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指数分解模型LMDI指数分解是一类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被广泛应用的分析工具,为了找到其中哪一种指数分解方法是首选,BWAng在2004年研究讨论了多种指数分解方法的特性进而推荐使用LMDI方法(logmeanDivisiaindexmethod),正是由于该种方法优良的理论基础、适用性、易用性和合理的结果解释等令学者们满意的特性。LMDI各个变量的定义如表1。根据表1中的变量定义,ΔPE代表末端治理效应和资源循环利用效应之和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ΔPi代表清洁生产效应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ΔPs和ΔPY分别代表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如果某种效应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那么P是负值。目前,工程技术减排措施主要分为3类:末端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因此,LMDI方法中的PE(末端治理效应与资源循环利用效应)与PI(清洁生产效应)的加和就可以表示工程技术对减排的贡献量。根据式(9),让计算一段时期内工程技术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成为可能。
1.2工程技术减排贡献度概念模型根据图1所示,人类活动可以直接通过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影响环境。其中,因为增加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人口增长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负面影响。在经济增长方面,由于高收入人群对环境质量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而低收入人群则更看重经济收益,从而导致了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正面效应,而在发展中国家却产生负面影响[12]。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改善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贡献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只有科技进步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科技进步的减排贡献利用IPAT计算得到。科技进步在改善环境方面的措施包括工程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工程技术则包括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三方面影响因素,通过LMDI计算这3个影响因素的减排效应从而得到工程技术的减排贡献。LMDI计算结果在IPAT计算结果中的比重代表工程技术在污染物减排中的贡献度。
1.3化工行业相关数据本文中,“十一五”期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3],见表2。
2结果与讨论
2.1科技进步对典型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环境影响方程IPAT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荷体现在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三方面。根据公式(2),“十一五”期间人类活动造成的化工行业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为-10.64万t和-17.89万t,即人类活动对化工行业污染物指标的减排有所贡献。逐年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在2008-2010年期间人类活动的贡献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二氧化硫减排方面,人类活动的负贡献则出现在2009-2010年期间。“十一五”期间,人口增长造成的化工行业COD和SO2排放量根据公式(3)分别为2.337万t和5.471万t,逐年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了相对较小且稳定的负效应。2006-2010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0.033亿,但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人口增长体现出相对较弱的环境负效应[10],最终体现在较小的化工行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上。此外,如图2中所示,人口增长造成的污染物排放远远小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影响,这符合Liddle[14]提到的人口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造成的化工行业COD和SO2排放量根据公式(4)分别为104.81万t和245.38万t,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效应。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环境污染程度随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则逐渐下降[15]。根据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正处在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两者之间巨大的矛盾与冲突不能简单依靠停滞经济增长缓解环境恶化或快速发展经济将倒U型曲线尽快带入后半段来解决。一方面还需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也绝不能轻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的反作用[16]。“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化工行业COD和SO2的减排具有相当大的贡献,根据公式(5)减排量分别为117.79万t和268.74万t,如图2所示,科技进步的减排贡献量具有与经济增长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变化趋势,进而削减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保证了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活动在“十一五”期间整体维持了正面的环境效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中还提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成正比例关系,根据2006-2010年间的经济数据,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7%、23%、18%、9%、18%,在2008年后急剧下滑甚至跌入10%,而正是2008-2010年间,人类活动在化工行业COD和SO2减排方面的环境贡献逐渐减小,直至呈现出负面效应。
2.2工程技术对典型污染物的减排效应根据公式(9),“十一五”期间,工程技术对化工行业COD和SO2的减排量分别为90.77万t和208.85万t,工程技术在科技进步中的减排贡献度分别为77.1%和77.7%,超过2/3的比例体现出了工程技术在化工行业污染物减排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监督管理并未发挥明显的减排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部分化工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因而造成竞争力弱、污染治理能力差、低产出以高污染为代价的产业结构问题。而监督管理落后则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投资和技术,使企业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由于监管落后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根据计算结果,“十一五”期间工程技术中的末端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分别对COD和SO2发挥了25%和38%的减排效应,清洁生产发挥了75%和62%的减排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2006-2010年间,除了2009年清洁生产的减排贡献为负值以外,清洁生产在工程技术中占据比较明显的贡献比例,这说明清洁生产在化工行业污染物减排方面具有显著成效。2009年清洁生产呈现出的环境负效应可以由学者Hicks等[17]的研究解释,研究表明中国的清洁生产被很多限制条件制约,包括有限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这些限制条件归根结底都与资金投入有关系,而根据上文中提到的,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达到“十一五”期间最低,这对于清洁生产的直接影响就是减少了该年的资金投入。然而国家在2009年的节能减排计划仍需要完成,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方面要比2008年降低3%,因此,无形中提升了末端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在减排中的重要性,此外,末端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也具备自身优势,即相对于清洁生产较低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对于化工行业而言,清洁生产是一条协调生产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推行清洁生产不仅能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国化工企业注重规模效益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末端治理的污染控制方式,导致单位产品物耗、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在原料深加工、物料循环重复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仍然具有巨大的清洁生产潜力[18]。化工行业应该依据清洁生产的理论,按照资源最优化、消耗最小化、过程无害化、技术可行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化工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化工行业发展,控制和减少化工污染,推进绿色化工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化工行业清洁生产推广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9]:资金、技术瓶颈阻碍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用;中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困难;地方环保部门及企业领导认识不足;激励措施不到位等。所以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转变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努力推动和完善清洁生产相关政策。
3结论
1.1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石油化工行业即石油化学工业,这一行业在以石油作原料进行化学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掌握着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归属国有,在广义上也包括对天然气的加工。当今社会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自然资源,不管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经济建设,都离不开这些能源;也因此,石油化工行业涉及的领域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石油化工行业的规模巨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而得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稳步向前发展。但尽管如此,化工行业在生产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1.2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安全问题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对象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生产体系巨大,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管理上的不足。石油化工行业属于国企,发展起来的时间较早,运用的管理模式也比较陈旧,虽然企业管理者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尝试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企业过于庞大,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要彻底革新旧的管理模式不能只靠一朝一夕。而这造成了石油化工行业在管理上容易出现纰漏,管理不灵活,缺乏安全管理人才的现象,并且在进行对生产现场的管理时,没有做到严格要求。二是石油化工行业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的一个弊病———生产条件过于苛刻。石油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条件要求很高,如对高温环境的要求;而高温对于易燃易爆物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存在,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三是企业没有及时或严格例行安全检查。这对于该行业的生产来说是很危险的,没有严格进行安全检查,就容易忽视生产、设备、人员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及时解决,即便这些问题在萌发时只是一些小问题,但长期以往,则容易演变成大问题。四是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许多生产者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并没有全面的认识,也未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在面对安全问题时,他们没有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不能在灾难萌芽阶段及时阻止灾难的发生。五是生产者在生产中进行违规操作,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理应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进行的,进行违规操作很大程度上也和生产者的安全意识不足有关。石油化工行业本就是容易发生事故的行业,对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重视,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2解决化工行业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原材料属于易燃易爆物品,而经由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一系列产品也同样属于危险物品,这使得石油化工行业成为了一个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由多个环节有序组成,所有的生产环节环环相扣,因此当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很大的震动,使生产严重受影响,不仅无法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出现更大的安全问题,改革当前的管理模式很有必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生产中出现漏洞,并得不到及时解决。而且该行业对生产技术和条件的要求非常之高,长期要求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温等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动力主要来源于电、火和热,而这于充斥在生产过程中的易燃易爆物而言是不容忽视的导火索。此外,如果没有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安全生产就成为了无稽之谈。在生产中展开安全检查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能够有效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除了这些方面,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也是十分必要的,生产者处于生产的第一线,直接接触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产安全进行,还可以提高生产者的人身安全保障。并且这类国有企业在生产中投入大,涉及的人员众多,如果不加以重视,一旦危险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解决化工行业安全问题的对策
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安全生产作出思考,针对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石油化工行业的管理模式总体上比较陈旧,受制于行业的巨大规模,管理模式的改革工作不能快速完成,但是管理者也要积极对此进行探索,逐步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与转型。并且广纳贤才,吸收更多管理方面的优秀人员,将其投入到企业安全管理之中,并借此力量,促进管理模式改革的完成。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重视对安全生产现场的管理工作。其次,对于该行业所要求的苛刻生产条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生产规则,不能逾越,并结合对安全生产现场的管理,保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在该行业中,唯独这一项是不能避免的,因此绝对不能大意。此外还要开展及时、严格的安全检查工作。安全检查工作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设备出现故障、生产者进行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问题,从而能够及时上报并且予以抢修、纠正,进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最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这项措施不仅仅针对一线的生产者,还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所有工作人员。企业可以在员工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或开设加强生产技能课程等活动,定期进行安全宣传,让员工认识到如果石油化工行业出现安全隐患的严重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让员工进行操作;规范员工,尤其是一线生产者的生产操作,使他们掌握真正的应对安全问题的技能。
4结语
[关键词]化工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Q0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83-01
1 前言
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过程异常艰辛。由于化工企业本身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伴随着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小则企业财产受到损失,大则环境被污染以及对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技术先进的新型的仪表出现标志着化工生产逐渐完成自动化过程。目前对于化工仪表的管理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在目前状况下,国内缺少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优秀的相关仪表自动化人才。不仅如此,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维护质量不高、对出现的故障难以进行及时而有效管理的问题,这些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于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失
现如今由于行业的薪酬问题,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分配呈现出2:8现象,即80%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20%行业中去,其中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社会边缘行业,工业的性质以及发展空间都制约了该行业人才的出现,因此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相关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在地点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观念等。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得工作人员停留在原先的岗位上而不能获得进步与突破,而长期以往的积累,势必会对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管理失位。
2.3 培训机制存在缺陷
2.3.1缺少主动培养意识
目前状况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员工的技能以及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具有实际意,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操作。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在对化工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时,经常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工作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描述或者书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的效果以及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2.3.2培养经费不足
进行对于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而且,化工仪表往往较为先进,实现对其的有效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于技术保密等需要,化工仪表生产厂家一般都对此严格控制。除非特殊需要,才会提供有限的相关技术资料,并需要缴纳相关费用才肯提供培训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2.4 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缺失
2.4.1产生与收集脱节
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主要指各种设计图纸、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当前,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技术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出现部分真空,使专业技术档案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遗漏。特别是由于部分人员跳槽,为提高身价,利用工作之便,带走部分技术资料,更使企业应有的技术资料出现空白,影响了后续人才的培养。
2.4.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目前状况下,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多游离于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范围之外。特别是一些较先进的技术资料,如新进仪表的说明书,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某种程度存在着人为原因造成管理真空的现象,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断层,难以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借鉴。
3 提高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齐抓共管推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
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把该工作作为企业员工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加强对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要主动与生产、设备、研发等部门,共同促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做好企业的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
3.2 努力形成重视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的氛围
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生产工艺、设备的领导和部门,要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发挥推动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制定政策,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土专家,要采取科学考评,综合认证等形式,做好首席技师评选等相关工作。
3.3 健全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制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依法治档,提高档案意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档,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制定细则,做好协调工作。化工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档案管理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管理细则,使每一环节均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主要产生单位,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收集整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人才缺失问题并不是不可弥补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提高主动培养意识从制度上提高辅助单位的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工业仪表自动化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起步晚底子薄,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从目前来看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培训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事实,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看待问题就可以在问题面前纠正错误,只要秉承坚定不移的进取心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的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红,王德心.浅析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112-115.
[2] 王春雪,李国成.工业自动化仪表标准化现状及下一步工作重点[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02):143-146.
[3] 高家会,方佳慧.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J].科技资训2011(04):103-109.
[关键词]环境 化工行业 竞争力
1 环境规制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具体来说。环境规制是通过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来达到加强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从国内环境规制来看,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制定并且长期实施的一项环境规制政策就是排行收费制度。排污费的收取是我国实施环境管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规定了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污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等五大类,00多项排污收费标准。排污收费制度是指标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能较好的反映我国环境管制水平。 2,我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行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体制下,企业、产业、甚至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经济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从国家、行业或产业、企业等层次进行分析。 本文所指的产业竞争力,是从行业的层面进行界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该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它代表着该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的相互关联和支持程度。 2,2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化工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化工行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化工行业体系。我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随着产量的不断扩张,近年来化工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橡胶制品、无机化工品以及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此外,我国的烧碱、纯碱、化肥等行业的出口量一直占国内产量的20%以上,轮胎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5096以上,无机盐、染料、农药也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化工行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化工行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化工行业是污染大户;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也恰恰反映出我国化工行业产业竞争力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2,3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环境规制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加深,1989-2004年间集中制定了包括
关键词:化工工艺;固形燃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业技术的日渐发达,我国对 RDF(垃圾衍生燃料)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获得了较好的成就。之所以要对垃圾衍生燃料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垃圾和污泥本身具有一定的热值,燃烧处理后能将部分热能加以回收,所以有必要对的大批量垃圾衍生燃料技术作深入探讨,以便实现固形燃料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做到资源节约。下面,结合RDF技术,对化工工艺中固形燃料的工业化应用作详细探讨。
1 固形燃料的工业化应用
国内现有的垃圾燃烧处理方式有三种,即三种不同形式的垃圾燃烧炉,分别为回转窑式焚烧、机械炉排焚烧炉和流化床焚烧炉。在这三种焚烧炉中,机械炉排焚烧炉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结构却比其他两种炉子要复杂,垃圾焚烧时很容易出现局部垃圾被烧透、局部垃圾燃烧不全面等问题,并且焚烧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所以综合分析,目前性能最良好,最适宜垃圾焚烧的炉子流化床焚烧炉。
下图1是流化床焚烧炉的工作原理。由图1分析可得,流化床焚烧炉在焚烧垃圾前需先在炉底铺垫一定厚度和一定范围的石英砂,俗称炉渣;然后在炉底部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将炉渣吹起,发生翻动,形成硫化状态。
图1 流化床焚烧炉工作原理
一般情况下,流化床焚烧炉形状取圆形塔体,并在塔体下设置分配板,便于分配气体,塔内主要用于装载耐火材料。流化床焚烧炉的基本温度控制在 800~900℃,特点具有较高的清洁性,且焚烧效率高、过量空气少,能在塔内实现对有害气体的控制,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废物产生是主要目的之一,另外热量输出这一目的能为供电提供能量,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便利。高品位的电能为废物焚烧所产生的热能所提供,这样的电能传输距离远,而且受用户限制的少,其优点体现在废物吨度的降低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上,图2所示为典型的固废焚烧发电系统。
图2 固废焚烧发电系统示意图
在废弃物固形燃料发电系统中,废物是余热锅炉中的主要燃料,水作为中间介质被应用到转换能里。工质吸收了燃烧废物所产生的热量,而饱和水没有吸收热能,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带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蒸汽,而且很热。这种蒸汽就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所以热能被有效的转化为电能。
通过实践得知,从热能到机械动能的转变,然后再到电能地转变过程中,会损失很大能量。要想提高焚烧厂的综合利用率,将热电连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发电到区域性供热或者再发电再到工业供热联合起来。原因如下:大概有67%的功率会被蒸汽发电过程中的发电机以及汽轮机占据,如果直接供热的话,就相当于用户得到全部热能。所以此种直接供热的方式更加的实用和有效率。
2 固形燃料工业化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固形燃料燃烧机理是燃料工业化应用的研究重点。
固形燃料燃烧处理需要借助燃料焚烧炉,而为了设计出更为合理的燃料焚烧炉并在焚烧过程中将燃料工业化,在实际焚烧前必须对固形燃料作多次试验,准确了解垃圾或污泥等固形燃料的特性,如燃料的热解、固硫、固氯等,甚至包括燃料的反应动力学。
2.2 燃料焚烧炉的设计一定要合理。
上述内容中提到,固形燃料的最佳焚烧方式是流化床焚烧炉焚烧,原因是流化床焚烧炉具有结构简单、燃烧指数过高以及过量空气少等特点,且在焚烧时就能对有害气体生成作有效控制,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因此,比起其他两种焚烧炉,流化床焚烧炉更具固形燃料处理优势。在设计流化床焚烧炉时,要注意保证流化床焚烧炉的基本特性,突出焚烧炉的高清洁、高效率优点。
2.3 控制固形燃料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固形燃料焚烧应用时要尽量避免燃料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这就要求严格控制好固形燃料焚烧工艺,保证燃料焚烧处理质量。生活中固形燃料所造成的二次污染主要有燃料焚烧烟气、炉渣。这两种二次污染产生的过程为:固形燃料合成或构成机构中加入了固氯、固硫剂,因此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出相应的烟尘、酸性气体,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
固形燃料焚烧中所产生的炉渣通常属无机物质,包括的类型很广泛,如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等。焚烧炉中炉渣数量或重量过多后,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尤其是一些内部含有重金属化合物的炉渣,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对于炉渣的处理,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填埋方式加以处理,这种方式虽然可行,但因为国家土地有限,并且炉渣中仍然含有少量有利用物质,所以还可采取更好的措施对炉渣进行处理,比如将炉渣当做资源,再次开发利用等。
2.4 建立相应领域的政策。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废弃物固形燃料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假如政府和有关单位能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的话,会大大提高各单位对此技术应用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各种优势将会伴随着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而体现出来。应该努力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这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如果能有严密的科学论证的话,废弃物固形燃料技术将会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化工工艺固形燃料工业化应用一方面可提高固形燃料的热能利用率,实现能源节约,另一方面则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环境保护。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论处了垃圾固形燃料工业化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艳.化工工艺残渣固形燃料搅拌混合设备设计[J].商品与质量,2010(SC):34.
关键词:化工企业;基层班组管理;人性化管理
化工企业基层班组管理,即管理者通过对班组中的员工管理,设定管理目标,从而实现企业更优更安全的发展。然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一般只注重于企业的生产效益,而忽略了对班组员工进行人性化的关怀,易使得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易发生抵触心理,工作效率低下,安全事故多发。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则不仅看重企业的生产效益,其对基层班组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则更加注重,从而使得员工工作热情高涨,人身安全及工作效率极大地得到提高,班组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对企业更具有归属感,因此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式类似,化工企业基层班组的管理都是通过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对班组员工的工作行为、人身安全防护、效率等进行规范,从而提高班组员工的人身安全及工作效率,以此实现对员工工作的指导,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领导的权威性与管理中的引导作用相悖,因此管理工作的制约作用被放大,而引导作用被忽视,导致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良好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工作积极性。因此,随着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不断深入发展,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特点,对基层班组员工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化工企业管理模式的亮点,对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提高效益作用越来越明显。
1基层班组人性化管理是化工企业化工生产的必然要求
第一,通过定量的指标控制职工的工作行为无法激发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身潜能。离散型生产模型中,企业职员的生产效率和潜能产出均在产品上得到正常的体现,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由此,管理者一般通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衡量,因此,在这过程中,显性的指标可以更加容易、有效的控制员工。然而,这一模型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化工企业。这是因为化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装置的安全运行,化工产品的质量、数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弹性大,且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投入与工作产出并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化工企业员工虽然在显著指标控制下能够实现正常的生产效率,但很难实现班组员工的潜能激发。第二,化工企业的产品生产是多方合作的结果。离散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发挥常常只影响员工本人的岗位指标,并不影响其他员工和整个生产系统。由此,员工个人的工作行为对企业生产体系没有足够的制约作用;化工企业与此相反,其产品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要求班组员工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实时性和连续性。因此,若个体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够或个人潜能没有得到良好发挥,将对企业化工产品的生产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个人行为在集体合作过程中成为系统的显著制约条件。第三,化工企业班组的管理模式不适于采用以显性指标“制约”管理的模式,如“等级权威”、“交易+等级权威”等,这是由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现代化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应采用人性化的关怀管理,如“信任”的“引导激励”模式,从而实现基层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与紧密的集体合作。
2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实践
化工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应该本着实践为本、观念先行的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化工企业基层班组人性化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从根本上改变追求生产效率第一的观念,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唯有实现管理学上的深入探究,才能够有宽阔的胸襟与更高的眼界实现心态的主动转变,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并使更进步的管理模式显现成效。理论联系实际,化工企业的实践丰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内涵。首先,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化工企业基层班组人性化管理模式中,民主管理是核心。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刚正不阿,从而依靠自身的个人魅力和带动作用让班组职工心悦诚服,并激发职工潜能,而不是靠权威式的压迫使员工屈服、无奈的服从。实施民主管理,应广泛集中职工智慧,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让职工体会主人翁意识,为班组的和谐提供保障。其次,推行亲情管理。实行亲情管理,对班前情绪有异常的员工进行谈话,对受到批评的员工多沟通交流,经常召开班组谈心会,就要求管理者既能够按照管理制度管理,又能够通权达变,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员工,实现班组人员间的亲情凝聚,从而使班组更加和谐,工作更加开心,从而实现安全效益双收获。最后,实现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目标是,利用班组文化的影响力,实现班组员工自觉地向心力,营造合作、开放、信任、和谐的团队氛围。班组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关键。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化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工企业的发展,而基层班组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及工作积极性与潜能的激发。管理者不仅要实现新旧管理观念的转变,更要把人性化的关怀运用到实际的班组管理过程中,从而提高化工企业基层班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并以此实现化工企业的安全高速发展。
作者:赵文灿 刘炳鑫 王亮 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三区整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目前我国正逐渐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的发展阶段过渡,衡水工业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衡水工业新区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武邑循环经济园区三个片区构成。
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是2003年,按照“以工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原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整合和规划建设形成的。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是桃城区从自身发展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地方经济,在市区外环路以北,原106国道两侧规划建设形成的。武邑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按照污染企业“退市近郊”的指导思想,在桃城区和武邑县交界处选址建设形成的。
本文从新型工业化对现代工业园区的发展布局的要求出发,探索衡水工业新区的三区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复合、生态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衡水工业新区发展背景研究
1.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京津冀地区与河北省内的产业转移,将给衡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衡水工业新区作为衡水市的重要产业承接地,需要在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重新审视和研判。
2.区域交通条件的重大转变
随着太青客运专线、京九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公路、邢衡、衡德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工业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日趋便利,区域交通优势更为突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区发展活力的增强,将会大大地促进工业新区的产业发展。
3.上位规划对本区域的功能转型与定位提升的要求
《衡水市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2030)》提出 “主城扩容,整合三区,打造中心城市”,形成“一湖两城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衡水工业新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团之一,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和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组成(本文简称“三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制品、橡胶、纺织、食品、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本次总体规划应在整合三区及产业发展上予以深入研究和落实
4.衡水市委、市政府对“三区”整合的要求和对工业新区建设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三区”发展迅速,规模逐渐壮大。但由于“三区”分别归属衡水市经济开发区、衡水市桃城区和武邑县,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导致产业上同位竞争的局面,迫切需要在产业定位、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依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经济集约发展。到“十二五”末,要将工业新区建设成为控制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体制顺畅、富有效率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融入冀中南、对接大京津”。
三、衡水工业新区发展的SWOT分析
1.S—发展优势
(1)对外交通优势
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九铁路、石德铁路、大广高速、衡德高速、106国道以及规划中的太青高速铁路贯穿工业新区,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日渐缩短,为全面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土地空间优势
区内地势平坦,现状除工业企业外,大都为村庄用地,且空间有效拓展范围内基本为一般农田,基本农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充足,建设空间大、成本不高。
(3)生态环境优势
滏阳河自南向北穿越本区,滏阳新河与滏东排河从区域东部流过,现状植被覆盖较好,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4)产业基础雄厚
三区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工程橡胶、精细化工为主。近年来,工业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约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财政收入约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20%。
2.W—发展劣势
(1) 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不畅
工业新区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主要为肃临路(上跨大广)、衡井路(上跨大广)、振华新路(上跨高速)、040省道(下穿高速)、工业大街(上跨高速)。除振华新路道路宽度超过40米,上跨宽度超过30米外,其他道路均较窄,极易造成交通瓶颈。
(2)用地空间跨界过多,管理混杂
工业新区用地范围跨经济开发区、桃城区、武邑县、深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长期的各自为政使得各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基础建设无法有效统筹,无法避免资源浪费,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给三区整合带来不便。
(3)环境承载力差、基础设施共享度低
三区各自建设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度低,造成资源浪费。且各区对水资源利用不集约,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对工业新区未来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构成威胁。
(4) 现状滏阳河水质污染严重
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水未达排放标准,无节制的向滏阳河排放,使得滏阳河下游的水质日益变差,黑而臭的水体对周边土壤、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对工业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
3.O—发展机遇
(1)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河北是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衡水是京津冀合作战略中重要的承接城市之一,有潜力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加工配套基地。冀中南产业经济区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重化工产业主要向沧州转移,建材产业向邯郸、邢台陆续转移,纺织、食品等产业向邢台、衡水转移。工业新区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增强自身竞争力。
(2)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战略对本区域的定位提升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工业新区为其重要的发展组团,初步对工业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用地布局进行了规定,未来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化工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金属制品园区、橡塑工业园区。这对工业新区未来的产业和功能定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3) 衡水湖开发带来全城生态建设的新动力
衡水湖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对提升衡水中心城地区的环境品质、引领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促动作用,为工业新区改善自身生态环境提供动力支撑。
(4)市政府自上而下“三区整合”的发展契机
衡水市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力推进“三区整合”,以期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服务平台,为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工业新区能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4.T—发展挑战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发展目标
(1)工业经济总量目标。根据天津市委“三步走”战略要求以及《天津市2003―2010年优势工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工业增加值,到2010年达到2400亿元,年均递增13%以上。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天津市新的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现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2010年,高新技术技术产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3)技术进步目标。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0年达到60%。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建立10个科学研究中心、2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00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
(4)产业布局目标。以加快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建设和实施工业东移战略为突破口,调整工业区域布局。经过5到7年的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以滨海新区工业为主、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和区县特色工业共同发展、布局合理的天津工业新格局。
2、主要措施
(1)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工作重点。重点围绕《天津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所确定的产业方面9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天津市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专项的要求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及示范工程)。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每年组织实施10―15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切实发挥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鼓励国内研究机构在产业基地内与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或国外跨国公司的开发合作、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吸引国外著名高科技公司独资或合资兴建研究开发中心。
(2)振兴传统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要针对各个产业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规定各个产业鼓励使用、允许使用和限制使用的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一步引进技术、资金、管理,采取外资并购方式,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国有工业企业。
(二)促进工业的绿色发展
1、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项目建设前,必须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认证等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
2、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3、倡导绿色经济
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中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到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黑色发展是指高消费、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低使用价值、低资源生产率的发展。什么是绿色发展或绿色经济?BrainMilani把绿色经济定义为全部经济的产出,是一种服务,即绿色经济是一种服务型经济,它围绕人的需求来进行服务。人的最大需求是生活质量,这样就派生出绿色经济、绿色食物、绿色能源,甚至是绿色城市、绿色教育,它实际是以人类发展为中心(胡鞍钢《新型工业化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本身最重要的资产,不断地投资使其扩大或增加服务功能。绿色发展有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市场驱动,是基于市场机制、基于开放、基于竞争、基于更合理地使用资源和环境。
二、天津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实施三大举措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共进
1、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积极地投身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企业所要做的是一场从管理模式开始的变革,网络技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递手段,使得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协作成为可能,使得生产组织方式的精细化成为可能。传统的产业分工,全能型、长链条的生产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必须进行业务分解和结构重组。在这方面,天津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业务流程尚需理顺。要充分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灵敏制造(A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使企业的信息―决策―执行三者集成化,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垂直一体化管理向组织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化;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和资金流管理,改善成本结构,降低管理成本。
2、发展企业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充分利用便捷的电子网络来把握市场动向,使生产经营贴近市场、及时做出反应。通过基于因特网平台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业务管理,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RM)建设,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市场,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增强迅捷反应能力。
3、形成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新环境
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府主要应负责体制创新和提供高效率的公共产品,组织实施好全市信息化的重大工程。有步骤地实施政府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企业信息专网,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化重大工程。积极探索政府管理决策信息化的政策,发展电子政务和企业上网工程,并从政策上为企业投资、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快电子认证、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
1、通过加大城市化投资,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推进,需要社会资金的投入。天津市预计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0%,10年内将增加164万城镇人口。按每新增1个城镇人口需2万元城建投资和就业安排计算,共需328亿元,年均32.8亿元。巨大的投资将有力地拉动投资需求。城市人口的增加,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结合在一起,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进程。解决资金问题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投资领域限制,启动全社会资金对城市化进程的投入。
2、消除政策性因素,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
(1)进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总体改革。改革方向是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就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制度。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进城农民对承包耕地进行转让、出租、入股等,把土地交给其他人或企业经营。也允许进镇农民继续耕种承包土地,实行兼业。对于取得小城镇常住人口的农民,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转让,原有宅基地要适时置换,防止闲置浪费。建立这种农地流转制度,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土地归属感,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流动自由化,从而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
3、大力发展区县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地区工业化的中心
从全市来看,发展的重点仍应该是各区县中心城区,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这既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在扩大各区县中心城区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中心城区的扩散作用。还要重点发展具有工业实力的8个组团,即杨柳青、大寺、双街、小淀、新立、军粮城、咸水沽、双港,带动天津城市化由市中心城区加快向外发展。
(三)推动京津联合促进环渤海区域区域发展
北京、天津相距很近,只有137公里铁路里程。这两个大型城市,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贯穿亚欧大陆桥,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地位。两城市之间多方面互补,存在联合的先决条件。世界各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为京津联合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日本的东京―横滨城市带、韩国的汉城―仁川和荷兰的海牙―阿姆斯特丹城市带。东京是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横滨则是东京的外港,是日本第三大工业城市,这两个城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城市功能得到合理的分工和充分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值得借鉴。
京、津两个城市联合,形成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轴,环渤海区域才能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加快发展起来。为此提出启动京津联合的两个路径。
1、以港口合作为突破口
天津港作为首都的门户和三北地区最大的出海口,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港口合作上有新突破。天津应从为北京和广阔的腹地服务入手,向北京和周边地区敞开所有港口地段和设施,提供一切政策优惠和服务手段,可以采取合作建港、独自建港、联建共管等多种形式。天津滨海新区因其独有的综合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将成为构筑京津经济联合最理想的示范区。天津市应联合北京以及环渤海地区省市共同开发滨海新区,共同投资,共同利用,共同收益,使滨海新区真正成为首都和环渤海地区联合对外开放的“共同窗口”和带动整个北方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2、明确京津工业产业重点和分工
关键词:财务危机 主成分分析 石化行业 预警
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而因陷入财务困境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公司管理者、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及时识别并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财务风险具有行业特性。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行业之一,为此,本文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对象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一、文献回顾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始于Fitzpatrick(1932)、Beaver(1966)等人用单变量法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其后,学者Altinan(1968)和Blum(1974)等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来建立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Ohison(1980)和Zmijewski(1984)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方法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后又跨越到人工智能模型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企业财务预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且其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陈静(1999)用单变量判别分析和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做了实证分析,得出在宣布日前一年总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5%。吴世农、卢贤义(2001)建立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研究结果发现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误判率最低。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财务预警,但统计方法因其较强的操作性和可理解性,仍被广泛的应用于财务预警中。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由Pearson(1904)首先使用,以后经Hotelling(1933)、Cooley和lohnes(1971)、Kshirsagar(1972)、Morrison(1976)和Mardia、Kent&Bibby (1979)发展和成熟起来。其优点是可以对观测样本进行分类,并根据各因子在样本中所起的作用自动生成各因子权重,简化实测指标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吸收主成分分析法优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石化行业为例的多重截面的主成分分析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从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石化行业首次被ST及*ST的37家上市公司界定出26家作为财务危机公司的研究样本。然后通过资产规模、上市时间相近等原则,按照1:1的比例进行逐一配对,得到相应的财务健康公司26家作为配对样本。再将52家公司平均分成训练样本26家(其中危机公司13家,健康公司13家)和检测样本26家。定义财务危机公司被ST或*ST时为T年,本文选取其T-2、T-3、T-4、T-5年内的比率数据进行分析。财务数据均来自瑞思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在财务危机研究中,变量指标的选取通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本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遵循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涵盖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和资本结构六个方面的22个财务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性组合可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主成分分析法的一般模型为:
其中,X1,X2,...Xn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Fi(i=1,2,...,m)为选择确定的m个主成分因子;Ki(i=1,2,...,m)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即第i个因子的贡献率);F是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均值对比分析。将选定训练样本的13家财务危机公司和13家配对的健康公司分成两组,然后分别计算两组22个财务指标在被ST的前四年的均值,然后利用EXCEL的折线图将均值的对比情况描述出来,具体的变化详见图1。从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有以下规律:第一,随着ST年份的临近,ST公司和非ST公司部分财务指标的差异逐渐明显,折线图上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因而得出结论: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如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应收账款收益率、销售现金比率、股东权益比率等。第二,两类公司多数的财务指标变动曲线可以分开。例如,若非ST公司的指标在ST公司指标变动曲线的上方,则这类指标就是正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若非ST公司的财务指标变动曲线在ST公司的下方,这类指标就是逆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等。也存在两类指标互相交叉的情况,如流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销售现金比率等。
为了进一步挖掘配对样本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危机公司和健康公司的22个财务指标T-2、T-3、T-4、T-5四年的均值及标准差,并将它们的均值与标准差相减进行比较。得出,健康公司与危机公司在均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健康公司的财务指标中除存货周转率(X13)、资产负债率(X20)、固定资产比率(X21)的均值比危机公司小,其余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均比危机公司大。且非ST公司样本组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指标明显高于ST公司样本组的对应指标。从标准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财务指标中标准差的差值大部分为负数,说明ST公司样本组的被ST前四年的均值波动要大于非ST公司样本组。
由均值和标准差对比分析可知,危机公司与健康公司的财务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当某个公司的多个财务指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时,表明该公司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但是,均值对比分析是基于各指标的平均值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极端值造成指标均值差异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够依据均值分析进行粗略的估计。
2.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为从统计上检验选取的变量在危机公司样本组和健康公司样本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应用非参数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法对两组样本22个财务指标进行统计检验。通过检验得到,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前四年内,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通过显著性检验的,T-5年、T-4年、T-3年、T-2年依次有5个、5个、10个、12个指标。由此可见,距离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越近,危机公司与健康公司财务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就越大,这说明危机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时序渐进性。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之前,先需要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根据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发现T-2、T-3、T-4、T-5年KMO值依次为0.611、0.559、0.808、0.426,Bartlett’s检验P值均为0.000,小于0.001的检验水平,拒绝单位相关性的原始假设,故可知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因此,运用SPSS16.0软件依次对T-2、T-3、T-4、T-5年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在满足特征值大于1的前提下,提取主成分因子。具体情况见表2。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解释,由统计结果可知:T-2年的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1、X2、X3、X4、X9、X11几个变量,可解释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5、X20、X22几个变量,因此F2主要代表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第三个因子由变量X8、X17、X19贡献最多,故F3可解释为现金流量状况。以此类推,各年的主成分因子的含义如表2所述。在确定了各主成分的经济含义后,可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各个主成分关于原始财务比率的线性表达式。同时,根据统计结果中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得到主成分预测函数。
(三)各年预测结果的比较
将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各年标准化数据代入危机前四年所建立的主成分分析模型的预测表达式中,计算F值。根据误差最小化原则,确定各年F值的临界值,从而进行预测准确率的计算。其中危机公司判定为健康公司为一类误判;健康公司判定为危机公司为二类误判,得到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预测准确率的结果见表3、表4。从表中可以看到各个年度训练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均高于检测样本,说明训练样本对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且T-2年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综合预测准确率训练样本达到93.50%,检测样本达到82.50%,高于T-3年和T-4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而T-3年和T-4年的预测准确率差别不大。由此可见,危机到来前两年的数据预测效果较好。
四、结论及局限
本文选取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中配比的危机公司和健康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2个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变量。从各年度的主成分分析表达式中可以归纳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状况是影响石化行业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键性预警因素。此外,本文选取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被ST前四年的数据建立多重截面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T-2年主成分分析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T-3和T-4年的模型。但本文的预测准确率整体上并不是很高,主要存在以下因素:(1)大部分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均选择了T-1年的数据,而上市公司在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是由其T-1年财务报告的公布决定的,因此,T-1年预测模型即使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在实际预测中也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2)财务指标的局限。本文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进行判别和预警,而财务指标又有其局限性,不能概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非财务因素。(3)样本量的局限。根据数理统计的大数定理,评价样本的数量越大,协方差矩阵就越趋于稳定,主成分分析的准确性就越高。而本文选取了2008-2012年5年间石化行业被ST的26家上市公司为危机样本,样本量相对较小。X
(注:本文受54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商务运作与企业服务创新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