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

第1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27-02

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历史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历史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一部分内容中又明确指出:“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因此,上述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将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一项课程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去提供了依据。

一、人文旅游资源的概述

1.概念。“百度”定义: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由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景观,由于各具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2.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学科的关系。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基地,遗迹蕴藏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由此可见,人文旅游资源是历史的载体,更是直观的教科书,与历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知识记述的是过去的史实,不可逆转也不可复原,这种局限性使得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来的“遗迹”来了解历史,如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各种遗址等各类人文旅游资源,而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中很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使用了很多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字、图片、神话等。特别是图片的使用量最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成为历史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应用了非常多的神话、历史遗址、文物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衰》等课文当中分别用到了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直观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方面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搜集、积累人文旅游资源的资料,发掘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以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人文旅游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是一门涵盖各领域,生动而精彩的课程。但是目前初中历史课大多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考科目上面,对于不占中考分数的历史学科,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少的。再加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离当今时代太远,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再加上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的主流仍然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旁听者,无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历史课因此显得沉闷,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这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探索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适当向学生讲授一些地方人文旅游资源就可以缩短历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恰当运用这些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人文资源,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每当我在课堂上谈到与同安地区的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的情绪马上就被调动起来,并且不停地说出他们的疑问。比如,我在讲《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讲到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表现在陶瓷、造船、丝绸业。我特地补充了同安的汀溪窑址,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图片和史实,向学生讲述宋代汀溪窑所产的“珠光宝瓷”曾远销日本,受到极大的欢迎,如今遗址被挖掘,已经成为同安的一个旅游景点。学生从这些历史中可以体会到自己家乡的瓷器制造曾经如此辉煌,脸上也流露出自豪的表情。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地方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时,他们倍感亲切,注意力也大大集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活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各环节中,使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人文旅游资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把人文旅游资源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标准提出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在上《不怕远征难》一课当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提前布置了任务,让他们模拟导游设计一条旅游路线,重走当年走过的路线。任务布置下去后,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动起来,每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任务要做,他们开始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甚至还要求村里的老人为他们讲述的故事。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历史,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满堂灌”,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也就难以达到思想教育功能。如果我们把学生感兴趣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倾向,中国灿烂的文化,众多名人的事迹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佳材料。例如我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讲到“文天祥抗元”这一目的内容时联系了同安洪塘镇三忠宫村的三忠庙这一地方历史资源,班上有很多三忠宫村的学生,他们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出现在课堂上,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要求介绍相关的史实。我让每一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并评选出最佳的选手。最后,我总结了一下学生所讲的内容:“三忠庙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南宋的三个忠臣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抗元事迹而修建的著名宫庙,香火历来都很兴旺,而且远播海内外。据传该庙的分炉有100多座,是同安境内‘三忠王’香火的祖庙。”了解了三忠庙的史实后我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建庙纪念文天祥他们呢?学生再一次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文天祥非常爱国”,有的说“文天祥在被俘的时候坚贞不屈”……每一位同学都能讲出文天祥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也达到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由此,通过与历史人物的亲密接触,学生了解到古人身上的优秀品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效。

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历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情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人文素材,进一步合理的研究、开发和运用,使其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从表1可知,清河旅游资源空间上具有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在6乡镇中,葛仙庄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成为清河旅游发展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坝营镇、谢炉镇和连庄镇,合计共41个单体,占总数的82%,这也是旅游开发较成熟的地区。油坊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少,为3个,仅占总量的6%。总之,清河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既有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又有利于区域重点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97.2%,涵盖了4大主类、12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分布广。它们相对均匀地分布于6个乡镇。

(一)遗址遗迹类该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3个,分属1个亚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和5个基本类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庄、坝营和谢炉镇,集中度为76.9%,是遗址类旅游资源大区;连庄、王官庄和油坊镇比较少。除葛仙庄遗址类资源最多外,坝营、谢炉遗址类资源数量仅次于建筑与设施类。丰富的遗址类资源,确立了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与设施类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共有24个,分属于5个亚类(综合人文旅游地FA、单体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FC、归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个基本类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从全县来看,在各个乡镇,该类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最少的是油坊镇,也占全县总数的9%。

(三)旅游商品类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共有6个,占清河县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12%,属于地方旅游商品亚类GA中的GAA、GAF基本类型,其中,以GAA类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为5个,显示出清河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人文活动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清河旅游资源总数的14%,分属于2个亚类(人事记录HA、现代节庆HD)和5个基本类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动类资源集中分布于葛仙庄,集中度为42.9%。清河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和成就,都可以从这些旅游资源中反映出来,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离不开对这些人物、事件、习俗类资源的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

由图2可知,6个乡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悬殊,开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葛仙庄镇78%、谢炉镇52%、坝营镇40%、连庄镇39%、王官庄镇26%、油坊镇24%。从类型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其次是遗址遗迹类。然而,建筑与设施类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类资源开发率很低,仅为5.5%;人文活动类和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普遍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属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多为人物、事件、地方风俗和节庆之类资源;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讨论

旅游区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个体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组合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于特点区域而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评价,除对资源个体价值评价外,还要分析研究区域旅游资源要素在研究地域内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在通过效应评估来衡量旅游开发的物理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均衡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等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3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苏州高新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分布面较广,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颗颗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这些都为高新区自然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资源基础。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凸显高新区的区域特色,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以独具特色的形象展示在旅游者面前,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特色的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潜力性资源丰富,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立足高新区自身特点,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挖掘具有开发潜力的特色资源,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从更高层面上重新看待旅游资源,放宽视野,兼收并蓄,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的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主次之分,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因此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核心项目,以此树立高新区旅游形象,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高新区旅游发展应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以项目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引擎战略,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来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的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流,其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旅游开发对高新区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尤其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更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优美的城区环境、休闲环境及生活环境。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最终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1.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苏州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2.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深入挖掘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第4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命题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当前中原城市群崛起战略已实施,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区域旅游城市群。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内在差异,以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结构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其成因和属性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迹、上千年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种建筑等。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地理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气候和天体景观等。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采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分类进行了研究。

表1为区域旅游资源结构的差异分类统计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分类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1、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

截至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有94个A类景区,占河南省的44.13%,虽然所占比例未过半数,但是景区的集中度较高,能够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洛阳和郑州景区的数量已过半,呈现资源的高度聚合性,其中4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3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及许昌。中原城市群区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发挥了较好的资源聚合作用。

2、5A级景区总数占河南省绝对多数

中原城市群所含5A级旅游区较多,有8个5A级景区,所占比例非常大。焦作有3个5A级景区,洛阳有2个5A级景区,在资源的组合上有所不同,其中焦作3个5A级景区为云台山等自然资源景区。洛阳则以人文景观景区为主,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自然旅游景区多于人文旅游景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多于自然景观资源,很多游客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也是以人文景观资源为主。当前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有丰富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及提升。

4、景区类型分异规律明显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景区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性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如洛阳。一些区域是以自然旅游景区为主,如焦作。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景区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开发。如开封景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自然景观,会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景区赋存情况与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经济展得益与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状况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焦作为例,虽然其工业经济不发达,但区域有占主导地位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差异集中反应在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上,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点,在结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通过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聚合资源,区域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一面,要对区域旅游资源加以分析,确定优势互补策略。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很多游客的旅游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区域,而忽略了其他区域资源。

1、人文旅游景区高度集中或将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中突出的表现是文化旅游的不平衡性,这是中原城市群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韵味,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的古都中即有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城市也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在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包装中受到风潮影响,趋于同质化,盲目跟风,模仿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实际风格的脱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能力较弱,也影响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中易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偏向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人们对郑洛卞城市群的关注度较高,区域影响力较高,易使政府在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时出现政策倾向,片面强调对此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区域的旅游事业发展,加大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差距。

3、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引发区域旅游产业二次创新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竞争加剧,旅游行业的区域竞争也在加剧,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中,区域经济都可以通过差异来探讨其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核心,形成当地的旅游业特点,以避免造成负面影响,要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二次创新,打造文化同质性的独特品牌。如焦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包装和开发,并加以严格的管理,实现了从一个工业城市到生态旅游城市的转变,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太极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

4、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激发区域旅游文化重新整合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同质化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有不利影响,要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否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定位和整合。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总结,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古城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开封和许昌城市为代表,突出文化资源的特点,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加以梳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让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此外古都文化也应包含世界文化遗产特色,要在文化特色及地理空间的布局上突出特点,形成古城文化区。二是花卉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节为代表。三是功夫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为代表。四是陶瓷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唐三彩、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为代表。五是大河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济源为代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古城文化、花卉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大河文化皆是根据城市特点加以分析提炼。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基于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分析,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客观认识差异性,“存同求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是突出而显著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客观的认识差异,注重发挥区域旅游的特点,实现互补,确定适宜的包装宣传策划方案,做好旅游定位,形成良好的聚合效应。要,谋求共同的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精品,推进多元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考虑到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实力互补,资源互补。通过联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文化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实现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通过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建立旅游发展创新机制,鼓励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发展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促进营销整合,树立旅游品牌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强抓机遇,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要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开拓国际市场,整合旅游宣传媒体资源,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做强做大。要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通过设计精美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宣传册,来加大宣传效果。同时做好旅游广告片的拍摄工作,在各大海内外媒体投入,通过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和旅游内涵的的宣传,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借助于微博、网络等新媒体来创新宣传平台,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巩固文化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人文景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财富。旅游和文化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强抓机遇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升文化内涵,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服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优势项目,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要做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旅游信息化,创建新型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区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旅游网络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了智能旅游的发展。微消费、动旅游和云服务将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结论

第5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论文摘要:西安市作为举世闻名的 文化 古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就其开发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该文旨在探讨如何深入开发西安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城市。

1.引言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 社会 文化 事物为吸引力本原的旅游资源,它是在人类 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 民族 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 环境 的深刻影响。人文旅游资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有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盛事、以主题公园为代表,富有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人造游乐场所或其他消遣娱乐型的现代人造旅游景点等。例如不同时代留下来的历史 建筑 、文明遗迹、宗教庙宇和寺院、展示民族 艺术 和风俗习惯的博物馆、艺术馆及民俗活动等,它是吸引旅游者浏览观光的重要资源,也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2.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西安市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有着3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1100多年的建都史,周、秦、汉、唐等许多有影响的历史朝代都在此留下重要的文化遗迹,因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遍布整个市区,大量的碑刻、典籍、绘画、 音乐 、戏剧等方面的多种实物和其他文化遗存,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西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4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国际化、 市场 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观念,以及“文化名市”的发展方略,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西安市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2006年,西安市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04.3亿元,同比增长14.45%。但是,与丰厚的旅游资源相比,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2.1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西安作为千年帝都,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级别相对较高,占绝对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开发利用很不充分,据估计,西安“还有75%的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按照传统的静态展示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的精髓在于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那些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如果开发方式不得当,对于普通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旅游重复率和滞留时间不够理想(海外游客在西安的停留时间仅为2.9天),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西安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所推出的拳头产品,几乎主要是以文物古迹为主体的线路和景区,多为陵墓型、博物馆型,不能优势互补,以西安为中心的东线一日游、两日游,西线一日游,北线一日游,多年来没有多大改变,模式陈旧,且差异性不突出,吸引力减弱。观光型产品多,休闲类和特种旅游产品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相对单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特品级的旅游资源,也以浏览观光为主要开发形式,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满意度不高。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2.3旅游物品开发落后。西安市各个旅游点出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仿制兵马俑、青铜复制品、玉器、瓷器等工艺品,产品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或制作粗放,有特色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工艺品、纪念品极为缺乏。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创收能力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与西安市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4 管理 分散,旅游相关部门协作不力。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属 行政 管理部门不同,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没有注意发挥合力优势,造旅游资源分属省、市、区三级,涉及文物、园林、建设、宗教、文化艺术等相关部门,使旅游市场条块分割,与当前大合作、大效益的管理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差距,造成丰富的资源,较低的效益,成为制约西安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3.西安人文 旅游 资源的开发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市作为 历史 文化 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要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 市场 中的知名品牌地位,就必须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多动脑筋,充分利用西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提升西安的城市竞争力。

3.1积极创新,提升形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等已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想提升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就必须更好地利用西安丰富的人文资源,突出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形成以西安城市为依托,以文物古迹为主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旅游景观区(带),从而形成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四大遗址保护区和秦岭旅游带等三区一带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不断推出新一代的人文旅游产品,使市区内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增大,在已开发的秦兵马俑及其博物馆、大雁塔广场等这些有形的文化旅游产品基础上,应大力开发西安的秦文化、唐文化等无形的旅游产品,使西安的秦风唐韵在国内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总之,传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西安旅游业前进的基石,我们要在继承 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进西安旅游业的发展。

3.2突出个性,发展民俗

西安作为中华 民族 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不仅拥有丰厚的文物资源,更孕育了璀璨的关中文化和独特的风土民情。西安有古老的秦腔和眉户、社火、皮影、木偶等地方戏种;有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等黄土气息浓郁的民间 美术 ;有唐三彩、景泰蓝、蓝田玉雕等举世著名的工艺品;有保存完好的关中民居、刚刚兴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有书院门、北院门、古玩城等文博市场;还有仿唐乐舞、集贤鼓乐等古典 艺术 以及传统节会,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独特的历史特点造就了古城浓厚了民俗文化气息,故而民俗购物、民俗娱乐、民俗饮食、民俗住宿等为主要内容的西安民俗文化展示能够迎合大众旅游的口味,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3.3与时俱进,发展动态旅游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过去的静态的观光型的旅游已无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就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开发。我省华清池景区开发的动态文化旅游,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值得 总结 ,该景区以丰富多样的动态实景,再现盛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唐华清宫梨园的仿唐乐舞、宫廷茶道、仿唐沐浴、贵妃伴驾等,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再如大唐芙蓉园里每日上演的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亦吸引着大量游客。西安旅游业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3.4积极宣传,扩大市场

西安市作为一个旅游型的城市,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著名景点,整体宣传对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相对薄弱,近一两年,对西安的宣传有所发展。2006年,西安旅游推介会在香港举办,同年,西安的宣传大篷车走进洛阳、郑州等近10个城市,中央 电视 台首次出现了西安旅游形象,这些都为西安的宣传与促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让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扩大了旅游市场。2007年西安市又选出20位旅游推广大使,组成了专业的宣传促销队伍,成为助推西安旅游业更强大的力量。这些举措对发展西安旅游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后还应该不断创新,为西安的城市旅游推波助澜。

总之,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发掘文化潜力,使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更具魅力,有力促进西安旅游业及整个国民 经济 的快速发展。

第6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 互补性 长江三峡 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古典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西藏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结论

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1] 保继刚.旅游地.北京:高等出版社 1997.

[2] 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3]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4] 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 1999.

第7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一)自然旅游资源―― 山岳型和林地类。淄博市南依泰沂山麓, 南部山区多山丘型旅游地和林地, 如鲁山、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1)人物、事件类。在淄博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 人物、事件类旅游资源是较多的。(2)民间演艺及节庆类。淄博市民俗风情浓, 民间演艺类旅游资源丰富 。(3)展示演示场馆类。 淄博市有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 而且规格高。(4)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类。

二、淄博市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产品缺少品牌。从实际上来说,淄博市自然旅游资源品位比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游客;人文旅游资源用力分散,发展力度不够,立意不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拳头品牌。

(二)旅游产品信赖度降低。淄博之前多次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显得陈旧、模糊,需要树立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彻底改变本市的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的状况,才能真正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三)旅游产业缺少创新。同时设计“古齐国的都城,蒲松龄的故乡,鲁山生态大观,北国水乡风情”的旅游宣传口号,虽然这种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人们心中工业形象过强、生态环境形象弱化、文化积淀浅薄印象,但是由于其涵盖多个旅游项目,包容诸多信息单元,容易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

(四)旅游行业缺乏运营。目前淄博对外推介主体主要局限在旅游部门、旅游景点,而淄博的各旅游饭店、旅行社却处于各自为营、分散决策的阶段,也缺乏应有的品牌意识,各阶层、各行业共同参与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因而未能“串珠成链”,最终使得整体旅游品牌“空缺”。

三、淄博市旅游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旅游资源的重组整合的力度。(1)以齐文化为龙头。通过对全市旅游资源的盘点和分析,追求高立意,明确发展大齐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确立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框架。依据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以建设博物馆为开发主导,建成以现代手段展现齐国乃至中国先秦、甚至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把吸引旅游客源群体的目标放在大众化的文化群体上。(2)明确发展旅游的基本角度。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作文化产业来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做好遗产保护和新建景点的协调工作。我们今天发展齐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要在人造景观的文化含量和创新性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防止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改变人造景观没有吸引力的看法。(4)树立大局观念,多层开发。首先要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选择好全市旅游平台的支撑点,然后以全市平台的支撑点为核心,建立下一层次的平台。

第8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1.旅游资源的分类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我国旅游资源深入开发的需要,避免由于分类体系不统一对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开发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我国国情制定出了统一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这些分类体系从满足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不同于一般学术性或其他目的的旅游资源分类,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于2003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旅游资源调查和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是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根据定义,旅游资源既包括现实性的也包括潜在性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类。度量旅游资源的效能,应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能兼顾。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应视为辩证的统一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旅游资源分类的修订和逐步完善。

2.攀西地区旅游资源类型攀西旅游区包括攀枝花市(仁和区、东区、西区、盐边县、米易县)和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盐源县、普格县)。该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匹配天成,涵盖了国家标准的主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评分标准,对攀西地区的单体资源进行评价,将其分为五级。

二、攀西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

攀西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民族风情。(1)“阳光”风情攀枝花被称为“太阳城”、“四川的三亚”。攀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岛状”立体气候,使之成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阳光明媚的旅游度假胜地。光热条件组合良好,年日照时数达到2700小时,年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特别是冬季北国冰封大地之时,攀西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是休闲、度假、避暑、保健胜地。这种独特的气候和自然、人文景观与我国北部形成强烈对比,旅游市场具有双重互补性。丰富的光热与悬殊的温差适宜各种植物生长,使攀西地区成为著名的“生物大观园”。粮食作物一年三熟,甘蔗平均亩产可达7吨,一年可以养5季蚕,烟叶质量优良,芒果、石榴、荔枝、桂圆、菠萝蜜、莲雾、葡萄、香蕉、反季琵琶、台湾青枣、澳洲坚果等品系繁多、质地优良的水果四季飘香。游人冬季进入攀西地区,如瑞典、英国、德国人冬季在西班牙南部的阳光海岸度假。“攀西名泉”——红格温泉含有氡、镭、氟、氢、硫等多种矿物质,属国内罕见的氡矿泉,对人体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有显著疗效。温泉周围芭蕉树成林、紫荆花盛开,是冬季旅游胜地。(2)“度假”风尚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利用假期进行修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度假旅游大多是人们为了身心健康的原因,或为了改变日常生活而到海滨、山林、温泉等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地方所进行的消遣休闲活动。攀西地区具备众多兼具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疗养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如红格温泉、欧方营地、普格温泉、金沙滩长江漂流培训基地、大黑山、螺髻山、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等。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该地区将致力于国家球类主题公园、国家射击射箭训练中心、温泉天堂等项目的开发,力争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地。(3)“攀西风貌”攀枝花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高度封闭的环境中,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成的一座钢铁钒钛能源之城,一座工业重镇。雅砻江上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二滩水电站举世瞩目、令人震撼。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卫星发射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已经先后发射了33颗国内外不同型号的卫星。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蕴藏的巨大能量在攀西地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人创造的奇迹,就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攀枝花是一座由移民构成的嵌入式工业城市,其移民来自于五湖四海,加上攀枝花的世居民族,有43个之多,无疑是全国民族最多的城市之一。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纳西族、藏族、傈僳族、苗族、布衣、回族等少数民族也世居在这片土地上,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攀枝花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大凉山彝族文化和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遗址最具特色,品位极高,属世界精品。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绚丽的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攀西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情。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4)“游憩”风光攀枝花称得上是旅游资源的“聚宝盆”,凉山州是四川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攀西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主要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明显、组合性好,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文化观光、猎奇探险、民俗体验等多形式旅游活动。

三、攀西旅游资源比较优势

1.省内比较优势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可游,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被誉为“阳光城”。四川地区日照少,降雨多,尤其冬季气候阴冷,而攀西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不仅成为了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有效载体,也为全省开辟特色旅游、精品旅游、提供了良好补充,填补冬季旅游空缺。

2.省际比较优势攀枝花、西昌北临成都,南毗昆明,是川西南、滇西北交通枢纽城市。较之于云南昆明,攀西地区昼夜温差小,全年阳光充足,四季宜人,更因攀钢、二滩、米易“红色年代主题园”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现代工程凸显其自身的魅力;较之于,攀西地区海拔适中,物华天宝,可进入条件较好更加适合于旅游者常年旅游。攀西地区邻近周边有乐山——峨眉、丽江、大理、泸沽湖、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区”等世界级景区,易于充分发挥该地区东来西往、南连北接的区域性旅游优势和枢纽作用,积极融入大西南区域旅游经济协作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构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旅游经济圈。

3.国内比较优势从全国范围来看,攀西地区有条件成为冬季旅游的理想目的地。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可游,特别适宜冬季避寒。该地区冬季晴空万里,温暖舒适,当北国滴水成冰,南国也在寒风中度过时,攀西地区犹如“天然温室”一般,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这些独特的气候和自然、人文景观与我国北部形成强烈反差,旅游市场开发具有双重互补性。另外,区别与台湾和海南岛,这里既无台风危害,又不易受寒潮侵袭,而且比起海南冬季的骄阳来讲,攀西地区的温暖气候似乎更加具有“亲和力”,加之攀西地区融入了大量的移民文化,外地游客不必担心生活方式与旅游地格格不入,大大提高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适应性。

第9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 on Developing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Feng-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451150, Henan)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e fi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in Henan Province. In view of thes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name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与规律,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开发方式,以利于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丰富,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什么类型的开发模式才能让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最优化,让开发后的旅游产品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课题。众所周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所提出的产业类开发模式与资源类开发模式是不是能够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是不是有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健康合理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