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1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有利于我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利用网络信息和功能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我国在新世纪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信息化将对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高校都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从而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作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应用,已经改变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并推动着人们生活、学习和生存方式的演化。信息化也同样在教育领域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和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意味着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终结和新教育形态的逐步形成。

1.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

1.1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在本世纪,如诸多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知识经济将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及知识的创新,其竞争的实质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竞争,也就直接反映在教育的竞争上。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极为重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国情利用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加快在教学领域普及信息技术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信息化。1.2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使得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开拓了教育时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改变了学习的模式,同时还引起当前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化重组和社会教育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致使教育必然面临信息化的结局。1.3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信息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化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结构和模式的改革,加快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能够全方位培养新型人才,在诸多方面提供给受教育者最新的知识点。面对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社会信息化能够解决在教学管理、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矛盾。1.4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在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二十一世纪,学生不断对获取新知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迅速地获取大量信息、高效率地筛选有价值信息、准确地鉴别真伪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基本任务。学生信息素质已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且能够满足人才自身发展进程的要求。

第2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6-01

现今世界国际化的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并驾齐驱,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信息化也是更多国家选择提升教学水平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单一的眼光看待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不只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动力,是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重点项目。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不如工科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会出现问题,需要教学者探索解决。

一、管理队伍落后

管理是发展的根本,在跟多院校中都存在着建设完成就竣工的现象,或者是放松管理的现象,对建设之后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不重视,日常对设备不进行维护,技术人员的能力不够。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认识欠缺,就像有些用户不对设备进行杀毒或者队医更改电脑网址等,造成学校网络不顺畅的现象。学校建立信息化对教职工培训力度浅薄,教职工对于信息化设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造成设备不能发挥作用,这样就在学校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设备主宰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给教职工造成了心理负担,对信息技术出现躲避现象。

二、机构设置不完善,关系不顺利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缺乏充足的理解,使得高校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出现人员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教师由于对信息化教育了解的不充分,使得教学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高校的领导或者相关的负责人将信息化建设当做是一项任务来完成,但是在信息化教育的优势特点无法在具体的工作中展现。更有一些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看成一种负担,缺乏本应该具备的积极性和技术性。在学校机构设置方面,没有设置健全的管理机构,造成教职工的职责不清晰,关系不顺利,协调不畅通的情况,甚至出现各持己见,建设重复的混乱局面。这些都是造成一些问题出现的导火线。

三、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平衡的投入,使得浪费现象较严重

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个一个庞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分离的个体之间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因此,高校需要在投资商尽可能的平衡,选择统一、合法的技术标准,切不可各行其是。高校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计划,以及资源的均衡投入,使得信息技术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高校大力建设硬件设备,对软件设备的资金投入量较小,使得资源部均衡分配现在非常严重。高校的校园网变成了教职工发邮件和娱乐的工具,使得原来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四、高校信息化教育运行机制和其应用支撑的建设

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让信息化教育的特点运用在现在的教学中。因此,高校需要对信息化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起信息化应用支撑的机构,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但是,目前众多高校中设置这种机制的寥寥无几,使得数字化教学的作用无法正常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对网络和信息化的基础设备进行维护,称之为网络中心;第二部分,对数字化数据库的运行进行维护,称之为应用中心。

五、树立新的理念,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目前,高校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推动高校的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就是建立信息化教学系统。信息化教学的建立可以大大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帮助全体教职工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校建立信息化教学势不可挡,并且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立起信息化教学模式,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管理的局面;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扁平化的领导体系,从而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层面更加有效、顺利的开展;高校应该学习国外或者国内先进的管理制度,在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改善,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对信息化教育进行管理。

六、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建设为发展的基础,管理作为保障制度,应用是最终目的。但是这样的发展是具有要求的,发展中需要可靠的管理队伍,技术高的使用人员作为发展的支撑。所以。在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正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认清人在此过程中的首要地位,然后对管理使用人员加强培训工作,尽快让这支队伍中的人员成为信息技术设备的主宰,主要是对一下两方面的人进行培训:首次创建一直较强、素质较高的管理型队伍,在创建过程中强化对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明确管理的责任,安排好明确的管理等级制度。整体管理队伍隶属学校管理中心,确保在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建设中能够与学校管理相一致。对管理人员实施奖惩制度,优秀则奖,犯错则罚,以此来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后勤保障。其次是要求建设一支技术强硬的使用队伍,用这支队伍中技术员的技能和制粒,为学校网络发展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搭建桥梁。

总之,高职院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教育信息化这个项目的实施自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正确有效的实施方式能有效保证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果。对于一般的高职院校来讲,在财力、人力以及物力方面都不充裕,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制定有效的实施方式来防止这些阻碍因素,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的不断规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使教务管理工作逐步向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已是当今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教务管理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务管理过程,提高教务管理效率,从而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1.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今,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逐年增多,多校区、二级管理已是当前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务部门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实行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高校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方便、快捷的教务管理信息操作平台,提高教务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同时,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3.规范化教学管理的需要。

相对科学、完整、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操作平台,是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程序透明化、效率优质化的保证。要搞好教学管理工作,高校各项工作必须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合理地制定适用于本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流程,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并围绕这套标准进行实施,并不断进行完善。

二、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多数高校已基本完成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发出基于C/S和B/S模式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这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教务管理者的手工操作。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导致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影响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快速发展。

1.思想上,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认识。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务管理工作变为了自我管理,大部分师生能积极使用教务管理系统,享受教务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并提出系统操作流程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由于教务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人员广,学校相关部门及人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而少数教师对操作程序和方法的改变表现出消极、抱怨的态度,不按照教务信息管理规程办事,找教务管理人员代为操作,甚至手工填表,这便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技术上,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宗旨,围绕教务管理工作为中心实施,但由于许多高校人力资源条件有限,多去相关软件开发公司购买相关教务管理软件,而且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参与意识不强,致使许多功能模块无法确切体现教务管理人员的思路与意图,再加上操作不够简便和人性化,少数模块的功能开发不够完善,这些都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他们很难符合本校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也使得软件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造成软件功能的缺失或浪费。

3.管理上,配套措施落后缺乏沟通。

随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应用,原有的教务管理程序和处理方法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发生了改变。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机制,高校在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无组织、无约束、效率低、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随着高校多校区建设和院系二级管理进程的推进,很多高校的教务部门也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中,但是却忽视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联系,缺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4.资源上,信息集成与共享有待加强。

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能够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能。但由于各部门使用软件及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系统软件来源及数据标准不统一,致使教务信息系统不能提供规范的数据接口,无法满足各类系统之间以及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造成信息管理软件的不兼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率降低,形成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而数据信息的重复收集则造成了信息冗余和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

5.队伍上,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务人员是高校教务管理的实施者,也是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剂。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不注重信息化技能的提高,不能主动发现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对软件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安全上,缺乏网络安全防护。

网络安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与严密的防护体系,才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教务信息系统作为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应用面广,操作程序繁多,各种错误操作都会导致服务故障甚至系统崩溃。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师生私密信息,由于多用户多角色特性,加之系统自身的安全漏洞,系统中的信息都可能经由系统内部用户的恶意窃取或者外部黑客的入侵导致泄露,同

时网络安全体系的不断变化,各类恶意代码的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受到了极大挑战。

三、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涉及管理理念的改变、人员素质的提高、规章制度的更新等全部过程。针对当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传统教务管理模式进行剖析,并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使其能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发展需求,将教务管理信息化由战术地位提高到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上升为制度驱动。

2.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系统。

构建功能完备的优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教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是不可缺少的。为避免因信息资源流通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而导致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益低下的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指导下,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定制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尽快更新与软件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使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3.合理规划,加强沟通,制定合适政策方案。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确定教务管理信息化策略时,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教务规律,结合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制定、更新适于教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规章制度,使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均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制度进行操作。系统设计时应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注意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使教务管理软件使用起来更为便捷、实用。

4.遵照系统标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涉及多个部门,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库,因此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应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在各部门之间甚至与上级部门之间运行统一的系统标准、统一的开发平台、统一的数据库,避免软件的不兼容,保证高校信息化的最佳整合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集成和数据资源的共通。

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支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由于教务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专业背景不同,具备的信息意识不同,信息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学校应在总体提升教务管理工作地位的同时,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发展途径,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其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及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6.增强安全意识,构筑网络防护体系。

要建立稳定、安全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系统的设计应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标准下完成,并不断完善更新,保证网络安全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其有效性和先进性。其次,加强用户权限的设置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分层管理,确保信息的保密性。最后,设定实时、完整、安全的备份系统,有规律地备份系统数据,以备意外情况下的系统恢复,从而保障系统数据库的稳定,更好地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在教育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高校应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拓展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现代科学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搭建优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信息化、网络化”轨道。

参考文献:

[1]洪银蝶.试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

[2]洪宝仙.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我国交通体制中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职能多,分支机构多,既有项目管理又有行政执法,既有市场运营又有市场监管,造成部门职能差别较大;二是资金量大,特别是项目支出,监督环节多,内部监督工作量较大;三是资产占有量大,资产类型多,管理难度大;四是会计核算内容繁杂,既有预算会计又有基建会计,不少部门还涉及到企业会计,财务人员轮岗时对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要求高。因此,要做好交通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交通事业部门财务管理领域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在下文中提及到的这几个层面上有所体现。

(一)管理机制及财务管理理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交通事业单位领域中其实还是存在着平均主义这样一个问题的,在这种思想存在的情况之下大多数的部门领导及员工还是秉承着“吃大锅饭”这样一种思想的,难以积极的参与到单位组织的各项工作中去。除此之外,在财务管理领域中存在着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不管理事物、管理事物的不管理人员。另外,交通事业单位中需要使用到的资金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拨下来的,自上级调拨到下级单位中的资金是存在着被挪用及占用等问题的,转向资金到位滞后性比较强等问题出现的几率也比较高,没有办法高效的应用各项资金的基础上,使得交通事业单位发挥出来的经济效益水平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责权不明问题影响之下,难以构建起完善的机制

之所以在交通事业单位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为了能够使得经济效益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逐渐的实现对各项资源的充分应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承担起来的责任是管理责任、资本调拨责任以及资金管理责任等等,承担起上文中提及到的这几项责任就是为了能够对单位资产应用的合理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与此同时也是应当承担起资产保值这一项责任的。交通事业单位想要切实的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就一定需要逐步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出来适应性比较强的机制,再将责权划分明确的基础之上,使得单位中包含的各种类型的产权关系逐渐清晰起来。

(三)缺乏法制观念及健全的监管约束机制,制约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中,主要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就是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本身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范围是没有办法深入到本单位的各个相关部门当中的。另外,财务管理工作的量是比较大的,仅仅凭借财务部门难以对整个单位的财务情况形成有效的控制。其次,现阶段我国交通事业单位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性是比较弱的,上级主管部门推行的一些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在某些单位或者部门中是难以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的,从而也就会使得财务管理部门在实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支持。

(四)财务分析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领域中改革工作深化程度的提升,交通事业单位的规模呈现出一种逐步提升的态势,经济层面上的业务也逐渐的向着多维化、复杂化的方向转变,日后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经济决策对财务分析工作得到的结果的依赖性就会显得更强。但是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的很多交通事业单位开展的财务分析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将一段时间当中的具体收支情况和资金存储情况反应出来,仅仅是限于提供一定的历史数据并对财务信息做出一定的阐释。但是对本单位的资金具体构成结构、状态以及效益难以做出系统性比较强的分析工作,从而也就使得财务部门没有办法针对单位整体以及各个相关部门的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展开科学合理的考核工作,进而也就没有办法对单位经济活动以及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了。

二、优化调整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因为现阶段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领域中仍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想要将财务管理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变得比较困难。所以,交通事业单位需要找寻到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的基础上,使得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以便于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在提升领导者意识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出创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

以往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领域中使用到的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集中程度也是比较高的,这也就使得各个级别交通事业单位领导者承担的工作压力比较小,容易忽视掉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是较为密切的,交通事业单位中开展的质量管理、机械设备管理以及稳定性管理等工作,都是和财务管理工作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较为密切,这就需要交通事业单位中的领导者予以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的重视,在引导各个部门、相关员工认真的将财务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的基础上,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逐步构建出适应性比较强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交通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承担着单位中的各项财务工作的,在提升财务队伍建设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也是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得交通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得到正常的使用。所以也就需要在日常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致力于使得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实际技术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定期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参与到培?工作中去增强针对财务人员展开的绩效考核工作的力度,最终也就可以在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各项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础上,使得财务管理领域中相关工作的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强化风险意识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

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领域中包含的人际关系应当向着和谐的方向转变,各个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实际上是集服务和管理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管理部门,其需要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的基础上对单位自己筹集、分配以及使用等工作展开管理,有需要将行政、科研作为核心内容,以便于可以在单位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供服务。管理和服务在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在实现和谐管理这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更是应当将至来年上乘的服务作为先导的,使得管理能够蕴含在服务当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和崭新的时展背景提出的要求之下,逐渐的树立起来管理就是服务这样一种思想,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质量上乘的服务当做是开展有效性比较强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剂,将质量上乘的服务作为先决性因素的基础上和单位中的员工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现服务和管理的相互适应。

(四)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提升服务水平

财务管理领域中的优质服务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有所体现:文明用语,在日常的财会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推行使用文明用语;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针对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展的保障、收费等工作,应当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效率,以便于可以使得相关人员的等候时间缩短;善于倾听。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首先应当认真的倾听,在将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的情况之下;针对难以满足财务规定中提出的要求的事件应当认真的做出具体的解释;假如说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短时间之内是没有办法解决掉的,那么就需要在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之后请示上级领导,进可能避免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简单生硬这样的问题

第5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第6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不仅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前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在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教育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由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对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支撑性,可以促进学前教育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信息化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推动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能够构建学校、社会、家长等多元化协同教育机制,进而使学前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应当与教育公平紧密结合起来,因而应当高度重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平衡性,但目前我国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问题。由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大,因而城市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农村由于发展水平不高,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小,因而农村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必然会制约其科学发展。二是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当前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来看,尽管已经将“互联网+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一些学前教育机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就是购置相关的设置、应用相关的软件,而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及相关的娱乐体系建设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微课”也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学前教育当中。还有个别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深入研究,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三是存在不系统的问题。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入手,努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系统性。但从当前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来看,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个别学前教学机构没有建立相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组织机构,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系统还没有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创新等方方面面,必然会制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性。还有一些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尽管学前教育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由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同样无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7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问题分析 对策方案

[作者简介]孙莹莹(1981-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过程设计与媒体开发。(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3-02

人类的新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改变着世界政治的格局,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在我国,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系统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以及为社会成员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部门将信息化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以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整体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即是现代科学技术实践于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在分析解释的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相关教育信息化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人才、内容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同时,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现代化教育内容,还将对与教育现代化相对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

3.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年龄层劳动者的教育差距,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在学校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改革现有的教育手段,并同时引导学习者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把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改革为以传统教育为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途径进行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保证每一位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年龄差异或教育经历不同而产生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4.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第一,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快捷、高效地接受教育,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第二,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第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异地交流、讨论和协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会分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5.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合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大范围、快速有效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应用技能,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另外,教育信息化担负着培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急需的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加快信息化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术应用问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说可以极大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正确合理地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过程,如何确保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不够灵活,没能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转变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启发者,在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问题上容易走极端;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许多学习者在面对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时没有主动调整学习方式,还是采取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以单一的获取途径获取知识,导致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人才缺失问题。如果我们将教育体系看做是一个“产业”,那么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所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才是整个产业的关键。然而,相关人才匮乏是当今信息科技时代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相关教学硬件、软件的研制开发需要人才;对教育者和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也需要相关的人才。但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却是人才需求量大、优秀的专业人才少、人才结构较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停留在表面或较浅层面,没有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预期目标。

3.思想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错误观念出现在许多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认为硬件建设是有形的、摸得见看得着,而忽略了与硬件配套的软件的开发运用。使得缺少教学内容的硬件虽然有很好的配置,却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教育实际。(2)重视一般应用,轻视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地将新型媒体引入教学领域,媒体不单单只是呈现教学信息的工具。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将新型媒体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媒介运用于传统教学,还应根据新型媒体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3)有“为应用而应用”的问题。部分学校领导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导致学校不愿在教学人员培训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4)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在实践中很少能有效应用。由于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层次人员大部分不是一线教学人员,因此会出现技术人员研究内容与成果脱离于实际教学,而一线教学人员又不懂如何将技术引进实际教学而加以研究,不同人员在自身领域内进行封闭研究而不愿沟通、交流的情况。

4.实际管理问题。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而应该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际管理非常重要。一是需要注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问题。二是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利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如何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闲置设备,如何处理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等问题。

三、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与更新,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建设过程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基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搞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工作,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体制的良好实施。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前期整体规划工作。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初,应着重分析本地区学校的教育现状以及未来信息化教育发展模式与发展进度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尽量做好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整体性建设规划,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能够解决当前本地区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因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或教育模式转变而产生问题时进行进一步发展或改革的需要。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忌脱离实际情况的出现,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以满足并略高于当前教育信息化需要为标准,不做“标杆工程”或“面子工程”等高标准投入,不规划建设当前根本不需要的基础设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金浪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最后,统筹资源,合理安排设备更新。经过几年的使用,一些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部件可能已经满足不了所在地区或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现状,所以,设施更新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更新不等于将仪器、设备简单的作废,而是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做阶梯性调整。比如,本地区或学校学习设备更新时,可在替换下来的设备中挑选出情况较好的设备,更新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或学校继续使用,提升薄弱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解决了信息化发展设备更新问题,又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教育信息化所需人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条件,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培养掌握着有效使用信息化设施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广的人才。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信息化设施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教师,帮助他们能够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能够顺利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展开,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理论走向实际。

3.努力使硬件、软件设施与教育应用紧密结合,更加关注软件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视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反馈,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形成的原因,找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重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教育信息化能产生出更加丰厚的教学效果。

4.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努力使各个组成部分良好结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各个组成部件的统筹规划,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使各个组成部分能有机配合、良好运转,保证教育信息化实现整体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2).

[2]韩广琳.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1(1).

[3]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4]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J].煤炭技术,2010(10).

[5]孟汇海.教育信息化:为继续教育加油[J].中国教育报,2003(27).

[6]马延霞.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7]王耀.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1999(1).

[8]王建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第8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1.1技术取向的“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研究

“农村的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信心,表现出人们希望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农村教育的愿望。持这种研究取向的学者,关注的重心往往是技术层面信息化的一般特征和发展水平,典型的研究思路是调查农村的某些信息化水平指标(生机比、软件数量、教师水平,等),发现或证明农村教育信息化在技术层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往往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者通过文献整理,或从相关统计数据中挖掘信息,或选择某个村镇为小样本进行深度调查,也可以对一个省或更大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发放问卷调查,等。尽管研究方法不同,样本选择各异,研究却往往得到一些相似的结论。总的来说,硬件的不足、软件的匮乏以及配置失调、相关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解决策略也往往是相似的:增加硬件投入、加强管理、注意教师培训,等。这种“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研究路径反映了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初期的“技术应用主义”取向,它以技术的应用为思考的逻辑前提,以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为主要讨论内容。但是,这种研究取向自身有限的知识生产能力使研究成果重复,且难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相区分。这种技术取向的研究彰显了信息技术手段在研究初期的推动者形象,反映出研究者希望通过技术应用推动农村教育进步的责任意识,但同时这种研究取向也表现出在理论创造性和学术深入上的不足:研究往往无视研究主体—农村教育的特点,习惯借用城市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发展指标比较农村的信息化状况,许多研究停留在一些泛泛的“增加投入”、“加强培训”等口号式的指示性信息,而缺乏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1.2教育取向的“农村教育的信息化”研究

尽管“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研究”为研究领域的早期发展积聚了力量,但它无法跨越“技术应用取向”带来的理论匮乏。在早期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之后,近来的部分研究还在重复论证诸如“基础设施落后、软件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早已为前人证明的结论,已经透露出一丝人云亦云的平庸气息。笔者认为,这种缺乏研究主体意识的研究最终会逐步被“农村教育”的信息化研究所代替。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从农村教育这一主体出发,思考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探讨中,有研究者从农远工程实施角度指出“(技术)当作为产品存在于农村教育之外时……不会对农村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必然经历与农村教育融合的过程”;有学者对农村软件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当前农村学校拥有的为数不多的软件资源大都来自于城市的教育体系,包含城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话语,会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有研究者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的信息化,要立足农村实际强调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公平性和人本性,等。这些判断正是深入农村教育现实后由内而外的理性分析,是面向农村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论方式。一些基于农村教育主体,来自农村教育现场的调研也扭转了对信息化的刻板印象:深入农村,看到的已不是生机比等技术指标的不足,而是生源减少导致信息化设备闲置、村校撤并引起的信息化设备浪费,等,相应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也不再是购买、添加设备,而是应用、管理好已有设备。在实践层面,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杨改学教授在藏区教学中对学习资源的创造性的转换应用,贵州边远地区的“村校结合、教企合作”的机制创新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都是基于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典范。

2技术取向的研究范式反思

从“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研究从表象的“信息化”走向主体的“农村教育”,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取代了对外在技术指标的关注,这才是农村需要的信息化。这里,信息化是源于具体农村教育实际的,是用来支持农村教育的手段,而不是外力强加在农村的外在的指标。但应该看到,这种研究取向上的变化仍处于过程中,技术取向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仍时有出现,并表现出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些共同问题。

2.1研究主题的“去农村化”

所谓“去农村化”是指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往往没有把农村教育作为研究的本体,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思考信息化的特征,把一般信息化的框架套在农村教育上。这种研究范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上,研究者大多从评估指标角度对问题进行间接讨论,用信息化指数衡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把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指数分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数、社区教育信息化指数、远程教育信息化指数等子项目。这种思考全面系统而且有较好的操作性,但若停留在这样的指标上则容易出现主体意识模糊的问题,许多指标体系往往没有考虑农村教育特点,只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上冠以“农村”二字,而实质上与城市的教育信息化目标没有区别。但是,农村教育在根本上是与城市不同的,二者有不同的环境、基础以及学习者,因此也不应以城市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目标要求农村教育。例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地区是很难与城市一样吸引到各方资金来建设与城市相似的信息化环境的,过度强调硬件数量、基础设施等一般的信息化指标只会让农村教育实践者失去信心,也容易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归咎于设备缺乏而忽视了对优化农村教育教学这一根本目标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一些研究者秉承了主客二分的立场,站在农村外部“冷静”地旁观农村教育现状,通过抽样调查或简单的访谈获取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并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计算机去处理、分析数据,最后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研究结论。这种由外而内的实证观察虽然“科学”、“客观”,但往往忽视了农村教育本体的复杂与多元。事实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是复杂的,往往有很强的地方性,远远地审视可能会僵化我们的理解,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2问题分析的“还原论”

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剖析上,许多研究者往往无意识地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他们或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分析,或通过问卷调查把复杂的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还原为“硬件、软件、人员”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操控解决这些拆分出来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这一复杂的宏观问题。已有研究大都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还原为基础设施、软件、人员素养等几个方面,从而把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简化为人、财、物等一系列相互独立、可以测量的指标,从而勾勒出一幅问题清晰、界限分明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普遍图景。但只需诉诸经验,就可以知道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似乎远不止这么简单。从整体而言,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态问题,我们看待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时,不应用单一的还原论方式将其分离成一个个散碎的问题,也应考虑用一个更具生态观的视角从整体把握农村、农村教育的特征。因为,我们不可能仅仅从部分中获得对超越部分之上的整体特性的认识。正如有学者所说“还原论并不能令我们真正地从整体上把握生命、智能和生态等现象……将整体简化为可还原的拆分组合体而加以认知和操控,不仅不利于对整体性的把握,甚而会导致对整体性的破坏”。此外,从具体实践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研究倾向于关注静态的要素,而忽视各要素间的关系,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体现在相应的对策上就是应对方法的“外部关注”倾向。

2.3解决策略的“外在化”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或建议是常见的思维方式。因此,关于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的探讨许多都是从加大资金投入以购置好的软硬件资源,转变相关人员的观念以培育好的信息化氛围,加强教师培训以推动实际应用等方面入手的。这些解决思路高屋建瓴且不乏可行性,但由于这些解决方案主要针对设备、软件、人员等还原论视角下分析出的问题入手的,因此种种对策虽不乏“对症下药”式的理论上的针对性,但也可能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实践上的机械性。如果把这些应对措施的来源分为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话,我们会看到经费的投入、硬件软件的购买、师资培训大都是要靠外部力量推动的。一些研究对于个别学校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的介绍也往往强调学校得到了外部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这些外部条件并非大部分学校所能获得,因此个别的经验往往缺乏复制的可能性。

而且,无论农村教育部门如何“开源”,如何“截流”,其先天的经济弱势都使得大部分农村学校在信息化的外部条件上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教育机构往往更敏感、更接近信息技术中心、更容易获得政府投入和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宏观目标仅靠“输血”方式的外力推动往往很难实现。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调整系统内部结构,通过创新信息化建设模式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更具实践价值。事实上,现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往往把问题重心放在了学校内部的调整上,如有学者介绍的广东省江门市景贤学校信息化建设就是如此。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该校提出了资源建设上“集体教研、团队评价”,资源应用上“学生评价、有效应用”,师资培训上“课题引领、分层培训”等系列建设策略,种种策略都是在学校内部做文章,通过内力推动自身发展,因此更具实践上的可能性。

3新时期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展望

近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凸显出来,我国政府也把教育信息化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进而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特别指出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既是鼓励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阻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同时寻找新的学术热点和生长点,从而将研究引向深入,尤其是要赋予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以实践的品质。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予以拓展和深化。首先,建立立足农村教育的研究视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内,在建构农村教育信息化理论话语时习惯于生搬硬套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理论观念,对农村教育这一本体的思考不够深入透彻,因此研究与农村现实难以达到真正的圆融与自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应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着重在“农村教育”上下大力气。

所谓“信息化”在整体上是技术推动的,因此占据技术优势的城市往往是“信息化”的先行者,但农村的信息化并不能以城市的发展标准为惟一标准,它应有自己的立场和标准。“农村教育信息化”这一命题中的“农村教育”并不是孤立于“信息化”的,并不仅是信息化的一个应用场所,而是“农村教育信息化”这一整体命题的本质存在。因此,我们要将“信息化”的一般理论“拿来”为农村所用,更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将“信息”与“农村教育”相互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具现代精神,又有农村气韵的信息化研究范型。例如: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目标上,我们可以参照一般城市教育信息化的标准提出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目标要求,但同时还应考虑农村现实,把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的信息化作为发展目标的一部分,把教育资源在农村课堂上的具体应用作为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在确定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意见,而不是仅由专家闭门造车。再如: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除了强调外部资金的注入,设备的购买,更要因地制宜,考虑如何在农村学校既定条件下推动当地的信息化发展。其次,推动扎根式的研究方式的转变。

审视以往关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虽有许多不乏真知灼见的佳作,但也多有一些缺乏创造性的平庸之作,这些研究者虽然也选择了各种样本,进行了复杂的调查统计,但结果却往往不过是用或多或少的数据重复证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老问题:硬件落后、软件不足、人才匮乏,等。这种研究上的呆板与滞后除了受制于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宏大外,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机械化也是研究难以突破的原因。因此,要使新时期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改变以往立足城市的比较思辨式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来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在思维方式上应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要从农村整体出发,特别在理论建构时,要考虑农村教育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提出问题及构思解决策略时,不能将问题孤立化和零散化,更不能将问题解决停留于喊口号的层面。要考虑农村教育的历史衍生性,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二,在研究方法论上强调研究回归农村教育的事实。既往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一度将生动的农村教育事实置于身后,仅仅抓住了“信息化”的概念却忽略了“农村教育”的存在,仅仅强调了诸如电脑数量、配置等数量化的指标却忽视了软硬件在教育教学中真正的应用,这是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缺憾。生动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要回归农村教育本身,研究者不仅要反思“研究什么”的问题,更要深刻的反思“到哪里研究”、“如何研究”、“为何研究”的问题;其三,在研究方法层面,要在以往强调定量的问卷调查之外,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方法论层面的扩展体现在具体研究方法层次就是研究方法的丰富。在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中,我们不应满足于调查、问卷等外部审视的量的方法。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形式都可以为我们深入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提供帮助,都应该在实践中予以考虑。第三,鼓励农村教育信息化内生性运行机制的创新。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它的发展受制于农村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因此照搬城市教育信息化的模式在实践中会有基础设施、资金、人员等各方面难以纾解的困难。因此,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立足农村现实,总结一些在农村环境下行之有效的推进方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特别指出了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笔者认为,这个论述是建立在对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的重要判断,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除了要依靠外在力量外,还要从自身发掘动力,而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正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9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94―01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2.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3.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误区

1.重硬轻软现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总体程度来看,基础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同时也存在着在落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仅仅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资金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普及。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基础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为主,吸引资金的范围比较窄,再加上地区经济状况差异使得有些区域投资捉襟见肘。

3.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4. 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5.信息化资源的维护与安全问题。资源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某些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咨源的能力偏低,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作用。通过主管当地教育的部门推动和示范点取得的成绩,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因为取得了成绩,其他地区也可以效仿,节省人力物力,使软硬件的结合点恰到好处,不浪费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