人体的影响
3.1.1 地方性甲状腺肿
当机体内缺碘时,甲状腺组织就会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此时就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这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疾病。此时的甲状腺滤泡上皮不能浓集足够碘,这样就无法合成机体所必须的足量的甲状腺激素,此时通过反馈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机体反应,甲状腺的体积会迅速膨大,使机体的功能大大增强,随着时间的积累,甲状腺就会呈弥漫性肿大[2]。这种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的,给机体供给适当量的碘元素,机体的甲状腺分泌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并且逐渐趋于稳定,这样就可以逐渐治愈地方性甲状腺肿疾病。
3.1.2 克汀病
孕妇血浆中的无机碘离子浓度由于妊娠其处于缺碘的环境或者是该时期机体碘的摄入量不足会大大降低,此时就会引起本身的雌激素分泌量加大,母体缺乏碘元素会导致胎儿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很容易阻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这样会导致胎儿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不良症状。如果出生后仍处于缺碘的环境或者是碘摄入量达不到机体必须的水平,就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机体发育迟缓[2]。
3.1.3 影响智力发育
机体缺碘对人体健康的最大的损害就在于导致人体智力发育障碍。国外的一些机构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将缺碘区和正常地区的适龄儿童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对象进行智力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发现,碘缺乏会影响智力发育。科学家通过测验结果还发现碘缺乏对抽象思维的损害比形象思维的损害更加严重。
3.2 碘过量对人体的影响
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碘或者一次性摄入大剂量的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可以导致碘过多的各种疾病,包括甲状腺癌碘过敏和碘中毒等疾病。
碘过量也会导致甲状腺肿,但是目前诱发这种疾病的病理尚不清楚,有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甲状腺过氧化酶被过量的碘持续抑制引起酶的活性大大降低,这样就会使碘的有机化被抑制。科学界关于这种病理还有一种推测,部分专家猜测可能是甲状腺球蛋白被过量的碘破坏,这样水解作用就会被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了甲状腺肿疾病。
碘过量会引起甲亢现象,目前其机制尚未发现,科学界对此有很多的猜测,有一种猜测是当甲状腺内碘的含量过量时,甲状腺无法通过反应机制来降低碘的含量,这样大剂量的碘无法抑制甲状腺对碘的继续摄取,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甲亢症状[3]。
甲状腺功能衰退是由于机体内碘含量过高引起的,经常表现出有中度至重度的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的症状,损伤甲状腺,严重的时候就会引起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等病史。
医学研究表明机体食用的食物中的碘含量如果超标,可能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几率,虽然目前的研究水平暂时无法排除高碘膳食会导致甲状腺癌,虽然这一推测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是这一问题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4 碘的临床应用
人们通过对碘的研究,发现了碘的很多性质和生理功能,通过对这些性质和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他们应用于临床上对各类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以碘作为原料,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的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口服小剂量的碘制剂,但是口服的剂量必须准确把握,如果服用的剂量过多,就会阻碍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引起甲状腺组织退化,因此口服的剂量必须准确控制。
研究表明,碘具有强大的消毒作用,碘能够快速杀灭微生物,而且杀灭效果非常好,碘不但能够杀灭细菌的芽孢,还能够消灭真菌和病毒等有害体,因此在临床应用领域常用碘来配制碘伏来作为皮肤消毒剂,经常用碘来配制甘油,这种甘油制剂可以治疗很多炎症,例如咽炎、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炎症[3]。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简要论述,我们对碘会有了干架深刻的了解你,了解了碘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总之,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过低或者过多摄入碘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所以必须合理适量的摄入碘,这样才能发挥碘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洋,刘鑫.碘与人体健康[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6-13.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身体健康,有人说是思想健康,其实都没有错,人类完整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论述的是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与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人类饮食习惯。依靠药物维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来社会,只有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对健康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将导致人类产生健康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获得健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给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全的一种状态,评判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对感冒和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牙齿清洁,皮肤富有弹性等,这些表现都与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诸多人群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症状,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健康的表现,除疾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过多摄入营养,暴饮暴食。
2 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样吃,吃什么对健康才有好处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经常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按点吃饭,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且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真的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维持身体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相关调查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年摄入的食物量可达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摄取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维持身体健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做到的,必须长期依靠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得以获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人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出现问题。
笔者以前也很挑食,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较慢,肥胖,个子也长得不够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维生素,对人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肉里面脂肪和纤维含量很高,过度食用容易导致肥胖,伴随肥胖而来就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学过食物营养学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强菜品的营养搭配,过去不爱吃的食物只要是对身体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再怎么难吃,也会坚持吃下去,同时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状况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3 现在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饮食习惯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忽视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列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供大家参考学习。
3.1 要按时吃饭,并形成长期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忙这忙那很多时候就耽误了饭点,造成吃饭时间不规律,时间不够就少吃甚至不吃,时间充裕就暴饮暴食,这是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饮食习惯,必须加以摒弃,同时不要过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要注重食物营养的搭配,摒弃过度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自己来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欢吃的就难以下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过度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食物的摄取,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来维系,这种择食观只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摄取的食物对象要正确。我们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确、科学,病从口入,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好奇或个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动物,因为这些不是人类使用的食物,野生动物身上通常寄居着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寄生虫或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类非法食物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导致原本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变异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灾难。
3.4 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变质的食物。国家相关质量监督检查部门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我们自己也应该小心谨慎,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PM2.5;临床常见疾病;广义可加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6-0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M 2.5 in the air in Jinan city and the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ethods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two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in Jinan, air quality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day of the week"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generalized additiv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M 2.5 on the outpatients visits. Results While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was lower than 200 μg/m3, the increase of outpatients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was not substantial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M 2.5. While PM 2.5 was higher than 200 μg/m3 and lower than 400 μg/m3, the outpatient visits were large. Concentration of PM 2.5 in the atmosphere showed a non-linear connection with daily outpatients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Concentration of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showed a linear connection with the outpatient visi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nce the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increased 1 μg/m3, 1 more patient visited the outpatient of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oncl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concentration of PM 2.5 has slight different connections with the daily outpatient visi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Key words] PM2.5; Clinical common disease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分为大粒径颗粒物(粒径在11~100 μm)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 μm,即PM10)。PM10又分粗颗粒(粒径在2.5~10 μm)和细颗粒物(粒径≤2.5,即PM2.5)。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易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1]。大量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失,且粒径越小,危害越大。近年来,济南地区空气污染严重,PM2.5是灰霾天气的元凶,其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对颗粒物的定量健康危害评价,已成为WHO、欧盟等国际机构关注的热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PM2.5在25 μg/m3以上都对健康有害[2]。大气污染通常是跨区域的,不利于清洁大气以及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外针对霾健康危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诱发的健康效应方面,而且国内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大气污染物组成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而对心血管系统发病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在济南地区并不多见。因此,研究PM2.5与人体各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规律,探讨济南地区PM2.5对人体各系统发病率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济南市两家医院呼吸科、心内科和神经内科日门诊数据来源于相应医院信息系统。日均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空气质量数据及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等气象数据等来自于济南气象局网站。
1.2 统计方法
1.2.1 自变量的确定 在本研究中,由于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间存在共线性(任意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均>0.742),为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三变量的公因子Factor1(其累积贡献率为86.097%)作为研究的自变量。日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2,本研究采用最低气温(Tmin)作为自变量。采用互相关分析探索PM2.5对反应变量的滞后效应,根据互相关系数,在考虑暴露累积效应的基础上,本研究取当日及滞后一阶PM2.5之和(PM2.5td)作为自变量。为控制“星期几效应”,本研究提取了星期因子(Week)作为自变量。
1.2.2 统计模型的选择 本研究以呼吸科、心内科和神经内科日门诊人数为反应变量,其近似服从Poisson分布。由于上述自变量与日门诊量间可能为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采用广义可加模型拟合数据,其连接函数(link function)为对数函数。公式如下:
式中:E(μt)为第t天门诊量的预期值;Xj为与反应变量呈非线性关系的自变量;Xi为与反应变量呈线性关系的自变量;βi为回归系数;fj为平滑样条函数。以上统计分析采用SAS9.2进行分析,小概率事件的标准α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
研究期间(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两医院呼吸科、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共有病例93167例,三科室门诊量分别为30837例(占33.10%)、36109例(占38.76%)和26221例(占28.14%)。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0.96:1,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114岁,平均年龄为56.48岁。门诊患者最少的1 d为56例,最多的1 d为579例,平均255.25例。1周的不同时间日门诊量的均数见图1,可见其具有明显的“星期几效应”。
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最低温度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1,PM2.5td小于200 μg/m3有245 d,占全年的67.6%;小于400 μg/m3有348 d,占95.6%。
2.2 模型拟合分析
2.2.1 PM2.5与呼吸科门诊量的关系分析 拟合结果分为参数回归分析、平滑样条非参数分析和离差分析,分布见表2~4。表2参数回归部分,全部自变量均有统计学,且Factor1为危险因素。表3非参数部分光滑成分分析显示广义交叉验证(GCV)较小,两变量的自由度都约为4.2;两日PM2.5之和(PM2.5td)与呼吸科门诊量的关系见图2,显示拟合曲线光滑性较好,可认为模型拟合效果尚可。表4为非参数部分的离差分析,比较全模型与不含该变量时的离差,仅有最低温度和两日PM2.5之和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模型中的系数,可计算自变量PM2.5td对门诊量的相对危险度(RR),RR=ef(PM2.5td)。图2更加直观地显示济南市两日PM2.5之和与呼吸科门诊量间呈明显的曲线关系,在两日累积PM2.5小于200 μg/m3时,随着PM2.5的增加,呼吸科门诊量增加不明显,尤其是小于150 μg/m3时,变化更小;但当其>200 μg/m3且400 μg/m3时,曲线又变得平缓。
2.2.2 PM2.5与心内科、神经内科门诊量的关系分析 PM2.5与心内科、神经内科门诊量呈现线性关系,两模型拟合的结果见表5。显示随着两日PM2.5浓度的增加,两科室门诊量都有增加趋势,根据相关危险度可知,两日累积PM2.5每增加1 μg/m3,两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日门诊量大约增加1例患者。
3 讨论
广义可加模型是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的扩展,其可处理反应变量与自变量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适用范围广,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多有应用[3]。广义可加模型应用假设为函数是可加的,在估计反应变量与自变量关系时,其解释成分既可以是自变量本身,也可以为自变量的各种平滑函数形式,灵活性强[4]。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中,通常可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平滑样条函数中,自由度的确定对函数的拟合效果有影响。自由度大,一般拟合越好,但会导致曲线粗糙[3]。本研究的广义交叉验证(GCV)较小,且曲线相对平滑,拟合结果较好。
钱孝琳等[5]所做的关于“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中建立了居民短期接触大气PM2.5污染的暴露反应关系,得出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重病和慢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患癌率增加等。兰岚[6]所做的“金昌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大气污染对女性人群的影响较男性大,在COPD疾病中,对
本研究发现,当两日累积PM2.5小于200 μg/m3时,随着PM2.5的增加,呼吸科患者增加不明显,尤其是小于150 μg/m3时。当暴露于低剂量的PM2.5时,可能大多数居民为负荷或代偿状态。但当其超过200 μg/m3时,患者增加迅速,健康效应较明显,患者增多。当其大于400 μg/m3时,曲线变平缓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仅采集了一年的数据,大于400 μg/m3天数较少,效应的估计欠稳定。
本研究在扣除了主要大气污染物及气温的影响后,分析了济南市大气中PM2.5浓度对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疾病影响的延迟效应及累积效应,发现两日累积PM2.5浓度与呼吸科门诊量间呈非线性关系,与心内科、神经内科门诊量呈线性关系,将为该地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近年来,济南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屡次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之空气较差前十名中“上榜”,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PM2.5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和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比PM10更加密切[10],霾污染期间细颗粒物能显著影响人群的健康状态。因此,研究PM2.5与人体各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毕晓萍. PM2.5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探讨[J]. 绿色科技,2012,(5):205-207.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Air quality guidelines.Global update 2005[S]. Copenhage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05.
[3] 贾彬. 广义可加模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D]. 山西医科大学,2005:46.
[4] 张燕萍,张志琴,张晓萍,等. 太原市空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急性影响的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11-15.
[5] 钱孝琳,阚海东,宋伟民,等.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 22(4):246-248.
[6] 兰岚. 金昌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D]. 兰州大学,2013:79.
[7] 刘晓莉,李红,孟紫强. PM2.5对大鼠心、肺、的氧化损伤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2005,25(2):160-164.
[8] Sagai M,Lim HB,Ichinose T. Lung carcinogens by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and the carcinogenic mechanism via active oxygens[J]. Inhalation Toxicol,2000,12,215-223.
[9] 闫庆倩,赵学彬,杨莉,等. 不同地区大气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试验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39(1):7-11.
建筑材料及装饰物品对健康的影响建筑材料大致有基本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之分,基本建筑材料主要指建筑物的基础材料、承重材料;装饰材料主要指用于基本建筑材料表面的材料,起保护、防护、美化等作用;装饰物品主要指各种家具物件。上述物品所用的原材料中,大部分是废渣或再生材料及现代化工产品,且在加工和生成过程中加入了各种辅助剂,其中有很多具有挥发性,有的还有放射性,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威胁。
氡及其子体氡是一种惰性放射性气体,易扩散,在体温条件下极易进入人体组织。氡是由铀、镭等衰变所产生的。铀、镭都是固体,广泛存在于地壳中。衰变成氡后变成气态,氡可继续衰变直至变成铅,每次衰变都有a、B及y辐射。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是土壤和建筑材料中含有的镭。氡及其子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潜伏期约为15-40年。现代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氡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导致肺癌的原因。由氡引起的肺癌占肺癌总发病率的10%。影响室内氡含量的因素除污染源的释放量以外,室内的密闭程度、空气交换率、大气压、室内外温差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建筑材料表面使用涂料可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甲醛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其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甲醛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建筑材料、装饰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产品,如粘合剂、隔热材料、化妆品、消毒剂、防腐剂、油墨、纸张等。甲醛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变态反应,免疫功能异常,引起肝、肺和中枢神经受损,也可损伤细胞内遗传物质。甲醛在室内的浓度变化主要与污染源的释放量和释放规律有关,也与使用期限、室内温度、湿度及通风程度相关。加强室内通风可降低污染空间的浓度。
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重要的室内污染物,明确已鉴定出300多种,虽然它们各自的浓度不高,但其联合作用不可忽视。挥发性有机物除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奈等,主要来自各种溶剂、黏合剂等化工产品。此外,苯类等环烃化合物还可来自燃料和烟叶的燃烧。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不多,主要有臭味、刺激性,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等症状。亦可影响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不良建筑综合症 不良建筑综合症也称病态建筑综合症,指某些建筑物由于室内污染、空气交换率低以致该建筑物内的人群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为鼻、咽喉部有刺激感、头痛、易疲劳、嗜睡、哮喘等非特异性症状。离开建筑物则症状消退。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除污染和通风外,还可能由于温度、湿度、采光、声响等舒适因素失调,以及情绪心理反应等。
人工空调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庭必备消费品。空调给人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称“空调病综合症”。
使用空气调节系统造成室内污染的途径主要是由于室内新鲜空气的补充不足而引起的。使用空调的房间大都比较密闭,与外界空气交换不足,若有人长时间停留、活动可导致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增加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减少,而使室内空气污浊。新风采集口受到污染、空气过摅器失调等也可使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此外,空调冷却水系统中可能存在嗜肺军团菌,是军团菌气溶胶的来源,称水致空气微生物污染。
1引言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的不及时治理导致我国污染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之外,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中国水资源监测系统估算大约70%的河流水对人体消费是不安全的,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人口仍然以这些水资源作为饮用水。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指出,我国每年死于消化系统癌症的人口接近1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1%,其中胃癌和肝癌分别是第四大和第六大导致死亡的因素。中科院2005年提交的一份关于我国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癌症的死亡人数可增加到 400 万人以上,而水污染是导致癌症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Lee Liu(2010)的研究发现除西藏与青海外,遍布全国的癌症村高达459个,农村地区的消化系统癌症率远高于城市\[1\]。国家疾控中心(2003)通过对淮河流域“癌症村”的跟踪调查,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同时,引起人类发病的传染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是由水传播引发的,如病毒性肝炎、霍乱、伤寒、痢疾等\[2\]。
近年来,水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水资源没有市场,水污染经济价值损失没有直接市场价格,不能够同其它商品相比较,致使人们对水污染的人体健康价值没有一个准确的货币化概念。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评估大气污染的损害来反映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对水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显著的负效应,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负效应必定将越来越明显。水污染已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国19个肿瘤登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修正的人力资本法和医疗费用法从早逝健康损失、疾病医疗费用、误工经济损失和陪床人员陪床费用这四个方面对这19个农村地区6年的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研究成果预期可为决策者加强农村环境管制,建立农村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2.1研究方法介绍
水污染引起的健康价值损失的估算通常采用各项求和法,即分别用人力资本法和医疗费用法计算水污染引起过早死亡的损失、医疗费用、门诊费用、住院误工损失以及陪护人员的陪床误工损失,最终加总合计为水污染公众健康价值损失值。水污染引起过早死亡造成的健康价值损失的计算通常采用潜在减寿年法 (PYLL)、支付意愿法(WTP)、统计生命价值法(VSL)等方法。本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潜在减寿年法进行估算。
水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经济损失主要由早逝引起的健康损失价值、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患者误工损失以及陪床人员陪护损失费用组成,其公式表示如式(1):
2.2指标与数据说明
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研究报告中就假设:胃癌、肝癌、食道癌、膀胱癌等过早死亡疾病,其病因的25%是由水污染导致的;由于饮水卫生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常见流行病为肝炎和痢疾。此后,一些学者在评估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时也延续了这一水污染病因比例标准,见表1。
3结果分析
3.1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的时间变化趋势
如表2所示,从时间趋势上来看,近几年水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价值损失逐年增加。不同地区水污染水平不同,导致的健康价值损失也不同,但每个地区的健康价值损失都存在上升的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由2004年的99386.97万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95188.33万元,为原来的2倍,且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说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需引起相关各部门的重视。当然,虽然水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价值损失总量在增加,但是其年增长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年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及政府加强水污染治理有关。
3.2.1水污染健康价值总损失的区域差异
3.2.2水污染健康价值人均损失的区域差异
为了增强结果的客观性,真实反映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取各个地区的人均损失,对各农村地区的人均损失进行省区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比较分析,结果详见表4。
相对于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总量来说,人均损失更能反映个体行为。如表 4所示,江苏省(104.07-195.9元)水污染人均健康价值损失依然是10个省区中最大的,增长最快的是河南(49.24~144.34元)、河北(86.2~193.6元)等地,这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废水排放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对公众造成的健康损失越大。同样地,东部地区水污染造成的健康价值损失(84.83~163.91元)大于中部(70.08~153.54元)和西部地区(47.81~79.27元)也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水污染造成的人均健康损失(80.47~156.88元)大于城市地区(75.56~147.02元),考虑到农村地区人均GDP低于城市地区,说明农村地区水污染严重程度大于城市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转移现象严重,农村地区面临着更大的污染治理压力。尽管近几年随着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水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截至2009年底,全国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高达22703万t/d,工业废水达标率达94.2%。但遗憾的是,相对于城市水污染治理,农村地区得到的环保财政资金明显偏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环境规制比较少,大量城市禁止的污染密集型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农村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一些农村地方政府为吸引高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本地区落户,不惜降低环境标准,环境污染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形成污染天堂效应,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
不管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东部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更高,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更多,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
4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采用人力资本法和医疗费用法对19个不同农村地区的2004~2009年的水污染健康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分别求得过早死亡经济损失、疾病医疗费用、误工经济损失以及陪床人员经济损失,4项求和得到水污染公众健康总损失,并计算了该总损失占当年GDP的百分比,并进一步从各分项损失、区域差异和时间趋势上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一些发达国家,服装已不限于实用、美观,而是逐渐延伸到舒适、保健、防护诸学科领域,目标是使服装成为生态无害化产品,并形成规模市场。织物原料要求为有机种植的天然植物,或者是经严格科学检测,属于无公害的合成纤维原料;面料的染料要求达到无毒化标准。推行植物型和水型染料。对保健服装特别要求使用抗菌织物。
笔者在日本考察期间了解到,自7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已陆续颁布《关于限制含有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法律》等有关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法律条文,对有害物质甲醛(树脂加工)限制严格,尤其是婴幼儿用品绝不允许检验出此类成分;一般的成人内衣、睡衣、手套、袜子等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织物中,含量要求在75ppm以下。
这几年,我国对服装的改良型“健康”面料产品已见端倪。如麻质面料在经过麻纤维酵素加工和纤维柔性处理后呈现5大特点:①柔软舒适。可避免刺痒和粗硬感,适于制作贴身衣物如内衣、裤,甚至床上用品等。②透气凉爽。可作运动服、劳动服。③抑菌防腐。对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具有防霉、防臭、防腐功能,可作夏季服装面料。④耐热耐晒。防紫外线功能极佳,是制作高温工作服、鞋饰面料的良好材料。⑤粗犷潇洒,独具气派。由于布料条纹不匀,有粗细变化,制成品风格粗犷、豪放,符合现代回归大自然的潮流。由于麻质面料独具的特性,预计今后将会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着装舒适性是服装与人体健康关系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为人、衣装及环境之间的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道理很简单,服装与环境气候条件、人体活动方式、服装面料甚至样式等多种因素都互为关联,需要综合协调。服装在人与环境不断进行热湿能量交换中,必须使人体感到舒适满意。才能保证各种器官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据研究表明。通过皮肤散热(湿)是体热散发的主要方式,占人体总散热量的87.5%。因此,服装对人体的包覆和体表的,就成为人体保温和散热调节的重要手段;而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服装面料的热湿传递性能更是这一调节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体热从皮肤传到衣服,然后再传向外界空气的过程中,服装内若空气静止且含气量大时,就可发挥保温性能。冬季服装常采用茄克式或收紧式的款型,其原理就在于此。反之,若服装内、外界的空气流动时,则会产生冷或凉的感觉,夏春季服装通常注重轻、薄、爽、透也即为此理。
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比如人体的营养代谢和正常菌群有着密切关系;正常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的重要功能,对于人体抵抗各种各样的疾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膳食结构上倾向于肉类、脂肪类食物,膳食纤维的摄入过少,加之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状况。几乎所有引起亚健康的诱因都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既是亚健康的结果,同时也可能加重亚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生态失衡与肿瘤性疾病的发生
饮食对肠菌群有重要的影响,高脂肪饮食者有害菌群增加,高纤维者有益菌群增加。肠菌群能使饮食中化合物通过酶作用转变成致癌因子。某些肠菌群使蛋白质分解成各种胺类,胺类对人体有毒性;酪氨酸与苯丙氨酸经肠菌群作用产生酚,酚可诱发普通大鼠的皮肤形成亚性肿瘤,有的还可诱发肝癌。肠道内的胺与胃肠中的亚硝酸盐相结合可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微生态失衡与高胆固醇血症
过多摄入动物脂肪(饱和脂肪)会导致肠内胆汁酸的分泌量增加,胆汁酸的增加促进食物中的胆固醇的吸收,相应血液中胆固醇亦增加。菌群失调导致胆固醇代谢受阻,也会增加血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失衡与胃肠功能障碍
肠内菌群失调与胃肠功能障碍互为因果。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肠内菌群失调,先天性巨结肠时,粪便在结肠内淤结,致使肠内有害菌非但未被清除,反而不断繁殖过生,引起小肠结肠炎。结肠高度膨胀,肠壁屏障作用受损,这些细菌还可乘虚进入全身引起败血症。肠内菌群失调,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微生态失衡与皮肤疾病
肠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有助于毒素的分解并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如果经常发生便秘,肠道中的腐败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各种毒素,在结肠中停留时间越长,毒素进入体内的量越多,毒素随血液传遍全身,而这些毒素透过皮肤分泌出来,会引发皮肤发炎或形成痤疮。
微生态失衡与人体衰老
关键词:健康的人居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居环境;身心健康的人居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过去仅仅追求一定的空间作为栖息之地的要求,发展到了创造适宜于人们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等需要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上了。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忽视了大自然词语的阳光、空气、风、水;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淡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变成了奢侈的健康要求。从健康的角度看,目前住宅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选址不当,周边噪声干扰休息;规划布局不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平面布局不合理,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门窗对视造成视觉的污染;有些功能空间面积不能达到最低标准;小区的服务设施、医疗保健设施、康体活动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不配套等。更重要的是有些住宅的 建筑材料、装修材料选型不当,设备低劣,引起空气、声、光、热、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的危害。这些问题都与住户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21世纪应提供给老百姓一个健康的、生机盎然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健康的人居环境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现社会环境的完好,健康的人居环境必须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住户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要求,使居住者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室内外居住环境中。总之,健康的环境最终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实现人文、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意。住宅建设一定要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居住环境应有利于人的健康:健康的人居环境,是实现人们性格健全和情绪稳定的 重要因素。因此,人居环境品质的营造始终以“健康”的需求为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心理健康的人居环境
心理健康是人们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健康,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其本质为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我国古代就早已认识到身心的关系,提出“修身养性”,特别重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基石。在住宅建设中,如果注意满足心理健康、为人创造一种心胸开阔、人际交往、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谐的居住环境,就是掌握了金钥匙。满足心理健康的居住环境,应该使居住者感觉有安全感、居家感和社会感。
1.1居住环境的安全感
居住安全与否,对住户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居住小区规划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具有可防卫的领域感:居住小区应注意把居住空间划分不同层次的领域,各领域有明确的属性,分别为部分居民使用或归使用者所有,使小区、组团、院落、住宅楼等各功能空间具有聚合性,有明确的出入口,避免四通八达。
(2)具有对私密性的保护:健康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应做到空间公私分离、居住居寝分离,使居住空间内外有别。
1.2居住环境的居家感
(1)合理完善的功能质量:能满足居住功能需求,满足安全、休闲、社交的需求。
(2)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用以协调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确保充足的“绿量”,乔、灌、花、草等植物比例恰当。
(3)恬境平和的居住氛围:因地制宜的环境空间、祥和的小区居住环境、个性特色的环境小品、绿化空间的可达性及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都会营造出一种居家的氛围。
1.3居住环境的社区感
居住小区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居民基本的物质要求和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居地。因此,要适合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电设施及管理要求。
2、身心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重于财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可以使身心更健康。据有关资料表明,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度为19%以上,远远高于医药的作用。满足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应该为居住者创造户内环境的健康性,户外环境的亲和性以及具有健全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
2.1户内环境健康性
(1)增强卫生防疫功能
必须增强住宅卫生防疫功能的合理性,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要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自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阳光消毒。
(2)重视设施设备交叉感染
设备设计合理性是影响户内环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厨卫设施设备及排污管道是病菌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住宅楼的管道设计如何切断病菌、病毒的传播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选择环保安全的建筑装修材料
室内装修材料是确保住宅户内环境健康的重要内容。室内装修材料选型不当,是导致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直接杀手,为确保户内环境的健康性,在设计中必须十分重视。
(4)平面布局合理
户型合理是户内环境舒适健康的先决条件,户型设计要坚持洁污分离、干湿分离、保障卫生设计的原则。
2.2户外环境的亲和性
自然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绿色是健康的保障。居住小区的总体规划一定要尊重自然。让人接近自然与亲和自然是健康居住环境比不可少的条件,古语“以景养心,以境养人”,亦即此道理。
(1)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
运动和活动是健康的基石,居住小区要营造供居民户外接纳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的各种活动空间。
(2)提供方便的商业服务设施
(3)自然优美的人居环境绿化景观
环境绿化是人居健康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绿化包括宅前屋后小面积绿化,小区路旁绿化,集中绿化,在小区中心、组团中心布置中心花园。
(4)有明显的牌示标志
(5)牌示标志是居住小区户外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牌示标志力求有趣味性、指示性、解说性、宣传性、警告性和管理性。
2.3有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
(1)关爱儿童教育机构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