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力保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600人,实现总就业人数达到3180人,新增城镇居民就业人数6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60人,“4050”困难就业人员就业达60人,免费职业介绍人数不少于700人,劳务输出人数达到6500人。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广大公民职业技能水平和解决工业园企业用工难为目标,以规范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培训质量为手段,培养造就一批一专多能的城镇新型职业者,促进我镇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三、主要措施
1.财力保障
一是镇区财政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免费培训。
二是村(居)委会相应投入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择业介绍工作。
2.普查摸底
一是要分类摸清全镇各村(居)的劳动力资源情况,就业和再就业农(居)民情况,具体为男16岁—60岁、女16岁—50岁年龄段的农(居)民就业情况,包括已就业人员情况、未就业人员情况、不能长期就业人员情况、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本市就业人员情况以及重点摸排失地农民就业情况、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困难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同时也要摸清各类劳动者的素质和掌握技术技能情况以及学习技术技能意向、就业意向,通过详细调查摸排建立全镇就业培训和推荐就业资源库。
二是要摸清全镇范围内各类单位和企业用人用工情况以及近期招工招职情况,建立本镇各类就业岗位资源库。
三是摸清本中心城区内的企业和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社区服务性岗位近期内招工招职情况,同时也要摸清外地企业在本市的招工招职情况,建立招工招职信息资源库。
3.加强培训
(1)、培训目标:全镇年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不低于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600人,分期完成。当期培训结束后就业率达90%以上。
(2)、培训范围:全镇范围内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的农民、复员退役军人、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等。
(3)、培训专业:SYB创业培训、计算机操作工、计算机软件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服装制作工、制冷设备维修工、数控加工、模型工、气焊工、电焊工、电梯安装维修工、汽车维修工、摩托车维修工、电动车维修工、绿化工、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家庭服务员、市场营销员、美发师、美容师等专业。所选专业必须达到一定的人数,足够开一个班的要求后才能正常开班进行培训。
(4)、流程要求:根据《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班流程》的顺序进行,由各村(居)先行组织报名,报名者只要携带身份证复印件一份,个人证照两张,到村(居)负责就业工作的干部处报名,根据所报的培训专业,分门别类登记好报名表,花名册要求汇总,尔后由劳动保障事务所收集整理,统一送到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确定培训机构再开班授课。
(5)、培训计划:计划拟培训四期,在七、八、九、十月份每月各培训一期,培训根据报名情况而定,当月报名的,到下一个月进行培训,以此类推,因为要通过政府采购来联系培训机构,具体到哪培训,目前还不能确定。
4.狠抓推荐
发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优势,积极向用工企业、单位推荐我镇人力资源,重点向在我镇落户的用人企业、单位推荐;对生活特困人员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5.严把考核关
(1)、把培训和推荐就业任务进行分解,将全年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任务分解到各个村(居)委会。
一、指导思想
20xx年农民科学素质技能培训工程,以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认知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我乡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出发点,坚持“政府统筹,站所协作、村组组织、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推行“分层培训、梯次提高”的组织形式,对全乡农村主要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马铃薯地方标准培训、科技示范户主体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动我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开拓市场,增收致富的本领,使农民群众的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相和谐,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技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以“农民培训工程”为主体,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的农村素质提升工程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倡导发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模式,坚持常规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农民进行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提高农民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xx年我乡农民培训工程“主要任务是:以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代远程知识(种养殖)培训为重点为,培训农民5500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500人;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户培训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0人次。
三、培训方式及时间
实行常规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农闲集约化培训与农时季节性培训相结合,时间安排从20xx年1月开始至20xx年11月对14个村民委员会开展培训。
四、培训内容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和《会泽县“xx”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任务和目标,采取专家巡回讲课的方式,综合知识讲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避灾农业理念等;实用技术培训重点讲授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林果、蔬菜、养殖等产业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及重点、难点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知识。重点是,专业培训 :
1、马铃薯产业
(1)、小春马铃薯地膜栽培
(2)、大春马铃薯会—2号商品薯栽培管理技术
(3)、大春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4)、马铃薯商品、种薯分级包装标准
(5)、马铃薯标准化脱毒栽培及窖藏保鲜技术
(6)、对乡内营销马铃薯大户进行市场培训
2、经果林产业
核桃、板栗栽培管理技术
3、草畜产业
(1)肉牛、羊、猪、鸡、兔的品种改良及键舍饲养殖技术
(2)青贮玉米种植及玉米青贮技术
(3)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4、蔬菜产业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2)无公害辣椒栽培技术
(3)大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4)塑料拱棚蔬菜栽培技术
(5)中药玛卡种植技术
4、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以农产品加工、餐饮、保健、建筑、制造、家政服务就业技能为主,同时兼顾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
五、培训组织措施
1、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组织农民参与”的原则,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马铃薯产业、畜牧产业、经果林产业、蔬菜产业等技术培训,由乡农科、畜牧、林业、科协共同组织实施,14个村两委负责14个村内农民的组织,并提供培训场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由扶贫、劳保所共同组织实施。
2、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推行“二个一”(即免费发给农民一张培训卡、一本培训教材)和“科技入户”机制。
3、充分发挥农村科普示范培训基地的作用,授课教师由乡涉及站所邀请县农业局、县畜牧局、林业局统一组织安排,任务落实到人。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建立农民培训档案(花名册、培训卡),同时要发挥好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合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
4、各村民委员会配合培训机构对培训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并组织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各培训机构要规范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农民培训档案,同时负责在农民培训卡上对农民培训情况进行登记。
5、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花名册上报。
六、保障措施
一、薪酬谈判制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薪酬分配自。但是,企业自主分配不等于由企业单方面决定薪酬分配,而应由企业中劳动关系的双方,即雇主和员工(工会),本着互利的原则通过平等协商来确定。薪酬谈判制的过程实际上是员工(工会)和企业一系列建议和反建议交锋的过程。典型的谈判过程,最初是由员工(工会)提出高于自身期望值的薪酬方案,而企业经营者在研究了员工(工会)方案之后,提出低于自身期望值的薪酬标准。在以后的谈判中,员工(工会)不断降低要求,而企业方面则会不断提高承诺。实际上,员工(工会)和企业双方在交涉时,都会内定一个薪酬水平变动的上下限。在一对一谈判中,员工的上限是不失去该就业机会,下限是原从事工作岗位所得的薪酬标准;企业的上限是招用同能力人员的薪酬支付标准,下限是不失去该优秀人才。在集体谈判中,工会的上限是不影响会员的就业,下限是薪酬期望值的损失小于罢工损失;企业方面的上限则是薪酬承诺损失小于停产或罢工损失,下限是保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结构与数量。可见,在薪酬谈判过程中,劳资双方都希望在不停产或不失去合作机会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薪酬目标。一旦谈判破裂,造成停产或罢工,时间拖得越久,双方损失越大。
二、实行薪酬谈判制的作用
薪酬谈判制是薪酬分配市场化的的一种模式,也是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薪酬谈判制度已实行了多年,我国部分企业也早已进行过试点。企业招用新员工时,待遇面议就是一对一谈判的具体表现,《集体合同》就是工会和雇主集体协商谈判的结果。薪酬谈判制之所以能够在各国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运行规律的要求,符合国家宏观工资调控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微观管理的要求。
1、有利于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双方自由选择的途径而实现。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是由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由于薪酬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它是产品中所包含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它又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作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然会对薪酬标准问题做出不同的判断,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利益分割上的矛盾,是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依赖的总前提下存在的,完全应该通过双方协商,达成薪酬协议,既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又促进企业的发展。
2、薪酬谈判制度是现代社会中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法定的劳动关系基础之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劳动关系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而确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受劳动法律的保护与调节。只有如此,企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劳动者的收入才有保障。薪酬标准问题,是劳动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经过劳资双方平等协商,达成薪酬协议,劳动合同的签订才有实际的价值。
3、薪酬谈判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证。在薪酬问题上实行平等协商,使最敏感的分配问题公开化,条件摆在明处,要求摆在明处,分配形式和分配数额也放在明处,企业和劳动者能及时互相了解和加强沟通,这就避免了争议发生的可能性。薪酬平等协商,可以集思广益,使分配制度更合理、更完善,这就在源头上避免了矛盾和争议的发生。经过协商后形成的薪酬分配方案具有法律效应,双方依法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一旦发生争议,也能依法妥善调解。
4、薪酬谈判制度有利于激励员工。在薪酬问题上采取平等协商,让广大员工参与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改革,让员工知道自己的收入与个人实际贡献、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得这么多,应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收入进一步增长,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行薪酬谈判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国家、地方政府关于薪酬分配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平等协商。国家、地方政府关于薪酬分配的法律、法规,如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等,是企业和劳动者必须遵守的,双方可以法定标准作为基点,通过谈判适当提高。
中国目前实行的男60岁、女55岁的退休年龄――实际退休年龄还早――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按理,在人口寿命提高且存在老龄化压力的背景下,将退休年龄适当押后,应该不会遇到这么大阻力。现在之所以如此,既在于很多人对延迟退休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是很清,以为退休年龄延后,会增加就业压力,特别是一部分年轻人存在这种担忧:更在于人社部延迟退休的初衷涉及到养老金的支付问题――尽管一些专家用数据证明,中国近年不会发生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因而人们不必忧虑自己的养老金届时领不到,但是,养老金存在缺口,是不必讳言的,问题只在于缺口的多少,能否及时补上。而事情一旦涉及养老金,现实中的城镇养老模式“双轨”制就摆在人们面前。
与国家财力保障的机关公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相比,占人口绝大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采取的“缴费”模式,他们在就业时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本就与前者相差很大,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又少了许多,因此,不解决养老的权利平等,将“双轨”制的养老保障并轨,延迟退休年龄对大部分人而言就是一种双重伤害,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虽然延迟退休会引发一些问题,但如果我们从公众长远的、整体的、后代的利益考虑,恐怕对事情就有另一看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以及少子化、高龄化,如果还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届时工作的一代人需负担退休的一代人时限更长,养老金的缺口规模会更大,结果必定是代际之间的负担越来越不公,现行的养老模式根本不可持续。所以,若不想我们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有大幅下降,或者我们的子孙负担沉重,就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退休制度的改革问题。
换言之,在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大势面前,延迟退休年龄终究是要实行的。这是不可更改的必然,因此,应该拿出气魄和决断,推进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而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动摇。
当然,拿出气魄和决断不是鼓励蛮干,不听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像退休和养老这样的改革,涉及数亿人的利益,又存在着制度不公,需要我们既明确改革的方向;同时立足现实,以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与劳动力的供求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协同推进。这样制定出台的改革措施,才具有前瞻性,并最大程度地统合、均衡各方利益。
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全面完成。我镇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24390万元,较去年增加1050万元,增加率达4.5%。粮食总产量达1.924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764公斤。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10人(其中:国外76人,省外434人),全年共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860人次,农民外务工总收入达8381万元。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建隐峰镇喜来乐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2个,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共带动农户6860户。一年来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69期,受训人员达12150余人次,巩固发展科技示范户560户,推广新技术、新项目8项,共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万余份。全年共推广绿肥作物光叶紫花苕440亩、晒烟腋芽抑制技术3000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4900亩,推广优质稻面积达31018亩,推广水稻旱育免耕移栽27600余亩,推广晒烟地膜覆盖面积10170亩,晒烟总产值达3672万元,小麦、油菜、川芎免耕栽培22000余亩,共为农户增收节支396.8余万元。进一步加强川芎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全年川芎、晒烟、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11600、10250、9210亩以上,示范推广稻鸭共作新技术130亩,每亩增加农户收入160余元。充分利用我镇两河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和带动小家禽的养殖,2010年我镇小家禽出栏97.6万只,发展种禽3.2万只,新增养殖大户4户,出栏生猪达46100头。努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内容,我镇能繁母猪参保达到344头,育肥猪参保达到930头,水稻参保达到3250.19亩。
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镇全面完成了总投资54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着力解决了制约我镇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项目共完成衬砌渠系31千米,其中L型渠11千米,U型渠19千米,修建人行便桥319处,安装涵管132米,建成提灌站6座,示范推广秸秆腐熟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9000亩,发放秸秆腐熟剂90公斤,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00亩,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份,磷钾多元配方肥10.9吨,欣物康有机肥800公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建鸭子河大桥上段两岸河堤2.6公里,新建堤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65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3.6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3.2万亩,并对庆云村与敖平镇接壤2.6公里的断头路进行了硬化。对辖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隐患11处,安排装笼442匹,落实防洪预备笼79匹。我镇新增农机具83台(套),积极争取农机局的灾后重建项目投入110余万,新建提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83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2.8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2.52万亩。同时,我镇还积极争取日元贷款生态建设项目,共完成生态植树9909株。
农田灌溉水毁设施重建稳步推进。在我镇连续遭遇“8.5”、“8.13”和“8.19”三次洪水严重灾情下,我镇5处堰坝冲毁,镇域内大面积农田出现灌溉难。为把洪灾损失降到最低,镇党委政府一边组织抗洪抢险,一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建农田灌溉的基础设施,各水毁工程的应急方案陆续被制定出来。目前,各项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为我镇农业用水,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永久镇;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47-02
吉林省松原市永久镇全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水平等多项平均指标及变动趋势均与吉林省总体水平接近,基本反映了吉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针对实际问题,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项调研,并以长春为中心向周边城镇发送了近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26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符合问卷调查分析要求。此外,本文的分析还结合了近七年来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的农村调研数据。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其感情波动越大,孤独感越强,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之前孩子差距较少,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见图1、表1)。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观念落后,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ZW(]据吉林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适龄儿童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义务阶段在校生37.27%。[ZW)],这一庞大的群体,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形成制度。同样,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城乡经济的差异,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离土不离乡,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ZW(]到2011年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49.41万人,乡镇人口占53.4%达1468.19万人,乡村人口占46.6%达1281.22万人。[ZW)],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没有财政的后援,缺乏专项资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赌博、打架、闹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繁荣,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亲密的邻里关系,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监护人”,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孤寡老人,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摆脱以往的旧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不论是学校大环境,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避免意外的发生,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主动与老师沟通,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 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保障制度环境,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黄祖辉,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5):73-7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basic survival issues of central and south mountainous area of Ningxia, including, wide poverty, lots of poor population, deep poverty levels, and so on,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Party Committee and People's Government made the major decision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reloc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benefiting people "moving out, settling down and gradually getting rich". The author wants to do well the technic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by promo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 the labor transfer in poor area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 政府推动;校企结合;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
Key words: promoted by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poor areas;labor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55-02
0 引言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历史上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全国农村贫困地区中的特困地区。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历史欠账多等原因,这一地区目前还有100多万扶贫对象,其中35万人居住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地方。为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做出“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地区实施大规模搬迁35万生态移民的重大决策。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在组织实施对生态移民家庭有转移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满足生态移民群众眼前增收脱贫的实际需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富民强区的惠民工程目标的过程中,怎样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资金扶持、多措并举”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协调下,发挥好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为生态移民稳定搬迁、稳定增收、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笔者经过了解自治区相关政策和实施生态移民的重大举措,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有以下几点思考与见解。
1 生态移民在搬迁转移过程中的几个趋向
宁夏从2008年起,在灵武羊绒园区、广夏葡萄种植基地和盐池县惠安堡开展了移民搬迁试点工作,随后又在银川金凤工业园区、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石嘴山隆湖经济开发区、固原经济开发区、中卫市亿能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积极探索移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将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条件极差的农民家庭引导和转移到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走上了“移出来、稳下来、逐步富起来”的路子,使山区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逐渐融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贫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山区贫困人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实施移民过程中,宁夏各地根据转移方向和安置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趋向。
①向沿黄城市带集中的移民。随着沿黄城市带建设步伐的加快,吸引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进入沿黄城市,从事工业、农业和建筑、餐饮服务、家政、保安、装卸运输等产业。据统计,目前在沿黄城市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务工人员比例达3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②向工业园区集中的移民。工业园区在吸纳和转移劳务移民方面发挥了主战场作用。自治区依托灵武市羊绒产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石嘴山工业园区、望远工业园区、太阳山工业园区等企业多、就业条件好的优势,建设起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移民新村,已陆续搬迁6万多移民安居,实现就近在家门口就业。据相关部门测算,未来几年,自治区各工业园区将需要10万人以上的大量用工,仅灵武市羊绒园区就需新增用工1.5万人,可以吸纳大批山区农民到工业园区聚集就业。
③向农业产业化基地集中的移民。设施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吸收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农民务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青铜峡广夏葡萄种植基地,贺兰山以东葡萄种植和产品生产基地企业与移民签定长期承包合同。带动了大批移民向农业产业化基地聚集转移。
④向移民开发区集中的移民。吴忠市孙家滩、红寺堡等都是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吊庄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已经成为生态良好、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生态移民区。优越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吸引了移民争先恐后搬迁,走入园区或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把家迁移到开发区长期定居下来。
2 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带来的实际效果
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宁夏近几年政府推动,职业院校和相关部门组织移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招聘,促进移民就业的情况分析,其效果是明显的。一是减少了贫困人口。受环境资源条件限制,贫困农民在当地就业岗位少,增收渠道窄,实现举家移民,使一部分贫困农民从山区搬迁出来,在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就业安家,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建设者,增收渠道将进一步拓宽,贫困农民总量将进一步减少。二是解决了城市用工紧缺的问题。移民到迁入地,有效缓解了当地经济发展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困难,为城市用工和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劳动力群体。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当地农民以移民的方式搬迁出来后,人口资源承载压力明显减轻,有利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封山禁牧,为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促进了山川共同发展。通过集中财力物力实施贫困地区移民工程,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川区通过移民迁入,能够集中发展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城镇化率和工业化水平,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明显增强,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带动了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更好地融入全区发展格局之中,实现了山川共同
发展。
3 校企结合在促进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定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贫困地区向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转移已是多年的流动趋向。但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职业院校培训针对性不强,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和技能素质低,与企业用工需求不适应、不对称等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劳动力和移民转移发展,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合,形成合力,合作共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协调推进。
3.1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安居务工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放宽放活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在城镇取消农业户、非农业户的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化”的户籍管理登记制度。放开有条件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移民进城落户条件,凡在城市(镇)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的都可根据本人意愿迁移户口,及时办理城镇落户手续,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和移民在迁入地顺利落户。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移民的基本住房,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统一规划,统筹解决。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设务工公寓,对企业建设务工公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用工单位要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提高务工人员稳定解决住房的能力。选择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采取政府+企业的方式,建立转移劳动力或移民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医疗室等社会公共服务,方便他们的工作生活。
3.2 开展企业与转移劳动力培训、用工对接活动 致力于在政府、工业园区、企业、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市场等不同层面建立对接联系,形成技能提升、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市、县、乡镇应引导企业立足工业经济、工业园区和当地特色产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主动与贫困地区对接,积极开展劳务协作,签订用工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劳动力供给合作关系,稳定员工队伍,逐步使转移劳动力和移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成为城市市民。
3.3 校企结合,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与城乡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制定院校与企业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造、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性联络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企业在进行技术项目研发时,吸收学校师生参与;学校为企业在职技工举办高技能提升培训,校企互派专业或技术骨干经常交流学习。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排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在学制上,实行学制教育、学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适应市场对不同技能人才需求的办学形式,灵活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标准,把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技能素质、就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有用、管用的技能人才,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3.4 发挥政策效应,鼓励劳动力学技创业 鼓励青年农民和移民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学习,享受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支持用工企业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对转移劳动力和移民进行定向技能培训。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用工企业多用本区移民。培育和扶持社会就业服务中介机构,鼓励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转移劳动力和移民自主创业,对进入城镇自主创业的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工商、税务、金融机构要把转移劳动力和移民纳入支持范围,引导创业带动就业,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2]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宁政发[2011]82号).
关键词: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养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据2007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1.53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我国农村在21世纪初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的养老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农村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两种观点都认为由于政府推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其程度不断加剧,而且甚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口老龄化同养老需求增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是因为老人与其他年龄人口相比,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需求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导致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目前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9%,而90%以上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养老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6%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资金筹集标准过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他们除了家庭外没有工作单位,因此养老负担全部落在家庭,老来生活更为拮据。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2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20岁交保险开始,40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2.8%,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三)法律保障缺失,管理混乱。
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流失严重。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县级政府组织实行,资金由民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这些养老保险金时却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主要靠农民自己。然而许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发展滞后,不愿也无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补助。因此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家庭养老能力弱化。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是评价一种养老模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贫困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区老年人物质财富贫乏,精神生活匮乏,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常年累月在家中帮助做家务,部分老年人所负担的家务劳动过重,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农村老人赖以养老的一种重要资源己经缺失。再加上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该地区许多老年人负担着管理承包地和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因此,农村家庭养老的能力弱化了。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村人口是我国公民的主体,如果把这一群体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那么这种社会制度就是不完整的。目前,大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未确立,社会养老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无法可依。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贫困群体在农村中的比重高,加重了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困难。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特别是在农村,我们更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尽快形成较完善的家庭养老机制,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
(三)巩固传统的家庭保障,使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由于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农村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代替。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应继续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法制观念使人们意识到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得到赡养是老人的权利,也可通过给付抚养费或给照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以一定经济补贴的方式,鼓励赡养老人的良好行为,以弥补因照料老人而减少的家庭收入,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
(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探索农村新的养老形式。
2006年我国已全面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难以维持农村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加强社区养老保障的辅助功能社区养老是指在中国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方式。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集体养老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自我养老与家庭联系紧密,但又不同于家庭养老,当养老资源完全由农村老年人自己提供时,就是自养。
三、结语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基石。同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能够解除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从而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J].经济与管理.2004(9):10
[2]陈玉荣.我国社会保障的缺陷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认真解决我镇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围绕“重创新、调结构、强推进、抓保障、促提高”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全面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内容
我镇结合“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镇形成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服务:
(一)全力以赴抓好工业性投入方面的服务
一是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抓好东江电子、中信电器等六个往年项目的续建工程,督促企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和入驻投产;开工建设新供地的路之遥、正泰电器股份技改等五个项目,确保今年完成6亿元工业性投资年度任务。
二是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抓好塘下标准厂房续建工程,协助入驻企业于10月上旬竣工投产;积极办理选址于前*村、*村、*村的工业标准厂房土地农转用报批手续。
三是着力抓好市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协助市有关部门抓好高中、万茗、莲池头等村的工业用地项目公开出让,积极办理选址于洪渡桥村、坂塘村、车岙村、金炉村的市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土地农转用报批。
(二)全力以赴抓好工业投资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大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大桥园区供水扩容续建工程,计划7月底完成供水;抓好大桥园区污水管网收集工程,计划12月底完成污水收集工程;抓好大桥园区*段道路工程建设,计划10月底竣工;加强大桥园区环境整治,加快垃圾中转站建设。
二是加快白塔王金炉工业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为切实解决企业用水难问题,要积极抓好白塔王、金炉工业区供水管网改造建设,要求在12月底前完成水网改造工程;加强金炉工业区排水及污水收集工程管理,要求在11月底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想方设法抓好工业经济稳定健康运行方面的服务
一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抓好企业《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贯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合同备案制度,积极筹建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招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加大涉工政策的宣传实施力度。积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专项培训,营造工业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征缴率,扩大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三是努力为企业减压减负。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健康运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是开展电网攻坚,解决电网性缺电问题。加强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管理,努力保障生活、生产用电,加强茗山输变电的政策处理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场施工。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镇“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的领导,镇政府决定建立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刘寅豹镇长任组长,周琳彬副镇长、郑加平副镇长为副组长,镇经发办、村镇办、统计办、经发所、城管站等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经济发展办公室,郑仁南兼联络员,联系电话*。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制定方案。5月初到6月下旬,我镇结合“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分类走访规模企业,深入调查研究,梳理企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服务要求,制订我镇实施方案,并开通“服务年活动”专线电话(电话:*),受理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问题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