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

第1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私人定制”的居家养护

山东青岛的郭爱萍刚迈过50岁门槛,家里却有两个卧床的老人:西屋住着中风瘫痪的父亲,东屋里躺着去年因突发心脏病成了半植物人的母亲。每天全科医师都会到家里巡诊,老人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不出半小时大夫就会上门。郭爱萍说:如果没有“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我是不可能这样轻松的。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2012年青岛市建立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用制度解决因年老、疾病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参保人员的医养难题。

这项制度分为“家护(在家护理)”“医护(在医院护理)”“老护(在有医疗资质养老院护理)”3种模式。符合条件的参保居民可以选取任何一种,不需额外缴费,符合医保政策的所需药费和医疗护理费,由医保基金支付。“家护”和“老护”费用,个人自付4%,“专护”自付10%。

“俺爸妈都是老年人,病情比较稳定,但是离不开人,不仅需要医疗更需要护理。他们长期住院不现实,况且医院床位紧张。以前,老人只要住院,就得自掏三四千元。”郭爱萍说,她为爸妈办理了 “家护”手续,今年一季度,两位老人医疗费加起来才500多元。

青岛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马青说,医疗护理保险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职工医保基金、居民医保基金,达2.8亿元。同时福彩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补贴参保居民。目前,青岛市护理保险基金支出2.2亿元,受益老人2.4万人。

在没有开展养老护理险的城市,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因为护工短缺,不得不长期泡在医院里。在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痴呆病科室床位几乎到了“只进不出”的程度。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25天,进院的老人很有可能一住就是一两年。有些老年人虽然已经进入康复期,不需要留院治疗,但老人宁愿在医院享受可以报销80%的医疗照护。

“美国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5天,而在国内的大医院平均住院时间在11天以上,原因就在于住院有医疗保险,而出院后没有护理保险可以报销,因此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泰康人寿副总裁、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发现中美两国的病人住院时间差很大。

“现在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医疗现象,很多失能老人常年住在医院,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这是困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方面。”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发展护理保险十分必要。他指出,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法》提出了老年人监护和长期护理的保障制度,为建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预留了立法空间。

宁愿当月嫂,不愿做护工

除了居家养老护理费用不能医保报销,失能失智者老人对医院的依赖更多是因为无法聘用到专业养老护理员。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均呈现“三高三低”――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家政服务业培训也出现“两极分化”,家政从业者更喜欢伺候小孩,却不愿意照顾老人。目前无锡市拥有育婴师资格证书的人数,远远多于养老护理员。去年参加培训的育婴师约有2000人,而养老护理员仅有500人,相对于育婴行业的社会关注度和职业稳定程度,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更苦、收入也比育婴师低,因此流动性更大。

“都是伺候人的活,养老(护理)员收入低,时常受气,而且没有前途。”四十出头的保姆小张是甘肃人,曾在一家民办养老院做了半年护理员,当时月收入1200元。为了改变命运,她一咬牙交了3000元培训费,学做月嫂。现在,月收入7000元,接单接到手软。

“护理人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有时还需要忍耐力,比如有些失智老人很可能经常和你闹情绪,甚至冷不丁打你一拳。”一位养老护理院经理说,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当养老护理员,民办养老机构当护理员的多在40岁以上,且大都文化素质偏低。某家政公司的李群英说,这部分人的确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可是后期培训他们难度很大,“送他们培训,也不会做笔记,你怎么和他们沟通谈提高服务水平呢?”

同时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国仅有60多所院校开办养老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不到3000人。再看美国,根据1976年美国高等教育老年学会的调查,当时已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养老相关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还在继续增加。另据了解,日本目前也有394所大学设置专门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可见,我国目前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上投入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显然还远远满足不了老龄事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制约养老护理人才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

养老护理能否成为体面工作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燃眉之急怎解?

上海市正在积极研究养老护理员报酬行业指导价,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还将会同人保、财政、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和激励机制,从用工机制、待遇保障、职业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支持鼓励,提升专业化水平,力争形成10万人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上海市已将“养老护理员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家政服务人员参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能力或技能等级培训后,经鉴定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培训费补贴。在大中专院校、职业专科院校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和师资队伍。

财政部门研究养老护理人员岗位补贴。目前,部分区县已经对持证率提出要求,有的区县已经实施岗位津贴、工龄补贴等办法,来推动行业人员队伍建设。

而在这些计划、规划付诸实施之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已是申城养老从业“主力”,如何让他们有动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从业人员留下来、做下去?

为了让养老护理员成为体面的职业,今年8月1日,广州市2014年积分入户工作启动后,养老护理员首次进入入册职业工种,在积分入户中获得单列计分资格,今年将有20名合乎资格的养老护理员能在广州退休,并把家乡的子女接来求学、就业。此举属于全国首创,目的就是有效缓解广州养老护理员紧缺困境。

据悉,未来两年广州将猛增1万多张养老床位,但目前养老护理员缺口已达千人,为了跟上养老床位升级工程,广州今后每年至少须新增四五百名养老护理员。

第2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预防 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3-01

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病因,占痴呆的50%~70%[1]。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行性的记忆力减退,智能缺损,情感障碍,步态改变,对日常生活失去判断力[2]。AD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幸,给家人带来了痛苦,给社会带来了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根治AD。所以我们要在AD尚未出现前对它进行早期的预防,在症状出现后做好病情的治疗及护理,控制病情的发展,还老年人一个健康安详的晚年。

1 社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

1.1 勤于用脑

AD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的退化,进而导致记忆力减退,联想障碍。正所谓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大脑的思维功能也会“用进废退”的,长时间不使用大脑,脑细胞将会萎缩,脑部的血液循环也会逐渐下降,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及时送达大脑,AD的发生率也就会大幅度上升。所以老年人应适当的读书、看报有助于大脑的活动,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促进身体健康。

1.2 保持良好的心态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对事情开阔胸襟。经常与他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可以向老伴、子女倾诉,在倾诉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要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区其他老年人保持沟通交流,既增进了感情,也可以相互排忧解难。避免唉声叹气,纠缠于个别事物,加重抑郁,不良的情绪会加速AD的发生。

1.3 加强体育锻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已经不像年轻时手脚灵活、筋骨强健了,所以老人应该选择运动量不要太大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3],例如步行、慢跑、散步等。进行体育活动会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经过大脑的血流量增加,使脑细胞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氧气。研究还发现,从年轻时而不是从老年时开始运动,才是预防AD认知功能下降的好办法[4]。手的运动也很重要人活动手指可以给脑细胞以直接的刺激,对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有很大的好处。

1.4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老年人吸收功能开始减退,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失开始加速,所以饮食习惯尤为重要。老年人平时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多吃富含锌、锰、硒、锗类的健脑食物,如海产品、贝壳类、鱼类、乳类、豆类、坚果类等,适当补充维生素E,中医的补肾食疗有助于增强记忆力[5]。并且在吃食物时要多咀嚼,有利于增加大脑血容量,提供痒和营养。还应做到禁烟限酒。

1.5 尽量避免使用铝制炊具

铝是一种两性物质,它与酸碱都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如果用铝制的炊具或餐具盛放酸、碱性食物,会使铝元素游离出来污染食物。而人吃了被铝离子污染过的食物,会使铝在大脑、肝、肾、脾、甲状腺等多个组织器官中蓄积下来,这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并会加快人体的衰老,最终可引发AD。

1.6 中医疗法

中医对AD是以补气益气、补肾健脑为主,如首乌、熟地、菟丝子、枸杞、杜仲、黑芝麻等有益肾固精的作用。又如人参、龙眼肉、柏子仁、大枣、黄芪、黄精等都有充盈气血、养心益气、增进心智的作用。按摩或灸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督脉的命门、大椎、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穴(双),均有补肾填精助阳、防止衰老和预防痴呆的效果[5]。

1.7 积极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

目前的综合方案是首先对心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能量合剂,配合适当的智能和肢体联系[6]。

2 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家庭支持护理

2.1 生活护理

指导家属、照顾者了解AD的有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给患者做好穿衣、洗漱、两便护理以及床铺的整理工作。对长期卧床的AD老人,要帮助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室内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定时给患者翻身、按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增强体抗力,预防并发症。

2.2 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对AD老人给予全面、平衡、科学合理的膳食,保证营养的摄入。过多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可引起营养过剩,氧负荷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加快,衰老加速进展。对不知饥饱,进食不主动,喂食不合作的AD老人,更要耐心设法劝喂,保证每餐入量并要留心患者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尽量满足其要求,以增进食欲。

2.3 心理护理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痴呆关系密切,为此做好AD老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根据AD老人的个性特点和知识层次,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其疾病的情况、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鼓励患者与家人、亲友交往,以减少孤独感,指导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从而唤起老人对生活的信心,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帮助老人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向积极配合治疗。

2.4 安全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由于智力、认知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居家环境,预防AD老人误吸、误服、跌倒和走失以及激越行为。外出携带安全卡(注明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夜间门要繁琐防止老人走失。

2.5 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对记忆力障碍者强化记忆训练,鼓励和帮助认识目前生活中的人和事,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保持室内设施不变。思维紊乱和智力障碍者应保持情绪平,对思维贫乏的患者给于信息刺激,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诱导启发患者用语言表达,刺激大脑兴奋性。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做一些简单家务,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及体育锻炼,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力判断力。

参考文献

[1] 陈生弟.神经变性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07.

[2] 卢少萍,徐永能,张月华.全程护理干预提高老年性痴呆病人遵医行为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5.

[3] 蔡伟群.老年痴呆症病因初探及防治[J].中外医疗,2009,1(c):143.

[4] 洪震,周玢,黄茂盛,等.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运动和户外活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5.

第3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第4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应该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使社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种援助之手直接进入家庭,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能够摆脱沉重的负担,也要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机构尚不能完全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1、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2、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如: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第5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1994年国际老年痴呆协会在英国爱丁堡第十次会议上确定,每年的9月12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在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国医学界也很重视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与防治,将每年的9月17日命名为“中华老年痴呆防治日”。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活动机会,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的起病隐匿,发展很慢,许多被儿女发现有点儿不对劲儿时,才送到医院来看病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其实大都已进入中度痴呆的程度。要想尽早发现老年痴呆症的苗头,就需要对老年人悉心观察,了解发病的前兆表现。专家介绍,十大信号可预知老年痴呆症。

1.记忆障碍尤其是近事遗忘较快,常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转瞬即忘”,甚至忘记自己设置的存折密码和已允诺的约会。

2.视力障碍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和床铺,分不清衣服的左右和反正。

3.语言障碍虽然口若悬河,可是听者却不能听懂他的话语,口吃而含糊。如老张刷牙时牙刷坏了,想让老伴换一支,却说:“给我拿一支带毛的笔来。”

4.书写困难写出的内容词不达意,甚至写不出自己的名字。

5.失用失认原来可以熟练地骑车、游泳,但病后不会了,且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熟悉的朋友。

6.计算失常以前是一个非常精明之人,现在却连买菜的小账都算不清。买了东西不给钱或是给了钱不拿东西是常有之事。

7.判断力差如正值夏天,却拿出冬天的衣服穿。忘记自己的事情或丢弃看护的儿童而离家出走,或是轻易受骗上当。

8.精神障碍常常出现狂躁和幻觉。在短时间内,行为、情绪可能从平静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或者拍案而起。

9. 定向力差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后,怎么也找不到家。

10. 思维障碍老人对看过的东西,不再有评价能力。最突出的是观看电视连续剧,以前还能评论一下人物,讲讲剧情,现在却对昨天看过的前一集内容说不清楚甚至忘记。

怎样诊断老年痴呆症呢?中华医学会于1989年参考老年痴呆症的国际诊断标准,制定了我国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

(3)起病缓慢,痴呆的发展也缓慢,可有一段时期不恶化,但不可逆;

(4)不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痴呆;

(5)通过病史、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特定原因所致的痴呆;

(6)通过病史和精神检查,排除抑郁所致的假性脑器质性痴呆。

经过深入的研究,我国从患有老年痴呆症病人的脑脊液中发现了一种蛋白,名为胰线状蛋白(PTP),这种蛋白也会在人的尿液中出现,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含量也会逐渐增加,当病人尚未出现症状时这种蛋白在尿液中已比正常人增高了。测试尿液中PTP的量,即可查明是否将有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此项测试十分重要,除美国外,我国这一测试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仍是超前的。

及早预防事半功倍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应从早做起,如能在痴呆前期或轻度痴呆期及早识别,在生活和治疗上采取相应措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痴呆的发展,甚至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转化。从近年研究的结果看,预防老年痴呆症发生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心情开朗。高龄老人常需面对离休退休、亲朋亡故等失落哀痛的体验,很多人因而得了抑郁症,使免疫机能降低,食欲不振,体力减弱,甚至长期卧床不起。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要避免过于悲观、消极,而以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生活,外不受物欲的诱惑,内不存情绪的激扰,气血调和,健康不衰。注意维护人际关系,避免长期陷入忧郁的情绪之中,因为忧郁症是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只有避免精神刺激,才能防止大脑组织功能的损害。

2.生活起居有序。一般应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定时进食,定时排便。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对于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

3.合理饮食摄入。强调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两戒”,即定时、定量、定质,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低盐和戒烟、戒酒。要多吃鱼,尤其是金枪鱼,它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止大脑的衰老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蛋类、瘦肉、菌菇类食品对增加抵抗力、提高记忆力都有帮助;富含维生素的各种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等,均可以改善大脑细胞的营养和延缓大脑细胞的老化。

4.培养广泛爱好。老年人要多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特别是文体活动,只要自己能参与的,就积极参与,即使当个旁观者也比不闻不问好得多。培养广泛爱好,可使脑细胞活跃,防止其衰老,如绘画、书法、跳舞、钓鱼、集邮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广泛接触各方面人群,和朋友谈天,打麻将、下棋等,也可激荡脑力,刺激神经细胞活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5.勤于动脑学习。注意智力训练也是延缓大脑老化的途径之一。有研究显示,常做开发智力而且十分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锻练脑细胞反应能力,而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相对较高。故老年人应保持活力,多用脑,多看书、多学习。

6.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预防早老性痴呆症最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它不仅可以使老人性情变得冷静,同时又能增加睡眠时间和质量,有益于保持良好的生理平衡。特别增加上肢及手部的运动,可以促使脑部反应更加迅速和灵敏,活跃大脑思维,延缓记忆衰退。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这样可加强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防止大脑功能衰退。

第6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24―02

阿尔茨海默病即所谓的老年痴呆症。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随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5000万,这将对我国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特效药,因此心理支持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病区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7例,均为男性;年龄:82~97岁,平均93.24岁;职业:干部;文化程度:中学8例,大、中专各9例;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呈阶梯型的智能衰退,情感淡漠,记忆力和各种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发展迅速,出现震颤和共济失调等。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提供安全的环境:病房内布局应合理安全,光线充足;地面平坦清洁无积水;走廊和病房内无阻碍物;走廊或浴室内设有扶手;设有明显的防滑标志。晚间活动光线明亮。入睡后及时打开地灯。病室保持安静,减少环境噪音。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止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保持病床清洁干燥,平整,患者的常用物品置于安全和靠近患者的地方,以便于患者随时使用。对生活尚能自理的患者,尽量督促和训练他们自行料理生活,鼓励他们参加简单的劳动和活动;生活自理能力中度下降的患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帮助病人洗发、沐浴、剪指甲等,定时提醒病人上厕所,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的病人给予搀扶;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度患者,应聘请护工负责其生活照顾,每隔1-2 h协助翻身、拍背及肢体被动运动,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白天定时督促其上厕所,卧床患者给予假性导尿器,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防止便秘,必要时给予通便缓释剂或则灌肠。大小便失禁者及时给予擦身、更衣、换床单,保证患者清洁卫生,预防肺炎、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2.2 用药护理 由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智能损害,需长期服用扩血管药、脑血管循环促进剂、改善精神症状等多种药物,治疗方案复杂。由于病人记忆力、智力、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拒服、错服、漏服或重服药物,不良后果屡有发生。所以要指导患者按时服药,护士应该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药物必须由护士按时送服,不能放在患者床头柜药杯,帮助患者把药物服下,以免遗忘和错服,服用后检查口腔,防止把药物藏在 舌下防止病人在无人看管时将药吐掉,对拒绝服药的可将药研碎搅拌在饭中让病人吃下。长期卧床,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宜吞服药片,最好把药片掰成小粒或则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不能吞咽或则昏迷患者,应由胃管注入药物。 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2.3 饮食护理 老年人的饮食应细软,防止因吞咽困难而造成噎食。合理安排膳食,饮食宜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多维生素易 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食辛辣刺激事物,禁烟酒,咖啡,浓茶等,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食物要简单,最好切成小块,每天安排饮水时间3到4次以保证足够的水分,水不能过冷和过热。患者在进食过程应始终保持在护理人员的视野之内,有专人看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对部分不知道进食的患者,我们将饭菜端至患者的桌上帮助其进食,甚至将饭菜放到患者的手中,盛一勺饭菜至其口中引导进食。对于不愿进食拒绝进食的患者可针对不同原因,想法使之进食,对有被害妄想的,可让其挑选饭菜,或他人先试尝,以解除顾虑,促进进食,对于罪恶妄想可将饭菜拌在一起,使病人误认为是残汤剩饭而进食,对疑病妄想的应耐心劝导,解释,鼓励促使其进食,对由于幻听吸引注意力而不肯进食,可以在其耳旁以较大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而促使其进食,对阵发紊乱而不肯进食,待其病情发作过后较合作时,再劝说或喂食,对于伴发其他躯体疾病 的患者,因食欲不佳不肯进食者,应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患者躁动时不可强行喂食,以免呛咳或则误入气管。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耐心,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将每位患者的活动范围均调控在护理人员的视野内,防止胃肠疾病的发生,定时定量喂水,保证入量,确保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

2.4心理护理 首先,要注意尊重患者,早期患者心理变化是最复杂的,多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鼓励其回忆往事,尤其是回忆一些趣事和让老人有成就感的事,这是不断思维的一种最好办法,逐渐强化他对以往的记忆,对于记忆障碍的患者,护士不能嘲笑,对其反复提问要求的现象应该耐心倾听,对于病人的提问,给予简单明了而又认真的回答,不能敷衍了事,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面对面的交谈,并要保持目光接触,,讲话要慢,与患者反应速度相应,言语要简单直接,非语言的沟通,如恰当的手势,微笑,温和的声音,温柔的身体接触都有助与传递感情。多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分析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于患者交谈,掌握谈话的技巧,消除其思想顾虑,从而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鼓励患者于亲友家人交往,从思想,情感上尽可能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2]。

2.5 安全护理 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将病人姓名、病情、地址、联系电话等写在卡片上,让病人随身携带;对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严加照看,控制其单独外出活动。行动不便者,指导其着装应宽松,宜穿易脱衣服,衣袖、裤脚不宜过长,鞋子大小合适、平底、防滑,改变时动作缓慢,外出活动由陪护人员跟随;重度患者为防止意外的发生,均由专人24 h照顾,火柴、刀、剪等危险物品由陪护人员保管,情绪不稳者用保护带暂时约束,或床栏保护,以防坠床、跌倒等意外发生[4]。

2.6家庭护理 家庭是患者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患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依托,家庭护理尤为重要。家庭护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 家庭的理解和配合: 患者家属既是患者生活的精神支柱,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社区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们不断增加对疾病的了解,掌握护理方法,在家庭内建立相互协作与帮助的关系,并通过交流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2) 生活护理: 指导其家属制定营养方面的饮食计划,合理安排进食时间。嘱其家属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3) 行为护理:耐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特点,寻找原因,继而确定对这些行为的处理方法。行为护理时适当放纵比简单护理效果好。(4) 安全护理:防止意外,避免患者接触危险物品和去危险的地方。为患者佩戴卡片,标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等,防止走失[3]。

2.7 防止感染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故应注意防止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秋冬季应及时为患者添加衣服,带患者外出做各项检查,应穿好棉大衣,防止感冒。对患者因缺乏主动性而躺到不起者,以及大小便失禁者应严密防护褥疮的发生,对尿失禁而留置导尿管时,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尿路感染。

3 体会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渐老年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法治愈,因此,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心护理,使患者并发症减少,延缓病情发展及身体功能的退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控制病情,使病人在发病各阶段尽量安全,舒适,同时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利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身心康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现代神经病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0901

[2] 蒋晓梅,覃植芳,倪凤.老年痴呆护理难点与护理应对[J].现代护理.2007,12(8):18

[3] 张少茹,李小妹,王作仁,等.老年痴呆的护理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62.

第7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71-02

2007年5月~7月我院收治了来自印度项目部间断、反复发热的病人9名,其中有3例确诊为甲型副伤寒,其他6例未确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9例,自5月20日起先后入院。其中有3例经便培养和肥达氏反应结果确诊为甲型副伤寒,并经市疾病控制中心复核确认,其他6例未确诊。9例均有印度工作史,工作时间为6~8个月不等,在当地有更换饮用水源史,有蚊虫叮咬史,且同时有38名同事同时出现类似症状。来我院就诊的9例均为男性青壮年,均有间断、反复发热史。体温最高为38.2~39.7℃,个别有乏力、头痛、呕吐史,2例出现口腔溃疡。发病后在当地医院就诊,多以感冒、发热待查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无效,发热症状反复出现,回国来我院就诊。

来我院就诊时8例病人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淤点及淤斑、皮疹等,只有1例出现双下肢水肿,弥漫性红色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温高,有触痛感。8例病人以发热待查收入呼吸内科给予清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治疗,待6月1日和6月28日便培养3例发现甲型副伤寒杆菌,先后转入传染科进行治疗。1例借鉴以往经验直接收入传染科。在传染科治疗期间,分别给予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肠球菌肠溶胶囊)促使肠道健康菌丛恢复和生长,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考虑与长期服药有关,进行保肝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隔离传染病流行过程有 3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要想控制传染病流行首先是强化对传染源的管理[1]。甲型副伤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首先对病人立即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固定陪伴,减少探视;禁止病人外出,不乱串病房,食具及生活用品单独使用;病人的大小便指定地点排泄,呕吐物及食物残渣等有专用容器;尽可能采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及生活用品,用后及时焚化;对病人的餐具、便器、痰杯、衣服、被褥等污染物品及排泄物、呕吐物,统一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达到无害化;待病人症状消失、体温正常 15 d 或隔 5 d 便培养 1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2]。

2.1.2 休息休息可减少病人的消耗,减少病损器官的负担。病人早期即使症状轻,但一般脏器的损害已经存在,均应绝对卧床休息。退热一周左右,可允许病人早晚下床活动1 次,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至恢复期无并发症时。过早活动或活动量过大,可推迟病情的恢复,易于复发和诱发并发症。

2.1.3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病人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身潜能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3]。本组病人大多为青壮年,急于了解自己的疾病及预后。护士们分工合作在护理部组织的副伤寒护理查房中,把疾病的发病病因、诊断、治疗、转归和护理进行了分类汇总,做成了PPT并打印出来,发给病人,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针对病人及家属重点进行了消毒隔离的宣教和培训。

2.2 饮食护理

为了保证为病人提供合理膳食,医务处与相关部门协商决定:所有的住院病人的饮食由医院保健中心食堂免费调配供给。这给规范饮食护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热期给予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流质饮食,如米粥、菜汤、豆浆、藕粉、清肉汤、蛋汤、牛奶、蒸鸡蛋及新鲜果汁等;热退后 5 d 改用无渣软食,如软面条、馒头、米粥、米粉等;恢复期改为高热量无渣或少渣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或普通饮食。逐渐增加饮食量,三餐中间可给两次脱脂奶粉、藕粉或米汤。

护士严格管理病人自行带入或探视人员送入的食物,将粗纤维、油炸及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让家人及探视人员带回,避免带入传染科病房。恢复期病人常有饥饿感,容易饮食过量,但此时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仍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所以要向病人说明以取得合作,适当控制饮食量。不宜长期无渣饮食,因为长期无渣饮食易致便秘、腹胀、诱发肠道并发症;允许病人吃少量水果,但必须去皮去核。充足的水分可使尿量增加,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减轻毒血症状。水分摄入成人保持在2 500~3 000 ml/d,可以用桔汁等水果汁调味,应多次少饮,以防呕吐。

本组有2例病人出现口腔溃疡,给予西瓜霜喷剂外用。生理盐水饭前、饭后漱口。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对于口唇干裂者外涂石蜡油。

2.3 心理护理

2.3.1 否认心理对应策略9例病人中有7例认为自己不可能被感染,即使在同事被确诊的情况下,甚至是自己被确诊时仍有怀疑心理,坚决否认自己有可能被传染上副伤寒,所以这些病人在服药的遵从性上也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能尽快确诊,尽快康复,与家人团聚。另一方面认为自己不可能那么倒霉而被传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确诊的病人,护士对其进行诊断宣教,最重要的是进行隔离和健康教育,抓住病人急于回家的心理状态,告知病人严格遵从治疗方案才是最快康复的捷径。对于未确诊的6例病人,严格进行隔离管理,告诉病人如果抱着侥幸心理偷偷回家,有可能家人也被传染,所以不要仅从自身角度考虑,要从家人的利益出发,待两次便培养阴性后方可回家。

2.3.2 不平衡心理对应策略我局承担了多国的项目建设,其中印度项目条件艰苦,劳务人员收入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又被诊断为副伤寒或疑似副伤寒,有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并急切地想找到平衡的办法和宣泄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仅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用真实的病例向他们讲解副伤寒并不可怕,只要遵守治疗方案、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甚至是在印度这样恶劣的卫生条件下依然可以做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对病人的家属、探视人员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疏导,让家属配合并鼓励病人住院期间要配合治疗,尤其是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效果十分明显。

2.3.3 恐惧心理对应策略一方面是对于自己患了传染病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对转入传染科被感染上其他传染病的恐惧。病人中有3名被确诊后,其他的几名病人出现了不同的表现,有的害怕自己也是副伤寒,而有的就认为别人确诊了我自己肯定就不是了。不管表现如何都有对于副伤寒这种疾病的恐惧,因为根深蒂固的儿时教育或老人们的口口相传,认为副伤寒是烈性传染病、是致命的、是要死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护理部组织传染科的全体护士进行了副伤寒的护理查房,护士对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护理、心理应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护士们分工合作把宣传资料做成了PPT教学软件并打印出来,发给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对于害怕被传染上其他传染病的恐惧,护士们则随时随地进行宣教,告知病人护理工作方法和流程,使病人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不会被传染。比如护士发药和输液的时候,会把发药和输液的流程讲给病人,并示范给病人看,使他们知道通过护士的手不会传染其他疾病。

2.3.4 回家矛盾心理对应策略9例病人均长期离家,回国后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又害怕传染给家人。我们就充分调动病人家属的作用,安抚病人,使病人能安心在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病人都是本局职工,家住本市,探视人员的更换难免比较频繁。为了保证病人的家人不被感染,对病人家人的健康教育和隔离知识的培训就成了护士的工作重点。护士的工作目标是:每班护士发现新探视人员就要完成宣教任务,并进行登记。

2.3.5 费用引发的问题对策因病人属于项目派驻印度施工,病人对因施工被传染上副伤寒心存芥蒂。尤其是初期病人在门诊就诊时,正常缴付费用引起了其强烈的不满,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因公致病,而医院又是我们自己的石油中心医院,为什么还让我们付费?”此心理导致了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产生了不应有的不愉快。为此医院和项目部协商后作出了迅速反应,为此类病人建立了就诊绿色通道: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所有费用,均由医院预先支付,并协同住院处和信息中心对病人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了开口处理。病人只须到医院看病,就会有护士做就诊引导,在不需个人负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完成诊断、治疗、饮食和康复工作。

2.4 门诊护士做好分检工作

龚健、董柏青在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中提出:甲型副伤寒是近年来流行的主要肠道传染病,因其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4]。本组病例有症状人群38例,其中9例来我院就诊,3例被确诊。伤寒典型特征稽留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表现已不多见,同时具备上述五大特征的更少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均出现不典型化,白细胞总数以正常者居多[5],按照传统诊断标准[6]作出早期诊断有困难,这对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不利。因此,临床上对持续发热3 d以上、或有间断反复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查病例,结合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和减少,有印度劳务工作史,应首先考虑甲型副伤寒,为医生提供分诊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5.

[2]莲,朱爱乐,杨少芳.112例甲型副伤寒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6,(11):57-59.

[3]李云琴,元国芬,金巍红.295例甲型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体会[J].江西医药,2005,40(6):365-367.

[4]龚健,董柏青.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3,3(3):388-390.

[5]苏毅,陈应华,周安婵.甲型副伤寒全血象及药敏检测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2,26(11):1037-1038.

第8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37岁的周福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和老婆孩子围在餐桌前吃饭,一起去公园广场散步……这个无数次在梦里出现的场景,周福曾苦笑着说,恐怕他这一生都不能让这个梦变成现实。

20年前,不满18岁的周福离开四川老家,和老乡一起来新疆和田打工。一起来的,还有对他放心不下的父亲。打工的日子很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持续了一个多月,便被一场事故终结――周福受伤致双腿残疾,从此卧床不起,父亲和老乡们则一边照顾他,一边走在艰辛的维权路上。

2013年7月16日,因自己瘫痪在床,不能前往法院签收判决书,只好委托老乡把这份对他来说迟到了20年的判决书拿了回来。只有小学文化的周福,让老乡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听,将近30页的判决书读了三遍,他仍然怀抱判决书不放,生怕眼前的判决书长翅膀飞了。

土坯房里的等候

“我看到阳光了,今天的天气真好……”今年开春的一天,在和田市古江巴格乡的一大队蔬菜基地一小队的一栋平房里―――周福这样感叹着,这所房子是老乡给他租的。

这个季节,和田市沙尘暴天气特别多,而当天,却下了一场雨,和田市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周福的房间里,阳光斜斜地从窗户照射进来,约一米,而这“一米阳光”,距离周福躺着的床,也正好近一米。

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除了一张床、一个旧课桌、一把旧椅子,还有一张轮椅。床头贴着两幅大红纸写的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万岁”。

“这是那年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来看我的时候,我专门请人写的,主要是担心自己写不好。”周福说,这些年来,虽然瘫在床上,但老乡的照顾,热心人的法律援助,法院法官的关心,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周福的老乡说,因长期卧床,周福与人交往很少,他性格内向,寡言,可能有语言障碍。可记者发现,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又在床上躺了18年的四川汉子,在谈话中却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麻烦你把我的饭拿一下。”周福指了指床脚的课桌,对于拖着一双残腿坐在床头的他而言,床脚那头的课桌是很难触摸到的地方。

桌上有一碗糊糊,已经结了块。周福接过来,用筷子搅了搅,随后便大口吃了起来。但没吃几口,他又放下了筷子,“不能吃太多了,害怕上厕所。”

周福的老乡周芳告诉记者,周福吃的、住的、用的,都是老乡提供的,但这两天,老乡正在四公里外的川菜馆里张罗着开张的事,白天没法给他送饭,晚上回来时,才会带回周福第二天的伙食。

周福爱干净,但行动不便的他,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加上他害怕给老乡添麻烦,他就不敢吃太多,更不敢吃油腻的食物。在他的床头,手够得着的地方有一把旧椅子,椅子上有几个饮料瓶子,那是他的马桶。

每次上厕所,对于周福来说都是一场“战斗”。因为身体所有的重量都只能依靠双臂支撑,但早先肋骨断裂时治疗得不彻底,留下了隐患,双臂又使不上劲。

上厕所时,周福常常累得气喘吁吁。要是不小心将大小便粘在裤子上,没法自己脱裤子的他,只有等老乡下班后,才能换上干净的衣服。

“我尽量少吃饭少喝水,这样就能减少老乡的一些麻烦。”交流中记者体会到了他对老乡的满腔感激之情。

“周福这娃挺可怜的,我们不帮他怎么办?”当时在川菜馆的周芳对记者说,刚开始是周福的父亲在照顾周福,后来周福的父亲病了,回老家了,临走之前托付给他们几个老乡照顾周福。

“说实话,我们也是打工的,给周福雇不起保姆。”周芳说,他们几个老乡,只能给周福租房子,平时互相轮流照顾周福。

老乡蒋益龙告诉记者,吃饭、洗衣服还好一些,顺带着就做了,最难的是洗澡。“每次洗澡只能简单地给他擦一擦,夏天,身上容易长痱子;冬天,因为他的腿失去知觉,冻坏了,长了冻疮都不知道。”提到周福,蒋益龙更多的是同情。

漫漫的维权之路

周福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让周福快乐成长,周福的父亲没有再娶。直到周福16岁时,孝顺的他主动牵线,让父亲和同村的一个阿姨结了婚。

“父亲的身体不好,全靠阿姨照顾了。阿姨也特别不容易,她有自己的子女,还有老人,种地为生的她还经常节省出一些钱,寄来给我当生活费。”

“当时出事的时候,我还不到18岁,最初的想法是,我这辈子完了,父亲咋办?”周福说,父亲把他拉扯大不容易,可刚等他能挣点钱贴补家用,灾难就降临了。

1993年,周福和父亲跟随老乡,一块从四川到和田打工。“那一个多月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周福说,他第一次出门打工挣钱,干的是建筑工地的活,父亲干的是裁缝,没钱开店,只是摆个小摊,给别人缝缝补补。

“那时候我特别不听话,经常晚上和老乡喝酒,很晚才回家,父亲说我,我还不服气。”周福回忆那段日子时,很幸福。

这种快乐的日子在1993年4月29日这一天终结了。当日19时许,周福受所在的建筑公司―――和田市伊里其建筑公司工地负责人指派,将一车砖块送到建筑工地四楼。

当时,周福坐在砖车上,随着砖车一起搭升降机上四楼。但由于地面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升降机升到顶都没停机,最终钢丝绳绷断,随着“啊……”的一声尖叫,周福和一车砖块同时砸向地面……

在医院里,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周福醒了过来,但由于医疗费欠缺等原因,周福被暂时停止治疗,双腿落下了残废。

一直等到8月下旬,和田市伊里其建筑公司对周福事件进行了处理,决定赔付2万余元。同时,周福因工作疏忽造成严重后果,还受到了处罚,要罚款2000多元。

周福不服。当年11月,和田地区劳动鉴定部门对周福进行了伤残等级鉴定。同年12月20日,经鉴定,周福伤残等级为三级。拿着这份鉴定,周福和父亲开始了漫长的维权路。

此后,经法院宣判,周福父子获得了5万余元的赔偿。拿着这笔赔偿款,1995年7月,周福再一次住进医院治疗。但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双腿的残疾已难治愈。

“周福父子走的是工伤维权之路,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工伤伤残等级鉴定。”从2003年开始义务周福案件的仲跻祥告诉记者,“伤病伤残等级”与“工伤伤残等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等级划分也不同,且他们进行鉴定的时间也不对。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或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1996年还处于手术医疗期的周福,却早在1993年就被进行了劳动能力的鉴定,显然不合法。”仲跻祥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周福1995年在和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证明。证明上写着:1995年7月11日,该医院对周福进行了手术,手术好转后出院,建议半年后二期手术。

“很显然,周福的伤情起码在1996年底才能相对康复和稳定,才能符合劳动部规定的工伤伤残鉴定条件。”仲跻祥说,由于不懂法,周福父子的维权之路走得太艰辛了。

2005年的一天,周福的父亲再一次晕倒时,周福的继母打来电话,让老爷子和周福一块回家治疗。

“父亲有高血压、心脏病,他的病再拖下去,我担心我们俩都完了。”周福和父亲一商量,决定回四川老家治病。

但就在这时,周福的官司有了起色,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给发了一个关于“建议受理”的裁定。

最终,父亲和周福商量后决定,周福留下,父亲先回,让老乡帮忙照顾周福,等父亲的病治疗好了,再接周福一起回去。

“我也很想回老家,这里除了老乡,没有我的一个亲人,生活是个大问题。”周福说。

“临走那天,父亲坐在我的床前,握着我的手,哭得像个孩子。大颗大颗的泪珠落在我的身上。”周福说,他从来没见过父亲这样哭过,他本来心里特别难受,但为了安慰父亲,他强装笑颜,劝父亲不要担心他,好好回去治病。

回家路走了20年

2013年1月10日,记者在和田市古江巴格乡一大队的一间出租屋里见到了周福,约10平方米的屋子里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以及一个旧轮椅。

周福在这里躺了20年,这间屋子是老乡免费提供给他住的。除此之外,他吃的、用的也都是老乡提供的。周福指着桌子上打包回来的饭菜说,这是开饭馆的老乡陈琳琳送来的。

头发花白,眼睑浮肿,37岁的周福坐在轮椅上,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他多数时间都在低头看手机,手机上唯一拨出的号码显示是――父亲,当日的记录有34条,但都没拨通就挂了。

周福说,因为长期用药,听力越来越差,虽然很想父亲,但不敢频繁打电话,怕老人家担心。

经和田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鉴定,周福伤残等级三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1994年6月,和田市人民法院根据伤残鉴定结论,裁定伊里其建筑公司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生活补助费等合计84200元。

伊里其建筑公司不服判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作出判决,判决伊里其建筑公司赔偿周福56600元。周福不服判决,又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了申诉。

周福工伤赔偿纠纷案发生十多年以后仍无定论。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丰泽法律事务所法律工作者仲跻祥对周福的遭遇非常同情,担当起他的人。仲跻祥说,一审、二审法院均将这起事故定性为工伤事故,但周福从来都没有做过工伤鉴定,法院采信的都是伤病鉴定。从字面上看,“工伤”和“伤病”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赔付标准和判决结果截然不同。

2010年4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不顾长途跋涉,从乌鲁木齐赶到和田在周福病的床前详细调查案情,并于同年5月做出了“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实体处理不当,要求和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的裁定。

2011年6月29日,和田地区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法对周福进行工伤鉴定,鉴定结论为工伤二级,护理依赖程度为完全不能自理。

同年11月29日,和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也认为“原伤残等级鉴定不妥,适用法律有误,处理不当,应予以撤销”,该院做出了“发回和田市人民法院重审”的裁定。

2013年7月16日,判决书最后一页的赔偿数字在周福脑海中一遍遍闪过:判决被申请人和田波斯坦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原伊里其建筑公司)赔偿原告周福各项损失费2500480.40元,扣除申请人1995年已经领取的47600元,被申请人还应当一次性支付申请人周福2452880.40元。经其律师查询发现,之前国内工伤赔偿最高记录为220万元,本案已创造了中国工伤个人赔偿最高记录。

本案审判长何天宏介绍,除了这笔一次性赔偿,周福从本月起还可以按月领取伤残津贴3911.56元,这个数字随着以后每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化而变化。

第9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办法范文

人过中年之后身体便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体重开始增加、头发开始灰白、牙齿开始松动、肌肉开始松弛,这些表面的变化预示着衰老的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在听力、视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障碍。因此他们开始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经常活动的空间内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设备,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内家具设备具有与老年人相当的尺度,减少室内高差等。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实际上是一次与社会剥离的过程。退休后的生活内容与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时间有了较大增加,家庭成了老年生活的中心。这种社会角色的变换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大变化,破坏了业已建立的平衡系统;同时,由于与子女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与空虚。这种精神上的失落感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了其生理衰退的进程。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与行为特征,可以将老年人分为四个年龄段:

活跃期:60~64岁;

自理期:65~74岁;

衰退期:75~84岁;

关怀期:85岁以上。

75岁以下的老年人通常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活动范围有所减小。因此应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

二 养老模式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养老模式无外有三种。

1 家庭养老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敬老、尊老、爱老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老幼相依、互敬互爱、安度晚年这种模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①我国大力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大量老年家庭。子女成家后要么从各自家庭中独立出来,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要么与其中一方父母同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至少都会产生一个老年家庭。

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年轻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得不放弃“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他们纷纷到异国、异地接受教育,谋求发展。

③生产的社会化改变了我国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家庭成员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经济来源。这种独立的经济来源为大家庭的解体提供了条件,一旦生活中出现某种不和谐倾向,他们便会选择分居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④代沟的存在早已为社会所认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一般说来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刻板,他们通常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而年轻人则热情奔放,追求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泻。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同样也会导致大家庭的解体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正是由于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2 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美国在二次大战后曾修建了许多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食宿和医疗服务,让其子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住在养老院中的大多是疾病缠身,或行动不便、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他们日常活动只是看报纸、看电视、晒太阳、闲坐聊天,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而又抑郁寡欢者,只是寂然卧床,极少语言交流,情绪十分消沉。在那些规模较大的养老院中,随着建筑物和空间尺度的扩大,安全性能随之降低,人们之间的亲合力减弱,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淡漠、复杂。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还是住在养老院外的老人,都不愿生活在纯粹由老年人组成的环境中。在我国的老年人问题调查中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老年人在自己原有住所居住了一辈子,退休后只得进入养老院或是专为老年人建造的老年公寓,脱离了原有的熟悉的社会关系,而不得不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老年人住进养老院并非出于其主观愿望,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养老院好比集中营一般,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他们十分渴望能与社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子女、亲友能有更多的团聚,渴望能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属于自己所有的环境中,每当节假日有人前来探访时,他们便会对被探访者表现出极大的羡慕。

这种完全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 家庭养老+社会服务采用社会养老的方式既不理想,政府所需投入也十分庞大,因此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社会服务”机构(assistedliving facility)。这种社会服务事实上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补充,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自己家中,由机构负责安排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这种服务方式不仅让老年人能继续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减少了因环境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缓衰老的过程。这种养老方式的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拒绝进入养老院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付费请服务机构为其父母提供服务,定期为老人打扫卫生、沐浴更衣、安排聚会、就医等。

与这种机构相配套,在许多社区中修建了“老年日托中心”。除提供餐饮外,中心内设置了许多健身和娱乐设施,并开设了许多课程且收费低廉,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三 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社会服务系统完善以前,这种养老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养老”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很难设想政府能够拿出一笔巨大的资金建立众多的养老机构。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帮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内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对现有住宅进行改造,以适应老年人需要,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区,保持原有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同时鼓励活跃期和自理期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挥原有专长,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社区安全巡视与监管,参与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工作。这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不仅能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而且能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延缓衰老过程。 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减轻政府负担。

四 关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

采用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 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宅设计指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 3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入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