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专业养猪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养猪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养猪技术

第1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专业课程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学习一体化进行教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课程的设置就是利用实践的锻炼来验证理论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设置的课程来设计所要实践的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然后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认真的分析其专业的任务,按照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设置好学习情境以后,学生按照这种情境来完成自己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在课程的一开始首先完成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穿行实训,把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便完成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

(1)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与当地一些有名气的企业进行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实现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这样对企业和学校来讲是双赢的模式,企业不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人才,学生还能够借助企业的一些高科技的机器锻炼自己的技能。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学生职场化、师生身份双重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个高校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专门人才,尤其的建筑工程专业,更是随着如今大建设、大发展的潮流下不断的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高校对这门专业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基本上大学3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管理,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的结果来发放劳动的报酬。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1)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要大力的推广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企业作为主导地位,学院作为辅助的地位,这样利用双元的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很多高校目前的学生实训基本上都是学校自己的进行学生的管理,在实训的期间虽然也不断的强调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进行学生的培训,但是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合作,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对这种机制进行改革时考虑到了工学结合以及定岗实习的模式,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成功的经验,在确保企业的利益前提下建立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双元教学模式

(2)实施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

这种方式能够改变目前企业目前学生实习没有报酬的现象,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分摊教学的成本,在这方面政府和学校要进行相应的界面税费或者给予企业相关的补贴,来促使企业有这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让学校主动的把学生实习的费用与企业分享,同时学校也要时刻的为企业服务,比如员工的培训、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3)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尽量的避免传统的课程的教学机制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和方法的制定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4)注重学业和就业相结合

学习和就业是一个一始、一终的关系,没有好的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实习开始就应该把就业的问题加以重点的考虑,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实习的主要目标上,精心的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真正的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4、结论

随着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大力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如今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5%,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贤清.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10,Z1:33-36.

[2]王英红. 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第2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术人才要求的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竞争也日趋激烈,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超前的择业观念。根据我国“加强第一产,提高第二产,发展第三产”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为工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择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择业观念,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急剧下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第二,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能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使企业释放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近几年来,高等院校扩招、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几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第三,社会追求高学历。 由于我们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是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而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至使职业技术学校“门庭冷落”。

第四,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始终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

二、改革措施

1、转变思想

当我们用传统智力理论去观察中职的学生,就会感到其素质低下;去组织教学,就会感到成效不明显。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呼唤: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下,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智力理论(智商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进而使学校教育主要以测验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为本位的学习,忽视了其它智力的存在,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中职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只要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智力强项并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中职的学生会同样出色。

2、转变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上一种行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的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语言、数理逻辑智力占优的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淘汰式教育向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

一般教材比较注意学科的体系性,但从认识的原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看,却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这种体系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信息的不

同特性。干扰了认知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对于中职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补习”,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中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中,从而就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学生多起点、大跨度的现状,中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弱项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

5、完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支撑,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测定为主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简便、易行、好操作,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科学、客观、公正。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处于劣势,是这一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也可以说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职教育应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主干,最大限度内给学生以肯定。

7、采用适用的考试形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田玉芳.加强学法指导提中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刘兰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03.(5)[4]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5]珍妮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 98年版p364、p401

第3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改行;就业; 素质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改行了,专业改行浪费了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在工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思想。

1. 调研样本选择、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1) 选择调研样本

对多所学校工科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网上发放问卷,委托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统计,借大学生返校聚会的机会,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8份,共收到问卷496份作为样本。

(2) 对改行的界定

考上研究生的不在统计之内,在企业从专业技术工作做起,走上管理层岗位的不算改行;跨越一级学科的专业才算改行。

(3) 对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分析

对49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1所示专业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结果,毕业就改行的162人占32.2%;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以后改行的可能性很少,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32%;可见超过一大半毕业生改行了。

2. 改行原因分析

对一年内跳槽的166人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2所示结果:在企业心理落差很大,与自己理想状态的工作相差很远的占26%,而这些人大部分还没有接触真正专业技术工作,半年内就跳槽;业务能力不适应单位需要,不能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占70%;总感觉工作太累待遇低的占18%,这三者百分比大于100%是因为部分跳槽者原因占二或三项,为此以由重到轻的顺序统计跳槽的原因依次为:E、D、F,可见跳槽第一位的原因是在原单位业务技术能力不足,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不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可见:机械类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一年基本就是决定是否跳槽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在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在企业第一年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跳槽,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技术生涯发展前景。

2. 反思机械类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原单位岗位技术工作,原因如下:

(1)很大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比较好地培养起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做为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偏离了工程自然的正确道路,做了脱离工程实践的纯理论性设计,没有起到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桥梁作用。

(2)学校政策上缺乏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制,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大学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差,与我国高校长期过分偏重理论和学术性专业教育,忽视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机械类本科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即把知识点和企业实践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让学生“看实物、看工作过程、动手做、置于工作现场发挥耳、眼、手、动作全部投入的教学过程”,拉近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 教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中,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注重选择来自企业工程应用题目,注重把知识点、实物、实验和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弄明白,掌握的原则是只要是真刀实枪设计、安装、操作的实实在在课题就认为与企业工程实践接轨。通过企业工程案例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设计,即使学生照图册抄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避免闭门造车和就画图而设计,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4. 企业要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毕业生实习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首先面临半年左右的实习期,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安排学生以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实习,而让学生全厂逐个车间工段观看实习,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如调查发现某企业三位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了四个月,问及某台立式铣床相关技术问题时,只知道铣轴上键槽,其他如工序尺寸、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设计基准、铣床传动链和电气控制等问题一概不知,这样实习期满根本承担不了轴的加工工艺设计和铣键槽工装设计。

建议企业对新来大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习:每组给具体的实习项目,已经设计成功投入使用的项目(一道工序为主)即可,如A组轴铣键槽项目、B组精车削轴项目:均涉及加工设备、工装、工艺规程、加工工艺尺寸链计算及电气控制与维修等实习,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认真学习通一遍,把电气控制原理图再对照实物画一遍,毕业生以项目成果和实践为导向,深入学习、理解、学习项目的内容,组与组之间再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实习一个项目有多个项目的收获。项目实习结束可转入另一项目。有的企业就这样以项目为切入点安排新到大学生实习,明显提高了实习效果,实习期满学生感觉有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了。

作者在2013年指导专业课程设计设计进行了文献[2]所述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学毕业生进行项目实习,实际就是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项目教学法在企业实习的延伸,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很快就能担当起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培养了人才,跳槽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红波. 初入社会大学生跳槽现象剖析,江苏高教2000年4期,83-84

[2]赵庆志,许云理,李佳欣. 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1月 (下旬刊),4-6

第4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三主体;四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9-03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of Three Main Bodies and Four Fusion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ZHOU Hong-bin, XU Li-jie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ideas of grounding Zhangjiagang, fusion Zhangjiagang and service for Zhangjiagang,we car? ry out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of three main bodies and four fusion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the three party win together,we must mobilize school,enterprise and students,the three main body’s enthusiasm and make them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four educa? tion steps,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ng,teaching design,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three main bodies;four fusion;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国内众多学者围绕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1-3],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人才培养的某一具体环节,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沙洲职业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以“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大主体:学校、企业、学生[4];而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四大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要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生”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这四大环节中,使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结构图如图1所示。

2“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我院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培养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人员、网络工程施工人员。具体要求学生成为和谐的社会人和杰出的职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技能,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能力合一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专业技能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以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能力的培养为例,前期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等课程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后期课程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TCP/IP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等,如果掌握了这些课程传授的技能,在网络的组建、管理等方面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相合作,开展为期2周的网络工程项目实训,通过网络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试及验收等过程,融合网络组建、管理的相关核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按照“岗位需求练技能”的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及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突出能力训练项目考核。

2.2教师、企业专家携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理念要求,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整和侧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分析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项目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养成规律[5]。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在给学生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会使用FlashFXP等工具软件,掌握常见的Internet应用技术,使得学生对FTP、HTTP协议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理解网络协议的功能。否则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协议名称,不能真正理解。

2.3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校内外交流,主动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2011]9号)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实施“教师对接企业”工程。联系张家港市的重点企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本行业的典型企业,安排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联系一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企业的各类标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以“访问工程师”等角色,承担企业安排的相关工作,挂职以下相应的一种岗位:1)担任“技术顾问”、“科技助理”等,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技改项目、新产品论证及其它产学研合作工作,帮助企业完成项目研发,申报项目、成果、专利等。2)担任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员工培训顾问”等,鼓励参与企业的人才开发、新员工录用、员工培训等工作,帮助企业建立人才资源网络。

为加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脱产到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大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锻炼。学院与实践单位及教师签订三方协议,按协议进行考核管理。实践锻炼期间,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实践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相关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并接受实践单位在考勤纪律和工作成效方面的监督考核。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进校宣讲,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校外兼职教师、开设讲座,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承担顶岗实习、毕业生实习指导,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2.4校企联动,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商谈,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使得学生入学就有就业保障,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源质量。

同时通过以下途径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1)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调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专业要求,通过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横幅、毕业生就业网、QQ群、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就业信息,并大力宣传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种政策,教育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3)搭建就业实习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紧密型实习、就业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认真做好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考核与鉴定,及时研究分析实习训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实习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3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郦丽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22-24.

[2]周爱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9):138-139.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6-158.

第5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8-02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正朝着高速、精密的方向发展。数控加工技术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优势,是其他加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更新换代,数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各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占需求量的70%左右。针对数控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具体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千差万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有距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二是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及职业标准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性。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了解的情况,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讲解和训练,而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训练放在次要的地位。四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考核方法陈旧,更多的还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缺乏针对技能的考核。这样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环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所培养的学生难以被市场和企业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结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对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生产真实产品,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利用校企双方实训基地和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便于组织生产、组织教学的结构典型的产品。以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主线,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该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生产融合,让学生在导师的系统规划和师傅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合格产品的系统化加工生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工合格产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主线,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与素质。教材采用模块化手册方式,融知识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能力学分制”评价体系,并通过产品合格检验把关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双证”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融通。通过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融产学研于一体,进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确定企业对高职层次数控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确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从而逐步开发、制定与数控专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学标准。

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基础,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的分析,按照零件数控加工的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将相应的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递进式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第一模块: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钳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岗位技能的训练和一般数控设备岗位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普通机床和一般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及零件加工检测方法,会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产品的二维绘图,达到机床操作员、零件检测员和产品绘图员的岗位能力要求。

第二模块:进行专业技能应用的学习和训练,强化数控技术能力的单项训练,达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设备操作员、工艺员和编程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掌握新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应用、三坐标(CMM)测量机的技术应用,通过典型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开发基于系统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第三模块:以准就业顶岗实习为主线,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生产,严格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依据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质量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强化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同时,以企业实习内容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针对性课程,完成综合性的毕业项目。

第6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0-02

在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以及高职办学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和企业合作,与市场接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走出困境的共同选择。本文就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企业合作,共同实现人才培养、师资共享、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利益共享的做法加以介绍。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6阶段、3-3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解释如下:

“6阶段”表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年制的六个学期,每个学年的上学期在学校学习,下学期在企业学习,再下个学期返回学校,6个阶段的学习是一种能力递进的学习。

“3-3递进式”表示在三年期间,每年实施3个教学模式的培养,每个教学模式都是在前一个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和上升;3个层次,是指一年级的专业基础、二年级的专业提高和三年级的专业拓展。

6阶段的第一阶段:完成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为第二学期的企业学习的基础课“综合布线”,还有专业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

6阶段的第二阶段:在企业完成学习,主要完成1周时间的企业见习,学习企业劳动礼仪、劳动合同法及进行企业制度、规章培训,接着进行2周时间的“综合布线”课程项目实训,以郑州子翔通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工程师教学为主。到本学期末,学生则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分散到合作企业现场用工实践,时间大概12周左右。本阶段是第一学年的第二阶段,是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的实践运用。

6阶段的第三阶段:在学院完成“网页制作基础”、“Window平台服务器配置”、“Linux平台服务器配置”、“互联网络设备配置”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是专业能力的提升阶段。

6阶段的第四阶段:在合作企业郑州子翔完成“数据网络项目”和“光网络项目”的训练,随后分散到合作企业参加数据网络和光网络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

6阶段的第五阶段:在学校完成“动态网站实例剖析”、“网站编程语言PHP与数据库”、“网络管理与安全”、“高级Linux高级配置”、“div与e88样式”等5门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择业的空间范围。

6阶段的第六阶段:在企业顶岗实习,以一名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直到毕业。

在“6阶段、3-3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行业的见习、实习贯穿学业。在学生入学初期就了解行业、感触职业,了解到职业岗位的真实要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实践训练由简到繁,工学交替,衔接有序,真正实现了学校和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三年制的“双主体”班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严格说,传统的三年在校学习的时间,现在只有一年半。因此,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方面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都与传统的三年制大专有很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在构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必须遵守的,那就是:“以岗位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学所会用,学所够用,学所能用。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岗位上一定会用到,在岗位上用到的知识在学校一定学过,如果还要深入学习,能够用到在校学习的知识作为基础。在分析学校和企业的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软硬件配备后,专业分别对以学校和企业为主的授课体系进行了科学安排。

1.学校空间内的课程体系构建。重点是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压缩,不但是课程数目的减少,还是一门课的内容的删减。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一半,常规的授课安排肯定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在课程体系中,那些对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形成不能有效支撑的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不再开设,这些课程理论性过强,并且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应用。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则不再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课,而以学生课外自学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的办法来解决。对于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则是经过教研室集体研究,在保证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为其他课程留有更多的学时。再者,加大了对课程整合的力度,把“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基础”和“网络攻击与防范”的内容整合到“网络管理与安全”中,把“无线网络”课程中的内容整合到“计算机网络基础”中,把“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整合为“linux平台服务器配置”,并有序处理好校企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学校空间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最终可达到70%,这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2.企业空间内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企业的学习,学生其实在充当着双重的角色,即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学校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学习,企业的时间大部分在生产现场,空间、时间、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企业空间中安排的课程体系,不但要考虑到学校的需要,更应该结合企业的岗位需要。在“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在的实习企业都是毕业后要直接进入的企业,因此,在企业学习的课程更应具有一定岗位能力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数目少,三个在企业的阶段只有7门课程;二是每门课程的课时(实习时间)长(4个月左右),基本上都是实践。

(二)课程体系模块构成

在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模块结构中,重点模块是专业核心课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践及拓展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课程对形成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专业综合实践及拓展课模块的课程主要在企业开设,其数量及学时比重大大高于其他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统计的实践课时比重达到70.3%,体现了“双主体”人才培养侧重实践的特点。各模块学时分配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三)课程体系中课程组成

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有基本知识能力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等四大块。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高数、英语、思政等,专业基础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基础,专业拓展有动态网站、网络数据库以及CSS样式。在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分为两种主要的能力:一是网络工程的实施能力,主要是“综合布线”课程讲授的内容,附带“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的部分知识;二是网络设备的配置能力,主要由“互联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平台服务器配置”和“linux平台服务器配置”组成网络部分的能力培养,在“数据网络实习”和“光网络实习”课程中主要培养通信部分的能力培养。现阶段互联网行业需求的就是既懂网络又懂通信的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中把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实施

为避免企业学习的无组织状态,校企双方联合对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课程内容、所用教材(讲义)、授课师资、进度安排进行了慎重协商,对学生的管理、制度约束、考核评价达成共识。在“双主体”班级的人才培养6个阶段里,第1、3、5阶段(学期)以学校为主体,第2、4、6阶段(学期)以企业为主体。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角色在合作企业工作,明确工作岗位,毕业后,学生根据“双主体”教育合同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

第7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CAD;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目前,在建筑领域要求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要掌握建筑CAD这一绘图工具,能应用BIM完成立体化的模型设计,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直接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我院建筑CAD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增强。

一、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建筑CAD教学要紧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建筑CAD教学在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开展项目教学、考试改革和技能竞赛,重点突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教学中,以具体的工程案例为引领,使学生完成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训的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教学融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建筑CAD教学改革与竞赛中会找到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建筑CAD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原来教师只是掌握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想更好地开展项目教学,教师就必须领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领会课程体系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掌握更新的知识。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促使教师考取各类相关证书,通过校企合作开阔教师的视野。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环节,把最新的知识内容带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践行高职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特色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辅导者,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下发项目任务,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做真正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提升,这使课程改革更贴近了企业的生产实际。

三、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施工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施工技术人员已经占据了行业的80%。从行业调研来看,目前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如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CAD制图人员等。

1.就业方向

(1)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施工质量验收等工作;

(2)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3)工程监理单位从事项目的监理工作;

(4)市政工程及水利路桥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2.主要工作岗位

(1)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

(2)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检测实验员;

(3)施工现场监理员等。

综上所述,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备CAD绘图与识图的能力。建筑CAD课程改革将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局面,成为技术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项目教学融入到课堂,把工地搬到课堂,这样有利于把多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促使“以改革促发展,以合作促就业”的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英.建筑专业CAD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金宁.CAD/CAM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29).

[3]孟宪辉.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第8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现代化养猪 现状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84-01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是中国肉食品的主要产品,近年来,我国的养猪业逐渐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区域分布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小规模、分散化,转变为现在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方式也由原来的专业化转变到产业化,分布区域也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由于我国的养猪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猪肉产品的质量,造成多次安全问题,导致消费大大减少。今年以来,为了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猪肉的生产正在向质量型靠拢。

一、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消费者对于猪肉的要求就是保证质量,不欺瞒消费者。只有保证猪肉的质量,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质量得到保证,消费者才能放心的食用,有了固定的消费者,肉的销量就能得到保证。目前我国养猪业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个体散养的方式不再适应未来的发展,散养户不能适应猪肉价格的起伏,退出市场不可逆转。养殖户只有将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这样不仅能提高生产率还能解放大量的生产力,还能解决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品种、营养和管理。养猪模式专业化,培养专业化人才,使用专业设备,运用专业技术,在大规模的养猪范围内使用专业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养殖。

二、养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养猪生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首先,粮价过高,人畜争粮矛盾;其次,猪场建设技术跟不上,兽医防病治病技术落后,猪病过多;再次,劳动力成本增加,饲养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最后,环境污染。

1.粮价过高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人口众多,可耕种面积又少,供不应求,粮价过高,使人畜使用粮食的矛盾紧张。

2.技术落后

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力量薄弱,在控制、防治疾病方面欠缺专业力量,致使恶性传染病不断爆发。没有统一的专业设备、技术团体进行指导。猪场建设不合理,为了节约资金,猪场建设不适合猪的生长环境,设施落后。这也是猪病流行的原因。

3.劳动力成本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上升,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劳动力,猪场的规模又比较小,要想使经营获利,就只能重数量不重质量,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恶性循环,使猪场经营困难。

4.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养殖生猪的一大问题,我国养猪场的规模较小,建设的猪场不适应其生长。冬天为了保暖采取封闭式取暖,这样虽保证了温度,但空气不流通,使疾病的传染率增大。养猪还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猪产生的粪便不仅造成周围空气的污染,堆放在地上的粪便还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

三、养猪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解决养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要给与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政府对规模化的养殖专业场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帮扶,国家要不断加大培育一批有文化、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为养猪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2.形成规模化的养殖。在现代化养殖业的引领下,规模化养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我国种猪品种多,质量参差不齐,规模化统一生产,可加快猪品种的改良,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的生产还可以建立健全养猪组织,通过养猪组织,每年可以不断的进行学术、技术、生产方面的交流,推动我国养猪产业的发展。

3.提高养猪的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在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快捷、方便,提高猪的单产和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养猪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养猪产业的生产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益。另外,改善养猪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猪的生活习性,尽量根据猪的生活需求合理饲养,保证市场猪肉的健康。

4.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应尽快解决,不能只采取表面措施,治标不治本,寻求和推广应用新型、实用配套型技术,减少养猪业粪便对空气和水的污染。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粪便污染、药物残留、疾病传播成为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养猪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我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养猪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制约着我国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民也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食品安全被人重视起来。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生产厂家不顾质量,只追求数量,使国内的猪肉质量受到消费者的怀疑,猪肉价格起伏不定,致使很多养殖户经受不住市场的起伏,逐渐退出市场。我国养猪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经受住价格的起伏、市场的竞争,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保质保量,适应市场,促进养猪产业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高振楠.中国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0)

[2]孙宗炎.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连载一)[J].湖南畜牧兽医.2010(01)

[3]陈清明.“长期高位运行猪市还能挺多久”开篇语[J].农村养殖技术.2010(14)

[4]陈焕生,张蕙杰,李哲敏,王瑜洁.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养猪业的启迪[J].猪业科学.2011(08)

第9篇: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村散养猪;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3-01养猪是一个物质转化的过程,不仅对维持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且其直接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个生产阶段内,能够提供可屠宰肉食猪的数量及比例越高,其饲养效果就越好;反之,经济效果就越差[1]。因此,为达到预期经济目的,养猪经营者必须应用现代科学饲养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发挥生产潜力,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益。

1 农村散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散养猪的品种差,以致饲料报酬低,饲养时间长,增加了饲养成本 。二是饲料搭配不合理,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如蛋白质过多或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调、矿物质比例不当,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等,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了饲料的消耗量。三是饲养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规模小、饲料浪费严重。经调查,饲料浪费量可达5%~15%。四是夏季防暑通风不畅,冬季保温条件差,体内外寄生虫危害严重(如蛔虫、肺丝虫、疥廯等);某些慢性传染病时有发生(如气喘病、慢性胃肠炎)等,造成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死亡,因而直接增加了饲养成本[2]。

2 对策

2.1 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是发展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关系到饲养生猪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而饲料在养猪成本中占50%~60%的比重。因此,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养猪业生产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减少饲料消耗,即减少每增重1 kg活重所消耗的精料。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生产地区,生长猪每增重1 kg活重,消耗混合精料2.50~3.20 kg,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在12%~18%的范围;而在当地的肉料比却是1∶3.70~5.20,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仅有7%~12%。因此,必须合理搭配饲料,在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提高蛋白质水平,缩短饲养时间,从而节约饲料和减少开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改善饲养环境,定期驱虫健胃,加强经营管理,防止疫病发生,实现减少饲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2 采用先进技术

目前,我国商品肉猪的60%以上来自农村,农村养猪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传统养猪实行技术改造,增加物质投入,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广配合饲料,采用添加剂喂猪,实行早期断奶技术,以及进行猪的各种性能测定,建立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等现代综合配套技术,以不断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逐步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合作养猪、现代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的三大层次养猪格局转变。

2.3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一个养猪场能否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是否先进,而且取决于经营管理的好坏。因此,加强养猪场的计划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十分必要,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最终的生产效益上,同时也体现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和是否真正得到落实[3]。如养猪场实行计划管理,则各项计划、规章制度和措施必须实事求是;主要生产经济技术指标(劳动生产率、产仔率、猪群结构、成活率、出栏率等)一定要科学合理;经济管理责任制必须明确和全面得到落实;要建立健全猪场的日常管理制度,以保证养猪生产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4 稳定产品销路

养猪生产是一种商品率较高,主要以销售为目的的生产。但养猪生产与其他产业又不同,具有宰前的吃食性和消费前的不易储存性等特点,这意味着要提高养猪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逐步以出售为主改变为销售为主[4]。所谓销售为主,就是着眼于市场的销售活动,从产品计划、价格、推销宣传直到选择销售渠道,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经营计划的出发点,即在生产周期的开始就要考虑到市场的销售。一是通过食品部门供销,一般有2种形式:①食品部门与养猪专业户(场)签订供销合同,规定供猪的数量、质量、价格及供应时间等,以获得稳定的收入;②由养猪专业户(场)临时向市场投售,价格随行就市,其利润虽不稳定,但不压栏。二是通过进出口贸易部门供销,由进出口贸易部门与有条件的养猪场、养猪大户或以场带户的场(户)建立商品猪基地,双方签订供销合同,规定品种、质量、交货时间,并给予仔猪、饲料、技术咨询等保障。这种形式是养猪场(户)的发展必经之路。三是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系列一体化组织,包括养殖业、农业生产、饲料加工、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等多个部门。这种系列联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3 参考文献

[1] 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生产技术手册[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 詹信良.浙江省青川县红光乡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9(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