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公允价值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允价值评估

第1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一)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获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反应的是变量的优先选择次序,也就是计量时的优先等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公允价值,这就需要获取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的计量就需要通过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的估价技术。从图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和估价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公允价值评估技术及方法

(1)市场法。市场法强调的是价值的对等性,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等值。公允价值中的市场价值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计量方式,通过被计量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市场上的同类的交易情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反应的信息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其运用的条件是:一是要明确价格可比的对象和目标;二是形成评估对象和目标之间联系因素,为两者之间的对比创造条件;三是调整在对比中发现的问题;四是通过分析定评估结果。市场法评估资产须选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交易条款或是交易条件作为参照物。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参照物之间应该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的,须适当调整以满足市场评估的可靠性。当在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较有利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有效地证据。其中,所谓的活跃市场是指必须满足这几点条件的市场:一是从事市场交易中项目的性质具有相同的特性;二是买卖的双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三是价格具有公开的特性。根据市场法的新要求及固有的特点,在债务的变动中涉及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根据市场法进行评估。(2)期望现金流量法。期望现金流量法是在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情况的期望值来得到现值的计算方法,期望中的现金流量是通过计量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就其本质来说,公允价值它反映的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属性。在资产价值评估中“,内在价值”的观念尤为重要,也就是资产在它存续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值。对于资产内在价值来说,资产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所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内在价值的职能就是它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创造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也常常用来反映未来经济收益的情况。E为期望现金流量;r表示折现率;n表示收益期限;Ri表示的是第i种现金流量值可能出现的概率;Vi表示的是第i种现金流量的可能取值情况。其中∑Ri=1,且0≤Ri≤1。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公允价值方法。只要满足计量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出来,并且有一个能与其现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现效率,那么,期望现金流量这一方法就适合于任何项目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从公允价值的角度分析来期望现金流量法,对于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资产来说,进行公允价值评估都是可行的方式。(3)期权定价法。期权通常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属性,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中诞生的一个新的名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文件《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来说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金融工具初始化确认和计量及后续的计量等都应把公允价值作为其参考的标准,其本质就是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采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地依据。

二、公允价值与评估技术的联系

(一)新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

我国的新会计准是根据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的活跃程度来确定的,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可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交易主体的活跃性,此时应当把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来应用于市场交易;第二层就资产本身而言,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是在类似的资产中存在较为活跃市场,这时公允价值的基础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第三,对于交易主体较为稳固,不存在交易价格的资产可比的活跃市场时,应当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评估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

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的第21条明确规定了资产评估师得注册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做为当前的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会计准则及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价值的类型及定义。在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就等同于会计准则指导意见下的市场价值;从公允价值的评估角度分析,会计准则涉及的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之差、现值或者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预计现值可以理解为于此相对应的市场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类型。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评估可以服务于公允价值,其影响的因素就在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实践中运用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难以把握。从新准则在公允价值中运用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是通过估计的方式,新准则则是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中产生,所以对公允价值的评估则需要上面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因此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算中,可以通过会计评估领域的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服务,来实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

三、新评估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一)长期资产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除了金融工具以外的长期资产在传统的环境中是按照历史成本估算计量且考虑到资产的时期的变更性及减值的影响因素外,从近年的公允价值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有向长期资产会计处理发展趋势。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应用作简要分析。(1)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应用比较。第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生物资产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投资中赚取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但是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或是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以及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并没有参与资本的赚取或是买卖活动。生物资产指的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或集体,生物资产会计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公允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公允价值评估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发展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制定了CAS3和CASS用于应对会计的处理,根据国情不同,在美国就不存在专门为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而设立的综合会计准则。第二,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是CA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CAS3和CASS中都要求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报告主体按照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来说,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和生物资产有较为广阔的市场,而且这方面的市场也较为活跃;(2)投资市场具有指导性企业可以根据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其他的地方,指导同类相似于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等信息,从而给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二是在IFR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在IAS40的报告主体被初始确认之后,投资性房地产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及相关的收益或是损失在会计损益表中得到确认。而对于IAS41的要求,在公允价值无法得到较为可靠计量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该按其公允价值减去在估计中的销售时所长生的费用并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内完成计量。在IAS40和IAS41中赋予了公允价值一个假定,一个也许并不成立的假设,公允价值的主体将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可靠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当投资的主体首次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或是在主体的用途有变更时,主体将无法对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公允价值评估进行确定。但是像这样只有可比的市场交易情况是不会频繁的发生的,只有在公允价值例如折现的现金流量预测中可靠地评估无法失效的状况下才会产生。在本准则假设的条件下,能够可靠地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这只是在假设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初始确认生物资产时,是无法取得其市场价格的,很明显,公允价值的其他的评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靠,并不能为公允价值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明,所以假设的情况无法成立。第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比较。虽然在CAS和IFRS中都对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的应用没有反对的态度,但是从具体的应用角度分析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首先,IFRS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显的低于CAS中的规定,在CAS中强调的是确凿证据证明对于公允价值可靠条件的必要性。但是在IFRS中,对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只是要求在没有证据表明在初始确认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而没有严格规定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必须要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在其他的估价方式中也可以接受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在公允价值运用的模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应对,CAS相对来说偏向于成本模式。IFRS则倾向于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主体有较为准确的信息,那么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在IFRS中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IAS16准则和IAS38准则。在CAS4和CAS6中计量模式是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模式而进行的后续计量,是通过初始确认金额与减值后的金额之差来计量的,所以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IAS16和IAS38中都没有要求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的估价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重估价模式,重估价模式是指在公允价值与减值后的余额的差值,即是在确认为资产之后,假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可靠有效地计量,那么其账面金额就应该是重估金额。IASB给重估价的定义是资产在重估日的新起点计量,其目的就是为了按照公允价值在重估日对资产进行计量,已达到公允价值的评估。因此准则中对于重估应有必要保证运行的常态化,以确保其账面价值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为新的可靠的信息不至于该项资产的价值间距的扩大。

(二)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养老金为例

通过IFRS、CAS以及美国GAAP中养老金规定的相关准则,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提出关于收益计划离职后的福利负债计量的问题,只是对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的会计做处理。(1)退休后福利计划。关于退休后雇员福利计划从理论上讲可以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相对于设定收益计划来说,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报告主体的义务取决于提存的金额;而设定收益计划是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负债金额,是以下各项目的总计净额:一是资产负债表日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二是未予确认的无损失的任何精算利润所得;三是尚未确认的服务多花费的成本;四是履行义务的计划资产。(2)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对于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最理想的计划负债是同计划资产一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活跃市场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满足条件的市场又极为有限,所以其公允价值则需要通过估价方法的验证。有预期福利法和应计福利法两种方法可设立福利负债的估价,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的方式的不同。预期福利法强调的是所有应计利息平均性,要求成本在雇员服务期内平均分摊,所以在预期福利法之下无法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在应计福利法之下,在雇员服务期间按照正常方法对该折价进行摊销,在每个雇员服务期间对未折现成本产生的负债进行折现,按照这样的计量方式,随着雇员临近退休,成本折现的影响会减轻,所以雇员服务期后期成本肯定会远远高于早期的雇员服务成本。IAS19和SEAS87中所采用会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都与应计福利法相同。IAS19的折现率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收益率来确定的,但是折现率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义务都可以进行,他是不允许采用短期折现率对长期义务进行折现,折现率反映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范围内的市场收益率,所以他所参照的债券预期期限和该义务的预期期限应该达到相互一致。对于SFAS87来说它所采用的是实际结算利率的折现率,其实际结算利率可能是高质量投资的收益率或者是用作实现债务中的有效清算年金合同的利率。这些收益率作为新的市场收益率的替代产品,在其适用的阶段有可能会造成现值计量的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相互冲突,然而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市场的认可阶段。(3)养老金负债计量的评论。受益计划的计量方式对于公允价值在长期的负债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长期负债体系的活跃市场的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IAS19和SFAS87都强调应用专业精算人员服务的重要性,使市场参与者对负债评价更加全面。其次,养老金负债的公允价值在现值技术估计的理论运用上道路曲折,原因是没有体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反映的只是报告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三)特殊业务: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应用

对企业合并行为,各国各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CAS20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种类型,其依据主要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CASZO中对于不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要求通过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必要的义务,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范围之内。当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并且公允价值也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此时应当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单独予以确定企业合并的情况。IFRS3和SFAS141和CAS20不同,他对企业不是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所以就没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只是要求按照购买法来处理。新准则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还在一个发展阶段,公允价值条件难以满足。

(四)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应用比较

第2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会计计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02

[中图分类号] F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03- 03

近年来,会计与资产评估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加深了会计业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为会计计价和资产评估的结合提供新的契机。

1 会计学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学市场价值的联系

1.1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定义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②。依据财政部最新的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我国在对5种类型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定义时,对其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在资产评估学中,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对资产评估价值的分类也有所不同,除了以资产评估的估价形式、假设前提、业务性质分类外,主要是采用以评估时资产所处的市场条件和被评估资产的使用状态为依据,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压制的情况下,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

虽然国际上各个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定义有些微差异,但通过对比,我们仍可以从中总结出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资产评估中对于市场价值定义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公开市场公平交易。②交易双方自愿、无胁迫性。③交易双方对交易物的相关信息是充分了解的。④是一个估计值。因为它是在理想状态的交易中满足上述条件产生的参考值,但实际的市场复杂多变,有一些风险是不可控的,在一项交易中还存在其他变量对资产价值的确定造成影响,因此,这个价值并不是确定值。⑤某一特定日期上的时点价值。这一特点在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中都有所体现:FASB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产生的;IASB把公允价值划定在一项公平交易中,既然是一项交易,则必然有确切的交易日。由此可知,公允价值的存在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日期上的,这与资产评估要求市场价值是在评估基准日产生一致。因此这个价值是一个时点价值。

1.2 公允价值计量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国内资产评估行业产生源于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等新型企业的兴起产生了对产权计价的需要,而产权计价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一部分。目前,资产评估已经在机电设备、企业价值、房地产价值和无形资产等领域发育成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制定了明确的准则规范。而目前在这些领域进行的以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清算、债务重组等经济行为为目的评估一般都会涉及到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提到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其中就涉及到了资产评估的一些业务。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在企业合并对价分摊中,确认被合并方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当于对被合并方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包括流动资产、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无形资产等可辨认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进行评估,取得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数额,与合并对价进行比较,差额部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确认为商誉。据此,在企业合并确认被合并方资产时,必然会涉及到资产评估中的流动资产、房地产、机电设备、无形资产评估业务,这便将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联系起来。这条准则的内容与资产评估中市场法的应用前提是一致的,这就表明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利用资产评估技术来确定。

因此,从新的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在对不同的资产、不同的经济行为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准则里所明确的资产类型及应用条件与资产评估的业务范畴和应用前提是相通的。

1.3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据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评估所依据的数据主要以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数据、财务指标为参考,同时对于使用的估算方法也大量借鉴会计中的现代计价法,例如用价格指数法来估算重置成本,再如功能价值类比法、重置核算法、统计分析法等也都来源于会计计价方法。评估师需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财务数据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满足条件的评估资产价值做出公正客观的专业性结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建立在完善的会计工作和科学的会计计价方法基础之上,可以说资产评估工作离不开会计的支持。

在会计工作中,当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企业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会计人员需要参考评估师的专业意见,以评估报告的数据为依据来进一步确定公允价值。例如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无形资产,会计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的资产评估来确认其价值,还有日益增多的企业兼并、企业出售等经济行为需要专业的企业价值评估为会计人员确定其中相关的公允价值提供参考。

2 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区别

2.1 计量的前提条件和目的不同

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持续经营是会计的基本前提,因此会计中的公允价值需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进行为前提。因此,在会计中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资产计量属性,它起到了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帮助会计人员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价值的作用。

然而,在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存在不局限于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它是一个在评估活动中由专业人员根据委托人特定目的估计出的资产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面临清算、兼并、出售等合法的经济行为,评估人员在委托人的意图之下,根据资产的状况及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做出资产在评估时点上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价值的估计。

2.2 计量的原则不同

会计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① 独立性。为了避免管理层操纵公允价值的计量,企业要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机构专职负责企业资产负债项目公允价值获取或评估。②可验证性。即各自独立的计量人员按照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对同一计量对象进行计量时应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结果。③充分性。指在对计量对象进行估价时应根据计量对象所处环境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避免公允价值获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④适当性。公允价值的获取方法的选择与市场参与者在事前分析预测及价格谈判时所采用的方法和考虑的因素应当一致。

资产评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真实性原则。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工作中必须以实际材料为基础,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得出评估结果。②科学性原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遵循科学的评估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制订评估方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③公平性原则。评估机构和人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立场,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客观地进行评估。④可行性原则。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性质及当时所具备的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并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⑤简易性原则。在达到相应准确度的前提下,尽量使评估工作简便易行,提高资产评估效率。

2.3 计量的方法不同

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运用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层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资产,应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有:①市场法: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②成本法:估测资产的重置成本,扣减已存在的各种贬值。③收益法:估测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

2.4 计量的过程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需要相关会计人员收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在确定资产计价标准的前提下,运用核算的方法确定资产的价值。而资产评估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则复杂得多,评估人员根据委托人特定的目的,针对评估对象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除了与资产有关的企业财务信息外,有关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重大合同协议、当前市场的条件和类似资产的交易信息等都是需要评估师掌握的信息,在尽可能拥有详尽资料的前提下,评估师才能确定评估资产的价值类型和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从而完成评估工作。

3 资产评估学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3.1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人员从事资产评估相关业务的需要

目前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般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在我国,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相关经验的缺乏,他们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还不具备对公允价值进行合理估计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若要求这些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超出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很可能导致对公允价值估计的不准。此外,财务人员管理企业账目,编制财务报表,合理规划企业现金流动,需要在会计期间承担大量的会计、税务等工作已是不易。而从我国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看,除了一些计税的基本内容外,大量经济业务都涉及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不得不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资产评估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应对在遇到诸如商誉、土地、机电设备等类型的资产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的困境。

3.2 会计准则的变更推动了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领域的应用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使得社会经济形式逐渐多样化,资产评估也在诸多经济业务中发展成熟,例如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清算等常涉及到企业价值评估的资产业务。有些国家直接在会计准则中强制性要求,若企业资产涉及评估业务必须由专业评估师来完成。根据财政部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将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融资租赁等业务中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适度的,并无准则强制性规定特定情况下必须由资产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价值评估工作,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开始尝试在市场上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这便为会计行业与资产评估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契机。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会在会计领域中逐渐加强对资产评估工作的依赖。

3.3 资产评估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符合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内容是不同的,在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第三个层次中,需要利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和判断资产公允价值,这是会计人员不曾涉足的领域,会计人员不可能独立完成。而随着资产评估业的稳步发展,评估方法、评估技术等方面较为成熟,在价值评估的实务操作上更具优势,因此,评估师的专业水平是公允价值的首要保证。此外,评估机构和人员作为交易中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在整个评估过程中,会坚守第三方的中立的原则,严格执行评估程序,广泛深入地搜集资料,根据科学的方法,认真地进行核实、研究、分析判断,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最终得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结果。所以,资产评估提供的客观可靠的专业意见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必不可少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萍.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协调合作[J] .财务与会计,2006(6).

[2]胡卓娟.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J] .当代经济,2008(7).

[3]颜琪中.公允价值计量法的改进与应用[J].中国金融,2011(11).

[4]李晓霞.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关系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6).

[5]张梅,王军辉.对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中公允价值理论相关性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2012(2).

第3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监管 有效性

问题概述

作为最基本的一种计量模式,历史成本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会计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汇率、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日益增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所提供的信息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也无法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财务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给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决策判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我国也从2007年起将公允价值模式引入了新的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不是现实交易价格,而是意欲交易的双方达成(主要是通过评估来加以确定)现行交易的价格。一般而言,人们将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分为三个层次:资产或负债有活跃市场时的报价;资产或负债有同类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时的报价;采用评估技术(涉及现金流、折现率、收益期的判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在一个较为成熟、有效的环境中对资产或负债以当前市场为依据确定其价值,如果缺乏市场价格则需要应用各种估价技术确定其价值,即评估师需要将时刻变化的市场、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等“综合”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判断中,模拟市场来确定资产的价值。因此,资产评估就是为委托者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在特定条件下的价值信息的行为,“价值”是其核心概念,其基本特征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高度一致。

公允价值环境下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以资抵债

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以资抵债的资产评估过程中,评估价值的公允性值得关注。如美尔雅集团,大股东用以抵债的磁湖山庄,其账面价值为9627万元,而评估值高达16569万元,评估升值幅度高达72%,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抵债资产实质并不盈利。再如,西宁特钢大股东西钢集团以767197.8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偿还对西宁特钢的应付账款16966万元,在西宁特钢的公告中只对这项重大的以资抵债作了简单的介绍:该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为18155.12万元,而对该项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只字未提,投资者又从何了解抵债资产的质量呢?在对以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抵债资产的评估中,本应考虑到减值、折旧等因素而使评估价略低于账面价,但有的却是评估价值接近甚至超过了所抵欠款的数额。ST冰熊的大股东分别以用于冷柜生产的机器设备和雪苑宾馆房产冲抵对上市公司的两笔欠款,其中,用于冷柜生产的机器设备账面价值为1260万元,而评估价为1400万元,正好与相冲抵的1409万元的债务数额基本接近;雪苑宾馆房产账面价值为1126万元,其评估价为1300万元,略高于相冲抵的债务额1286万元。这都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此外,由于商标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因人而异,因此,购买商标权被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当成了偿还债务的一条“捷径”。此外,还有很多公司,如ST东盛等,公司以资抵债的资产评估价值之所以高出市场价几倍甚至十几倍,在于评估机构是在基于较好的业绩基础上来进行估价的,但最后这些资产却没有达到承诺的盈利水平,上述这些欺诈行为显然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二)企业合并重组

2009年11月17日,S*ST兰光启动股改方案,同时,为了重组保壳,宁波银亿控股集团以承担部分债务为条件,从S*ST兰光原控股股东兰光经发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在协议成为S*ST兰光控股股东的同时,并计划注入旗下房地产资产。不过,银亿房产100%股权溢价增值率为285.82%,评估后的资产溢价达到将近3倍。除了未考虑仲裁结果的影响而乐观地将一些项目产生的长期应收款增值外,更多的是其账面余额仅为19.7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评估结果增值了22.3亿元,超过40亿元,增值率达到113%。该项资产增值成为导致净资产最终评估增值2倍多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还有*ST亚华,在其股改重组过程中,将公司原来的资产全部出让,浙商集团等以每股3.9元价格以地产认购*ST亚华定向增发的11.71亿股股权,定向增发之后,ST亚华总股本变为14.43亿股,公司资产包括0.8亿元现金及五家房地产公司股权,这五家房地产公司截止2007年9月30日净资产9.14亿元,评估值45.68亿元,评估增值36.54亿元,增值率高达400%。此外,重组方注入的资产2007年9月30日估值45.68亿元,2008年房地产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但2008年3月31日及2008年12月31日估值竟然与一年多前估值相等,这让投资者难以理解。实际上,评估增值36.54亿元要在未来三年内(2007年9月30日起)实现,平均每年要实现净利润12.18亿元,亦即在2010年9月30日之前要实现收益36.54亿元,可是重组方作出的2008年、2009年两年业绩累计仅实现净利润19.35亿元,通常意义上,剩余的17.19亿元应在2010年实现,但是公司报告中并未对此予以说明或作出承诺。我们由此质疑,为何2010年的业绩不予承诺?若业绩发生变化,近一半的未实现收益的评估增值如何处理?公允性又从何谈起?

类似的还有正和股份、宜华地产。根据正和股份2006-2008年的评估报告显示,公司在2007年置入的商业地产的估值三年基本未发生任何变化,2007年正和股份确认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79万元,而2008年确认的变动损益为-264万元,在房价高峰的2007年以及随后房价跌落的2008年这一商业背景下,其地产估值为何没有发生变动?而恰恰又是在2007-2008年这一期间,其审计的事务所又发生了变更。2007年年报披露,宜华地产于2007年9月30日购买广东宜华,广东宜华在购买日净资产只有1.3亿元,但评估作价6.23亿元,评估值溢价3.79倍,即宜华集团在将广东宜华注入宜华地产时获取了379%的超额收益。广东宜华2007年注入宜华地产时被认定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故使用购买法。广东宜华仍按账面价值核算损益,但宜华地产编制年报时必须对广东宜华的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损益调整为公允价值的损益。此时正是房价最高峰,任何房地产当时的估值绝对不会低于后来的市值,通常情况下,购买法下的广东宜华2007-2008年年报只会亏损,不会盈利,那么宜华地产2007年1.13亿元净利、2008年0.82亿元净利又来自哪里?从2007-2008年年报中不难看出,尽管房地产都发生了溢价,但宜华地产仅抬高了待开发地块的价值,明显压低开发产品和开发成本的价值,将其账面价值等同于公允价值,原因在于宜华集团对2007-2009年宜华地产业绩作了承诺,如果将开发成本或开发产品价值调上去,等于将成本调上去,则以后盈利压力非常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宜华集团及宜华地产人为压低广东宜华开发成本和产品,则宜华地产2008年必亏无疑。

2009年,沪深两市共有95家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涉及注入资产的有87家,账面值合计1727.89亿元,经评估后的资产价值为2748.77 亿元,评估增值率平均为59.08%,其中注入资产价值最大1家是长江电力,账面值835.63亿元,评估后资产价值1073.15亿元。若不计长江电力,其余86家的资产经评估后平均增值率为87.79%。其中最大增值率3446.03%,最小是-8.05%。在2009年过会的57个项目中,55个项目涉及关联交易,占总数的96.49%,其中53个项目均进行了评估,49个项目中置入资产直接以评估结果定价。2009年度经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的案例中,以评估结果为基础定价的占92.98%,其中以评估结果直接定价的占85.96%;涉及直接资产交易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100%进行了资产评估,其中92%以上的资产交易定价直接使用评估结果。不难看出,资产评估已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定价的核心。

截止2010年4月,全国资产评估机构已达3500余家(孙树明,2010),注册资产评估师3万多人,资产评估从业人员达到8万多人,由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批准的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有70家。就我国的价值评估行业执业情况而言,2007年前有两次全国性的检查验收工作:1999年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进行的全行业清理整顿的检查、抽查及验收工作和2004年由财政部组织的全国范围的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的全面检查工作。2004年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评估机构设立条件和执业质量。检查结果数据显示:全国不涉及证券业务的评估机构共3355家,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就达到了1871家,占总数的55.8%,暴露的问题总数达到5130个。所有问题中,执业质量问题4125个,所占比例最大,为80.41%;评估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有565个,占11.01%。2007年9月,中评协了82号文件,要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其会员进行执业质量检查。本次检查是资产评估行业第一次自律性的检查,共选取了22家特别团体会员及其11家分所作为检查对象,共抽查资产评估机构正式出具的122份评估报告,其中抽查价值评估报告82份,占抽查报告总数的67%以上,抽查无形资产评估报告15份,占抽查报告总数的12%以上,主要根据现有的准则、规范着重考察评估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与2004年的全面检查相比,虽然很多方面有所改善,但通过案例分析及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对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资产评估机构的检查所得出的结论来看,本次检查中所涉及的本质问题更为突出,主要包括评估执业质量、事务所内部治理等。随后,在2009年全国性的资产评估检查中,上述问题同样存在,如上市公司购买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显著高于出售资产的评估增值率、少数评估机构对于整体资产的评估结论以及单项资产的具体评估政策方面选择性地使用评估方法、部分项目评估方法的选用以及评估结果的取舍受制于交易各方在博弈中的主动权、交易的目的、资产的性质、交易的关联性、重组方案设计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从而大大影响了交易定价机制的正常运作。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了新准则自身的原因外(施超,200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资产评估行业的执业监管亟待加强和提高。

1.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缺少独立性。评估业务的委托主体错位及评估机构组织结构没有真正独立,使得评估师在执行业务的时候缺少独立性。在所有者(评估委托人)、经营者(被评估资产占有方)、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人)构成的三方契约关系中,注册资产评估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经营者持有的资产或负债进行评估。只有当注册资产评估师能够完全依据事实对公允价值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估,并能够不受任何影响地出具评估报告时,所作出的评估结果才是公允的。正如前所述,在所有者、资产占有方与注册资产评估师三者形成的委托关系下,注册资产评估师相对于资产占有方是独立的,即所有者是“委托人”,事务所是“人”,管理当局与事务所之间不存在任何契约或利益关系,从理论上说可以保证其公正性。但由于评估业务的委托人实际上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而董事会决定评估费用的权力又被管理当局控制,因此聘任、解聘事务所的真正权力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委托主体的错位极大影响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独立性。同时,部分从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出来的评估机构实际上没有真正独立,部分合并成立的评估机构合并后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多头管理依然存在,作为独立性重要“保障”的内控体系也未予以真正地实施。因此,如何在资产评估行业监管中保持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独立性,减少相关方的利益冲突(Beauchamp & Owie,1988),对随意更换评估师的行为予以更加严格的监管(既包括对“接下家”的评估机构的监管,也包括对委托方的监管),尤其在公允价值环境下使其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客观独立地出具评估报告是监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规范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机制。截止2009年,财政部、中评协等已陆续了包括2项基本准则、8项具体准则、2项评估指南、6项指导意见在内的18项评估准则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办法,包括《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中评协[2005]18号)、《会员诚信档案管理办法》(中评协[2006]96号)、《资产评估行业谈话提醒办法》(中评协[2006]97号)、《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中评协[2006]98号)、《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中评协[2007]169号)、《关于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有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81号)和《资产评估业务信息报备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但迄今为止,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及资产评估法尚未出台,很难从法律上赋予资产评估的地位及明确权利和义务,且《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和《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等资产评估准则的内容也过于简单,难以为评估师及评估机构的执业行为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规范和监督。因此,应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准入、退出和惩戒机制,继续推动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国际经验以逐步完善准则体系

美、英等发达国家应用公允价值较早,在评估方面的经验较多,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资产评估行业的经验和做法(如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实行少数股东聘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制度),结合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惯例相一致且协调、统一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及准则、指南等来对原则性条款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如,除现行准则要求外,增加披露资产评估机构、聘请人、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的金额和评估报告内容简要、最终交易价格与评估金额差异及原因等),规范评估程序,建立诚信档案,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退出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仿照国际上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应实现3大目标即合理保证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经营(operation)的效率和效果、对法律法规的遵守(compliance)等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通过评估立法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管理体制问题,增强公允价值环境下评估报告的可用性。

(二)推行合伙制组织形式且加大事务所或合伙人的责任比重

改变以往由事务所兼营评估业务的做法,改由专营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业务,并全面实行合伙制。在推进资产评估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同时,适当加大事务所及发起人或合伙人的风险责任比例,增加违规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赔偿责任,提高违规者的投机成本,避免资产评估机构为利益驱动而与企业联合造假的行为。

(三)促进业界合作以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从西方实践来看,资产评估和会计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日趋密切。对这种业界合作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向“公允价值”会计的逐渐转化。2006年9月,《公允价值计量》(157号)的正式对美国评估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各大评估协会联合起来,积极与会计界、立法界和相关经济部门进行沟通,努力推动评估业与会计业的合作。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加强了资产评估与会计业务的合作,使得会计信息责任体系由以往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二维责任体系发展成为会计责任、评估责任和审计责任构成的三维责任体系。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会计、审计与评估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各自承担责任。会计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承担的管理层对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评估是对被重组资产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正确性、公允性承担责任。例如,资产的会计计价和财务报告的编制需要利用资产评估专业服务提供相关公允价值结论;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价值评估时,可借用审计的专业结论,参考会计数据资料;审计也可采纳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单项资产公允价值评估结果。作为公允价值应用的保障,评估机构应与会计部门积极沟通,加强配套数据库的建设,明确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影响因素等,或适时出台相关的操作细则,以加强对资产评估职业界的指导,促进会计界与审计界对公允价值评估结果的认可和采纳。

(四)加强自律监管并建立行业与政府的双重监管体系

行业内部自律监管和政府外部监管是保证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手段。行业自律检查是目前规范上市公司评估业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公允价值环境下,评估机构应进一步提升行业自律监管水平,完善监管制度,强化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同时,加强评估行业与政府的协同监管,实现行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的有效统一。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但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尤其随着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金融工具等公允价值计量比重的日益增加,能否真实、有效地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披露,则需要资产评估行业的紧密配合(周勤业,2009)。纵观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评估行业与资本市场互相促进,互动共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加强公允价值评估问题的理论研究,尤其要针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评估实践中涉及到公允价值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评估业务相关准则的制定工作,完善涉及上市公司相关业务的评估准则,提升执业规范化程度,规范评估实践应用,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促进整个评估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资产评估机构已达3000余家.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2009-10-10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沪举行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监管交流会议.中国资产评估,2009(1)

3.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政部,财企[2009]26号

4.严绍兵,王莉莹等.中国上市公司资产交易中评估结果与交易价格之间差异的研究.中国资产评估,2008(5)

第4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建筑工程及造价知识;运用

房地产业经过近1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其暴利时代行将终结,该产业将步入一个稳健的发展期,对于房地产业的各项相关的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它包括对评估的工作质量和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从房地产评估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角度来提高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房地产地评估就是估价人员模拟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和过程,将客观存在的房地产地价格或价值真实客观地揭示、表达出来。房地产地评估需要运用的知识面是多方面的,有资产评估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成新率和经济性贬值或功能性贬值还有比较修正等知识,。还有土地方面,主要是土地的分类与价格(价值)的关系等知识。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涉及面较广的知识点就是建筑工程技术及造价的专业知识,包括建筑物的功能、工程造价以及功能与造价的关系等知识。这也是本文着要重要讨论的。

常用的房地产评估方法主要有:1.比较法;2.成本法;3.收益法;4.假设开发法;5.长期趋势法。

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的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做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该法在房地产经济数据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应用最多,是较为科学、比较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方法,也是今后我国房地产评估发展的方向,但它要求具备比较详细的房地产实际交易数据,由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交易数据的资源共享性尚不够理想,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各自为政,在信息的公开性、共享性方面的公共交易网络还没有真正建立,所以应用比较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此法适应于交易案例比较容易取得的情况,如公寓和写字楼等的评估。

收益法是求取估价对象未来的正常收益,选用适当的资本收益率将其折现到估价时点后累加,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它仅适用于评估对象有正常收益而且收益易计算的情况,应用范围比较有限。如商场和酒店等的评估。

假设开发法是求取估价对象未来开发完成后的价值,减去未来的正常开发成本、税费和利润等,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它适用于估价对象具有投资开发或再开发的潜力。如待开发的土地和在建工程等的评估。

长期趋势法是运用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回归分析,对房地产的未来价格作出推测、判断的方法。它适用于估价对象拥有较长时期真实历史价格资料的情况。

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新购建价格,然后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它的主要步骤为:1.现场勘查、收集评估资料;2.计算重置价;3.计算成新率;4.计算评估价,评估价=重置价*成新率;5.编写评估说明

成本法适合于那些既无收益又很少发生交易的房地产的评估,如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办公楼、军队营房、公园、厂房、码头、机场等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企业的改制、兼并和破产的评估中,应用最多的还是成本法,它也是运用工程技术及造价相关知识最多的房地产评估方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 用成本法进行房地产评估时的几种具体作法分析比较

1.1 重编预算法

此法是根据待评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竣工图,按评估基准日重编预算,运用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根据国家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图纸的实际工程量,然后组合现行单价或根据现行定额价求取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实际工程量×现行组合单价或定额价)×(1+工程费率)±材料差价】+按现行标准计算的各项间接成本。

建筑物重置成本=取得的土地成本+土地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其它费用(如建设管理费、勘察设计费、投资利息、销售税费等)+开发利润。对于合格的工程造价人员来说,编制一份预算就是其平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困难的是在评估阶段,无论从评估收费还是时间上来说,都不容许编制内容较为复杂或数量较多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预算,故此方法仅适应于一些构造较为简单的构筑物如道路、围墙、设备基础等的评估。

1.2 预结算调整法

预结算调整法是以待评估建筑物或构筑物审核后的结算工程量为基础,按评估基准日期间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调价文件编成一份与上法相似的预算造价既建筑安装工程费。与上法的不同点只是预算工程量的来源不同而已。由于工程量可以直接取,故此法相对于重编预算法来说工作效率要高得多,但它要求委托方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的审核后工程结算资料。

1.3 价格指数及系数调整法

该法是以待评估建筑物或构筑物审核后的结算造价为基础,运用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或上级建筑业主管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价格调整系数,通过系数调整求得建筑物基准日的评估购建工程造价。

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可从权威统计部门的统计年鉴中查出。

上级建筑业主管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价格调整系数则是造价人员概预算编审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系数,只要查询有关的造价文件就可得到。

不同性质的价格指数,在计算价格变动指数时的方法有所不同:(A)定基价格指数

价格变动指数=(评估时点价格指数/建筑物购建时价格指数)×100%

(B)环比价格指数

X=(1-a1)(1-a2)(1-a3)……(1-an)×100%

X-----价格变动指数

a------从建筑物竣工年度后第一年至评估基准年度的各年的环比价格指数,i=1.2…n。

重置成本=账面原值×价格变动指数

在价格指数及系数调整法中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最大的系数应是最近期定额价与目前人、材、机市场价格之间的建筑工程造价调整系数的测定,这是一种动态测定方法,它要根据不同时期(与评估基准日相一致)、不同地区造价信息,运用国家颁布的万元定额或在评估中收集到的审核后结算中的含量进行。在一般评估项目中,由于安装工程造价(不含设备价)占建安造价的比例较小,而且历年的安装调价系数基本是以人工费为基础的,含材料费的安装造价系数较难确定,目前评估中常按安装造价占建安价的比例确定安装购建造价,故一般不进行安装造价系数的调整。

从以上成本法三种具体方法可以看出,无论是运用第一种或运用第二种方法编制工程预算,还是运用第三种方法在已审定预算造价基础上通过价格指数或系数调整求得评估购建重置价,都与工程造价人员目前从事的概预算编审工作密切相关。评估者可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评估重置价确定以后,评估人员还要运用资产评估知识进行成新率的计算,常用方法主要有: 1.3.1 使用年限法

按权威部门的建筑物耐用年限的规定,根据房屋的已使用年限既可求得尚可使用年限,最后求得建筑物的成新率。

建筑物成新率=建筑物尚可使用年限÷(建筑物实际已使用年限+建筑物尚可使用年限)×100%

1.3.2 打分法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分标准,由造价人员实地勘察的房屋结构、装修、设备等部分的完损等级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成新率,然后根据不同类型房屋成新率的评分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得到最终成新率。

成新率=结构部分合计得分×A + 装修部分合计得分×B + 设备部分合计得分×C

A----结构部分的评分修正系数

B----装修部分的评分修正系数

C----设备部分的评分修正系数

3、综合判定法

该法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进行调查,记录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设计、施工、使用、维修及抗震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分别采用分数来表示对建筑物或构筑物成新率的影响程度,最后确定综合成新率。

评估价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

评估价=购建重置评估价×成新率

2 对房地产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从以上用购建重置成本法进行房地产评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对从事房地产评估的专业人员提出了相应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工程造价人员应是房地产评估较为合适的潜在人选之一,因为其工程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是符合重置成本法进行房地产评估专业素质要求的,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房地产评估师,仅仅满足于具备合格的工程造价人员基本素质也是不够的,必须补上资产评估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济法规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整体资产评估的构成及运用,并具有一定的财务评估和设备评估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经过一定数量评估项目实践的锻炼,方可较为熟练地运用成本法及其他方法进行房地产评估。

第5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不断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而由此引发的对美国式的金融资产估值体系的批判浪潮正甚嚣尘上。然而,在中国企业不可逆转的资本化过程中,估值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是无法绕过去的。因此,如何理性看待资产评估和价值衡量,已经成为重振资本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专访了美国评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勇为先生,籍此再度提醒本土CFO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坚守理性估值的底线。

《首席财务官》:资产评估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被无限度的放大,直至最终破灭,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资产的评估上,整个世界范围内评估体系的准则和标准是否存在问题?您如何看待?

吴勇为:我们首先需要认清金融机构发行衍生工具时为其定价和对衍生工具评估其公允价值这两项不同范畴工作之间的分别:前者(即为衍生工具定价)是指衍生工具发行商中的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家,通过复杂的计量财务模型,为衍生工具厘定其发行价或买卖价,并从而收取衍生工具的溢价和佣金,在定价过程中,并不需要根据任何特定的评估准则,而是受发行商以及投资者各自所预期的回报、风险、投资年期等种种因素所决定;后者则是独立的评估师根据一些认可的评估方法准则为客户去评估他们拥有或发行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从而符合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增加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与发行商及投资者买卖衍生工具时的定价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我认为评估体系的准则和标准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评估并不是危机爆发的成因,相反我认为近年来国际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协会所推行的有关公允价值评估方面的要求及确立公允价值的基准,正是希望能够让企业及金融机构更确切的反映出衍生工具的风险与价值。而公允价值评估,这里包括对企业有型、无形资产及企业价值的整体评估,还有金融工具的评估等,在避免降低金融投资风险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席财务官》:经历过这次危机,您觉得当前通行的评估准则是否会在将来产生变化?

吴勇为:正如我刚才讲的,评估准则并不是构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当然长远而言,评估准则肯定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增补改进。比如国际与各国的会计及评估标准逐渐统一,均有助于改善财务数据及资产价值的可比性;中期而言,我相信会计及评估准则对评估方法、参数和假设的披露会有更高的要求,让投资者对财务报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有更透彻的了解。

《首席财务官》:财务核算能直观反映资产价值,但在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下,您怎么看待评估中的非财务指标对资产价值的影响?企业的CFO如果在当前开展并购业务,除了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还应该关注什么?

吴勇为:一项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合并双方能否迅速有效地融合其商业模式和日常运作,并互补长短、增加销售渠道、减低成本、获得更佳的市场战略地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为企业增值。当然,除了目标的财务指标外,有各种在财务报表以外的“无形”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层作风等,同样非常重要。在当前相对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我认为以下几点财务指标以外的因素需要特别的关注: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部分投资项目在缺乏信贷及资金的情况下往往变成不良资产(Distressed assets),有些投资者认为正是以低价购入不良资产的好时机。但是,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投资者同样需要考虑财务数据以外的因素,例如该等不良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是这些项目本身的收入或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完成收购时,有何方案可改善这些项目的状况并从而提升其价值,产生投资回报?

在过往数年经济周期上升时,目标管理层能领导企业年年上升,在目前经济环境下,管理层是否有同等卓越面对逆境的能力,领导企业逆流而上?

在节省成本的前提及趋势下,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能够凝聚员工士气、同心协力、共同面对挑战?

在过往数年原材料价格呈上升趋势,有部分企业对签订定价的长期购货合同,而这些签订的合同未必会在资产负债上得到确认。当整体经济收缩,原材料的需求和价格下跌,这些定价的供贷合同往往变成公司的潜在负债并带来亏损,所以企业收购前进行的尽职调查,除了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外,也要透彻了解报表外的无形资产/负债所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涉及到我们评估及交易顾问服务的内容。

《首席财务官》:那么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像美国评值这样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在本土CFO进行相关并购和私募的过程中能带来哪些不可替代的帮助?

吴勇为:一般在中国,很多时候客户是在事后因为监管需要才聘请评估师的,但客观来讲,实际上独立的评估服务其实在并购投资前实施对项目的成功投资显然有着更为实际的用途。

美国评值在大中华地区提供独立的资产评估服务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评估经验,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对并购、私募投资特色服务包括:

协助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有不少市场相关人士认为,目前海外企业的估值相对便宜,正是到海外进行策略性收购的好时机,美国评值在全球共有超过50个办事处,超过1000名专业评估人员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一站式评估及咨询服务,包括交易前收购价的敏感性分析,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尽职调查,买卖双方价格的咨询顾问服务和交易后符合国际或美国会计准则的收购价分配方面商誉减值测试的资产评估服务。

行业整合及合并相关的评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也有不少企业积极透过各种方式(例如股权互换)进行合并,以强大本身实力,面对逆境的挑战。美国评值在企业及股权公允价值评估方面,也有极丰富的经验,能够协助参与合并的各方,制定合理、公允的合并方案。

为私募基金投资组合评估其公允价值。如上述所言,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对财务工具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其中与私募基金投资组合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及39号,美国会计准则第159号,我们在过往数年积极为私募基金提供股权及房地产投资公允价值计量服务,以协助基金提高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

第6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审计;估计;偏见和失误;判断

自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尤其是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fair value measurements,简称FVMs,下同)以来,不仅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强,而且财政部会计司对上市公司2007年新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分析也证实:存在会计职业判断不准确导致会计信息不够公允,部分公司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等问题。如对于同一交易事项,有的按照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有的按照交易双方协议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有的按照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从而影响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所有这些最终都会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增大。在此市场氛围下,那些不了解公允价值实质的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依然沿袭仅看每股盈余的传统思维,并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损失惨重,最终将影响新准则的实施效果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同年6月15日,最高法院公布实施的最新民事赔偿规定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损失获取合理赔偿提供了现实的法律保障。作为投资者权益保障第一道防线的注册会计师,如何规避剧增的审计风险,令公允价值审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尽管国外审计师对FVMs的确认、核实等实务工作已达三十年,但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却极度匮乏。相反,大量的研究却集中于对资本市场相关变量的影响上。不过,研究者正逐步认识到公允价值审计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公允价值准则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公允价值审计实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国外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介绍、对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借鉴意义和国内外审计准则异同的比较;二是对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内容和一般策略的阐述。显然,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介绍、讨论,远不能满足我国审计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审计行业如何应对复杂的公允价值审计的实务和理论问题,时不我待,以往的研究还都没有探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偏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给出公允价值审计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并给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相应对策,也为政策制订者和未来公允价值审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一、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及相关规定

公允价值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FVMs)的资产、负债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或信息进行评价,并检查客户的FVMs和披露是否与规定的标准一致。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其对象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目的是通过降低计量者的偏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2003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之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的审计准则公告《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第101号,对FVMs及披露给出了一般的审计方法。该准则仅给出了适用于所有FVMs的框架,如管理者必须报告其是如何进行FVMs的、财务报告怎样产生的,其选择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并确保财务报告及披露与GAAP的规定相一致,但对公允价值审计具体的资产、负债或股票项目未提供实际的操作指南。虽然FASB于2006年公布实施了FVMs准则,要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能使使用者自己估计出财务报告中管理者已确认价值的大小,但是,却没有对FVMs审计提供相应的程序性指导。

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规定了FVMs的确定原则、计量方法,但由于实务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估值技术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假设、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等,没有提供详细指南。新审计准则第1322号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报表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做出评估,但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准则没有国外详细。从2008年开始,新准则的实施已经扩大了范围。我国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新准则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深入了解并正确评价FVMs就显得格外重要,其特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也给其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册会计师如何进行公允价值审计

国内外以往对FVMs审计直接进行检验的研究很少,其中最困难的三个问题是:第一,对FVMs内部控制的评估;第二,确认和评价那些高风险的FVMs;第三,来自激励性推理和过度自信的审计偏见。

(一)评估FVMs中的内部控制

FVMs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客户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性,进而决定对其依赖程度。一方面,FVMs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程序必然与其他的交易控制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相同点,即都属于传统的交易控制,很难有效估计。因而注册会计师必须确信其关键控制程序,特别是与责任分离原则相关的控制程序适当。FVMs及其运用不断完善的趋势也给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必须跟上新的评估程序的步伐。所以,在许多传统的控制程序稳定后, FVMs相关的控制程序却需要投入大量的审计工作,如了解和评估等。

FVMs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是其主要依赖于不同的机制设计而不是更多的传统控制系统,具体体现在:第一,由于采用成本法或FVMs主要依赖于一系列假定和资产未来的用途,因而对其控制更加困难;第二,建立FVMs控制机制还可能受到种种偏见的影响(与传统交易过程中运用更多单一程序的控制系统相反),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更多了解和检验FVMs控制的具体形成过程。如管理者要通过对未来股价波动的估计来对职工股票期权定价,并建立和保持对该过程的控制。随着FVMs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和日益复杂,期望涌现出更多的价值评估保险专家来确定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从而为评价FVMs过程的控制效果提供更多借鉴。

(二)确认和评估高风险的FVMs

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允价值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估之后,必须考虑其结果赖以成立的重要假定。虽然管理者对FVMs中使用的假定已做了明确说明,但其在检要假定、FVMs模型和重要数据时,还必须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其在审计职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时,必须考虑管理者对期权的期望值、期望股价波动、期望股利、期望无风险利率等的估计、错误运用或偏见。不同的人,即使是专家在对未来事件和条件进行估计时,对同一信息也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权重。如果其独立估计的结果与管理者的估计并无显著差异,那么就会认可后者输入的信息。否则,如果二者显著不同,那么就应当提高专业怀疑程度。长期而言,注册会计师一旦掌握了FVMs审计的专业技能,以及不同客户FVMs的普遍规律,将会做出较好的独立估计。

在FVMs日益普及的趋势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必须认识到聘请价值评估专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专家的知识。然而,现实中大多注册会计师不仅不聘请计算机保险专家作顾问,且对其自身估计ERP系统风险的能力表现出过度自信,也许是因为不能把握请求专家帮助的时机吧。因此,不仅需要检验注册会计师在评估管理者的假定或评价模型时聘用价值评估专家的必要性,还要检验如何使用专家的评估结果。

(三)激励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当以往的观点或偏好影响人的决策时,就产生了激励性推理偏见,其途径主要是信息搜索(证实性偏见)、评估和赋予权重。在FVMs的产生过程及其审计中,个人很少挑剔其偏爱的证据。事实上,注册会计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审计标准本身。如果仅仅按照审计标准的字面意思进行审计,就可能产生证实性偏见。因为其不能只寻找支持其观点的证据,而不寻找那些反对其观点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1.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证实

性偏见和激励性推理偏见,并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方法;2.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并验证那些与管理者的观点相左的证据以及可能导致最终反对后者的观点。随着技术在审计别是在FVMs审计中应用的逐渐深入,注册会计师在FVMs审计过程中更应关注管理者在公允价值估计过程中使用的假定和输入的信息,因为这些假定和信息可能支持或反对其观点,尤其是在检验假定的合理性时,除了寻找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外,还要寻找支持其他假定的证据,从而有助于防止其过早地接受后者的观点。

(四)过度自信

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FVMs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还应避免自身出现过度自信偏见。当决策中充斥着大量信息,尤其是在审计FVMs中往往会遇到大量支持或反对管理者观点的证据时,无论这些信息是否能提高实际决策的准确性,注册会计师往往都会更加自信,因此,必须避免陷入过度自信的泥潭。另外,源自过多信息的过度自信并非注册会计师唯一需要关注的焦点。与IT专家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往往高估自身评价客户ERP系统风险的能力,在FVMs审计中,其结果是不聘请专家,这种过度自信会显著影响审计效果。

三、结论及对策

在当前国内外要求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FVMs 的大趋势下,公允价值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实务的工作重心和审计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给审计标准的制定者和注册会计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决策战略对管理者FVMs的恰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做出准确判断,并重点关注其中的高风险领域,其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一)避免自身的种种偏见,采取措施努力具备FVMs审计必需的专业技能,确保管理者的估计保持在适当范围内

(二)教育部门应考虑是否,以及如何把价值评估知识引入大学的会计课程

(三)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方式获

得相关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还可以从客户那里收集和分析公允价值方面的信息,建立和评估FVMs的定量模型,减少或消除许多常见的预测误差

(四)聘用该方面的专家和重塑审计团队

即使注册会计师正逐步拥有基本的评估知识,但是有效评估管理者的FVMs系统却需要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复杂的、创新性的金融工具更是日新月异,其要求不断建立新的价值评估模型,这种演进阻碍了“艺术性”技术(即素养和技能)的获取乃至在审计中的运用。

另外,由于我国的制度背景、法律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机制与国外还有差距,如对于价值评估方面的专家还很稀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观判断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中,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不能轻信、不能只证实,不证伪。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诗芬. 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要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6).

[2] 吴舒. 基于国际审计准则的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43-45,48.

[3] 林丽端,谢梅. 新准则视角下的公允价值审计问题[J].审计与理财, 2008(2):34-35.

[4] Hunton,J.E.,A.M.Wright, and S.Wright.2004. Are financial auditors over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y to assess risks associated with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8(Fall):7-28.

[5] Johnston Wilson, D.2003. Managing stock option expense: The manipulation of option pricing model assumptions. Working paper,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6] Pyszczynski,T., and J.Greenberg.1987.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inference: A biased hypothesis-testing model.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0, edited by L. Berkowitz, 297-340.NewYork, NY: Academic Press.

[7] Slovic, P.1982.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decisions. In Huma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Vol.2,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ecision Making, edited by Howell, and Fleishman.Hillsdale, NJ:Erlbaum.

[8] Davies, F. D., G. L. Lyhse, and J. E. Kotterman.1994. Harmful effects of seemingly helpful information on forecasts of stock earn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5: 253-267.

第7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关键词:股票价值;金融资产;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价格是所有产品进行交易的基础,也是交易成功的关键,金融产品自然也不能例外。这时,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就成为了金融理论研究人员以及金融交易人员所关注的问题。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其价值随着市场状况而不断波动,在价值评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变动因素,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减少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需要对股票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股票价值评估的准确度。

一、市盈率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成为了当前市场广泛应用的一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股票的市盈率是股票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其可以反映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直观看法。当市盈率较高时,表明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因此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反之则表明对其发展潜力并不乐观。

市盈率法是通过对企业基本因子,例如预期增长比率、股利支付比率和风险等,通过综合估计的方式得到。当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按照固定的比率增长。这时,按照高登增长模型,企业股票价值为:

其中,企业的市盈率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每股收益率来确定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企业的市盈率与股利支付的比例成正比,而与股利的固定增长比率成同步增长变动的关系,与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成反比。与此同时,因为企业自身的平均资本成本完全由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所影响,而且企业的平均资本将随着企业的风险增加而不断增加,这时股票的市盈率与企业的风险成反向变化的关系。

该方法的最大的优势在与操作简单、数据容易获得,而且所体现出来的数据更加直观。而最大的缺点是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误差较大,因此其实际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当一家企业的收益是负值时,这时就不能应用市盈率来对之进行描述。但是其依然在我国股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新股上市价值预测方面。

二、价格/账面价值比率法

由于该比率可以给投资者比较直观的价值观念,为其投资行为作出对应的参考,因此其经常用来确定企业的股票价值是否被刻意低估。尤其是对那些不信任贴现现金流评估方法的投资者惹眼,该种价值评估方法将是一个更好的评价方法。在国内股票市场,价格/账面价值的比值被称作为市净率。

其中,企业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将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直接将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债权人账面价值。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与企业所处区域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联系,同时将按照对应的会计准则进行评价。

因为企业的是价值直接反映的是企业的整体市场盈利能力,而企业得子账面价值则是交易获得企业资本的历史记录。一旦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化时,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将出现明显背离的现象。这将为收购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账面价值的比值就是衡量市场价格与账面价值相背离程度的一个参数。

因为所有的人不可能都是股票价值的评估专家,因此在价值评估过程中不可能熟练自如的采用相对准确的贴现现金流计算方法。所以,在一些非专业型的领域,该种方法的应用领域较为宽松。但是,其相对粗糙的结果和较大的误差特性决定了其只能作为贴现现会流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三、账面价值调整法

该种方法的实施是基于企业资产进行的,其源自于传统交易过程中的实物资产评估方法。其基本假设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是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和减去企业负债值。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资产负债进行合理调整,以使得企业股票资产的评估值准确。调整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到资产与负债是按照历史成本来列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值都会由于市场通货膨胀、物价等发生对应的改变。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在股票资产的评估过程中必须做好资产减值的准备。但是,该种评估方法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得评估得到的值不能真实的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存在着经济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的问题。尤其是在资产升值时,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将更大。另外,作为企业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的重要产物,财务报表经常会因为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被粉饰和修正,使得数据与实际存在差距。所以,为了保证估值价值的真实性,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对报表的数据进行对应的修正。

账面价值调整法利用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标准。但是,考虑到公允价值一般只有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时可以采用模拟交易的方法进行,通过在同类型市场中找到与能够与评估资产对比的参照物进行价格对比,从而达到提高模拟市场价值精度的目的。

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评估结果较为客观,以企业的现实状况为依据,影响评估结果的随机因素较少,评估风险较少。当评估对象的可靠数据较少时,若公允价值或者能够准确的估计重置成本时,获得的值将较为准确。

但是,该方法在评估过程中是基于企业既有的单一资产进行评估的,没有考虑到股票的整体获利能力,导致评估结果较为粗糙。

四、现金流贴现方法

基于费雪资本预算理论的现金流贴现方法是以现金流折现为特点,对传统现金流折现公式的一种演变。该种方法中隐含的一个原则即是企业任何资产价值都是企业的未来收益按照对应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而体现的。而且该方法目前被认为是西方金融领域最为广泛接受的主流价值评估方法之一,广泛用于投资分析以及投资组合中。由于篇幅所限,其具体的特点及应用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阐述。

参考文献:

[1]谢世飞.股票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演变[J].商业时代,2010(11).

第8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摘 要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而言,其可靠性不仅要依靠具体的执行准则和操作指南作为约束,更需要有效的制度规范、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为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遏制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蓄意操纵,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情况。本文对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可靠性 会计信息 真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内涵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在不同时期,美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1970年,美国APB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1980年,FASB的SFAS 33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关联交易中自愿的买方与卖方对交换价格的合理预期;2006年,FASB的SFAS 157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由此可见,随着公允价值的应用日益广泛,公允价值的定义也随之日趋完善。

2006年,我国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即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

1980年,FASB颁布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对象的情况。而会计信息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可验证性。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其可根据原始凭证以及交易双方的实际活动进行确定,具备较强的可验证性;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的第一级次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其具备一定的可验证性。但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不断降低,其主观判断因素会随之不断增加,如利用现值法判断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折现率等,从而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验证性。

2.中立性。中立性是指公允价值信息要忠实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企业损益变动情况。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下,由市场认可的资产或负债定价,这需要利用市场信息并采取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在市场认可的资产或负债定价出现变动时,应确认为损失或收益,而历史成本计量只确认减值损失、不确认收益增加,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具有中立性的特征。

3.真实性。真实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情况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其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能够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在市场环境中的价值。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允价值计量不可能每一次都可以找到与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相似资产、负债的定价,所以这时需要运用估值技术、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使得公允价值真实性受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一)缺乏具体的公允价值准则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会计计量属性,但是却没有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型作出详细、统一的规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其他具体准则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具有复杂性、技术性的特点,所以在没有具体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操作指南的指导下,势必会影响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选择的准确性,使公允价值计量受制于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不足。

(二)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实施环境

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必须要有成熟、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作为必要条件,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公平、客观的市场信息。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交易环境,易导致交易信息不客观、不全面。同时,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性和惩治性不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加之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方面又存在缺陷,从而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了一些不法企业操作利润的一种手段,严重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

(三)社会审计监督力度不足

在确定复杂、专业性较强的资产公允价值时,企业需要委托外部专业评估机构提供评估服务,充分发挥专业评估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这就使得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和专业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运行规范性较差,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与企业相互串通的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提高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虽然在整体框架上明确了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原则,但是却没有对其计量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判断依据,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难度。所以,应当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准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公允价值准则要对其他准则中涉及的公允价值问题进行统一规范,明确具体执行步骤和方法;公允价值准则要根据不同行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细化相关规定,使企业减少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观选择和判断;要求企业分别披露因生产经营与公允价值带来的不同损益变动信息,遏制企业调整会计信息、操作会计利润的行为;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应用指南,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估值模型,特别要对估值模型应满足的限制条件作出具体规定,有效避免估值模型选择的随意性。

(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执行环境

我国应当不断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配套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确保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杜绝存在人为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配套制度体系包括以下方面: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构建竞争、开放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供成熟的市场条件;落实严厉的惩罚机制,由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联合起来监管和打击内部交易行为;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健全纳税制度,对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缴税问题要明确作出规定;科学选取考核指标,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进行分开考核;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建立公允价值会计的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程序;加快发展市场信息平台,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完善、全面、及时的公共信息,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

我国应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协调好会计行业与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使其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专业意见和评估服务,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首先,完善资产评估准则,明确公允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根据公允价值评估的难易程度划分专业评估机构,监管部门要定期严格审核专业评估机构的资质,并对外公布审核结果,促进专业评估机构能够公允估值。其次,国家要重视发展资产评估机构,规范评估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评估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确保评估机构与会计行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实现相互配合。再次,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严厉打击企业内外串通造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为确保公允价值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提高外部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以客观、公正、独立的立场为企业提供公允价值的评估服务。

结论:

总而言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如实反映企业损益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国必须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和专业评估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判断能力,充分发挥公允价值的效用,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与金融经济.会计之友.2011(9).

[2]徐焱军.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优势与实施难题.学术论坛.2012(5).

[3]杨万森.浅谈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劣.中国证券期货.2011(11).

第9篇:公允价值评估范文

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是企业走向外部成长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到现在先后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虽然每次并购浪潮的起因、特征、成效不同,但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当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催生出一大批有行业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并主导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百年并购成就了由早期分散的中小企业集合体演变成今天的极具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格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在价值评估理论和实务上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体系,对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主要采取的是收益法下的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CF)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而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开始于20世纪末,2000年后才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相关问题缺乏深入探讨。

我国的企业并购开始于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经历了两次并购,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宏观经济转型和企业升级换代,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并购。根据China Venture 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 Source 统计,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案例共2458起,其中披露交易金额的案例2098起,披露并购交易金额共1274.45亿美元,其中,境内并购占90.64%,跨境并购占9.36%。大型上市企业是跨境并购的主力军,而国内企业并购主要集中于非上市企业。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把并购重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一般通过资本市场中反映出的股价与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而非上市企业处于证券市场之外,获取信息的数量、质量、渠道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非上市企业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评估难度,使得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确认存在重大困难。因此,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找出一个合理的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的方法对规范和推动国内企业兼并、收购、以及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的产权交易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股权价值评估体系,我国由于起步比较晚,在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市场资产交易中,任何投资者的投资是为了收益,某项资产交易能否成功以及成交价格的高低就取决于该项资产在未来能否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及收益能力的高低,投资者在投资时虽然也注意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及负债状况,但是更为重视企业对整体资产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潜力,对于任何一项不能获得最低预期收益的资产,投资者是不会进行投资的。因此,一个企业在未来能否具有获利能力及获力能力的大小就成为其交易及交易价格的最基础条件。收益法正是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来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因而更适合评估并购中目标企业股权价值。运用收益法应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资产的未来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二是资产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计量;三是未来预期收益期限可以预测。然而,收益法的限制性条件使其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评估,非上市公司由于存在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收益法不能完全适用于确认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具体表现为:

(一)财务计量运用成本法而非公允价值 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2006年颁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形成了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与公允价值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状态。在会计实务中,非上市公司会计计量最常用的是历史成本法,由于物价变动或技术进步等原因会造成历史成本与重置价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损益很难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部分非上市企业利用计量理论的这些缺陷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故意背离重置价值,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可以解决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可以大大增加会计计量的对象,丰富财务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作为联系会计计量与资产价值评估之间桥梁的公允价值,存在的顺周期效应可能带来财务信息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及在非活跃市场下计量的可靠性低下等质疑都会对投资者获得财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股权价值确定。

(二)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人为性与不确定性 采用收益法评估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时涉及到三个指标:折现率、收益额和收益期限。而这三个指标的确定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之上的,而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本身带有较大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

(1)指标因素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人为性。首先,折现率包含无风险利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折现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巨大差异。在实务中,非上市公司的折现率通常以同行业、相似风险上市公司的交易折现率为基准折现率,然后根据非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影响缺乏流动性折现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其次,收益额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收益法所产生结论的科学性。收益额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客户提供的数据,在实务中可能包括偶然性、突发性、人为造假和技术处理的收益因素,以及预测中理想化推算的臆测因素。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在某种利益驱动下,往往有意拔高或降低、甚至提供虚假盈利预测值。最后,评估人员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状况,一般将企业的收益期限人为的划分为有限期和无限期。收益期的确定往往包含一个前提,即企业的持续经营。收益期的确定往往依赖于资产的剩余寿命和相关合同的规定。从收益法的公式来看,不同的收益期会对评估值产生很大的影响。

(2)收益法特别强调预期的概念,认为目标企业内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未来收益。预期是事先的推测,在实际进程中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非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伴随高风险性,对外部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从而加大了判断预期的难度。同时,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是以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为起点,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分析企业经营业绩,依赖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去推导未来收益。由于这些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收益法模型假设不可能完全描述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选择的指标因素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反映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从而使得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三)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企业并购价格的确定以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为基础,我国目前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是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由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像上市公司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其会计核算相对缺乏系统性,存在账目混乱现象。同时,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需要向外部进行披露,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充分了解非上市企业的真实财务现状和经营效果。其结果是并购方相对于目标企业而言在关键信息上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无法准确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并购方基于不准确的信息所确认的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就很难真实地反映目标企业真实价值。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合理确认

企业并购活动中,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格是决定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上市公司通常用收益法评估企业股权价值,而非上市企业公允价值难以获得、未来收益预测确认存在人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收益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的确认。实务中,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优化收益法,同时,通过提高企业可持续性竞争力来减少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对未来预测与实际经营成果存在的差异运用估值调整协议进行后续调整,从而合理确认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

(一)收益评估模型的优化 具体如下:

(1)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收益法主要用来评估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通常认为企业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因此在评估中通常使用无限期收益法评估模型,即p=■■+■×■ (Rt为未来第t年的预期收益;P为评估现值;i为折现率;n为前期收益年期,通常取5年;Rn+1为第n+1起每年等额的收益现值),上市公司使用股权资本成本对各期的股权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股权资本成本是持有公司股票者所要求的收益率。股权资本成本通常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确定。即E(Ri)=Rf+?茁i[E(Rm)-Rf],其中,E(Ri)为资产i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E(Rm)为市场的预期收益率;E(Rm)-Rf为权益风险溢价;βi为资产i的系统风险系数。

(2)收益法的优化。由于非上市公司本身的局限性,传统的收益法不适用于确认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而要根据非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对收益法进行优化。基本思路是非上市公司与公开交易的证券市场建立相应的联系,根据证券市场公布的数据确定与目标公司风险最相似的上市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将可比公司的β值作为基本值,然后根据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得到目标企业的β值。同时考虑到目标企业可能拥有未来投资权利或机会,因此,在修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实物期权理论来进一步优化并购企业股权价值评估体系,弥补收益法的固有缺陷。

修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大部分假设与非上市企业的实际不符,因此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评估一个单独的非上市企业的价值,而需采用修正后的资本资产模型评估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具体通过权益风险溢价、小公司规模效益的风险溢价以及特定公司的风险溢价修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E(Ri)=Rf+?茁(ERP)+SCP+SCRP。其中,E(Ri)为资产i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β为系统风险系数;ERP为权益风险溢价;SCP为小公司规模效益的风险溢价;SCRP为特定公司的风险溢价。

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实物期权是指企业取得一项权利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进行一项投资计划。因此,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期权是有价值的,而且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在企业并购中,通常引入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非上市公司期权价值。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S=[pSu+(1-p)Sd]/r。其中,S为实物期权的现值;Su为实物期权的行使价值;Sd为不行是实物期权的价值, u为行使实物期权的比率;d为不行使实物期权的比率;p=■ 。

(3)案例分析。甲公司并购乙公司,甲、乙公司并购前无关联关系。甲公司为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乙公司为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如表1、表2所示。该公司生产经营稳步发展,董事会预测公司未来 5 年销售收入保持10%增长,第6年保持2%的增长,以后各年趋于稳定;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无需新增营运资金。近五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该公司相似上市公司的β系数为1.35,企业所得税率为25%;无风险报酬率采用国债利率平均值2.5%;同时乙公司持有一项在三年内可选择进一步投资的权利。

乙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为:E(Ri)=Rf+?茁(ERP)+SCP+SCRP=2.5%+1.35×10%=16%,实物期权行使和不行使两种情形的现金流量如表3所示:

不行使实物期权时乙公司股权价值:

p=■■+■×■=66,216.22(万元)

行使期权时乙公司的股权价值为V=p+S之和:

S=[pSu+(1-p)Sd]/r=590.38(万元)

V=p+S=66216.22+590.38=66806.60(万元)

从案例可以看出,乙公司的β值不能直接从证券市场上获得,需要参照该公司相似上市公司的β系数确定折现率然后对各期的股权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同时乙公司持有一项在三年内可选择进一步投资的权利,普通的收益法没有考虑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权价值,从计算结果得知,如果只考虑目标企业现金流折现计算的企业价值为66216.22万元,如果同时考虑并购实物期权价值后目标企业的价值则为66806.60万元。

因此,对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进行确认时,非上市企业需要与证券市场建立联系,以风险相似的上市公司β值为基础,考虑权益风险溢价、小公司规模效益的风险溢价以及特定公司的风险溢价修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然后采用修正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非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同时考虑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期权价值,对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进行确认时引入实物期权理论,考虑并购中产生的企业附加值,防止对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低估,从而合理确认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

(二)减少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不确定性 在理性预期下预测者对未来的预测基于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同时还需考虑企业自身竞争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产品价格、服务、设计、工艺、质量、环保、材料、配套来提高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同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使其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管理者在挑选核心成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成员的能力、技术、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团队未来的发展模式,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层的风格和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同时,企业从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发展、行业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准确分析所处行业的前景,顺应国际化趋势,加强文化融合,调高企业内部劳动力素质和人力储备水平,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合作力、协同力。采用修正参数的方式借鉴国际的风险预测模型,合理估计预测风险,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未来预测与实际经营成果差异的后续调整 在并购过程中,由于预测的不确定会导致与实际经营成果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合理保证所有者的权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预测与实际经营成果的差异需要进行后续调整。目前企业并购或股权收购过程使用较多的调整差异的方式是估值调整协议。当并购方对非上市企业股权估值与非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个差异无法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双方通过达成协议对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进行约定。如果约定条件出现,并购方可以行使一种对自身有利的权利,用以补偿高估非上市企业股权价值的损失,否则非上市企业控制方就可以行使另一种对自身有利的权利,以补偿企业股权价值被低估的损失。

(四)合理确定交易价格水平 在采用收益法评估的基础上,参照同类交易实例或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水平,采取一定折扣的基础上确定交易价格水平。同时,在并购过程中需要考虑被并购非上市企业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产价值,如品牌、核心团队、供应商及渠道、独特的创新模式以及技术等,这些都是影响并购价格的重要因素。此外,并购的目的、并购对象和并购股权比例的不同,并购方愿意给予的价值也不同。

四、结论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确认问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上市企业通常用收益法来评估企业股权价值,而非上市公司由于没有公开市场交易,存在难以获得公允价值以及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未来预测存在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普通的收益法不完全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确认,需要通过修正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实物期权理论对收益法进行优化,确定合理的折现率以及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存在的期权价值。同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企业竞争力、顺应国际化趋势等方式减少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不确定性,对未来预测与实际经营成果的差异用估值调整协议进行后续调整,合理确认交易价格水平。完善并购中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评估体系,对于规范和推动国内企业兼并、收购、以及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的产权交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Eli Bartov、Stephen R.Goldenber、Myung-Sun Kim.The Valuation 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1(12)

[2]孙涛:《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阮海莺、曹焕静:《会计计量自身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