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第1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问题;规范;建议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现代信息科技互联网的核心,其中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非常大。不过在我们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高兴之余,还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新兴发展产业,其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不对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进行诉述,而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以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必要性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新兴概念。而眼下,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初期必定会存在诸多的不足,甚至是弊端,作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也绝无例外。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互联网金融缺少立法和监管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作为新兴的事物,其发展飞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的快速发展。不过同时,互联网企业创新的领域往往处于相关金融监管法律的灰色地带,而野蛮生长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这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倒闭、高违约、甚至涉足洗钱、涉赌等案件层出不穷。有一些高利率的P2P网贷平台募集到的资金远多于其放贷出去的资金,最终发生公司创始人卷款潜逃的案件。而这正是中国现在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约束,或者说相关法律法规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节奏,在这一领域存在不少的法律漏洞,使得互联网金融频发事故。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用以约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第三方支付立法的缺位,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权责、资金管理和收费等方面的规范不足。

(二)互联网融资平台问题突出

前面说到我国出台相关文件,使得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环境有所改善,但目前互联网融资平台野蛮生长,乱象平生,风险频发。这种现象不仅给互联网金融本身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互联网融资平台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和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而民间金融有家族管理、信息不透明、短借长贷、信用放款多、财务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的弊端。P2P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爆炸式增长,但存在大量不法投机分子借用金融创新来进行非法集资。研究互联网融资平台融资暴露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融资风险问题主要是非法融资问题或者是与非法融资有关的问题。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2013年P2P平台为800家,现倒闭、跑路和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平台为76家,占比9.5%;2014年P2P平台为1575家,问题平台为275家,占比17%。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信贷领域经常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P2P借贷市场中,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过高的坏账,一般都是高风险企业获得资金,这都加大了金融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经济合作中的一方改变自己本身的行为从而损害到合作的另一方。道德风险可能会使借款方做出一些本来不会做的危险行为,最终导致无法偿还借款。信息不对称、金融立法范围过窄,为影子银行业务,如融资者利用P2P平台展开资产证券化交易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等,预留了庞大的监管套利空间,让私募以外的股权众筹游走于违法边缘。因此,在立法空白兼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信用风险会导致融资者和平台对投资者巧取豪夺。

(四)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科技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还在于信息科技。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一道坎。信息科技风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攻击、支付不安全、网络金融诈骗、金融钓鱼网站、客户资料泄露、身份被非法盗用或篡改等。2013年底网络上流传的千万级别的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客户信息被泄露,被用于网络营销,涉及到淘宝、京东、当当等多家重量级电商企业。互联网金融行业掌握了客户的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还掌握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卡片验证码等。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做的远不如传统金融公司。从互联网发展到2014年,获得支付许可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250家。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支付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巨大。互联网支付方式,在给客户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支付交易问题频发,使得支付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近年来,金融诈骗的案子屡屡发生,诈骗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影响较为严重的有虚拟银行骗局、征婚骗局、彩票诈骗等。这里我们就不对信息科技风险一一举例说明了。

(五)互联网金融的不理性风险

近日,郑州市一大学生因为贷款负债百万,无法按时偿还而跳楼。我们在惋惜年轻生命的逝去的同时,还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究竟是P2P平台监管不力,还是大学生缺乏理性消费的思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但这与其中的理性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矛盾。个人和企业有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甚至做出盲目的决策。比如,在P2P网络贷款中,投资者购买的实际是针对借款着个人的信用贷款。即使P2P平台能准确揭示借款者信用风险,并且投资足够分散,个人信用贷款仍属于高风险投资,投资者不一定能充分认识到投资失败对个人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建议

新事物发展的规范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促使新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规范问题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规范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一方面,由于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且在达到一定规模时存在发生支付危机的可能,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不能成为金融创新的阻碍,要帮助各家金融服务提供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但是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好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监管体系迫在眉睫。金融监管还应该对融资平台设置合理的门槛,并对其严格的审核和监管,明确相关的权责,避免造成融资平台杂乱无章的增长,还要减少风险的发生,杜绝非法融资的行为。

(二)设立专业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

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客户利益为基础的。现行的传统监管部门,要同时监管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是加大了其工作量,也使得在技术上有监管的困难。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和不同的经营模式,要求监管要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因此应该设立专业的监管部门,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活力与控制好风险。

(三)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大数据和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应用的基础,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现代征信是指依法收集、保存和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信用报告、评估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征信法律关系主体是征信机构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方,客体是信用信息,即反应企业信用状况的有关数据和信息。互联网金融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把互联网平台和线下调查数据,利用云计算等数据分析客户信用。因此建立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征信系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点内容。

(四)企业应以价值观为导向实现共赢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电商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主体。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是最有效的自我监管,企业应当建立起公平、真诚、共享的价值观,用以规范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互联网金融风险事故频发,有很多是由于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对投资者刻意的隐瞒了投资风险,而对借款者缺乏实际的审核。企业本着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原则,在投资者投资时,应该详细全面的向投资者分析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方案。在借款者借款时,不仅要对其身份基本信息的审核,还应该实际考核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以便减少借款者无法还款的风险。企业还应该引进大量的金融人才和高科技金融工具,减少信息科技风险。

(五)普及金融知识理性消费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很多人看到其盈利的巨大潜能。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利益,却忽视了高风险的一面。这主要是由于普通大众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了解,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单纯的利益驱使,缺乏了防范风险的意识。我国应该向大众普及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学会理性消费和合理投资,从而减少由于不理性而引起的金融事故。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J].金融研究,2012(12):11-12.

[2]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4-6.

[3]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4):119-121.

[4] 胡新.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8-109.

[5] 谭磊,宋海旭.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8-120.

[6]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1):10-13.

[7] 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报.2014:90-93.

第2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广西南宁市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极大的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低收入群体融资需求和农村金融需求。南宁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人才培养、信息化和结合传统合作互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并重,互联网金融将迈入“规范”时代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大势所趋,我区存在监管滞后、等问题,互联网金融需要接受严格的监管体系约束,包括准入门槛、资金本充率以及资金安全与风险考核。首要任务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科学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尝试互联网金融行业明确分类,分类指导牌照管理;根据行业分类,可能率先针对性设置行业准入门槛,采取发行准入牌照的方式,以及设置相应投资者的基础准入门槛;尝试使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第三方评级机构,定期公布对本地区互联网企业审计和评级结果;建立适合互联网金融业态监督体系,实时监控互联网金融各个业态的发展和风险情况。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向规范发展阶段过渡,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同时也应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目前南宁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联盟刚刚成立,建设处于初期基础阶段,随着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管理也应同步推进,未来可能会尝试组建南宁互联网金融商会、南宁网贷行业协会,南宁众筹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尽快完善“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并重”的行业管理模式,为南宁互联网金融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严格会员准入标准;应积极建立企业、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和举报机制,在行业内信息共享;建立公平公正的数据共享系统、风险提示系统,防范风险;建立内部评审制度,重点检查人员、资金、安全等管理情况;组织互联网金融知识培训,提高未来从业人员和投资者的知识及风险理念。

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离不开从业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金融人才匮乏、质量不足的现状是未来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复合型特点:要求人才同时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知识、营销经验、法律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品格。当前南宁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迅速增多,行业人才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尤其行业新产品研发、网络推广、顾问营销和风控方面的实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乱象频发,包括融资模式的不规范、征信体系的不完善、违法集资的高风险,都反映了互联网运营、法律、风控、产品设计、营销等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明显不足。

政府引导:南宁政府加大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项目投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模式,形成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育体系;南宁政府推出“互联网金融+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构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共补人才短板;南宁政府带头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行业人才征信系统”,由符合一定资质的互联网企业共同录入和共享人才信息,加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规范化监管。

职业院校参与人才培养:南宁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可尝试与广西大学、财经学院就地培养高端互联网金融管理人才,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南宁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可尝试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联合办班,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大学、职业院校、企业实现双向交流,设置匹配专业或者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专项、联合培养具有岗位特色、复合型人,改善南宁地区所有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应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完善员工激励和培训、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奖励机制,建立优秀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呈现移动化、大数据化

随着互联网科技技术与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渗透,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呈现移动化、大数据化,有效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同时,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渠道、培养了新的消费习惯,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为传统金融业带来更大挑战,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支付方式方面: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将呈现移动化,移动支付将会逐渐代替传统支付,科技金融同时也将更深入地冲击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零售业务以及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理财服务方面: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进一步密切融合,多样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将会持续冲击商业银行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突破商业银行传统服务方式,更大规模的资金加速流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为普通民众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互联网金融综合理财服务。

消费信贷方面:南宁互联网金融的几大业务类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平台、新型的网络借贷方式、不断创新的互联网、移动金融产品将会改变客户的消费渠道、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削弱传统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科技金融大数据线上征信体系,实现风控方式的大数据化,将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建立南宁区域大数据征信体系,将广大中小微企业和普通投资者全面纳入到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中,为建设南宁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做准备。

以政府信用作?樾庞锰逑到ㄉ璧闹鞯迹?将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等平台数据整合成征信信息池,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共享数据,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隔离、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弊端;充分收集客户在社交网络、交易平台等大数据,将客户的综合大数据整合为信用数据,解决客户线上融资贷款的信用数据缺乏精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利于信用风险识别、评估、管理。

四、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互利互赢

第3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传统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互联网金融催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日渐加快,银行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为适应新趋势、新环境与新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利用金融科技的强大动力,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自身经营转型升级与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1.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有机融合的产物,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支付、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融通、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具有平台金融、碎片金融、信息金融和普惠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升级。目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数字货币、金融产品(基金、理财、保险等)网售、金融信息服务等发展模式。

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运用较低的成本直接接触客户。资金供求双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甄选、撮合、价格匹配和资金交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不需要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进行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运营成本相对更低。传统金融机构承担的是组织者、平台的角色,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利益交换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这一关系变成了客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2)工作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自动的挖掘与分析,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业务的审核、评估过程,客户不需要在现场排队等候,客户服务体验更好,工作效率也更高。传统媒介会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互联网的存在有助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受这几个维度的约束,可以为客户能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3)弥补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其关键环节是供需两端信息对称,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金融服务成本较高。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重建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技术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4)具有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任何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与服务,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民等社会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拥有平等享受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信贷权也是一种人权。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良性效应

(1)长尾效应:传统银行强调的是大客户、大众市场及主流业务,虽然也关注“个性化定制”、“二八定律”,但由于在精准定位、数据收集、有效分析、柔性生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无法低成本的满足小众客户独特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开放、互动的特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具有处理小额、海量交易笔数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并形成规模优势。(2)鲶鱼效应。传统商业银行由于存在进入门槛和制度监管约束等问题,存在业务运营模式老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弊病。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能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改变传统盈利模式,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3)迭代效应。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这就都要求银行尽可能快的推出的原型产品或服务,完成上线前的测试,而且要让更多的普通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试验与验证环节,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完善原型设计,进行持续的微创新、不断完善,真正推出客户体验好、竞争力高、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获客能力。(4)社区效应。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加依靠于传统金融体系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企业、移动运营商、数据收集公司、信息处理公司、移动支付公司、客户咨询公司、网络安全公司等密切合作。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式转变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中,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金融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冲击。互联网精神实质是开放、平等、包容、分享,这对传统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银行业务采用的分布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将人工处理流程转变为计算机智能化处理,彻底颠覆了传统银行靠增加员工和物理网点来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能力的传统经营思维。客户的金融行为加速向线上迁徙,而且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嵌套日益紧密,客户更加关注个性、强调体验、渴望互动等属性增强。可以预见,智能化、便捷化和低成本的综合智慧银行将大行其道。(2)小微业务与零售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传统商业银行靠利差收入来维持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向小微业务、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当前,创新与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催收大量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此外,以80/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不断发展壮大,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购物、虚拟社交、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方兴未艾,零售业务潜力巨大。(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我国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将有利于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剧了资金脱媒,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绕过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出。互联网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出现,社会资金快速从银行体内流向互联网金融机构,对银行负债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4)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目前,利差收入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基于此的发展逻辑就是不断做大业务规模。商业银行想扩大业务规模,首先要做大负债业务,拓展银行存款来源,进行存款争揽。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销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基本维持在4%-5%左右,但大大高于银行同期基准存款利率水平,导致银行存款不断流失,倒逼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压缩银行利差收入水平。

3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1)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由于物理营业网点存在较高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固定费用,使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大大超过非网点渠道。这些固定费用非常高昂,严重侵蚀银行的利润,降低了营业网点的盈利水平。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有助于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2)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弥补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的短板。由于互联网具备低成本、大规模处理标准化信息的先天优势,有效降低银行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范围。互联网金融依据长尾理论,能够覆盖更多的客户,有利于偏远地区与弱势群体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与突破。(3)顺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带来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能够复杂环境下做出有效精准决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成为提升银行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开重塑商业生态,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4)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当中,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功能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的服务模式,全面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4传统银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的路径

4.1形成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

金融网络化是时代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必须要适应新环境,及时更新金融理念与意识。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规律,参考和引入互联网方面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努力寻求在业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市场的方法和路径,在意识和思想上能够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水平,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4.2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打造转型新动能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生物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构建包容性强、功能齐全的金融科技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强跨界合作,改变过去对抗的思维定式,努力做互联网巨头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伙伴,构建多元化互联网跨界融合渠道,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人性化的金融产品,提高获客能力,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4.3要依托丰富的线下资源,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区别于互联网公司纯线上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大都具有完善丰富线下渠道和物理网点,业务体系更是相对成熟。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获得性,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推进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与智慧网点的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培养客户独特的体验习惯,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4.4坚持风险可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实施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要以风险和成本为约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要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为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4.5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互联网金融的智力支持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金融学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企业管理等深度融合的行业,要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重点地加强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激发员工的归属感,激励员工通过不断创新,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11-16.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102-117.

[3]王金龙,乔成云.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J].新视野,2014,(5):14-17.

第4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优势

进入2010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步兴起并蓬勃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VC/PE融资事件共发生约85起,融资金额共计约8.5亿美元。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其发展状况及其与传统金融业关系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图比较这股新生力量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分析这股力量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类型与现状

大多数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等三种服务模式,更主要体现为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主要包括了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包括各种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如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也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网络支付和线上融资两个领域。其中网络支付较为成熟,而线上融资则是作为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信用的新兴融资渠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表1 互联网金融的类型及其业务特征

类型

包含内容

行业特点

资金筹集

众筹

创意类项目的发起者通过在线平台向投资者筹集资金

P2P网贷

个人或个体商户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贷款

电商小贷

电商企业利用平台积累的企业数据完成小贷款需求的信用审核并放贷

资金融通

银行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银行理财业务

证券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证券业务

基金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业务

保险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保险业务

货币支付

第三方支付

独立于商户和银行的在线支付和结算平台

货币发行

虚拟货币

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的非实体货币

从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支付是过去五年当中资本流向最多地方,大约占到了三成以上。根据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估计,2013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总计达9.22万亿元,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形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来自近年来我国电商迅速发展,我国传统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排在次席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融资金额占到约四分之一,主要形式是以各种互联网形式的金融产品为主,如余额宝和微信理财宝等,它的特点是与货币基金挂钩,起点低、期限短、收益高、灵活方便,实时到账无手续费。仅余额宝一家,2014年销售规模已达4000亿元,用户达6100万户,户均持有额达6500元。P2P网络借贷获得融资数量排在第三位。根据“网贷之家”估计,2013年90家P2P平台的总成交量达490.22亿元,成交笔数56.15万笔,其中出借人数25.05万人,借款人数14.93万人。新型借贷模式更关注于中小微企业,体现出对互联网与生俱来的适应性,鉴于其广袤的市场需求空间,P2P网贷公司和小贷公司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比如有效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等)之后,还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我们认为从目前来看以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业务主要工具,但其他各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各种金融服务业务很快成为新生力量,并支撑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创新,表1体现了互联网各种金融业务的特性和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多数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对当今的金融格局、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地位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但是关于其影响程度有着不同的看法。

1.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颠覆性影响

持这类观点的以谢平和邹传伟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会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匹配供求意愿,大幅减少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的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和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更低,可直接交易,不需要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的中介,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实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会对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就渠道而言,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将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掌上电脑);支付清算采取完全电子化方式进行,社会将基本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现钞流通和交易,就算有极个别小额现金支付,也不影响此系统的运转;服务则主要基于个人和机构(法律主体)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现有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将不再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再需要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

2.互联网金融主要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力量

学者曾刚等认为,虽然“互联网金融模式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性与竞争性”,但并不能断定“互联网金融模式会给传统金融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以至于‘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通过功能视角和机构视角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难以根本性替代现有金融机构,且面临着“不具备特许牌照”情况下的资金来源问题和传统金融自身制度特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度,当局的态度都不会短时间内轻易改变)带来的挑战。由此,互联网金融应当和现有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关系而非纯粹竞争关系。相比之下,它更接近于金融市场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和资金的结构优化。

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去中间化,分散风险,便捷性等降低了金融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使用效率。无论对投资人还是融资人而言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实际上表达了互联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就现在而言,它仅仅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充当了配角,但伴随着线下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互融合,以互联网金融为主导金融时代必然将替代现有金融体系,对现有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主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优势比较

目前,互联网金融凭借更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及更丰富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认为,面对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并取代商业银行的情况下,二者应加强合作,做到优势互补。

1.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以移动支付手段为主,使用云计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所有个人和机构在央行的支付中心开账成为可能;利用平台优势获取“三流”信息(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成本、信用成本、作业成本低;可满足转型发展中金融改革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此外,互联网金融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排斥,即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状态,包括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服务方面有困难),并使交易信息相对对称,有助于资源配置去中介化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同时,互联网金融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大数据有利于客户行为研究的深化,对于进一步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传统类似服务所难以做到的。

比较而言,银行历史底蕴浓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是市场各方广泛合作的对象;银行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其在金融业的作用无法取代;通过营业网点的构建可以达到对地域资源的控制。而且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上有关键作用;银行体系“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不会变;银行的重要性也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与监管。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虽然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相关体制仍有不完善之处,有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因此在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风险。

(1)是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如技术的安全风险、选择风险和支持风险。密钥及加密技术不完善或是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致使黑客有可乘之机,且一旦程序受到病毒感染则整台计算机乃至整个交易网络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技术选择风险可能来源于信息传输过程,也可能由于技术落后。同时,我国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构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2)是计算机系统和交易主体的业务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与信誉风险交易风险可能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也可能是因为交易主体的操作失误。信息不对称可能使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引发业务风险。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若没有成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信誉,就有可能影响金融业务有序展开。

(3)是法律风险,例如有关于此的立法较为落后和模糊,现行法律大多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制定,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资金监管、交易者的身份认证、个人的信息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的确认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方面则具有可控性。在技术风险方面,银行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及互联网金融,且有更加严密的网络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资金安全。业务风险上,银行有着良好的声誉,历史底蕴丰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同时是市场各方面广泛的合作对象。且相较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有更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上,相比之下,现行的金融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都是基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制定的,有较好的法律保障,如表2所示。

表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比较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支付手段

以移动支付手段为主

票据结算及非票据结算

资源可获得性

信息资源丰富,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对象广泛

有丰富的客户源及渠道,受政府政策扶持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较低,去中介化

交易成本较高

风险

存在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有较为完备的风险预防措施及应对措施

监管

多采用已有的监管手段;但针对性法律法规仍不完整

相关法律已较为完备

信用保障

存在黑名单机制,信息公开性强;但共享机制不足

有较全面的信用记录

四、互联网金融的不足和相应措施

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其发展仍未成熟,存在一些不足和风险。它暂时无法替代商业银行的地位,且可覆盖商业银行未至的部分领域,因此二者应进行优势互补。

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不足,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应当尽快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加强数据信息管理,早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二是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立法力度,完善改进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的规则。

同时还应当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不断完善监管体制。例如对于互联网金融P2P服务中用户认知程度不足、风险体系不健全,易混入“庞氏骗局”的情况,应及时建立备案制,完善相关资金监管;此外,还可以由银行托管资金,平台本身不参与资金流动;或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合作,用大数据识别风险,P2P平台间进行信息共享,积累全国性的借贷记录。通过以上方式建立信誉,并保证客户资金安全。

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也应当要加强自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诚信体系信誉,从而扩大客户规模,并提升业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86-88.

[3]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07:100-103.

[4]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07:47-51.

[5]王春丽,王森坚.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法律规制――以阿里余额宝为视角[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05:66-70.

[6]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7]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11:11-13.

[8]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9]商报特派记者 高亮.互联网金融有三个身份 传统银行应学习互联网思维[N].重庆商报,2013-09-14A02.

第5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创新

在金融领域不断拓展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与金融工具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效率、服务、成本和市场参与度方面更具有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并没有解决困扰金融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金融创新往往是为了躲避监管而产生的。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金融监管的滞后与缺失造成的。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金融监管的创新问题亟待解决,能否适应新的金融模式的发展,必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网上购物、网上信贷和网上银行服务等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开始显现。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因而将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20年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经历了两次巨变。

(一)传统业务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第一次快速发展,主要标志是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业务的出现。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广网络金融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使得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但这并没有阻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繁荣。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21 世纪10 年代以来,突破传统金融创新的枷锁,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初见端倪,典型的代表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

1.移动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使人们摆脱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特别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有所下降。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交易与结算对接,通过网络服务提高效率,保证交易安全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受到买方和卖方的追捧。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难题。截至 2013年1月,中央银行累计发放了 22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2.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际关系,它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体化、数字化并不断延伸,扩大相互之间的影响。社交网络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共享和更新平台,从到传递再到使用,往往只需极短的时间。

3.搜索引擎。传统的搜索引擎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信息,将不相关的信息过滤掉,通过筛选提高信息质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搜索引擎与大数据、金融咨询、贷款资格评定等金融服务相结合。

4.云计算。金融分析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主要特征是计算能力强、存储空间大和信息服务完善,它能够同时处理各种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对信息进行甄选和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金融创新的新发展,是金融领域的延伸。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金融创新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金融监管滞后的情况下,总会导致各种乱象发生。

(一)潜在风险的导火索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金融交易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的产品错综复杂。再加上虚拟程度高,交易对象的潜在风险难以预测。二,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合法性难以确认,不乏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许多非金融机构借互联网金融的便利,非法集资,误导投资人,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二)削弱货币政策的控制力

电子货币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逐步兴起,对传统货币发行机制构成挑战,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格局将被打破。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对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要量进行测定,其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多采用数字化,货币资金的划转几乎在瞬间能够完成,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得可供测算的货币数量减少,增加了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

(三)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对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集团容易遭到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双重攻击。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高度电子信息科技的基础上,每一个环节,如网络硬件、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如果遭遇技术困难或者病毒入侵,都可能使系统崩溃、操作异常,从而导致客户敏感资料泄露和资金流失,引发一系列金融事故。

(四)非法交易活动频繁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化程度高,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客户预留的密码或者电子证书来识别客户的身份。这种交易的隐蔽性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一旦被非法分子利用,容易造成客户的损失和虚假交易。

三、传统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不足

(一)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将金融创新推向了一个,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措手不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种类繁多,然而大部分金融服务得不到传统金融体制的监管,充分体现了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P2P信贷服务企业、大众筹资网站等非金融机构通过社交网络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却不受金融监管的约束,也没有资金限制等基本准入门槛,只需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即可营业。监管的空隙必然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处理,更不用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现行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监管格局是由中央银行牵头,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业监管。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混业经营不仅导致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化,而且也使金融监管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传统金融监管措施缺失

1.监管政策法规缺失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速,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法规明显滞后,政策缺失必然导致监管真空。

2.监管手段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易虚拟化、对象全球化以及跨时空快速交易,给金融监管当局带来很大难度,传统技术手段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

3.监管队伍欠缺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需要监管当局配备一批网络技术和金融监管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监管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实际监管的需要。

4.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将各国金融市场连成一个整体,金融国际化使得金融监管不能局限于本国的金融市场,还应加强国际合作。

四、金融监管的创新发展

(一)以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是倡导“开放、平等、分享、协作”,最大程度得实现效率和公平,而不是金融交易的单纯虚拟化。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强大的活力和特有的创新之处,与传统金融模式有显著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模式的补充。金融监管当局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本质是“安全”与“效率”的博弈,在衡量二者的利弊事,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二)建立新型综合监管模式

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包括综合监管机构和综合监管体系,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跨界经营的需要。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但是摒弃我国分业监管的基本准则会造成现有体制的巨大变动,还会耗费高额的成本。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基础上,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应该逐渐推进,慢慢贯彻落实。首先,加强“一行三会”的协同合作,坚持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在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减少目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坚持审慎监管的理念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推行审慎宽松的监管政策,取得不错的效果。类似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审慎监管的理念也值得借鉴。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而国内缺乏其他合理的融资渠道,使得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到企业和各投资者的追捧。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低,有效地缓解了融资难问题。适当宽松的准入门槛能够扩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范围,增加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趋于成熟,实行严格的监管规范有利于控制风险。对于起步较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若不加以区分,照搬现有的规章制度,将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监管当局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以防范系统风险为重点,适当减少约束壁垒,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来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把握监管尺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利用风险评级和市场规则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劣。

(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者与金融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无法逆转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不平等的地位。传统的金融合约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对消费者不利,而良莠不齐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市场更加深了市场参与主体间的不平衡。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高昂的维权费用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消费者往往充当最终受害人的角色。为了实现金融市场的实质公平,金融监管当局可考虑对金融消费者实现针对性保护,适当加重金融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信息资源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面对目前出现的消费者金融信息等安全事件,监管当局应予以重点关注,增强非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大对违反规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金融相关知识,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才能得到更好的金融保护。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2]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3] 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4(1).

[4] 汪振江,张驰.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2014(9).

第6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金融发展 创新与挑战

作为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影响了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商业银行现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弊端,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进行论述。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重视并拓展自身互联网业务,做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吸引了众多目光。尤其是支付宝余额宝等软件相继崛起之后,引发了诸多舆论和评价。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了人的工作和生活,对商业银行金融形势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但互联网金融在带来快捷便利的金融条件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相对应的风险控制及监管机构还不够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用户信用评价如何进行有效控制,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焦点。

(2)研究意义。以商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为课题,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金融发展现状,找出商业银行金融存在的问题。同时,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应对手段,对商业银行更好的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促进金融业和银行业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格局的改变及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近况。著名学者Greenbaum认为,随着社会资产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金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金融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刺激也催生了新生业务发展,如互联网金融等。著名学者Klafft与linetal对金融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互联网专业化程度较差,导致互联网信贷风险持续升高,国外网络借贷公司通过贷款小组的方式做专门指导,目的是降低违约风险,借助互联网联名担保降低违约概率。学者Davis与hengetal则认为,贷款组织者是中介形式的,通过信息匹配搜集及监控,完成市场资金需求的供给双方的协调合作。同时,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的增长对社会资金总量的需求极为旺盛。

(2)国内研究近况。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事物,因此,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影响也刚刚显现出来。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较少。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与监管备受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诸如余额宝这样的软件都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2014年,中国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两会”上指出,要支持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风险和防范风险。目前,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带来了诸多争议,主要针对其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等风险。姚文平在2014年从互联网金融本身以及战略监管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认为商业银行要冷静应对互联网金融,要从冲击入手,找到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和可创新之处。同时强调,商业银行金融要与互联网金融联合,形成有效战略联盟,促使双方共赢。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

(一)传统银行金融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

(1)互联网金融注重创新。金融交易门槛降低,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平等性和开放性。2013年,余额宝领衔互联网金融行业,受到支付宝客户资源的影响和资金沉淀,让余额宝有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客户可以通过余额宝像支付宝账户转账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理财门槛降低至一元钱。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和白领投资者。到目前为止,余额宝的用户使用数量已经突破了八千万。

传统商业银行进入客户群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政府机构,由于渠道和金融门槛的没有及时拓展,导致客户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很难购买到金融产品。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个人能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提升了社会大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银行理财为例,在银行够慢理财产品的起步价是五万元,首次购买则需要柜台面签,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五万元的起步资金仍然是很高的门槛。多数中小投资者对此望洋兴叹。互联网金融在此时为中小投资者打开低门槛的理财之门,立刻受到网民和使用者的追捧。

(2)互联网金融注重共享与透明。在交易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注重透明度及共享协作。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利用自身积累的数据对客户进行评价及指导,客户可以再透明公开的金融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也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供给双方都很容易获得资源,使得信息不对称等不良现象较少,削弱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而在传统金融模式中,交易双方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等不良现象,使用金融服务的客户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也很难找到融资项目。尤其是近年来,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信息查询评价渠道差债,获得信息成本较高,在权衡收益和经营风险之后,银行主动放弃了小企业融资客户。

(二)金融脱媒加剧

随着在线理财产品、第三方支付以及网络信贷等网络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逐步向门槛较低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在金融业务竞争激烈的同时,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逐渐畏缩不前,2014年1月,中央银行金融披露数据显示,在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影响下,我国银行存款流失严重,仅在1月份,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数额减少了9400亿元。同时,互联网金融更种猪利率化,银行的理财手段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随着余额宝的浪潮推出类似产品或发行高收益型的金融服务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则会变成变相吸收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会造成利率倒滑现象。但如果不推出相对应的金融产品,银行存款流失会更加严重,银行将面临经营破产风险。

(三)金融创新提速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一部分企业开始不断向互联网领域发展。如苏宁、腾讯、京东及阿里巴巴等商业巨头,以及人人贷、陆金所等网络融资平台也相继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目前,互联网金融共包括五种模式:第三支付环境下支付结算、电商小贷及网络融资贷款、非实体货币虚拟交易、基金证券等金融渠道产品网络销售、法律援助以及金融咨询等其他渠道。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速度与互联网发展共同进步,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储蓄、支付、借贷以及理财结算等金融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享受国家政策,并在金融结构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下,商业银行部门垄断的金融体系得到冲击。2014年,中国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两会”上指出,要支持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风险和防范风险。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信号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是最有利的发展契机。如果商业银行部及时在金融理念上创新,势必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占据市场较大比重。而商业银行最终失去金融主动权。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关系将十分复杂。既是商业对立的竞争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面对复杂的双边关系和形势,商业银行有必要才去应对手段和积极的执行策略。

(一)加快转型与创新

互联网金融在带给商业银行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时,也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转型启发。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外部形势及内部形势复杂、金融脱媒不断深入以及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等发展环境,导致商业银行压力巨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结构创新发展,跟上时展脚步加速内部转型的同时,用全新的金融理念和积极的金融服务手段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充分发着中小企业客户蕴藏的潜在能量,降低借贷门槛,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壁垒。结合互联网技术及科技技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在拓展业务空间的同时增加新的金融服务和新的产品,吸引客户目光。

其次,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注重客户体验和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加快负债业务转型,使得银行金融业务更趋向于百姓趋向于大众,使得金融服务发展能满足金融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收益。

(二)加强业务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完善了风险管理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产品,掌握海量客户的资金流动信息和客户基本信息,如何能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记性有效合作,进一步掌握客户物流信息,通过数据技术,创造出更适合大众发展,更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使得金融管理结构的创新能能适应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第三方平台及互联网金融发展,依赖于传统银行金融本质。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完善客户网络体验权限和网络服务水平。由于互联网金融吸引中小企业的特点是高校快捷。如,平安网上信贷与拍拍贷、人人贷,最快贷款到账为二十四小时,最慢时间为三天。这真是商业银行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商业银康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便捷的资金提供方式,积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竞争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面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要冷静应对风险,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和资本优势,不断改变风险管理模式和金融服务思维,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形成全新的利润增长方式。目前,我国传统金融格局尚未打破,领衔金融市场的依旧是商业银行,这与政府扶植和多年经验有直接关系。但是,商业银行也要冷静面对形式,努力寻找自身不足,积极拓展融资改革与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以服务社会大众为本源,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客户带来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开创传统与网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2]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03).

[3]赵向阁,熊晓轶.电子商务在保定市县域经济外向型发展中的应用――以阿里巴巴网站为例[J].中国商贸,2010,(22).

[4]陈筱彦,魏嶷,许勤.运用高频数据衡量订单驱动市场的买卖价差[J].经济论坛,2010,(04).

[5]蔡雪飞.浅谈互联网上的金融与银行[J].科技经济市场,2010,(01).

[6]阮思阳.电子商务认识误区的澄清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J].改革与战略,2011,(01).

[7]李勇.政府主导市场化进程的金融发展模式――以开发性金融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10).

[8]杨凌云,徐学庆.论金融模式的差异及模式的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9]黄燕.现阶段的中国金融模式刍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10]吴晖,孙宏.从内部银行到财务公司――关于企业集团金融模式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0,(01).

第7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厘清“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个基本概念并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并思谋二者未来的发展,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内涵各不相同

其实,目前国际上尚无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做出权威统一的定义,国内研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以谢平教授(2012)提出的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代表,他对这种模式的定义是“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1]。在这个模式设想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模式要摒弃金融中介的存在,它试图改变的其实是市场参与的主体和形式。

基于此,笔者认为,区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目前最好的角度就是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来理解。所谓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电商等非金融机构依托于支付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手段,介入金融领域,从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主要形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小额信贷、基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众筹、网络保险和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而金融互联网(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化),则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自我革新和自我变革,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其参与形式表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采用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的交易渠道、开办电子商务等。前者是互联网公司从事创新型金融业务,而后者则是传统金融机构将自身业务互联网化(见表1)。在这种区分界定下,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表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

(一)衍生的背景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银行业务逐渐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具有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特征的新兴金融业态;金融互联网固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但促其发展更直接的动因则是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金融脱媒的压力,通过进军互联网,以实现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与增值化。

(二)现实定位不同

互联网金融定位于“平台金融”、“平台经济”,在平台经济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搭建、开放网络金融平台,可以使客户通过平台实现在线融资、现金管理和跨行支付等功能;而金融互联网的定位则是“渠道”,目前金融互联网的步伐多是开设网上银行、产品上线、进行数据处理和开办电子商务,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只是渠道的作用,最终不过是延伸或增加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易渠道。

(三)资源配置特点不同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源配置的特点是去中介化,即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信息更加对称,市场更充分有效,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所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而金融互联网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虽然发力互联网技术,但始终无法改变其作为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中介组织的特定身份。

(四)创新内容不同

由于国内金融监管的要求和金融产品创新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主要还是基于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很难做到金融产品上的创新。而在金融互联网进程中,一直以来作为金融创新的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更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大有用武空间。

(五)监管要求不同

在监管要求和力度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远未在同一层面之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中一方面由于业务涉及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监管部门,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创新速度快,缺乏现成的行业法规,导致目前在风险控制、技术安全隐患等方面监管缺位,风险隐忧值得关注。而传统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互联网的主体,明确由银监会和央行监管,在贷款业务、支付结算等方面有多个明文法规和一系列明确要求,监管相对成熟。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各有竞争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1.庞大的网络用户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5.64亿,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时隔半年,截止到2013年6月底,该中心公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数据短期内的快速增长,显示出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见图1)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7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2.开放的资源平台。互联网金融搭建的资源平台是开放的,一方面是资源的开放,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是对参与主体的开放,运算力强大的电子系统可以 将客户拓展的边际成本削减至几乎为零,“二八定律”成立的前提也随之消失,因而,以往被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甚至所排斥的80%的中小客户可以进入平台,真正参与金融活动,这一点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具有普惠金融、民主金融的意义。

3.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互联网金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在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进而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可以识别中小客户的信用情况,消除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例如,阿里巴巴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形成的数据,可以解决用户的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问题,再通过阿里金融体系为符合条件的商家发放贷款。未来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依托海量的信息,利用云计算将消费者的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商业价值,智能满足用户需求。

4.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尊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体验为主导,一切都是为了使客户能够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完成交易;同时,智能搜索引擎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有针对性地自动匹配需求,大幅提高信息搜集效率。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

(二)金融互联网的比较优势

1.雄厚的资金实力。互联网是真正“烧钱”的领域,为了争夺市场、积累客户、开发后台技术,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很多互联网企业就是因为投入难以为继而不知所终。金融互联网的行为主体是银行等传统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融机构,在其业务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是开发电子商务,其雄厚的资金实力都足以支撑各项投入,这一点互联网企业是难以匹敌的。

2.良好的信用品牌。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运营,积累了极高的公信力,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相比较近年互联网金融企业频繁发生的“卷款跑路”现象,传统金融机构的诚信品牌无疑可以为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吸引更丰富更稳定的客户资源。

3.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构成了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传统金融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风险防控优势。

4.得天独厚的政策保护。表现在监管部门严格管制市场进入,行业准入门槛高。譬如现行监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获取银行牌照的难度很大。

三、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

(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金融通过发挥“鲶鱼效应”,在理念和观念上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冲击,激发金融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金融互联网则打通了银行卡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的双向互转,为互联网金融搭建的支付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业务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着力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盲区小微企业和个体贷款方面,与金融互联网布局高端客户形成错位营销,共同发展的态势。

同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各自的跨界实践或者说竞争也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毋庸赘述,第三方支付、微型贷款、金融产品代销、余额宝等都已经有很成型的产品;金融互联网方面包括手机银行、微信支付、远程理财等创新也不少,特别是网上商城,譬如建行的融通商务、交行的交博汇、民生的民生电商等都做得风生水起。应当看到,不论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还是金融企业进入互联网领域,谋求的都是协同效应,而非简单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不是简单取代和颠覆的关系,更多的则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二)基于合作实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共生共赢

从长期看,资本短缺、是否有能力提升安全和稳定性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能力的严重欠缺则是金融互联网发展中的瓶颈,未来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合作互惠的模式,才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突破局限、共生共赢的发展之路。

1.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互联网金融企业从电子商务、网络支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交易信息;金融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的运营,与交通业、制造业、物流业、零售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可以有条件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叉销售。

2.联合做大做强贷款业务。首先,是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其需求量巨大,与大企业信贷相比,能带来更高的利差收益,成为时下亟待开发的信贷市场。其次,是消费信贷业务,未来10年我国个人或家庭贷款购房、买车、婚庆、游学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借助互联网金融积累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的海量信用交易数据和客户评价、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可以有效发掘新客户群,拓展信贷业务;同时充分发挥金融互联网雄厚的资本实力、监管赋予的吸收存款的能力和零售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强强联合,可以实现共赢。

3.合作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在目前线上支付、包括传统银行线下支付相对饱和情况下,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可以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合作的又一个切入点。包括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筛选服务,线下交易支付)等,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合作开发全新的支付工具,使支付更加人性化,为客户提供超一流支付服务,这方面前景广阔。

4.共同开拓大众理财市场。目前银行重点布局高净值客户,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能力仅限于“屌丝”阶层,而国内广大的中产阶级特别是他们的财富管理和投资理财需求则属于银行和互联网能力都不能顾及的真空地段。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将互联 网金融大数据信息、支付渠道与金融互联网的专业能力和产品相结合,在大众理财市场会有非常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07):47-51.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14-16.

[5]曹少雄.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3(05):54-58.

[6]姜黎华.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玄机各不同[EB/OL].中国证券网,(2013-08-20).http://cnstock.com/v_news/sns_jd/201308/ 2706162.htm.

第8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传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冲击,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冲击 应对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市场新课题,在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极大的冲击了传统金融方式的发展,为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新的发展挑战。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极其重要的主体,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深化认识与改革创新,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是当前金融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1、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所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1.1 脱媒程度日益加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三方支付等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整个金融领域对于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脱媒程度也日益加深,这给传统的银行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习惯,创新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当前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

作为商业信用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包括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等,其成功运营的基础在于资金融通,商业银行存在的重要支撑就是人们在债务支付过程中的时空分离。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传统金融支付业务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和空间上的分离被打破,人们可以直接依靠互联网完成对支付业务,这极大的动摇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1.3 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面临深层次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金融消费者占据了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更多的是由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互联网条件下金融服务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消费者的身上,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注重提高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强调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交互式营销,更为重要的是将互联网技术更深入的融入到金融服务中去,这使得金融业务中消费者的节奏、规模和力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4 银行的收入来源面临一定冲击

随着第三方支付和网络信贷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宽,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的收入来源面临着一定的冲击。比如,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后,可以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多种服务,极大地冲击了银行的中介地位,对银行中介业务收入产生较大影响;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选择网络金融服务而不是商业银行,这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利差收入。

2、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与建议

2.1 全面认识变革,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

互联网金融需要的不仅仅金融技能过硬的人才,更是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金融业务的推进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在人才引进中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复合型人才上,同时也要在对员工培训计划进行适度的调整,更好的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服务,培育出更适应时展需要的员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更好的抢占发展先机。

2.2 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参与程度

和互联网金融相比,金融消费者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期望更高,相应的要求也更加严厉,更难容忍差错的出现。对此,商业银行更需要提高对客户的重视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客户的参与程度,通过加强和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仅要注重对于新客户的拓宽,也要注重对原有客户的保留。

2.3 重视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强数据积累和挖掘

在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品和服务的关键在于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对资产进行优化组合,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服务模式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入挖掘已有信息,加强数据之间的整合,提高综合处理和掌握多种信息的能力,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更好的提升竞争力。

2.4 创新传统业务,进军电商平台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冲击,由银行主导的清算结算在支付体系中的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弱,非金融主导的数据增值业务正逐步占据着主导地位,对银行业务至关重要的客户交易信息及中间结算信息资源都没有掌握在银行手中,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截断,因此,加强和互联网社区、电子商务等企业的合作,更好的获取信息,进军电商平台。

2.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将新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创新业务模式,利用科技支持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还需要提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促进信息应急处理机制的完善,提高金融信息的安全程度,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提高新形势下的服务质量,推动银行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步边缘化银行中介功能,商业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在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为自身客户的发展提高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服务,同时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互联网金融业态下的商业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罗明雄 唐颖 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简介:

第9篇: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58-02

引言

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与金融业的渗透与融合日益加深,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兴的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更加高效透明,在信息传递以及资源配置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优势

互联网金融即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或商户提供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渠道(谢平、邹传伟,2012)。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普惠大众,覆盖广泛

依据长尾理论,传统金融更多地集中关注部分核心客户,众多处于“尾部”的普通客户长期处于金融服务边缘(张华,2009)。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集聚效应使大量长尾人群的需求与金融要素充分结合,大大提高了客户覆盖率;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资金供求双方在海量信息中比对选择,自行完成交易活动。

(二)成本低,效率高

传统的经济活动和金融交易行为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营业场地,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打造虚拟的资金交易平台不仅降低了建设营业场所的原始投入,而且使独立的个体和分散的经济活动连接在一起,交易规模更大,交易成本更低。

(三)数据处理技术先进

互联网金融平台集中了用户海量的交易信息,利用云计算,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大幅度提高信息搜集效率。另外,大数据应用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分析客户消费信息、交易记录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强化了风险控制能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本文从上述三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出发,探讨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

第三方支付是指以非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介,为收付款人提供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以及中央银行规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它支付效率高,使用方便,满足客户随时的交易服务,有利于减少时间成本。

1.直接影响。支付清算和结算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功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导致原本由商业银行承担的这项功能转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承担。一方面,这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地监测到客户的资金流动信息,不利于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不利于银行对客户负债业务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伴随着客户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客户用于支付清算和结算额的活期存款资金相应减少。

2.间接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代销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间接影响。以余额宝为例,通过代销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产品,在提供“直接转账交易”便利之外,提供高于商业银行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及支票存款账户的职能,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来源。

(二)P2P网络平台的冲击

P2P借贷即“人人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模式,指有剩余资金并且寻求投资的人,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寻找到满足贷款人预期收益要求的借款人。一方面,P2P网络平台上项目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较高,极大地吸引了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向P2P网络投资转移,降低了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主动获取资金的一种间接方式,但与P2P的预期收益率相比,其收益率水平仍然较低,从而降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三)众筹的冲击

现代众筹是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筹款项目,投资者为个人感兴趣或大众共同认可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实物众筹、股权众筹等多种形态。其中,股权众筹的主要特点在于投资者的回报为股权、资金等金融资产形式。众筹平台提升了全民参与感,发掘出了投资者感兴趣的产品,增加了投资品种,改变了投资者的资金配置结构,从而导致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从存款、股票向包括众筹融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转变。一方面,众筹项目品种众多,从新产品的研发,到艺术、影视、娱乐、房地产等项目,从而降低了这些领域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从整个银行体系看,减少了从贷款到存款的转化;另一方面,股权众筹以其高风险、高收益、高门槛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展开了竞争,导致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的流失。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及转变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应转变理念,积极迎接挑战。

(一)简化操作流程,吸引资金流入

商业银行应重新审视业务流程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产品设计和销售时,商业银行应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深入研究客户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依托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创新产品设计,为客户提供便利、优质的负债方服务。

(二)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仅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合作的可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优势,互联网企业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从而实现双赢。

(三)区分客户类型,开展市场营销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资金来源主体存在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负债类客户进行区分与细化,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营销定位,吸引高净值客户的资金流入,扩展主动性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