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馆调研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月日上午艺术学系假期社会实践队伍一行17人到达了此次调研第一站--,与市民艺研究学家老先生展开了座谈与交流。
作为研究民艺的专家,老先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挖掘范围的民艺资料等,并有一定研究成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民艺的种类、形成、分布、发展及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三绝”(过门签、木璇玩具、木版年画)的详细情况,对我们此次考察的一些具体细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谈及民艺的发展现状,老先生不无担忧的提出:“由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冲击,民间艺术已奄奄一息,正在‘打吊瓶’,即将灭绝,因此,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应是当务之急。”同时,他对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希望通过我们详细的调研活动,能将民艺推广出去,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此次座谈为我们即将全面开展的调研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通过老先生的详细讲解,我们对民艺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今后几天的调研方向。
二、文化馆采风
月日下午,艺术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由辗转至县,参观了文化馆。
作为古圣人的故乡,依傍沂水,地理环境优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谓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文化馆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很有条理的向我们展示了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下设各村镇紧随改革开放步伐,发展诸如木璇工艺、草柳编工艺等新兴特色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随后,我们就“民艺”这一课题与文化馆张宏亮馆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张馆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木璇玩具、木版年画、过门签、草柳编等民间艺术在各乡镇的分布及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与老先生讲过的类似的问题:“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掘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正在一步一步地消亡,而大多数人则缺乏去保护他们的意识。”
座谈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而我们,也即将再次踏上行程,奔赴我们的最终目的地——镇村。
三、樊埝村调研全纪录
月日上午,艺术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7人抵达最终目的地——县镇村,调研活动全面展开。
此次调研考察活动较之往年最大不同之处便是目的明确,分工详细,针对性强。根据需要,调研内容被分为五个方向:村落布局调查、农村生活方式调查、族系概况及发展状况调查、经济状况调查、民间艺人录。分组时采取自愿组合原则,每三人一组,每组负责其中一个方向,递交一份调研报告。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往年的无目的性,使得同学们干劲十足,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课题之中。
月日、日为全面采集资料阶段。这两天之中,同学们深入到村各家各户之中,与村民交谈,并作详细记录。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克服了天气炎热、方言难懂等困难,一心一意扑在自己所选课题上,不仅收集到大量有用资料,而且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
(一)顶层设计存在短板
在我国文化馆事业发展中,一直没有设立国家文化馆。这与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文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国家级文化馆,尤其是在今天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问题,其根本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馆(站)建设出现断层。没有国家级文化馆,公共文化馆(站)这个庞大的体系建设中,一是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实践平台,使全国文化馆(站)建设的标准化引领和示范性带动缺乏载体;二是国家在制定文化馆(站)发展政策中的“智库”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统性的资源信息“数据中枢”和推广平台。与我国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文博事业发展建设是从中央、省、市、县一体化设置不同,无论是在政策设计,还是在发展建设中都呈现出区域化现象,我国公共文化馆(站)设置则是以省级为“龙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团队”,自身发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事业发展参照系,文化馆(站)发展建设容易形成条块分割、区域阻隔和地区差别。比如全国文化馆的名称长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称谓,有的叫艺术馆,有的叫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如此杂乱的称谓,表现出文化馆(站)系统一体化连接不紧密的行业特性。
(二)政策导向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量最大、涵盖最广,深入社会最底层、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大众最直接的服务平台和重要载体。然而,庞大的机构阵容政策却显得长期助推乏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馆曾经走过了一段“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弯路,这段经历给文化馆(站)的功能发挥和职责履行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回归公益过程中仍在遭受着历史阴影的困扰。当下,有些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有的公共文化馆至今仍在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体制,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已经整体退出体制之外的当下,这种现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还有的基层公共文化馆至今没有财政户头,资金受上级主管部门完全控制,单位经费缺乏自主,公共资金(如免费开放经费)被随意截留、挪用,极大地影响到公共文化单位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这些现象对公共文化馆(站)的定位和业务的有效开展均将产生负面效应。
(三)公共文化理论建设严重滞后
理论建设长期滞后,学术氛围逐渐缺失,将制约公共文化馆(站)事业的更大发展。公共文化馆(站)领域缺乏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对公共文化馆事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走势、存在问题以及典型经验等缺乏常态化调研机制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国家层面没有权威性核心刊物,缺少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争鸣的学术阵地。没能造就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高端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以提升文化馆事业的理论品格和学术气质,成为制约文化馆事业建设发展的最大短板。
(四)从业人员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当下公共文化领域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发展转型。公共文化馆(站)的功能定位、服务方式与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这种转型,对文化馆(站)充分履行职能职责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现实挑战。特别是在政策环境还尚未发育成熟,基础性资源配置还没到位,文化体制改革刚开始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外部环境给文化馆(站)的职能发挥和工作开展形成的压力正在迅速扩大。
(五)传统工作方式亟待调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切实改变了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极大地扩展了公共文化的空间意识。过去所习惯的以阵地活动、馆舍服务为主的活动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功能发挥和服务面向的巨大障碍。公共文化对文化馆(站)发展是一次巨大革命。要求加快自身发展转型,从闭门办馆到把门打开,从固定馆舍服务向社会扩展的方向迈进,这是对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新的定位,要求公共文化馆(站)的工作面向和服务领域要从“点”调整为“面”,在服务方式上也要由面向“小众”而转变为面向“大众”,形成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社会发展提速,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地调整应对
(一)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
当前农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矛盾已从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到文化服务对象的参与缺位。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社会结构正在失衡,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留守人员中老人、妇女是目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负责农业生产劳动和养育后代的主要责任和繁重任务,享受文化服务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相对缺乏,传统建设模式、集中活动方式,难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基于农村分散居住、相距遥远的地理环境,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无法适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二)城市社区人口不断“膨大化”
当前城乡的变化深度交织,传统欠账和新增问题不断迭加,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担负压力在逐渐加剧。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发式增长,过去由农村担负的文化发展压力正在向城市转移。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相对农村而言,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社区文化功能和作用还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近年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极不平衡,特别是中心城市尤如大海中的“孤岛”,领跑社区文化建设标准和发展走势。总体上来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社区比农村面临着更大的建设和发展压力。
(三)新城市群体进一步被“边缘化”
人口的流动不断加速,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城市群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随着新城市群体的出现,对制度设计、公共服务模式、文化权益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城市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为城市创造财富,是事实上城市人口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庞大的“城市群体”在城市资源配置中却被长期边缘化。新城市群体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还没有被广泛纳入保障范围,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这是未来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最关键、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问题,需要在发展规划上,具体措施上加以研究和应对,促进全社会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三.文化馆(站)服务功能要从“关注脚下”向“服务天下”强力转型
(一)要创新服务模式
一是阵地服务标准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面对海量的公众需求,文化馆(站)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固定设施水平,提升服务理念,优化内设环境,推动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固定化、规模化、标准化、阵地化作用。切实将阵地建设成为区域协调“联络点”、规划统筹“大本营”、指导服务“中心站”、人才资源“信息库”。要加强阵地化建设和服务,在公众“进得来”、“留得下”、“受熏陶”上做文章,使阵地建设成为众望所归的文化乐园。二是流动服务常态化。转变服务方式是当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档升级的主题,要将单一的阵地服务转变为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点状布局与面的结构相一致、纵向流动与横向配送相衔接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的服务格局。流动文化服务应该成为当下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文化自愿者”服务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民间文化活力,吸引觉悟高、技能强、有专长的社会骨干力量参与文化传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流动文化服务,需要科学拟定规划,编制活动项目,配置优势团队,有计划、有目的、常态化地开展流动。
(二)要优化服务内容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服务品种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定位与当下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唱歌跳舞的基础阶段。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充分履行服务职能,需要切实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优化配置结构、拓展服务领域、增加产品要素。在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上要采取内容广泛、门类齐全产品输送样式;在载体上要开展多种门类培训活动,积极储备社会文化活动人才,满足公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容量上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档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建立数字化传输和体验平台,打造文化信息快捷化、便利化的传输方式,充分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需要。
四.加快推进文化馆(站)自身建设的提档升级
文化创新发展是优胜劣汰的加速器。面对当下自身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种种任务,文化馆(站)需要加快转型、发展起跳,以补齐由于社会发展所牵引出的文化需求提升和时代进步所留下的建设短板。
(一)加强学术引领
理论建设是加强文化馆(站)建设的引路航标。理论建设滞后,学术氛围淡漠己成为制约文化馆(站)建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科建设缺失,使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正规化培养通道阻塞,人才建设缺乏机制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升级版”,是传统文化方式向现代社会文化服务理念转型的着力点,在这历史当口,对文化馆(站)自身建设和服务功能需要切实有效的科学引领。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提升理论品格、强化科研水平、增强学术氛围、构建科研队伍,是推进公共文化馆(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二)强化政策制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彰显政府对公共文化政策保障十分关键。从制度设计上,公共文化馆(站)是承担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其资源配置、运行机制都需要政策措施来调控和推动,政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保证。尤其是在事业发展、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产品供给和经费扶持等方面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撑。
(三)完善层级示范
虽然我国文化馆(站)均是按照层级设置,但业务建设和运行机制缺乏实质性的工作衔接和机制保障。文化馆(站)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工作的有效运转,需要构建一套标准明确、科学有序、操作性强的层级业务示范体系,在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应该明确各层级文化馆(站)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各自职能。通过业务指导、样板示范、交流学习,形成一套运行有效、操作便捷的示范带动机制,推进文化馆(站)自身发展和业务建设的规范性、有序性发展。(四)开展馆际交流开展文化馆(站)馆际交流,促进相互往来,推动彼此借鉴吸收,不仅增进友谊,更重要的是对发展理念的提升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和有效方式。开展馆际交流是文化馆(站)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惑缺的一种有效载体。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股活水,通过交流学习,交换彼此的建设经验,借鉴对方的创新模式,分享发展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成果,使之成为取长补短,规避风险,提速发展的倍增器。
(五)努力提升服务效能
关键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97-02
保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1100万,其中农村人口就占90%左右。抓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市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下半年至2013年初,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会展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农村书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目前,保定市已建成 22个县级图书馆,22个县级文化馆,268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72 个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0个,展厅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并在10 个县设立了58个基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和在建的农家书屋5420多个。到目前为止,保定市6227个行政村中87%均建有农家书屋。预计到2013年保定市将大力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农村书屋将达到全覆盖。自2007年以来,保定市重点完成了7 个山区县16 部广播电视信号发射机的安装,完成了偏远山区66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解决了21747户偏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信号难的问题。并且,已有22个县(市)已陆续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发展进程来看,尚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
二、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保障。有的地方不能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县、乡、镇年度建设规划的硬性指标,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阵风”,“临时突击”“有令就行,令过就停” 的应付性、表面化局面。这就导致农村各乡镇和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目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进度缓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经济发展速度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同而不平衡等现象。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是部分交通欠发达的山区还不能充分感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春风而带来的农村文化的积极变革和长足进步。惠民工程的阳光雨露还不能遍洒每个农庄和山村。所以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常态工作来抓,当做一项改善农村文化面貌的长效工作来抓,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脚踏实地走下去的根本保障。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一是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也逐年提高建设经费的资金投入,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民人均文化事业经费相对较少,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农村基层还是过于依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不能积极主动的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主要依靠自身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阻碍了建设资金的投入。申请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下来了,可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往往不能按比例足额到位,严重影响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致使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覆盖率低、质量不达标,甚至有的地方不得不改装旧房、危房为文化站、图书室。更值得担忧的是,申请下来的文化设施项目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地方政府负责筹集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整体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难以奏全效,不能成全功,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虎头蛇尾现象。一些文化馆站、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出现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全造成无法开展正常的农村文化活动,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三)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不高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一是部分地区文化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破损严重,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已经建成的文化站、农村书屋、文化大院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软件跟不上,甚至有“有室无书”现象,致使文化基础设施功能萎缩。有“站”无人、有“屋”无书,有“院”无活动,想活动无设备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三是管理人员缺乏、监管不善。文化馆站、文化大院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不能更好的组织更多农民积极的参与进来,县图书馆和农村书屋开放程度、开放时间、图书种类和内容与群众需求不能契合,不利于广大农村群众充分参与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农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使用和保护意识较低。部分农民还不能认识到利用农村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活动持冷漠观望态度,对繁荣农村文化不积极,在使用文化设施时对文化设施保护缺乏自觉性,甚至出现为个人私利有意破坏的现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文化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5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59-02
地方文化是指某一具体地域内在其历史长河中所沉积的其独有的自然特产与人文风俗。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提到的地方特色文化。[1]其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地方代表性、文化特异性、区域影响性、文化传播性等特点,主要以各种具有地方区域特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和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山川名胜、风土民俗、地方特色产品为表现形式的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所谓的“本地人”对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特色文化可谓是知之甚少,“外地人”大多数也仅仅是通过网络媒体或旅游观光的形式,对某一地方和地区的文化有所认识,但对其文化产生的具体状态、形成过程和因素,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几乎无从探究和了解。因此,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担负着保存文献、 传递信息、 开展社会教育、 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2],对于融入地方文化,发掘抢救、搜集整理、馆藏传播地区内的特色文化就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一、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的必要性
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是大多数学生的就业主渠道,这是由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决定的,所以高校图书馆也必然要引入关于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来满足学生的素质提升,以便在学生面向地方就业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地县级城市,更有很多高校处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州内,它们的共性特点是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因而对于培养面向地方建设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图书馆是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快速地实现就业。
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信息含量较高,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需求。[3]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走出家门,到中国的各地去旅游,欣赏名山大川、地域民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重视,大量的科研立项和论文著作得以发表,其资料的翻阅都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得以实现。高校图书馆是科研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一些文科专业如服装艺术设计、少数民族艺术、民俗学、民族经济发展史等大量的学习资料,都需要学生去图书馆翻阅。
满足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高校毕业生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所以,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库”,融集着研究地方区域和文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具备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旅游团队等提供文化建设的帮助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形式,展示地区文化、风俗地貌,为地方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努力办出特色才能彰显其地位和价值,古今中外,每一个博物馆、图书馆都以各自拥有这样那样的“镇馆之宝”而骄傲和自豪。图书馆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主阵地,必然要求“大而全,多而精”,但很多高校图书馆因为校史较短所致文化积淀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经费投入及地域偏僻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料没有什么特色。因此,高校应当在本区域的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建立和挖掘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地方文化的横纵向课题研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使得各自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具有本地区内独一无二或者说是最丰富、最全面的文化特色研究资料,具有明显的馆藏优势,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在本地区、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情报信息中心。
二、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人员配备不科学、不专业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部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专业的图书馆学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非专业工作人员占很大一部分,主要有几种情况:1.学校为吸收和引进人才,将配偶的工作解决在图书馆。2.原有从业人员因专业优势不明显,“被安置”在图书馆。3.高校机构调整,资源整合,所谓的“二线人员”正常调配到图书馆。4.一些民办高校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临时聘用“临时工”。合理的、科学的人员配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配套设施服务。如地方文化图书资料展示,地方文化下乡宣传,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配套服务等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力求专业化、科学化,对馆藏内的地方文献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各类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的对社会的开放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依然是对内开放,在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和阅览的具体落实上“任重道远”。很多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读者开放的过程中,会因为管理人员不够、受众人群太广、资料不够等理由使得图书馆只能对内开放。即便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办理对外开放的业务也大多对开馆时间,会员办理等行限制。如何调整管理模式,提高对社会开放的制度落实,也是高校图书馆作为宣传地方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4]
(三)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经费不足
高校图书馆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地方文化的管理和宣传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比如要建立地方的族群文化博物馆,虽然有专门的科研人员进行“田野”调研,但作为成果研究后的管理和保护,对外文化战略宣传则一般都需要图书馆来保持正常的运行和管理,这无疑会增加经费的开支和预算,虽然可以申请国家立项经费建设,但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建设和解决。一些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经费建设上就显得更捉襟见肘了。
(四)高校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不顺畅
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很多纸制资料和文献,很难取得网络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阅览很多情况下也都是使用各自的内网,而运行单独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在线阅读。因此,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加工、阅览、宣传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很难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困难重重。
三、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的策略
(一)建设特色文化馆藏室,创建展示地方文化的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创建地方特色馆藏室。高校图书馆运用自身科研力量强的优势,可组织校内相关科研人员开展田野调研和文献资料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大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力度,增加课程的实习实训在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上的力度,建立特色教学,为建立特色图书馆建设提供客观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以产教结合的方式加大横向科研课题的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为建设特色文化馆藏室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吸收各种项目资金,争取更多地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支持,使特色馆藏室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二)积极开展地方文化交流活动
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对内可以通过图书、画报、地方文化长廊、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入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去;对外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特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依托特色馆藏室独特优势,举办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馆讲学,扩大地方文化在高校所在城市、地区的文化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这样,以期使高校图书馆逐步成为地方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学术阵地。
[ 注 释 ]
[1] 彭立婷.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建设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
[2] 徐雪琴,彭萍媛.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扶贫;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46 ― 02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仍然有五千多万贫困人口,有部分地区处于贫穷的状态。尤其是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生活很贫乏,思想文化素质较为低下。在过去,扶贫主要是从物质上进行辅助,但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除了要从经济上给予扶持,更需要在精神、智力、文化上进行扶持。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扶贫尤为重要。文化扶贫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创设文化平台,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善和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在国家开展文化扶贫的工作中,县、区级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如何传播文化知识与信息,实现其社会教育的功能,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县域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定位和功能
(一)定位
县域图书馆是县、区一级政府向人民群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具有文献存储、传递、研究和服务的基本功能。对于城乡基层来说,县、区级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必须要满足区域内群众的基本文化要求,为县域人民群众提供人性化、便利、温馨、舒适的基本文化需求服务。尤其是贫困地区,文化需求更加迫切,亟待需求素质提高。
(二)功能
首先,县域图书馆是基层群众终身学习的中心。终身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人的生存概念,党的十也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人们能够汲取和获得精神世界的营养和极大满足。图书馆拥有的丰富学习内容和资源,以及其具有公共服务的特质,也就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终身学习场所。
其次,县域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随着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便捷化,人们对图书馆的信息获取依赖更加明显。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和查新能力是其他机构不能比拟的,它能够在海量的文献中快速梳理、整合信息,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提供管理情况咨询。在图书馆的推送信息中,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效果也能够更好。
第三,县区域图书馆是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良好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要。群可以通过图书馆搭建沟通平台,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建立话题探讨与问题咨询。这些文化活动能有效强图书馆的亲和力,为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1〕。
二、县域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
我国的贫困地区往往集中在一些交通闭塞或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虽然当前农村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抓了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建设的现象很突出,有一些农民在农闲时节聚众赌博、酗酒,迷恋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或者一些极端群众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不适应,感到茫然、迷惑乃至抱怨愤怒,由于缺乏理性的文化引领,导致这些人以非理性的行为表达他们的愿望与诉求。还有一些农民到城市打工,他们每天做着最辛苦的工作,但是由于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化设施的利用十分有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遥远,在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概念。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业余时间只能睡觉、聊天、打扑克,甚至赌博、斗殴,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稳定。
(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首先,图书馆文化服务宣传相对较少,理念滞后。一些县、区图书馆、图书室投入经费有限,藏书、软硬件等文化资源薄弱,通过现代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文化宣传服务的能力不足,很多人不了解图书馆的概况和功能,图书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在群众中造成影响力。还有一些图书馆没有坚持利民、便民、服务于民的原则,其管理人员认为图书馆是贮藏图书、保存文化载体的机构,很多资源不能对外开放,导致群众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文化、信息9资料,不能够从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中受益。
其次,图书馆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需要。一方面,图书馆在购置新书时,没有考虑到文化扶贫的读者需要,一些科技兴农和能够提高群众素质方面的书籍短缺,难以满足文化扶贫对象的需要。另一方面,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时效性差,很多资料都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旧资料,信息陈旧,群众无法获得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也就是说,图书采购脱离实际,断档或是不科学,从而形成人民群众需求与供给不一致局面。采取盲目采购的模式,也就导致不能按照读者需求采购图书的实际状况。
第三,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需要强化。县级图书馆是县文化教育机构及该地区社会文献知识研究的核心〔2〕,它是在基层群众中普及和推广文化知识的最好平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区级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偏低,只是简单应付借书还书的简单劳动,做不到简单讲解和基本说明。图书管理方面欠规范,创新服务理念、方式和内容的能力缺乏。
三、县域图书馆实现文化扶贫服务路径选择
(一)构建县域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信息渠道
为了能够使县区级图书馆真正发挥文化扶贫主阵地的作用,可以从图书馆抽调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贫困地区进行摸底调研。广泛收集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阅读需求、致富经验等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基础信息录入系统,建立贫困地区阅读状态数据库,设置各个地区读者信息联络员,定期随访,实时更新数据库内容,对信息来源渠道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设主动开放的图书馆“三农”服务平台
首先,建立图书馆合作联盟。在我国,即使是贫困地区,也设立了县、区级图书馆和乡镇、村级图书室,还有中、小学的图书室。为了使分散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整合图书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文献共享与传递、咨询服务和协作、员工培训和业务辅导。另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联盟,互通有无,能够大大丰富群众的文化资源、形式和内容。
其次,发挥“农村书屋”的作用。近十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书屋”的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但是很多“农村书屋”存在管理不到位、不专业,书籍更新缓慢、资料匮乏的现状。为了“农村书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区级图书馆可以派专业人员协助各个村镇制定统一的资料管理和借阅制度,定期将各个“农村书屋”的资料轮换更新,使读者总是有新书可看。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动员城镇家庭将阅读过的书籍等纸质文献资源捐赠给“农村书屋”,为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留作纪念。
第三,加强流动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一些地域偏远、人口分散的地区,可以出动流动文化宣传车,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例如,定期到各地举办主题鲜明的阅读活动,图书资料借售一体化,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及讲座,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机技术等等;进行各类农技知识咨询、培训,为这些读者带来国家的政策信息、农资信息、气象信息、种植技术等对口信息,极大地引导农村群众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捕捉、筛选、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放映科普电影和文艺电影,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第四,指导种、养殖项目。当下的贫困村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模式,N、养殖均具盲目性。有的不理解国家政策,“一窝蜂”式的盲目生产,造成收益低甚至亏本。所以,重要的一点是,图书馆、农技等部门就要担当起责任,就是摸清种植或养殖的种类,“找冷门、挣俏钱”,为贫困地区农民指明种、养殖方向。
(三)“互联网+”时代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
在“互联网 + ”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应当利用互联网优势改变既有的管理模式,探索一种符合时代背景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模式〔3〕。
在贫困地区,图书馆应针对该地区实际的教育水平和区域文化特征,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中心,因地制宜,调研读者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建立读者数据中心〔4〕。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摒弃盲目采购的形式,以需求为导向,实现读者需求与图书资源采购的无缝对接,为读者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建设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随着微信、微博等手机客户端社交软件的普及,农村地区手机上网已经不是难题,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例如,知识分享、新书推荐、读者交流、意见征集等紧跟时代步伐的活动,拓宽信息服务的领域。同时图书馆也可通过媒体直接高效的宣传效应,贫困地区图书资源现状和需要,吸引公益性基金和社会公益性捐赠,作为文化扶贫的资金渠道。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文化扶贫的落脚点之一是大力完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建设,拥有丰富文化信息资源的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层部分,因此要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图书馆、农村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物质和政策输入转变为内生发展力,从根本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参 考 文 献〕
〔1〕梁双.浅析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2〕詹超,吴青林,魏毅.县级图书馆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交际 2016,(10):141-142.
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工作,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给文体部门以及所有文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与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夯实文体基础,强化文体服务,依法治文治体,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功能,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
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充分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在宁波市民间艺术节里,我局重点推出了创编民间灯舞《象山海螺灯》和“打造民间剪纸艺术品牌”两大项目。小品《家有喜事》、歌曲《丝路渔港》等在“三个代表”题材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关注农民工文化享受》等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受市委领导批示。《石浦渔灯》、《渔家号子》、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爵溪渔鼓队等节目及表演在省市获多项大奖。纪云飞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实现了我县群众歌手走向全国的零突破。
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我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同时我们加强了“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日前已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渔港古镇石浦也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从去年始,我局启动了妈祖文化研究工作,成立了妈祖文化联谊会,对全县妈祖庙遗址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举办了东门岛妈祖谢洋巡会活动。今年还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整理出版了民国《象山县志》新校注本,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并已确定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以及竹根雕、剪纸、农民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还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画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同时积极协助筹建谢才华剪纸书苑、张德和根艺馆,全力做好茅洋乡创建宁波市“一乡一品”和农民画传承基地的工作,推进剪纸和农民画的产业产品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已于今年申报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五是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坚持日常监管与突击检查、联合行动、专项整治等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对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演艺厅、音像店、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文体市场的治理以及文体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处理和缓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完善监管机制,实施管理新办法。重视从社会各个层面聘请义务监督员工作,共聘请了56名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监督员。通过媒体公布文体市场举报电话(96523),对网吧零点执法行动和部门联合行动均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并进行跟踪报道。积极探究并施行文体市场“条块”结合管理新模式,即分区划片、片块结合管理,努力维护文体市场良好经营秩序。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面引导。通过举办各类经营者培训班,切实提高文体市场经营户的法制意识。在对印刷企业的管理中,我们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举办主题性活动,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六是竞技体育跃上新台阶。近两年,我县竞技体育喜讯连连。王成意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中获得铜牌,这是宁波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唯一的一枚奖牌,也同时创下了宁波选手在奥运会上单人项目的最好成绩。同时,由我县输送的射击运动员江浩俊、康宏伟、项晓晓等,在国内比赛中也屡创佳绩。我们还积极组织青少年代表队参加省、市比赛,锻炼队伍,挖掘苗子。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建立体育苗子输送联络员网络。截止目前,共向上级体育训练部门输送体育苗子近百人,其中在国家队就训达4人,竞技体育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二、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各级文体部门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有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公共服务能力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县城、次中心城镇、其他乡镇之间,文化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丹城不仅拥有一批诸如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场馆阵地,而且文化市场项目多、类别广、居民文化生活丰富、跃跃,但在石浦,作为我县南部中心城镇,常驻人口9.2万,至今除了石浦文化馆一座小楼外,几乎没有象样的国办文化设施。此外,一些个别乡镇,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登记在册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农民群众忙闲时文化生活可想而知。另外,在基层农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在创建“东海明珠工程”或村落文化示范点时,积极性很高,创建力度也比较足,但创成后,少数明珠楼却出现了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文体标志性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和必要载体。文体设施的建设情况也综合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档次。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加大,但从整体看,与横向比,还比较薄弱。如在2002年就已列入县政府重点工程的国办群众文化标志性建筑——县文化活动中心,至今没有动工建设;又如县博物馆工程,虽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但进展缓慢;再如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馆和游泳馆),现在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些标志性文体设施的缓建和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说影响着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文体市场执法手段、方法有待完善、提高。目前我们现有的执法队伍状况及执法力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文体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导致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文化市场整治的高压态势下,部分网吧、电子游戏机室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还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一些流动摊贩还在街头、集市兜售非法音像制品等。另外,从客观上讲,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开办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为数不小,对我们执法处罚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明显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以及对文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上的投入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增长的幅度达不到全县GDP增长的水平。而且由于政府未安排专项的节庆日活动和体育业余训练等经费,但实际上我们要支出不少经费,造成了整个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意识形态市场的整治力度,文化体育市场的整治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但经费又没有增加,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五)文体队伍整体专业力量不强。目前,我局系统文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未形成梯次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业务门类人才急需引进,这也是导致精品创作少的直接原因。部分局属单位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完善结构,充实力量。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人员机构编制性质不顺畅,不利于工作开展。其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局行政编制为10个,实际在岗8人;事业编制8个,实际在岗为21人,多出的13人是通过系统内借用、调剂、超编安排以及临时聘用的,这样的人员编制性质,必然会削弱、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二,作为文体市场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县文市办和稽查队,目前前者属全额事业性质,后者属差额事业性质,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稳定和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目前我县文化体育系统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下步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文体执法氛围。一是要牢牢把握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机关”契机,抓紧抓好机关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因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和文体市场行政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文体市场经营者的办班培训工作,利用日常检查、专项行动等各种时机,定期不定期的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文体市场法律、法规、规章宣传。三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对文体部门工作的监督力度。文化体育工作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相应地,文体工作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社会舆论的强力监督,如单靠文化体育部门的力量来依法行政,那将是捉襟见肘,而且也难以发挥出最佳的管理效益。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文化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的方针政策等,提高全社会的文化体育法律意识,必将大大增加监督力度,推进文化体育依法行政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文体市场经营秩序。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网吧、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为重点,强化文体市场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快统一安装《净网先锋》管理软件步伐,建立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日常监管稽查频率,实施24小时举报响应制度,从快、从重、从严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对检查中发现不规范、不守法的业主不仅要予以严惩外,还将单独“开小灶”进行补课。另外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营造声势,增强实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服务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文化部将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文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职能,完善服务。黑龙江农民工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建设中其素质若能得到适应性提升,将有利于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推进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统筹城乡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我省的农民工人口素质及对文化需求状况,怎样才能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现状
“根据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统计,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具有研究生程度的83740人(其中乡村1212人);具有本科程度的1413428人(其中乡村51353人);具有大专程度的1995107人(其中乡村16216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为5756969人(其中乡村8498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17245267人(其中乡村837288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9211366人(其中乡村6057330人)”。“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8091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2.34%。”据相关部门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共有农民工500多万人,其中16-17岁的农民工占3.2%,18-20岁的农民工占21%,21-25岁的农民工占23.5%,26-30岁的农民工占18.6%。全省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6.3%,约330.5万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2011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25个市县的224个行政村、2240常住户农民家庭开展了农民工情况问卷调查。据调查结果推算,外出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最多,占72.7%,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6%,高中文化程度占9.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
二、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问题分析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而是有较高层次追求且具有多样性,“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不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见证了这番变化,“父辈卖的是苦力,但我们拼的是智力”。他们较高的文化层次为城市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可能,也让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更加立体。从“求生存”到“寻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内在需求教育培训。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基本没有务农经历,生存状况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寻发展”的基础在于“学文化、学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有着内在渴求。目前,我省农民工文化生活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还存在文化消费不足、多数农民工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比较凸显。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农民工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切实推进农民工的各项文化工作,促进文化融入和社会融入。
三、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对策
1.构建“四位一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需求和技能需求。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二是各级工会要发挥“大学校”作用,要着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会员发展工作,了解教育培训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菜单式免费或低学费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由于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可以弥补政府和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不足。四是企业应积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在职教育培训。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2.采取定向式的教育模式和社区补偿教育模式,让农民工正当的文化教育权益得到维护,定向式教育模式就是企业与教育部门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协议,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结构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农民工就业率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另外,社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即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中,都将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全国范围内的“三馆”免费开放已经展开,但农民工似乎“不为所动”,问题还是出在服务方式上,应当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为农民工量身打造内容,让农民工能便捷获取。
3.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普遍期望能享受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如,免费文化站和图书馆、免费上网、免费报纸杂志、公共电视、开放社区公共文体设施、组织自己的文体活动等。因此,政府要“量身定制”文化服务。深入了解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切实把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内容,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平台,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更多地向农民工群体延伸,使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为农民工所享用,以提高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4.设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或建设相对固定的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购置活动设备和器材。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农民工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等文化服务。加强保障、落实经费,切实把农民工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因地制宜地设计好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的实现渠道、路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测算和安排好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内容、产品、项目和活动。创新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引导银行、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及社会力量等各方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5.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优质高效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只有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藩篱,使“新市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权利,才能彻底消除“新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特别是不应再按照户籍人口,而应按常住人口来配备文化资源。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
[2]《黑龙江统计年鉴》.黑龙江出版社.2010年.2011年.
[3]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4.27.
[4]刘婵.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文化报,2012-5-15.
[5]盘点农民工文化工作亮点.?中国农业信息网2011-10-09.
今年的文教口工作主要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基础得到夯实,资源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认真实施各项规划,使社会事业的规模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全省发达县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文化方面,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和公共图书馆藏书增长;教育方面,小学、初中、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卫生方面,千人医生数、千人医院床位数与去年同比增长、;体育方面,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占地面积提高,体育人口增长;广电方面,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档案方面,馆藏档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残疾方面,残疾人向外推荐就业人数达个。二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体系;一是完善基础教育体系;二是构建了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保障机制;三是建立中小学校园及青少年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五是探索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六是构建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七是完善城乡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八是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媒服务体系。三是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优质资源比例。我市中学迁建项目基本完工,广电中心动工建设;贝林医院开业;传染病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有线数字电视开通,教育“四项”工程扎实推进,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基本完成等等;四是改革不断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在保持总量的基础上,在增量实行放开搞活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贝林医院成功招商办医、桃源路口医院正式挂牌等等;五是塑造了特色,增强了活力。教育方面:主要是争取省教育强市。文化方面,主要是以开展蜜蜂文化节等大型的节会活动推进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方面,主要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等大型的比赛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群体工作的开展;卫生方面主要是做好副伤寒的防治、血防工作以及合作医疗等工作。残疾主要是引进了康复医院。
××年,文教口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教育方面:积极争创教育强市。投入近万元用于改造乡镇学校校舍改造、教育装备,以及加强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学校,完成校舍改造平方米,新建校舍平方米,在建校舍平方米。新增教育强乡镇个,贺村和须江镇成校被确认为首批省级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实施“四项”工程。到月底止,共投入资金多万元,个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的食宿修理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另有个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新建项目已动工建设。为名家庭贫困学生减免费用万多元,为多名学生每周免费“爱心营养餐”,开展师德培训,培训教师多人次。三是加快事业建设步伐。江中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并成功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另外,完成了双溪口乡、贺村镇、新塘边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开始动工建设中山路小学新校区。四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全市共撤并小学所,撤并初中所,减少普通高中所。另外,还新创办了所民办小学(我市文溪外国语小学),从今年秋季入学,我市六中已停止招生,我市中学和滨江中学扩招个班级,高中段学校正逐步向城区集聚。农村学校重点启动了峡口片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跨乡镇联办的新峡口初中已开始建设,并撤并了大峦口和保安乡两所初中。五是大力开展城乡教育帮扶。组织骨干教师巡回教学、巡回师德讲演和送教下乡活动等活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文化方面:一是做好文化课题调研,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召开我市历史文化研讨会,拟定了个与古道文化相关的调研课题,做好古道历史遗迹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与福建浦城交流申遗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料整合,为申遗工作营造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做好《文化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挖掘、梳理、整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我市文化特色,打造我市文化品牌。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大剧院的方案设计工作;完成市博物馆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和安装并试运行,启动坛石、风林、须江等乡镇的省东海明珠工程、××金走廊工程和特色文化村建设。三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三卿口碗厂、峡口大公殿、茅坂兰坞祠堂、大陈汪氏祠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卿口碗厂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清湖镇古街区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制订保护方案,向省文物局申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完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沿线的文保点调查和勘察工作。对廿八都文昌宫维修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指导督促上余大夫第、礼贤城隍庙等文物维修工程。四是举办和承办下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承办了五彩我市元宵大型巡游活动,开展《我市本色》公演活动,参加××建市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做好中国(我市)蜜蜂文化节暨“兴工强市”广场文化活动周,积极筹备参加第届三山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五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成立文化经营行业协会印刷行业、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分会。制订并实施文化市场星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节日期间文化市场稽查力度,共查处了家网吧的违规行为。
卫生方面:一是甲型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共投入专项防控经费达万元,防止病源向外扩散,有效控制了副伤寒疫情的暴发;二是血防工作落实到位。投资多万元,开展碗窑乡筑坝灭螺工作,目前三条坝已完工,另外两条坝正在建设当中,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钉螺的目标。三是集中开展麻疹无偿强化免疫接种。全市共投入万元,集中开展对全市万名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达到,有效遏制我市麻疹流行态势。同时,认真落实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四是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到目前止,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员达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共筹集资金万元。全市共有人次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用,发票金额万元,可报发票金额万元,实际报销金额达万元,平均每笔元,达到万元以上的人,达到万元封顶的有人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为。在今年的筹资工作中,全市共有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家庭户,筹资总额元,参保率达。
体育方面:一是以争创省体育强市为目标,开展创建体育强镇活动;二是成功地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并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三名的好成绩;三是群体活动声势浩大。举办三人制篮球赛上、健康家庭健身赛,以及体育领头人乒乓球赛、乒乓球大赛、篮球大赛等节庆期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四是展农村体育活动;将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争取省体育局补助购置、奖励等多种途径,安装健身路径条,有个村新建了篮球场,对淤头镇永兴坞村乡村体育俱乐部进行了规划等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