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我国农业信息供求特点
幅员辽阔,农产品市场需求差异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农产品品种丰富;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产品整体市场价格影响大,信息传播空间大、时间长;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体,分布面广、终端用户分散。上述农业基本生产经营条件决定了我国农产品信息供求具有需求旺盛、需要大范围集合两大突出特点。由于受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信息传播不畅通、不及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以及农业宏观调控部门―各级政府以及农业行政部门信息供给不足,导致农户产销不对路、农产品销售难、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偏差等因素导致的伤农害农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期货市场机制优劣分析
期货市场,作为商品信息集成的一种有效机制,经过经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社会参与度高、信息反映迅速、集成范围广、真实有效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信息集成的主要方式。但是受其投机机制的影响,期货市场已逐步转变为一种金融工具,各国期货市场中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的农产品,已逐步退出其主要交易品种,丧失了农产品信息集成的功能作用。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全国三个期货市场,全部农产品交易品种仅有8个。其中,上海期货市场仅有天然橡胶一个品种,郑州期货市场仅有小麦、白糖、棉花3个品种,大连期货市场仅有黄大豆、豆粕、玉米、豆油4个品种,基本不具备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集成功能。
3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基本构想
创建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的基本构想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资源,借鉴期货市场信息保障机制,剔除制约其发展规模、涵盖范围以及投资巨大的会员制、实物交割和合同对冲机制,保留其信息集成和真实性保障机制,使之成为具有高度保真机制和单一信息集成功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以此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笔者认为,这一市场应当由以下几个功能部分组成:
3.1信息集成不采用会员制,实行信息保证金制度,信息资格向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放。即:需要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按市场管理者的规定交纳一定的信息保证金,即可委托交易市场管理者在网络上供求信息。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解决期货市场农产品涵盖面小的缺陷,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集成功能,实现农产品信息集成功能的最大化。
3.2信息保真核心是吸纳期货市场经验,实施信息保证金制度,确保交易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保证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成败的关键和核心机制。具体内容是:信息前,信息者必须按照市场管理当局的规定标准交纳一定数额的信息保证金;缴纳信息保证金的标准,由市场管理当局依据信息者要求的农产品交易量和当日本交易品种市场最高成交价格计算的预售预购农产品总价,与市场管理当局确定的当年该交易品种综合利润率标准的乘积确定。信息保证金交付市场管理当局保管,如交易双方实际履约或在约定期内未成交,如数退还给信息者;如一方违约,则将保证金全额支付给履约方。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如农产品供应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采购方,使供应方产品销售无法实现销售利润;如农产品采购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供应方,则其产品采购价远远高于市场价格,无法实现生产经营利润;如供求双方获取信息后不再寻求交易市场帮助,要求按未达成协议业务执行,直接退回保证金,则交易市场不负责信息失真的经济责任,交易双方都将承担较大的信息欺诈风险。利用这一市场机制,制约和消除信息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实现市场信息的真实性。
3.3信息办理上述手续后,由市场管理当局利用网络技术涵盖面广、传播迅速等突出特点,在市场网络上信息,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大范围、多品种、迅捷化交易传播和全社会均匀配置。
3.4交易服务这也是网络交易市场必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谈判场所服务。即,市场管理当局应设置一个良好的专用场所,供有交易意向的信息者进行谈判协商;二是不参与实物交割。信息供求双方就交易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达成共同意向后,再就交货地点、商品质量、结算等实物交割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市场管理当局不参与实物交割谈判,但达成协议后应对协议备案,作为纠纷处理法律依据。三是纠纷调解服务。交易纠纷的解决,涉及保证金制度的执行。市场管理当局应当参与、记录供求双方交易谈判全过程,并建立纠纷调解机构。当发生纠纷时,应首先执行纠纷调解程序,调解成功,按调解结果结算保证金;调解不成功,执行法律诉讼程序,按法院判决结果结算保证金。
3.5市场化经营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按照股份公司形式设立,其盈利机制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约定期内,信息者未实现交易,则市场管理当局按照信息保证金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二是交易实现,市场管理当局按照实际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三是服务费可从保证金中直接扣缴,以确保交易市场经营利润的实现。
3.6信息汇总分析网络交易市场应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定期分析汇总市场交易品种、交易量、预售预购价格以及实际成交价格等重要的农产品供求综合信息,为全社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4 网络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异同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市场经营机制是期货市场经营机制的一种简化,其共同点是:均具有信息集成和保真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有效配置问题。其差异是:网络交易市场剔除了期货市场会员制、投机机制和实物交割机制,从而规避了期货市场参与商品交易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可以有效解决期货市场涵盖面低的问题。即:不实行会员制,可解决期货市场对会员资格要求过高,不适宜我国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参与的问题;不参与实物交割过程,可以规避实物交割场所对经营规模较大,创建期货市场投资过大,不适宜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资源配置需求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成为单一的农产品信息集成工具;不设置合同对冲结算机制,可以避免期货市场投机机制产生的即期价格失真和金融投机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准确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和实际成交价格。
【关键词】农产品 第三方物流 瓶颈 对策
1.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概述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在农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相关物流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又称“外包物流”、“物流”、“合同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结合农产品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我们可以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总结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第一方(发货方、生产商)及第二方(收货方、顾客)与第三方以契约的形式形成的物流。第三方物流并不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和买卖,以顾客的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为顾客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1]。
2.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新型战略的合作形式,合作的企业会形成一个共赢的模式,会给各个企业带来很多直接的收益。具体如下:
2.1 有利于农产品的保鲜、并且不易损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快速地将农产品从供应地运到接收地,能够有效的保持产品的新鲜度、较少产品的损耗。
2.2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资、资金流动、集中精力搞好主业
和以往不同的是,企业可以将一些农产品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使得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还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物力,然后将这些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以核心技术的优势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2.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为了响应客户的需求,必须要有大量的库存,结合农产品的特点进行分析,如果企业不将业务外包出去,库存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货物很可能贬值,而且存货久了,农产品就不保鲜了,很可能会变质,所以,企业就会面临着投资风险和存货风险。相反要是选择第三方物流的话,风险会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或者是双方共担风险。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加快货物的流动速度,降低企业的库存量,从而降低风险。
2.4有利于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形象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的关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能加快对顾客订货的反应能力,加快订单的处理,大幅度的缩短了交货期,顾客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因特网了解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帮助客户改进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市场地位。
3.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主要瓶颈
3.1 流通环节多、效率低、易损坏产品
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上存在很多环节,主要流通方式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因为环节比较多,所以运输起来就比较麻烦。把这四个环节比作甲、乙、丙、丁四个地方,如果想要把农产品从甲地运到丁地,途中必须要经过乙、丙地,而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起步比较晚,缺少统一规划,所以在这四个地方都必须要换车,货物进行重新装卸搬运,这必将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效率,并且容易损坏产品。
3.2条块分割明显,地方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基本上还是经验管理和粗放管理,这也就导致了物流格局的多元化,除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条块分割明显,许多重要设施处于垄断经营状态,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集约化经营效果不明显。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有些地区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保护本地经济而限制跨省物流运输服务。然而他们的资源有限,很难达到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很容易破坏整个物流系统。这种做法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个铁笼子,自己把自己封闭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想要发展起来真的很难。
3.3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比重小
目前,我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不过,第三方物流市场仅占物流业市场的2%,根据西方一些国家的数据,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才算是一个物流产业[2]。相关资料显示:在工业企业中,企业本身和供应方企业各承担了原材料的36%和46%,第三方物流承担的就更少了,只有18%。第三方物流都这么少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很难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
3.4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缺乏专业人才
物流的竞争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设备、技术、服务的竞争,更是物流专业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它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国外物流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十分发达的,并且有很完善的物流人才培训系统。很多国家的物流人员,在培训完后,获得从业资格以及证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就很落后了,只有少数高校设立了物流这个专业,而且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更是缺少。很多物流人员并没有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或者是缺乏长期的实践。这样就很难深入分析物流企业的问题,也不能掌握物流业的根本,专业人才的缺乏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3.5有明显的资本差距
与传统物流集运输、仓储、加工等各项物流活动于一体不同的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劳动以及货物管理,生产准备,配送等多项服务,这对自身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往往是需要大量资本的。而国际的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从全球的战略性角度出发的,它们的资本优势是很明显的。由于我国引进第三方物流也就十了多年,正处于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自身的规模还很小,与那些资本雄厚的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是有很明显的劣势的。
3.6物流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现代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很多物流活动都是通过网络完成,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也存在了几个问题:在运输粮食方面,我国包装粮的自动化水平低、散粮的运输比例低、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技术比较落后;在装卸、搬运方面,由于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缺少推车、托盘等设备,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人工来装卸、搬运;在仓储方面,由于缺少独立仓库,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各种产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出现多种农产品储存在一起的现象,而且冷藏库、低温库也严重缺乏[3]。电子数据交换(EDI)是物流行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交换系统,但在我国应用的比较晚,而且没进行大范围的应用。所以,虽然我国目前的企业应用了高科技电子技术,但还是比较落后,这些企业大多数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上,客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不能进行全面的了解,随时随地沟通、了解,技术的落后,势必将大大地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
4. 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对策分析
4.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是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是保障客户服务水平的硬件基础,是现代化第三方物流的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农产品多需要从农村运出来,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的道路并不是油漆路,而且有很多路面破损现象,或者险桥,这就会大大降低物流的效率,加大农产品的损坏率。所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迫在眉睫,尤其是农村道路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建设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条形码扫描等设备。
4.2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除了设施设备那些基础层次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资金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跟国外大型物流公司相比,我们欠缺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技术、资金,观念、意识也有差距,也就是专业人才的欠缺[4]。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拥有先进的技能,并且得到资格认证,我国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才能与国际接轨。具体措施是,增加全国高等院校物流相关专业的设立,并在社会多成立一些培训机构,在企业内部重视对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的培训并且实施激励制度,不断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加强物流企业与研究所的合作,让物流从业人员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增加物流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5]。 进而造就了一些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并且有职业素养和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
4.3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当今的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但在竞争的同时也要不可避免的合作。目前来说,我国物流业并不发达,生产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些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即使它们在单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但最终经营结果也不是很乐观。所以,生产企业最好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将业务外包出去,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这样,生产企业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周转,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建立仓库而导致资源闲置,而第三方物流公司也会得到相当可观的利润,这样双方就达成了一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模式,而且双方在合作的过程还可以不断的进行交流,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了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很可能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自所在供应链的竞争。
4.4开展增值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客户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正处于从过去的向客户提供传统的物流外包业务转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阶段。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以前是“有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而现在是“顾客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6]。第三方物流应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物流装备技术武装自己,适应市场变化,为他们设计出包括材料采购、运输、零库存管理及产成品的包装、加工、配送、客户投诉等全方位的、多样化的物流系统服务使货主降低损耗、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结合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方案。据研究发现在未来几年内,75%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来取代传统的物流企业。而且很多企业愿意讲所有的综合业务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做。因此,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广泛开展加工、货代等业务,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展增值服务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4.5政府制定统一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物流业处于刚兴起阶段,既有从传统企业转变过来所带的问题,也有新企业的发展问题。一些行业、部门、城市,总是各搞各的,独立经营,这样会出现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等现象。所以,现在正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时候,政策导向应立足于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市场的秩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现在社会对物流的社会化需求,就必须要打破业务范围、行业、所有制等多方面的限制,避免出现条块分割以及市场保护现象,树立全国一盘棋的现象,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形成战略联盟。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做到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稳定的秩序,各地政府要制定适当的价格和税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与WTO规范国际物流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相抗衡。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把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看作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一个缩影,所以,第三方物流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比较晚,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况且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很迅速。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宣传,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相信我国第三方物流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顺、陈琳,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相关理论浅析,经营管理者,2010(10)
[2]焦琳、焦萍,关于发展中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几点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0)
[3]田德斌;窦宏秀;车明诚,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物流科技,2009(03)
[4]崔刚,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 (09)
[5]贾蔚、栾秀云、李勇,第三方物流发展瓶颈分析及其发展战略,商业现代化,2005(28)
关键词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多元性;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71-03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
ZHOU Lin GUO Shang XIAO Jin-chuan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3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ffer chain pluralis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and quality safety problems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put forward th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must pay attentions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effect,change the passive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the active assurance system,namely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ssurance system.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at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 from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roducers, circulation person, sellers and consumers,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ervices,with organize and participants′ own integrity,implement the relevant 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provide a clear responsibility,safety and health quality products,establish the social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edible fungi;products offer chain;quality management;pluralism;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农产品都直接在全世界消费者面前登场亮相,因此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卫生标准甚至食物安全问题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食用菌是农产品中的重要品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扩大农民收入,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增进人民健康水准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兴动力源。据相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仅在6万t左右,而在2013年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近3 000万t,在全世界占据首位[1-2]。然而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诸如荧光增白剂事件、甲醛事件、工业柠檬酸事件等的发生说明了我国食用菌质量安全存在重大隐患[3],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隐患,有何解决措施,值得深思和重视。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多特殊性的行业,从原料供应、生产人员、产品出货直到消费方式,与其他的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很大的不同,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结构也较复杂,涉及领域较广,产品新鲜度、卫生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状况是尽管有诸多的生产及产品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管理条例,而根据调查,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相关业者真正了解我国食用菌生产及产品质量相关标准规范的不多,而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执行这些标准的从业者更是少见,因此在产品供应链运转中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如何使这些食用菌业者实实在在,自觉自愿地执行国家有关的产品质量规范,生产出合乎国家质量要求的高质量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增加食用菌从业者的经济收入,达到食用菌产品诚信的社会效应,是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提出了以食用菌产品供应链为基础,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建立一个业务关联者自愿参与、自主运营的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条例、标准规范,在实际产业经营中创建食用菌产品质量有保证、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诚信的社会效应。将陆续报道有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念、构成模式、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运营、质量检测、评比公示、行政技术部门的服务与监管、问题产品赔偿制度以及消费者的评价监督功能等研究结果。
1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特性分析
1.1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构成
根据食用菌产业及产品特性,其产品供应链一般可以认为是由栽培生产过程、包装出货过程、储藏运输过程、批发零售过程以及消费过程等构成的链条式结构。在这个链条结构中,贯穿着产前环节,包括生产资料、劳力、资金等的供应部门;产中环节,包括种植业者、技术指导者、行政管理者等部门;产后加工环节,包括产品分级加工业者、质量检测管理者等部门;流通环节,包括物流业者、仓储业者、环保管理者等部门;批发销售环节,包括批发销售业者、农贸市场管理者、工商卫生检测等部门;消费环节,包括广大的个体消费群、饮食业者、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这些有关业者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各种行业组成的整体性的功能网络结构。而在这个以链式结构为主体的巨大网络结构中,还包含着信息流、物品流、资金流、商业流、信誉流等软件的和硬件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填物。因此,可以说食用菌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时空过程中全方位的由各种行业关联者构成的链条式网络信息有机体,即“有骨有肉有血”的有机体系[4]。
1.2 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特性
如前所述,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种植生产、检品出货、运输保藏、专卖零售等特征,加之产品供应链的庞大和立体结构,使得食用菌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等方面表现出了多元的特性。
从食用菌生产和供应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销售行业还基本上是以农贸市场为主,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销售系统,因此在整个食用菌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甚至几个参与者,有时1个环节还包含着几个分支或不同的子环节,相对比较复杂,表现出了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经营者具有的多元化的理念。在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参与者众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目前在农产品行业中主要有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核心的“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自办农场的“直属农场+企业”模式等[4]。在食用菌产业中,虽然目前有一些核心龙头企业,但这些核心企业与其他工业、大农业企业相比,其规模很小,市场所占份额较低,经营业务范围较窄,年销售额也非常小,因此很难协调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如种植生产者、产品加工业者、物流业者、批发零售商等各有不同追求,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经营方式与利益,他们之间缺乏纽带和协调,各个环节的企业缺乏信任,有时甚至隐瞒实际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互动和稳定的协作整合,所以无法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从食用菌销售和消费方面来看,与其他食品供应链相同,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最终端是消费,无论是对哪一类消费者,安全的产品是最重要的。从安全性上看,食用菌产品有无公害食用菌产品、绿色食用菌产品以及有机食用菌产品3类,据肖琪[5]调查,消费者对安全食用菌产品等级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约有40%的消费者对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和绿色食用菌产品持“基本了解”状态,约有33%的消费者对有机食用菌产品持“基本了解”状态,即表示多数消费者仅仅知晓有3类安全食用菌产品,而一部分自认为有能力辨识的消费者也是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太原市86%的消费者在购买食用菌产品时将第一选择定为食品安全性,而且愿意为安全食用菌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销售与消费是2种截然不同的利益代表,他们之间缺乏纽带和协调,相互之间缺乏信任,这是现今食用菌产品以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安全食用菌产品是质量诚信、互利互惠的综合体现[6]。
从以上理由可以看出,从生产、供应、销售、消费等整个供应链看,存在着各种不同立场、不同追求的利益主体,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经营方式与理念,表现出了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的多元性[7]。
2 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2.1 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状况
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管理是通过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质量认证标准等一系列由国家政府、行业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来实行的[8-10]。我国食用菌质量标准,从制定标准的角度可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标准有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76项,还有很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例如福建省食用菌关联地方技术标准70余项,山西省地方技术标准有17项)。中国食用菌协会也曾发表有《全国食用菌质量安全行动意见》(中食菌协〔2012〕8号),明确提出了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六大重点工作。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也是积极行动,雪榕、星河、丰科、羲皇等全国几个较大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头在2013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联合了《工厂化食用菌安全广州宣言》[3]。
2.2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回顾国内食用菌行业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有过很多的教训,不仅影响到本国国民的健康,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近10年来,被曝光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事件有很多,孟祥海等[3]汇总了近年发生的食用菌质量事件,2009年4月2日,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分中心查出的含荧光增白剂事件,2009年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抽检当地食用菌样本二氧化硫超标,2010年9月,郑州市工商部门查处1个从事批发大桶蘑菇的窝点,总计1 500余桶约20 t毒蘑菇;2011年6月,天津蓟县对辖区内食用菌制品企业全面检查,仅1个县的辖区,22家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停产整顿;2012年4月,媒体报道青岛发现甲醛蘑菇。还有在对外贸易中,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信誉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平 华等[6]2016年研究发现在北京和河北生产基地中,香菇、平菇、金针菇鲜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等各风险因子超标率较低,只有平菇中氯氟氰菊酯超标率为3.3%。流通市场抽取香菇和黑木耳干品中农药、二氧化硫及重金属超标率相对较高。据浙江省检验检疫局通报[7],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国出口至日本、美国、欧盟的食用菌产品因质量安全违规被通报案例80多起。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说明了我国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化学药剂、微生物污染等。分析导致这些食用菌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生产、加工、贮运等环节操作不当,以及管理制度层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和执行不彻底。
从技术层面因素来看,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操作不当。农作物秸秆是食用菌生产所选的主要栽培基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残留超标是指对食用菌病虫害实施化学防治不当,导致农药残留超出质量安全标准,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管理过程。化学药剂污染主要来自食用菌加工、贮运环节的违规操作。微生物污染是指食用菌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造成的污染,在食用菌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可发生。
除了以上技术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我国现阶段的食用菌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和食用菌质量管理整体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认知度不够。食用菌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不了解这些食用菌质量管理标准;二是执行不积极。由于不了解这些标准,所以生产者、销售者根本没有实施的意愿,消费者也不甚了解,关心不足;三是物流标准不足。收购、加工、保鲜、包装、贮存、运输、标识等缺乏;四是质量保证意识不强。在消费阶段,虽有质量追踪可查,但无保证、补偿的措施,致使一部分生产者、销售商有机可乘,造成质量管理混乱。
3 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业生产领域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生产经营分散、小规模农户多、产业小、产值低、供应环节分散等。就产品销售而言,食用菌产品具有即时的新鲜性,不同于大宗农产品的耐储藏性,也具有短暂的色泽与香味,不同于一般农产品的色泽与香味可以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包括生产、流通、保藏、销售等环节都具有相当的难点,我国各级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府机关等都非常重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规范、技术标准,但实际效果与重视的程度相比,收效不甚显著。广大的食用菌产业从业者对相关的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与法规不甚了解,执行的积极性较差,而相关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等又较多较复杂,很多农民生产者、个体销售者等食用菌从业者不懂其中的重要性和技术性。再加之有些不法分子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制造不良产品,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分析食用菌产业特点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基本设想,构成体系的方案以及模式。这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基本设想是建立一个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组成的联合组织,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确立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的社会效应,为社会服务,以好质量求高效益。
本体系具有以下的特点:本体系组织以全体从事食用菌产业者为对象,采取会员制,自愿参加,体系组织自己管理,以好质量求高效益;体系组织按国家质量法规标准,制定本团体的生产工程管理,出货、运输、批发、销售、消费、监督等标准,提供优质产品;制定销售产品质量标准,提供优质高档次产品,增加产品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制定质量信息跟踪制度,正向追踪产品质量,逆向查找问题责任;建立问题产品的赔偿制度,并用体系组织自身诚信切实维护,使消费者信任、放心食用,同时作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成员,起到宣传、监督、鞭策的作用。
4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一般是国家以及地方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质量监查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标准等;技术检测部门、质量管理认证部门等进行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认证;工商管理、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市场管理;生产企业、个人等生产单位遵照有关规范进行生产质量管理。我国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比如技术检测,产品认证的技术专业难度较大,实际从业者望而却步;市场监管,消费者投诉造成经销者逃逸对抗;生产企业、个体经营者虽有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无奈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缺乏专业技术和指导。研究认为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使一些食用菌产业链中的生产者、流通者、销售者、消费者、服务者等自愿共同组成一个联合组织,以参加者自身的诚信,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确立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的社会效应。
4.1 以实际从业者为基础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通过体系贯彻执行食用菌质量安全标准
现行食用菌质量管理体制是以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标准,监查管理有关生产、流通、加工、销售部门,其中有很多是带有管理性质的,在一些食用菌产业实际从业者看来,只要不违反有关的国家监管法律法规就可以了,很少主动执行相关的法规标准,甚至有些从业者利用一些管理制度不完善之处,制造一些危害质量安全的伪劣产品。如果建立一个以食用菌产业链中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自己依靠自己,以自身的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样生产经销业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消费者可以获得安心健康的食用菌产品。这样的组织可以是小范围的,但在这个小范围内可以获得真正理解与相互的信任,改变现在的生产与销售、销售与消费的利益对立立场,改变管理与被管理、监察与被监察的功能对立关系。
4.2 以服务型的技术指导与质量检测代替行政性的管理与监察
现行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技术支撑多数是行政性的管理多于服务型的指导,比如有些部门只注意到食用菌产品中含有重金属污染问题,去检查这些产品的销售并加以严厉的取缔。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却没有真正细致地去指导生产者。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往往也没有与检测部门、媒体部门做到很好的配合,致使很多信息交流和业务配合不畅,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本体系的构建提倡技术指导部门以及质量监察部门也加入这个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作为一个成员来贡献于食用菌产品质量管理事业。
5 参考文献
[1]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5):13-28.
[2] 李贺,许修宏,王相刚.我国食用菌技术标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5,34(3):1-6.
[3] 孟祥海,张俊飚.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探讨[J].长江蔬菜,2013(14):1-7.
[4] 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7.
[5] 肖琪.城市消费者食用菌购买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 平华,王纪华,马智宏,等.北京和河北地区食用菌质量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2):478-485.
[7] 徐丽红,张永志,王钢军,等.浙江省食用茵质量安全现状调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1):679-685.
[8] 王Q.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这是2008年6月12日记者在郑州郊区农村看到的景象。
一场喜雨洗礼后,中原大地显得更加广袤丰饶,金灿灿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和农民们正在抓紧时间收麦……
这是2008年6月12日记者在郑州郊区农村看到的景象。
“三夏”是全年农业生产中承前启后最为关键的农时季节,搞好“三夏”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2008年夏季粮食收成,而且关系到全年农业、粮食生产以及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国际市场粮价飞涨、粮食供求吃紧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三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三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8年5月25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南阳举行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上表示,如果不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夏粮单产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将实现第5年增产。在河南省“三夏”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之际,省委书记徐光春到现场查看麦收情况,指导“三夏”工作并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做好“三夏”工作。
“三夏”期间,持有2008年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的联合收割机在河南省都享受到了免收车辆通行费的待遇。一些小麦主产区像南阳、周口、焦作一带,亩产超千斤的随处可寻,最高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
中州粮仓 夏粮丰收
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的南阳盆地,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据南阳市农业部门调查,2008年南阳市小麦种植面积981.1万亩,比上年增加1.2%;单产达到353.5公斤,比上年增加3.5%;总产346.8万吨,比上年增加4.8%。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南阳小麦连续第5年实现稳产增收。
2008年5月10日至12日,总理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保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南阳市为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世界粮食供求紧张粮价快速上涨对国内经济形势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南阳的小麦可望再次迎来大丰收确实让人高兴。
南阳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正常年景全市粮食产量约占河南省的10%、全国的1%,是名副其实的“中州粮仓”。南阳市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08年南阳市全市小麦生产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长势均衡。平原、丘陵、山区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品种长势均衡,个体健壮,尤其是麦棉套种地区,小麦整齐一致,长势更为喜人;二是主导品种进一步明晰,品质结构得到大大改善。全市以郑麦9023、新麦18、西农979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650万亩,占66.3%;三是小麦成产因素增加。全市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比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四是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形成了以唐河、邓州、新野、南阳市卧龙、南阳市宛城等县市区为主的6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一个电话
加油车就来到了田头
“真没想到,一个电话,加油车就把油送到了田头。每升五块一,价格还低于市场价一块五毛钱。”2008年6月3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西共乡约店村的田头上,来自河南省安阳市的农机手张国道说。
45岁的张国道和其他农机手5月底来到了上蔡县参加“机收会战”。他说,由于2008年各地柴油供应普遍紧张,市场价涨到每升七八元钱,加油还要排长队。到了上蔡县,他才知道,县政府给参加“机收会战”的农机手发了“石油保障卡”,在加油站还设了“绿色通道”,给加油站打个电话,服务队便送油到田头。“真是大大节省了我们跑加油站的时间。这样,我一天就可以收100亩麦子。”张国道乐呵呵地说。
腰店村村民张志成高兴地告诉记者:“服务好,来这里的收割机就多,麦收就快,加油便宜,割麦也就便宜,咱农民也跟着得实惠!”
上蔡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2008年夏粮生产又喜获丰收,预计粮食总产将达6亿公斤。麦浪滚滚,穿梭在田间的收割机构成了一幅幅火热的丰收图。
上蔡县针对“三夏”期间的时间跨度、作业面积和用油需求,制定了“三夏”农业用油供应方案。上蔡县农机局与中国石化上蔡分公司联合对从事“三夏”农机生产并纳入管理的收割机械免费发放了石油保障供给卡、加油引导卡、跟踪服务卡和行车证,参加“三夏”作业的农机手凭证、凭卡在本县指定供油点可享受农机用油优先、优惠政策。为方便农机手加油,该县还开通了“供油热线”,组织20多辆送油车24小时为农机手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全县24个乡镇的指定供油点还专门设立了“农机加油绿色通道”,确保“三夏”用油。据中国石化上蔡分公司的负责人介绍,麦收期间,中国石化上蔡分公司每天为2500多台收割机至少供油3万余升,基本满足了上蔡县全县收割机械需要。
农业的长远之路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粮食总产占全国十分之一,夏粮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2008年全国小麦产量突破了600亿斤。单产目标增长了1%,河南省单产增长了3%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生产了占全国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四分之一,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对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并没有达成明确共识,“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碳市场仍然扑朔迷离,但是关于国际碳减排机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且这些进展给农村地区参与碳融资创造了新的机遇。
农村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LULUCF、REDD以及REDD+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发展碳汇产业提供了政策平台。《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两种减排方案:一种是工业直接减排(包括提高能效和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两种主要方式);另一种则是通过基于LULUCF(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和森林)计划的碳汇CDM间接减排。所谓碳汇,指的是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当工业直接减排面临技术极限和经济发展挑战的时候,通过碳汇实现间接减排的方式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林业碳汇因投资少、潜力大、易执行、对经济增长影响小、综合效益大等特点而备受青睐。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提出了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来减少碳排放)计划,刺激了巨大的碳汇市场[2007年森林碳汇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增长,碳汇交易量相比2006年增长了228%,达到了5.1 MtCO2。2008年保持了轻微的增长,从2009年前两季度的交易量(3.7MtCO2)可以看出,森林碳汇市场在2009年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趋势。]。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有效保护和管理土地和森林、形成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森林开发机制并为这类举措提供正面激励,被称为REED+计划。 目前,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碳汇市场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阵线,一些碳汇交易是基于商业运作的形式,一些则纯粹是公益的形式[ Katherine Hamilton, Unna Chokkalingam, and Maria Bendana. Ecosystem Marketplace, State of the forest carbon markets 2009: Taking Root & Branching Out. January 14, 2010. At 省略]。
其次,CDM项目开发热点往农林方向转移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农林项目是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road, EB)特别青睐的方向。最近很多风电、小水电、工业能效等项目被EB所拒,而农业和林业这样的额外性强[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CDM项目必须具有额外性,即如果项目没有CDM项目资金的支持,就不可能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成了CDM项目开发的重点目标。这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2008年,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注册的自愿减排碳产品数量中,造林项目、能源效率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项目都有较大增长。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有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买入碳信用的企业、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方式参与低碳发展的机构、非政府组织、个人以及一些投资和投机者,这些为农村地区实现碳融资提供了多元的融资渠道。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基于自愿减排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探索。
而且,世界银行碳基金为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信心。目前,世界银行碳金融单位(The 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管理着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生物碳基金(BioCarbon Fund)、森林碳伙伴关系基金(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等12个碳基金,这些基金由OECD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募集资金成立,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融资[ Worldbank(2010).省略/Router.cfm?Page=Funds&ItemID=24670]。2010年12月9日的坎昆会议上,世界银行进一步展示了发展碳金融的新思路,宣布建立筹集目标为1亿美元的“市场准备伙伴基金”,以此帮助各国国内碳交易体系的能力建设,并在2013年之后将继续购买碳减排量,在“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的形势下,这对未来的碳市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反映出世行对各国内部碳市场巨大潜力的预期。
农村地区由于产业和生态的双重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仅不利于农村的永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我国应该积极把握机遇,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
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的建议
我国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还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除了城镇工业实现低碳化之外,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对实现这些目标也将有很大的贡献。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哪些低碳产业,本文有如下几个初步的建议:
(1)开发碳汇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广泛开展农村资源禀赋考察,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发森林、草场等碳汇产业。可以引进碳汇CDM项目,也可以积极申请碳汇基金。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也同时建议农民参与项目的开发。项目业主可以采取与农户分成盈利的方式,也可以将林木、草场和农作物归属于农户,项目业主获得CERs收入。碳汇项目的开发一方面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资金,同时也能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农林产业。
(2)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建议将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安全。我国有丰富的秸秆和农林废弃物,可以结合发展养殖业,开发沼气项目;同时,可以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开发和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改变农村用能方式,提高资源转换效率;此外,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展适度规模的秸秆发电。
(3)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相关研究表明,以化肥、农药为产量保障的现代农作方式比以自身循环为主的传统农作方式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大得多[ Worldbank. 2010. at 省略. ]。有机农业以农业资源的自身循环利用为特点,生产环节不涉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目前,有机农产品在大城市已经有部分市场,因此可以引进有机农业CDM项目,这属于LULUCF计划范围,农民能够额外获取碳信用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保障农村低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由于“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农村地区在参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和资金壁垒等问题,要保障农村地区低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
(1)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能力
碳融资项目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目前农村已经进入以“80后”、“90后”为主体劳动力的阶段,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回流趋势日渐明显,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新选择。很多新生代后农民受过初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建议为这些新生代农民提供系统的碳融资技术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开发碳融资项目的技术,并提升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
(2)为农林项目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双边”、“单边”和“多边”等多元融资模式
农村在引进农林CDM项目时面临着难以支付交易成本的问题,建议财政成立“低碳农林发展”专项,为“双边”农林CDM项目预付项目申请和交易等相关费用。对于难以以“双边模式”引进外资的农林项目,建议开发“单边模式”,以财政专项资金购买CERs,并建立CERs账户或存库,再由某些机构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所获收益可以继续作为专项资金的补充,也可以直接以一定的方式分配给参与项目开发的农户。此外,建议帮助农村地区积极申请国际“多边”碳基金,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找到CERs买家的农林项目,应充分争取国际碳基金的援助。
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环比升0.62%
国际清算银行9月16日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8.64,结束此前连续两个月的回落,较7月环比上升0.62%。
分析人士认为,8月份美元走势强劲,是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环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数据还显示,8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14.12,较7月环比下降1.4%。而今年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7.91,6月份为119.05,6、7两个月连续环比下跌,而此前的4-5月,则连续2个月保持上升态势。上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创汇改以来新高,9月1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7181,连续第五个交易日创汇改以来新高。
发改委称全年CPI控制在3%左右完全可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16日8月全国价格形势分析报告,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达到3.5%的今年最高位,一方面是受节日消费增多等短期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之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关。从后期走势看,价格总水平并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综合分析,实现全年3%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发展改革委在分析8月份CPI达到前8个月月度最高点的原因时说:一方面是受节日消费增多等短期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之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关。
发展改革委认为,受季节性供求变化和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等因素影响,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5%,为今年月度同比涨幅的最高点。其中,副食品价格上涨较多。
发展改革委还强调,从后期走势看,价格总水平并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粮食价格将趋于稳定。粮食价格稳定将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稳定奠定基础。
中国7月份增持30亿美元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16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7月份增持30亿美元美国国债。此前两个月,中国都减持了美国国债。
报告说,7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8467亿美元,而前一个月为8437亿美元。同时,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8210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增加174亿美元。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从6月份的3622亿美元增加到3743亿美元。
截至今年7月底,外国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约4.066万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增加566亿美元。经济学家认为,外国债权人增持美国国债的部分原因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美国国债仍然是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
农行苦撑两月终破发 基金浮亏超6000万元
在坚守了整整两个月后,农业银行终于在上周四跌破发行价,参与农业银行网下配售的105只基金宣告“被套”,而17日距离机构网下配售股份解禁日仅仅只有13个交易日。
按上周四收盘价计算,参与农行网下配售的105只基金已浮亏超过6000万元,其中认购量最大的汇添富基金公司浮亏已超过百万元,而易方达、南方和博时等参与配售的大型基金公司亦未能幸免,均悉数“被套”。
政策
消息称西江经济带规划即将出炉
据悉,编制了一年的《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已经基本成型。“目前初稿已经形成,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修改,目前项目成果还在汇总当中,预计10月份最终成果会出来。”负责该规划课题的中科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的孙姓负责人表示。
《纲要》的基本思路,即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把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成为大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段,成为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成为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成为大中华向南开放合作的前沿基地。
而将西江经济带争取为国家发展战略,则是更高远的目标。但由于该经济带涉及到跨省合作,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考验着广西、广东乃至西南的贵州和云南之间的合作力度。“目前来说还比较遥远,我们是边做规划,边积极跟广东等其它相邻省份沟通,共同来争取国务院的支持。”一位接近广西区政府的知情人士表示。
消息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初定 双重调控垄断国企
国务院总理9月13日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再次强调,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为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规定工资集体协商推进“提低”的同时也探路垄断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以期实现“控高”目标。
民间对于“控高”一直呼声不断,酝酿已久的收入分配方案将如何“控高”,其举措是否明确可执行。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晰答案。
央行行长周小川:货币政策目标应相机而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和切换。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
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银监会称暂不会出台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9月17日在上海表示,银监会暂时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并将继续对目前的房贷政策进行跟踪和管理。
“到目前为止,银监会房贷政策还是维持加强跟踪、加强信贷管理这些基本的要求,其他方面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监管措施。”在被问及房贷政策有何变化时,蒋定之说道。
蒋定之还表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高度重视,连续采取措施,这些措施还是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成效。当然,从现在房地产情况来看,还是处在一个按照媒体的表述――可能是一种博弈的状态。
蒋定之还指出,银监会始终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情况,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的管理。不容否认,有些房地产企业目前在房屋的销售,资金的回笼这些方面确实存在风险。
事件
银监会否认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调高传闻
针对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拟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最高设为15%,银监会16日表示,目前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有新监管要求。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基础上,还要计提逆周期附加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
美国财长称将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迅速升值
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16日在国会作证时强调,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至关
重要,一个强大和不断增长的中国有利于美国。
盖特纳强调,美国对华出口增长速度远超过美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今年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超过530亿美元,对华商品出口比2009年同期增长36%,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高出16%。相比而言,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出口仍然比2008年水平低8%。
“这凸显了中国市场对我们持续复苏的重要性。”盖特纳说,“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范围广泛的美国产品而言,中国都是一个关键市场。”
在作证时,盖特纳表达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切,他指出,人民币升值速度过于缓慢,升值幅度十分有限。他强调将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敦促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迅速、有意义和持续地升值。
中国遭遇迄今金额最大贸易摩擦案
9月16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又称无线宽域网络调制解调器)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而就在今年6月30日,欧盟已经对该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双案”并发调查。
“该案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调查,涉及中国企业的出口额约41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国商务部16日回应称。
“同一产品,三案齐发,这凸显了欧盟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典型的贸易骚扰,是滥用规则的极度表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16日表示。
七省上网电价上调方案酝酿出台
9月16日,从五大电力集团一消息人士处获悉,七省上网电价上调一事确实已在推进,但目前调整方案仍未完全确定,离出台估计还会有一段时间,下个月开始执行的可能性不大。
花旗银行9月15日的报告指出,国家发改委于14日与五大电力集团代表会面,就上调七个省份的电价方案征询意见。七省包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和海南。
方案建议七省火电机组上网电价调升1.5-2.5分/度,平均幅度6.2%,而全部天然气发电机组的电价上调3分/度。花旗报告指出这七省有机会于下月起调高电价。
人物
:财政和金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国务院总理9月13日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采取超常规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这些政策措施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难以避免的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过目前财政和金融风险均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指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前所未有。同时又比较好地控制了财政金融风险。这两年,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分别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和20%左右。
另外,银行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目前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1%和2.8%,都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樊纲:目前最重要经济任务是抑制泡沫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15日表示,对中国来说,经济增速位于8-9%是比较有持续性的。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抑制泡沫,同时防止金融行业的过度借贷。
樊纲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复苏是比较强劲的。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经济过热风险,包括货币供应方面的收紧,使得经济增速从双位数下降到8-9%左右。“8-9%的经济增速对于中国来说是比较有持续性的,但也应避免经济的进一步下行。”樊纲表示。
樊纲同时认为,为了世界经济蜓均衡地发展,中美双方的经济都需要做一些调整。中国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抑制泡沫,避免在某些行业包括公共领域的过度投资,同时也要防止金融行业的过度借贷,过度的借贷可能会引发银行资产的恶化。
马建堂:房地产调控对经济影响不大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5日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宏观经济增速会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想像那么大。
马建堂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宏观经济增速会有一定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1/5;二是尽管对房地产采取了多项严厉调控措施,但今年1-8月份,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高达37%左右。
“对于房地产调控可能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马建堂表示,房地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中国从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考虑会坚持房地产业调控。
夏斌:未来5-10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将更有弹性
9月15日,国务院研发中心研究员在夏斌表示,未来5-10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将更有弹性;同时在全球治理中,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限制。
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已被提到高而又高的地位,关乎中国能否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社会,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但是,真正的产业升级并不是提一个口号、发一个文件就能够实现的。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如何升级,更非轻而易举之事。
对于产业升级,现在最需要补的课是真实世界的行为主体到底在想些什么。
广东省当年提出“腾笼换鸟”时,地方官员和企业一片质疑之声,担心“笼子”腾出来了,已有的“鸟”飞了,新的“鸟”又没有进来。一些企业主更直言:不升或许能撑一阵,贸然升可能就当烈士了。
有人提出,产业升级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但如何转呢?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到达彼岸的路上,更有意义的细节是,现有的企业中,哪些死掉了,哪些转走了,哪些在升级中变得更有竞争力了。在解决方案上,有人提出,未来升级的方向就是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但是,何为“先进”?如何识别和衡量?谁说了算?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经过细究就人为进行产业高低、先进落后的区分,任性地制定差别性产业政策,将可能加剧产业发展的不公平和补贴中的分肥。
在这一轮的产业升级中,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是,无论是东部还是中部、甚至西部地区的官员,尽管各地禀赋特征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但在谋划未来产业选择时却非常趋同,如都要上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大健康、大数据等等。细究他们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时,听到的大多是“必须”“重要”“趋势”之类的含糊其辞。
产业升级的测度方法政府切忌“一刀切”,替代市场和企业进行产业替代选择,从而造成“产业空心化”和产业链条断裂的后果
研究产业升级时,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测度。
最常用的产业结构方法,就是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产业比重,如三次产业比重,或轻重工业比重,细些的是算到各行业比重,再通过经验数据和比较做出产业占比高低的优劣评判,给出哪个产业该降、哪个产业该升的政策建议。
但这一方法无法解释一个产业怎样转型到另一个产业,简单的三次产业比重也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劣。
另一种流行的测度是所谓价值链方法,它将产品的整条价值链拆解为诸多环节,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看产品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以及一个经济体在整个价值链中由低端到中高端的位势及其变化。
但是,这种方法对价值链不同段的区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个产品在每个环节到底增值了多少也主要靠“猜”。这一方法的测度效果取决于产品链条各段分割的难易程度,比如它在服装、电子装配等行业比较好用,但是对钢铁、化工、大宗农产品等就不好用,因而不大被采用。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豪斯曼(R.Hausmann)等近年来尝试用产品空间来解释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试图利用一个经济体的产品出口数据来计算其产品空间,反映其经济复杂度。这一方法也可以用来测度一个经济体的产品和产业升级。
这一方法的核心观点是,知识积累是决定产品分布、经济复杂性以及产品升级的重要因素。由于知识的分布不均匀,知识和技能越密集,隐性知识越多,所生产的产品越处于产品空间的中心区域,其经济的复杂性便越高。高收入经济体由于拥有大量能够生产更多复杂产品的知识,其所出口的产品主要位于产品空间的中心地带,经济复杂性高;低收入经济体由于知识贫瘠,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经济复杂性低,其出口产品位于产品空间的边缘,也越难以实现知识拓展和产品升级;中等收入经济体则介于两者之间。
利用产品空间和经济复杂性方法观察产业升级,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第一,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表现为该经济体比较优势产品由边缘稀疏的空间向中间稠密的空间转移。产品空间越稠密,意即产品越丰富,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经济也越复杂。产业升级就是在不断增加所生产产品的多样性基础上,提升其生产更高复杂度产品能力的进程。
第二,一个经济体的产品空间结构和产业升级路径是其技术、资本、制度、技能、基础设施等的函数。由于每个经济体的上述禀赋不一,其在生产新产品时对某些产品会比其他产品更容易适应。由于产品复杂度提高的过程,也是其技术、资本、制度、技能、基础设施等相适应和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产品空间中,两种产品越相似,共享的知识就越多。越相似的产品就离得越近,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就越容易发生。
由此可见,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是向其相似或邻近的产品升级,只有朝着他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向更复杂区域移动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三,一个经济体的产品升级取决于其能力的积累水平。能力越强的经济体越愿意积累新能力,生产的新产品也越多;制造品较少的经济体意味着其能力也较弱,从积累追加能力中获取的收益也较少,创造新能力的激励也低。由94财经此,一方面可能造成能力低的经济体的产品升级被锁定,造成低能力经济体与高能力经济体之间的产业与发展鸿沟;另一方面也可能诱使某些经济体跳入产业升级陷阱,即人为追求跃迁式的产品升级,将(人力、物质、制度)资本重新配置到不同于现在的产业中,企图以“大跳跃”实现弯道超车,但由于能力缺失过大,造成产业升级失败。
第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起步时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往往十分困难,只有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产品空间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有突破。一旦产品空间突破瓶颈,一个经济体向产品空间中心区域的转移将会步入快车道。
从产品升级空间来看,我们的计算表明,江苏省不仅应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液晶显示屏、整流器、印制电路板在产品空间中心区域的密度,而且也应保住更临近和更简单产品的出口优势,包括内衣、明信片、宴会装饰品、人工植被。
江苏作为中国未来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还必须提升机械在出口中的份额,占据产品空间中心区域的密度。
从未来产品升级分析显示,在江苏省位列前15位的产品中,将有一半以上属于机械类,这些产品更为复杂且连接性强。属于这一类的产品包括化学分析仪器、金属转印机、蒸汽涡轮机。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有苏北作为产业腾挪的更大腹地,其产业升级选择也应提高传统产业,如机械、化工与电子在行业类别内部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提高机械类产品的复杂性上下功夫。
江苏省产业升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部投资者的去向,这些投资者(尤其是台资)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与土地的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在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以后,如何留住产品复杂度较高的外部投资者,如何培育本地企业家的成长,如何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吸引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是江苏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浙江省的出口产品中有323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产品空间高度多样化,从服装到汽车零部件。浙江出口的产品在产品空间中心区域的分布最为集中,产品范围从电子、机械到交通工具。在产品空间树的两边,浙江出口产品在化工、服装、纺织等方面也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浙江是唯一一个前30位出口产品中一半以上经济复杂度低于平均值的省。它没有强支柱产业,不像江苏一样有外部投资者支撑形成计算机、整流器等优势明显的产品。与广东一样,浙江较大的服装和纺织出口份额也遭遇着东南亚竞争者的挑战。
可能的选择是:在提升市场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市场形成的产品优势和企业家资源,促进本省优势产业的形成。在产品空间方面,浙江应该在一系列容易达到的产品,如便携式照明和装饰陶瓷方面下功夫,由于其在电子产品方面不如广东和江苏,因此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复杂性和连接性,如机械等。浙江市场升级是否成功,决定了它能否继续保持国内的出口竞争优势。
浙江的传统出口优势是基于“买全国、卖世界”的策略,大量产品并非由本地生产,产品升级也主要依赖于下游生产商的产品升级。
因此,下一步浙江面临的主要抉择是,继续保持市场优势,还是转向本身培育优势产业?
2013年上海出口的800多种产品中有254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产品空间在机械、服装、袜子、化工方面的优势明显。位列前30名的产品占总出口值的62%,主要由复杂度较高的机械和电子产品贡献。
由于受土地资源制约,上海过去与周边省份竞争形成的园区和产业必须转型。
从产品升级来看,上海应该进一步转向更密集的产品空间中心地带,提高产品复杂性和连接性,服装和电器以及其他一些产品将逐渐从前30位出口产品中淘汰。
从区域分工来看,上海应加大与江苏产品的错位竞争,在产品空间中心地带,增加医药、机械及其他化工和建筑原材料的密度,加大研发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企业。由于受城市经济的资源约束,上海不可能像德国和日本一样在许多产品上都能建立核心竞争力,但可以集中于出口规模不大、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与前面三个省份不同,上海是一个城市经济体,未来的产业升级应结合上海的国际都市定位和城市升级进行战略选择。
作为世界性都市,上海的产业选择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形成以文化和知识支撑的创新性城市和金融服务业为主的世界金融中心。
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历史关口,经济96财经学界的争论却被窄化为产业政策的争论,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实际上已陷入“要政府,还是要市场”的老命题,这既脱离真实世界,也不利于政策的选择。在我们看来,中国上一轮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是战略抉择、策略选择与相关行为主体合力促成的结果,这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从战略和策略上重新审视,在中国主要区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基地。
第一,从产品多样化向提升产品质量转变。从产品空间上看,东部发达省份已经解决了产业和产品“有没有”的问题,产品复杂度也在提高,下一轮的产业升级重点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策略上,近中期的升级主要还不是由一种产业或产品转向另一种产业或产品,更要紧的是把已打造出的产业和产品做得更好,把已经能做、但还没有建立明显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做强,不断攀登产品“质量阶梯”,建立一些有一定优势的产品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谨防“弯道超车”和“赶超”心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追赶型经济,无论是决策者、企业、学者还是老百姓,都有挥之不去的“赶超”‘情节。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对国家竞争力、技术能力、产品竞争水平等在学者言论和媒体声音中都开始出现过于乐观的判断。在我们看来,这种情绪如果蔓延到影响产业升级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将是有害的。
产品空间和经济复杂性方法最有价值的政策含义是,产业升级取决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邻近产品提升经济复杂度是可行的选择。如果沉迷于弯道超车、颠覆性创新,要求森林中的猴子越过它们跨不过去的距离,难免陷入产业升级陷阱。
中国现阶段产业升级的可行策略是,在产品已经多样化的基础上,提高产品复杂度,增加出口产品在产品空间中间区域的密度,提升有成本优势和知识积累优势的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第三,提高企业和地方试错的积极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允许地方试错和创新,为企业家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而这一轮的转型升级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全球需求走向不明,技术和装备能力提升遇到更大阻力,成本优势遇到周边竞争加剧,地方分化加大。
我们在地方调研时明显地感觉到,企业对未来造什么及如何升级非常迷茫,加上第一代企业家的发展动力减退,各级政府也不像前些年那样坚定,激励导向不明。
在此关口期,采取全国性产业政策的做法失败概率增大,过于依赖以中央产业指导和以吃补贴、优惠为导向的地方产业规划成功率也很低。目前需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去除企业家深藏于内心的担忧,鼓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摸索、去闯,也许能找到下一阶段的定位和路径。
第四,以园区转型促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重要政策是园区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过去20多年来,一些地方的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园区发展战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不同于政府主观规划的产业政策,而是通过政策环境的打造和特殊的土地供应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企业和市场作为主导力量,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市场。
正是出于对创新、求变的迫切需要,产学研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今年年初,石狮鸿泰织造染整公司总经理施韵铅赴香港,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直接接触,并达成了合作项目意向。据悉,该项目将开展新型染整技术的研究开发合作,填补国际染整技术空白的项目。而这,只是纺织企业积极寻求“外脑”援助中一个最为平常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正注意到,发展纺织行业的关键在于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尤其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产学研合作更是必不可少,而为了充分进行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量身定制”式的模式探索。
产业镜像
别急于获得产业化成果
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互动频繁。国内的纺织企业纷纷与部分纺织高校联姻,先后成立科研中心、项目小组、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在提高创新能力及建立创新机制等方面成绩显著,其中,有约80%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三分之一获得行业科技奖励的项目是产学研的成果。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产学研的有效整合为纺织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纺织相关人才的培养、行业相关技术平台搭建以及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也为纺织行业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提供了动力支持。
其实,在纺织行业中,产学研一直都备受提倡并积极践行,近年来,产学研概念进一步向产学研用深化,对“用”的强调,其实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在过去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普遍对科研成果不能顺利进行产业化生产抱有担心。然而近年来,企业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响起,希望科研院校能更加创新,这种观念改变的背后,三者的合作又带来了哪些全新的感受?
呼声: 期待科研院所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
案例: 8月底,在中国国际秋冬家纺展上,专业从事亚麻纱线和亚麻布研发的新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流行趋势研究与推广工作室推出了“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
据悉,“2014/15中国亚麻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以亚麻家纺面料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在家用纺织品领域流行趋势的整体把握,推出了“蝶变”、“返璞”、“流年”、“绚烂”四大趋势主题,向家纺行业及大众传播亚麻的流行风尚,从而引导亚麻企业产品研发,推动亚麻家纺行业设计创新。
企业:产学研合作确能激活创新活力
“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新申总经理李建峰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新申与东华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设计、生产、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为企业的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产学研在企业身上发挥巨大能量的,还有张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作用不可限量。”该公司董事长马新华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三得利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承担的“多花色新型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和设备”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为企业赢得了更多商机。除了上述项目,由三得利和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生态花染纱线、色织段染面料、生态彩牛纱线等产品也均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产学研合作效果来看,合作以来,三得利产品研发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并攻克了不少技术瓶颈,带动了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进程。”马新华说。
上述两家企业虽不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产学研的带动下,企业无疑在合作中获得了新的动力。不过李建峰认为,在实际合作中,企业和高校除了理念和目标一致外,对市场把控也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重点就是要攻克新技术,并创造出新产品。” 他解释说,创新要钻得进,走得出,要进行前瞻性科学分析,又要以市场预测为指导,因为你无从知晓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有没有市场。
呼声: 企业眼光应该进一步放长远
案例:去年,由成都纺专牵头,100余家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的代表,齐聚成都纺专,成立了西部地区首个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
成立以来,联盟组织开展了三场服装服饰展示会,两次纺织服装技能大赛,一届四川纺织服装高峰论坛、两届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川内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
科研院所:产业化靠技术、也靠模式
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对行业的技术研究,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其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粘合在一起。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主动向行业企业伸出合作之手,开展调研,形成了“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质量评价多元”的专业建设机制,并探索出了“工学交替、双向服务”、“双元四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该校校长夏平介绍,学校已联合四川理工学院,为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量身定做了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培养人才,学校还与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了紧密合作。去年,学校与广东信迪印染合作研发激光印花技术,并联合国家画院,将中国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如今,学校已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全国无水印染创新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与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中长期技术支撑,为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服务。
目前,该院正在着力推进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新一代聚酯纤维的工程化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技术开发”等三大科技项目,正是立足于促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重要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为行业内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
夏平指出,产学研在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我国纺织行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效机制不够;二是企业投入研发程度不够;三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多是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中长期的技术研究合作机制,企业更多看到的是短期利润。”夏平表示,产学研的成果转化到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不能只看短期效应,更应从长远角度出发。
模式素描
七模式破解产学研迷局
资本与科技、产业联姻的一幕,在中国的纺织产业中不断上演,产学研战略联盟正作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带领着企业不断向前,多种多样的产学研模式正在涌现。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分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技术咨询或服务七种。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让技术成果能够迅速市场化和产业化。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只有约10%的纺织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企业合作开发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或者授权人作为让与方,许可受让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技术转让形式),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纺织服装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纺织技术,投入了几百万元申请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技术转让模式优点是权责分明、容易操作,技术成果较为成熟,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缺点是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方关系较为松散,注重短期效益。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模式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纺织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
技术开发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则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市场价值的实现。
据一项对江苏省部分纺织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开展科技攻关” 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模式。
据了解,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合作开发项目,每年都有新课题。副董事长孙道权介绍称,公司针对高校研发人员流动性较大,注重科研成果及发表相关论文的特点,把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高校教授及带领的硕士生、博士生只需将各个小课题完成好并整理出相关的报告即可,由公司进行技术集成。这样一来,公司在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使项目的研发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在合作之前就签订合同进行约定。据悉,鑫缘茧还针对高校的特点,采取弹性工作、目标考核的办法,将研究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开始时严格把关,中途进行检查,最后检查研究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研究过程中不加干涉,各司其职,争取最大信任。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企业受让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产学研结合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却能反映出产学研结合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态势。
共建经济实体的特点首先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的源头,企业作为生产、销售的基地,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其次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入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第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最后是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一般适用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在资金投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基本趋同。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不是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这种模式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
共建经济实体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纺织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观念的冲突、文化的碰撞,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得好,能够成功;磨合得不好,就容易失败。
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
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
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的特点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企业投人研发经费,安排产业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资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次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最后是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独立运作,具有经营自,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
这种模式适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各方均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和较强的实力,且互补性比较强,属强强联合,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缺陷是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的归属容易产生分歧,要加强多方交流。
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例如汉帛(中国)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嘉兴市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越龙提花面料研发中心、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等多家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等等。
这种模式使企业能够对科研院所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科研活动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产品化周期。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并能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对技术需求和供给对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人才训练基地,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优点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而且合作风险比较低。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丰富,能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比较大的合作空间,正因如此,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所占比重并不大。
“我们学院和70多家纺织企业建立了合作项目,积极参与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为企业培养大量人才。许多优秀纺织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内部的人才更新赶不上生产的更新,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的老师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以讲座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而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频繁与企业接触,尽早深入了解行业,提高自己能力。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互惠的、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张健飞说道。
共享科技资源模式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自身却相对匮乏,技术创新受到很大影响。为弥补其不足,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
纺织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纺织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室材料、试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即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可成就提到,公司主要从事针织、印染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近些年与多所大学结成产学研联盟后,充分利用大学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对所需材料进行大量的测试,节省了大笔的测试费用,也为企业顺利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不难看出,该模式是属于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而且几乎不存在合作风险。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
高校、科研机构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当前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的特点是提供专业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它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适用于有较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先进的科学仪器与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且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机构。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的有机运行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以及高校科研体制的转型。
在“丝绸之乡”盛泽,有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验室”——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纺织企业不用购置仪器设备,不必精通技术,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方便地在科技中心上享用从原料测试到产品检测、成品病疵原因分析等一站式服务。
吴江市盛泽镇有化纤、织造、印染服务加工企业数千家,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显。2003年,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纺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该中心最初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面料织物分析、测试两项简单功能,现如今已经发展成集织物设计分析、面料试样、数码印花、纺织品检测于一体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十年来,当地的很多企业都养成了“有困难找科技中心”的习惯。
众家之言
共创双赢需多方支撑
透过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产学研新模式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不是一个产业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企业的责任,而是要通过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产学研合作链,才能释放出巨大力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夏平:
仍在寻求资金、政策支持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历来重视产学研的结合。目前,针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居多并向园区集中的特点,学校积极融入彭州家纺服装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等全国六个大型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实施“规划+双中心”的服务模式,帮助园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科技支持、员工培训等。
近年来,学校更是密切关注纺织领域的前沿科技技术,并应用高端技术,开发高端产品,服务产业需求。学校参与研发的激光印花技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印染技术、功能性纺织品研发、新型防红外纤维的应用研究、新型高强高性能纤维适纺性能的应用研究等项目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正在产生极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7个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266家企业紧密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近千万设备,10个“校中厂”落户学校,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紧跟市场实践,并推动多元合作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国家能够对企业研发提供政策上或者资金上的支持,对企业正在开展的项目上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孙道权:
技术“师承”需更多法律保护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必由之路。
高校、科研中心与企业相结合,可以做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而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
其实,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为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希望国家在产学研教育等方面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中的人员流动、生活待遇、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个人权益、设备共用等方面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
多年来,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为先导”,建有科技部批准建立的丝绸行业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国家蚕丝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机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近年来,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30多项,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天然彩色茧丝、功能性真丝家纺和桑蚕保健产品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师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技术承接的重要性,但现在能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学校和科研机构越来越少,也希望国家能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并给予更多的支持。
创意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洪时文:
期望更优第三方平台
合作开发的资金和外部环境是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时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于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而对于企业来说,面对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会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仔细考量,甚至放弃。
一般来说,企业都能承担资金方面所带来的风险,但仍希望国家能够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也希望国家能够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为纺织企业产学研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希望政府能建立更加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能够提供更健全的、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加快纺织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新锐观察
政府角色不可或缺
“产学研合作”的雏形,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一些思想解放的大学教师,利用周末“走穴”,企业给他们钱,他们帮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但因为是“地下活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今,由政府推动的产学研合作被国家毅然上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突破口”的层面,至此,中国的产学研合作,走完了从“星期六工程师”到校企合作再到国家战略计划的历史进程,未来,政府仍将扮演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推手”角色。
政策倾斜
据了解,天津市在去年颁布的《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等院校教师以职务成果创办企业”,“纲要”实施一年来,几百个“睡在”象牙塔里的“金点子”被唤醒,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天津市教育部门又推出了《高等教育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政策机制的彻底松绑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天津高校共签订技术合同2956项,合同金额12.5亿元。与此同时,天津还与国家教育部签署共建“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将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的科研成果集结于天津。
天津市教委科研处处长林列说:“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个中心打造成一个吸引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在津落地的一个窗口,并且打造成一个科技成果转换的国家级平台。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使产学研的合作得以全面发展。”
据悉,天津市共有高校56所,在“十二五”规划中,天津市将为天津高校投入24个亿,围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重点支持24个重点学科、80多个本科专业,使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产生效益,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的贡献。
法律保障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高校认为“缺少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而有19.61%的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政策法规。
实际上,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也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综合,涉及多种新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或单独、依次呈现,或交叉错综呈现。产学研用合作往往不能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确立必要的准则,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界定各类合作主体的职责和权益,建立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机制,从而促进和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为产学研合作的各方提供法律规范和调控,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制定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等。
财税支持
对企业来说,产学研合作多为公益行为,收益很小,而且要承担很多风险,比如学生实习期的安全问题,生产设备的损耗。所以产学研合作中,往往是企业不感兴趣,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因此,政府应制定与产学研合作配套的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专项贷款政策等,鼓励纺织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首先,政府应支持创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如浙江省由政府全额成立了中小纺织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投资入股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成立创业投资企业,向创业初期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规定优先支持对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改变中小纺织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促进中小纺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业。
其次,政府还应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还应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平台搭建
地方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者。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属于科技基础设施的范畴,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除了政府别无选择,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外包等方式来建设和维护,但从根本上来讲,科技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还是政府。
同时,地方政府也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维护者。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有其自身规律,同样也需建立相应活动秩序,活动秩序可以是事先制定活在活动中产生,但秩序的维护者必然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