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运维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最低成本最便捷的网络接入方式,WiFi连接技术已经在无线固网融合的背景下生存很久,而且越来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眼下,无线覆盖已成为趋势,在接入层面的成本,网络质量运维便捷性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越有线,再配合以新一代无线WiFi技术,5G架构的革新,在校园网应用上,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无线化装备,实验室教室的全天候开放,WiFi会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一站式可运营校园网解决方案:高速安全便捷连接。寰创GiWiFi智慧校园网络架构融合有线无线的优势,打造端到端的连接服务。
GiWiFi打造智慧校园网的几大优势:首先是“合规+合法”。该方案具备ISP经营许可证,SP经营许可证、公安部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是国内一家具备宽带运营试点牌照的WiFi运营商;其次,该方案可以保证校园无线有线网高效的服务,满足各时段各区域,各业务的智能QoS带宽需求;保障随时随地获取无线资源的便捷,管理各AP,智能可视化报表系统,直观自动化监测所有校园网设备和所有用户数据;最后,该方案结合校园系统,打造专属校园的智慧应用。
上海寰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GiWiFi服务截至2016年5月底,已为辽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重庆、四川、新疆近百所高校和中职院校提供移动智慧校园服务。业务快速发展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上海寰创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母公司完成两轮共1.25亿元融资。
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宿舍钥匙、抽屉钥匙、教室钥匙……一大串,每次打篮球都会忘记带,但是自从我认识物联网后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带钥匙而被‘拒之门外’了,手机也能开门。”某学院工管专业的小陈同学表示。说罢,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在门禁读卡器前轻轻一晃,“嘀”的一声,宿舍门开了。小陈还表示,除了宿舍门外,教室门、办公室门都能通过这款“翼机通”手机打开。同时,学校还借助门禁子系统对持卡人权限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关键词:智慧校园;BIM技术;管理系统;大数据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26
0 引言
“智慧校园”是校园大数据下的必然结果,它的智慧体现在智慧的学习环境、智慧的学生管理、智慧的生活方式等,体现在自动监控学校安全;智能的签到、考勤系统;无人监管的智能图书借阅系统;智能化管理办公设备、仪器。总之,就是开发一个智能化的校园运行、维护管理协作系统,有效的使校园可以智能、环保、稳定、安全等运行,并且共享校园大数据,实现更合理、更准确、更全面的只能校园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校园的各职部门的管理效率,降低校园管理经济成本。以BIM应用技术为载体构建整体数据共享平台,能够进行三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应用,并充分结合在有机管理的校园建筑和结构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快速查询,统筹管理,降低校园管理难点,降低管理的经济成本[2]。
1 BIM技术与智慧校园管理
根据智慧校园中建(构)筑物自身的管理规则,结合BIM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模拟现实的对象实现管理计划。智慧校园集成BIM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对每一个R到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综合管理,科学分类,这样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管理方法,避免专业造成的碰撞、矛盾问题[3]。
2 智慧校园管理主要内容
智慧校园是指以大数据下的物联网为根本的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与生活相结合,以各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环境,集成所有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学习、安全管理与校园生活环境进行全面融为一体。实施步骤为将带有传感器的安装到学生教室、停车场、办公室等,形成共享的“物联网”,然后使用数据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的“物联网”和“软件共享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整合,从而将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生活与学习等和校园的基础设施的有效统一。
3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开发模式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以运营、维护管理为主要目的,结合BIM技术的优势,整合校园的数据实现共享,分析、统计、预测校园管理的数据及信息,进而为决策提供辅助管理依据,从而进行学校全面动态的管理。
3.1 系统设计、开发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智慧校园运营、维护管理系统以“智慧化”为核心,使用方便为宗旨,兼顾校园的所有管理、行政部门,将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目标简单总结如下:
(1)为了使学校大数据实现共享统一管理、应用,开发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库;
(2)建立三维空间数据服务与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微信、校内通等访问模式加大服务力度,增强三维现实服务种类,改变传统的学校综合管理的方式;
(3)建立智能监控网络,组建行动指令执行小分队,建立实时、快速反应高清视频监控设备;
(4)对学校供电设施、消防设施、运动设施等进行集中集成管理,形成高效、舒适的“智慧节能”系统;
(5)为了加强对实验设备、生活设备等有效、科学的管理,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校存资产、设备管理系统。
3.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BIM技术校园主要基于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的维修管理系统,配置必要的设备联通局域网,开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生态、地理空间数据生态、资产高效管理生态、安全信息互操作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创造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平台和集成数据共享环境;开发一个统一的、高标准化的安全体系、管理效率体制及有效的运行体质,保证运行、维护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3 系统各项功能
(1)三维可视化漫游。通过开发的系统使用户能直观、真实快捷以可视化漫游的方式查看学校内部的任意位置,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浏览,提取用户的兴趣点,并且结合VR可视技术,使得用户对学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建筑信息查询。建筑信息查询的分类管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其他建筑等真实的呈现在三维视觉场景中。人们可以观看任何一个建(构)筑物的三维视觉场景,它可以展现出建(构)筑物的外观、材料、用途和其他相关信息,促进每个建筑实现可视化的应用、管理。
(3)资产管理查询。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可以带来资产管理的可视化,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技术的可以无缝集成的三维模型与业务流程,资产统计、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整个资产购买、修理、更换直至彻底报废的全过程,采购、使用和维护,一个统一的跟踪,增加校园设备的使用周期与效率,减少学校的资产管理与维护经济成本。
(4)遮挡工程查询。BIM应用技术将学校内部所有的遮挡工程都会以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的保真的现实出来,进而复杂工作简单化,提高遮挡工程的管理效率,更能解决图纸看不懂的困局。在现有三维数据模型中,直接可以提取现有的管道线路信息,如管道使用的材料、使用年限等。
4 结论
BIM技术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的发展的前提,也是研究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及总结发现:运营、维护系统需要对学校建筑、教学、运行设备等状态进行实时的信息查询、管理,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了管理的成本[4]。同时对系统开发提出了概念性的框架,展现了系统实现的三维可视化漫游、建筑信息的查询、资产管理以及遮挡工程的查询等功能。在智慧校园大数据下,建立运营、维护管理系统数据库,对办公文档、资产清单、档案材料等相关资料进行有机管理,真正实现校园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基于BIM的校园运维管理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曹慧文.基于三维技术的电厂基建管理系统的开发[D].华化电力大学,2014.
西南交大校园信息化是由犀浦、九里堤、眉山三个校区数据中心和基础网络构成,包含3000余台网络交换机、3000余台无线AP设备、若干的业务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的网络和应用系统使得运维管理面临设备多样化、品牌多样化、管理多样化的难题,依靠传统的以人为管理核心、各系统分散的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学校信息化系统维护的要求,而RIIL的部署应用,带来了智慧化运维的七大亮点:
■统一IT资源管理,全面、动态掌握IT资源的异常变化
RIIL实现对学校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IT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有线/无线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机房环境等。可实时掌握学校骨干链路流量和异常情况,规范设备管理(如配置文件规范、管理IP规范、命名规范等),并对资源以地理位置进行分区分组,方便管理员对各区域的IT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丰富的资源状态指标的实时采集,识别资源运行的负载和异常情况,如监控主机的异常进程、网卡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帮助分析设备的异常风险和性能瓶颈。通过自动巡检功能,帮助管理员轻松完成巡检任务并识别存在的风险。
■从学校业务视角全面掌握IT系统健康水平
通过对学校应用系统的分析及建模,构建IT资源到业务的关联关系,借助健康指数K线图、业务雷达视图、业务卡片等多种业务视图实时掌握IT资源异常对业务造成的影响,从业务视角全面掌握IT运行的健康水平。
■无线设备精细化监控,助力无线优化和可视化管理
通过RIIL实现对其他品牌的无线AC和无线AP设备进行统一监控,并根据学校的物理位置分布直观呈现出无线AP的分布和运行状态,以及用户的分布情况,可点击查看告警设备或各区域用户的详细在线信息,快速识别各区域无线网络的异常情况,定位故障设备的物理安装位置,便于现场故障处理。
提供对AP的射频卡状态、AP待机用户数、单用户连接速率、终端类型、信号强度等信息和排行信息,为管理员提供详尽的管理数据,助力无线网络的优化和可视化运营管理。
■机房与管线可视化,直观了解机房与管线的使用状态
通过对学校数据中心机房的3D建模,直观呈现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机房环境信息的异常情况,实现对数据中心机房的360度可视化管理。
通过对校园光纤布线的走线进行建模,从楼宇之间布线,楼宇内垂直布线、楼层水平布线等多维度实现对光纤和双绞线等配线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并与运维流程系统相关联,保障配线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数据的一致性、可用性。
■丰富的智能工具,为管理员带来更多管理便利
提供端到端故障分析、设备位置管理、配置文件管理、拓扑管理、IP地址管理、自动巡检、配线管理、日志管理等场景化智能工具,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员的运维管理工作。
通过拓扑管理功能,可直观了解校园骨干网的链路状态、流量信息、设备运行状态、及各区域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可直观呈现异常设备,并提供丰富的管理工具帮助管理员了解设备的详情和进行故障的处理。
通过配置管理功能,可对接入交换机按季度、汇聚交换机按月、核心交换机按天进行配置文件的备份和变更告警分析,实现对设备配置文件的规范管理和灾备恢复。
■丰富的图形化综合视图,呈现IT建设与管理业绩
具备良好的可视化效果,利于大屏展现,采用3D图形技术,模拟真实的机房环境布局,完美呈现IT设施的分布及运行状态,让管理更直观、更轻松、更高效。
■服务流程管理与运维数据分析探索
结合ITIL最佳实践标准和教育行业运维经验,为学校建成运维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通过电子化、自动化管理手段,帮助学校全方位解决日常运维与流程化管理、资产设备维护,从而实现高效运维,有效提升运维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并开展以下服务流程优化和运维数据分析的探索主题:
故障报修流程:让用户更便捷,让管理更高效。
用户可通过呼叫中心、web自助服务台、微信或运维监控系统检测等途径发起报修故障事件,并制定高效、便捷的故障处理流程,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理和相关(知识库)信息的存档,为运维管理的决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设备更换流程:让流程更规范,让资产更清晰。
学校网络设备众多,常出现设备发生变更却难以更新资产的信息,造成设备资产的管理混乱,拟通过设备更换流程,规范日常设备的变更行为,制定合理、快捷、高效的更换流程。并与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快速的设备更换服务和资产数据的自动更新,提高学校对IT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告警数据分析:让数据有价值,让系统更稳健。
通过对学校校园网资源统一监控系统的历史告警数据的多维度挖掘,能够分析出各类资源的历史运行状态、性能趋势及各厂商设备故障率的高低,通过多个维度分析资源的运行趋势和告警的根源,为学校强化信息化建设和IT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对学校运维流程系统中的工单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出工单的服展残裕如因用户上网账号欠费导致无法上网的故障请求占据故障申报较高比例,可分析挖掘共性的服务事件,针对此类服务事件进行优化,提供自主解决方案供用户自行处理。降低常规事件的受理压力,不断提升服务部门的运维效率,释放服务事件的处理压力,并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业务用户的服务体验。
项目管理探索:让进度更清晰,让风险更可控。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江西省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整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 年4月,江西省中小学接入宽带学校10056所、建校园网2329所、建多媒体教室82859个、建计算机教室4999所、建录播教室1265所、配备师生终端431159台,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充实到学校,设备的技术特点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而中小学计算机专职教师短缺、技术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短期内没办法改变。江西省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对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服务商也只有城区才有,设备遇到运行故障需送到城区维修,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往往因维修成本高、经费无来源将设备搁置,或担心设备用坏、维修不便而闲置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中小学校技术支持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教育信息化设备提供公平、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技术支持服务,提供防范性维修支持服务,及时修复故障设备,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辖区内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以智慧运维与服务工程改变传统的运维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网络和数据中心运维、统一标准规范指导、统一服务商准入管理、统一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江西省的具体做法是:
1. 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区)、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各市、县(区)电教馆(站)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管理部和技术支持部,由电教馆(站)和授权服务商共同组成。各级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建立1-5人的专兼职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本校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信息化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应用、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运行维护机制。在各类学校自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契约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按照受益广泛、教育急需、服务专业原则,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及保障该体系良性运转的工作机制。
3. 推进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有效地统计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4. 构建科学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统一的运维服务知识库,建立统一的市(县、区)技术支持队伍。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在内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运维服务的电子化。三是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设计应急服务流程,建立备品备件库,确保智慧教育运维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 构建智慧运维保障机制。一是人员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运行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二是标准保障,建立智慧教育运维服务体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务标准、教育云平台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服务质量保障,开展运维服务资质准入管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定期对各服务机构的教育运维服务工作作出评估和改进;四是运维资金保障,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
四、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 农远工程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2004年,为保证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的设备正常运行,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技术服务通道,省电教馆制定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技术支持服务方案》,组建了由省、市、县(区)电教站和项目学校承担相应技术支持服务的队伍,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辖区内统筹维护的模式。有的地区采用向社会专业服务商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服务商承担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运行维护,保障学校设备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确定新余市、弋阳县、宜黄县、吉安县为试点单位,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究为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阳率先成为项目试点城市,探索采取辖区内统筹维护,建立由当地专业维修商和辖区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及市、县(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结构,并应用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设备应用及运维过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选择芜湖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维护机制,保障学校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在丽水市庆元县、莲都县、遂昌县3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行,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草案)》,完善服务程序、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
五、尚需解决的问题
1. 设备运维经费省级统筹不够。省级层面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设备运维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城区薄弱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因此造成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内因耗材、易损件得不到及时更换造成停用现象,需要构建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
从普遍通识引导,到大力强制分类减量
“十二五”时期,通州区共计完成347个居民小区、36家党政机关、31所学校的垃圾分类达标创建工作。政府部门为每个试点小区(单位)免费配备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电动分类收集车,安装了分类宣传引导栏,同时还为每个家庭配备了一组10L的分类垃圾桶。为有效引导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区市政市容委按照每120户/人、每月给予600元的补贴标准,向社会广泛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统称“绿袖标”),定人、定岗、定时,在小区指导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并对分类不准确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居民们普遍认识到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提高了分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为巩固垃圾分类取得的初步成果,2016年,通州区制定了《通州区垃圾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在通识性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强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区范围内责任主体明确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食品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强制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
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由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组织牵头,区教委、区商务委、区工商分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全力全程配合,按照职责协助通州京环公司与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单位签订服务协议,集中进行运输消纳。按照规定,强制分类、减量的单位,年均承担餐厨垃圾分类运输费1000-2000元。首批被强制的单位共有551家,计划于今年底前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理;第二批涉及的单位共计826家,计划于2018年-2019年实现分类运输处理。全区的规划目标是2018年实现城区垃圾减量工作全覆盖,2020年前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工作实现全覆盖。目前,宋庄镇小堡村徐宋路两侧的54家餐饮服务单位已于去年底与通州京环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实施了强制分类,餐厨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从垃圾分类闭环不全,到积极落实“智慧分类”
按照北京市“大类粗分”的原则,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大类。除这“三大类”外,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诸如衣物、织物、电子等垃圾。为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州区通过逐步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管理体系,有效扩展环卫作业面,做到了各类垃圾应收尽收,物尽其用。
2016年,通州区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署了《通州区环卫服务委托合同》,双方共同出资,组建通州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环公司”),按照《委托合同》,打造通州区城乡环卫事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投融资平台。
京环公司成立后,首先承担了通州城区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垃圾处理、公厕维护、道路交通设施清洗、废旧物资收集、餐厨垃圾消纳等一体化的“大环卫”综合服务工作。下一步,京环公司还将承担通州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工作,投资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废弃油脂、农村垃圾、畜牧垃圾、园林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设施,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体系,推进通州区环卫事业不断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均衡发展。
紧紧抓住通州区环卫体制改革的契机,通州区政府通过京环公司,充分发挥、利用北京市属环卫的作业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试点打造“两网合一”示范小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柜、智能厨余桶等智慧设施,并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搭建完成大件垃圾、织物垃圾、电子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在此基础上与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单位和社区对接,实施分类运输处理。
智慧分类系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旨在使可实现资源减量的垃圾依托智能化手段实现分类。智慧分类系统已在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城区的5个居住小区试点实施。社区居民通过电话、微信注册,申领具有用户身份识别标识的二维码和“北京蓝・生态卡”,垃圾智慧分类云平台管理系统自动为申领居民建立个人生态账户。
居民们将各类垃圾分类装袋并贴上二维码后,投放到智慧回收柜内。对于居民家中产生的大件垃圾(如废旧电器、暖气片、橱柜、衣柜等),通过微信或客服电话,提交上门服务预约或贴上识别码后,自行运送至指定位置。工作人员现场对智能分类回收柜中的各类可实现资源利用的垃圾及大件垃圾进行核算,同时做好积分录入工作,然后再由回收人员驾驶专用的再生资源回收车,将其运转到指定地点,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再利用。
智慧厨余桶(站)与其它垃圾桶(站)并排设置。厨余桶装有居民个人的刷卡记录器。居民通过刷“北京蓝・生态卡”,打开厨余桶(站)的投放口分类投放,同时获得奖励积分。每个居民每天可投放多次厨余垃圾,每天最多有效积分对应前两次。居民们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线下享受相应的社区服务,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也可通过E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登录积分商城,兑换代金券、折扣券或生活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分类系统投放使用以来,2016年4月至10月,仅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回收次数累计达到8000人次,回收总件数累计达到60万件,兑换次数达到2000人次;各类资源的回收量包括废旧纸板27.8吨、饮料瓶18.6万个、废旧衣物10.7吨、废旧玻璃4.5吨、塑料类17.3吨、废旧金属5.4吨,其它10吨。
从管理服务体制不分,到形成规范管理机制
在通州区构建一体化“大环卫”格局的背景下,首先构建了城区的梨园镇、永顺镇、潞城镇部分区域,六环内及行政办公区以通州京环公司为主、各乡镇以镇级环卫作业队伍为主的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有效改善了传统粗放式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设施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制定奖罚等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明显提高了垃圾分类运输的处理水平。
“十三五”时期,通州区将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减量取得的成果,完善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等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城区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餐厨(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落实属地运营管理责任。同时,要求各乡镇依托自身的环卫队伍,力争2020年建设完成包括餐厨垃圾消纳处理站、筛分设施、密闭式清洁站等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区政府将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予专项补助支持。各乡镇在建设餐厨处理设施前产生的餐厨垃圾,统由京环公司负责分类运输处理,形成统一完整、协同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的全程管理体系。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巩固、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系,在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下,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重心下移。规定区政府负总责,街(镇)主抓,明_区和街(镇)主要行政负责人为辖区垃圾减量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垃圾减量工作小组,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每月召开一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参加的工作例会,通报各部门工作进度。
二是建立减量工作监督机制。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优势,实施网络化管理,委托第三方对试点小区、单位进行检查并形成通报机制。同时,发挥市容环卫联动热线和公共服务热线、政务监督热线,以及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做的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及时检查、督办整改。
三是建立减量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垃圾分类、减量应急处置机制,由京环公司配备专业人员、车辆设备和物资,对分类收集容器中达到80%的各类垃圾及时进行分类运输,做到发现问题或接举报后,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进行处置。
四是建立垃圾减量投入保障机制。垃圾减量资金安排重点以实现减量化为目标,在巩固城区试点小区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减少分类桶、袋等消耗品投入,加大宣传引导教育,加强精细化管理。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采取八进一支持一试点模式。八进即进机关、单位;进饭店、酒楼;进企业、商场;进市场、超市;进校园、课堂;进宾馆、公园;进社区、家庭;进村庄。一支持即区级委托市级环保组织,全年开展不低于78场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各街道、乡镇提供积分兑换及宣传活动必需的物资支持。一试点即京环公司在居住小区试点以二维码扫描积分、微信、APP平台预约等互联网技术 大力推进“智慧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耗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会相应增长,亟需建设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加快改善通州区的生态文明环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垃圾消纳难题,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通州区将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型、节约型、低碳绿色型社会,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并将制定和采取一系列配套方案进行落实。
2002年,白家庄小学提出课堂“四个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手段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并在随后的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文化为凝聚、以目标为导向、以科研为载体、以课改为引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自此,学校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践,逐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校目前实现了四校区的网络全覆盖,并且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学校四个校区建设了固定的录课教室,建立了录播平台,购置了移动录播设备。此外,我校还进行了北京市“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项目研究,有5个实验班的苹果教学设备用于实验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市、区、校级信息化应用系统包括北京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CMIS)、朝阳教委视频会议系统、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系统、白家庄小学对外门户网站、白家庄小学资源存储系统等10余个。
为更好地配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学校设立了“信息部”,由5人组成的专兼职网管员队伍全面负责信息化的管理、建设、技术推广等工作;2012年起,学校又引进专业的IT运维队伍,协助网管员进行信息化软硬件的运维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成果
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尊重”,即“重视与敬重、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围绕这一理念,我们一直在思考,数字校园要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怎样高效地服务?所以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我们定位于建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乐园、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乐园,一个师生互动学习、展示风采、分享成功与幸福的乐园,一个促进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乐园,这个数字校园还应该成为社会了解白家庄小学教育,了解朝阳教育、北京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窗口。
我校数字校园平台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数字化,即沟通交流数字化、教育教学数字化和行政管理数字化。为此,我们在数字校园平台中部署了相应的模块。如应用于沟通交流的校内公告、即时消息、约听评课、家校互动;应用于数据存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教育教学业务库、多媒体资源库;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学籍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备课管理、录课管理、成绩分析;应用于行政管理的校务办公、工作计划、材料通知、调查问卷等。
教学数字化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课程管理、校本选课、备课管理、录课管理、质量管理。
1. 课程管理:利用课程管理的排课功能进行排课,通过平台设置排课规则限制,再加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的主观思考,很快就可以生成校级课表、班级课表、教师个人课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2. 校本选课: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多、学生多、分类汇总难,在没用系统之前,每年组织选课活动都成为学校很头疼的问题。现在通过选课系统,学生可以不受地点限制随时进入选课平台,快速准确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完全实现了网上选课简单化、参与评价多元化、课程资源共享化、宣传辐射最大化。
3. 备课管理:备课平台的使用分在线备课和线下上传两种方式,教师们不用改变原有的备课模式,大家共建共享,实现了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转变,使校本资源快速积累。
4. 录课管理:录课在我校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平台上轻点几下鼠标,教师完成了录课的准备工作;在无需任何额外支持的情况下,教师即可在录课教室完成录课工作。其他教师还可以在线边听边评,这种快捷、高效的课程录制,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自我诊断与同伴互助教研,同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课程资源。
5.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系统是平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块之一。两年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检测后,通过平台进行快速统计,科学管理、分析,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时间成本,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同时,系统还能给家长及时反馈孩子的一些信息,增强了家校联系的实效性。
数字校园应用反思
数字校园的建设和使用能够取得现在的成果,得益于全体师生和家长的智慧和思考。在建设数字校园前,我们分部门、分层次地广泛收集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在工作中阻碍我们发展的问题,基于大家对现代化工作、学习方式的需求,基于对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共同制定了建设方案。我们不是被动的使用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在数字化校园正式投入使用的两年里,平台上的丰富应用,带给我校全新的管理模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创新教学体验,为学校快速、高效、优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最近,我校有幸参加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校的评选,准备进行数字校园的二期建设。此次建设我校重点考虑应用项目的普适性、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及应用后的效益,结合学校的基础和办学特色,从系统整合、提升改造、特色建设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数据,对现有应用系统规划不科学的地方,进行重新组织和架构,凸显功能完整、体系清晰的模块化管理与设计,并进行跨操作平台、跨使用终端的改造,整体提高数字校园的建设应用水平。
敏捷网络也为行业客户构筑起智能交通、无线城市、智慧商场、智慧参观等特色方案。今年的华为网络大会,意在与行业伙伴共同分享与探讨敏捷网络的实践与未来,帮助企业快速步入敏捷时代。
在华为网络大会上,对于即将到来的敏捷时代,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先生说到,“联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无法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它将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所不在。”徐文伟对企业的未来展望道,“所有的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所有的网络都需要敏捷起来,所有的商业都应该立足于敏捷网络,从关注技术和连通转变到关注业务和用户体验,实现从‘尽力而为’到‘尽在掌控’的巨大转变,从而不断开辟创新模式,持续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联接的世界里,让网络更敏捷地为业务服务。”
2013年,华为全球首个了敏捷网络及其架构,并提出三大敏捷:业务敏捷――全球第一个业务随行的网络、管理敏捷――全球第一个能感知IP质量的网络、演进敏捷――全球第一个软件定义的园区网络,能给企业带来卓越的体验、高效的运维、快速的创新。敏捷网络能帮助企业获得领先4倍的业务创新速度。
目前全球已有近200个商用网络采用了华为敏捷网络。在数据中心领域,华为帮助中石油构建“两地三中心”的亚太最大云数据中心网络,通过CloudEngine数据中心交换机连接了7万多台10GE服务器,960TBps无阻塞网络平台其性能是业界的三倍,满足中石油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所需要网络容量和性能,支撑中石油未来10年的业务发展需求。在园区领域,西南民族大学通过应用华为的敏捷网络解决方案,解决了该校信息化改造的所有需求,方案采用业界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实现了有线和无线深度融合,全网有线无线统一认证,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可用性和管理性,其灵活的全可编程架构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校园网络要求和未来演进。
在今年的华为网络大会上,华为对敏捷网络方案范围作了全面扩展,展示了一个端到端、惠及产业链的敏捷网络架构,其中包含了敏捷分支、敏捷园区、敏捷数据中心、敏捷广域四大解决方案,以及其核心――敏捷控制器。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总裁刘少伟表示,“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的核心,企业分支也在成为一个新的计算中心,它们对连接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华为在网络大会上了敏捷数据中心云联接解决方案和敏捷分支解决方案。”基于软件定义的思想,华为对敏捷网络的独特价值带到了数据中心网络和分支网络,此次新包括:
敏捷数据中心云联接解决方案。第一次实现了ICT的云端融合管理,大幅度提升了云计算的部署和管理效率,让物理网络和计算存储资源一样,成为云的一部分,网络和计算相互协同,相互可视,让云计算变得智能简单。
敏捷分支解决方案,第一次将移动分支和物联分支纳入架构,第一次实现了零本地维护的融合ICT分支,通过敏捷控制器的集中控制和敏捷网关的虚拟架构,让随时随地的人联和无所不在的物联成为了可能。
敏捷控制器是开放的敏捷网络的核心,它构建了全网智能策略系统,将网络从以设备和技术、连通为中心,变为以业务、用户和体验为中心,实现上层业务对到物理网络定义、控制和管理的全自动化,无论在分支、园区、数据中心还是广域互联,敏捷控制器都是敏捷网络的业务与控制中心。
经过此次,敏捷网络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创新和新业务的上线速度,让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敏捷网络已经来到企业客户身边,无论是数据中心网络、分支网络还是园区及广域网络。
敏捷网络将更加开放合作,新的云联接方案能与业界主流的云平台,例如VMware、微软、OpenStack及华为FusionSphere实现了无缝对接。
刘少伟谈到,华为将把敏捷控制器的南北向接口开放,从而给行业客户一个开放的自定义空间,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起敏捷商业的实践,让他们更聚集在业务的变革和转型上。刘少伟补充道:“今天我们召开网络大会,正是希望号召行业的合作伙伴与华为公司一起探讨敏捷网络在行业的应用,构建一个开放、共赢、协作的对话空间。”本次大会共有30余家合作伙伴展示了敏捷网络在行业的解决方案和实践。
[关键词]数字校园 建设模式 效益分析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7-03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离“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校园各项活动的全面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规划,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服务空间。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
(一)教学与管理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资金投入和保障队伍跟不上
受投资额度的局限,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导致了学校整个信息化水平无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受到编制和薪资水平的限制,高职院校很难吸引或留住有实践经验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人员,致使很多院校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疲于应付,无法满足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日常需要,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
(二)学校信息化投入重硬轻软,后续服务跟不上,成效不突出
部分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往往重硬轻软,信息化建设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软件应用系统关注较少。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部分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指导和统一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临时工作层面,缺乏对后续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关注,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技术方案和配套运作方案的统一规划,无法保证信息化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四)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开发,浪费严重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业务系统登录的入口和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开发与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1]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单体业务系统的覆盖情况;二是业务系统产生有效数据的积累以及信息标准的完善程度;三是各系统中的数据互通和共享情况。根据这三面的建设情况,学校可以对照出信息化基础的建设情况是比较完善还是相对薄弱。由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有一定的差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薄弱,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于学校来说解决应用系统不足的困难是首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将主要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优先建立起来,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因此,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应同步完成应用集成的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全校范围的数据标准,确定权威数据的来源。[2]根据这个建设模式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建成并完善。
(一)第一阶段:扎实基础,突出服务
高职院校的业务系统数据一般存在质量低下、积累不足、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交互没有统一标准等情况。因此需要规范信息编码的标准,对业务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并通过一系列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确立整个学校的底层基础框架。另外,高职院校的已有系统不多,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对信息化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学校的主要用户(即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校领导)都能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体验。基于以上情况,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及学校自身特色,量身订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软件平台,形成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二是构建协同办公系统、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形成全院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现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达到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面向师生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第二阶段:深入管理,辅助教研
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增加服务器硬件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建立可靠的数据备份容灾体系,为进一步充实数字校园基本框架保驾护航;二是充分挖掘一卡通系统功能,形成以电子校务系统为核心,教学服务系统为辅助,面向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服务型信息化集成系统;三是完善电子校务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完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建成面向教职工、部门领导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是基于已有的数据积累,构建校级的数据查询与统计系统,可实现针对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为各级人员了解全校基本信息、政策评估和决策咨询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三)第三阶段:决策支持,应用提升
第三阶段的建设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用户需求继续完善面向教师、学生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内容逐渐覆盖到从入校、在校、到离校的全生命周期;二是对全局数据的应用可以由基础数据查询和统计提升到面向主题的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并逐渐覆盖到各个应用场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三是以IPv6的先进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为基础,实现云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合理应用,达到支撑设备零故障,系统实时在线不停运的系统运维目标;四是结合网络安全体系及安全策略的部署,构建完善的数据备份及存储机制,实现业务系统及数据容灾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四)后续阶段:感知校园,智慧校园
在前三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后续阶段的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也就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校园无线网和云计算技术,具有以服务为导向、敏锐洞察能力等特点的感知校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感知技术连接校园的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包括视频监控、现场传感器、远程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二是感知数据相互统一融合,把采集来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实现数据融合与共享;三是提供智慧校园的业务服务,主要是提供决策支持。
在应用上,更加深度关注师生的应用需求,以服务导向取代管理导向,构建流程弹性、功能弹性、界面弹性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助教助学为重点,开发基于行动学习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助学考核系统。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达成度考核与咨询,并及时予以学习辅导与建议。从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学生个人e-portfolio,记录学生学习、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等经历,打造数字校园的教学特色、个人特色与课程特色。
三、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效益分析
(一)办学效益
数字校园能为师生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服务,促进办学效益的提升。一是以课程为中心,贯穿课堂教学的前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利用教学服务系统,可以完成大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网上答疑,能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师生持续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通过网络事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而这些工作不完全限定在学校完成。上课时再通过多媒体设施或网络教室授课,其互动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累资源,沉淀知识,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使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制作课件,并积累在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自己减少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其他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管理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一是提供数据批量处理工具,减轻管理人员体力劳动,使得管理人员能集中更多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二是按一定的业务规则对系统设定,进行事前预警,提升业务管理的计划性。三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灵活适应学校业务流程的变化,并将业务流程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四是通过对业务过程的监控,加强事中控制,灵活调控,提升业务流转的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五是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决策及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三)决策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决策效益的提升。学校决策层的需求不仅来源于学校目前的需要,也来自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能为学校日常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确立学校的战略目标。数字校园系统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情况能够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各种要求对教师、学生、科研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用以辅助学校领导决策。同时,它能够及时方便地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费用和财务成本等进行分析,为学校压缩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四)社会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社会效益的提升。学校对外展示自己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主页。数字校园的招生网站和就业网站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学校站群中各系部子网站在发挥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同时,还能为外界进一步了解学校建立窗口,具有社会效益。[3]
在国家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学院主动适应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5.
【关键词】滨海新区艺术设计产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有效对接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新的教学体制的改革优化,国家早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又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十三五”规划称为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期,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快速深化,信息化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方向演进,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结构、组织形式、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高度信息化社会将在“十三五”期间引领我国教育迈入转型发展新时代。这就要求各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其中加快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了校园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策
查阅资料表明,在国外一般有强大的技术队伍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所以国外的各大院校已经基本引入了ERP系统,用以提高教务系统在内的校园信息化水平。相比国外,国内的教务系统的信息化实现的比较晚,人力、物力的投资比较少。近几年来,教育部和有关院校通过直接购买国外或软件公司的成品软件或者自行开发一些教务软件,积极推动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但是,这些教务软件还是存在一些适用性差、功能不全、特殊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缺陷,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和国外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正是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通过研究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务信息系统的现状,结合国内“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机制、运维保障机制、区域应用机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热潮,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和企业的信息沟通和监控,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改进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教务管理软件充分依托校园网,和学生使用手机的普遍性,不断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手机用户客户端,让学生、老师及访客,更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的了解学校的政策和观看学校的优质网络课程,学校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的动态,以及访客等潜在客户的兴趣点,让学校的制度信息更加人性化,可实施操作性更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努力寻找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本文正是通过在工作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发现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在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减少办公的地域限制,扩展办公的时空,合理分配资源,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促进教师和学生,上级和下级,校内与校外的沟通,才能使教务系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就要求教务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功能可以不断扩展、多个系统可以相互兼容,不断更新、并注重与新技术的结合应用。所以本课题针对教务管理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和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又对各个工作模块进行需求分析,给软件公司提供最有利的数据反馈,加强校园网络的支持作用,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最终使我们的教务系统跟上时代,采用最新的 B/S 架构模式,三层(多层)的结构体系,结合英特校园网技术,真正解决高职院校信息不共享、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以及不同院区工作不能达到有效协作的问题;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数字信息化,合理利用校园网实现各教学管理部门的日常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打破教务管理人员与师生间信息传递的繁杂,让教师、学生及各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查询校园教学信息,用快捷的无纸化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务管理人员从日常复杂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发张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