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海洋测绘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测绘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测绘新技术

第1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摘 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测绘技术进进入了以3S(GPS、RS、GIS)技术为代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测量为主体的海洋测绘新阶段。对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是这个新阶段面临的任务。

关键词 海洋测绘;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74-02

0 引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洋测绘主要以测量深度和底质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扫声纳和海洋重力仪的应用,让海洋测量可以得到海底地貌和海洋重力场数据。而双频测深仪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对深度、淤泥厚度和底质类型等进行测量或判别,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探测船只配备的探测工具可同时完成多个测量任务,获取海洋的综合信息,提高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这时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很有必要性。

1 我国信息化测绘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在逐步的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并逐渐走向成熟。信息测绘技术是在目前测绘形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指的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运行环境,及时有效地向各地区的各类用户提供地理空间等等方面的综合信息。信息化测绘最为我国由传统测绘向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策划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信息技术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

一讲到信息技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对计算机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产生的,目前已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发展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能够完成从点到面的大量的信息查询工作。在大型船舶内建立一个计算机局域网可以再传内实施数据处理。对于沿海地区,海洋学家一般运用无线电或者人造卫星来观测还留的温度,使用移动电话来观测浮标等等。目前,很多国家的测绘船上都已经备有具有相应功能的计算机,例如有可以在浅海进行调查的机载激光测深仪,有可以用来测量深海的多波束侧深仪,有深海测扫声呐,还有将海底地壳变化和GPS相结合的调查系统。

3 数字化海洋信息的管理与提供

随着海洋测绘的数字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海洋测绘被提了出来,而且海洋测绘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信息化海洋测绘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国际上以地图生产为主的服务逐渐被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所取代。空间地理信息的开发已经被许多国家列入了发展战略。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数字化地球”的计划,随后欧洲、日本等国家也都加快建立署计划地理信息系统的步伐。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测绘,但是在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机制方面都没有跟上现代化测绘转化的速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这就为海洋测绘服务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带动海洋测绘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只需要访问一个集成化的地理信息系统门户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各个地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检索和查阅,方便快捷。

4 信息化海洋测绘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数据的版权问题,数据的版权在信息管理的技术层面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版权的保护机制;2)政务的信息化。政务的信息化指的是通过因特网来提供电子。海图、信息服务和电子航海通告等等。关于怎样使NEC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3)信息的可靠性。有关海洋的信息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很多数据和信息可能会存在质量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地加强对海洋信息和数据的控制和整理。

5 海洋测绘信息保障网络系统

海洋测绘信息保障网络系统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并在网上建立海洋测绘数据库,开通一项简单灵活的用户操作界面,方便各地的用户及时的进行海洋信息查询,一方面实现区域海洋测绘信息的一系列功能,如在线浏览、查询、航保信息等等,另一方面解决了数据库的链接与搜索问题,从而实现对电子地图的统一查询、搜索和多媒体新信息显示等功能。海洋测绘系统主要包括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部分,前台展示包括海洋综合信息子系统和在线视频会议子系统和海洋测绘信息WebGIS子系统;后台管理部分包括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海洋测绘信息查询是通过网络对重要海洋测绘数据快速查询和定位显示。主要包括:查询定位、信息浏览查询、周边信息查询、最近查询等。

5.1地名点杏询定位

用户如果需要查询地点,只需在系统中,输入查询地点名,准确地点或者模糊字段,系统就可以快速的定位信息,定位到该地名点,并高亮闪烁届示。

5.2 周边信息杏询

周边信息查询指的是首先以用户要求的距离为依据建立夜歌缓冲区,再将查询内容缩小到这个缓冲区内,以方便用户对相关信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查询。

5.3 地图报表输出

地图报表输出所依托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用户进行查询时所提供的具置及数据类型等等作为查询条件,系统库自动的输出符合条件的地图数据内容,并以报表的形式展现的用户面前。

5.4 最近查询

最近查询仍然实现建立一个缓冲区,该缓冲区是以用户所提供的地名为中心的,系统首先把用户所查询的信息缩小到用户所提供的缓冲区的范围之内,再根据用户的搜索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6 结论

海洋测绘信息化不仅仅适应适应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的要求,还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海洋测绘体系不断的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信息化测绘作为我国由传统测绘向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策划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是提升测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宁津生,张祖勋,祝国瑞,等.高新技术与测绘学科发展[D].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2003:3-8.

第2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GPS-RTK技术;海洋测绘;应用

近些年来,GPS- RTK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地形测量、工程测量以及控制测量等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GPS- RTK技术可以称之为测绘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海洋幅员辽阔,视野开阔,因此GPS- RTK技术特别适合海洋测绘。海洋测绘作为测绘领域其中一部份,也因GPS- RTK技术运用而起到翻天覆地变化[1]。

1 GPS-RTK技术的理论和参数求取

1.1 GPS-RTK 定位原理及关键技术

GPS-RTK相比较于常规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野外实时获取cm级的精确度,而不像其他测量方法需要再进行数据解析后才能够得出cm级的精度。这是因为GPS-RTK采用了新的方法,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是在测量上GPS运用的一个重大突破,可称为里程碑。GPS-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发展出来的一项测量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在这种测量模式下,GPS-RTK基准站首先收集好观测坐标,通过数据链接,最终将观测值发送到流动站。之后,进行GPS观测数据采集,将数据进行系统录入,系统将其组合成为差分观测值,然后对观测值进行处理,从而迅速给出cm级的结果。搜集、计算、整合、输出结果总共用时不会超过1s。作业的时候,状态是运动或者静止这都没有关系,可以在动态环境下直接开始模糊计算,也可以在静态下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作业。GPS-RTK技术进行观测值的追踪时,需要四颗以上的卫星同步工作,这样才可以绘制必要的集合图像,使实时定位结果的给予成为可能。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这两项技术是GPS-RTK技术的关键技术,基准站要在要求的时刻将相关数据透过数据传输传送到流动站上面,对于波特率的要求较高,波特率一般要达到9600,但是这种波特率是可以容易实现的[2]。

1.2 GPS-RTK参数的求取

根据GPS-RTK技术原理,各个数据的采集、接收、处理使用的都是WGS84坐标。使用相同的坐标可避免数据混淆,确保数据精确。参考站的起点固定在一个坐标上面,并同时计算发生的变化,利用电波进行实时传送,流动站接收这些经过电台传送的WGS84坐标,并进行处理,条件符合时,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样,流动站便可与参考站保持数据同步,由此得到高精度的WGS84三维坐标。把现在坐标和原来坐标的转换参数求出,便可以符合到需要的点上。坐标系也不一样,测量和实际使用的坐标系要进行转换。

2 GPS-RTK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

2.1 GPS-RTK 技术在海面上测绘的实施

海域面积测绘应当严格按照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070- 2003)》的规定实施。海域使用有不同用海类型,不同用海类型界定具体的用海范围,例如港口、航道、路桥、养殖及填海造地工程等的用海范围界定,还要参照《海籍调查规范》的要求进行范围确定。在开展海域面积测量,GPS- RTK技术就不再依赖用海项目的控制点,也不用控制点通视。移动站在目标位置直接进行测算。在开展海域面积施工放样方面,RTK差分技术与以往放样过程完全不同,放样数据直接由手薄计算机计算输入,同时移动站可以直接指出测量的移动方向和目标位置[3]。在目标位置上,移动站手薄显示数据符合放样精度时,会自动提示测量者已成功放样,并指导下一步施工。RTK差分技术可以反复作业,不必重复输入设计数据,不必担心数据计算或输入粗差。从而代替了从高级控制点做导线引入控制点的繁杂程序。

2.2 GPS-RTK 技术近海航道水下地形测量的应用

水下地形勘测是海洋测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实施水下地形测量比水上海域面积测量的难度要大许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定位方法。一般实践中使用较多的主要有回返水声定位、GPS卫星定位以及无线电测量定位等。有时需要几个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完成测量工作。目前开始尝试将GPS- RTK与测深仪联合作业,应用在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此种GPS- RTK定位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选择近海岛屿设置数据采集基站,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并在测量船中安装接收机及相应的探测设备;2)利用GPS导航实施定位,借助预先设定的机器依照操作人员指令每间隔一定时间向水下发出超声波,通过对发射回来的声波进行分析,得出海洋数据及定位结果。以水下地形测试实例,所设置的测深线与航海道之间保持互相垂直关系,沿航海道布置相应的检查线路。利用徕卡gps1230以及海达hd27 数字测深仪实施平面定位,仪器所支持的有效距离为 30km,在此范围之内可以确保0.25m 的动态精确值[4]。

此次水下地形测试所使用的是本文所探讨的GPS- 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探测所欲达到的目的是:按照1∶2000的比例绘制所测量航道的水下地形图,并且在测量过程中确保作业范围不超出15km,同时应确保相关数据实时同步,基站与卫星之间的联系状况正常,接收站保持高效运行状态,具体数据借助船上设备进行采集和保存。密采水深是数据的特点,一旦发现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存在虚假信号情况,应及时进行删除,同时在数据不清晰的地段实施二次测量。如果实施再次测量所使用的是haidanav28海洋测绘软件,第一步应对坐标进行修改,并对水位相关信息进行调取,在调整完毕方案的基础之上对软件进行启动,进入自动测量过程。

2.3 近海航道水下地形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海洋测绘的内容之一,在沿海属于海洋范围的水下地形勘测。因为种种原因,增加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复杂性,比如说:海洋面积广阔;天气状况多样;洋流的影响等等,所以海上定位需要视情况使用不同的定位方法。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回返水声定位;无线电测量定位;GPS卫星定位等。有时候一个测量过程要综合使用以上的测量方法,才能得出结果。近年来,在南海地区的水下地形测量上,我国使用了RTK和GPS两者结合的数字勘测技术,对GPS RTK定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做出了有益的努力。这种GPS RTK定位技术的使用有这几个方面:在近海的岛屿上建立采集数据的基准站,使用高新技术保证海上定位的精确度,测量船需有接收机以及探测的仪器。然后,使用GPS导航,进行定位,间隔相同的时间段,由设定好的机器按照工作人员的预设,对水下发射超声波,分析反射回来的声波,写下计算出来的海洋数据,以及当时定位的结果。

3结语

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在RTK方式出现之初不适宜立即进行具体的测量工作,需要在GPS处于稳定状态大概20min的时候才是开展测量工作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实现对测量误差的有效控制。进入记录数据之后,在工作保持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对记录方式无特殊要求,采取何种记录方式的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电台传输信号是由距离限制的,大量的实践表明,如果没采用CORS系统GPS- RTK的范围应当控制在10km 范围以内,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到解算速度及精准程度。在海洋测量工作中引入GPS- RTK技术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使出现台风或大浪等较为恶劣的天气也不会对测量工作造成影响,此外也不同考虑通视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因素,相比较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工作效率有显著提升,并且还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实现了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文. 研究GPS-RTK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J]. 科技风,2013,12:82.

[2]万杏官. GPS RTK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J]. 珠江水运,2013,10:93-94.

第3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绘;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国际测绘技术的发展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国际测绘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空间技术与卫星遥感技术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及组织均在升级改造或新建各自的卫星系统,世界四大卫星系统中,GPS 系统正在实验二代卫星系统,欧盟伽利略卫星系统预期定位误差不超过 1米,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也已实现全球覆盖,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也已投入运营。四大卫星系统兼容且能实现互相操作将成为国际 GNSS 发展的方向。随着差分技术的发展,用卫星系统测定三维坐标的技术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或准实时定位与导航,从静态扩展到动态,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毫米级。随着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地球重力场观测已经完成了地基到天基的转变。基于卫星系统的大地测量观测技术使得观测精度和覆盖率大大提高,这将有助于实现全球高程基准的统一。此外,空间卫星技术还与多波束测深系统结合形成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新技术手段。传统大地测量网正被日益,利用基于多种大地测量观测手段的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GGOS)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朝着“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短短几年内,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已逐步提高到 30m、10m、5.8m、2m,并正在向 1m 或优于 1m 的空间分辨率发展。光谱分辨率可以达到 5nm~6nm 量级,400 多个波段。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特征和生物物理特征等专题的空间信息获取提供了可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成为当代测绘信息的重要来源,对测绘产品形式的改变和地图更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地观测系统的小型化、卫星组网和全天侯监测也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1.2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并向智能化发展,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网格计算、云计算理论的 GIS 解决方案迅速出现,国际 GIS 软件仍以 ArcGIS、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为主要品牌。各种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空间数据,催生了 Google Earth、Skyline、Virtual Earth等三维空间数据管理软件,逐步实现了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在卫星系统与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服务将实现无缝对接,通过数据终端,单位与个人用户将得到实时的地理信息数据。

2国内测绘技术现状

测绘信息获取技术。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覆盖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天绘一号 02 卫星及资源三号卫星则成功组建了我国自主高分辨率测绘遥感卫星平台。无人机遥感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快速对地质环境信息和过时的 GIS 数据库进行更新、修正、和升级。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土地、地质环境治理,提供及时的技术保证。以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误差检校、直接地理参考技术为代表的地面移动测图系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水下地形测量在精密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声线跟踪、异常测深数据处理、实时水位和水深获取、海床DEM 建模等方面均开展了相关研究,多波束系统也实现了测深从点到面得突破。测绘信息处理技术。测绘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的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发展海量数据的快速精确处理和集成管理技术手段。开发卫星遥感影像的直接定位技术和自由网平差技术。以模糊度解算、周跳探测、定位解算技术为代表的 GNSS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空间数据集成、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时空数据建模、时空分析引入智能方法、地理数据可视化等方面。

总之,我国的测绘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结合了遥感图像综合处理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空间信息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等,形成了从空间数据获取到输出全数字化的技术体系,革新了地理信息提取、显示和输出技术,初步建立了国家级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和服务系统,实现了大范围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地形测绘技术。GeoImage、Im-ageInfo 等国产系列遥感软件的诞生,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自主的软件平台和技术服务。

3国内测绘技术的不足

美国、欧洲在测绘科技领域占优势的压力在我国仍是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在测绘基准方面,我国基准建设与维护仍然主要依赖国外测绘仪器、卫星以及数据处理软件。在数据获取方面,信息获取能力较弱,高分辨遥感卫星数据依赖进口,虽然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进入第二代建设工程,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地理信息的实时获取与更新。在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处理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研发水平较低,软件高级人才欠缺,国际型、应用型的高级软件人才更为缺乏。国产软件 GeoImage、ImageInfosioram 虽然提供了自主软件平台和服务,但整体上没有占据国内市场绝对份额;在数据管理方面,核心管理软件和网络服务软件仍然部分依赖国外产品;自主产权的测绘技术、装备水平及研发能力无法有效满足测绘发展的现实需求,关键设备受制于国外;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融合不够,测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够等等。

4 测绘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外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4.1摄影测量的发展经过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时代,已经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到数字摄影测量时代。将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促进了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从而实现无地面控制点或少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摆脱了繁重的野外控制测量工作。

4.2大地测量自采用快速高精度空间定位技术,特别是使用GPS技术以来,逐步从静态大地测量发展到动态大地测量,作用范围从地球局部区域扩展到全球,研究对象从地球表面几何形态深入到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传统大地测量理论和技术将产生重大变革。

4.3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陆、海洋、大气等地球环境的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已经与遥感制图、地球资源调查一样成为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向。

4.4地图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时态、多功能的特点,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机助制图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地图制图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工艺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5地理信息系统已在某些专业得到应用并进入商品化生产的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GIS向多样化和分布式处理迈进。在侧重信息存储、数据库建立、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和自动制图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GIS逐步进入开发分析、评价、预测、决策支持模型以及增加智能化功能的发展阶段。

4.6海洋测绘方面,海洋测绘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高精度、全覆盖、全过程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继续提高海洋测绘自动化程度,建立与海洋测量外业一体化的海洋测量数据库,与海图自动制图系统衔接,建立海图数据库,最终建立海洋测量信息系统。

5 结束语

目前测绘工作已完成了由手工模拟向数字化生产系统的转变,已成为城市信息港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将面对全社会,及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 麦俊义,吴洪平.现代测绘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科学,2012,8:9.

[2] 周星,周德军,乔朝飞.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重点探讨[J].测绘科学,2008(05).

第4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老实、稳重、逻辑清晰、做事认真……

这是王华强给人的第一印象,经常漂泊在海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但掩盖不住脸上的自豪,这是一种海测人独有的自豪。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简称“测绘中心”)这个中国海测行业发源地的技术岗位上,他一待就是八年,由一个技术员做到高级设备工程师,王华强有足够的理由骄傲,但他却没有,反而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时刻绷紧神经的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海测工作需要严谨再严谨,完成任务必须次次都精益求精,王华强满怀一颗“匠心”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番海测事业,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在专业技术上不断突破,在理论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2008年进入海测大队以来,他先后出色完成了马航MH370失联客机搜救、珠江口沉船应急扫测等任务,并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测绘保障任务,主持或参与南海海区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测绘保障,斩获中国航海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铜奖一个,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还为测绘中心引入GDCORS系统,大大提高了一线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

初探测绘,“门外汉”式的新兵

1983年出生的王华强已过而立之年,稚嫩褪去,处事老练。2000年至2008年期间,他本科和研究生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就读,分别学习地理科学和海洋地质专业。海事测绘作为航运的保障服务部门,公众对其认知度并不高,当初王华强也并没想过自己会进入这个行业。据了解,海事测绘是通过开展海道测量,编绘出版各类航海图书,提供与船舶航行密切相关的海岸地形、海底地貌、水文气象、助航设施、航行障碍物等各种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为海上运输安全和航运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没入职前,王华强对海事测绘有一定了解,但是并不熟悉,命运仿佛早已安排好,他工作的第一个八年,将由一个测绘“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级设备工程师。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广东、天津、上海三个海事测绘中心,其中位于广州海珠区仑头村的广东海事局仑头基地于1955年成立,承担着华南沿海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航行图的周期性测量及相应160多幅海图数据处理工作,同时开展疏浚测量、扫海测量、海上定位、专题图制作等航海保障服务。2008年7月毕业后,王华强加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先后在测量四分队、三分队担任技术员,随后担任技术装备科高级设备工程师。在这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洋测绘队伍中锻炼,为王华强的海事测绘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入职初期,王华强由基础测绘学起,恰逢2009年1月份,港珠澳大桥筹备建设,需要做一些前期勘探性质作业,王华强被派遣到这个项目协助工作。“我对海洋地质方面比较了解,做完这个项目后,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港珠澳大桥桥区水域水下结构物扫测是一个大型专项服务项目。当时由15人组成的团队前后耗时40多天,测量面积达35.58平方公里。

大桥如何才能在海上搭建起来屹立不倒?这是一门技术活!说起这个问题,王华强滔滔不绝,他介绍,大桥桥墩只有打到海底的岩石层才会稳,所以当时他和团队主要的工作就是探测整个港珠澳大桥桥桩的最佳位置,由香港到珠海沿线35.58平方公里的水域全部都是做地质勘探,期间还要摸清楚海底有无淤埋的沉船、光缆、管道、锚、炸弹等,以免因施工时情况不清造成损失。“探测完成后,我们要告诉施工方,什么地方有危险物,什么地方有过海电缆,什么地方地层比较危险,这份资料的提出,也提高了我们单位在地球物理勘探行业内的影响力,算是一种业务的突破。”

匠心独运,技术创新的尖兵

海测是一门大事业,耐心、严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仿佛是海测人与生俱来的,这种精神在王华强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华强主要负责测绘中心海事测绘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多波束、单波束、测流、水下机器人、水下声学摄像、海底底质分类、海底物理勘探等。除了要熟悉日常的设备仪器使用方法、并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单位基层技术员外,为进一步掌握设备的核心技术,他还经常要下大工夫、花大精力去研究设备,并与制作设备的国外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第5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绘;GPS测绘技术;特点;应用

一、GPS测绘技术的基本特点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硬件设备主要由环球通讯卫星和卫星接收装置两部分构成。GPS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卫星的精准定位导航系统,能够帮助用户精确把握导航位置、时间以及三维坐标[1]。GPS的测绘技术融合了传统测绘方法和高科技的现代化电子测绘技术,具有运用的广泛性大、功能性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近年来,GPS测量技术在传统的测量技术基础上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化先进电子技术,在测量功能以及测量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测量效率以及测量精度极高。

(一)功能多样化,应用范围较广

GPS技术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置坐标,具有测量以及位置导航功能,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和速度方面的完整信息,具有测时、测速的功能。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些功能也被逐渐应用到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大地测量以及航空摄影测量等领域,应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

(二)定位精确

经大量的工程测绘实践证明,GPS的定位精度较传统定位方式有了显著提高。首先,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测量中若基线

(三)操作简便

现代化的GPS测量技术不断的引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极大的提高了GPS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及集成化程度,操作方法也非常的简便。在实际的工程测量过程中,只需要工作人员了解仪器的安装、基本的连线、气象数据收集以及天线高度的量取等简单内容即可,GPS仪器会自动进行卫星定位、跟踪观测并及时记录等内容,工作人员只需要负责维护监测仪器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会太高,也可以减少由人为失误造成的误差。

(四)测量速度快

现代的GPS测量技术在15-20min内可测量20km范围内的相对静态定位;在快速测量静态定位时,在2min内即可观测到15km内每个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定位,同时在初始化的流动站观测后可马上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观测到每个流动站的位置。

(五)全天候测量

外太空中存在不计其数的由地球发射的卫星,并且各卫星之间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基本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覆盖在内,因此GPS这种全球定位系统不限制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测量。而且除了会偶尔受到雷雨天气等极其恶劣的气象影响,测量工作在其他气象环境条件下均可正常[2]。

二、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GPS测量技术应用

在工程施工建设以及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的外界因素导致地基发生变形甚至是位移。刚开始人们很难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这些轻微的变形或者位移变化,当人们肉眼可观察到时说明工程变形的程度已经极其严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维护、修补,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3]。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工程变形包括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大坝变形、因资源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GPS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功能,可作为各种工程变形及建筑物位移的重要监测手段。比如在大坝变形的监测工作中,大坝变形主要是由于水负荷的重压所致,一旦出现大坝变形现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连续、精密的实时监控。GPS测量技术的精密定位可实现高程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监控,可以快速、精确的收集大坝变

形的数据,测绘的精确度可控制在1.0-0.1PPm,从而确保测量结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在水下工程测绘中的GPS测量技术应用

在码头和海岸的施工设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航道的整治以及海港建设等多种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定位极其精确的水下地形测绘图,在水下地形图的测绘过程中,必须对平面位置的三维坐标和具体的水深程度进行精密测量[4]。传统的测量技术主要采用三应答器、经外侧距仪以及经纬仪等设备来测量平面位置的三维坐标,采用测探仪来测量具体的水深程度,测探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测定,因此必须借用潮位移来测量潮位来校正水深测量值,最后再得到水下地形的高度。这些操作设备、步骤和方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极高,且非常的复杂,使用极为麻烦。在水下工程测绘中应用GPS测量技术,平面位置的三维坐标定位测量即快速,又精确,同时可利用实时定位以及实时分差定位功能进行大比例尺下的工程进行地形测绘。在实际的测绘过程中,可将潮位移、差分GPS接收设备以及测探仪共同组合成水下测绘的完整系统,工作者即可通过导航监视器来实时监测航向并进行及时的修正,操作简便,可提高测绘的工作效率。

(三)在城市建设中的GPS测量技术应用

在城市建设的中,为了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可以采用测绘技术城市规划具有要求精度高控制面积大使用频繁等特点。要把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进行的严格划分对城市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对日后建筑物的建设提前做出计划,从而减少其对城市的局以及公共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对城市建设的合理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5]。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快,然而过度开发城市的资源,对城市的合理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与城市的测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与测量水平直接相关城市控制测量的速率以及准确度在引入测绘技术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由于可以在任意时刻采集数据,而且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比传统的测量方式有极大的进步速度快精度高费用低以及操作简便是非常明显的优势,因而是现阶段城市控制测绘的最好选择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同时,城市控制测量伴随技术的发展将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除上述功能之外,技术还能够用于土地的动态检测。由于所具有的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使得这种新的测绘方法足可以满足现阶段的土地动态检测的需要,同时解决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检测的速度以及数据的精准度,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

三、结语

由于具有的诸多方面的优势,势必会给工程测绘工作带来全新的革命,各领域测量技术将会得到改革。不仅工程测绘的数据会更加真实更加准确更加可靠,而且将会扩大工程测绘的服务范围,从而使工程测绘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毫无疑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技术将主导整个工程测绘领域,并且在技术的革新进步的同时,将用更强的实用性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康宗道.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J].河南科技,2014,14(5):53.

[2]孙玉松.论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9):102-104.

[3]陈巧英.论工程测绘中的测绘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1):192-193.

第6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单历元,卡尔曼滤波,TRACK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由于GPS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精确的导航定位功能,因此其应用范围也迅速渗入到了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壳变形监测、气象预报、资源勘测、海洋测绘、地球动力学等多种领域,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如今,GPS已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行业、广用途、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目前,GP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测领域,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模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提取变形信息的方法和算法。其中,GPS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取变形信息,这对于实时动态监测快速变形和缓慢变形中的突变信息的解算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GAMIT中的TRACK模块进行动态定位

2.1 试验数据说明

本文中选取位于香港的GPS_CORS连续监测网中的十二个测站2007年第182天(即7月1号)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为了分析不同基线长度下的静态解算精度,选取位于香港地区中间位置的HKST站作为基准站,其余观测站距基准站的基线长度从几公里到50多公里不等。由于篇幅有限,只选取代表性的三个测站HKSS、HKNP、HKWS做说明。所选三个测站距基准站间的基线长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观测站距基准站点的基线长度

2.2结果分析

为了能够更清晰明了的看到不同历元的解算值,本文将软件所得计算结果与其真实值作差,并绘制成了如图1-3所示的时间序列图。对这3个站的结果统计残差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香港CORS测站的结果残差平均值与标准差表格

图1 HKNP 图2 HKSS 图3 HKWS

从上述图和表中可以得出, TRACK解算的结果其平面坐标精度一般在0.1米以内,标准差为2~ 3cm之间;在高程方向一般精度都在0.2米左右,标准差为6~11cm之间。

3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不同基线长度的观测站点,其单历元解算精度是不同的。单历元解算的精度随着观测站距离基准站越远而越低。基线越短,两个测站的观测条件,如大气条件,温度条件等会越相近,差分模型解算的GPS精密单历元解中,两个站点间的共性误差得到了较好削弱或者消除,求解的精度就会越高。Track解算的单历元结果精度能够满足一般应用性工程的需求,但需要要注意基线的长度对解算精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李雷生.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NO.9:12.

袁志明.GPS单历元动态定位的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06.

苏小宁,孟国杰,胡丛玮等.基于TRACK进行GPS单历元定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29(3):100-103.

王留朋,过珺,金慧华等.GAMIT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安装和使用[J].全球定位系统,2005,43(4):43-45.

第7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测绘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原则;实践;研究生;论文选题;创新能力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工程硕士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学位培养模式,在培养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和措施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是人才规划的蓝图,培养与教育目标能否达到,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与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应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测绘工程领域范围大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矿山、海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制图及其生产自动化,国土规划与管理。

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由于测绘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测绘新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方面要采用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二、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根据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专业共性原则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的课程体系是对本领域工程硕士所需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知识的规范和基本要求,也是所有测绘工程硕士教育深入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中应体现本领域知识理论系统的共性问题和要求。具体而言,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程中,要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出测绘工程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的课程,比如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现代大地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当代地图学、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掌握测绘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应用性原则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对应用性原则充分给予考虑。工程硕士教育与工学硕士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及其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实践,重视知识的应用,不是培养纯理论型、科研型的研究生,而是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在测绘工程专业选修课中,要设置一些实践性、应用性特色较为明显的课程,比如高等应用测量、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精密工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GPS数据处理、“3S”集成技术与应用、GIS软件工程、电子地图设计、图像处理与分析、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课程都带有极强的应用性,并且与具体工程实践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讲述,极其容易被学生消化与吸收,达到满意的效果。

3.特色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是指在统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可以有一定的校际差异性,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应具有地方性、差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开办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众多,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的地区环境,具有不同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具有不同的办学传统与风格,所以,应允许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以利于发挥其特长与优势。比如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卫星定位研究方面向实力雄厚,大连舰艇学院测绘学科在海洋测绘方面成果卓著,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侧重于矿山测量与开采沉陷方向……这些学校都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能够凸显学科研究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使特定学校的特定培养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或特殊性,而且在某些具体领域的实践适应性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校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全国主要大、中型煤炭企业以及各类测绘单位的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迄今累计招生达90余人,授予学位32人。根据近六年的培养经验总结,结合学校测绘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既满足测绘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又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

结合测绘学科发展,我们及时开设了测绘学科进展专题讲座,专门安排在不同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授、博导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工程硕士授课,使其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测绘学科实际,我们开设了与矿山测量相关的特色选修课程,为煤矿测绘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切实解决他们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成效十分明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线,专业课程设置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领域特色,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才能满足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需要。随着测绘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正确制订为企业工程服务的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把握好质量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范素娟,王燕春,童瑞娟,等.量身定制,确定工程硕士课程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7,(1)102-104.

第8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 测绘; 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对测绘工程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目前,很多大中型测绘工程投入了数百万甚至千万元的资金,这样大型的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其技术的复杂性,还是建设周期与组织管理的难度都比较大,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测绘质量管理方法,必然对市政工程产生影响,难以保障项目达到质量要求并顺利完成。因此,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手段已势在必行。

市政工程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意义

市政工程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既关系到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并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绘工程质量的提高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测绘工程单位管理与决策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市政工程测绘工程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另外,有关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测绘单位实现统一控制、统一监督、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市政工程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测绘法》赋予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重要职责,也是测绘行业依法实行测绘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标准,同时提高测绘工程的管理能力、监督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和控制能力。

因此,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各部门应积极落实质量管理手段,以此加强测绘的监督、控制与管理,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工程质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工作手段的创新,提高测绘工程队伍建设,以不断完善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2.1树立全员质量意识

在市政工程中,最高管理者具有决策的关键作用,因此若想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质量水平,应提高领导的带头作用。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测绘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需加强市政工程领导及质量管理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鼓励测绘人员多加入各种培训班,或者以座谈会、专家授课等形式,确保定期不定期培训的开展,并在职工中开展质量意识的继续教育,提高指导作用,再加上各种经验总结会、学习交流会、质量评比会等,加强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质量意识,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手段的顺利开展。

2.2加大人力与经费的投入

由于市政工程的测绘工程具有一定公益性,难以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但是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虽然国家每年投入的市政工程经费都有所提高,但是其增加幅度仍难以满足生产成本增长需要。根据当前的投入水平来看,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投入水平已有所下降,而且我国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单位具备先进测绘技术水平。

因此,若想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质量,必须加大人力与经费的投入,促进测绘单位有能力配备高技术人员并更新设备、实现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测绘成果的准确度。合理加大人力与经费投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更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并列入国家与省级的年度经济计划,在经费计划中列有专项,合理安排经费额度,再经过测绘主管部门的监督实施;二是以分级管理落实测绘工作,改变多年来我国市政工程多由国家测绘局承包的状况;三是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方法,以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2.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测绘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对测绘行业的管理控制,但是测绘人员分布在我国各经济建设部门,各自差别较大。但是,从测绘行业的特征来看,他们最终都是为了经济建设提供测绘信息与服务。为了确保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顺利推进,必须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如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及检查机制等。通过将测绘工程综合质量管理与体系控制的结合,达到预期工程质量目标。另外,还应完善测绘行业与市场质量管理的控制资格审查认证与年检工作,建立测绘工程的质量定检、统检及抽查等制度,并将考评与统检、抽查的结果相结合,作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的重要依据。

通过制定测绘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填报统计表,可及时了解动态信息,全面推进资格认证管理,实现测绘的科学性、准确性。通过对市政工程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加强对测绘工程的抽查力度与质量控制,不断完善抽查的程序和方法,并扩大测绘工程检查的范围,统一标准、严格要求,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测绘工程的公平化、透明化。

2.4加强测绘文件的审查

文件是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编制质量管理文件,并积极落实,可对测绘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识别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所遵循的过程,并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与作用,加强过程控制的有效准则与方法,以获得必要资源和信息,支持测绘过程的有效动作,强调这些过程的测量、监控及分析,通过必要措施,实现策划结果并持续改进。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所需过程包括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与测量。产品的实现过程与支持过程应包括管理职责、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实现、资源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在文件之前,应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在文件记录中,应控制记录的检索、标识、保护、贮存、保存期限及处置方式,同时确保文件按照职责分配制定。

另外,对于市政工程测量工程的要求也应形成文件,其中包括测量程序、测量仪器的规范、操作规程、验证报告、确认报告、测量不确定值的估算、允许的误差极限等。

2.5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

市政工程测绘工程具有自身特点与生产规律,其本质是向市政工程项目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可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由于测绘工程提供的是空间位置和叠加在其基础之上的地理信息,因此测绘工程包括属性精度、位置精度等,其控制过程与检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逻辑一致且保持完备性。

影响测绘工程质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最根本的。在每一项市政工程测绘工程中,职工是生产的主力,只有他们不断加强培训、提高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但是目前,测绘工程普遍存在混乱局面,有些测绘工程的负责人利用大部分工作时间找市场、谈业务,或者忙于应付各种会议、接受各种名义的检查,因此忽略了对测绘人员素质的提高,没有认识到测绘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测绘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其业务素质与质量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测绘工程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测绘人员的技术培训,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市政工程测绘工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海浩.城市测绘工程质量系统化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2]管清芝.浅谈工程测绘若干关键问题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付世峰.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技资讯.2010(16)

[4]李宏宾.GPS在市政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9)

[5]吴永岳、杨胜万、刘天慷.测绘监理工作在保证测绘工程质量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4)

第9篇:海洋测绘新技术范文

【?P键词】测绘专业;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Key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kills, school -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8-03

1 引言

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离不开测绘,尤其是近些年来,受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减灾等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的推动,测绘类专业人才需求剧增。反观测绘类高校毕业生,仅有少数人能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这和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膨胀互成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学生向工程师的身份转化需要较长的知识补充与实践过程。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薄弱,开展实习实训仅仅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意识的教育[1]。

面对上述问题,不少高校引入“校企合作”,期望学生在参与具体生产项目的过程中,提前明确岗位能力需求,熟悉测绘作业生产规范及流程,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毕业即就业”。但受到学校、企业出发点存在差异,管理模式不合理,学生认识不深入等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一些合作中断,一些合作没有到达预期目标。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院校校企合作案例,提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管理、带动效应等方面深入融合,进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2 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测绘是一个综合类交叉学科,可划分为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摄影测量与遥

感、地理信息和地图制图学等分支学科,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基础测绘、城乡建设、土地房产、城市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部门从事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建库、空间信息服务、工程系列等方面的工程施工、工程组织、生产研究等工作。而受办学定位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招生仅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开设课程以测量课程为主,辅助开设地信、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等课程,仅开展校内测量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脱节。而测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各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2]。

高校测绘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各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以及测量数据的简单处理能力,保障入职后能够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与设备,完成各项日常工作。职业核心技能则要求入职者掌握测量基础知识点、地形测图、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和空间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面向工程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从事地形图测绘,中小型工程控制网布设、施工测量与放样,工程组织与管理,以及空间信息处理与管理等工作能力[3]。

随着测绘新技术不断地出现,工程测量技术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测量逐渐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给测绘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测绘人的工作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测绘区域覆盖海陆空,测量仪器向高精专转型,作业方式自动化、集成化高,大大解放了人力。

3 校企合作综述及问题

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工学结合、定向培养、现代师徒制、项目合作、校外实践基地等等。其本质均是联合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期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目的。但很多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企业不能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学校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未能实现预期合作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人才培养方案固化,不能适时按需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亦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系统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办法,取得重要进展。

而现阶段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另外人才培养方案固化,连续多年不做调整,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

3.2 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

在诸多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还是企业派遣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学生并负责项目的运行,都存在监控力度弱、过程反馈实效性差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仍以学生身份自居,自主性差且缺少老师的管理,会出现作业质量差、难管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生产任务放在学校,易出现生产工期延迟,质量返工等问题。前者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后者在企业技术人员和负责人之间沟通对接都有延迟,对于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4 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的问题,结合笔者参与校企合作以来总结的经验教训,提出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进行改善,实现深度融合。

4.1 双方互动,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培养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由校内专业学术委员会和企业专家团队首先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出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结合历届毕业生上交的职业能力调查问卷中反馈的信息,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实时调整原有培养方案中不合理的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和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使得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比如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中,可根据专业生产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把学习过程划分成职业能力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再由校内学习任务和校外学习任务组成,保障理论和实操同时兼备,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

4.2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管理,获得利益最大化

校企合作开始阶段,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针对合作的任务,校方应因材施教,组织感兴趣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参与,避免“一锅端”造成的部分学生做事不积极,消极怠工的现象,同时要求专人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要做好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保障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对于具体的生产任务快速上手,同时定期检查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预防返工等问题出现。对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并鼓励学生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4.3 专业办企业,鼓励教师转型“双师”

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校、企业主体分离以及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一些高校提出“专业办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可通过整合专业建设和企业岗位需求,开展“项目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解决学生厌学、教学难教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教学团队,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校企双方合作不对等、“一头热”、管理松散等问题[5]。

另外,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由于“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经验的原因,导致课堂内容空洞乏味,理论联系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紧跟测绘专业发展前沿,把握行业生产标准,实时开发和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4]。

4.4 传帮带,老生带新生

受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差异影响,每个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一,可挑选优秀的学生帮助那些适应性差的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中,也可以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生将经验传授给新生,新生通过问题反馈,激发老生思考,共同进步,更好更快地完成具体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